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的个人心得(推荐8篇)由网友“树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文献阅读的个人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阅读文献心得技巧
不同于在博客或报纸上相关科学文章,阅读科学论文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仅需要按不同的顺序阅读论文,还需要做笔记,多次读文章的某一部分,而且可能需要反复查看其他章节的一些内容。第一次读论文的时候,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耐心一点,到你有阅读经验的时候,读论文的过程会加快很多。
大多数研究性文献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摘要,简介,方法,结果,以及结论/说明/讨论。顺序会跟出版这篇文章的期刊有关。有些期刊会包含额外的内容(称为在线补充信息),其中会包含一些重要的研究细节,但是是在线发布的,而不是添加在文章中(请确保你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没有漏掉这些内容)。
在开始阅读之前,关注一下作者和他所属机构的信息。一些机构(例如德克萨斯大学)会更有权威一些,而其他的机构(如发现研究院)可能会有一些权威性的研究,但是他们实际上是有导向性的。Tip:google搜索一下“Discovery Institute”,来看看你为什么不想引用他的研究内容作为进化论的权威理论依据了。
此外,还需要注意出版文献的期刊。可靠的生物医学期刊会被Pubmed编入索引。谨防有问题的期刊。
在阅读的过程中,记下所有不认识的单词。你肯定需要查这些词的意思(没错,每一个不认识的词都需要查。我知道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如果你不明白每个词的含义,可能就没法理解整篇论文。科学词汇都有很明确的含义(extremely precise meaning))。
阅读文献的分步说明
1. 从简介开始读,而不是从摘要开始
摘要是一篇论文密集的开头第一段。事实上,这是需要非科研人员试图完成科学论证时阅读的论文的唯一一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做法,千万不要这样做)。当我搜集论文的时候,我会根据标题和摘要确定论文是否与我关注的内容有关。但当我明确需要详细阅读的论文之后,我通常最后再读摘要。我这样做是因为摘要包含了整篇文章简明扼要的总结,我担心(在没有仔细阅读全文之前)会不经意间对作者说明结果的部分产生偏差。
2. 明确大问题(背景)(Big Question)
不是“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内容”,而是“这篇论文在试图解决领域中的什么问题”。
这有助于你更专注于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密切关注研究的理论依据。
3. 五句话以内,总结背景信息
这里有几个帮助你总结的小问题:
在领域中已经有哪些解决这个大问题的相关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有哪些局限性或不足?根据作者的说法,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什么?
这个五句话以内的总结可能有些随意,但是它迫使你简洁、深入的思考这篇论文的背景。你需要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个研究,来更好的理解这篇论文。
4. 明确具体的问题(SPECIFIC QUESTION(S))
作者试图用他们的研究来解决什么问题?可能是几个问题,也可能只有一个。把它们记下来。如果论文是检验一个或多个零假设,那么把这些假设都找出来。
请记住,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是验证零假设。
5. 明确作者提出的方法
就是作者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6. 现在阅读文中的方法部分。对每个实验都画出示意图,明确作者做了什么。
我的意思是字面上的画,包括所有有助于你理解方法的细节。
你不需要太深入的理解方法,再现整个实验过程——这是评测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但是在你不能给其他人解释清楚方法的基本理论之前,最好不要往下看实验结果部分。
7. 阅读结果部分。对每个实验、图标都写一小段总结。先不要尝试确定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只要把结果记下来就好。
你会发现,特别是在好的论文中,大部分结果都是总结在图表中的。重点关注这些图表。你可能需要到“在线补充信息”中查找一些信息。
在这一点上,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采用的统计测试,那么(你阅读这一部分)可能会产生困难。本文中我无法教你更多的统计知识,但是以下几个资源可以帮助你,Here,Here&Here。
结果中应该关注的内容:
包含“significant”、“non-significant”字眼的地方,这些(通常)都有明确的统计含义,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内容。
如果有图表,其中是否包含错误线(error bar)?对于某些类型的研究,缺少置信区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major red flag)。
样本的大小。研究是基于10个人进行的,还是基于10000个人进行的?(对于某些研究而言,10个人的样本就足够了,但是对于大多数研究而言,样本越大越好。)
8. 结果是否解决了具体问题(SPECIFIC QUESTION(S))?你觉得这个有什么意义?
在你没有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前,不要继续下一步。根据作者的说明,改变自己的观点是没问题的——事实上,如果你是这类课题研究的初学者的话,你可能会这样做——但是在阅读别人的理论之前,最好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9. 阅读结论/讨论/说明的部分
作者认为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同意她的观点吗?你是否(在结果说明上)有不同于作者的观点呢?作者是否说出了他研究的不足呢?你有没有发现作者漏掉了什么内容?(不要认为他们是绝对正确的!)他们建议下一步应该进行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0. 现在,回到论文开头,读一读摘要吧
(这部分内容)是否符合作者在论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否跟你对论文的解读相符?
11. 最后一步:(不要忽视这些)其他研咳嗽倍哉馄畚挠惺裁纯捶?
这个领域中(公认的或自称的)的专家有哪些?他们是反对这个研究内容,还是支持这个研究?
这里我建议你使用谷歌来收集这类信息。但最后再用谷歌,这样你可以有更充分的准备来理解其他人说的内容。
12. 这一步是可选的,取决于你为什么要读这篇论文
查看“引用文献”这一块的内容,看看作者引用了哪些其他的论文,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识别特定领域的重要论文,并且找到一些有用的想法和理论。
个人心得总结
这一部分其实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总结和这几天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小心得。下面的条目,除了针对文中的方法的做了一点小结,也是我记笔记的几个大块主题。
摘要部分
在做论文survey的时候,摘要可以帮助你快速的了解论文内容,但是深入阅读的时候,最好最后读,防止先入为主的想法对之后的阅读产生影响
这部分的话,暂时还没有明显的感觉,我目前还是习惯性的先读摘要。不过上文说的也很有道理,最后再读摘要,一来可以帮助更好的总结整篇论文的内容,从背景到问题到实验结论;二来可以帮助检查是否漏掉了文中的一些内容,用摘要跟自己的总结对照一下,看看有没有漏掉的信息。
简介部分
这部分就要重点记笔记了,这一部分作者会大段的描述问题背景,当前的研究情况,存在的问题等等。当然这一部分可能不止是论文中的第一章,有可能还会包含类似“Related Work”这样的章节。
这块我记得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背景
这一块主要就是确定大的Topic。我大概会记下几个关键词,方便之后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搜其他的相关文献。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这个部分作者一般都会总结近些年的其他比较不错(引用率较高,或者领域内公认)的研究成果,或者一些权威的始祖级方法,而且会描述一下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
笔记的话,记一下主要存在的问题,因为作者之后的方法会围绕这些具体问题展开。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也阅读以下提到的方法,因为之后的实验部分有可能会拿来作比较,同时也方便学习一下这些论文的思想和提到的理论。
作者提出的方法
这个部分作者会开始介绍自己提出的方法,一般会包含:理论基础(假设)、采用的方法以及结果。
笔记就围绕这几个点展开:理论基础、方法、结果。
理论基础(如果提到了的话)
这一部分作者会介绍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记笔记也需要像方法部分一样详细。
如果是假设一类的话,笔记会少一些,因为假设一般来说会将问题简化,而且假设之所以为假设,是因为还没有严格的证明,但是确实对结果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如果是改进方法类的文献或者是基于现有的多种方法结合的话,那么恭喜你,笔记会多到爆炸——因为你需要读额外的论文记笔记,理解这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如果没有理解的话,之后的方法和实验部分我觉得读了也是白花时间,所以一定要搞懂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
方法(Method)
这一部分作者就会展开介绍方法的详细内容,笔记的话就如上文所说,记录的越详细越好。
对于我的专业而言,需要记录的就是提到的公式,公式的理论基础,具体的算法流程和伪代码。
结果以及总结
这一部分,笔记主要记的就是结果的内容,再有就是这个方法仍存在什么不足,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是刚刚开始接触目前的领域,而且之前也没有做过研究相关的东西,所以不能像上文中思考很多东西,目前就是不断学习,然后整理。
最后一点小小的吐槽
关于读论文过程中发现需要读其他论文才能继续
这一块感触很深,尤其是理论基础的部分,分分钟在论文栈加几篇论文。不过的话,可能跟我是计算机专业有关,对于递归的方式看论文,虽然有抵触,但是衔接过程还是没啥问题。(不过总感觉,有一天论文栈会爆栈,2333)
关于记笔记
这是这几天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最严肃的问题。论文不可能一次读完,笔记也不可能一次记完。就好像写作一样,初稿写完之后,需要反复斟酌,修改,才可以发出去。笔记也一样,反复的阅读论文之后,总会发现自己漏掉、或者记错的地方,加以补充和改正。这样也方便了之后工作的展开。
试想,如果拿着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笔记,来做实验,小实验还好,如果是那种,一下需要好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大型实验……画面太美,不敢想象……那样的话,我想一定会有人要砍死我的……
时间宝贵,所以为了避免尴尬,看论文的时候多看几次吧。
关于整理笔记
当然,对于我而言读论文整理笔记,目前还没有上升到自己写论文的高度,大多数时间都是小组汇报,或者实现论文的方法做实验。所以整理笔记至关重要,自己写的笔记是不可能直接拿给组员看的,所以还要苦逼的整理成PPT或者PDF,让其他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组员能快速,简洁的明确论文内容,学习到思想。
篇2:阅读文献心得技巧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1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可以在google上免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 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1)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会有两种结果:①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②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2)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
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 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 点。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 等,并可加上自己
篇3:阅读文献心得技巧
读文献的实质:teach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 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文献至少要读三次。“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名作不读吗?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从这里的区分讲,经典文献是那种写的很仔细,可以用来打基础,进入某一领域必读的优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艰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读不可了,特别是在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做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阶段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献。过于强调阅读“著名”的文献常常可能适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文献并不是单指选择同一水平的文献,更要尽可能分出层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达最终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么如何选择呢,下面讲几点个人体会。
1. 读“著名”作品作者的学生的文章。他们的学生由于能得到亲身指导,耳濡目染,更能体同身受理解老师的想法。同时你的难点可能也是他们的学生同样曾碰到的难点,这样你就可能从他们的文章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学会。总之一句话,学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师差,但有条件很接近导师,因此阅读学生的作品无疑是通向名著的一个途径。
2. 阅读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个人的作品会反映出来他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文风也会越来越简约和凝练。后期的作品虽然更趋成熟,但同时理解起来会更困难。这时候不如逆着来,更容易跟得上。
3. 同样的思路,读别人的博士论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具体就不分析了。
读“差”文章的好处。人人都希望读优秀的作品,但如上所述和其他各种原因,我们经常不得不读一些“差”的文章。那么读差的文章又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差是一个形容词,只有相对的意义,主要指可能比自己水平低的文章,或者更宽泛地说是那些非著名作品。好处首先是增强自信心。然后更实际的可能是更容易理解文章作者的想法。通常一个想法的好坏在于你在这个想法上花的时间。说不定你能接过作者的想法,继续发展而成为一个更有前途的想法。
篇4:文献阅读心得体会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汤姆充分的体现了在那个时代男孩的形象,里面生动的形容词可以让我浮想联翩,我很高兴看了这本书,认识了汤姆。
第二章里面,汤姆在那里无聊的给围栏刷漆。
他一点都不喜欢刷漆,所以他用了奇妙的办法让他的朋友们帮他刷漆,还要给他付费。就像我是店主,你不买东西,还要给我钱是一样的道理。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就不难猜出汤姆是个机智过人而又不干正事的孩子,但是这点,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汤姆就是靠着他的那份不屈不挠,从而得到了贝琪的心。
他们两个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吵架,再到喜欢,这种少男少女的心境,描写得十分的真实。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章就是汤姆和贝琪在山洞受困这一章,里面有一句我感触特别深。
汤姆和贝琪动身沿着一条通道往前走,汤姆一边走一边打量每一个新的洞口,每次当他认真查看时,被爱都观察他的脸色,希望从中看出令人鼓舞的现象,而他也总是欢欣鼓舞的说:“哎,没事。这一条不是,不过我们马上就会找到!”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汤姆不但乐观开朗,还总是鼓励他人。
在受困的山洞中,他不仅没有放弃,还不忘关心他身边的贝琪。就是因为汤姆这种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才使得它能够成功带领他的同伴走向希望。
最后汤姆带着贝琪走出了山洞,大家欢欣鼓舞,纷纷开心的迎接着他们的到来。
故事的结尾很平淡,就是汤姆和流浪儿童库克的对话,也彰显了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童年的真正记忆。一群和你打打闹闹的朋友,喜欢的女孩,懒洋洋的哥哥,老师对着自己吼的家人,和自己宝贝般的收藏。
如果这个结局太绚丽多彩的话,那就不是汤姆的历险了。
《灌篮高手》也一样,樱木花道和流川枫没有成为全国冠军,赤木队长因为球赛的原因没有得到保送的学位,而准备和副队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大学,读后感。流川枫进了日本国家队,樱木也疗伤去了,他没追到琴子。宫地也没追到彩子。在最后,琴子对樱木说的“大家都在等着你呢。”然后樱木看向窗外的樱花,故事就结束了。
大家都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才是青春。在别人眼里平平淡淡,不怕!自己的'一生是活给自己的,只要活得问心无愧,就是一种多姿多彩。
篇5: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
我是大二上学期才开始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尽管大一下学期也学过消费心理学,但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区别是很大的。消费心理学主要是倾向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影响,以及心理学对于消费者、对于企业如何更好的销售产品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很多人都对社会心理学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一到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来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是来睡觉的,上课聊天的。我从来没有觉得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没有用的课程。只要是开的课程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不然学校也不会花精力来开设这样的一门课程。社会心理学给我很多的知识和见解,使我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更近一步,准确性也多了一些。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平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有很大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虽然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也比较的乏味,但是真正学习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尽管我上课的时候有时也会去看小说什么的,开小差,但是我不会不来上课,不会去和别人说话从而影响老师的讲课,也不会上课的时候睡觉的。开小差我落下的内容我也会用晚上的自习时间给补回来的,不会一下课什么就不管的。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自产生以来,有关其学科性质的争议就从未平息。由于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母体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要想获得对人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完整解释,就应该从多角度出发。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这个大的整体出发的,起先就是阐述一下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去看待和认知这个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社会。同时叙述了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认知的内容、基本过程、社会行为的归因、社会认知的过程以及对于社会认知的偏差和偏见,还叙述了社会认知中如何认知他人,以及对他人的看法。
在社会认知中,每个人都是会存在社会认知偏差的。
于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号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偏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定式效应,定式是由过去经验造成的、比较固执而往往有意识不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由社会认知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我们人们产生认识的基础和对于看待一切的社会和他人事情的有机体之基。没有它,我们每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认知都不会成立。自我意识的内容广泛,理论众多,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推动我们每个人的前进和进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进行怎么样的人际沟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进而决定他的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1、注重自我评价-----剖析自己;a、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b、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评价自己,c、通过和自己比较来评价自己。2、调整自我体验----接纳自我;3、强化自我控制-----发现自我。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决定自我行动的方向,但是,如果不掌握自我行动的方式与技巧,自我行动很可能受阻,从而挫伤个体的自信心。
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开始有了我们人类对于一切的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和处理这个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方法及技巧。有了社会的自我意识,便有了我对社会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动机,就是我去对社会的一些行为和行动,产生的对他人有用的利他行为,甚至也有产生的侵害他人的行为。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我们在众多的群体中生存,更离不开某些我们相处的群体。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每个人一打出身就融入了某些我们面临的群体。从而社会群体影响这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伴随着的社会影响之下,逐渐产生某些具体的特征,特点和不同于外在的行为,当然我们也会受某些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样的约束是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慢慢地的形成的,这样的形成构成了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特有的共同属性,使这里的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一种特征就是民族心理。这样的心理对于巩固和发展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我对于本学期社会心理学的感受和体会,我相信社会心理学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还会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毕业以后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人,我们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更离不开我们所属的某些群体,社会心理学我也不会学完就不管的,有时间还是会拿起来看看。正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都将做为指导我前进的必要因素和知识储备。学习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很有用的,不论以后是否继续学习深造,还是工作,坚持心理学的学习和感悟是必要的。学习心理学你将会获得很多重要的处理问题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事业成功的秘诀。
篇6: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粗糙,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
对于我们打学生而言,心理学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第四: 善于运用各种“资源” ,做好心理疏导
还有一些认识: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
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认识到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时期,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剧加快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以适应于社会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并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更注重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和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我觉得自己学习心理学后做任何事情比别人和比以前耐心了,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了,对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很少产生冲动的行为。
谈谈对心理学学习的收获
心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从专业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类,也研究其他的动物,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而现在,心理学也正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
进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尽管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带给我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需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也有人因为自己没什么优点和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的缺陷,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存在什么公平与不公平,也不存在谁强谁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快乐、或悲伤。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总之,这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篇7:经典文献个人阅读心得体会字
读文献的实质: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
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
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
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
从这里的区分讲,经典文献是那种写的很仔细,可以用来打基础,进入某一领域必读的优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艰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读不可了,特别是在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做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篇8:经典文献个人阅读心得体会字
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矛盾
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文献引用的忌讳
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 文献检索心得
★ 信息检索心得
★ 信息检索心得体会
★ 文献检索报告
★ 检索心得体会
【文献阅读的个人心得(推荐8篇)】相关文章:
参加学术讲座心得体会2024-03-30
学位论文评语 范文2022-05-04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2022-10-10
信仰心得体会2023-07-29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范文2023-06-11
研究生论文评阅人评语2023-12-25
参观图书馆心得体会体会参考2023-09-03
教学技能训练的体会2022-04-30
论文写作2023-11-01
导师对论文的评语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