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

时间:2022-05-24 01:51:35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通用18篇)由网友“猫猫猫痴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

篇1: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

《鸭的喜剧》是《呐喊》中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写动物却暗含着社会现象的黑暗,用鸭和蝌蚪不能向存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爱罗先珂君抵达北京不久后,就诉苦说北京是寂寞的,在沙漠上似的寂寞,认为这里不如缅甸的夏夜唯美。为了缓解这种寂寞,爱罗先珂君就买来十几只蝌蚪养在荷池里,他不满足这些蝌蚪便有买回了小鸡,最后再乡下人的推荐下买回了4至鸭子。他对这些带有生气的动物是有着博爱的,从不拒绝任何一种。小鸭也很可爱,深得大家喜欢,还为它去买泥鳅。可就在这间隙间,四只小鸭把荷池的水全部都弄浑浊了,荷池中再也找不出一只长了脚的蝌蚪。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从文章开头就强调了爱罗先珂君是一位盲诗人,暗示了爱罗先珂君对于大自然的爱是盲目的,他不断抱怨并且拿北京的夏夜去和缅甸的相比,这是事实鲁迅先生不能为国家辩护。可当荷池里的蝌蚪全被鸭子吃完后,才体现出了这位盲诗人的博爱是肤浅的,是不得鲁迅先生认可的,他没有在买鸭子之前便想到这些,可见他因为博爱所以他的爱微薄。

最终也没再见到爱罗先珂君,而蝌蚪被吃掉的荷池里只剩下了鸭子。结尾处“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说明了这里的结局依然很寂寞。温柔的表面下是残酷的掠食,1922年十月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撤军后的日子,中国的社会现象很黑暗,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是受战争影响,认为应该改变这种盲目的爱的方式。外来的事物会将原本的事物破坏,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的警觉。

只是改变环境对于自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北京依旧是一片寂寞的沙漠,买来蝌蚪只是一种平和的改变方式,是不能长久的,必须反抗强暴才会有保护弱小的能力。

篇2:《呐喊》读后感500字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篇3:《呐喊》读后感500字

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手术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的“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是继承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让我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

是呀,我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的都是崇敬羡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的,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的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们去日本。导游不敢给我们发队帽,他怕我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的脸;还老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我们在老外的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我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人们!让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脚步走向世界。加油!

《呐喊》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篇4:《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这里面有许多鲁迅有名的小说。

《阿q正传》是《呐喊》中比较有名的一篇小说了。阿q是以为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以为雇农。他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人们都叫他阿q。这足以看出阿q地位的低下。他经常被人凌辱,但他却自暴自弃。他的精神胜利法只能自欺欺人,获得一点心理上的安慰罢了。他这种行为解释了中华民族底层人民的一种普遍现象。作者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当时人的生活。

《孔乙己》也是呐喊中的一篇小说。鲁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被抛弃在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最终惨死的悲惨形象。这也反应了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情况。

《故乡》也是《呐喊》当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我们还学过。写出了闰土和鲁迅因为生活地点的不同而过上了一穷一富的生活。鲁迅为这种现象而打抱不平,而呐喊。

《呐喊》这部小说集就是写关于社会底层的一些经历,然后为这些不公平而打抱不平,而呐喊。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要从精神层面,用文章来唤醒人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想办法改变。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要看时代北京。那时候的中国,政府腐败,又有列强入侵,中国底层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所以他要为中华民族呐喊!

看完这部小说集,我认为他给我的触动很深,它首先使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其次还觉得,现在的生活真是十分幸福,各种条件都十分齐全。

我们读完小说之后,首先要学习鲁迅的敢于呐喊的精神,因为在那种条件下,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容易。还有,就是要吸取文中人物的教训,万万不可像那些人一样,自暴自弃。

让我们一起呐喊吧,学习鲁迅的呐喊精神,把国家变得更富强!

篇5:《呐喊》读后感500字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散文集,也是鲁迅早年生活、思想与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阿长与《山海经》叙述了长妈朴实而又迷信、唠叨,她是一个粗俗的人,在她睡觉的时候总是要摆成一个大字,而且还有满肚子的麻烦礼节,比如说,人死掉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正月初一起来第一句话就得对她说恭喜,鲁迅认为长妈是一个守旧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落后的人,却赠送给鲁迅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不得不令鲁迅对她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一个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不允许学生有一点差错的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帮鲁迅修订讲义;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崇高的。当然,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也有一个或几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她们或许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或许鼓励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在我们心里,她们一样是伟大而崇高的!

《呐喊》是鲁迅对悲残生活的看法,记得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以前女人裹小脚的一篇文章,女人裹了小脚以后,就不会再出远门了,而且行走起来也很不方便,但是以前竟然以脚小为美。以前的女子,就是这样被封建社会给迫害。这册故事集有许多故事,写的都是,当时人们被封建社会和迷信迫害的不成样子。有一篇故事就是著名的《阿Q正传》,故事的主人公阿Q因生活所迫,做出的许多不好的事情,写出了当时世态荒凉。后来就开始走到中兴路,但也因此被人猜疑,走上了末路。

当时竟然认为人血可以治肺病,当时的刽子手就以此来骗钱,许多的人就是满怀着希望,将自己的子女送上死亡的边缘。当时还有吃人的习俗,当时谣传吃掉恶人的心肝,可以壮壮胆,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个,被套上了恶人的名号,无情的被吃掉了。如果那时候的人没有辫子,也是一种罪过,要被杀头。从这里也能看出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也给我们后人一个警示。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朴素,但很容易就把我们拉进了他的回忆,使我读完后感到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不信大家可以品读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吧!

篇6:《呐喊》读后感500字

村子里的人“吃”人,上至我的兄弟,下至小孩子,吃人却不感到愧疚与害怕,反而认为平常,只因自古有“易子而食”“割儿肉为母治病”的传统,人们不断受到封建礼教中“忠孝仁义”的熏陶,而变得盲目而愚笨,忠是愚忠,孝是盲孝,没有一丝自己对“人” 以及“社会”的思索,而是麻木又机械的接受父母兄弟传下来的老制,就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

“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的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交的,还怕已经交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对于现代社会,也许这些东西在人们看来已经成为历史,但在我而言他们只是换了一层外衣而已,大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其实都在受到父母的影响,而父母则是受到祖辈传统的影响。比如人们有事不找法律而找官员,因为中国自古权大于法,即使现在社会早已改变,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祖辈传统却无法轻易更改,这种行为是官员收受贿赂的主要原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在自己受惠时沾沾自喜,却在利益受损时中国政府腐败,简直令人啼笑皆非!又比如中国的黑白哲学,是好人就必须样样都好,不容有一丝失误,“最美妈妈”吴菊萍接受了政府给予的奖励,却被人骂的狗血喷头,因为人们认为“最美”就应该把钱捐出去,而不是收归己有。但平心而论,一个一年内失去劳动力的人如果没有这笔钱会怎么样?如果你是她,你会捐吗?

我们总是把思想道德挂在嘴边,却从不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与其这样为什么还要学他呢?也许现在没有了愚忠盲孝,但这些传统习俗的影响仍未断绝,仍在“吃人”。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篇7: 呐喊读后感500字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的许多名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为了帮助广大同学更好的理解鲁迅的小说,本栏目将在五期中向各位同学简要介绍并评论鲁迅三部小说集中的全部作品,这三部小说集就是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本期中,首先向大家介绍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想法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想法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想法、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篇8: 《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读后感500字

慢慢地翻开那本厚重的《呐喊》,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篇并不出名的短篇小说上――《明天》。

很平凡很普通的两个字,很平淡无奇的一篇文章,却看得我心如刀绞,眼前竟不知不觉地蒙上一层雾。

明天是什么?

有人说,明天是美好,是光明,是快乐,是希望;有的人说,明天是将来,是无法预知的一切……然而这些在四嫂子的眼中都只化作两个字――逃避。是的,明天对于她来说只能是逃避,逃避今天的`磨难。――除此之外,她又能怎样呢?曾经的她,肯与今天的暗夜作斗争,肯在深夜里用自己里用自己的双手纺出一张张绵纱,纺出一个个美好的未来,她也原以为一切会好起来,以为宝儿会慢慢长大,会卖馄饨养活她。可是她错了。是的,她错了。她只是一个粗苯的女人,远远不知道自己的双手无法与今天的暗夜抗争。所以她最爱的宝儿死了,永永远远地死了。

她嚎啕大哭,却无更多的人前来安慰――甚至连一个慰问的眼神都没有。也许何小仙、前来帮助人们此刻正拿着手里单四嫂子的钱偷乐呢?

所以单四嫂子放弃了,不再与今天的暗夜抗争了,她已经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了,已经把梦想毁灭了,已经把明天当作逃避了。

是的,单四嫂子只能任凭这个黑暗社会打压,只能逃避,她的明天即是逃避了。文章结尾处她最后轻轻关掉的灯,其实也不过是她关掉的希望了。

可悲啊,真是可悲啊!

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这个黑暗社会中最真实的写照呢?

也罢了吧。

篇9: 《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这本书,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下发生的。明显的反应了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人性的可怕,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心狠手辣的事。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粮食,人们饥饿到了恐惧。开始人吃人这一可怕的行为。在面对饥饿,面对自然灾害时,主人翁的哥哥吃了自己的'妹妹,又筹划着,吃自己的弟弟,就在这危险面前什么情同手足,什么亲情全抛至脑后,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为填饱自己的肚子,只要达到这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也则所不惜!

可是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你吃了别人,又怎么能知道,哪一天别人会吃你。而在当今社会,不是人吃人,而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社会的黑暗,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得到好处,可谓能“大义灭亲”不惜手足之情,友情。只为个人己私而贪图一点点小小的利益。就因为这利益,你还必须是不是提防别人陷害你。

在文章的结束,鲁迅写道:“没有吃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如今大人们是孩子们的榜样,大人们的举手投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辛苦的生活,为了下一代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请放弃你们那一点点小小的私利,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救救孩子……”

“救救这个社会……”

这句惊天动地的呐喊,怎能不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呢?

这整本书,让我有了对社会的另外一个 认识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多的仰慕!

篇10:呐喊读后感500字以上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以往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述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境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述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我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鲁迅先生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怜的鲁迅先生,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鲁迅先生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鲁迅先生那在茫茫人海中,鲁迅先生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鲁迅先生的债谁帮鲁迅先生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可是了。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以往的鲁迅先生,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鲁迅先生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鲁迅先生被枪毙时结束,鲁迅先生的死,鲁迅先生的死又是一场杯具。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鲁迅先生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一齐跟着鲁迅一齐呐喊,呐喊吧!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完美明天努力努力!

呐喊个人读后感

篇11:呐喊读后感500字

如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已,愚昧麻木无助可怜的单四嫂子,愚昧残忍的华老栓及其他看客们,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当然还有永远的阿Q,然而正像鲁迅先生自述的那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管他是如何如何痛心疾首地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他所做的一切确实都是在“以巨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着。所以他的作品才有着这样的穿越时间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接触了先进的思想让鲁迅先生看出了世人的麻木,但是更重要的也许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有谁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是啊,他原本应是富贵人家却因为父亲的患病逐渐落寞了,看到自序中这样一段描写“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这样的经历使少年鲁迅体会到人情冷暖,并且逐渐在鲁迅原本天真的心里放大生根,让他总能敏感的感触到冰冷与火热。

篇12: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集,看完这本书让我倍感难过。

这本书的第一章《狂人日记》里人们的举动太恶心了,竟然连亲兄兄弟都要吃,这让我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心灵的扭曲,他们就像没有进化的畜生,用鲜血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受到压迫的人们一声声的呐喊也许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孔乙己》也是一篇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小说,孔乙己穷的被别人当做笑料,最后不得不当梁上君子靠偷东西生活,本来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也被这个社会逼成了这个样子,也真的是可怜啊,也许孔乙己最后的死是对封建社会最好的讽刺吧。

《呐喊》的代表作《阿Q正传》,阿Q的性格非常矛盾,他老实又愚苟活办法,遇到比自己厉害的就低声咽气,遇到比自己弱的就上去欺负,这种办法也真是可笑。

鲁迅写这个小说集没有优美的语言和句子,但这本书里满满都是想要去反抗讽刺的精神,这本书呐喊着那些灵魂被压迫的人们上去反抗都来呐喊!

篇13:《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鲁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篇14:呐喊读后感八年级500字

写下这个题目,突然又种奇怪的感觉,所谓的读后感,我真正写到位的又有几篇呢……大多数都不过只是做一些应付性的摘抄,写一些无关痛痒的空话罢了……现在想想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确实没有什么与此文关系紧密的感想,一些无忧由的思绪倒随之出现。

我一直很敬佩鲁迅,爱憎分明,能够客观冷静的判断,以笔代枪,讽刺社会的阴暗面。不过在现如今,如果出现了一个如鲁迅一般的人,不知道他还能否被称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他:“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话,能否让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发芽滋长呢?现在的社会有太多潜规则,有太多的事不能说不能做,说了做了,便会受到“应有”的“惩治”。如果说真的有一位同他一样的人存在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够回应呢?郁达夫在鲁迅去世的时候写下: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伟大这个词,不过我想如果将鲁迅搬到这个时代来,大概不会受到用户,爱戴,崇拜吧...前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写下了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偏激文字,看了一些同学的回应,有一条是一位出国留学的同学写的:现在的中国需要一场革命。当时看的时候很有共鸣,但现在想想着实觉得很无谓。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所感悟的也只出自于那小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我们看不见也根本无法看见,一味的通过表象去追求深刻只会被日后的自己否定。

最后,有一点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感受,文中所说的杂志《新生》,在当时被迫失败,其中有暴力的野蛮,如果放到现在,如果类似批判国民性的杂刊出现,想必会直接被文化局文明的滤掉。那样所谓的文明,也许只是一种变态的野蛮。

写的感想不是很长,却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因为在很多敏感的地方会因害怕出错而受“千夫所指”回去反复的推敲,确定,到最后仍会有很多的偏执和片面,想想觉得自己真的很可笑。通篇重看一遍,倒觉得与标题有些完全不符了,似乎标题只是一个框架,一个虚无罢了,这也是我喜欢用无题命名自己的东西的原因吧。

篇15:小学生呐喊读后感500字

在《呐喊》里,我一开始就上了书瘾,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感觉当时就爆发出来了,这个题目也许是作者以及人心中最深的呼唤。《呐喊》是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他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有些文章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孔乙己,药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它是鲁迅小说的精髓,他包含着好几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麻木不仁,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指标不治本。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从吃投身于文学生物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了八个字形容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不朽,以及对他们的怜惜和悲伤。孔乙己是那个家贫又好吃懒做的人,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层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的生活以偷为主,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家的书,腿给打折了,最后默默地离开了人世。故乡中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那个西瓜地里带着圆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后欢喜而又凄凉,从以前的好哥们变成了现在的主仆关系,从以前的活泼,勇敢,可爱变成了现在愚钝麻木。从而体现出闰土被封建社会的摧残和压迫的打击下的情形。

鲁迅先生用幽默又带着一些讽刺的语气,愤怒而又带着鼓励的语气,激励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着指责批评的手法,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鲁迅的《呐喊》极大的激起中国人民的意志。

篇16:短篇小说集《呐喊》读后感500字

鲁迅的《呐喊》里,人格的曙光,人权的晨辉,人性的朝霞,在哪个腐化堕落时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但同时,黑暗压迫着愚昧的人们,邪恶在压迫着觉醒的善良。鲁迅描绘了这个善与恶最终决战的时代,描绘了这个时代中的种种悲剧。这些悲剧的起源,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看出端倪。

《狂人日记》里令人不寒而栗的描述:满本写满了“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里看到的字,竟然满本都是“吃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来的不仅仅是权力的集中,更是人民的麻木。

而《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那些无知的人的代表。国土遭人瓜分,皇权摇摇欲坠,民族内忧外患。可是有无数的像阿Q一样的人们,用精神胜利法,在自己所创造的伊甸园中苟且偷生。阿Q死到临头尚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尚不知革命究竟是何物。他只是浑浑噩噩地了结了自己浑浑噩噩的一声。

如果说阿Q象征着愚蠢,那么孔乙己就象征着迂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时的癫狂,正是由于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给人套上的枷锁导致的。人民越无知,就会有越少的反抗的种子发芽,皇帝的位置也方能做得安稳。于是便诞生了无数迂腐愚蠢的秀才,挤掉了无数怀才不遇的人才的位置。至于无才又屡试不中的孔乙己,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鲁迅的这声《呐喊》,震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震出了一个新的时代!阳光终于穿透了密布的乌云,将华夏彻底地照亮!

篇17:鲁迅《呐喊》读后感500字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这本书的作者是鲁迅写的。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凡。他多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取材,犀利地描绘大众疾苦,冷酷地揭露旧社会的种种病态。对于权势者和伪君子,鲁迅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对于可怜而愚昧的贫苦百姓,鲁迅“哀其不幸,恕其不争。”鲁迅的作品擅长描述人物,刻画心理,并以其手术刀一般的笔触将民族的“劣根性”展露无遗,使人读来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呐喊》收入了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等都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名篇,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

在《呐喊》中,有疯狂而有清醒,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狂人”;“精神胜利法”的创始者,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人物阿Q;会“回”字的四种写法的偷书贼,穷酸迂腐而又可怜的书生孔乙己;愚昧麻木,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小时生气勃勃的玩伴,长大后备受生活摧残的闰土……鲁迅用犀利冷峻的笔触,一一揭开这些穷苦之人的“伤疤”,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那“吃人的社会”下,社会底层民众所受到的肉体凌虐和精神摧残。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辛辣的讽刺背后,正是鲁迅对于唤醒国民乃至国家的热切希望。

篇18:鲁迅《呐喊》读后感500字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这部小说的来由。”——《呐喊》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这部小说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这部小说。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这部小说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六年级《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作文

《孔乙己》读后感六年级500字

初二狂人日记读后感节选500字合集

观看足球赛的精选观后感500字心得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五年级

初二优秀作文 :狂人日记读后感

读鲁迅作品有感小学【500字】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通用18篇)】相关文章:

清明节参观烈士陵园观后感500字2023-03-21

观看足球比赛观后感500字精选2022-10-06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2022-10-20

草船借箭读后感500字左右2023-08-26

六年级《朝花夕拾》的读后感500字2022-05-16

誓师大会观后感2022-11-03

读后感初中作文500字2024-01-28

关于《孔乙己》500字初一读书笔记2022-10-04

描写中学生呐喊读后感2022-11-13

明天读后感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