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果没有你》心得感悟(锦集10篇)由网友“我的刀很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读《如果没有你》心得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如果没有你》心得感悟
看完这本书已过完三天,我试着把看后的情绪放下,把自己置于理性当中。
《如果没有你》是作者早年写的爱情作品,从这个小说里,我能寻觅到作者的一丝踪迹,就如同她曾常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甚至是她留学的感悟。
当然这本书我为何要沉淀三天再写,原因是共鸣太多。因为我现在所就职的单位就是一家报社,而恰巧我正好是个编辑,当然比起日夜颠倒的编辑部,我们副刊相对而言会好过一些。
我曾经在看小说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职场在自己不熟悉的情况,很容易快速看过,而这次我却是字字细看,因为那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毛病。
故事女主商影年在误打误撞中,走入了媒体行业,她从一名记者开始摸爬滚打,爬向了报业高层,我曾问我同事,一个报社职员,能在两年内当上头版编辑吗?我同事说,基本很难,当然这是小说,存在着虚构的情节,而真实的来说,我们在报社不仅要考记者证,更要努力评职称,才能爬到一定的位置,而我相对于主角而言,有些特殊,我没有当过记者,我是一到报社就直接当编辑的员工。所以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也算一种异类的共鸣。
小说中男女主的火花很暧昧,相比时下卿卿我我,翻云覆雨的_剧情来说,这本书相对纯粹了许多,它并不浮夸,只是在架构上,多了一丝陈旧少了一点个人的味道。
女主是富家女千金的设定,很多人不感冒,但若不是这个设定,她也不会在她爬上顶端时毅然决绝地去父亲的企业独当一面,作者想要的是这个记者强大,沉稳,且智慧并重。
男主尹年在这本书里,并不会让人讨厌,第一他帮女主摆平骚扰,第二他遵从内心去追求一份感情,第三,他让我看见默默的爱情。
我记得在书中他和女主针对报纸的对话。
“以往这样的新闻上了社会版,不过是豆腐块大的一条消息... ...”
“其实,每个豆腐块后面都有很长的故事。”
“不要小觑你手里的笔,它代表舆论的力量... ...”
新闻是真实性的文字,它不容伪装,它代表声音,也代表立场,我们都会在职场中出错,而报业却不容这样的现象发生,面对一份报纸,必须繁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当尹年替商影年受罚时,我也感触颇深,当然还有广告位的懊恼... ...
甚至,女主和父亲的关系,从不和到原谅,到释怀后的上任,都是如此。
很多事我们都是后来才懂,很多潜在的误解,都是需要时间,就像她和陆巧鸣。
看到尹年在医院贴心的照顾她,他懂得她的喜乐,愿意护佑她的这份纯粹时,我是羡慕的。
可男配还是挺亏的,我近两年都比较喜欢配角,就像这本书里,我还是理解他的离开,为了那份匹配,为了能得到祝福,他回国投入了女主父亲的公司,只为得到认可。傅政勋从未欠过商影年,而是一再付出。可误会就像命运,傅政勋还是错过。好在他也花好月圆,没有太过悲剧。
我唯一不喜欢的是男主离过婚,虽然这样说对一些离婚人士不公,但是多少我喜欢的还是从一而终,也许第二次婚姻会更重视吧。
这世间没有太多的圆满,需要的还是彼此的融合。
篇2:读没有任何借口心得感悟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没有任何借口》一书,讲述了美国西点军校学子在接受任务后,克服一切困难,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不去寻找任何借口。其核心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
遇事找借口,反映出我们少数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真实心态,也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等、靠、要”思想的“座右铭”,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再完美的借口,也无益事情的有效解决。它只会在不经意间慢慢地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积极性、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疏于努力,远离成功。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它告诉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如此才能获得专注的力量,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一名优秀的公务员,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成就自身完美的执行能力。
一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承担起各项工作的责任,我们就不会看到一种.种劣质食品对百姓的伤害、一次次污染对生态造成的灾难、一例例触目惊心的腐败引发的沉重教训、一起起因工作不负责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等等。责任就像一把双刃剑,沉甸甸摆在我们面前,只有勇于承担起来,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领导,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厚望。
二是要提升执行力。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可以说,没有任何借口是优秀执行力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当你在欣然服从命令的同时,也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的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执行意识,营造“坚决执行、创新执行、高效执行、即刻执行、监督执行”的良好氛围,助力地方发展。
三是要注重细节。“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起来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因为捡起一枚大头针而被录用的下岗职工,也有因为随地吐痰而终止了外商与他谈判;有用一屉小笼包获得一大笔外资成就自己的打工者,也有因为一餐山珍海味而吓跑投资者的政府官员。小小的细节中,一个人的素养、作风、品德便不知不觉地泄露出来。在执行力的建设中,培养干部注重细节的好习惯,提高善抓细节的能力,才能把个人潜在的智慧和力量更有效地发挥出来,才能少走弯路,少出纰漏,在通往事业成功的道路上稳操胜券。
篇3: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特德姜将两者的矛盾通过“你要么选择预知未来、放弃自由意志;要么保持对未来的无知、保留自由意志”加以解决,其理由是,在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在因果论的观点上)你的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实际上会导致(在目的论的观点上)一条极值路径。
考虑光的传播路线。当终点确定时,光需要走一条最短路径,而理论上的最小值是直接到达终点,即时间为0,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外界条件限制下的最短路径”,这里的外界条件既包括光速之类的物理恒定量,也包括路线过程中是否要经过其他介质之类的可变因素。
现在来看书中的“我”。“我”的终点是死亡,其最佳路径显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物理因素,还有“我”的亲人的自由意志),“我”所能选择的最佳途径,其实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条。“我”是在明了所有路径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条路径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篇4: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那已经是差不多一周之前的事情了。周一的最后一堂语言学基础[Foundation of Linguistics],讲师没有来,是PhD在读的助教师姐给我们上的,内容是语言决定论,也就是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关系。课上讲了萨丕尔-沃夫假设,如何证明它有可能是对的,如何反驳它有可能是错的,说不同语言的人,是不是真的就会看到不同的世界。最后一周,考试在即,大家都软趴趴地提不起劲儿来,有人索性就开始看周三语义学的讲义了。
师姐说,一个人的母语,对他的认知能力并不一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给出一个指向,大洋洲某个部落的人不是分不清楚蓝和绿,只是他们觉得那样的区别并不重要。语言不过是一个指向标,地面上的路千百条,母语只是让人往一个可能的方向走去。
就在透着点凉气的教室里,我想起了七肢桶的语言,那种绘画一般的、在二维伸展的东西。我突然觉得,绝大多数人类语言的线性书写方式,可是多么无聊啊——我们也许应该去学学纳西东巴文,学学Gallifreyan;也许语言真的会改变我们的认知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种力量强大到可以颠覆我们世界的东西。不过我知道,我一定是想得太多了。科幻小说科幻电视剧,只不过是科幻而已。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回到了学校。本科最后一个学期的开学日期竟然是1月3日,过了新年第二天就要上飞机回香港,让人感觉非常烦躁。彼时我已经拿到了语言学硕士班的录取通知书,买好了要用的课本,进入了“研究生预科”这一奇异的状态,但每周依然还要被18个小时的课时拖来拽去,每周五连续上七个小时的课,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低我一级的会计系的学妹Wain从美国交换归来,去了近乎极夜的阿拉斯加玩了一圈,乍一回到亚热带的大都市,连冬天都是酷热的。她拖我去吃饭,因为再不去一起吃饭,我们也许就没什么机会见面了。那家店是红磡必嘉街新开的米线店,小小一方店面放个书包都困难,有看起来很诱人但是不放调料就淡而无味的凉粉。
我和Wain之间有着奇怪的因缘际会。在校内和豆瓣上聊了很久,彼此都是一个学校的,之前却从来没见过面。我们都喜欢港铁,也都喜欢通识教育中心的一个老师。那个老师戴上黑框眼镜有点像《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港大哲学硕士毕业,是中心里唯一一个没有博士学位而在任教的老师,给全校的内地学生上逻辑学,会在考卷里提到“艳照门”和“马勒戈壁”,偶尔写写科幻。Wain说他的科幻小说写得一般,我没看过。
我提起《你一生的故事》,那篇读了让我浑身汗毛倒竖的小说。世界上那么多科幻作品,当时的我除了这一本以外只看完了《三体》。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远远没有推理小说那么深重,当时我的宿舍里堆了独步全套的东野圭吾伽利略系列。Wain是这么说的:姜峯楠前期的作品科幻性不算很强,但他就是靠着这些奇想让人眼前一亮。她在美国的时候采访了这位作家,对谈记录好像还登在了杂志上,我那时就觉得她是个很有行动力的人。
有这些奇想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我当时的想法——我刚好已经读了一点句法学,知道人类语言本身是树型结构的,但它的表现式已经被困在线性层面里那么久了,久到应该能觉出平面死板的苦涩味道。我们的思维也都变成了一条线了,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一般规规整整的,每一个亚种之间,不过是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的区别,先是宾语或者先是谓语的区别。
托尔金创造了精灵文;《星际迷航》里有克林贡语;姜峯楠写出了七肢桶的文字。《神秘博士》也不例外,里面有Gallifreyan,在宇宙间流传了几亿年,有至少三个不同的书写变体。暑假时我和一起补看《神秘博士》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以后要是真去研究文字学,还是专攻Gallifreyan比较好,他们的字好看又难懂。
本科时生活还算很轻松,我当时一腔热血,到处折腾各种语言。粤语不用说,虽然到现在还是半吊子;德语是正式的二外,日语是一直很想努力却一直走错方向的三外,法语和意大利语不过是打打酱油。除此之外我看过半学期的拉丁语,跟前男友蹭过古希腊语的课,还学过三周克林贡语,然后发觉它超出了自己的发音范围,于是就又放弃了。
因为之前的经历,我以为自己不过是个没长性的人;但遇到Gallifreyan的时候,我就知道:如果真要学一种人造语言,我最好还是学它。环形Gallifreyan长得像齿轮,大圆套着小圆,小圆又套着六边形,不停旋转,怎么都能看。时间领主是先发明了书写工具才构造出文字的种族,这样高度精密却又完全二维化的文字,要怎么阅读怎么表达呢?想想就觉得是个古怪而有趣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七肢桶和时间领主有一点相似处:“方向”对七肢桶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的身体结构导致他们没有任何方向概念;而“顺序”对于时间领主,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的记事里只有固定在时间里的定点,除了这些定点以外,剩下的全是一团乱糟糟的毛线,可以被重写,可以被改变。他们二者的文字,多多少少有点相似,二维的,全局化的,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幅画。
这是我们人类无法明白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人类有前后左右,有着线性流动的时间,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七肢桶,也无法理解时间领主。等到我真正开始专攻语用学方向的文献,我发现了更可悲的一点——我们有时连自己的语言都无法理解。
毕业之后我回北京过暑假,和几个认识了三四年的基友一起聚会。基友们基本都是靠竞赛保送到大学,大多读的是理工类专业,我一个学英语的搀在里面有点不伦不类,可是我依然喜欢和他们聊天,总觉得只有这样跨专业交流才会碰出什么巨大的火花。
说起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化学计算机,以前我每次都有点悻悻然——我初中时也是个码农,高一也搞过化学竞赛,结果高二选了文科,从此再也没有站在领奖台上的机会;但是这次不一样了,我刚好听说语言学也有世界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于是很是开心地讲给他们听,还下载了几份样题放在了平板电脑里。
基友中有一个知识储备和吨位一样大的哥们儿,看了半天题,评论道:这就是北美田野语言学的培训样本呀,收集语料之后靠逻辑进行推理。倒也是语言学,不过只是一个分支,你说是吧?
我说:可不嘛,像我们这种不做田野的,去参加这个竞赛,似乎也没什么意思呢。
——不过,萨丕尔和沃夫貌似也都是做田野语言学的。他们最早是人类学者,自然会深入调查各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人类思维的不同,因此才有了语言决定论。也因此才有了《你一生的故事》这篇奇妙的小说啊。
我不禁对田野工作者们生出了浓厚的敬意,虽然我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去做田野方向的。
在讨论班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对助教师姐说: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种书写出来的文字,但为什么绝大多数都是线性表达的呢?用字母的书写法,表现出来的当然是一行一行的,而即使是单字复杂的汉语,写出来也依然是一行一行的。为什么人类不会像画画一样把语言平铺成二维的?
师姐摇摇头,说道:这也许是和人类的生理结构有关系吧,其实我也不清楚。
我笑了起来:都怪我,我一定是科幻小说看多了。
陈绮贞可以唱“你说的每句话,都像是一幅画”,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所谓的“离散无限”,也只是点和线一样的无限。那些真正像画一样的语言,比如七肢桶的文字,比如Gallifreyan,不过都是我们在小说中最为大胆的妄想罢了。
真可惜它们只是妄想。
收到语言学硕士班的录取通知时,我刚好读完了尤丽·策的小说《物理属于相爱的人》,被两个物理学家的相爱相杀萌得晕头转向。11月的香港总是雾蒙蒙的,我穿过红磡隧道口的过街天桥,意识到我留在这个城市里的时间不多了,很快就要去一个我更喜欢的城市,学一个我更喜欢的专业了。
那天晚上我在校内上喊:物理属于相爱的人,那么语言学属于谁?有那么多好看的物理学家的小说,也有化学家和数学家的小说,可是语言学家的故事真是太少,我只知道真贺田四季的妈是研究语言学的,可是她研究些什么我可一点都不知道。
正在加州读拉美文学的薛喵师姐回复我:给你推荐一本书,《你一生的故事》,这就是讲语言学家的,你快去看。
于是我从网上找到了那本电子书,一开始还不明所以,但越往后越觉得不知所措,仿佛是推开了一扇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过的大门。所有的文字都绕成了一圈,大半夜站在我的床头,叉着腰对我放声大笑。
放下书的时候我想,我还要犹豫什么呢,还是赶紧把课本都找出来准备好好学习吧。
因为,物理只是属于相爱的人,语言学可是属于整个宇宙。
篇5: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在候机的时候看完了《你一生的故事》,费了半天劲去理解书中的思想,然后在飞机上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分析。以下便是鄙人在震惊状态下写的东西。语无伦次,爱看不看~
特德姜将两者的矛盾通过“你要么选择预知未来、放弃自由意志;要么保持对未来的无知、保留自由意志”加以解决,其理由是,在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在因果论的观点上)你的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实际上会导致(在目的论的观点上)一条极值路径。
考虑光的传播路线。当终点确定时,光需要走一条最短路径,而理论上的最小值是直接到达终点,即时间为0,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外界条件限制下的最短路径”,这里的外界条件既包括光速之类的物理恒定量,也包括路线过程中是否要经过其他介质之类的可变因素。
现在来看书中的“我”。“我”的终点是死亡,其最佳路径显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物理因素,还有“我”的亲人的自由意志),“我”所能选择的最佳途径,其实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条。“我”是在明了所有路径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条路径的。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另外我要说,这篇小说,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里面的科学思想。这就是传说中的故事性、文学性、科学性的统一吗?!
篇6: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Ted chiang的大名如雷贯耳。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非常少见的著名华裔科幻小说家,更因为他一生不过写了8部中,短篇小说,却五获大奖,三次获得雨果奖。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Ted chiang的小说是要花点力气去啃的。这也正对我的脾气,挑战一下自己的智力,也算是给无聊的生活找点乐子。
《你一生的故事》是chiang 的名篇。讲述的是语言学家路易斯与外星人七肢桶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的故事。在接触的过程中,路易斯渐渐明白七肢桶的语言结构与地球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语言是同时表现“因”和“果”,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对于这种预见未来的悖论,chiang用了一个“岁月之书”的寓言来说明。如果一个人翻阅了岁月之书,知晓了自己的未来。比如说,他知道自己将来某一天要干什么,那么他偏偏不去做,那么预见未来就变得不准确又没有意义。
然而,对于七肢桶来说,知道未来变成一种责任,他们必须去完成这个预见到的未来。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因果组成,因为有“果”,所以有“因”。因为有自由意志,所以不可能预见未来,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可以预见未来,那么则不可能违抗命运。路易斯学习了七肢桶的语言,洞悉了自己未来五十年的命运,预见了自己那并未出生的女儿短暂的一生,以及她悲惨的死亡。“我的意识则和从前一样,好像香烟上的火头,缓慢地,连续地向前爬行。不同的是,现在,香烟两头都是记忆的烟灰,没有燃烧的一头也是一样。有时我也会被语言b完全支配,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烟灰,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
合上书,我不禁想,如果真的可以预见未来,知道了不可违抗的命运,那么人类的生活会怎样?我记得很早以前,那时候东方时空还是早上播出,有一个版块叫《百姓记事》。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伙子,想找到从前的女友。他建了一个网站,密码只有自己的女友知道。他天天上网,想看看自己的女友有没有来到这个网站。他对镜头说,每一天和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如此,生活才有意义。是啊,他每天都抱着他心爱的女孩会找到他的网站的希望,然后每天都失望,但是,因为明天不可预知,所以明天还有希望。可是,如果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预见到女孩永远不会来到这个网站,那么他还要建立网站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做一道菜,拍下来传到网上,告诉这个永远不会来看的女孩,这是我给你做的菜?难道一个人真要如此残酷地完成自己的命运?
路易斯预见了自己女儿的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尽悲伤,但是她依然要生下女儿,追随不可违抗的命运,完成自己的宿命。可是,预见未来对于人类而言还是不能承受之重。套句诗,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是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篇7: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在候机的时候看完了《你一生的故事》,费了半天劲去理解书中的思想,然后在飞机上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分析。以下便是鄙人在震惊状态下写的东西。语无伦次,爱看不看~
特德姜将两者的矛盾通过“你要么选择预知未来、放弃自由意志;要么保持对未来的无知、保留自由意志”加以解决,其理由是,在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在因果论的观点上)你的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实际上会导致(在目的论的观点上)一条极值路径。
考虑光的传播路线。当终点确定时,光需要走一条最短路径,而理论上的最小值是直接到达终点,即时间为0,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外界条件限制下的最短路径”,这里的外界条件既包括光速之类的物理恒定量,也包括路线过程中是否要经过其他介质之类的可变因素。
现在来看书中的“我”。“我”的终点是死亡,其最佳路径显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物理因素,还有“我”的亲人的自由意志),“我”所能选择的最佳途径,其实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条。“我”是在明了所有路径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条路径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另外我要说,这篇小说,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里面的科学思想。这就是传说中的故事性、文学性、科学性的统一吗?!
篇8: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那已经是差不多一周之前的事情了。周一的最后一堂语言学基础[Foundation of Linguistics],讲师没有来,是PhD在读的助教师姐给我们上的,内容是语言决定论,也就是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关系。课上讲了萨丕尔-沃夫假设,如何证明它有可能是对的,如何反驳它有可能是错的,说不同语言的人,是不是真的就会看到不同的世界。最后一周,考试在即,大家都软趴趴地提不起劲儿来,有人索性就开始看周三语义学的讲义了。
师姐说,一个人的母语,对他的认知能力并不一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给出一个指向,大洋洲某个部落的人不是分不清楚蓝和绿,只是他们觉得那样的区别并不重要。语言不过是一个指向标,地面上的路千百条,母语只是让人往一个可能的方向走去。
就在透着点凉气的教室里,我想起了七肢桶的语言,那种绘画一般的、在二维伸展的东西。我突然觉得,绝大多数人类语言的线性书写方式,可是多么无聊啊——我们也许应该去学学纳西东巴文,学学Gallifreyan;也许语言真的会改变我们的认知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种力量强大到可以颠覆我们世界的东西。不过我知道,我一定是想得太多了。科幻小说科幻电视剧,只不过是科幻而已。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回到了学校。本科最后一个学期的开学日期竟然是1月3日,过了新年第二天就要上飞机回香港,让人感觉非常烦躁。彼时我已经拿到了语言学硕士班的录取通知书,买好了要用的课本,进入了“研究生预科”这一奇异的状态,但每周依然还要被18个小时的课时拖来拽去,每周五连续上七个小时的课,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低我一级的会计系的学妹Wain从美国交换归来,去了近乎极夜的阿拉斯加玩了一圈,乍一回到亚热带的大都市,连冬天都是酷热的。她拖我去吃饭,因为再不去一起吃饭,我们也许就没什么机会见面了。那家店是红磡必嘉街新开的米线店,小小一方店面放个书包都困难,有看起来很诱人但是不放调料就淡而无味的凉粉。
我和Wain之间有着奇怪的因缘际会。在校内和豆瓣上聊了很久,彼此都是一个学校的,之前却从来没见过面。我们都喜欢港铁,也都喜欢通识教育中心的一个老师。那个老师戴上黑框眼镜有点像《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港大哲学硕士毕业,是中心里唯一一个没有博士学位而在任教的老师,给全校的内地学生上逻辑学,会在考卷里提到“艳照门”和“马勒戈壁”,偶尔写写科幻。Wain说他的科幻小说写得一般,我没看过。
我提起《你一生的故事》,那篇读了让我浑身汗毛倒竖的小说。世界上那么多科幻作品,当时的我除了这一本以外只看完了《三体》。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远远没有推理小说那么深重,当时我的宿舍里堆了独步全套的东野圭吾伽利略系列。Wain是这么说的:姜峯楠前期的作品科幻性不算很强,但他就是靠着这些奇想让人眼前一亮。她在美国的时候采访了这位作家,对谈记录好像还登在了杂志上,我那时就觉得她是个很有行动力的人。
有这些奇想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我当时的想法——我刚好已经读了一点句法学,知道人类语言本身是树型结构的,但它的表现式已经被困在线性层面里那么久了,久到应该能觉出平面死板的苦涩味道。我们的思维也都变成了一条线了,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一般规规整整的,每一个亚种之间,不过是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的区别,先是宾语或者先是谓语的区别。
托尔金创造了精灵文;《星际迷航》里有克林贡语;姜峯楠写出了七肢桶的文字。《神秘博士》也不例外,里面有Gallifreyan,在宇宙间流传了几亿年,有至少三个不同的书写变体。暑假时我和一起补看《神秘博士》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以后要是真去研究文字学,还是专攻Gallifreyan比较好,他们的字好看又难懂。
本科时生活还算很轻松,我当时一腔热血,到处折腾各种语言。粤语不用说,虽然到现在还是半吊子;德语是正式的二外,日语是一直很想努力却一直走错方向的三外,法语和意大利语不过是打打酱油。除此之外我看过半学期的拉丁语,跟前男友蹭过古希腊语的课,还学过三周克林贡语,然后发觉它超出了自己的发音范围,于是就又放弃了。
因为之前的经历,我以为自己不过是个没长性的人;但遇到Gallifreyan的时候,我就知道:如果真要学一种人造语言,我最好还是学它。环形Gallifreyan长得像齿轮,大圆套着小圆,小圆又套着六边形,不停旋转,怎么都能看。时间领主是先发明了书写工具才构造出文字的种族,这样高度精密却又完全二维化的文字,要怎么阅读怎么表达呢?想想就觉得是个古怪而有趣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七肢桶和时间领主有一点相似处:“方向”对七肢桶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的身体结构导致他们没有任何方向概念;而“顺序”对于时间领主,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的记事里只有固定在时间里的定点,除了这些定点以外,剩下的全是一团乱糟糟的毛线,可以被重写,可以被改变。他们二者的文字,多多少少有点相似,二维的,全局化的,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幅画。
这是我们人类无法明白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人类有前后左右,有着线性流动的时间,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七肢桶,也无法理解时间领主。等到我真正开始专攻语用学方向的文献,我发现了更可悲的一点——我们有时连自己的语言都无法理解。
毕业之后我回北京过暑假,和几个认识了三四年的基友一起聚会。基友们基本都是靠竞赛保送到大学,大多读的是理工类专业,我一个学英语的搀在里面有点不伦不类,可是我依然喜欢和他们聊天,总觉得只有这样跨专业交流才会碰出什么巨大的火花。
说起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化学计算机,以前我每次都有点悻悻然——我初中时也是个码农,高一也搞过化学竞赛,结果高二选了文科,从此再也没有站在领奖台上的机会;但是这次不一样了,我刚好听说语言学也有世界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于是很是开心地讲给他们听,还下载了几份样题放在了平板电脑里。
基友中有一个知识储备和吨位一样大的哥们儿,
篇9:读《大学》心得感悟
在今天这个科学高度发展、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年代,有不少人都在追求着金钱、权利,在极力的引进西方,以央求高层面的享受与挥霍,这同时也在逐渐的自断文化根脉,反叛传统,四书五经等千世经典自然也成为极力批判的对象,被说的一文不值,十年**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虽不能否认这种大变革的利处,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再次捧起祖辈的宝典,最次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谋一谋幸福。
大学之道,开篇便提及三大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为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史上历来注解《大学》的名家很多,但以程、朱为首的宋儒理学家的注解,名声和争论较大,近代也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论点,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清老师指正。“明明德”,发扬人们完美的德行,这是用现代白话来解释的,但其实,它的内涵远不是几个字能够概括的,儒家自孟子之后便提出了人性本善一说,暂不管后来庄子提出的人性本恶意在何处,又或是几千年的传承出现断裂致使其本意不明,只是这“善”字,便与明明德有着莫大的联系,朱子注解此句时提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万理而应万事者也。”其虚灵不昧一词便能很好的阐述朱子的观点:人性本来就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这同时也衔接到他的另一个观点:“存天理,灭人欲”,虚灵不昧的理性与人心的欲望不是一体的,只要在你人欲发动的时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复当初的虚灵不昧了!这也就是理学家们所说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大机大用了,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内明的学问,一种自明的准则,儒家管这叫“圣人畏微,愚人畏明”,道家管这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管这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由此见得,一句真理可以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但其内在含义和带给众生的觉悟是相同的,这才是圣哲之言。
“明明德”之后便是“亲民”,首先想提的是注解史上一对后世理解《大学》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的事件,那就是将“亲民”改为“新民”,程颐认为,“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自然的,朱子与其师一样主张亲民即弃旧图新,用天赋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去恶从善、革除旧习、自我更新,其实将“亲民”置于“明明德”后的用意,便是内明之后,应当踏入社会,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不是如大部分官宦子弟般无德无才,他们违背道德良心,成为垄断中国大部分暴利行业的巨头,记得前段时间在QQ群上看到了一则流传很广的消息,大意就是某某国家领导人的后代接手的公司总产值多少多少亿、某某官员后代财富多少多少亿,口号喊的很像,其实背地中大多是见不得人的黑幕,还包括目前银行状况,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总归是人民吃亏,那些靠关系攀上后台的官吏,使劲欺压着人民,虽然这则信息其真实度不详,但多多少少证明了一些社会现状,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制度有何区别?敢问几十年前的那场大变革于今又有多少益处?无非就是人民思想解放,文化断层,虽然总的促进了国家建设发展,但总归是危险重重,所以我们才要尽快拾起文化教育,修补民族灵魂的缺失,才能够控制得住迅速衰败的国情。
篇10:读《大学》心得感悟
《大学》教我们为人做事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读《如果没有你》心得感悟(锦集10篇)】相关文章:
读西游记的心得感悟2024-04-08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022-11-29
高中生学习心得感悟2022-07-22
六沟学区新教师听课心得体会2022-05-06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2023-04-05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字2023-05-03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2023-02-16
五四青年节学习心得800字感悟2023-01-08
寒假读《小王子》读后感心得感悟收获2022-11-24
读《幸福的方法》心得感悟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