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的读后感500字(推荐18篇)由网友“yuanzha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演化的读后感500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演化的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很好,不过我想借这个书名写点自己想到的东西。
近年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进化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进而提出“进化”这个词的翻译不好,不如“演化”这个词更能展现进化的盲目性。
但我认为,进化是有方向的。从单一物种的角度说,进化是为了适应生态位;而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说,进化的方向是诞生出能够适合更多生态位的物种。
按照以前的说法,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多组织发展。我认为,之所以由简单向复杂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在保留对之前生态位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又能适应新面临的生态位。换句话说,进化前的物种只能适应一个生态位,而进化后的物种则可以适应两个生态位。
这当然是说进化成功的情况,不成功的例子也有,但将之视为进化过程中的错误方向、干扰数据,应该也无妨吧。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进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为了诞生出如人类这样具有强大适应能力的物种。另一方面,正因为人类占据了所有的生态位,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所以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进化给地球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但进化也在消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蛮矛盾的。
篇2:演化的读后感500字
首先要说: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棒了!
关于达尔文,关于进化,都可以自行去看书,这里不再多说。
只提一下圣经、上帝和科学的战争。由于中国国情,尤其是建国后的国情,注定了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被培养为无神论者。这也注定了美国上个世纪火爆的上帝与进化论大战,对我们是那么的陌生。
总体来说,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内战,一条是外战。
内战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比如上学时学物理,可以看到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物理学上的结论,后来又见到亚里士多德的很多领域的很多结论都被推翻,便禁不住的想,亚里士多德这哥们怎么就这么蠢?作为无数门学问的开山之父,搞出的却是一大堆错误连篇的东西,仿佛是专门用来供后人推翻所用。很久以后才明白,科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给前辈挑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外战基本就是科学和宗教的争论了,这个至少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不过斗争模式一度非常残酷,比如亚历山大的海佩蒂亚 ,就被狂暴的教徒用牡蛎壳给凌迟了,她是数学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不过更醒目的标识是:科学史上很罕见的美女!到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一统天下,科学潜流涌动,但稍微一露头就被穷追猛打,典型代表是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火刑烧死,伽利略也是宗教官司缠身,明智如哥白尼都是临死前才发表著作。转眼到了20世纪,宗教再也挡不住科学的发展步伐,只能徒劳的耍耍嘴皮,打打嘴仗。
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剥夺了上帝之家,到达尔文发表进化论,剥夺了上帝造人的特权,上帝和圣经作为科学靶子的荣幸,看来要到头了。
篇3:演化的读后感500字
每个物种的生态龛位,就好像商业竞争中各类公司所对应的商业模式。能先发现并满足需求的公司最早占领市场,占得优势地位。但环境也可能发生巨变,某些物种被淘汰如恐龙,让出龛位,留存的物种如哺乳动物迅速进化适应环境,占领各个被让出的龛位。
下面引自维基百科:
两个地区,虽然地理上被分隔,但却有着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这两个地区生活的物种会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这会导致趋同演化的发生,即是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南极的捕鱼能手,不会飞的鸟——企鹅和已灭绝的欧洲的大海雀一样占有相似的生态位。澳洲的袋鼹和欧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铲的前肢,它们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细小的动物,它们占有相似的细小地下肉食性动物生态位。
对于一个地理上不存在分隔的生态系统中,在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么必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竞争,比如需要相似生态位的入侵物种的进入,会导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如果存在区域太小,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就是这就是竞争排除原则。
进化导致的是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竞争的机会。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的进化,(适应辐射)。
换句话说,进化以及新的物种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空余的生态位出现了,而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灾难或者地理分隔导致的。
生态位的数量与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和生物因素有关。相应的物种数会因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有很大的不同。极地,例如格陵兰的冰川,南极洲或是高原的生态位数就不及热带的原始森林或是珊瑚礁的多。
篇4:演化的读后感500字
美国人写,台湾人翻译的科普作品,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关于环境保护,关于生物学的种种,好的翻译无异于对题材的二次创作,如我这般对生物避而远之的人都能看的津津有味,推荐。“达尔文说:大自然也是一位育种者,而且它远较人类育种者优秀。 人只为自己的利益作出选择;大自然却为它守护对象的利益而作出选择。况且育种者的工作时间有限,大自然的时间却无限久远。你可以说自然选择无时无刻不在全世界审视每一种差异,包括最细微的差异。我们看不见正在进行中的这些缓慢的变化,直到光阴的洪流刻划出久远之间隔。”
普罗大众都知道达尔文的大名,和进化论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人类和猴子是亲戚,大概这就是我们对这位生物大家最初的印象,后来看二战相关的书,发现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法西斯是高举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人口灭绝的借口,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达尔文以及进化论?“ (达尔文)在卷末写道:“由是,吾辈所能想像最光荣的事物,即高等动物之形成,将继自然之战争、饥荒与死亡之后出现。这是个宏伟的生命观,自然运用它的数种力量,将生命注入数种或单一形态中;随地球因引力作用不断轮转,数不清最美最奇妙的形态便从如此单纯之滥觞涌现,从古至今,持续进化。”这才是真正从达尔文笔下流淌出的思想,很单纯、很科学。
物竞天择,竞争、遗传、变异,一切一切物种的变化不过是为了努力在这个星球上长久的留下自己的痕迹,所以有人谓之优胜劣汰,有人说竞争促进进化。可是,在经济学上更有一句名言:劣币驱良币。如果胜利的都是正义的,那么劣币如何驱良币?或许将生物学与经济学两相对比后,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进化也好,发展也罢,它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相反的,happy ending属于童话,现实拥有的不过是你死我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即便自然法则残酷如此,人类依然在努力仰望星空,即使追寻真理的过程就像鲑鱼洄游,可遍体鳞伤都不能阻止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相信童话。
篇5:演化的读后感500字
如介绍语中所说,本书既是进化的故事,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书写的相当好,即便是在佳作叠出的进化相关科普著作中,也是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插一句,进化领域有不少好的科普书,当然也有不少宣扬神创论的书。这也算是两种相互攻讦的思想共同进化的例证吧。
另外有几点想法记在这里。
1) 书名是“演化”,书中用的词则是“进化”
我知道如今学界倾向于将“Evolution”一词翻译为“演化”,并且认为生物的发展并非如从前以为的那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很多时候会避免“进化”这种表述。其实我以为,尽管生物发展没有目的性,但由简单至复杂的客观趋势总是存在的。生物进化树本身也彰显了这种认识,谁也不会把一个具有完整循环系统的动物标到比腔肠动物更低的位置去。
2) 假说、实验、分析
书里说到性别之所以出现的时候,给出的假说是寄生生物造成的自然选择压力,也给出了一些实验和案例佐证这种说法。我并不是对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同意见,但总觉得隐约有些牵强,至少我感觉性别这样的特征不可能因为某种单一的压力而产生。当然这里其实并不是要说这个,而是说,科学家们常常会非常自信地给出一种假说,并且认为充分经历了实验的证明和考验,但有时候事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这种过于自信的态度局限在研究领域,自然无伤大雅,但诸如脑白质切除术的例子是否也应当引起警醒呢?
话扯远一点,比如现在争执正酣的转基因问题。我相信转基因植物不可能损害健康,也相信各种实验、各种科学理论。但我买东西的时候依然会尽可能避免买转基因的东西。不为别的,只因为我同样相信科学家也会犯错,并且科学家并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承担任何责任。而且一个实验即使在99.9999%的概率上证实了一种理论,但仍没有保证你不会是那0.0001%。
所以我倾向于要求展现各种观点,供人自主选择。当然,前提是这些观点都应当符合基本的逻辑框架,也应当位于人类共同的知识体系内。“水知道答案”之类扯淡的玩意儿就不要拿出来丢人了。同样拿转基因举例,选择或不选择转基因,其实是看一个人愿意用多大的不便来换取更高的安全。类似的例子还有辐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相信99%的情况下手机辐射对人体无害的研究结论而接受有手机的便捷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相信手机辐射在1%的情况下对人体有害的说法而保持无手机的传统生活方式。
说白了,你是想要更懒,还是想要更安心。如此而已。
篇6:电子商务演化战略
电子商务演化战略
研究表明,在当前电子经济下,公司一般都面临太多的IT策略,难于选择。一方面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电子商务需求纷至沓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方案供应商们都大肆宣称能够提供解决方案,面对如此多的供应商,管理层有些无所适从。影响电子商务策略的变量很多,如成本、收入、市场分额、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等,其中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是促成竞争优势的核心变量,由此2个维度可以确定和管理电子商务策略的工具―电子商务价值模块,使得电子商务企业能够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策略。如下图所示,电子商务价值模块由四个阶段组成:新基础、理性实验、突破战略和出色运营: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新基础包括那些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都比较低的策略,主要包括现有的战术环节的网络方案,是一些各个公司普遍的而且对业务影响较低的实践,但这并不表明它们不重要,相反,每个公司都需要有这样的系统以便进一步发展,它们将为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奠定基础。
理性实验包括那些试图脱离传统思维方式时对业务模型进行的改革,指那些对公司当前业务影响不大(实施风险较小)的创新实践,如果成功则可能成为公司业务的关键。
突破战略包括那些对当前公司业务有重大影响并将影响竞争优势的流程,它们新颖而重要,强调竞争优势、创造新价值并接受高风险,而且很容易被对手赶上。
出色运营则着眼于将对业务重要的过程或产品特性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它强调转形与供应链的改进。
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是动态变化的。大多数的公司都是从新基础开始,决定价值模块何时向下一阶段转化是重要的,不能简单地说哪个阶段更优越。电子商务价值模块提供了一种分析电子商务策略的商业工具,其中新基础是各个公司普遍的'而且对业务影响较低的基础实践,其他策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企业想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在突破战略和出色运营方面有所作为。选择电子商务策略时,需要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策略比较、合理分配资源,平衡风险和回报。在特定时期,每个公司在价值模块中都需要有合适的定位策略。
价值模块需要和特定的组织形式对应:基层形式(起步,培育电子商务种子)、孕育形式(一部分员工使用公共资源专门致力于电子商务策略)、独立形式(产生独立于现有公司的、专门创立并发展新业务的分立实体,)和整体形式(使得电子商务成为公司的核心组成成分)。
电子商务价值模块的演化既可以按逆时针方向(DELL),也可以按顺时针方向(Fruit of the Loom)。如Dell先从新基础起步,然后尝试性地建立了互联网渠道,进入理性实验阶段。取得收效后,Dell将业务全面推向互联网,定位突破战略。而在该战略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它也成了该行业事实上的标准,进入出色运营象限。而Fruit of the Loom也是从新基础开始,建立基于外部网Activewear Online的应用系统联系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当Fruit of Loom为供应商、销售商、批发商和运输合作伙伴创建站点,竞争对手也加入时,它已经通过出色运营,向突破战略进军。
为了准确执行电子商务策略,每个电子商务策略都将被分割成若干项目。项目优先模块用来管理项目、集中资源于核心项目的工具:确定哪些项目应当优先执行,分配有限的资源。项目模块按照两个变量―业务影响力和执行难度区分各个项目。管理者应该集中力量执行那些会带来最大的商业利益而又执行最快最容易的项目,接下来应当执行的是出于唾手可得的果子和必须拥有中的项目,而吃角子机项目即费钱又对业务没有多大作用,应当放在次要的位置。
篇7:电子商务演化战略
电子商务演化战略
研究表明,在当前电子经济下,公司一般都面临太多的IT策略,难于选择。一方面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电子商务需求纷至沓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方案供应商们都大肆宣称能够提供解决方案,面对如此多的供应商,管理层有些无所适从。影响电子商务策略的变量很多,如成本、收入、市场分额、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等,其中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是促成竞争优势的核心变量,由此2个维度可以确定和管理电子商务策略的工具―电子商务价值模块,使得电子商务企业能够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策略。如下图所示,电子商务价值模块由四个阶段组成:新基础、理性实验、突破战略和出色运营: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新基础包括那些业务重要性和实践创新性都比较低的策略,主要包括现有的战术环节的网络方案,是一些各个公司普遍的'而且对业务影响较低的实践,但这并不表明它们不重要,相反,每个公司都需要有这样的系统以便进一步发展,它们将为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奠定基础。
理性实验包括那些试图脱离传统思维方式时对业务模型进行的改革,指那些对公司当前业务影响不大(实施风险较小)的创新实践,如果成功则可能成为公司业务的关键。
突破战略包括那些对当前公司业务有重大影响并将影响竞争优势的流程,它们新颖而重要,强调竞争优势、创造新价值并接受高风险,而且很容易被对手赶上。
出色运营则着眼于将对业务重要的过程或产品特性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它强调转形与供应链的改进。
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是动态变化的。大多数的公司都是从新基础开始,决定价值模块何时向下一阶段转化是重要的,不能简单地说哪个阶段更优越。电子商务价值模块提供了一种分析电子商务策略的商业工具,其中新基础是各个公司普遍的而且对业务影响较低的基础实践,其他策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企业想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在突破战略和出色运营方面有所作为。选择电子商务策略时,需要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策略比较、合理分配资源,平衡风险和回报。在特定时期,每个公司在价值模块中都需要有合适的定位策略。
价值模块需要和特定的组织形式对应:基层形式(起步,培育电子商务种子)、孕育形式(一部分员工使用公共资源专门致力于电子商务策略)、独立形式(产生独立于现有公司的、专门创立并发展新业务的分立实体,)和整体形式(使得电子商务成为公司的核心组成成分)。
电子商务价值模块的演化既可以按逆时针方向(DELL),也可以按顺时针方向(Fruit of the Loom)。如Dell先从新基础起步,然后尝试性地建立了互联网渠道,进入理性实验阶段。取得收效后,Dell将业务全面推向互联网,定位突破战略。而在该战略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它
[1] [2]
篇8:地球起源和演化
太阳系的形成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17,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这个假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18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围的物质按同样的过程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还有许多假说,如碰撞说、潮汐说、大爆炸宇宙说等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星云说又跃居统治地位。国内外的许多天文学家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不仅进行了一般理论上的定性分析,还定量地、较详细论述了行星的形成过程,他们都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是原始星云演化的结果。
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认为,在50亿年之前,宇宙中有一个比太阳大几倍的大星云。这个大星云一方面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另外在星云内部出现许多湍涡流。于是大星云逐渐碎裂为许多小星云,其中之一就是太阳系前身,称之为“原始星云”,也叫“太阳星云”。由于原始星云是在湍涡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开始就不停地旋转。
原始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继续收缩,同时旋转加快,形状变得越来越扁,逐渐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个“星云盘”。组成星云盘的物质可分为“土物质”、“水物质”、“气物质”。这些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断收缩和聚集,形成许多“星子”。星子又不断吸积、吞并,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阳,在原始太阳周围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阳和行星胎进一步演化,而形成太阳和九大行星,进而形成整个太阳系。
地球的形成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篇9:地球起源和演化
形成初期的化学性变化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在炽热的火球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都逃逸了。但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新的大气层。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后来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又通过降雨重新落到地面,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壳约在40亿年前出现,而地球以其地壳出现作为界线,地壳出现之前称为天文时期,地壳出现之后则进入地质时期。
陆地的起源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A. L. Du 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这实际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杜托特认为,两个原始大陆原来是在靠近地球两极处形成的,其中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在它们形成以后,便逐渐发生破裂,并漂移到今天大陆块体的位置。
早在19世纪末,地质家学休斯(E. Suess)已认识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陆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并将其合并成一个古大陆进行研究,并称其为冈瓦纳古陆,这个名称源于印度东中部的一个标准地层区名称(Gondwana)。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质年代,岩层中都存在同种的植物化石,被称为冈瓦纳岩石。杜托特用以证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方面。根据三十多年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有力地证明冈瓦纳古陆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现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在中生代以后(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破裂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破裂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均匀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十分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位于南半球的南极附近;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在杜托特(1937年)提出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理论之前,魏格纳(A.L.Wegener)早在19曾提出了地球上曾只有一个原始大陆存在的理论,称为联合古陆。魏格纳认为,它是在石炭纪时期(距今约2.2亿-2.7亿年前)形成的。魏格纳把联合古陆作为他描述大陆漂移的出发点。然而根据人们现在的认识,魏格纳所提出的联合古陆决不是一个原始的大陆。虽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赞同联合古陆观点,但他们所作出的古大陆复原图与魏格纳所提出的复原图相比,已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反倒有些接近杜托特的两个古大陆分布的理论。
最近2亿年以来的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已得到了确切证明和广泛的承认。然而有人推测,板块运动很可能早在30亿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大陆之间曾屡次碰撞和拼合,以及反复破裂和分离。大陆岩块的多次碰撞形成了褶皱山脉,并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大陆,而由大洋底扩张形成新的大洋盆地。因此,要准确复原出大陆在2亿多年前所谓的“漂移前的漂移”是十分困难的。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历史,目前已经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43.74亿年 ,并且分布的面积相当小。这样,从46亿年到37亿年间,约有9亿年的间隔完全缺失地质资料。此外,地球上25亿年前的地质记录也非常有限,这对研究地球早期的历史状况带来不少困难。
大洋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从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此之前一般认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态,也即大洋盆地自从贮水形成以来,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以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这一革命性的学说的提出,对自最近的2亿多年以来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许多人支持的,因为当时对引起大陆漂移的机制,即力源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对流学说,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力源,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19世纪后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缩的全球构造学说,用于解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而,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张性证据的发现,收缩学说被普遍放弃了,与此同时,地球膨胀学说很快流行起来。膨胀说认为,地球开始时很小,直径是现今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大幅度膨胀,原始地壳裂开成为现在的大陆,裂开的地方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的大洋盆地。并且,由于地球的大幅度膨胀引起的所谓大陆漂移,表明大陆块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陆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地幔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显著的移动。由于膨胀说无法解释大陆地壳上广泛发育的褶皱山脉构造特征是怎么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对流说很快再次被重视。60年代初,随着洋底探测资料的迅速积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对流方案发展为海底扩张的学说。赫斯在1962年发表了《大洋盆地的历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赫斯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就是由地幔对流作用的直接表现。海底扩张理论证明,大陆和洋底是在对流着的地幔上被动地移动着,而不像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所主张的大陆在洋底上主动漂移。海底扩张理论提出后不久,一些别的洋底观测结果,诸如洋底地壳构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热流量分布等对这个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这种情况下,使得大部分的学者都转向了关于海底扩张的研究。现在已经普遍确认,可以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论看来是过时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对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论解释的基础都是地幔对流说。
现代研究证实,大洋最初是在大陆内部孕育的,并开始于大陆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陆在裂谷处破裂并相互分离,从而开始产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纳曾把南大西洋两对岸的吻合作为阐述大陆漂移说的出发点。事实上,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大陆拼合到一起,不仅大陆边沿地形轮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也可以对接起来。现已证明,大西洋在二叠纪(2亿5千万年前)时还根本不存在,据估计,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陆裂谷发生在稍后的三叠纪(约1亿6千万-1亿9千万年前)。至侏罗纪末期(约1亿2千万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张开达1000公里的宽度;南大西洋的张开大约开始于早白垩纪(约1亿1千万年前),而最初的裂谷发生在晚侏罗纪(约1亿3千万年前);北大西洋张开最晚,大约开始于第三纪初(约6000-7000万年前),与此同时,由北大西洋裂谷向东北延展而伸入格陵兰与欧洲之间,挪威海随之张裂开。从6千万年到2千万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体都在扩张,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变化。综上所述,现今的那些广阔的大洋盆地并不是从来如此,而是长期的地球运动和演化的结果。大洋由狭窄海湾到宽阔盆地的发展,是通过持续发生的大规模海底扩张过程实现的。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动力都是地幔对流。
由于地球原始地壳自从形成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形态的运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地球上大洋和陆地的形态就是过去数拾亿年来大规模地壳运动的结果。
篇10:演化的近义词是什么
演变
蜕变
基本信息
【词目】演化
【拼音】yǎn huà
【解释】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
【英文】evolution
详细解释
1、推广教化。
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是以佐 龟阴 而演化,务肃百城升值成就空间一般会显现出山峰与山谷。” 前蜀杜光庭《孟彦晖西亭子南北斗醮词》:“伏闻大道孕灵,天尊演化,乘机诞瑞,命世降贤。”《景德传灯录·子比丘》:“以僧伽棃衣密付 斯多 ,俾之他国,随机演化。”
2、演变。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国语是古文慢慢的演化出来的;国语的文法是古文的文法慢慢的改革修正出来的。”柯岩《奇异的书简》五:“这些论文……为理解这类星体的演化,找到了新的规律。”
演化造句
1. 我们的星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星系。
2. 这种演化主要是随劳力费用增加而引起的。
3. 在行星演化的早期,他们用来清扫太阳系。
4. 植物是沿着趋异和趋同两种途径逐渐演化的。
5. 当前的宇宙演化的一套理论中有很少的未知环节。
6. 双子叶植物在演化的早期阶段就已分化为两大支派。
7. 这些就是原行星,现在的行星正是从它们演化而来的。
8. 弄清恒星的能源对恒星演化的研究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9. 各种质量的恒星的演化,均以流体力学的时间尺度进行。
10. 分子云在星际物质的.星前期演化序列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11. 在绪论中业已强调,现代天体物理学是彻底的承认演化的科学。
12. 所有的梨亚科是由两个远缘祖先类型双杂交演化的异源多倍体。
13. 即使基因本身起初是没有危险的,但你不知道它们将如何演化。
14. 恒星核心必将再度收缩,恒星不可抗拒地要演化到最后的状态。
15. 我们无疑不会忘记我们从天体演化学经典大师们那里得到的教益。
16. 在星球演化论者的理论仓库中埋藏着一枚正在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
17. 关于火山是怎样活动和演化的模型,已成为矿物勘探的一个重要工具。
18. 而且,赋予宇宙不断演化的动力的能量明显地可追逆到核反应和核蜕变。
19. 只是热带地区才有大批晚白垩纪生物类群正值其演化的极盛时期突然消亡。
20. 所有的星系是同时形成的,所谓“演化”乃指结构的发展和对称性的变化。
篇11:重大事故动力学演化
重大事故动力学演化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重大事故发生演化机理,在对典型重特大事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重大事故孕育、发生、发展和激变的动力学特征,认识重大事故行为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重大事故闭环反馈系统的调控规律.作者建议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决策实验室,以提高对重大事故风险控制水平.作 者:刘铁民 LIU Tie-min 作者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期 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6) 分类号:X92 关键词:重大事故 系统动力学 动力学演化篇12:塔里木盆地热演化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
选择了塔里木盆地11条地震解释剖面,采用二维模拟方法,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恢复了震旦纪以来的地热史和生烃史.部分井点的结果对比显示,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震旦纪至现今的热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震旦纪-奥陶纪高热流(“热盆”)热演化阶段;志留纪至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向“冷盆”过渡的'热演化阶段;中生代稳定热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挠曲热演化阶段.模拟了塔里木盆地内三大套生油岩系的生烃史,并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和构造带.
作 者:李成 王良书 郭随平施小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石油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PETROLEI SINICA 年,卷(期): 21(3) 分类号:P631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热演化 古地温 古热流 生烃史篇13:桃花源记演化的成语
桃花源记演化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自号,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发音:wú rén wèn jīn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释义: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屋舍俨然
成语释义: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成语出处: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篇14:地球系统演化特征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
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
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 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4)活着的地球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运动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系统,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内部系统。地刻不在活动着。地球内部系统活动引起地壳变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外部系统活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与大气运动、地表水流等紧密联系的水循环。同时,生物也一刻不停地对地球表层进行着改造。
地球系统不仅各自进行着物质交流和循环,同时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转化,组成一个活着的地球。
如果把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缩短为一年,那么现在的一秒中就相当于146年。
篇15: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启示
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启示
文章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探讨了这一系统是如何进行遗传和变异的',从系统的演化得出:我们应当不断寻求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异的同时,又不能失掉自己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
作 者:孙兆刚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5(5) 分类号:G02 G04 关键词:文化生态系统 演化 遗传 变异篇16:从均衡走向演化
从均衡走向演化
均衡概念是从物理学中的力学平衡概念移植过来的,它是指这样一种结果,即各种力量在市场中达到某种势均力敌的稳定状态。演化概念则强调了生物遗传学的自然选择思想,它既包含了对某种特性的继承,又考察了变异的出现,体现出长期和渐进的变化过程。长期以来,经济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牛顿经典力学方法;二是生物学常常采用的整体演进方法和历史归纳法。由此以静态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居于统治地位,加之由于演化思想难于形成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以至于均衡分析被公认为主流经济分析的工具,演化思想虽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却被排除在主流经济的大门之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和以物理学、生物学及非线性混沌科学等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打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传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一、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观
在古典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宏观概念,它基于经济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个中心思想是:经济体系可以通过价格体系这只“看不见的手”得到有效地协调,并实现有序的运转,这一思想被后来的经济理论进一步发挥得淋漓尽致。斯密通过“经济人”假设、自由市场机制和劳动价值论构筑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基础。斯密从“经济人”这一基石性假设出发,进而提出了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斯密认为,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理性经济人的自利选择行为就能够自动地调节整个社会经济,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者的利润目标。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整个经济是沿着均衡的轨道稳步发展,人们各得其所,经济行为人得以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在新古典理论中,均衡是基于个体行为人的满足和与计划相互一致的一个微观概念。经济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在假定最大化行为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机制均衡问题。主流经济学都提倡建立经济体系的形式化分析,并采用均衡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运用数学模型来表现一个封闭系统。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体系里,均衡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并与边际分析和连续性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已经意识到在物理学概念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些熟悉或相似的地方。例如,将新古典经济学当作牛顿力学,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原子主义”的,且都借助摩擦力和均衡概念,体现着机械论的色彩。
新古典主义从物理学中引入了类比并运用理性机制促成了瓦尔拉斯均衡概念的形成,它认为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就象在不完全市场中若干行为人的博弈行为,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上的精巧框架或是一个带有约束的理性选择统一范式的均衡系统,这意味着所有的行为人都能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行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通过借助一个无所不能的拍卖人假设,抽象掉了所有非均衡调整过程和均衡的稳定性,从数学上严格论证了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能够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商品及劳务价格等完全为人们所知。在以供求均衡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命题和基本分析框架里,各种交易活动视为自我一致的领域,利润最大化和均衡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支柱,经济学理论完全可以依照牛顿的经典力学方法来建立。后来,经过阿罗和德布鲁等人的努力,新古典理论重新在更一般的公式化体系中得以更精致化,这个框架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阿罗—德布鲁范式最基本的性质是其所要求经济运行的最大协调性与在其所允许的目标和资源使用上的丰富多样性并存,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生产者自愿供给而得到满足。在这个范式中,每个经济行为者只需考虑自身的偏好、利润和价格,他们完全有能力预测所有未来的价格,即具有理性预期。对于现代经济学家来说,阿罗—德布鲁范式也成了现代经济理论的中心结构及经济研究的主要参照系。
二、宏观经济分析中非均衡观与均衡观的争论
按照新古典主义正统的经济理论范式,整个经济中的总产出和就业都是由个体最优化行为下微观层次上的均衡状态决定的,可见,新古典主义的诸多限制性假设大大削弱了其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凯恩斯以非均衡分析为起点,通过论述其有效需求原理来构造宏观经济理论,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自动出清或均衡的否定。凯恩斯及其以后的追随者通过对新古典经济的扬弃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并借助上述范式转换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凯恩斯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突出的反叛,不在于它的理论,而在于它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冲击。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新古典经济学可接受的那部分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对接起来,形成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所谓新古典综合学派,并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该学派在方法论上坚持了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微观理论方面承袭了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里抽掉了凯恩斯关于预期的非理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主要论断,从而将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理论纳入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截然不同的范式基础使这种对接或综合必将面临困惑和矛盾。
现代货币主义则致力于将凯恩斯式的宏观经济学拉回到古典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上去,无论是在分析个人消费行为还是在论证货币需求上,也无论是在讨论失业问题还是在讨论通货膨胀时,货币主义者们的研究也始终遵循着正统微观经济的思维范式,即个体优化决策基础上的供求均衡。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通过吸收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增添理性预期等新的假设形成其范式基础,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该学派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地、连续地和迅速地出清,因而是均衡的;经济主体不但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而且他们对经济变量的预期也是理性的,即经济主体的预期不存系统性的误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完整地坚持和发展了新古典理论的范式基础和理论体系,并且以更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均衡,宏观经济变量与正常值的偏离是各种货币、技术等冲击的结果,并最终得出了其所谓“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命题”。
后凯恩斯非主流经济学则摈弃了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关注非均衡、非市场出清和随时间的变动特征,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力的结构,增长和动态性是其核心内容,制度和组织结构则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机制,所以对经济扩张路径的无规则本性的解释成为其分析的焦点。后凯恩斯主义的制度主义传统特征在于决定经济行为时,突出强调其居于支配的制度和文化的规则,其经济思想模式关注一个没有均衡的经济学,它不再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而是研究经济系统如何随时间变动,并创造、生产、分配和使用来自社会的剩余如何能够扩大其产量。扩展的路径是非均匀的,并可能以无法预见的方式改变经济系统的本质。因此,经济过程被看作是无规律的,具有循环和累积因果特征。主流经济学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而非主流后凯恩斯主义所处理的是一个开放和结构化的系统,它强调结构的转换,所基于的推断方法不是归纳或演绎而是诱发的,这种理论能够对给定的现象分析其所强调的关系、结构、条件和机制。
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多所坚持的均衡理念是“最初由瓦尔拉斯所建构的一般经济均衡,
后来被我们这一时代的数理经济学家予以发展,并且附以不断增加的优雅、准确和逻辑精确。”[2]卡尔多对正统均衡理论描述不充分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他对均衡经济批判的实质性基础。他通过对三个关键性领域的分析,阐述了其理论的要旨:第一个领域是关于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并且其运行模式被市场出清的价格体系所排除;第二个领域是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竞争是如何在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个领域是对递增收益的经济学意义的考察。[3]卡尔多还引述了建立在演化范式基础之上的更大的马歇尔式框架,以支持他对均衡经济范式的批判。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非关于人们实际生活世界的理论,其研究方法实质上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理论。为此,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针锋相对,它通过引入粘性价格这一重要假设,认为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着重考察市场的不完善性,即把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等作为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几乎所有新凯恩斯主义者都不赞成均衡理论,他们力图寻找市场非均衡变动的证据,并发展了具有一致微观基础的一系列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市场、非对称信息和异质性劳动等方面来论证市场非出清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工资调整只是逐渐缓慢的调整。他们通过把理性预期思想和自然率假设结合进模型中,体现了名义总需求的波动是如何产生意义深刻的影响的。因此,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最根本的对立,就是各自坚持不同的范式基础,在范式层次上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不同观点。
当然,同均衡理论一样,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框架仍深深植根于传统的均衡分析,它还依赖于很多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仍没有跳出均衡经济的框架之外寻找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文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三、经济演化观的形成与发展
演化思想的萌芽很早就已存在于经济理论中,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均衡和演化的两种理论,但当边际主义开始致力于经济分析的形式化分析时,其演化思想便无法纳入新古典的最大化分析框架中而被人们逐渐“遗忘”掉。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也指出,经济学的目标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但生物学概念更复杂,所以研究经济分析对力学上的类比性给予较大的重视,并常使用均衡这个名词。马歇尔虽然强调时间、报酬递增及时间不可逆性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他意识到基于生物学思想构造经济学理论的困难,所以不得不采用均衡分析框架。事实上,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一样,演化主要是两种机制推动的:一个是创新机制,通过系统的创新产生多样化;一个是选择机制(注:选择机制是指经济系统的制度背景会有利于某些惯例,而不利于另一些惯例。因此,选择将改变习惯的扩散及其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方式,所以社会经济演化可看作是对多种制度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在这些多样化中进行筛选。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演进的分析框架,把其创新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植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和习惯模式,主流经济学是局限于“静态的分析不仅不能预测传统的行事方式中的非连续变化的后果,它还既不能说明这种生产性革命的出现,也不能说明伴随它们的现象。”[4]
早期的制度学派从一开始就摒弃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种不同的历史主义的范式特征来透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制度经济的基础包括视经济为一复杂的演化系统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与视均衡为正常理想状态的理念格格不入。缪尔达尔坚持制度学派的方法论原则,认为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在一个动态经济社会里,社会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变化中进行的。加尔布雷思坚持演进和整体的方法,反对新古典的均衡概念,他采用演进概念来取代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演进思想在其方法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凡勃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演化看成是经济系统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主流经济学没有提供一个动态和演化的框架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是采用先验和静态的模式,分析的结果只能与实际现实相背离。凡勃伦的制度主义传统是以演化和过程为导向,强调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和结构,这些制度和组织结构提供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他主张经济学应围绕演化和变异这个核心和主题,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倚重的静态和均衡的思想。在其“累积性因果”(注:累积性因果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过去的经历和所处的文化、宗教、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具有累积性。)概念中,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不仅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冲击,也取决于系统内部的演化,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强烈的历史累积。同时,凡勃伦还相信人类社会经济的演进又体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哈耶克的演化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与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得以用进化的观点对经济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且社会的演化是自发秩序的,是通过系统自组织来进行,其自发秩序理论就是一种社会演化理论。他认为,规则系统的演化本质上是一个不同群体间自发竞争和选择规则的过程,社会秩序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人们理性设计的结果。
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是在新古典分析范式内发展起来的,并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经济人假定、稳定偏好、均衡和最大化分析等,但是它的某些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突破了新古典范式。诺思对制度变迁的研究,经历了对新古典范式怀疑和修正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否定的'勇气。诺思用新古典框架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他对新古典方法论的坚定信奉;随着他对历史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新古典理论在解释重大的历史变迁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进而开始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修正:“长期变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个人和组织的企业家所进行的学习。为了建设性地探讨人类的学习性质,有必要废除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理性假设。”[5]最终使他背离了居于主流经济学核心地位的自动均衡标准,走上了一条将制度变迁看作是进化的、非最优的、路径依赖的反叛之路。
近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是经济演化理论的异军突起。经济演化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该理论借用进化论概念,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经济思想,并强调以生物进化论原理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演化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人具有有限理性,信息是连续分散的,它把经济的演化过程看成是一个自行选择的学习过程,注重对惯例搜寻和选择环境的考察,侧重分析结构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演化是非线性的、远离均衡状态,拥有多种选择的方向;惯例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尼尔森在和温特合作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运用了其在产业经济学方面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知识对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经验和实际的局限性方面提出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他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定的反对,他拒绝经济行为人在最优化意义上的理性假定,用演化的不停止变迁代替最优化和均衡等新古典的一些核心假定,并关注学习的复杂过程和知识的代际转换;同时尼尔森和温特还发展了一个可选择的用于分析企业利润最大化行
为的理论框架,用一个演化模型代替最优化模式。总之,基于演化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模型抛弃了利润最大化假设,充分考虑了微观个体的差异性、技术创新中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了经济系统的运行机理和演化过程,更加符合现实经济。
四、结语
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总是被认为最符合科学标准的学科,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或者是库恩的范式学说,都是以物理学作为蓝本的。经济学也把自己极力类比成物理学:马歇尔深受牛顿力学的影响,建立起均衡分析经济学,它与经典力学共用的是一个范式,都广泛认同以机械论和决定性为硬核的思维范式。新古典主义机械地将经济主体的行为仅仅与过去和现在的某种激励力量相联系,理性的、遵循最大化行为的主体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均衡,在均衡世界里,所有预期必定通过发生的事情而实现。凯恩斯自称受爱因斯坦影响,将预期和不确定性引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并主张发展一个广义的经济学,但仍不足以对新古典范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被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所同化。
经济演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根据一般的行为经验、习惯等日常惯例进行选择的,它们形成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西蒙所倡导的有限理性假说,不仅成为经济演化理论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整个经济演化理论的一个基石。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仅仅关心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中的选择,而忽略了人们对制度本身的选择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均衡对于理解经济演化没有多大意义。基于惯例和选择环境为基础的演化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均衡体系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把经济演化思想和传统经济理论框架有机整合,用超越静态均衡分析的眼光审视和认识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变历程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孕育着某种新经济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
收稿日期:-11-12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N.Kaldor.The Irrelevance of Equilibrium Economics[J].Economic Journal 82(4):1237,1972.
[3] T.A.Boylan and P.F.O Gorman.经济学方法论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5] 诺斯.时间进程中的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6).
[6] A.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8,1950(6).
[7] L.a.Boland.The Founda tions of Economic Method [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2.
[8]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 G.Dosi.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0]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尼尔森,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3] 汪浩瀚.论主流经济理论演进的若干新特征[J].经济评论,,(1).
篇17:地球早期的演化
地球早期的演化
摘要:通过国内外的各种权威资料和对于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矿石,化石、陨石结构的长期研究,46亿年前的'地球在刚形成的时候就是一个熔岩+冰+岩石+蒸汽混合的,类似于火山角砾岩的球体.地球上超基性岩浆岩和大约20%~30%左右的基性岩浆岩就是月球的月壳,也就是地球的上地幔岩石圈是月球的月壳岩石圈.火星的玄武岩也是橄榄岩与辉石岩或者正长石,或者斜长石的混合爆发状所形成的.地球上地幔岩石圈也是火星的地壳.地球是从由尘埃、水蒸气、气体、冰块、小石子、砂粒以及泥浆的星云当中形成.作 者:王承东 吴秀萍 王钒 作者单位:王承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吴秀萍,王钒(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期 刊:西部探矿工程 Journal: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 22(6) 分类号:X43 关键词:山角砾岩 地球 金属凝固 粉末颗粒 气态篇18:多渠道演化跃进论
多渠道演化跃进论
一、生命的变迁史是一部跃迁性的演化史 地球上的生命至今已知有38亿年的历史.在距今32亿年前出现菌(细菌)、藻(蓝藻)两极世界,为无核细胞生物时代.在距今20多亿年进入真核细胞生物时代,形成真菌生物.在距今15亿~12亿年出现植物、动物,进入多极生物世界,同时形成海洋藻类植物时代.在距今8亿年发生伊迪卡拉大爆发,形成海洋无骨骼动物时代.距今6亿年发生伊迪卡拉大绝灭,间隔一段时间后发生38亿年生物史上最大的爆发--寒武爆发,当今无脊椎生物的各个门类,包括脊索动物(如云南虫)、脊椎动物(如昆明鱼、海口鱼)都在海洋中爆发产生,并形成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以后,进入海洋鱼类时代.在距今4亿多年前,海洋动植物分别登陆,发展为蕨类植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发生显生宙6亿年历史上最大的绝灭.在三叠纪初,发生大爆发,生物进入裸子植物时代和恐龙时代(即爬行动物时代).在距今6500万年前,发生仅次于二叠大绝灭的白垩大绝灭.在老第三纪发生大爆发,进入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在距今600万~500万年出现人类.在距今11000年左右,又产生一次新的大绝灭,进入人类纪.
作 者:孙关龙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北京,100037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2(4) 分类号:B0 关键词:科学哲学 进化论 达尔文★ 黔之驴说课稿
★ 黔之驴的说课稿
【演化的读后感500字(推荐18篇)】相关文章:
参观大庆博物馆作文800字2023-06-06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作文800字2022-09-17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2023-07-27
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合集2023-05-03
《宇宙与人》电影观后感2024-04-15
参观首都博物馆作文2022-06-04
《时间》心得体会精选作文2022-11-14
科技书籍读后感2022-07-28
参观天文博物馆作文800字2022-05-08
参观首都博物馆作文900字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