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时间:2023-05-19 08:14:31 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共15篇)由网友“evakkk”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篇1: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 年 8 月 10 日 )   市人民政府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  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 114.8 亿元,同比增长 11.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1850 元,同比增加 317.6 元,增长 20.7% 。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  万个,增产粮食  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  亿元。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   %,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 200 万吨、300 万吨和 400 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10 ,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4 。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 402.5 万亩,平均单产达到 405 公斤 ,比上年增加 29 公斤 ;总产 163 万吨,比上年增加 0.2 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是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  %和  %。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9.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7%。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 “ 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6312万元,5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1492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65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4000万元贷款贴息和400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1/3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 二、主要问题 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农村道路建设、医疗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下步思路与打算   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认真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 1 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按照“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夏秋作物生产和管理。秋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局。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夏秋作物田间管理,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及早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推进粮经 “ 双扩双增 ” 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早制定秋种规划,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抓好良种调剂、技术培训和资金、物资等准备。 (二)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贯穿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始终。一是抓好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着眼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专业区,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的原则,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调整规划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调整面积落实到农户,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干部。二是抓好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价格回升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各类饲养小区、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饲养水平。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一是抓龙头带动调整,重点抓好 100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产销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其完善经营机制,搞好产加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市场牵动调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农村市场的规范改造和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专营专卖,抓好农产品保鲜、仓储、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销地市场开拓,改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直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抓服务驱动调整。以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和培训及市场营销服务为重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四是抓典型拉动调整。集中抓好 30 个农业特色强乡镇、500 个带头村和一批带头户,总结经验,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典型推广。五是抓督导检查强力推动调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成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协调帮助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 (三)抓紧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抗大灾的思想,高度警惕,切实抓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工程安全责任制,抓好各种防汛应急预案的落实、防汛物资准备和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和田间排水系统的疏通,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发生田间渍涝,确保安全渡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夏秋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投入,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争做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 (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重点。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输出定向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大转移”、实现劳务经济收入 45 亿元的目标。 (五)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政策法规。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重点抓好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政策的扫尾完善工作,凡是合同不完善、“ 两证 ” 发放不到户和留有尾巴的,在秋种前限期完成。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土地承包和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依法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健全流转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税改和农民减负政策。按照税改后的政策规定和标准,突出抓好涉农税收和收费制度的规范和 “ 两工 ” 与 “ 一事一议 ” 的管理,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和 “ 一票否决 ” 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积极推进依法兴农、护农。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工作,健全执法体系,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打假护农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落实到位,不打折扣。同时,选好开发项目,制定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对农业发展的专项扶持。

篇2: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

篇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农业和粮食生产依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作 者:蒋和平崔凯  作者单位:蒋和平(中国农科院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崔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着力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1

10

市人民政府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

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

1

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

5.1

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其中邹城、兖州、任城都在万元以上。二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联接关系,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公司,通过合同、订单方式与养殖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关系,带动发展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2000多个,养殖规模3000万只。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6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81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19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2家;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200

多个,农村经纪人队伍

3.2

万人;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泗水县劳务输出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全年在外务工人员12万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11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2004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2.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3.6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近80元。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

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6%,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达到34.2%。

(五)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推进机制。为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责任目标、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考核奖惩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调整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并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五大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

2003

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

3

区市、

5

个部门和

18

名有功人员,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委、市政府8月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和督导调度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县市区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亲自部署发动,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好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在秋季

篇5: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4年,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20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04年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5.1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4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泗水县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

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

篇6: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着力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 年 1 月 10 日 ) 市人民政府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预计全市完成GDP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8元,增长14.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 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 1 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 5.1 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发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5%和22.3%。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 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泗水县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通过调整和优化,林牧渔业等短腿产业得到拉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达到50.3%,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搞好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提质增效,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0多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68%,水产品、果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60%、70%以上。 (二)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适应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把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了36项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编印了12万册,发放到县市区、乡镇及生产基地配套推行。二是规划新建了35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地总数发展到56处、面积达到235万亩,其中有9处、73.5万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已建成,部分项目检测已投入使用;区域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点达到56处。四是启动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进行了部署安排,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优质特色农产品认证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产地认证,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取得产地认证的生产基地达到3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1个。金乡大蒜已取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其中宏昌公司的3万亩大蒜出口基地已取得国家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2004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全市各级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资金达1.8亿元,其中邹城、兖州、任城都在万元以上。二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联接关系,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公司,通过合同、订单方式与养殖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关系,带动发展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2000多个,养殖规模3000万只。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6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81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19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2家;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200 多个,农村经纪人队伍 3.2 万人;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泗水县劳务输出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全年在外务工人员12万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11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2004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2.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3.6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近80元。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 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6%,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达到34.2%。 (五)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推进机制。为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责任目标、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考核奖惩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调整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并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五大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 2003 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 3 区市、5 个部门和 18 名有功人员,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委、市政府2003年8月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和督导调度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县市区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亲自部署发动,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好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在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派出督导组驻县市区进行集中督导检查。全市共派出督导组296个、包村干部1万多名,深入基层抓调整。 2004年,我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消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我们根据这次会议要求,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切实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 1 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针,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5 %的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加快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三是围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四是围绕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加大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五是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六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七是围绕提高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八是围绕护农、兴农、强农,认真落实好各项农村基本政策。

篇7:×区政府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5亿元,增长6.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11元,增长13.6%。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挖内部潜力,通过农业增效促增收

东港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仍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基础和主要来源。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农业做文章,努力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克服平均用力,实行重点突破,突出发展茶叶、果品、黄烟、蔬菜等特色产业。去年以来,全区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15万亩,总面积达到8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4.8:5.2。茶业生产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区5.2万亩投产茶园实现产量139万公斤、产值1.56亿元,分别增长20.8%和30%;2700亩大棚茶实现产量6.8万公斤、产值2700余万元,亩均收入万元以上。瓜菜生产,重点发展了早春拱棚设施栽培,狠抓了夏季蔬菜生产,累计实现瓜菜总产21万吨、产值2.3亿元。桑蚕生产,已收购蚕茧133万公斤,群众蚕茧社会收入3030万元,同比增加708万元。畜牧业,充分发挥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优化内部结构,在巩固和扩大生猪、肉蛋鸡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奶牛、羊等食草性动物养殖,奶牛存栏达到750多头,奶牛养殖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不断加大肉羊改良力度,引进了波尔山羊优良品种,计划5年内完成30万只山羊的良种改造。今年以来,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3.2亿元,增长7.7%。水产业,在稳定捕捞、强化加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沿海资源利用空间,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全区新发展工厂化养殖面积7.7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1.1万平方米;实现水产品产量3.34万吨、产值1.76亿元,分别增长3.5%和5%。

(二)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龙头带基地、联农户,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围绕茶叶、果品、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区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3家,三庄更好食品、高兴绿源奶牛、巨峰碧波茶叶等12家较大规模企业建成后,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将达到75家。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已建成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带动生产基地1000多亩。打造农业“品牌”,培植产品“名牌”。目前全区已培植“日照绿茶”、“旭光苹果”等注册品牌89只,其中“日照绿茶”证明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成为全市四大省级著名商标之一。在今年举办的中国(日照)国际茶博会中,参展获优的62只茶叶品牌有50只属于东港,占总数的80%。

(三)加快科技兴农步伐。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大集等形式,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及基层农技部门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今年以来,全区新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0项,引进优质新品种25个,新发展设施栽培4500亩,农作物良种率达95%以上,优质品种果园达80%以上,畜禽良种率达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5%。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台了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设立了1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点,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集中行动,共查处各类涉农违法案件19起,为农民挽回损失40多万元。

二、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近几年,农村政策在我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对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四大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农村土地政策。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整顿、稳定”两个关键环节,依法全面开展“两田制”清理整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有清理整顿任务的687个村已有448个村完成整顿任务,占总数的65%。市里在西湖镇召开了全市清理整顿“两田制”工作现场会,对我区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粮食直补政策。在认真核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每亩13元的补贴标准,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区共补贴农户18.14万户,发放补贴资金387.4万元,户均21.35元。同时,积极推行间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增加粮食单产;积极引伎蒲е痔铮?乒憬崭鸦固铩⑸?锸┓省⑸?锓乐蔚戎种残录际酰?繁O牧干??〉煤贸杉āF骄?ゲ?锏?39公斤,同比增加23公斤;总产11.05万吨,增长4.25%。三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取消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降低农业税率的政策规定,让农民从政策中得到实惠。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始终坚持减负就是增收的观念,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减负目标管理责任状》,加强专项治理和督促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减负政策的落实。同时,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大力提倡农村干部交叉兼职,努力减少村级干部职数,年均减少村级工资支出700多万元。今年以来,全区农民负担人均减少21.4元,减负率为16.2%。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优势产业促增收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等10余个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享受市高科园工业投资优惠政策;对新发展的浅海深水网箱,给予1万元贷款的1年财政贴息扶持;对农业新增保护地栽培项目,由区财政每亩补贴400元;对新建一定规模的茶园,由财政给予部分种苗款补助;对新上成龄奶牛3头以上的养殖户,由区财政按每头1万元贷款的1年贴息标准给予扶持;对新上成龄奶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按每头2万元贷款的1年贴息标准给予扶持。认真落实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用于农地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政策,积极对上争取扶持资金,不断稳定和扩大“三农”投入资金来源。今年,全区计划扶持“三农”资金2102万元,目前已完成“三农”投入1089万元,增长428%。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多种渠道促增收

我区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38.1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6.7%。为加快转移步伐,区里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6名同志专门负责全区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各镇街道均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编制3人,具体负责组织劳动力转移工作;在村(居)一级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分类进行了建档登记,为搞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了基础。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在区农广校、区职教中心等8个培训点,对农民工集中开展了劳动技能培训,已培训农民5000多人。同时,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民就地转移空间。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积极组织劳务外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在巩固原有北京、上海等劳务输出点的基础上,又新开辟了青岛城阳、上海远洋运输2个劳务输出点,全区新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1.2万人,其中新增市外劳务输出5500多人,南湖镇一次性就实现对上海劳务输出800人、对东营劳务输出1000人。

总之,今年以来,我区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在整个农村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村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二是全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多数农民仍滞留在当地,就业渠道狭窄,增收步伐缓慢。三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镇、村级财政运转将更加困难,为农民增收服务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四是“两田制”清理整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个别村预收的土地承包费无资金退还等遗留问题较多,等等。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和市委8号、区委9号文件精神,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力争全年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3元,增长6.8%。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深挖农民增收潜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烟、果、桑、菜等高效经济作物,重点抓好大棚蔬菜、茶叶、优质果品的发展,落实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栽培任务目标。年内争取新发展茶园2万亩,黄烟1.5万亩,桑园5000亩,果品1万亩。二是促进畜牧业发展。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扩大奶牛、羊、兔等食草性动物养殖;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扶持发展畜牧专业户、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小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防疫体系,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年内力争实现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使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2%以上。三是加快水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养殖结构,增加海参、大鲮鲆等名优品种养殖比重,年内力争实现水产品产量15.6万吨、产值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4%。

(二)围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借外力、激活力,围绕我区茶叶、果品、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年内力争新发展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15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处。充分发挥茶叶协会、果品流通联合体、果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年内建成“放心茶、放心菜、放心果”基地12万亩。

(三)围绕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再就业的能力。积极扶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拉长产业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商贸小区和城镇建设开发力度,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组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和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内争取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

(四)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水库塘坝除险加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解困等重点工程,年内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10项,扩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2000万元,治理土地1.5万亩。切实抓好林业生产,年内完成成片造林3.23万亩,育苗2265亩,绿化道路199公里。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年内完成农村公路硬化300公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围绕落实农村政策,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突出高价地、经济园林、设施栽培等重点,严格民主程序,严格政策规定,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操作,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两田制”清理整顿任务。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扎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强化保障措施,对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行量化、细化,明确到村、具体到人,确保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篇8:加强粮食增产工作总结

加强粮食增产工作总结

近年来,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1000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杨林二乡300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80户,红芽芋种植10亩以上的70户。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内资等方式创办了一批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6家。

三是拓展市场领域,使农产品由点状销售向网状销售发展。改变传统的定点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落后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领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价“剪刀差”,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点,让农副产品择市、择价就卖,实现销售上的增值。为调动种粮户积极性,该县大力推广“订单粮食”,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落到实处,既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又确保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粮农收入。巩固和完善鳗业、蔬菜、果品、畜禽、优质米等专业协会,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0个,各类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发展到330个,从业人员超1.8万人。进一步完善县农经网、农业互联网等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网上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1000余条,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订单50余条,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

篇9: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保供增收”为核心,农村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持续增长

(一)粮油产量稳定增长。

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保供给”的发展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高标准建成了杨柏—诺江镇—三溪、诺江镇—长坪—空山、诺水河—涪阳—陈河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全县春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地膜玉米25万亩);建成了以火炬唐村坝、三溪金碑村为中心的2.13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县种植水稻28万亩;建成了以民胜新场村为中心的小麦万亩示范片,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油菜标准生产示范区2.15万亩、集中育苗200亩,示范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油菜21.9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面148.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28万亩,总产量38.27万吨,超目标任务0.39万吨。油菜籽播种面积21.97万亩,产量3.3万吨,超目标任务0.07万吨。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食用菌产业。

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xx银耳”金字品牌。围绕“一带两园五区”食用菌产业带,大力实施银耳“倍增计划”,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万亩,种植规模达5.2亿袋(其中:段木银耳1.2亿袋、木屑银耳0.5亿袋、段木木耳1亿袋、香菇1.5亿袋、其它食用菌1亿袋),产量21万吨(鲜品),产值22.7亿元。

二是茶叶产业。

围绕“一带三片”茶叶产业带,突出“高山、生态、富硒”,巩固提升了龙虎山、火天岗、苏家坪、文峰金山、烟溪文家河等6个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了永XX县坝、文胜文溪口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无性系良种茶苗基地1000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7.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万亩,良种茶园面积21.5万亩,机修机剪面积15万亩,绿色防控23万亩,为全市茶叶产业“双百工程”流动现场会提供了高标准的参观现场。全年鲜茶产量9100吨,产值11.4亿元。基地村内的农户户均茶叶年收入达28000元。

三是马铃薯产业。

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500万粒的空山马铃薯种源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良繁体系,探索出了一所(马铃薯研究所)一场(马铃薯原种场)一社(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一社三返三支撑”的富民机制。形成了以空山种源基地为核心的“一心三环”产业发展格局,在空山、火炬新建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全县春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2万亩。

四是巴药产业。

以道地中药材为发展重点,走特色有机的发展道路,围绕“两带三片”(大xx河流域、小xx河流域、至诚—洪口—沙溪、诺江镇—广纳—铁佛、大兴—火炬),大力实施巴药产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在广纳、民胜、龙凤场、烟溪、泥溪、空山等地新建百合、玄参、桔梗、白术、川乌等中药材基地,新建了烟溪万亩中药材示范区,新增中药材基地5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2万吨,产值10亿元。

五是生态养殖业。

新建标准化养殖场9个、林下养殖示范场8个、生态养殖带5个、地方畜禽品种保育场3个,新建现代畜牧产业园2个,生猪规模养殖面达44%。全县出栏生猪98万头,肉牛7.1万头,山羊24.5万只,家禽246万只,同比增长6.5%、5.7%、5.4%、6.4%。肉类总产量8.44万吨,畜牧总产值达34.28亿元。巩固提升了5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带,新建水产园区3个,新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投放各类鱼种2345吨,繁育各类水花鱼苗2500万尾,水产品总量达1.7万吨,产值3.5亿元。

六是柞蚕产业。

以柞蚕种场为核心,在陈河乡建成了6000亩柞蚕产业基地,高标准改造柞林1000亩,发展柞蚕1500亩,其中农户1000亩,柞蚕种场500亩。保育继代母种6个,微粒子为0,原种2个,微粒子为1.6%,引进实验繁育新品种6个,全年产茧21.3万粒以上。

七是特色果蔬产业。

巩固提升了新场蔬菜万亩示范区,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400亩,连片建设500亩以上的商品蔬菜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3850亩,新增“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2000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11.5亿元,蔬菜自给率达75%以上。新建“乌龙山—东郡—大木树—方山”蜜柚基地2000亩,新建“金堂—鹦哥嘴—清江—新春—七家沟”猕猴桃基地3000亩,在诺江镇元顶、杨柏双凤垭新建李子基地500亩,在鹦哥嘴扩建葡萄基地500亩,在两河口龙头寨村新建李子基地3200亩,全县水果生产面积4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4亿元。

(三)产业扶贫精准到位。

选派13名懂技术、善管理、基层经验丰富的年轻党员深入我局挂联的13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培训157名专业技术员担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指导产业扶贫。争取省农业厅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全系统为贫困村捐款40余万元,捐赠种子(苗)、农药、肥料、机械等物资折资130余万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8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惠农政策强农、产业富农、扶贫助农的良好格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10元,同比增长14%。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发展方式在探索创新中不断转变

(一)农村产权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农业特色产权开劈融资新渠道。

全县40个乡镇10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验收等次为优秀。全县49个乡镇分别建成了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累计流转土地16.53万亩,新增3.5万亩,新发展土地股份制专业合作社11个,新增农业特色产权证书11本,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6本。通过特色产业所有权和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在金融部门融资总额1.96亿元,从而激活了专业合作社静态资产,解决了资金难题。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个绿本本,快颁快盘活”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拓展助农增收新门路。

完成了22个乡镇278个村1493个社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清查资金214万元、资产13.46亿元、资源45.35万亩、财政资金形成资产9.42亿元。通过量化股权,颁发股权证书,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成股东,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火炬镇石门子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村流转土地520亩,发展苗木、果树种植2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220亩,建商品蔬菜基地100亩,户均增收1300元。流转集体和私人山林面积50亩,建石材厂一家,实现农民就地就业16人,人均创收5.3万元。三溪乡张家山村经过股权改革,成立了xx县三溪乡张家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展青花椒1300多亩,产值达21万多元,实现利润7万余元。

(二)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计划5年投资10亿元对xx银耳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招商引资企业古林公司已投资2000万元在陈河老鹰嘴村建成了500亩银耳产业园,建成了xx银耳菌种研发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四川宏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两河口龙头寨村建成了3200亩李子园;万峰科技投资500余万元在民胜方山村新建的中药材烘干房开工建设,千方药业在春在工业园建成了集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仓储物流于一体产业园,并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了四川锐嘉医药食品设备有限公司入驻工业园;山霸王公司新增深加工流水线一条;罗村茶业新建加工厂1000平方米,引进茶叶精制加工机械15台;龙虎山茶业、绵阳生化林地、巴蜀白茶等茶叶公司分别新建了加工厂房,购置了初、精加工机械,金山茶业新建了茶文化展示中心、扩建了茶叶加工生产线,全县涉农龙头企业达82家。新培育专业合作社189个,累计达49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级示范社2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1 个);新增家庭农(林、牧)场86个,累计达158家;新增专业大户337户。

(三)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凸显。

为缓解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而面临的成本和价格“双重挤压”,我局立足县情、农情,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火炬唐村坝、大兴曲水坝通过集约土地,以100亩为标准,发展粮油种植大户14户,户均增收4.5万元。成功承办了全市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及小春生产现场会,xx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陈河陈家坝村、老鹰嘴村、诺水河梓橦村等通过林地流转,发展种植规模1000袋段木银耳大户3000户,户均增收5.8万元;兴隆、烟溪、泥溪等通过流转林地、荒山、荒坡,发展50亩以上茶叶专业户35户,户均增收3.8万元;发展小家禽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的大户33户,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5户,2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66户。

(四)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在火炬塘村坝建成了全市首家集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于一体的“一府三乡”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中心建成了全市首个智能化育秧工厂和日烘干能力150吨的烘干设施,购置各类大中型作业机械30台套,在有条件的核心示范区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有偿服务。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植保专业合作社49个,新增各类农业机械500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34.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38%。依托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项目,陈河、东山、祝源等植保专业合作社在陈河、新场、广纳等10个乡镇实施了10000亩植保病虫害社会化服务;依托全省农业机械化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涪阳、广纳、民胜、铁佛等乡镇实施10000亩水稻机收服务。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火炬等乡镇开展水稻机播全承包服务,各乡镇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一是科技应用率不断提高。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驻村活动,实现科技到田间“零距离”,“四新”示范“六良”配套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率达100%,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0%,农业机械化率达38%。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达100%,抗体综合检测合格率达87.6%。我局代表xx县在全国科普示XX县创建验收工作会上交流经验,得到与会同志和专家的肯定。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断提升。

82人参加了省级知识更新调训,33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市级知识更新培训,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3人 。组建了农业部科技网络书屋个人馆49个,其中获四川省、同方知网联合开展的20xx年农业科技网络应用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郑光跃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农技员”。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及实用技术培训到位。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0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专项技术人员培训26.8万人次,开展劳务扶贫培训150人,劳务品牌培训100人,培训拖拉机驾驶员52人。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发展。

银耳科研所选育的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柞蚕种场选育的青蚕1号,正在进行种性鉴定。柞蚕种场代表省蚕业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的《柞蚕良种繁育质量监督技术体系规程》、《生态高效柞园修整技术规程》等6项柞蚕技术规程,探索出的“一化二放”柞蚕保种技术领先全国。xx银耳药用质量标准收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六)品牌推介更加有力。

新增“三品一标”12个,xx柞蚕蛹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霸王、裕德源、巴山牧业等11家农特企业获权使用“巴食巴适”商标。组织食用菌、茶叶、畜牧、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农博会、渝洽会、西交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金山茶业成功举办了首届金山茶文化乡村旅游节,巴山牧业举办第二届巴山年猪文化节。13家省内外知名企业与县内33家农业企业以光彩事业老区行活动为载体,达成多项商贸协议。xx银耳品牌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 “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品牌价值为8.75亿元,“xx银耳”获中国驰名商标。

(七)互联网+“农业”势头强劲。

开通了“农技宝”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专业技术员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罗村、山霸王、裕德源、千方、巴山土猪、梨夫牧业、巴山娃等农业企业分别在京东、淘宝开设了网店,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xx达海专业合作社在淘宝开设网店,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了麦味网。

(八)休闲文创农业相融发展。

围绕“xx银耳”建设的梓潼食用菌产业园,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围绕“生态渔业”建成的广纳水产科技园,被命名为“全国休闲渔庄示范基地”、围绕“有机水果”建成的鹦哥嘴葡萄庄园,被命名为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理事单位”。鹦哥嘴、贾家梁果蔬基地作为全省美丽幸福新村流动现场会参观点位,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广纳铜钵山—独柏树百合基地,火炬唐村坝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河口龙头寨李子基地在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与会县区的'一致好评。

篇10: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

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

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

20xx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三)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促增收。

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等生态造林工程建设。20xx年以来,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 1万亩,发放现金补助1176.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1176.6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13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

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

20xx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

20xx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xx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

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

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

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四、今后的工作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

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

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

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篇11: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XX乡是传统农业乡,20xx年紧紧围绕市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总要求,围绕天芦宝三县交汇的天芦路农旅融合产线环线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坚持“一村一品”、多村连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狠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生态农业、林下养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工作,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新步伐。

按照《天全县XX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20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800元,比20xx年增长1195元,增长率10.3%,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将20xx农民增收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落实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我乡认真落实农民增收相关要求,实行乡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年初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由分管农业班子成员负责农民增收工作。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干部、农业项目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农户积极性,促进科学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xx年XX乡重点发展“六个千亩”工程:禾林村大坪山发展高山有机茶1000亩,香林村雷竹、刺巴竹等笋用竹1000亩,禾林、香林为中心的山药6000亩,红岩村发展大马士革食用玫瑰1500亩,六城、上坝、XX为中心的千亩优质稻,香林、共和、小落为中心的千亩土耳苕种植基地。培育雅山药等本地特色品牌,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国道351线的交通优势,打造以雅山药产业为主题的禾林村山药田园综合体和上坝、六城村稻田公园。挖掘红军文化和土司文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

1、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在红岩村流转1500多亩土地种植玫瑰花;上坝村流转300多亩种植荷花;六城村流转70亩养殖小龙虾,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稻田种植,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坡地茶叶种植,流转100多亩发展重楼等林下种植,种植刺梨近100亩;大庙村种植蔬菜70余亩;XX村流转70余亩拟种植金银花,种植土耳苕40余亩;小落、香林、共和等村发动农户种植土耳苕1400余亩;禾林村种植刺梨150余亩;山药种植达到5600余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达到23家;山药、玫瑰花、土耳苕、猕猴桃、重楼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天全县旭日玫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天全注册,老易养公司、西蜀雅禾山药加工厂正式运营,将促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

2、加快林竹及林下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以环大坪山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在筹建;以六城村、大庙村、红岩村为中心的千亩重楼中药园正在形成;以红岩、大坪山一带红豆杉种植准备落地;以大庙村、红岩村、禾林村、香林等村加强黄柏、柳杉、笋用竹种植及管护,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3、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天全县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坪山建成雅南猪产业核心基地,目前存栏雅南猪1000多头,是目前雅安最大雅南猪生产基地。红岩村、XX村等村规模养猪场生猪饲养、肉牛、长毛兔、肉兔、林下优质鸡、优质肉羊、生态蜂蜜等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4、涉农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山药、高山有机茶、香谷米、猕猴桃、土耳苕、荷花、玫瑰花、重楼、雅南猪等优势农业产业,依托红军文化、祠堂文化、天坑地漏、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及国道351线天全段贯通带来便捷条件,山药加工厂、大庙“老易养”、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麻柳窝水库、杨家祠堂、红军文化遗址等接待外来游客上万人,涉农旅游得到突破发展。

5、积极助推水产业发展

在禾林、香林、共和、小落等村积极利用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上游水库、山坪塘等进行改造,发展休闲垂钓和溪流冷水养鱼。六城村流转70亩发展稻田养虾,上坝流转70亩种植荷花,发展荷田养泥鳅,助推水产业发展。

6、及时兑付强农惠农政策补贴

落实“一卡通”,完善手续,及时兑付粮食直补、低保资金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无截留、挪用、变相克扣等行为。及时足额兑付各类补助资金或贫困户“四改”扶贫救助各项资金。

7、积极组织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

(1)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农业局、就业局等部门组织的种植、养殖、缝纫、厨师、电工等技能培训。参训人员500余人次。

(2)及时向农民宣传务工信息,向县内外企业推荐我乡群众务工,组织本乡镇劳动力就地(外出)务工,积极争取并解决了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务工人员需要。通过带头人组织、有经验的外出务工者介绍等多种途径,输出劳务人员25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500万元以上。

(3)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解决部分农民务工。

(4)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增加务工人员。

(5)通过20xx年在我乡实施的“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有效解决我乡农户就近务工。

8、认真做好农民增收统计工作

认真指导六城村10户国家统计布点和日常基础统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统计布点调查户调查工作遇到的困难问题。

9、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xx年计划脱贫的24户54人已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计划退出的大庙村、小落村、香林村按“一低五有”标准也全部达标,并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11月1日通过市级验收。

精准因户施策,夯实扶贫基础。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逐户走访,建档立卡,制定“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帮扶措施,帮扶部门及乡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实行动态管理。

选准发展产业,补齐脱贫短板。采取多个一批的方式,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

一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

对于有能力发展种养殖业的,采取了技术指导和物资帮扶相结合,今年已向贫困户发放了猪仔20多头,鸡鸭苗500余只,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山药、蔬菜、笋用竹、重楼、土耳苕等种植,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化肥等农资补助;

二是就业帮扶一批。

通过人事、工会等部门开展培训、就业帮扶,就地和外地解决贫困户就业,解决贫困户参与公益性岗位,动员本乡范围内的合作社、企业、项目施工单位在用工上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多个临时劳动岗位。

三是设施帮扶一批。

对于住房破损、出行特别困难、生活设施非常匮乏的,解决了住房改造提升,硬化了入户道路,添置了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切实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医疗救助和政策帮扶一批。

对于看病难的确保医疗救助到位,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政策兜底到位。做到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贫困群体增强脱贫信心,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确保全乡贫困户返贫率为零,且已脱贫户收入不低于20xx年户退出标准,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发挥党建作用,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六城村以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为骨干成员的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抓实干,激发贫困户和群众发展重楼种植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建成300亩重楼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大庙村通过“老易养+合作社+农户”方式,老营养经营解决当地20多人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收购蔬菜、笋子、鹿耳韭等野菜,收购畜禽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

10、认真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20xx年积极争取实施了农工、交通、农业、卫生、文化、国土、水务、林业及帮扶单位等部门“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新建大庙、上坝、红岩、香林等村宽3.5米以上水泥硬化路6.5km,加宽了大老路、小落村道路7.1km,新建禾林村大坪山农业公园入口至大坪山山药产业泥结石道路及小落村泥结石道路5.7km,新建生产便道、入户路10余公里,建成上坝、庙岗上、351三个道口,修建堰渠8000多米,修建大庙、小落、香林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解决大庙村安全饮水问题,乡域内交通、水利、教育、民政、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提升,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11、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建设相关要求,加大对旭日玫瑰、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蜀雅禾公司、老易养公司、瑞毅峰公司、瑞福生公司协调服务力度。

12、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

对农业重点项目和种养植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贷款、用地、水利配套、电力、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更新,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植大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及种养植大户到农业较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提高科学技能,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13、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试点和创建“四好村”活动工作成效明显

20xx年,围绕大庙、小落、香林等村扶贫新村建设和六城、上坝、红岩、共和、禾林、XX等村“四好村”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及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村建设规范有序,引导农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完善农村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等形式按期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日常技能、文体娱乐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全面巩固省级卫生乡创建成果,全面建成“四好村”,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存在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质扩面、农民增收、“四好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集中打造一线产业。

根据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设要求,将天芦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作为XX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的主战场,把资金、项目、精力集中投放到公路沿线田间地块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禾林建设万亩山药产业观光园,上坝建设万亩优质水稻农业公园,在红岩建设千亩玫瑰产业园,在香林共和建设千亩土耳苕示范区,在大庙、六城、红岩建设千亩中药材种植区,在大坪山建设千亩高山有机茶博园,通过一线产业带动辐射全乡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产业载体。

2、强化沿线节点布局。

狠抓沿线节点打造,完成国道351线天全禾林道口、大坪山农业公园道口、上坝万亩优质稻公园道口的景观节点建设;完成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协调安装;启动禾林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范山药基地标识牌,建成万亩山药产业园观景平台,山药谷、农业公园、高山有机茶道口山门,农旅融合态势初显。

3、全力提升基础设施。

以农旅融合产业环线打造为主线,以大坪山农业公园、禾林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中心,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前力争完成大坪山道路加宽改造,全乡通村道路全面实现双向通行,56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通组路硬化。同时,围绕重点产业狠抓产业路、生产便道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运载条件和旅客的承载能力。

4、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转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旭日玫瑰、西蜀雅禾等生态农业企业在XX安家落户,生产山药片、山药面、玫瑰精油、玫瑰花饼等精加工产品,争取引进林竹产品、药材加工企业进驻XX投资办厂,不断丰富各产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品牌创建和特色产品包装,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外在形象和产品知名度。

5、补齐旅游发展短板。

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重点在禾林建设山药美食区;在红岩、XX建设玫瑰特色旅游观光体验区;在共和、香林、小落建设水库垂钓、果蔬采摘区;在上坝六城建设鱼虾垂钓烧烤区;在大庙建设生态康养区,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形式让游客吃农家菜、品有机茶、尝特色美食,通过以特色产品销售刺激产业发展,以旅游接待增加群众收入,在全乡逐步形成“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格局。

6、深挖文旅特色亮点。

深掘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底蕴和潜力,对稻香贡米、杨家祠堂、红军总医院,指挥所旧址等特色旅游节点进行提升打造,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着力把XX打造成为农耕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六城村聚居点资源和XX河水资源优势,开发河道漂流旅游项目,配套建成蓝莓、无花果采摘园,标准化游泳池和儿童水上乐园;积极动员都江堰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在XX的康养产业投入,努力打造集生活体验、思想教育、“果—药—蔬”采摘、河道漂流、游泳戏水、骑游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环线。

7、狠抓特色会节活动。

依托XX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筹备举行一批会节活动,如:杨家祠堂祭祖会、金银花采摘节、玫瑰采摘康养体验和二郎山山药节等特色会节,在展现XX产业发展成果和弘扬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XX的旅游品位和农特产品知名度,打造XX特有的农旅、文旅品牌。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廉政文化、脱贫感恩等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又培育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拓宽渠道助农增收。

依托产业发展,着力实现“寸土生多金”目标,主要有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创收挣薪金、参与发展赚现金、土地入股分红利,不仅把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优的项目,利用未流转的土地参与项目当中,直接产生效益,还可以让群众在如玫瑰园、荷田养鱼等种植、管护、采挖的各个环节均可获得劳务收入;同时,鼓励和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民宿接待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也形成全乡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篇12:农民增收年终工作总结

根据《××县20××—20××年促进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方案》××号文件精神,围绕我镇制定的农民增收工作目标,镇委、镇政府立足实际,狠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情况:据初步统计,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17.3万元,比20××年增长1111.92万元,增长率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29元,同比增长16.2%。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较去年相比人均打工月收入500—1000元,今年人均打工月收入1500—20xx 元。预计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及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分别为35元、160元、33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4.6%、14.3%、43.5%。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镇委、镇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实施财政帮扶等多种措施,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单产效益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发展桑蚕、养蜂、裸花紫珠等特色农业,引导农户发展桑蚕、养蜂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使农民多渠道、多门路增加收入。预计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663元,同比增长10.5%。

三是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我县通过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计划项目的实施,新生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橡胶、槟榔产量和质量效益。今年尽管橡胶受市场价格的严重影响(使价格下跌的幅度为25%),但开割面积增大了1109亩,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的不足,并使得农民收益有所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槟榔价格整体比较去年下降很多,与前年价格相对持平,农民在这一块的收益下降较多。由于益智种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益智种植一直是我镇的特色产业,益智的收购价也是稳中有升,农民在此块的收益值得一提,今年我镇益智毛收益达2490万元。

四是畜牧、三鸟有所增长。虽然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4.8个百分点,但羊、牛价格上涨,价格指数分别是107.7%和122.5%,促进农户饲养的积极性,畜牧业依然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在扶贫办等单位的扶持下,我镇养鹅业发展较为迅猛,养鹅成为××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今年农民人均畜牧、三鸟纯收入达到883元,同比去年623元增长41.7%。

五是旧池塘改造成效显著,渔塘养殖效果佳。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民开展旧池塘改造和新池塘建设工作,以提高亩产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加大对养殖农户水产养殖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产养殖产业效益增加明显。

六是部分农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技术,利用富余劳动力从事建筑、装修、交通运输业、饮食业等,经统计,我镇从事运输个体户73家,日杂零售60家,餐饮6家,另还有维修、药材收购、水泥制品加工、环保砖制作等33家,很好的促进了家庭收入。

七是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农民生产成本。土地承包、粮食补贴得到保障,外出人员寄回或带回,农村亲友赠送增加,政府加大种养业的力度,种桑养蚕的补贴增多,使转移性人均现金收入维持稳定。这部分收入,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年7月12日起,我镇将党建扶贫与发展农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什寒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在什寒挂牌成立“奔格内”客栈,引导村民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业,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硬件环境,也拓宽了新的财路。据统计,××年什寒共接待游客1 .52万人次,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提升农作物单产和劳动力素质情况。

1、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导村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不断加大对胶、果、林、南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产业单产,引导农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做到种植面积不增而产量增、效益增。橡胶提升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同比(2.6公斤)增长7.6%;槟榔提升单株产量达到6公斤以上,同比(5公斤)增长20%。

橡胶产业: ××年年底我镇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1169.4亩,比上年新增种植3430.4亩;开割面积7978亩,比上年新增开割面积1109亩;全年干胶总产量631.8吨(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总产值1263.6万元(市场均价20xx0元/吨),扣除30%成本,农民橡胶产业人均纯收入1001.5元,比上年(747.2元)增加254.3元。

槟榔产业:××年年底我镇槟榔种植面积 7476.7亩,挂果面积5025亩,比上年新增挂果面积745亩;鲜果产量6908吨(1斤干果等于4斤鲜果),总产值1382万元,扣除20%的成本,农民槟榔产业人均纯收入1251元,比上年(1108元)增加143元。

粮食作物: 全镇粮食作物两造(谷物、玉米、番薯豆类等)种植近万亩,产值908万元。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集中培训。每年集中办班51期以上,培训农民4050人次以上,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重点内容为我镇主导发展的产业,如种桑养蚕、橡胶割胶、槟榔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养鹅、养蜂、养鱼技术等,以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实用技术,特别是要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橡胶的单株产量,节本增效。二是分散培训。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或深入农户进行实地培训,帮助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

(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1、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现有常年蔬菜种植产地有草南村委会和毛西村委会,其中草南大丁苦瓜39亩,参与农户40户,纯收益13.5万元,平均每户3375元;毛西的罗虾村植11亩,参与农户9户,纯利润4万元,平均每户4444元。20××年的瓜菜种植工作已经进入备地整地阶段。

2、种桑养蚕、养蜂等特色产业发展。

(1)种桑养蚕产业:全镇共有桑园面积1243亩,涉及村庄21个,养蚕农户101户。今年从3月12日开始养第一批蚕,截止目前共收获17批蚕茧,产鲜茧5.8万斤,产值99.2万元,同比增张20%,扣除20%的成本,桑蚕产业纯利润79.36万元,农户桑蚕产业户均收入7857.4元。

(2)养蜂产业:新增1500箱,全镇养蜂数量累计达到2615箱,涉及饲养农户218户。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2个,共收获蜂蜜19612公斤,年产值196万元,比上年80.8万元增加115.2万元;扣除15%成本,纯利润86.4万元,养蜂户均纯收入3963.3元。

(3)铁皮石斛产业:我镇铁皮石斛种植集中在什寒村委会,共种5.2亩,并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社员45户,目前已收获2批。第一批收获230公斤,获利11.5万元,分红9万元,平均每户20xx元;第二批收获192公斤,获利9.6万元。

3、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建设。

当前,我镇休闲农业景点集中什寒村委会,××年,什寒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黎号。为了把该村打造成“奔格内”乡村自由行体验游的示范村,我镇协调县旅游委,引进省兴边富民旅游产业专项资金800万,对什寒村的村门、村道和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建设了4个观光草亭、射驽体验场、绿三角休闲吧、黎锦坊培训中心等,扶持黎苗各一家农家乐已开始营业,15间农家民宿客栈、12间云也青年旅馆、10间“待内典”驿站、三个茅草房露营地和环村自行车栈道,黎锦苗绣坊和购物点、小舞台已竣工投入使用,该村的黎苗山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具备接待体验原生态民俗游客的能力。此外,该村还成功举办了“奔内格乡村旅游揭牌仪式”、“万人自驾游”、“××年琼中“三月三”黎苗特色婚俗体验之旅”、××年“美丽什寒、天籁之音”乡村歌手赛、×ד奔格内”琼中乡村自由行启动仪式等活动。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52万人,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目前我镇统计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人员272人。这些合作社中运作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什寒的“琼中红毛永康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牙挽的“琼中喜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金屏村委会什裕村的“琼中群生养蜂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为社员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示范带动了一大批的农户。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为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了新一轮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客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驻村干部组成,并根据小组成员工作变动,及时调整补充成员,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持续进行。同时,设立镇农民增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副镇长兼任,成员分别从农业办、镇经济发展办和党政综合办抽调。

为把农民增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镇定期召开领导班

子及有各村委会书记参加的镇工作例会,促农民增收工作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如开大小会议四十多次。会议上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增收决策上来。同时,继续把促农民增收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体镇干部职工和村两委干部的政绩核,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落后的全镇通报批评,做表态发言。

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整中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各类涉农资金,对政府主推的特色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扩大种桑养蚕、铁皮石斛等产业规模,提升橡胶、槟榔、益智等传统产业产量和质量效益,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全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人口确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其他性收入的增加。

(三)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老旧破损毁问题

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基础建设问题。据统计:

近两年,完成了毛立、草文、金屏、草会、牙挽及镇政府引水净化工程,解决了1390人饮水难问题。分别修建了元也0.8公里环村路和铺设罗天村口20多米水泥硬化路,解决该2个村100多人出行难问题。投资71.4万元,实施完成了镇墟及红毛中学、牙模、什空、什卓、草南、罗坎、坎茂、草会、罗虾等8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改造线路5.2公里;投资77.47万元改造红毛老政府至新伟主干线、毛方线路、罗坎至庆才线支路、什托至苗村线支路,现已全面施工,改造线路5.9公里。维修了红星水利、修建了什冲、罗担等5宗水利桑田灌溉工程,罗米、什寒村的农田整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当前我县农民仍然以传统的农业收入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特别是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欠缺;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普遍存在,农业科学管理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小,农业产业深加工滞后。

篇13:农民增收年终工作总结

按照《关于分解落实20××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委发〔20××〕27号)和《关于印发××县20××年农村居民增收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农领〔20××〕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乡20××年全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20××年,县委、县府下达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8420元,增长16%,可支配收入9544.5元增幅16%,财产性收入157.2元,增幅20%。乡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召开了村社干部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了到各村(社区),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政府也按时将任务分解情况和实施方案上报县级部门。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把农民增收工作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农村常规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突出助农增收工作的精准性。针对石桥村、向阳村等贫困村农户重点帮扶,对照考核要点,着重在基础设施上花大力气,把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大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乡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加快了4个平坝村1000亩科技示范片建设;整合扶贫资金9.6万元,投入到全乡种养业产业发展,兑现全乡村产业发展奖补到户资金35万元,全乡发展竹菌401亩,木耳117万棒,中药材593.7亩,种植魔芋933.6亩,羊肚菌90亩,发展生猪预计年出栏8千多头,家禽出栏9万多只。整合项目资金20余万元对农业增收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善。

三是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新农合等工作任务,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今年各驻村干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分阶段对各村的增收进度、农民增收项目进行了如实统计,以此作为增收考核依据,做到了应统尽统,并如实上报相关表册。乡政府按要求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提交每月的统计报表,我乡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38.8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82.14万元,林业收入598万元,牧业收入2059万元,工业收入175万元,渔业7万元,建筑业收入1161万元,运输业收入228.69万元,商饮业收入99.94万元,服务业收入11.63万元,其他收入16.46万元,总费用4364.3万元,务工收入837.42万元,农民所得总额3511.98万元。人均纯收入8420元,增长16%。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乡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实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对各村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把重点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增收项目不落实,抓的不紧,年终考核不能评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组织全乡农民学习培训技能。二是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

篇14:浅谈农民增收途径

浅谈农民增收途径

近年来,湟中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长了5.3%,但与西宁效区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作 者:田发恩  作者单位:811600,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刊 名:青海农技推广 英文刊名:QINGHAI AGRO-TECHNICAL EXTENS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15: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

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3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3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

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

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

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

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乡农技推广年终工作总结

县年度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半年工作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县春耕备耕工作报告

农技中心终工作总结

上半年农技蔬菜工作总结

个人农技推广检查对照材料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县农业局年终工作总结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共15篇)】相关文章:

年县农业局经作站工作总结2022-04-30

农业技术推广站员工转正申请书2022-11-22

农业综站年终年终总结2022-06-16

农技人员考察材料2022-05-18

XX市粮食生产总结2023-11-20

农技员个人工作总结2022-05-02

春耕生产现场会议的讲话稿2023-07-05

个人农业工作计划2023-11-30

县科技入户工作总结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2023-05-03

农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2022-08-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