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傲娇小鱼儿”为你分享18篇“鲁迅《**》读后感”,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鲁迅《**》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意义。
从本质上看,鲁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从事文艺运动,如他自己所说,是以为文艺最善于改造中国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家,则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攻绩。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鲁迅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读鲁迅的著作,特别是读他的杂文,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等,他的这些作品,每每读后,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至今读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观,他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的质的转化,同时国人对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鲁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这种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篇2:鲁迅《**》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有一定背景的——19,张勋复辟事件,险些颠覆辛亥革命的成果。所以有无“辫子”就成为了这个特定时期立场的.标志。一些自认为有识之士便把辫子盘起来,顶在头上。当形势是“皇帝又坐上龙庭”的时候,他们便把辫子放下来,可见其忠于朝廷;当形势趋向革命派时,他们把辫子盘起来,可见其是支持革命的。他们这种两面三套的做法和“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举动只能表示他们的懦弱与愚昧。但在当时,谁又敢于只导向一边呢?百姓不敢,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来苟且保全自己。当然,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影响没有深入,百姓还很盲目。记得范老师在和我们讲到辛亥革命时也提到过,“一些省政府听说要革命了,便立马换了一块牌子,就吆喝着’我们革命了!’”正是这些官僚的混杂给辛亥革命埋下了祸根。
本文有两个经典形象——“七斤”和“赵七爷”。“七斤”是一个村上可以出场的人。他进城被革命派剪掉了辫子,于是他开始惶恐革命派的失败,于是由辫子引发的一场**上演了。“赵七爷”则是“墙头草”的典型人物,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一种封建遗老的气势,所以当形势对他有利时,他便出言挑衅,带着傲慢的口吻去嘲笑和威吓别人。于是,“七斤”和“赵七爷”便成了一组矛盾。作者通过诙谐的对比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农村的愚昧革命图。
篇3:鲁迅《**》读后感
小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封建的主题。小说通过一场关于“辫子”的**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因为一条辫子使人担惊受怕,惟恐丢失了性命!也可以从九斤老太的话中体会到这一点。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当七斤没有生命危险之前,村民是多么需要他,又带点嫉妒。但七斤出了事后,村民对他不理不踩,甚至认为有些畅快。最后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样的一波三折也是围绕着“**”而发展的。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篇4:鲁迅《**》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我在校本课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 它主要讲了一个叫九斤的人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与还有个叫赵七的人,说皇帝要坐龙庭了,没辫子的人及全家都要被砍头而引起的一段**。不用说,七斤便是文章的主角,七斤是村里出名人物,因为从他的祖父到他,已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天都能进城,在村里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七斤这个人物立场不坚定,先剪了头发,而当听说皇帝要座龙庭时又想要留头发,最主要是想保住他的脑袋。 赵七爷在文中虽不是和七斤一路的人,但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却和七斤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墙头草两边倒的人,只是赵七爷表现出来的这个人物形象更要明显。七斤嫂,七斤的妻子,虽是农村妇女,可一点也没有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反而十分的泼辣,在文中描写她骂七斤是死尸的囚徒和骂八一嫂是偷汉的小寡妇,这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显出了她的丑态。在文章中我还觉得村里的群众虽不是重点人物,但又缺不得,因为他更能反映作者要表现的,在平时,这些人对七斤十分尊重,可当听说皇帝要坐龙庭了,又对七斤显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再当听说皇帝不座龙庭了,又对七斤恭敬起来,可见村里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人。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二一年一月,那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而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旧思想还没有被抛弃,没有坚定的信念,摇摆不定,革命怎么会成功呢?鲁迅先生的视角放在的是一群农村人身上,可表现的却不是一样的,可见他老人家的文笔功底的深厚,同时他的写作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回味。
篇5:鲁迅散文《**》
鲁迅散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⑶,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⑸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年十月。
□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年九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⑵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儿媳”应是“孙媳”。
⑶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金圣叹(1609-1661),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后经清代毛宗岗改编,附加评语,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首回前亦有“圣叹外书”字样,通常就都把这评语认为金圣叹所作。
⑷张大帅:指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七月十二日即告失败。
⑸十八个铜钉:据上文应是“十六个”。作者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李霁野的信中曾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⑹据《鲁迅日记》,本篇当作于一九二○年八月五日。
篇6:鲁迅**课件
鲁迅**课件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怒笔铮铮之感,那种嬉笑怒骂隐于笔端将文章缀合得如行云流水,焚香而读,一丝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却从白纸墨字之中发散出来。高山仰止之余,却让人忍不住要擦一把冷汗。因为大师的笔不仅仅只是一件写字的工具,而且还是一把利刃,直刺刺地对准了你心里却掉的一环。尽管文章是那个时代的文章,矛头对准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但也使每个人不得不反思,他笔下所鞭笞的劣根性那些人性的弱点,于七八十年代后的今天是不是还顽固地残存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自己无法抗拒和无法拔除的劣根性?
在《**》这篇小说中,主要围绕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这一家子来展开笔墨,有些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却跃然纸上,仿佛爬着鲁迅的笔杆活了。此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活物和一个至关重要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整个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跌宕起伏,但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牵扯却是千丝万缕的,于是丝线纠葛、盘根错杂,短短的小说就变成了一个窥视世间百态的万花筒。
小说的开篇以苍白寥落的笔调,死气沉沉的场景来揭开了**的序幕,来奏响了**的前奏。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日子却夹杂着蠢蠢欲动的矛盾和九斤老太无能为力的不平,理由是一代不如一代,从九斤到七斤再到六斤,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一家标志未来希望的后代身上的血肉竟足足少了三斤,这足够让人沮丧的了,这足够让人愤愤不平的了。然而这三斤血肉到底被谁吃去了,九斤老太没有说,作者也没有交代,但是答案却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三重大山压迫下的农民日渐贫困,被慢慢地榨干了精血,于是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对这一点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伊只知道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她的曾祖父少了三斤,比起她的父亲又少了一斤……这个成日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女人是封建而古旧的,她把这一切怪罪于这个动荡不安却又产生新思想新作风的时代,想退回到过去。于是到后来,当她担心七斤的辫子长不出的时候,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可见,她心里衡量时代的标准还停留在那个尊礼重教的封建时代,自她过了五十大寿变了不平相的时候,她的思想就像一个停顿爬行的`蜗牛,将脚步搁置在一块废弃的死木上,就再也没有迈开过步。故一开始六斤这个还顶着双丫角的小丫头对她的回敬是坚决而深刻的:“这老不死的!”那种像见了一块霉迹斑驳的旧墙壁一样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作者以这样奇特的祖孙矛盾来开篇究竟有何意义呢?原来作者在费尽心思告诉我们在风平浪静的假象下,甚至在被那些坐着酒船过河的文人成为“无思无虑的田家乐”的生活表象下,有许多由“新”与“旧”所激化出来的矛盾是不易察觉的,却正无声无息地向波澜壮阔的方向演化,于是**的产生就成了必然。
说到**的掀起,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活人和一个原本没有生气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这一人一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这场**的引火绳指向针。就像雷雨前的征兆是蜻蜓低飞,秋季到来的标志是候鸟南迁一样,这场**掀起的标志,就是咸亨酒店的闲言杂语和赵七爷那条解下来的辫子,以及那件许久不上身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长衫。在这场**中,咸亨酒店是座死的烽火台,而赵七爷就是那缕袅袅而上昭示消息的活的烟,或者就是那个放风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于是当他一听张勋率了辫子军复辟、皇帝坐了龙庭,就立刻穿了宝蓝色竹布长衫拖着大辫子,走到七斤家土场上耀武扬威,为这场“**”推波助澜一番。
赵七爷竭力地为这场**助阵,那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场**对他来说甚至是有利可图的。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像赵七爷这样的地主阶级遗臭老声势大不如前,地位一落千丈,只得在家里束发读书。张勋掀起的这场风浪让他们看见了一缕残光,于是乎他们拼命地抓住这缕残光希望这缕光一翻转,他们又可以一跃龙门身价百倍,又可以恢复他们的尊荣和地位,爬到黎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于是乎赵七爷一走到土场上就先摆起了架子,颐指气使地说:“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是,可惜又可怜的是他没料到这场**所造的声势只是个回光返照,是不成气候的。
而“**”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只是个转瞬即逝的虚像。所以鲁迅以“**”一词来命名,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它既指文章中浮于表象的**,也是文中没有提到的革命路途中所遇到的**。大师以“**”一词对张勋复辟给予了尽情的嘲讽,将其比喻为烽火戏诸侯一般的儿戏行为,与此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担心。且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场**中不一而足的表现,那半新不旧的时代下中国人的劣根性又在笔下熠熠生辉,但却不是照耀万物让人欣喜若狂的光辉,而是惨白的昏乱的让人扼腕叹息的惨淡。拥有这样愚昧落后特质的劳苦大众怎样割掉身上的恶疮去迎来革命的曙光,在忧国忧民的大师心中的确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大问题。
故而小说中,大师对于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对他们予以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中主要渲染的对象是七斤一家,笔墨重落在这一家子对**的反应,而主要的矛盾纠结就集中在七斤一人身上,这场小**的因缘也在于七斤没有了辫子。但是对这场**反应最激烈不是七斤本人,却是他的结发妻七斤嫂。说道七斤嫂这个人不得不提的是这个人很要强,很要面子,但她的要强仿佛都带有虚弱的味道,擅长的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话锋可以根据情势随意改变,却不能够收放自如,因为别人记得她那条善变的尾巴。于是乎当八一嫂说“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揭穿她前后矛盾的面孔后,她就暴跳如雷老羞成怒了,把那根刚吃完饭的筷子狠狠地插入刚要添碗的六斤之丫角上,开始指桑骂槐。这个女人的性情很利索也很暴躁,见黑论黑见白说白,七斤在**中没有辫子处境堪虞的时候,她就破开大嗓门骂骂咧咧,**平息后又对七斤予以相当的尊敬,脸面情绪像风车一样转得比谁都快,但同时她也很欺软怕硬,这点在其对待八一嫂和赵七爷的态度上已见分晓。故而她的要强是个没煮熟的鸡蛋是很脆弱的,且她的诸般行迹也恰是她在大风大浪的时代活得小心翼翼的表现,所以是可笑又可怜的。
那么七斤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大师在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是很复杂的,他很有些飞黄腾达的思想,于是他给人撑船,每天从鲁镇进城又从城里回到鲁镇,顺理成章成了村里的“谍报人员”,破掌事故,而他所知道的故事却仅限于乡间对妖魔鬼怪的幻想,其实他知道的不多,外面流传的新思潮他一无所知,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愚昧无知的乡下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比那些坐守土地的村里人却要进步许多——至少他愿意剪下自己的辫子来赢得人们的尊崇,然而他渴望的尊崇也仅限于像赵七爷一样的敬畏。他得意地剪掉了辫子给村人树个榜样,但听说皇恩要大赦了又不能镇定自若,而开始惊慌悔恨。所以他跟其他小农经济下的贫民一样,是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怯懦的,但又想跟别人有所不同,想走在别人的前面,但却又是缺乏勇气、立场不坚定的。故而他对赵七爷忍气吞声、不发一言,一方面固然是他脑中突然涌起的封建等级思想在作祟,但另一方面他心里又在害怕并排斥着这种等级架构的重生。所以这个人是被大师赋予了多面质面的人,集中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底层人的大体精神面貌,大师在最后赋予他希望的时候又赋予了自己以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是微渺的略带黯淡的。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对两种旁观者的批判来透露了自己心中的忧虑。哪两种人呢,那就是载酒过河的文豪和土场上冷眼的旁观者。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这些知识分子对人民疾苦视若无睹,而把三重大山压迫下的农村生活成为田园乐,其不切实际之混沌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于是忍无可忍的大师于文中只淡淡一笔,却给了那些无所作为天真幻想的文人狠狠的一记耳光。而对于那些土场上的看客,大师更是痛心疾首的,这些人爱看热闹并非为了平息纷争,而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滋养一种幸灾乐祸的畅快,人的自私与病态一至于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淡一至于此,要把这些病态的社会里病态的人,要把这些散沙团结起来走出病态的社会谈何容易?
于是到小说结尾,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否则也不会产生那样的一场**),一贯的白描手法显得更加意味深长:九斤老太依旧不平而且康健,六斤依然走不出一条新的路子,只得遵循旧时的礼教裹了脚,端了一只补好的破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切看来都还是那么的平静与沮丧。但是,这一瘸一拐的挣扎中会不会摩擦出新的希望之火呢?
篇7:《鲁迅**》读后感(朱璇)
《鲁迅**》读后感(朱璇)
《鲁迅**》读后感我读了,《鲁迅**》这本书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意义。
从本质上看,鲁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从事文艺运动,如他自己所说,是以为文艺最善于改造中国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家,则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攻绩。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鲁迅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读鲁迅的著作,特别是读他的杂文,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等,他的这些作品,每每读后,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至今读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观,他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的质的转化,同时国人对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鲁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这种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MSN(中国大学网)
篇8:鲁迅《**》作品鉴赏
鲁迅《**》作品鉴赏
一、《**》原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东西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1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2,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3。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4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注释:
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儿媳”应是“孙媳”。
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金圣叹(1609—1661年),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后经清代毛宗岗改编,附加评语,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首回前也有“圣叹外书”字样,通常就都把这评语认为金圣叹所作。
张大帅:指张勋(1854—1923年),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
十八个铜钉:据上文应是“十六个”。作者在1926年11月23日致李霁野的信中曾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二、《**》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
《**》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描绘了江南小镇乡村的风貌特点,同时奠定了小说的社会基调,即不是繁荣、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一个小小的乡村。这段自然场景的细节描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在民间的思想残留。而接着描写的一个文人诗兴大发则是精巧地揭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们这些文人坐在酒船悠闲赋诗便是讽刺了封建文化教育下的文人骚客虽身处动荡的乱世和国家变革时期,仍妄想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洁身自好,既不关心社会民生,也不关心民族危亡。九斤老太和赵七爷这两个封建守旧代表多次对比了“ 从前的长毛”和“ 现在的长毛” 的联系和区别,暗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和资本主义领导的革命都具有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阶级才能根除封建主义,挽救中国革命。[6]
艺术特色
线索分明
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小说中有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前一条实际不存在的辫子贯穿全文,后一条则辅助性地说明了故事背景的变化。**是由辫子引起的——在第一部分的后面,辫子预示了**即将来临;第二部分所写的这场**的发生、发展、高潮,也集中在辫子上;在第三部分里,赵七爷“辫子又盘在顶上了”——这条辫子的盘起,宣告张勋复辟的失败,于是**平息了。总之,小说的三个主要部分,故事的开端、发生、发展、结束都是以辫子为事件的'中心贯穿起来的。
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七斤和七斤嫂等人的愚昧、落后,赵七爷的梦想复辟、不学无术都在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对话都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也常通过对话来实现。如第一部分最后,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预示了**的来临,第三部分二人关于皇帝“不坐龙庭”的对话则表示了**的平息。又如赵七爷“这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兵是就要到的”的恫吓,七斤嫂的指桑骂槐,这些都把**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小说开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一个生活场景:临河的土场,太阳收了光线,乌桕树叶、花脚蚊子、小桌矮凳、大芭蕉扇、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这是一个封闭、传统而又宁静的环境,以至于引得文豪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这一环境描写告诉人们,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可是农村却没有任何变化,一如其旧。另外这个传统宁静的环境也为下文一场**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反衬的背景,从而,突出了那场**的不平静。小说的结尾,再次出现了“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的场景,这个结尾与开头呼应,说明一切恢复原样。不管是那次革命,还是这场**,对农村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⑴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七斤:七斤的“象牙嘴自铜头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是一个重要细节:在“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他含着它以显出骄傲模样;在**将要发生时,他是“捏着”烟管, “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在**的高潮中,他“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过后的第二日清晨,他“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与这个烟管有关的细节描写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七斤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心情,从而,深刻地显示了他这位船工在这场复辟事件中的思想活动。
⑵通过细节描写来写赵七爷:他盘起、放下、又盘起的辫子,他难得一穿的竹布长衫,他“满脸油汗”,他走来又走去的“独木桥”、辫子、长衫显示了他这位封建遗老的韬晦和复仇心理;“满脸油汗”生动地表现了他对于复辟的兴奋,而“独木桥”则暗示了他所走的生活之路。
⑶通过细节描写来写六斤:六斤的“双丫角”变为“一支大辫子”,则预示新一代可能还要走前辈的老路。
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小说在对人物的言行、形象及环境描写时,都采用了白描手法,如写七斤在不同的境遇里以不同神情掌控其烟管和赵七爷,“仿佛握着元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是行动的白描,写赵七爷的辫子、长衫和六斤的“小丫角”是形象的白描,写七斤和七斤螋的对话、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言语的白描……”这些白描都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及外貌特征。
三、《**》作品评价
《**》充分体现了鲁迅清醒、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中所描绘的浙东农村生活场景,地方色彩鲜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学价值,更重要的是给活动其闻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实的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描写简约精练,白描中寓有很浓的幽默讽刺色彩。——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沈振煜。
篇9:鲁迅《呐喊》小说集:《**》
鲁迅《呐喊》小说集:《**》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⑶,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裉斓*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篇10: 《**》读后感
小说通过一场关于“辫子”的**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由于一条辫子使人担惊受怕,惟恐丢失了性命!也可以从九斤老太的话中体会到这一点。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当七斤没有生命危险之前,村民是多么需要他,又带点嫉妒。但七斤出了事后,村民对他不理不踩,甚至以为有些畅快。最后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样的一波三折也是围绕着“**”而发展的。
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
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守旧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模糊。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描绘了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国人的精神状态!封闭、愚昧、守旧!由于缺乏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而陷进自私、苟活、麻痹、冷漠、盲从、狭隘的状态。只要不危及自己安乐的生活,至于辫子留与不留,都不在人们的思考之列。毫无持操!为什么要听天子的,为什么要有辫子,都不是人们思考的!他们盲从于权威!如赵七爷、天子、告示。甚至于一切消息的来源咸亨酒店!
主要讲述了由于辛亥革命不彻底、不成功,导致农村里还保存着封建社会的思想,全文以天子坐龙庭为线索,描写了农村的封建情景。
本文一开始就描写了农村傍晚时的景色,这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先写景,再写人。可是这样看似美好的地方,却到处都被封建思想所以笼罩着。比如,小孩起名字都以体重的重量为名。
文中的九斤老太,是一个典型的被封建思想所束缚的人。她固执地以为刚出生的人的体重重量的轻重决定了他的命运的好坏。看着自己的儿子、孙女个个都没她那一辈人重,就天天喊着“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九斤老太对自己家人的不满,却也似乎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的越来越落后、腐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要与封建做斗争的思想。
文中的七斤嫂,是个“恨棒打人”、粗鲁野蛮、蛮横无理的人。她全无农村妇女的老实淳朴、心地善良。这也是鲁迅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一种反映。
文中七斤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懦弱无能,怕老婆,虚荣心较强,无主见、信仰的形象。他平日里消息通达,受村里人的敬重,可在自己有危险时,显示出了他的无能,村里人、也不对他尊重了起来。这也体现了鲁迅对于没有自己的信念的人的批判、讽刺。
文中的赵七爷,是个属于墙头草,两边倒,小肚鸡肠的人。他见天子要辫子,就把盘在头上的辫子放了下来,往嘲讽光头的七斤。只由于七斤曾经得罪过他,所以他穿上了几年才穿一次的衣服,特兴奋。当天子不要辫子的时候,又把辫子给盘了上往,也没往七斤家了。
这整篇文章,鲁迅都表达了一种由于辛亥革命不成功而使农村的很多陋习都还在的不满。文章最后写的是六斤刚缠了脚,在场地上一瘸一拐地往来,正传达出了这种意思。鲁迅先生也讽刺了那些无信仰的人。
总之,鲁迅先生想表达的就是:要与封建迷信的势力作斗争并作战到底。而《**》这篇文章让我真正知道了鲁迅是革命家的原因了。
篇11: 《**》读后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里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指不要轻信没有证据的消息。文中的那个七斤,就是因为听信了小道,从而杀了张充、蔡茂,致使曹军没有了水军的训练员,这也是导致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曹操没有轻信蒋干,或者更好,蒋干没有轻信周瑜,那么,赤壁之战是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还是两个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还轻信了两个人,那就是庞统和黄盖。
曹操轻信了庞统,把自己的船联在一起,这位最后让黄盖一把火烧了奠定了基础,他轻信了一个不该轻信的人,所以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篇12: 《**》读后感
今天,我读的是鲁迅的《**》。
《**》一文写的是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人人都说要杀没辫子的人。七斤很哀伤-――他没有辫子,他的仇人也来嘲笑他,一个名叫八一嫂的女人说皇帝并没有标明要杀头,劝七斤不必紧张。八一嫂和七斤的仇人吵了起来。而七斤也没有死。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许多人犹豫着参不参加革命,他要用笔杆子来革命,而且用文章去劝说人们参加革命,让更多人走上革命道路,让被封建迷信所杀的人们安息,让中国不受欧洲列强的欺辱,让人们不必担心皇帝重登基,封建迷信重卷起,自己重受压迫。
鲁迅的文章多么善意,多么使人振奋!
篇13: 《**》读后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里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指不要轻信没有证据的消息。
文中的那个七斤,就是因为听信了小道消息,所以才闹的心神不安,致使他好几个月的收入下滑,而且精神蒙受了打击,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过于听信小道消息的结果。
赤壁之战中,蒋干因为轻信周瑜的那封信,所以给曹操报告了假消息,而曹操因为轻信了蒋干,从而杀了张充、蔡茂,致使曹军没有了水军的训练员,这也是导致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
如果曹操没有轻信蒋干,或者更好,蒋干没有轻信周瑜,那么,赤壁之战是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还是两个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还轻信了两个人,那就是庞统和黄盖。
曹操轻信了庞统,把自己的船联在一起,这位最后让黄盖一把火烧了奠定了基础,他轻信了一个不该轻信的人,所以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而曹操更不该轻信黄盖,黄盖是孙家的两朝元老,怎么会突然投降呢?我怀疑这件事经没经过曹操睿智的大脑。而就是因为曹操轻信了他,是自己的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
篇14: 《**》读后感
《**》写的一件小事貌似个小喜剧实则悲哀的意味更浓重。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一幅简单的农家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九斤老太骂咧咧的说着愤懑,一代不如一代。
再接着,真正的**来了。七斤带回了一个让一家人不安的消息,“皇帝坐了龙庭了。”不啻于一声惊雷的话震悚着一家人的神经。不安中,赵七爷又翩翩的来了,身着一袭长衫庆祝着这个消息,赵老爷和七斤是有宿怨的,现在皇帝坐了龙庭了,辫子便很要紧了,恰恰的是七斤他就没有辫子。“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七斤一家陷入了大恐慌。然而过了不久并没有什么确凿的坏事发生,七斤一家和人们便又浑浑噩噩的高高兴兴的生活着了。
总体看《**》,它写出了愚昧无知的人民,狐假虎威的小知识分子,光怪陆离的社会图景里是社会无望的悲哀。
篇15:**读后感
这则故事依然是讲封建社会皇帝坐龙庭,男人都要留辫子,但男人留辫子不和女人一样?可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叫七斤的男人却没有辫子,而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这辫子的'**,使这个家庭一时间破散。为什么男人没有辫子全家都有罪,连皇帝也要辫子,想一想,如果男人都有辫子,社会将会腐败成什么样子?世界还有男女之分吗?其实那时候做好人也挺难,像故事中的八一嫂是心肠好的人,只是劝说了一句就会被别人骂。
封建社会男人留辫子,小女孩要裹小脚,但这辫子的**结局还算圆满,皇上不坐龙庭,七斤一家人也算死里逃生。老人虽然听��嗦,但老人的话是从自己的身心体会从内心而警告年青人,所以我们也要孝敬老人。
篇16:**读后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里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指不要轻信没有证据的消息。
文中的那个七斤,就是因为听信了小道消息,所以才闹的心神不安,致使他好几个月的收入下滑,而且精神蒙受了打击,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过于听信小道消息的结果。
赤壁之战中,蒋干因为轻信周瑜的那封信,所以给曹操报告了假消息,而曹操因为轻信了蒋干,从而杀了张充、蔡茂,致使曹军没有了水军的训练员,这也是导致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
如果曹操没有轻信蒋干,或者更好,蒋干没有轻信周瑜,那么,赤壁之战是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篇17:《**》读后感
读了《雪球**》一文,我知道课文讲了这一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许多孩子都在外面玩雪、一个叫卡洛斐的小男孩玩雪球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砸到了一个老爷爷,许多人和警察都来了,卡洛斐主动承认了自己犯的错误,最后警察放了卡洛斐。
这让我想起了所做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在小区里打乒乓球,我和朋友打了几个回合,无意中,我的乒乓器恰好打到了大姐姐的头上,这下可糟糕了,我没有道歉,我急忙跑回家里,我对妈妈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妈妈责备我说:“吃完饭后去道歉。”我说:“嗯”。吃完饭后,我来到了那位姐姐的家里,我道了歉,我以为别人会骂我的,没想到她说:“没事”。得到了别人的原谅,我心里轻松许多。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主动承认错误。
篇18:《**》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一个叫《西瓜**》的故事。这个故事摘自于《科学话》。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去年,小猴种西瓜获得了大丰收。而今年,他却在另一个地方种起西瓜。小熊认为小猴很笨――有熟地却不种。于是小熊在小猴种过的丰产地种起了西瓜。后来小猴获得了大丰收,而小熊只是欠收。小熊很生气,认为小猴给他的种子做了手脚,后来小免子乐乐告诉他:种西瓜得连连搬家。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那就是西瓜常常会得一种枯萎病,这种病毒能附在西瓜的根上,大量繁殖在地下,如果继续种西瓜,西瓜就会减产,为此得种其它东西,或再找一片地种西瓜。我认为这个知识很重要,如果一些不懂的人就会像故事中的小熊一样,犯出大错,因此我们要多看书来充实科学知识。
科学真有趣!我推荐大家来看这本《科学童话》,因为它用童话来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如同让你一边读童话书,一边读科普书,让你百看不腻。
【鲁迅《**》读后感(通用18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650字2023-08-05
鲁迅范爱农读后感600字精选2022-09-05
初中作文朝花夕拾500字读后感2022-10-02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700字2022-12-30
九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2023-02-21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00字2022-10-19
朝花夕拾初中读后感500字2023-06-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200字2024-01-01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2022-05-14
初三《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