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共16篇)由网友“灵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历史的教训读后感,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19世纪中叶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时期,当时,面临着“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古老中国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与传统的农业社会迥异的、现代性逐渐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条道路在中国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既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也一次次丧失了历史赐予的难得机遇,长期在通往现代的旅途中蹒跚而行。中国变革的艰难无疑与前现代社会的历史遗产有关,也与中国政治中枢的政策选择密切相联,同时它还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中国以迥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有方式实行社会转型,无论它的成功还是挫折都丰富了人类的经验宝库,为众多的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基础
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它严重阻滞着传统中可现代化因素的成长,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
1840年在亚洲东南沿海与西方列强相通的东方大国中国是长期被西方思想家所钦羡的对象:一个以皇权为核心、职能分明的中央集权官僚政府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统治着4.5亿人口,在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上有效地行使着治权;儒家学说中的道德主义和礼仪规范起着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特殊功能;美仑美奂的巍峨宫殿和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体现着中国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自然灾害不时减少中国人口,但精耕细作的农业还是大体上维持了中国人的温饱。总之,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尽管不时发生社会动荡和灾荒,但它总是能自我调适,在经历周期性的社会震荡后,重新恢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西方长期钦羡、长期保持强大和繁荣、充满自豪与自尊的东方大国,在西方列强的`炮舰侵略和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却不能再保持昔日的光荣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重新汇集新的社会力量和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融汇传统与现代因素,以富有活力的转换方式,在西方和近邻日本的成功示范效应的影响下,迈入富强之途。其原因何在?
政治是传统社会的决定因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前现代社会制度构成中最有现代因素的部分就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中央集权官僚制,然而也就是它本身的结构性的重大缺陷阻碍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向现代政府制度的转换。
中国的中央官僚集权制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在皇帝之下,内阁、省、县的垂直的行政系统有专门化和职能划分的特点,按照法律和惯例有效地掌管国家行政事务,垂直的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负责监督各级官吏,以保证政令的执行。不受阶级和财产限制、在科举制基础上建立的官员升迁系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对维系中国官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操作层面上,这样的官僚制度,与依职能分层、各司其责的现代政府制度并不构成严重冲突。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两点:第一,中国的中央官僚集权制对基层的统治力量较弱,朝廷在县以下的支柱是享有功名的乡绅,中央权力并不能完全达到基层,征税及征集劳役实际上依赖于乡绅。处于家族、宗族网核心的乡绅的行为往往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合理化因素。所以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只存在于县以上的政府机构,县以下的乡村则处于高度分散的无组织状态。显然,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能够全面协调社会力量处理公共事务的、完善的社会组织结构是相冲突的;第二,中国官僚集权是以儒家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它以道德伦常为基本准绳,在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儒家规范虽不排斥个人的成就取向,但人情取向更占主要地位。中央官僚集权制的垂直系统固然保证了政令的通行,然而也带来各级官吏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严重惰性。加之宗族、家族的因素与政治结构互为一体;为派系斗争提供了永恒的竞技场。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意识形态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它提供了对世界的全部解释,成为不可逾越的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为天下中心”的世界观之上的,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1顺理成章,也就对竞争不感兴趣,没有了变革的紧迫感。至于解决中国国内周期性的政治衰败和政治动荡的良方更无需从“异域”寻觅,在包孕万家的儒家学说的众多派别中自有疗救的方案。经过干余年的儒化,这套由科举制为外在体现的儒家意识形态已完全内化于中国人的心理深层,从而成为回应外部世界挑战的巨大的心理障碍。这样,在与外部世界交往时,中国就很难随形势而变化政策,而处处显得迟钝与僵硬。
'p>
中国前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一样,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可现代化因素,但是,这些积极因素同样因经济结构的制度性缺陷而被吞噬。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私人契约关系的土地与劳动力交换的活动一直十分活跃。2一般而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严重,官营工商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也不占主要地位,而个人则享有流动性的选择职业的自由。然而,与这些可现代化因素相比,中国前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障碍性因素则更为强大。首先,19世纪中叶之际,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与微弱的商品关系相比,自然经济占决定性优势。其次,中国人的商品经济活动只限于一般的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简单交换,几乎不存在以大机械为动力的制造业与加工业。再次,可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的国家,几乎不干预经济行为,也缺乏外贸观念,无法承担起经济起步所必须的资源征集和建立经济组织以及建立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的责任,使得分散的商业力量无从集中。因此经济结构中若干积极因素不能拓展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扩大在新质的基础上的生产规模;如果说在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尚存在若干合理的成份,那么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结构则基本发挥着阻滞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作用。中国的儒家学说是一套极其复杂的、探究有关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庞大的思想体系。根据近30年中国现代新儒家及西方中国学学者对儒家典籍的选择,儒家学说中蕴含着某些与现代社会毫不冲突的可现代化因素。3例如:对人之终极理想的追求,对违反人之终极追求的现存社会现象的反抗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孔孟、朱熹的思想中还有着对人之主体生命的高度敬意和对人之自由意志的肯定,这与西方近世推动过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精神有某种程度的相似。4然而事实上,作为长期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的儒家学说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相遇时,却节节败退,逐渐丧失了统合社会的功用。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乍看起来似乎与现代民主政治并不矛盾的儒家民本思想始终未能促成向尊重公民自由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转换。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相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基本上是发挥着维系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制度作用,其现实导向具有强烈的权威主义色彩,直接排斥与现代契约关系相联的个人主动精神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成长。论文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p>
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结构,基本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构成了中国前现代社会的基础。当1840年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西方侵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时,中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就是如何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适时改革中国现存的社会结构,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和观念变革,重新汇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资源,使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在冲突中走向新的融合,从而推动中国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然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与绝大部分士大夫却被动地、消极地试图以微小的、局部的政策调整来摆脱中国的危机,选择的是尽量缩小变革规模的道路,结果使中国的转变更充满曲折和动荡,造成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跌宕起伏。FU1x+5 “*`.p=Ud. ^oP& |QP2eZ G7Q{lI5 '3论文格式H b\\K /:Q;j-+1 ,]. & 2h HV)p
二、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困厄
根据衡量一个社会现代性的强弱的具体指标,即工业化、都市化、识字率、现代契约关系、社会流动性和政治制度化来分析1840年后的中国社会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结构在大约1的时间内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自1840―19,历经72年的变迁,中国已从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向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式民族国家过渡。自1911年中华民国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的急剧变动甚至更大。因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国内与国际矛盾的激烈冲突,演化为各种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分裂。与现代观念散播的同时,新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力量也急剧增长,而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与观念文化绝不妥协地对新生事物的激烈反抗,使得中国的变革波谲云诡,一波三折。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阶段大约历经72年,中间经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特征是消极、被动地被纳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
第一时期:1840一1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中国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政治、军事、经济资源进行全面抵抗,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在大约的时间内,中国历经西方列强强加的两次鸦片战争,丧失了大片国土,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向列强提供片面最惠国待遇,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险恶形势下,清廷统治者不思变革,终于爆发了长达的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彻底暴露了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弊端及清廷统治者的麻木与愚昧。
第二时期,1860年左右一19世纪末,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这个时期的变革主体是受西方侵略刺激而图谋改弦更张的清廷开明人士和与西方有联系的部分士大夫与新兴商人。但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抗拒进行制度性的重大创新,严重影响了中国转变的规模和速度,在强大的西方压力下,不仅未能恢复中国昔日的国威,走上富强之道,反而进一步走向衰落。
篇2: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一、苏联自身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大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大多认为苏联自身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外力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一)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这方面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立初期 ,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二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危机。主要表现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至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无人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金收入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牛栏的存栏数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马铃薯和蔬菜方面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仍徘徊在革命前的水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首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其次、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大浪费大,高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即它的烟囱经济无法跟上世界主要大国的科技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的继任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却越改越严重。例如:赫鲁晓夫在任期间,非科学盲目地在寒冷的苏联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呢?不仅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大丰收,反而大面积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正忙于全面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一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只占5%—6%,而且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 这种战备型经济严重偏离了经济发展的正轨,必然导致苏联经济最终的崩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没有很好地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依然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正是经济改革走不通,才走上了将苏联送进坟墓的政治改革。
严重的经济体制弊病必然造成严重后果:首先、经济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其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扩大;再者、人民得不到经济实惠,滋生了信任危机,有人就说,苏维埃政权得之于民,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之于民。第四、经济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第五、军事化经济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可以看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跟不上世界现代科技革命后蓬勃发展的经济。更严重的是苏联的经济问题不仅促使了苏联解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能够促使苏联解体的因素。
(二)民族问题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认为,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迟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另一学者涅什科认为,20世纪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在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此看来,苏联这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苏联民族矛盾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确实在苏联解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共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失误。“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直接与民族问题相关。”苏联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至关重要,但是苏共却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其次、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实际上却促进了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和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欺侮少数民族,压制少数民族,压得太重,时间太长,一旦爆发使统一的苏联四分五裂。第三、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时间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苏联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第四、永远与民族问题相伴的宗教问题。苏联粗暴地用行政手段开展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采取过火的政策。而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误的宗教政策把宗教组织推向反社会主义的方向时,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对联盟中央的不信任感。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肆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如此民族矛盾以及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就是最后将苏联撕成碎片的那双手。
(四)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
虽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这个个人是国家呢?特别是在苏联这个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国家。所以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那几个个人在苏联的发展和改革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完成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但事实上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甚至可以推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因为他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潜在因素。在理论上主要有:他不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信自动适应原则,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典型就是30年代的大清洗。在实现社会主义上,走教条主义路线。在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政体和政权建设方面排斥民主原则,搞个人崇拜;经济建设上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总之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体制严重腐蚀了苏联的社会机体,久病不治,终成绝症。斯大林正是给苏联解体种下病根的人!
苏联生病了,需要名医医治。但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将病医好,反而更加严重。赫鲁晓夫执掌国家大权时推行的改革是假共产主义,他所追逐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他的脑际里总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念头——如何胜出斯大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对历史的一整套虚构、歪曲和篡改。赫鲁晓夫的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他丢掉了斯大林时期的首创精神,没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战后,斯大林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这个纲领对苏联日后发展十分有益。但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把创新精神丧失了。由于惰性,苏联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造成了苏共党内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埋下了国家解体的隐患。导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员大量退党,失去了如中国、南斯拉夫这样的重要盟国。另外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党风开始败坏。在他个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他的主观唯意志论,就是使党和社会服从自己意志的愿望,以及形成对他个人崇拜。在国家政治上是,在领导国家中上下严重脱节,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方面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败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最为严重的是,苏共二十大造就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一批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掘墓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正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党的历史,提出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时期。这给正处于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乃至他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动摇了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见赫鲁晓夫这个改革者,不仅没将苏联改革好,反而改得一无是处,且隐患无穷!
最后一位是真正将苏联推向深渊的戈尔巴乔夫,甚至有学者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这显然有失公允,但也反映出他却是责任重大难辞其咎。对于他有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激进的改革主义者。他的改革超出了病入膏肓的苏联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他最失败的就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正如俄罗斯教科书所言:的绥靖立场使苏共领导机构瘫痪,党进一步解体,大大削弱了联盟中央,因为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仍然是苏联体制的重要环节。而这个绥靖便直接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强权型的领袖,能对苏联体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是个既愿意听有愿意学不够强硬的领导,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续,在政变时不能力揽狂澜。第三、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独特性。一方面,虽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领袖,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只有一个——即当时的戈尔巴乔夫。这样造成他的工作负担过重,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他无法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指他对苏联过去的批评。他倡导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对摧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起了促进作用。
所以从个人作用上说,斯大林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赫鲁晓夫使苏联病入膏肓,最后戈尔巴乔夫一手将苏联给毁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因素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是苏联的头号大敌。苏联解体与西方的“挖墙脚”行为绝对分不开,与西方特工组织的长期活动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美苏冷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元凶。
所谓美苏冷战,即两大国在几十年的对峙中并没有发生真正大的热战,而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双方暗地里较劲。首先就表现在所谓的“和平演变”即美国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传媒手段,将西方人权、民主思想和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联人的思想。使苏联人更倾向于走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从内部瓦解苏联。
其次就是美国的经济战略。具体来说在军事上,苏联从一个欧洲强国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正在于它在常规军备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为了与已经掌握核武器的美国相抗衡,斯大林不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反而集中举国之力研发核武器。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却走上了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高消耗道路。勃列日涅夫表现更甚,不仅重视发展核武器也重视发展常规武器。如此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但是长期的军备竞赛也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里根政府推出了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目的便是让苏联把力量集中到军事方面,在经济上拖垮苏联。长期的军备竞赛使苏联保持了大国地位,但不计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自己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造成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除在军事上消耗苏联的经济实力外。美国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还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是苏联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影响了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例如杜鲁门政府为在经济上对苏遏制,出台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输入苏东各国。另外美国以石油战略与苏联打经济战,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减少苏联的硬通货收入,从而影响苏联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如:美国1985年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使沙特在头几周里石油日产量由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600万桶,当年秋末攀升到每天约900万桶,这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油价是30美元/桶,1986年4月跌到12美元/桶。苏联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苏联全部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美国还限制了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更为不耻的是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1982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大爆炸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没有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但却在冷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特别是经济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篇3: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在苏联解体十几年之后,对其解体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成为我们难得的反面财富。
. 一、打击腐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有的还认为应当加上其家属,这样大约为300万人,这个“特权阶层”阵容就相当庞大。但恐怕不应株连家属)。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月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⒁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的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说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尚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制的“弊端”,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这个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这个体制的弊端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在哪里。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是政权的活力、国家的活力和党的活力;经济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政权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和执政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五、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有关具体论断,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它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它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者、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权威弗。
苏联解体介绍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在政斗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俄、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独立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篇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1.洋务运动并不触动腐败的社会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2.洋务企业的利润,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洋务派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资本家,而是形成了垄断企业,以此作为自己在旧的统治制度中争权夺利的资本
3.洋务派办的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惟亲,冗工滥食的局面.这是用封建制度经营新式企业的必然后果.实践证明,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就完全办不好近代新式企业.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篇5: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是什么
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国家实力
近代欺凌过中国的列强,不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中国当时只是经历了延迟的、不完全的早期近代化——这个过程还不如日本幕末的改革。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社会制度先进,人民奋发向上。今天,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是人民历史的选择,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中国人民斗志昂扬,团结一心。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其保卫国家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这些都与1前的清政府有着天壤之别。
近期,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都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太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的马年不是1894年的马年,1894年的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复制的。
2、关键词之二:铭记历史
旅顺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百姓
在中国人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早在1894年11月,还发生过“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三天后旅顺陷落。接着,日军就在旅顺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屠杀中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这里只引用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艾伦的一小段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
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同样应该铭记的还有云林大屠杀。《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含钓鱼岛,今天的争端起始于120年前),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人民饱受日本人的欺凌侮辱。日本在台湾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186月20日至23日,日军第二旅团集结重兵进攻云林,焚毁村社,屠杀人民,妇女幼儿也在残杀之列。民房被烧4925户,被残杀人数已无法统计确切,各种记载在6000人至三万人之间。对于云林大屠杀,当时在台湾的洋人就曾投书报纸
。《香港日报》7月14日报道:“日本人正采取歼灭所有台湾人的策略……台湾人的收获破坏、家园烧毁,祖先坟墓挖掘、妇女遭凌辱,愤怒到极点……”。8月25日《泰晤士报》:“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老幼妇女皆不能免……野蛮且苛酷之东方新强国。”8月22日《苏格兰人报》:“日本之政略,似乎在于将全岛居民都赶出去。”
20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
●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刻骨铭心的历史创伤和挥之不去的奇耻大辱,是近代以来中国国耻史上的黑暗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寻求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契机。
●甲午战争给日本带来短暂的繁荣富足,却误导该国走上一条无止境的对外扩张之路,奏响了“大日本军事帝国”从萌芽、壮大到走向败亡的序曲。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利益冲突,扰乱了东亚的和平,并且最终威胁到世界的稳定。
篇6: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后感
我们这次的党组织生活是观看影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看后我不仅有感而发,希望和各位分享一下。
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 74 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顷刻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给每一位共产党员强烈的心灵震憾和启迪。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是很常见的现象。然而,对于苏联共产党跨台这一事件来说,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供的教训却是极深刻的。这是因为,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列宁亲手创建的政党,为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苏联共产党掌握政权 70 年,不同于东欧的一些国家,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致命的反对势力,苏联不是被反对势力或战争推翻的政权,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演变”,是党的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是什么原因让苏共落到如此地步呢?归纳起来,应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联共产党没有跨越腐败的陷阱,是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苏联共产党是自己亲手把自己埋葬了。我们党要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恩格斯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教训时,曾说过一段极精辟的话:“当你问到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 ‘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 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问题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
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观看此类影片的目的在于为更好做好组织的思想建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历史经验来鞭策新中国的党员队伍,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7: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观后感
通过观看《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我们感到,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总之,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 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二、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苏共改革的路子没有走对,出了问题。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才有力量打败希特勒。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经济上真正出问题是后来。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四、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片中谈到,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xx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苏建设没有搞好,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入党不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取个人好处。
五、苏共没有把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使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问题,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苏共高层中的“背叛行为”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起了恶劣的作用。由于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在苏共内部进行收买活动,也由于党的领导层中一些人逐步发生蜕变,他们有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阳奉阴违,拉帮结派,有的是利用职权追求并攫取了既得利益,有的是被西方敌对势力收买。在苏联剧变后,这些人中有的变成了新权贵,有的成了大富翁,还有的成了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一上台就禁共、杀共,其所作所为证明他们是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五年了。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必须始终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努力做到: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经济,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强世界观的改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作为一名统计战线上的青年党员,在各种考验面前必须自重、自警、自励、自律,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败的侵蚀。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正确对待顺利与困难、成功与挫折、赞扬与批评,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开拓创新,自觉奉献。
三、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党员意识。端正思想态度,把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贯穿始终,并从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方向,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心态更加平和,进取心更加坚定,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新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思想上的先锋,业务上的尖子,努力把党赋予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为一体。
篇8:翠湖夜话的思考-美国汽车工业困境的历史教训带来的启示
翠湖夜话的思考-美国汽车工业困境的历史教训带来的启示
温故知新鉴往知今 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今天的`窘态,早在20多年前的鼎盛时代已经出现端倪,当时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背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政策,但是在汽车发展问题上,他却采纳当时运输部长的建议,无视自由贸易原则,向日本政府施压为美国汽车产业赢得喘息之机.
作 者:小雨 作者单位: 刊 名:时代汽车 英文刊名:AUTO TIM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篇9: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牛郎织女》一文,出生家境不够好的牛郎好不容易取了一个仙女,可以过着男耕女织很幸福的生活,可是很讨厌的王母娘娘不近人情,故意把七仙女抓回去隔了一道天河,害的牛郎织女不能相聚,还是定时每年的七月七日通过喜鹊搭桥才能会面,还有那可怜的牛郎带着孩子见不到自己的母亲,让他们母女不能相聚,让孩子不能感受到人间最温暖的家庭关爱。我读了这篇文章从中悟出热人要懂得宽容与关爱,才能造就和谐美好的生活,不要像王母娘娘一样不懂得宽容与关爱,最终造成了大错,让牛郎织女痛苦一生。同时我感到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宽容与关爱是如此的强大,而我们却不能理解。这篇文章教育了我,使我认识到只有懂得宽容和关爱的人大家才会喜欢他。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和平小学四年级:白晨阳1
上一篇:推荐《朱自清散文珍藏》
下一篇:快乐的活动课 相关推荐 一个留守儿童的心声作文 我的家乡——汕头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洗衣机洗菜记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歌手作文300字 崇廉好家风作文800字 美丽的帽儿山作文600字 哥哥对我的爱作文600字 读书会后作文400字 廉洁在我心中作文500字_廉洁作文500字 我家的小狗 xx,我想对你说 停电的启示作文500字 篇10:读后感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梅子涵小学到大学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留下了眼泪。
维小珍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下课总是一个人,男女同学都不愿意看她一眼,因为她的爸爸在青海劳改,妈妈是位拉清洁车的,自从班主任马老师来了以后,小珍渐渐地开朗了,同学们也愿意和她玩了,这是为什么呢?
维小珍一到节假日就会去摆摊卖水,一分2杯,马老师发现了这个秘密,一次马老师去看她她正在数钱,老师喊她她没听到,马老师碰碰她她才回过神来,忙向老师敬礼,这时小珍妈妈来给她送盒饭,打开盖马老师看了一眼全是白饭,很心疼,就拿出了五元钱给小珍,小珍一再推辞,还是收下了,小珍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她很不明白马老师是怎么找到她的呢?
就这以后男同学在街上看到她妈妈拉着车也会上去帮一把。马老师的关爱和教导使一个“丑小鸭”般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伙伴的女生,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老师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重要!
五年级:成果888
上一篇:因为有了你——妈妈
下一篇:四季 相关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400字 詹天佑,我想对你说作文450字 同学对我的关爱作文600字 摸同桌 我的家乡——中山作文500字 热爱家乡,放飞梦想作文800字 我的座右铭——失败乃成功之母 不一样的周末 记一次辩论会作文450字 看图写话:文明只差一步 与法治同行演讲稿 我的新家在月球作文400字 篇11:读后感
你看过《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吗?你一定会很惊奇——外婆为什么会在苹果树上呢?让我告诉你吧。原来故事的主人公安迪没有外婆,然而有一天,外婆从天而降,来到了安迪家的苹果树上。外婆和安迪一起去游乐场、去套野马、去海上冒险,而且外婆总有些大胆新鲜的主意,就算被警察处罚也不在意,是个“另类”的外婆。有一天,邻居家搬来了一位新奶奶,她的故事也很奇特。而安迪在两位老人的爱护中懂得了许多许多。
我被米拉洛贝的这本小说完全迷住了,这是一本让我看了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好书。外婆的神秘、奶奶的慈祥,在此之前,安迪是如此的不幸,现在的安迪是如此幸福,让我感觉世界是完全公平的。
《苹果树上的外婆》让我懂得:帮助别人,幸福自己。
四年级:森森姐姐
上一篇:我的寒假
下一篇:爱,令人快乐 相关推荐 一个留守儿童的心声作文 我的家乡——汕头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洗衣机洗菜记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歌手作文300字 崇廉好家风作文800字 美丽的帽儿山作文600字 哥哥对我的爱作文600字 读书会后作文400字 廉洁在我心中作文500字_廉洁作文500字 我家的小狗 xx,我想对你说 停电的启示作文500字 篇12:读后感
我喜欢“鸡蛋飞走了”的故事。皮诺乔肚子饿了,把找到的唯一的一个鸡蛋放在煎锅里煮,没想到鸡蛋里跑出来一只欢快的小鸡,皮诺乔到底也没吃到鸡蛋。这个故事讲的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皮诺乔虽然没有吃到鸡蛋,但是他帮助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梦想成真”的故事。皮诺乔把爸爸杰佩托从鲨鱼肚子里救出来,为了治好爸爸的病,他到菜农的菜园里干活,为爸爸挣一杯牛奶喝。五个多月后,皮诺乔还学会了编草篮子,攒下了四十枚铜钱。他拿着钱准备给自己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在去市场的路上,当他听到小蜗牛说起蓝发仙女病了的消息时,毫不犹豫地把铜钱给了蜗牛,让他给仙女治病。当皮诺乔一觉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真正的男孩。仙女因为皮诺乔能够真心帮助得病的爸爸和遇难的他人,被他的爱心感动,为了表彰他的行为,把他变成了真正的男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真心帮助他人。
木偶奇遇记这本书,讲了皮诺乔很多好玩、可笑的故事,他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尊重父母、帮助他人等等。这是我暑假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
篇13:经典读后感
我所读的《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三个不朽的传奇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名人传》读后感450字。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于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位女仆。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那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早在四岁,他就被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死,甚至有时父亲还使用暴力逼迫贝多芬学习,读后感《名人传》读后感450字》。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如此悲惨,他对于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却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然而在1776年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身上,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遭受着剧烈痛楚的折磨,要知道一位音乐家失去耳朵他便不可能再有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糟糕的是,上帝在给他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却没有为他留下一扇窗。他听觉上越来越衰退之时,他只好瞒着家人,连对自己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保持缄默。他失去了朋友的理解,也失去了家人的相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被人发觉,他独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直到18。
正是这种悲剧的愁苦激发他内心的灵感:《悲怆奏鸣曲》、《七重奏》、《第一交响曲》,也唯有在音乐中他才得以发泄,让原本颓废的他重拾信心,也更让我懂得困境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灵感,创造更多的奇迹。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苟且、软弱、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一切都是贝多芬给我的启示。
篇14:经典读后感
昨晚(4月17日),学校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脑海里萌生出许多感想……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一出生就被家人抛弃的残疾孩子,他叫张强,非常渴望读书,而收养他的张奶奶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山坳里,又因为双腿残疾,不能正常走路,学校不接授此类特殊教育。张奶奶看着张强那种对读书渴望的眼神,只能躲一边偷偷流沮,因为张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可张强没有放弃,硬是坚持天没亮就起床,手拿两个小板凳当脚使,一步一步攀大山,过河流爬向学校。看着这样努力勇敢的张强,我的泪水在眼中打转,多坚强的小弟弟呀!多渴望读书的小弟弟呀!若有个好心人帮助他该多好呀!剧情就在此时出现了转机,剧中的何老师被张强流利背诵课文的情境深深打动了,更被那句我要读书的话震撼到了,努力争取到了让张强到她班读书的资格,从此,何老师天天背着张强上学。
剧中的何老师是个很了不起的老师,剧中张强对读书的渴望以及那顽强的毅力,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自己,身边有袁芳这样有耐心的老师、有兢兢业业坚守山区教育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何社录、有谭湘渝这样一心只顾学生的好老师……还有爸妈陪伴如此幸福的生活,我们却浪费,每天不认真的读书,还闯祸,挑起事端,这样看来,我们真的比剧中的小张强差太多了。我心中感到深深的愧疚,更多的则是在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读书?所以,我呼吁:同学们,动起来吧!让我们和张强在蓝天下共同努力,认真读书,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篇15:经典读后感
藤野先生是一位对鲁迅很用影响力的人,他是一个很友善很和蔼的人。作为日本人,他并没有对来自弱国的鲁迅加以嘲讽和嘲笑,反而是加以细心关照,对他的讲义都要用红笔认认真真的批改一番,连语法错误都要批改出来,甚至讲义上的一个图里的一根血管移了一点点的位置都要跟学生讲明。他对鲁迅十分关心,以至于中国人的迷信,藤野先生也要为鲁迅考虑。总之就像是很熟悉的朋友差不多,在与鲁迅离别的时候还送了照片,背后还写了惜别两个字。可见他对鲁迅的感情十分浓厚。“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看这段话,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名很好的朋友,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有多大。在鲁迅过世后,藤野先生还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来纪念鲁迅。
成语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如: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又如: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时弹似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成语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如:《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阘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惧,朝不保夕。”又如:旬这样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气,有肝胆,相与了这样正人君子,也不枉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篇16:经典读后感
读过《毛毛》的人都知道,灰先生,我亦对那群邪恶的灰先生们印象深刻:他们什么也不是,全靠窃取他人的时间活着,否则,就会化为乌有。
为了活着,于是,灰先生们便开始盗走人们的时间,贪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甚至妄想获得全人类的时间,然而,小姑娘毛毛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灰先生们的美梦。
在《毛毛》一书中,我们知道小姑娘毛毛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顺利地打败了灰先生们,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安宁。
然而,在我们现实世界中有“灰先生”吗?答案是有。那么,什么是灰先生呢?!没错,那就是懒惰。懒惰这位“灰先生”实及心地险恶,他让人们把注意力从一些有益的事上移开,使人们不务正业,有些人被懒惰忽悠,控制,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到了晚年,方才觉醒虚度一生,悔之无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灰先生”—懒惰,然而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毛毛,如果一个人珍惜时间,意念坚定,那就一定会有辉煌的一生,反之则会误贻一生矣。
成语悔之无及:后悔也来不及了。如:《左传·哀公六年》:“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又如:倘一有拒捕之名,弄假成真,百口难诉,悔之无及矣。——《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
成语化为乌有: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如: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又如: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
★ 牛棚杂忆读后感字
★ 居安思危观后感
★ 三百读后感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共16篇)】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读后感2022-11-10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作文2023-07-25
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作文2023-04-28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2022-10-25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2022-12-20
初心名鉴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2024-02-06
奔涌吧后浪观后感2023-08-18
有关大国崛起观后感推荐2023-01-01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2023-03-25
学习观看《党旗下的忏悔四》观后感心得体会总结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