《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时间:2022-09-02 08:13:14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通用12篇)由网友“没什么好说886”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篇1:《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梁家河》一书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生动讲述了总书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通过认真的阅读学习,我深受教育和感染。

作为一名公司中层管理干部,要带头学、深入学、扎实学,从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中,感受他的成长奋斗历程,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意志品格,做到学思践悟、慎思笃行,学以致用,更加自觉地锻炼党性、提升素质,完善自己。

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当时的梁家河,生产生活落后,村民吃不饱穿不暖,辛勤劳动一年还要靠讨饭接济才能为生。面对这样贫瘠的黄土地,受苦受难的人民,总书记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信念激励着他读书修身充实自我的斗志,坚定着他劳动造福村民的决心。总书记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初心绝不动摇。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故事也是感人至深的。

通过学习,我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的决心。从而更好地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定信念,提高党性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名合格党员。作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应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之心,砥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培养勇扛在肩的担当精神,发挥出一名中层管理干部的带头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

篇2:《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四十载不变的故土情怀”魂牵梦绕,心系百姓;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为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克服了“思想关、生活关、饮食关、劳动关、跳蚤关”磨砺了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塑造了他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优秀品质;品读梁家河故事,传承梁家河精神,做新时代技术工作人员。

艰苦恶劣的环境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当年,习近平插队到梁家河,条件非常艰苦,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梁家河的知青旧居刘金莲女士回忆说到“他来这七年是受苦来了、受罪来了”但是习近平同志他克“五关”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克服了重重困难,办成了一件件实事。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让一位城市青年蜕变成了一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农村好干部,结合自身,箱厂的生活固然枯燥、单调、乏味,作为一名新时代技术工作人员要以此为平台,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心中有信仰,人生才有方向。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说到“15岁来到梁家河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我坚定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同志以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办实事”的执着追求,与梁家河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梁家河村民搏击贫困、艰苦创业,读后感.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拥护。作为一名技术工作人员,要时刻想着生产车间的工人,以自身的能力为工人减轻劳动强度,时刻不忘工人提出的任何问题与意见,贴近生产、贴近工人。

实事求是是真理,实干担当是品质。习近平同志讲到“陕北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工厂技术人员,要以扎实务实的实干作风,干好本职工作,完成好各项任务。

篇3:《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正值暑期,我和上小学的女儿一起读了《梁家河》一书。封面上那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女儿和我说:“妈妈,我们一起看看啥是习近平说的梁家河的大学问”。

一幕一景,展现了总书记在1969年至1975年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工作历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书平铺直叙,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一个平凡青年七年知青岁月里不平凡的涅槃重生。看完之后,很受鼓舞。

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时说过的一句话:“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总书记所说的这个大学问,在这本书中就表现为——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简而言之,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实践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深入一线群众当中是党赋予我的责任,也是公司对我提出的要求。公司倡导“联络员”制度,开展走访公寓、打饭盛汤活动,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一线工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公司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公司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6+1”S管理,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公司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古人有云:“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梁家河》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学习领悟《梁家河》,就是要我们把群众观的改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一些扪心自问,多一些自查自省;在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磨练意志,提升境界,做一个思想干净、作风正派、诚实守信的人。女儿说,她也一定会好好学习,多学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4:《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另一方面,是办事原则问题。当年习近平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3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习近平自掏腰包买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一是坚守原则,要储足脚跟底气;二是坚守原则,要保持满腔锐气;三是坚守原则,要频吹暖心之气;四是坚守原则,要运足丹田真气。

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总书记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的青春之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的注脚。是的,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现在我们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记得来到工作岗位的最初几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对自己定位,寻找归属。这个时候,如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很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漩涡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回想起投身到基层管理岗位的这几年,也曾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但是出于对“无奋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拥有了直面人生困难和逼仄的勇气与力量。过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当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谢自己还好没有放弃,终也收获了比“诗和远方”更辽阔的奋斗的荣光。

篇5:《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最近,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该书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该书给我思想带来了巨大震撼,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给养,指引着我要努力培养“敢吃苦、勇创新、善学习、心为民”的精神品格。同时,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总书记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党员追求理想,实现理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党员,首先,我应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作为党员,我既要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坚定理想信念,又要学习业务知识增长工作本领,还要学习其他各类知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切实将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其次,作为党员,我要敢吃苦,将苦难当成磨刀之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正是这所大学锤炼了习总书记自青年时代树立起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为其执政兴国、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就要具备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党员,还要勇创新,将创新当成实干之要。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后,从发展村子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入手,以创新的眼光埋头实干,办沼气,打井,创办铁业社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体现出总书记勇于创新的实干品质。党员干部既要会干,更要干好,既要继承经验,又要勇于创新,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要着力培养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去看待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增长实干本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精神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就像火把一般照亮我前行的脚步,让我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加油干,让青春无悔,使党性发光!

篇6:梁家河心得体会读后感12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随着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这些故事就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我花了四天时间细细品读了《梁家河》,在习总书记7年艰苦的知青岁月故事里,感受他从最初的懵懂、困惑到坚定信念、不畏艰苦,再到最后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蜕变历程,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担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他在梁家河的这段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今天的梁家河村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示范基地,今天的梁家河人也过上了不同于过去的富裕生活,但五十年前的梁家河就是个荒凉、闭塞、贫瘠的陕北小山村。“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想想我们15岁的时候都在做什么:享受着恬静美好的校园生活,和亲爱的朋友们聊天、逛街,感受父母家人的关爱和呵护,而不到15岁的习近平,处在那个动荡飘摇的时代,由于受到父亲冤案的牵连,处处受到歧视,小小年纪就尝到了许多苦难,最终当了下乡插队的知青,火车转卡车,从大城市一路颠簸到了千里之外的小山村,努力适应着农村的“原始人”生活,从早到晚干着粗重的体力活:打坝修梯田、农耕,这种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体验不到。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我的母亲没有上进心,不爱学习,直到她给我讲她小时候的经历:“现在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年轻那会真的好太多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没吃过啥苦,我们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饭吃不饱,衣服也是捡着穿,穿过以后还要再给弟弟妹妹穿,我的脚长得快,你姥姥给做的布鞋没穿多长时间就不合脚了,那也得继续穿,因为没多余的,读书上学的机会都是留给家里最小的孩子,我是长女,平日里上学前、放学后,还得操心着回家烧火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是我对我的母亲产生了误解,每个人都是渴望上进的,只是时代和环境的不允许。我的母亲也下过乡插过队,那段时光也造就了她坚韧、宽容、善良的品格。直到现在,她还心心念念着当时对她特别照顾的人家,时不时的要回到那里看看。我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情谊也是如此的深入骨髓,即便是他离开梁家河那么久,得闲时还会回来看看,还会在各个方面关心和帮助着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人们,从未间断。

对书中印象最深的是“修身”这一章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白天还好,在不通电的夜晚,只能靠着自制煤油灯采光,读书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从“砖头一样厚的书”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是找到了前行道路的明灯,反观现在的我们,能真正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的能有多少人?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年轻人的志向已不再是当老师、医生、科学家,而是当网红、演员、歌手,为了追求表面的风光和虚荣,什么光怪陆离的事都能做的出,一旦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世界像要崩塌了一样,大部分的年轻人再难做到像习总书记那样废寝忘食的学习,再难做到家国发展的责任担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书中所蕴含的埋头苦干、追求真理、攻坚克难的精神,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要继承更要传承,我们要时刻不断提醒鞭策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勤钻研,努力锤炼意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篇7:梁家河心得体会读后感1200字

冬天我从延川县最东边的碾盘村归来时,通往梁家河的高架桥还在建设当中,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梁家河这个地方。最近读完纪实文学《梁家河》,近距离、深层次的感受梁家河,真正悟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金句的深刻内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迎来了战后经济的腾飞,而在中国大地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知识青年下到农村锻炼虽然给农村带来了知识,让农民开始识字,让农村生活变得丰富,但同时却给本就单薄的经济增加了负重,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济是一切的前提,一到青黄不接时就拄个木棍要饭总不是长久之计。

谁不想把烂包的光景过好,谁不在为能吃上一口白馍馍而卖力!这是数千年来陕北人与天斗与地斗不变的信念,他们在千沟万壑中磨硬了老茧磨深了皱纹,却磨不掉对生活的希望,而如今我们共产党人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可以说和当年的知青岁月是分不开的,因为那时的困境给很多知识青年上了一课。从那时起,有很多和习总书记一样的知识青年开始在农村实践中体悟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

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习近平等知识青年从老百姓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陕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黄天厚土中一撅头一撅头挖出来的,是隔着圪梁梁一声声一声声吼出来的,哪怕是一撮土都饱含着人情味,老百姓时常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习近平等人,在那个年代一坛酸菜、一碗米饭相当金贵,把粮食送给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续给别人,这样的真情怎能不让人满心感恩呢?我想习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就是对老百姓善良的回应。在农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动脑的人,在虱子横行、温饱不丰的年代,习近平和劳苦大众一起冲在一线干在实处,苦中作乐磨练意志,通过打土坝、办铁业社等提高生产力的形式为梁家河人民造福,得到群众的尊重,我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一句空谈,“人民公仆”不是一个代号,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为人民服务。

如今的梁家河发展的这么好,是因为有一批党员干部传承了当年全村奋斗的灵魂,在习近平7年的知青岁月中也给党员群众播撒了优良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梁家河一个很好的理念,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为人处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读后感.影响着一代代的村里人,这在发救济粮时得到了很好体现,这样的理念使得梁家河村级经济得到长久发展。“公仆本色”也是梁家河村干部的准则,一位诗人曾这样感触:“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日子里时刻为群众生计着想,为了人民不远千里去学习沼气技术,带领人民建沼气池,后来离开陕北去福建直到成为我们的国家主席,依然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对于梁家河的关心情真意切,这样一心为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梁家河的党员干部,在梁家河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公仆本色锃光发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如今的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渲染下显得有些浮躁,阅读《梁家河》正是沉淀升华的过程,读进去,读深入,你会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如何接驳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传承梁家河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深思。

篇8: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每当静心品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情绪涌动,来自于对最高领导人的敬畏、敬佩和敬仰;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思考的时候,我脑海深处总会回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一句句“接地气”的金句。

革命家庭出身、基层7年摸爬滚打到一步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习近平总书记用个人经历、个人行为展现了其个人魅力,践行了其宗旨初心,引领着国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我是怀着一种激动和感动的心情读完了纪实文学《梁家河》的。刚开始看时,有一种好奇;看的过程中,有一种震撼;看完之后,有一种感悟。全书10万余字、40幅图片,将梁家河的发展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坚守初心的精神刻画得力透纸背。无论是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还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亦或是与当年交往的小伙伴畅谈人生大学问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全书四个部分相互印证、相互联系,展示了一副完整的画卷。

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行为、为民的行动和踏实的态度,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从刚开始下基层与群众“谈不拢”

“融不进”到后来与群众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打成一片”,信任一点点增进,心与心一天天靠近,成为了群众的“自家人”。正是这种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的公仆情怀,让总书记从未忘记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话语,成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围绕群众需求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人民领袖人民爱,人民领袖爱人民。初心,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状态。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一种初心。而这个初心,是风吹雨打时的坚忍不拔,是困难重重时地斩荆披棘,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定意志,更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坚守。因而,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都在围绕满足老百姓需求而努力,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文件的发布,全部都是为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在阅读《梁家河》的过程中,我对总书记的敬佩之情不断增强、无以言表。向总书记那样守望初心的意愿,一直环绕在我的心头。今后,我将以学习《梁家河》为契机,把学习中激发的热情转化为干事的动力,持续在岗位上创新实干、兢兢业业,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让自己不断释放出应有的活力,为实现初心、达到目标不断前进。

篇9: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小腿上到处是被咬过后肿起的红疙瘩,有的刚刚结痂,有的痂被抓掉,往外渗着血水”“没油的时候,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一点儿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胆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合上书,这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消散。在梁家河的这七年知青生活中,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克服了过来,还积极为人民做实事,带领全村人民改变贫困面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三方面:

一是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刚到梁家河时,习近平和这里有种距离感,更因为“面包喂狗”事件而强化。他感到苦闷和孤独,甚至当了一次“逃兵”。但当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转变了思想,决心扎根农村,由被动变为主动,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团结观”,融入群众、融入梁家河,带领着全村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我作为苏州石油分公司的一份子,更应该积极发扬这种团结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到油站倾听一线员工和顾客的“声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做实事,这样员工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客户也会更加满意我们的服务。

二是求知若渴,笃学不倦。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去梁家河时,他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吃饭也看,放羊也看,晚上不睡觉也看,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思想上的养分,甚至跑30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痴”。除了向书本学,习近平还向村民学做饭、缝纫、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打坝,不仅自己掌握了生活技能,还将梁家河的玉米亩产翻了一番。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每年都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更新。我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学到的知识,而是应该不停地汲取新知识,与自己的岗位相关政策保持同步。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同时我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攻坚克难,永不放弃。面对恼人的跳蚤、贫困的物质条件、低产、能源不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总书记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默默地接受这艰苦生活的磨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治理神车沟,打甜水井,成立铁业社,办代销店,经过十次才成功说服随娃再当生产队长,极大地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黑帮子弟”的帽子阻碍着他入团、入党,但是习近平依旧没有放弃。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习近平写到第八份入团申请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写到第十份入党申请才获得批准。正是有着这份永不言弃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得停住脚步,而是应该迎难而上,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在职场走得更远。

读完《梁家河》,我为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所感动,为其废寝忘食、学以致用的学习劲头所折服,为其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敬佩。作为一名石化青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国梦、石化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篇10: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了东风汽车公司技工学校党委分发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的知青岁月。在读完这本书后,深深被书中的内容打动,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谋福利的初心,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刻苦学习的劲头。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今天的成就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1.喜欢读书,充满对知识的渴望

书中讲到,习近平在梁家河知青的岁月,从北京特意带了两箱书到延安,在那个年代,下乡当知青是去吃苦的,没有功夫去读圣贤书。这在当时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为这些书,成为了他融入当地小伙伴的敲门砖,书中的内容给村里的娃娃们走向美好前程的向导。读书带来很多快乐,从书中收到启发,通过读书开拓思维,正是这些书籍给梁家河带来很多新的思路。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习近平曾在采访时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其实,习近平无形中也教了梁家河很多东西。

2.融入群众,敢于吃苦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

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与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高质量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为学院质量强校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1: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近日,有幸捧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感受颇深,总结共勉。

《梁家河》全书分四章。第一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生动记载了习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情形和多年牵挂;第二章“窑洞了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插队当知青,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立代销点等生产活动;第三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通过当年小伙伴们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第四章“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以小小的梁家河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成就。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回放,是他勤勉学习、修身立命、埋头苦干、顽强精神、不懈追求的精彩记录。通过本书,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苍茫,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结合自身工作,有以下感受。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努力学习作为工作的基本前提。黑暗的窑洞,摇曳的灯火,盘腿坐在炕桌旁,捧书夜读,知青习近平如是对待学习。读后感.我们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工作怎么开展?关系怎么处理?原则怎么坚守?个人认为,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总结岗位特点,理清工作事项,学习前任亮点,躬身请教,分类施策,精细管理,归纳经验,才能快速融入,提高能力。

锤炼党性,坚定意志,把理想信念的养成作为远大目标。贫瘠的黄土沟峁,漫长的知青岁月,一次次申请入团,一次次申请入党,信念执着。个人感受,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一旦确立,就应该不断磨炼,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验,把个人的进步与单位的发展融为一体,坚定信念,不负春光,努力前行。

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不懈追求作为人生动力。干旱的黄土地,贫苦的老乡,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个人感悟,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要做细做实,不骛于虚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提升自己,体现人生价值。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走多远都不能忘来时的路。常怀感恩之意,常有戒惧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遵循。

学思践悟,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很多……

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篇12: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记述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完后仿佛精神受了一次洗礼,感悟良多。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读后感.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读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书中的艰苦奋斗和真挚感情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青年人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磨练技艺,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成为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为公司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吊装运输协议书

《扫毒2天地对决》观后感精选影评

青年干部读《白说》有感

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建国大业 观后感

让青春在自己的形状中绽放五四青年节作文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大学生建国大业思想汇报

让青春在自己的形状中绽放作文450字

《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
《《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梁家河》读后感700至1200字(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建国大业观后感影评650字2023-09-20

关于介绍河北野三坡的导游词2022-11-07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个人感想2022-04-30

建国大业观后感结尾2023-09-16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感悟2022-08-01

赛家宴作文300字2023-06-12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2024-02-01

6月思想汇报:建国大业2023-06-12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2023-05-03

建国大业观后感550字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