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

时间:2022-05-02 22:10:24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胖胖胖达”为你分享14篇“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

篇1: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满天飞的教育口号,有的只是王晓春老师对一个个教育案例的点评,有的甚至没有给出完美的结局,但它依然那吸引着我。因为它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学生上课不听讲,课间的安全也是一再强调,但似乎不见效果,有的孩子甚至是屡教屡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尽各种办法,用爱去感化孩子,但这些却都收效甚微。读了王老师这本书,我这才恍然大悟,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所充当的只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研究者。王老师的第一篇教育案例的题目就叫做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是的,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工作中,似乎我有的只是爱心,对于智慧就有所欠缺。“用爱去感化孩子”、“爱的力量是很大的”对于这样的话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对于“爱的力量”我却感到是那么的渺小。就像王老师说的“光有爱心和耐心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爱心和耐心是感性的,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我们还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智慧来源于研究,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先想想为什么,再去想怎么办?没找到原因就去教育孩子,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运用的方法就是王老师所说的“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这种思考问题的主线是“管理”,让学生知道错误,在老师面前认个错,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就算完成了,但在王老师那里连个开头都算不上。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误,我想的只是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再犯?王老师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成长”,这才是研究型教师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根除,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篇2:《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  梁艳昕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篇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一)

――让爱心与智慧熔铸精彩的课堂

立新小学  L sm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也是传承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份份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篇4: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 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 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 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 干涉式教育” ,并且评价说,“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 帮助式教育” 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 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 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一种是“ 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然后提出:“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 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 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 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 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 教师之间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 教师与家长关系, 管理问题等等, 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 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 觉得老师的无奈, 老师的智慧, 老师的爱心, 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 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横屿校区

李阿群

年3 月

篇5:《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正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暑假期间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作者王晓春老师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读完后掩卷长思: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一个个熟悉的案例,告诉我:教育的智慧来自于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仅仅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现在看来,我的做法不正是王老师所提倡的研究方式吗?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因此,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教育的智慧还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这种说法。这是为什么呢?王老师的解释是“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一旦体力不支,价值就立刻降低了。你没有专业技术,没有‘一招鲜’,当然谁都可以替代你,年轻人体力比你强,能‘全场紧逼’,能加班加点,当然就比老教师有优势了。而医生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来给病人看病。而且病人是否康复,比较容易看清楚,作假困难。所以医生都倾向于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病没有治好,他只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进而继续努力提高,而不会埋怨病人素质低,得怪病难为医生。”读到“病没有治好,他只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进而继续努力提高,而不会埋怨病人素质低,得怪病难为医生。”这句话时,我脑海中中国大学网()

篇6: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让爱心和智慧与孩子同行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以爱为源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她)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并重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近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换位思考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似曾相识,却有点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地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生”“潜能生”“灰色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老师的慧眼识金,能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量”,他们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智慧”招数如天上繁星,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还有待以后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实践,慢慢地学习,慢慢地成长。

篇7: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受益匪浅,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该书是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此外,王老师还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气愤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我常常想: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8: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的教育教学观,现代教育教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以说我们如何改变教育教学观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智慧的教育呢?

一、智慧的教育要善于理解和评价学生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要,教育才有针对性。不了解、不理解学生有时就容易出现“冤假错案”。如:“遇到过个别学生不听课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其实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自己已经懂了,就没有必要听了,所以自己去主动探求别的知识。这类学生其实是很优秀的,我们没有必要批评他。也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课,干脆不听的,所以我们在课后应该及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二、智慧的教育要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充满着变化和问题。有位教育工作者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静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波澜。

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

就像我们班里的孩子一样,参差不齐什么样子的都有,在我的课堂中就有一名学生很与众不同:他上课时经常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对他真是想尽一切办法,他经常不带学具,我就耐心的下课后多次提醒嘱咐他,为了他能在课堂中动一动,我总是偷偷的帮他带一套学具备用,上课时他要是没带我就拿出来让他用,他的作品刚刚看出点眉目,我就及时表扬,起初效果不错,他真开始动手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了,他又开始了静坐,当我问他的时候,他说我累着呢,或者说我不会,我想这孩子真不省心,怎么办?没办法我就手把手的教,他看到我这样,很无奈的自己开始动手了,呵呵,我成功了。显然我为他付出的比别的孩子多!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智慧的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结果。有些原本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变得没有兴趣了!这跟老师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如:“我们班里有个孩子,上课纪律很差,不光自己经常不完成作业,还在别人完成作业时给人家捣乱,可是说是个让人很头疼的孩子,但一个小发现,让我觉得他在手工制作上是很有能力的,这个孩子很喜欢在课下,自己折点儿什么、粘点儿什么,效果还不错,很多孩子愿意围着看和他一起玩。上课时,我就发挥他特长,把他叫到实投下为学生演示纸造型的制作步骤,作品刚一成型,我就带领学生们及时给予鼓励的掌声,他可高兴了,还说以后的演示都由他来做,而且以后他的课堂纪律好像也好多了。”这就是我们把学生的兴趣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展现了出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就要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篇9:人格魅力从哪来散文

人格魅力从哪来散文

有朋友问我,如何得到别人的喜爱?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是因为决定别人好恶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还有对方的价值取向、社会人文氛围等等;简单是因为只要你做对了人,也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做对人,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哪些方面做到位才算做对人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心态上的付出原则。一个不愿付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真正好感。优秀者为何对别人有吸引力呢?因为他可以给别人一些缺乏的东西,包括见识,包括学问,包括进取精神和坚强心态。可以说,优秀者有意无意的可以给别人以好处,这是其吸引力的根源。帅哥美女为何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呢?因为他们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而美的享受是所有人不可抗拒的需要。当然,美好的外表还要有美好的心灵为基础,如果满口粗话、举止低俗、损人利己或不利己,都可以让外表的美大打折扣。

二、自我的阳光快乐。正如美好的事物容易吸引别人一样,内心的阳光快乐也是一种魅力。一个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历练,让自己变得平和而智慧,这样的心态可以产生更多的宽容、喜乐。一个面带发自内心微笑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亮点,吸引别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规范的制定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全体约束。如果你不遵守,就同时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被别人厌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公共场所的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放纵恶俗,也就不会受到指责。一位彬彬有礼、自律严谨的人,肯定会比一个大大咧咧、无是生非者要受欢迎。

四、保持自我。保持自我与尊重他人并不冲突,而是尊重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特点的.人注定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自我的才是公众的。只要不违反社会原则与人类利益,就可以自信一些、自我一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可以推掉,属于自我的时间空间可以不受打扰,等等。

五、喜爱他人。国外一位名人说,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吗?爱别人,也同时让自己可爱。后者在前面已经有所解释,而爱别人也是特别重要的。演讲家卡耐基说,为什么小狗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因为它对主人是无条件喜爱的,不论你在心情不好时骂它还是打它,过后它还是会和你很亲。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一个对别人抱有成见、或者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排斥他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接纳。

人格魅力的来源很多,做对人是其第一步。在孤单无助、四处碰壁时,请多反思一下自己做人的成败,请相信,只要调整好心态,不断从实际中改进做人的方式方法,一定能够重新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爱。

篇10: 创造力从哪来演讲稿

创造力从哪来演讲稿

大家好:

我是艺术家,当然这就涉及到创造力,所以我们今天其实想讲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创造力的。

人的创造力,它其实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你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对人类命运关注的人,你是一个有感觉的人,如果你这人没有感觉,你对生活很满足,或者你觉得生活中没有问题,你这人就不会有创造力。

我下面讲一个作品,题目叫《何处惹尘埃》。这个作品实际上是我用9・11的这个双塔倒下来时候的尘埃,做的一个作品。因为我当时生活在纽约,我的工作室在布鲁克林,我亲眼看着这两栋大楼倒下来,而且我亲眼看到第二架飞机怎么样撞进第二栋大楼里面的。所以当时隔着河,我们看这两栋大楼倒下来的时候,其实说实话,这种感觉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很像美国的大片,你都不能够说你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虚幻的大片当中。但是第二天早晨出门的时候,真的给我很大的触动。我的右手边,我习惯了的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居然没有了。我感觉这个世界开始失衡了,我当时很明确地意识到,从今天开始,世界变化了。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怎么样面对这样的一个事件,我应该做点儿什么呢?

我当时就去纽约的下城收集了一包由于世贸大厦倒塌以后的尘埃,其实不知道干吗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六祖慧能的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诗其实给我很多的启发,让我想到我那个工作室底下存着一包尘埃,当时我就想到做这么一件作品。

最早是在英国威尔士的国家博物馆做的。但是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这些尘埃从纽约带到威尔士去?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就把这些尘埃用我女儿的一个小娃娃,给它做了一个模子,然后把尘埃做石膏粉一样的,翻制了一个小的人形,我带着这个人形就去了威尔士,到威尔士以后,再把它磨成粉末,然后再吹到展厅里面。

9・11这个双塔为什么在顷刻之间可以夷为平地,实际上当然是恐怖袭击的起因,是政治的这种失衡或者经济利益的驱使,而让这两栋大楼开始爆炸。它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今天这个世界的问题,和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共处的。

我举这个作品的例子,我是想说我们必须是一个对世界的命运和人类命运关注的人。你的创造力其实来自于你的激情,就是你对人类命运的关忧,这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力从哪儿来?我有没有创造力?实际上是每一个人关心的。

我想通过我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的体会和经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课题。

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一个文化热的现象。因为刚刚开放,每一个年轻人或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对知识是非常渴望的。那我也确实是积极地、大量地参与了这个文化热的讨论、阅读、去听各种各样的讲演,最后好像我自己有的东西反倒丢失了。所以我就很想做一本自己的书,来表达我对文化这个事儿、对阅读这个事儿的体会。这就是刚才小撒开始谈到过的那本《天书》,这本书是由四册组成的,它是由四千多个我自己设计、刻制、印刷的伪汉字,我管它叫伪汉字,印刷出来的一套书。

这个装置当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把这个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尊严,放在一个像祭坛一样的位置上,但是它的荒诞性就在于却读不出任何的内容。所以有些人就在问,为什么徐冰要做这么一本书?说他以前是一个学院的训练中非常好的一个学生。因为,我的先生其实对我都是很好的,很爱护我的,他们就觉得太可惜了,说:“这么一个好的苗子,好像他误入歧途了,他好像路走歪了,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最后怎么去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当时其实北京的艺术界,其实有一些比较保守的艺术界人士,他们在批判《天书》这件作品,觉得这个作品是属于“鬼打墙”的艺术。鬼打墙的意思大家可能知道,就是这个人的思维是有问题了,钻了牛角尖了。但是我觉得一个作品,其实它有价值是因为,它给你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你把你的思维都装进去。

然后我的一位老师钟涵先生在展厅上就说:“你要给我印一张小小的一件《天书》的一幅字,我要挂在我的书房。我要以这个东西,给自己一个警觉,对阅读和对文化的一个警觉。“

其实1990年,我就去美国了。因为我当时生活在西方文化和我本身所携带的中国文化之间的一个地带,其实我体会到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误读这个空间对我们创造力的一种帮助。所以我后来有一个作品,《英文方块字书法》这个作品。这个字其实属于一种表里不一的文字,它戴着面具,它给你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的汉字的面孔,但实际上里面却和中文毫无关系。

所以在美国讲演的时候,有些听众就给我提问题,说的是不是中国人特别不高兴,因为你把中文改变成了英文。我说其实中国人特别高兴,因为我把英文改变成了中文。

因为我们的思维都是懒惰的,我们喜欢用现有的概念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这种破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电脑死机了一样,当你在重启以后,它就会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这种能量。

创造力并不是说,你创造了一个什么东西出来,而是你用一种新的具有独特视角的态度和方法,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领域,这个时候的创造力,它才是真正的。

我的艺术其实是,它来自于对于社会的敏感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但是我其实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说我的工作和我的创造的真正的底线在哪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文字?实际上我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对我们思维的模式的一种探讨和一种打破,和一种重建。

我虽然是艺术家,但是其实我懂得你不要把艺术太当回事。你如果把艺术太当回事儿,你的思维就会被这个领域所限制。我只要求我的工作,一个是要具有创造力,最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他才能够足够地刺激我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因为它值得做。另外一点是,它必须对人类是有益处的。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认真地去做,你认真去做才会有意思,而且你的生活才会充实,你才会让自己彻底地被调动。就像我刻《天书》的时候,我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刻这个字,别人最后都说:“徐冰这人太用功了。”但是我很享受那个过程,因为我觉得我面对的是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字,就是这种投入让我获得了一种崇高感。因为我做的事情,是为了我自己给自己设定出来的一个理想的,而且是没有人做过的,这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篇11:教育智慧读后感

学习了李镇西的教育智慧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对学生的最佳的教育时机,增强教师教育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呢?

一、教育智慧从实践中来:

1、相信学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励学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师一味地多讲、多说,事必躬亲,但往往事倍功半。现在,我试着把手中的“权力”下放,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亚于以前。学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级公约”,规定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效果非常好。原来的班会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现在,让学生来做真正的主人,学生发现的问题反而更全面、更具体。这样,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时间或研究教学、或专门去找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去做思想工作。

2、关爱后进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存其优点,去其缺点,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

学习李镇西教师后,李老师的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因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们转化好,所以,对待差生,要允许其反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并多去寻求集体的帮助。如我班的崔杰同学,个性比较强,好耍横,好骂人,学生经常告他的状,以前,这种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批评,但根本不管用。现在,对待他,我首先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去表扬他,让他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在时刻关注着他。其次,根据他的特点,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两天或三天遵守纪律,使他认识到遵守纪律并不难,最终达到转变的目的。

二、教育智慧从写作中来:

我感觉这是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写作是我最头疼的事,平时,看别人写东西时非常简单,但自己真正一下笔,又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我想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的结果。现在,我在不断的充实自己,多看、多想、多记、多写。每周与学生交流的周记,一直在写,既能从中了解学生,又可练笔。其次,坚持每天记下一篇教育手记,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有意义,就记下来。第三,多写几篇教育论文,逐步做到积少成多。

篇12:《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王晓春老师写给小学教师的,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进行点评,教给老师们遇到问题帮老师出点主意,提点可操作的具体建议,不清楚的问题和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等。

读了这本书后,学习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也知道在处理学生问题和家长问题两方面要讲究智慧。

一、教师问题。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

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也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案例15:《这个班主任到底该怎样当》中“山村小渡船”老师太善良对学生太好。班级的学生闹翻天,许多调皮的学生开始把老师说的话当作耳旁风,同事们就认为老师不能对学生太好,并且给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

小渡船老师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而我却是一个对学生来比较严厉的老师。我的课堂纪律很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问,都要回答问题。宗旨是“一切听老师指挥,无条件服从”。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每年都是优秀班集体,各科考试成绩名列前矛,每个学生的习惯也不错。我校是寄宿学校,生活中我对学生非常好,家长和学生有困难都和我说。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班主任该怎样当?班上有几个学生在家里就无法无天,作业不能自觉完成,家长拿孩子没有办法就求助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家长自己总是说自己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不听家长只听老师的,家长会很少参加。老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她的教育道理一套套的,可是孩子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只要孩子每天能快乐就可以,却还要孩子的考试成绩高高的。

二、学生问题。

案例52《五年级女生的“情书”》和案例53《小学生早恋》,这两种现象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谈之色变,比较担心。有些专家就提出强调学校要加强性知识教育的看法,王晓春老师就有不同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固然缺乏性知识,但是更缺乏正确的爱情观。想主要依靠性知识和安全套来对抗学生的“早恋”,是一种“技术主义”的迷误,我很赞同王老师的看法。理由是:老一代人当年在性知识方面显然少于今日青少年,为什么“性犯错”反而较少呢?试想除了社会比较封闭以外,可能是他们考虑感情问题反而多一点,爱情观更严肃一点。今天的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们特别珍惜感情是不会“乱爱”的。

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发现孩子的情书或者你认为的“早恋”,不要太震惊,不要把事情闹大,不可收拾。我个人认为,老师如果发现此类现象,先不要告诉家长,也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说,私下找一些同学来了解他们的爱情观,心中有数了,可以开主题班会,全班学生来讨论“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个同学”,“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喜欢”这类问题。相信,当大多数学生都懂得自己感情的时候,“乱爱”的现象就会慢慢消退,孩子们的精力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正经的学习和生活上来了。

三、老师与家长关系。

王晓春老师书中是这样说的,按目前我国国情,从整体水平上看,最适合具体指导家庭教育的人还是教师,因为家长总体上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尚未达到无需教师指导的程度,虽然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变得还很快。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电视节目铺天盖地,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可是家长们因为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孩子的命运,还是愿意听班主任的话,可见,由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效率是比较高的。

老师为了教育好孩子,不知不觉就是闯到了孩子的家庭中了,我们没办法把家长排除在外。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度”就不好把握。现在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就把家长变成了自己的“助教”,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我也不例外,最后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学生的毛病全部是学校老师没有教好,老师成了十恶不赦的。所以老师就要学会指导家长,因为许多家长是外行,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我们老师的日子就好过了。所以当务之急,老师们要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不断学习必要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方面才能给家长支招,还要经常开家长,会上不说空话,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清楚地知道,现时代的老师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适当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分析原因,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寻找教育的智慧,才能做好工作。

篇1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思考、质疑,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思考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像没有。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才是智慧的表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篇14: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创造力从哪来演讲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00字

《苏菲的世界》关于读后感6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教师的智慧哪里来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初中读后感500字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读书笔记

《郭台铭语录》读后感015

郭台铭语录

《郭台铭语录》读后感01

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智慧从哪来的读后感(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郭台铭的语录2023-12-1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作文2023-03-02

高中读苏菲的世界有感的1000字2023-04-30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00字2022-10-24

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400字2024-04-08

大笑江湖经典台词摘抄2022-06-1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50字2024-04-30

苏菲的世界初二读后感600字2022-04-29

王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2022-04-30

推荐书目《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