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读后感(合集12篇)由网友“xiaolong9046”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苏州园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苏州园林读后感
通过读《苏州园林录》,()从中了解到苏州园林从春秋战国时期发迹,由于吴国的国王内治城池宫室,外修院闱别院。开苏州之先河,为苏州园林之滥觞。可以说,苏州园林和苏州古城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苏州园林是经过千百年来,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在我的眼中那不是一座死气沉沉的庭院,而是一副活的历史画卷。鲜活的记录了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和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礼物。
书中一开头就写到的夏驾湖,写的相当的美丽,并且还有诗词为证,解释说明此湖的美景竟然可以比西施更加美丽,连西施都比不上。我想是它太美了,可以说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惜到了清初就已经没了,变成一片平地,不然真想去看看那的景色是否有书中所写的那么迷人。
在全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寒山寺。南园。这两处,作者都是从前人的历史资料上来详细描写,并且用了浓墨重笔去详细描写,使我在书中看到了一幅幅的画一样的。我喜欢寒山寺是因为它经过两起两落却任然毅力不倒,反而更加的恢弘壮大。寒山寺迷人的地方就是“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我觉得寒山寺最好的景色应该是登上寺院西南的“枫江楼”,那应该是别有一番景致。等高而观课纵览古运河两岸的美丽风光,江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并且还可以领略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意境。
南园虽然美但是在五代的时候,还是稍逊于“沧浪亭”。文中写到南园到了春天,杨花开的很茂盛,基本上开满了城南路,并且周围叠石为山,引泉为池,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品种甚多,亭台台榭,借景而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园林景观都是十分有讲究,比如说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桥梁”。池沼的边沿很少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也是我国最美的园林。
篇2:《苏州园林》读后感
《苏州园林》是大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说明文。它虽为说明文,但其段落布局之精妙,语言文字之形象,绝非常人能及。
就拿同为说明文的《中国石拱桥》来说,《中国石拱桥》作为正常的说明文,文章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和由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展开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资料等说明方法,配合科学严谨的文字,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虽然是说明文的典范,但是在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动方面,还是《苏州园林》更胜一筹。
苏州作为一座文化厚重的古城,既产才子,更产园林。苏州园林作为全国园林的标本,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看,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画。
叶圣陶先生为了说明苏州园林这一特点,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每段采用总分布局,从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和细节着眼(角落图画美,门窗图案美,建筑色彩美)共七个方面,用生动的语言,写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苏州园林》的美,主要体现在结构呼应之美,段落布局之美和语言雅洁之美。他们分别体现在:文章第二段的苏州园林的设计构思方案“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分别与第3、4、5、6段呼应,其中第5段还是第3段的遥相呼应,逐渐深入。段落都用总分的结构。首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段意,点明作者观点,后文用生动详细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各个景的特点;语言雅洁则主要表现在“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中“仅”表示有技术,但不仅是技术。这个字无论是去掉还是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字,都不及仅的凝练准确。“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中“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形成对仗,宛如古诗。以凝练雅致的语言,点出设计者的阅历和景物间的关系。“那些门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既使简朴而别具匠心。”这句话高度评价了苏州园林在门窗细节的刻画方面的一丝不苟,独具匠心。语言简洁对仗有音韵美。
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我们不仅了解到苏州园林的特点,学习了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品析,更从中得到了写作的启示:
讲究整体结构的统筹布局,
讲究段落之间的变化呼应,
讲究片段内部的起承转合,
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典雅。
篇3: 《苏州园林》读后感
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让我对它无限的向往。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都让我感到迷恋。
苏州园林讲究完美,他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呈现在游客的眼前。重峦叠嶂的假山、九曲回转的回廊想画幕一样铺开来。踏在幽深的回廊上仿佛可以听到古代诗人在雨打芭蕉驻立窗前低吟的读书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种意境吧。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一到春天我想那应该是花的海洋吧。红楼梦里的史湘云醉卧海棠花应该只有在苏州园林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州园林的夏季应该像这样一样充满生气吧。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对称是一种美,而不对称要营造登峰造极的美,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苏州园林是人间的仙境,过惯了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凡夫俗子可以到苏州园林占占这里的仙气。
篇4: 《苏州园林》读后感
XX年我们学校组织了综合实践活动――游苏州乐园。现在我又读到了一篇文章也是关于苏州的,名叫《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多的很,例如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
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
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
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
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
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
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篇5: 《苏州园林》读后感
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关于苏州的,名叫《苏州园林》。苏州的园林多的很,例如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书中大体简介是: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
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
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
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
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
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篇6: 苏州园林读后感
首先,作者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直接指出,苏州园林在各个园林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可见,叶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苏州园林设计的图画美来具体介绍的。
作者先总体介绍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在联系到美术画的不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作者想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
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教育城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桥梁”。池沼的边沿很少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在提到苏州园林的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至于花墙、廊子,镂空的图案,大镜子,更是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富有层次,错落有致。
自始至终,作者都在紧紧扣着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在介绍着设计者的设计精巧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
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也是我国最美的园林。
篇7: 苏州园林读后感
花香鸟语,青林翠竹,素河缠绕,幽静谧美。
月色清凉,文人豪情挥墨“并无世事”。此际心如空山,听得见潺潺流水声。
幽静,谧美,淡雅,足乐。
轻轻地闭上双眸,思的是那与世隔绝,并无世事;赏的是那青林翠竹,水明如镜;听的是那流水潺潺,琴音依旧;闻的又是那花香鸟语,幽静谧美。
是否忆过,在梦幻般的人间天堂仙境里,摆脱一切世俗纷扰,亦挥刀斩去忧愁三千丝,静坐于亭台轩榭醉心地弹上一曲古乐。那令人神往,沁入心间的优雅琴音,在耳边余音袅绕。
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的仙境啊!
琴音余音袅绕中,各种花的香弥漫于空中,团坐楼亭中,抿一口清茶。起身,漫步于花间草丛中,贪婪地呼吸着夹杂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采一朵素花,低闻,素花香扑面而来。此时,整个人得到超脱。
步于庭院中,矗立的假山怪石,犹如山峰重峦叠嶂。拔地而起的青林翠竹相互依偎,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
我想起一句话来:“佛曰:成往坏空。人生短长,并无别事。”
是啊,在这样美的如同仙境的地方,抛开一切杂念,静下心来品味这充满感情的园林。然后长呼一声:“快哉!”
那一切的烦恼亦在这一刻释放出来,此时整个人便觉轻松了许多。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这里虽没有所谓的西楼,但也有这亭台楼阁,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之中。在这样的深夜里,必定免不了寂寞,不过还好,有繁星相伴,明月相陪,心中那几分孤独寂寞之意也就挥之而去了。
继而,在浓浓困意中睡去……
清晨醒来,散步池塘边,又念起那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不禁让我凝望池塘对岸,猜测着是否也会有位佳人在这园林之中待我去寻觅。
如那唐朝的多情少年,花香漠漠,落花盈盈,唯树下不见伊人……
坐在亭台中。抚琴后,又弹起那荡气回肠,弥久不散的曲子。那时而柔情,时而忧伤,时而激扬的琴音缠绕在园林之中。
苏州园林,我终究是喜欢它的。
幽静,谧美,淡雅,足乐……
篇8: 苏州园林读后感
在拜读完完金学智老师的佳作之后,就不自觉的回想起这首诗,姑苏的景致和人文,被无数才子化作缠绵悱恻的诗词,流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中。
而苏州城内的园林,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金学智老师的书大致分为八个版块,分别是建筑构成,山水构成,花木构成和关于意境的清新朴素,曲折幽深,透漏空灵,秀婉轻柔。
苏州园林在中华土地乃至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华夏子孙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退思园,留园等等。
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块美玉,那么这些细节和金学智老师就是匠人,他的文笔渗透了姑苏的情怀,化作了玲珑剔透的一座城。
整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写实到写意,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大体的气概,就连雕刻在石面上的花木兽禽都一一在目。
要说苏州园林的最大的特色啊,并不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更在于它的“花木寓意,叠石寄情。”
例如拙政园,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可见其造诣之深,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拙政园的后池种满了荷花,一到三伏的盛夏,接天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别样红。荷花的品性高洁,花木中它的寓意最高,正如园主人的性情,不好官场荣华富贵,也不鞠躬于车马前,隐居之后留心于农事,造福于百姓,这何尝不是荷花寓树人。
我最中意的园林在苏州一个叫木渎的小镇上,它并不出名,那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倒也落得清闲,它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虹饮山房。它的建筑风格相较于拙政园显得亲切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落到人间,满怀柔情的展开画轴,成了人们口中传唱的歌谣,就等你迈入其中,听树下的女子弹琵琶,拂手抬袖间,苏州的评弹和着吴侬软语回响在她的一颦一笑间,这苏城的风华和婉约早就揉进了你的眼帘内,叫人怎么能不如痴如醉。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篇9:苏州园林读后感
人人称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孩提时便对江南水乡无限地向往,向往鱼米之乡的富庶,向往涤荡着绿波在乡间环绕的运河,向往“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向往姑苏城外夜半钟声的寒山寺„„而今,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吴中的秀丽和典雅,没有了北方的干燥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有的是白色的房屋和摇曳在湖中的小船。
初到吴中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乘电梯刚出了火车站,古城楼和京杭大运河便跃然眼帘,仿佛自己已经置身在了悠久的历史当中。苏州之旅的主要路线是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虎丘,当然还有苏州的美食。
拙政园被称为“中国私家园林之经典”,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榭都积聚了古代园林设计师们的智慧。所谓“移步换景,步移景换”,正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独到之处,这浑然一体的人间美景不仅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的各种礼仪、习俗,而这更是将建筑和人融入自然的典范。远望一座精致而朴实的亭子,四角跃然翘起,似鸟儿振翅欲直冲云霄,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觉冲击。亭子“四面荷花,三面柳”,亭柱上均镌刻有对联,皆是依景而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园子主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雅的情趣。
在参观很多堂、阁时我们都会看到墙上或者椅子背上有一块块精美的“泼墨山水画”,这其实是天然的大理石上带有的独特花纹,每一件都堪称无价珍品。顺着走廊穿梭,墙壁花窗上的图案也在不断的变化,有的则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的形状,墙后种着花、树,我听导游说这叫“空窗”,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了“画框”之中,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景色。四季更迭,窗外花和树的景色也在不断的变化,春天欣欣向荣,夏天生机勃勃,秋天木叶凋零,冬天凌寒傲雪,不同的时段可以有不同的景色,观景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不同,灵感和诗意便油然心头。 园中的各种假山和堂中摆放的石头大都源于太湖石。
太湖石“皱、瘦、漏、透”,也正是如此才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青睐。狮子林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因为许多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其中有“九狮峰”,听闻是乾隆皇帝到狮子林游玩时在此石上看出了九头狮子因而得名。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七次来到了狮子林,一次在园中游玩时雅兴大发,挥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当时给乾隆当导游的状元黄喜在一旁见了觉得不免俗气,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明白了他的用心,也觉得这样太俗,传出去有损名声,便顺水推舟的把有字赏给了他,成了“真趣”二字。乾隆走后,地方官在此筑造亭阁,将“真趣”二字作为亭名。
篇10:苏州园林读后感
在拜读完完金学智老师的佳作之后,就不自觉的回想起这首诗,姑苏的景致和人文,被无数才子化作缠绵悱恻的诗词,流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中。
而苏州城内的园林,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金学智老师的书大致分为八个版块,分别是建筑构成,山水构成,花木构成和关于意境的清新朴素,曲折幽深,透漏空灵,秀婉轻柔还有总结饿综艺大观。
苏州园林在中华土地乃至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华夏子孙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退思园,留园等等。
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块美玉,那么这些细节和金学智老师就是匠人,他的文笔渗透了姑苏的情怀,化作了玲珑剔透的一座城。
整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写实到写意,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大体的气概,就连雕刻在石面上的花木兽禽都一一在目。
要说苏州园林的最大的特色啊,并不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更在于它的“花木寓意,叠石寄情。”
例如拙政园,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可见其造诣之深,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拙政园的后池种满了荷花,一到三伏的盛夏,接天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别样红。荷花的品性高洁,花木中它的寓意最高,正如园主人的性情,不好官场荣华富贵,也不鞠躬于车马前,隐居之后留心于农事,造福于百姓,这何尝不是荷花寓树人。
篇11:苏州园林读后感
我最中意的园林在苏州一个叫木渎的小镇上,它并不出名,那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倒也落得清闲,它有个很美的名字,叫做虹饮山房。它的建筑风格相较于拙政园显得亲切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落到人间,满怀柔情的展开画轴,成了人们口中传唱的歌谣,就等你迈入其中,听树下的女子弹琵琶,拂手抬袖间,苏州的评弹和着吴侬软语回响在她的一颦一笑间,这苏城的风华和婉约早就揉进了你的眼帘内,叫人怎么能不如痴如醉。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篇12:苏州园林读后感200字
苏州园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园林乃至世界范围园林中的突出代表。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雄伟辉煌,不同于西方园林的整齐划一,它自成体系,优雅别致,幽静安宁。个人认为它既是一副世俗画,又是古老中华文明中的文化万里长卷。有志趣,有时间,愿意去探讨苏州园林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倾洒精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对于苏州园林,大有必要发扬它的美,让世人所知,流传下来的不只是建筑古迹,更是对美的追求和时代的踪迹。
初次认识这本书是今年暑假到苏州旅行时,园林里人头攒动,初来乍到又不能认识它的独特与魅力,一晃而过,囫囵吞枣,常是不知甚解。母亲第二天给我一本书,就是金学智的《苏州园林》,刚开始读,如看充斥着难解古文的论文,不看几行便眼花缭乱,然而母亲要求我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带过几页,稍有印象。
果然,第二天一到园林就能体会到书中所说的,在苏州园林中没有过多的对称,反而是随意,而之中又有精心设计。如拙政园水体广大,最适合在水边布置舫舟一类的建筑。“香洲”就是拙政园中的一大经典,它探头在湖面,周围三面环水,布满垂柳,几群淘气的荷花在水中央,香洲以古朴、幽静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中。藏匿于郁绿之间。

【苏州园林读后感(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600字2022-05-07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2022-12-26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2022-07-29
小学生读园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2023-12-25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300字2022-05-07
《圆明园》读后感精选2022-07-28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作文2023-10-05
写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2023-06-08
100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侵入圆明园2022-10-14
《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