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怎么写,先进事迹是什么(合集19篇)由网友“Sunbeam”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怎么写,先进事迹是什么,欢迎阅读!
篇1: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观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观后感3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
中宣部于3月29日向全社会发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时代楷模”,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备受触动......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37年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蔽天,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6位年近半百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7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精神。面对风沙侵蚀家园,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以郭朝明为代表的第一代林场治沙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带头承包无人荒漠,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扎根沙漠,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用辛勤汗水建成现在南北长达10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八步沙两万亩沙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他们牢记让绿洲永续发展的使命,着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治沙造林管护,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持全天候步行巡护,建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他们始终坚守让沙漠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接力传承治沙理念和精神,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省上下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为榜样,大力弘扬治沙造林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要坚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承不息,治沙不止;丰碑矗立,精神永存。让我们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守护者、传承者,携手追逐绿色梦想,合力建设美丽甘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时代楷模发布厅3.29观后感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践行党中央生态理念的强大推动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焱表示,八步沙六老汉用无法想象的艰苦付出,为子孙后代换得了绿色家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诠释幸福的生动实践。
王焱说,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倔强的乡亲们也在战天斗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修建成层层平整的梯田,同样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我们要致敬这种身边坚韧的崇高,弘扬这种淳朴又伟大的榜样力量。”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不断加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构筑起坚强的生态防护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三代治沙人为实现绿色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鑫在微信中转发“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感人事迹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种下的植被染绿沙海,我们更应该听到他们心底对生态梦想的呐喊响彻天地!向中国“治沙人”致敬!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这种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作为一名中国邮政人,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为邮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邮政集团武威市分公司工作人员马永喜说。
“聆听报告后,感觉热血澎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治沙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工作人员李晓琴说。
篇2: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怎么写,先进事迹是什么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践行党中央生态理念的强大推动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焱表示,八步沙六老汉用无法想象的艰苦付出,为子孙后代换得了绿色家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诠释幸福的生动实践。
王焱说,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倔强的乡亲们也在战天斗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修建成层层平整的梯田,同样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我们要致敬这种身边坚韧的崇高,弘扬这种淳朴又伟大的榜样力量。”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不断加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构筑起坚强的生态防护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三代治沙人为实现绿色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鑫在微信中转发“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感人事迹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种下的植被染绿沙海,我们更应该听到他们心底对生态梦想的呐喊响彻天地!向中国“治沙人”致敬!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这种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作为一名中国邮政人,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为邮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邮政集团武威市分公司工作人员马永喜说。
“聆听报告后,感觉热血澎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治沙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工作人员李晓琴说。
篇3: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怎么写,先进事迹是什么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时代楷模》发布会3月23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举行。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省委副书记孙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参加发布会。发布会宣布了中宣部关于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
决定指出: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用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篇4: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观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观后感三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全林全程收看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的现场发布会,几次被感动落泪。他说,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时代楷模”的荣誉,不仅是对治沙群体的肯定,也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对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政方针的重申。
“中国的民间治沙群体往往面临投入大、风险高的困境。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凭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魄力,用汗水浇灌出牢固的绿色防护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马全林表示,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向以八步沙三代治沙人为代表的民间治沙群体提供更多鼓励和帮助,加强合作,科研单位应对当地治沙的模式应用、树种选择和搭配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动科学治沙、产业治沙。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践行党中央生态理念的强大推动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焱表示,八步沙六老汉用无法想象的艰苦付出,为子孙后代换得了绿色家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诠释幸福的生动实践。
王焱说,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倔强的乡亲们也在战天斗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修建成层层平整的梯田,同样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我们要致敬这种身边坚韧的崇高,弘扬这种淳朴又伟大的榜样力量。”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不断加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构筑起坚强的生态防护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三代治沙人为实现绿色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鑫在微信中转发“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感人事迹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种下的植被染绿沙海,我们更应该听到他们心底对生态梦想的呐喊响彻天地!向中国“治沙人”致敬!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这种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作为一名中国邮政人,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为邮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邮政集团武威市分公司工作人员马永喜说。
“聆听报告后,感觉热血澎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治沙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工作人员李晓琴说。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有哪些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他们的事迹引人思考、催人奋进。林业草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榜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巩固和发展祖国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发布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先进群体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篇5: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20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几代人。”29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甘肃引起热烈反响。
“沙漠的形成是漫长、复杂的地质和生态过程。而沙漠治理和恢复更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兰州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马妙君教授介绍,“‘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用三代人的坚守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让人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坚持和力量。”
“种树难,管护更难,‘六老汉’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硬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决心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怀着对生命科学的向往,李淑艳去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一年的专业学习让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生科学子,我们的学习是要保护生命,治理和改善环境,我将尽自己所学,积极投身于荒漠治理事业”。
于雪姣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每年春季经受沙尘暴的“洗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得知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后,她第一时间将新闻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她说:“‘六老汉’三代人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我们身边人积极投身环境治理的缩影,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们年轻人要向这六位老人学习,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去做对家乡、国家发展有益的实事,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同样是武威人,任彦旭离“六老汉”更近。他在古浪县黑松驿镇工作,看到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报道古浪治沙“六老汉”的故事,他感到十分骄傲。“‘六老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发扬他们的治沙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延忠看完“六老汉”治沙事迹后,倍感治沙光荣。,何延忠带领员工老小两代人驻扎敦煌阳关的风沙口库姆塔格沙漠,治理危及阳关的沙害水患,创造发明了以水患治沙害的“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来,为沙漠增一片绿。”经过何延忠等两代人近的努力,目前敦煌阳关生态治理面积达134平方公里,新增可利用水达多万立方米,保护受益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每年汛期阳关泛滥成灾的洪水泥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吞噬阳关的沙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
王焱是甘肃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为“六老汉”“献了家庭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感动,也亲眼见证了自己驻村帮扶的父老乡亲们,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一点点修建成层层平整梯田的事实。他说:“八步沙‘六老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了我们张安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的一生是同黄沙抗争的一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研究生李宁被“六老汉”治沙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说:“沙漠上映照着绿意的树苗,是三代人的治沙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金山银山,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为建设绿色甘肃树立了榜样。”
情系大漠写春秋,薪火相传志越坚。“六老汉”三代人承包沙漠,以身许沙,守住了古浪的绿色底线,铸就了一道坚守的生态屏障,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唱响了一曲令人动容的生态文明壮歌。
时代楷模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是什么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篇6: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六老汉先进事迹观后感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
日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也是信念与意志的传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众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抒写奋斗者的壮歌。
要学习他们情系家园、拼搏奉献的担当情怀。面对肆虐的风沙、家园的存亡,“六老汉”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38年来,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极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学习他们坚持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求实作风。38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与变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方法支撑绿色成长,始终着眼尊崇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环境与效益兼得。
要学习他们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坚强斗志。他们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父死子继、子承父志,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坚持心,战风沙、斗荒漠,不惧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9时代楷模观后感
要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心和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立足本职、锐意进取的人生寻求,学习他们生命不息、战役不止的奋斗精神。时期楷模,平凡中彰显伟大,行动中践行信心。他们是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心的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故事,温暖全部社会,用自己的名字,照亮你我,引领更多的人。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
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 篇章。
篇7: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感怎么写 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感怎么写
日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也是信念与意志的传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众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抒写奋斗者的壮歌。
要学习他们情系家园、拼搏奉献的担当情怀。面对肆虐的风沙、家园的存亡,“六老汉”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38年来,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极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学习他们坚持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求实作风。38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与变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方法支撑绿色成长,始终着眼尊崇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环境与效益兼得。
要学习他们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坚强斗志。他们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父死子继、子承父志,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坚持心,战风沙、斗荒漠,不惧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贡献。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感悟
治沙,这是人和沙漠的较量,也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八步沙今天的绿色背后是三十多年的奋斗,从沙进人退变成人进沙退,靠的是愚公移山的韧劲儿,靠的是矢志不渝的决心。六老汉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的子孙们接过了父辈们的铁锹,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 在风沙肆虐的大漠里,他们就是一道护卫家园的绿色长城。
2019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要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心和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立足本职、锐意进取的人生寻求,学习他们生命不息、战役不止的奋斗精神。时期楷模,平凡中彰显伟大,行动中践行信心。他们是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心的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故事,温暖全部社会,用自己的名字,照亮你我,引领更多的人。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
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 篇章。
篇8: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先进事迹观后感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先进事迹观后感
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 篇章。
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农林系统干部张安平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六老汉”的精神;树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刻苦自励,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潜心钻研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知识、新举措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篇9: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直播节目观后感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直播节目观后感
中宣部于3月29日向全社会发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时代楷模”,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备受触动......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37年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蔽天,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6位年近半百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7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精神。面对风沙侵蚀家园,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以郭朝明为代表的第一代林场治沙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带头承包无人荒漠,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扎根沙漠,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用辛勤汗水建成现在南北长达10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八步沙两万亩沙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他们牢记让绿洲永续发展的使命,着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治沙造林管护,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持全天候步行巡护,建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他们始终坚守让沙漠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接力传承治沙理念和精神,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省上下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为榜样,大力弘扬治沙造林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要坚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承不息,治沙不止;丰碑矗立,精神永存。让我们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守护者、传承者,携手追逐绿色梦想,合力建设美丽甘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体会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践行党中央生态理念的强大推动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焱表示,八步沙六老汉用无法想象的艰苦付出,为子孙后代换得了绿色家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诠释幸福的生动实践。
王焱说,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倔强的乡亲们也在战天斗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修建成层层平整的梯田,同样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我们要致敬这种身边坚韧的崇高,弘扬这种淳朴又伟大的榜样力量。”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不断加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构筑起坚强的生态防护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三代治沙人为实现绿色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鑫在微信中转发“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感人事迹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种下的植被染绿沙海,我们更应该听到他们心底对生态梦想的呐喊响彻天地!向中国“治沙人”致敬!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这种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作为一名中国邮政人,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为邮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邮政集团武威市分公司工作人员马永喜说。
“聆听报告后,感觉热血澎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治沙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工作人员李晓琴说。
篇10: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事迹观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事迹观后感五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农林系统干部张安平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六老汉”的精神;树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刻苦自励,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潜心钻研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知识、新举措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首播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着重介绍了“六老汉”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治沙造林的感人故事感人事迹。当晚,永登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收看了该节目。大家纷纷表示,以实际行动向“时代楷模”学习,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在该县农林局会议室里,大家聚精会神观看节目,当看到八步沙“六老汉”靠着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治沙造林,三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昔日风沙弥漫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时,都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震撼,更为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气慨所深深折服。“‘六老汉’治沙事迹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要学习他们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治沙造林的务实精神,将其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陇上强县作出新的贡献。”该局干部段荣动情地说。
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事迹学习心得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心得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篇11: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事迹观后感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事迹观后感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观后感
治沙,这是人和沙漠的较量,也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八步沙今天的绿色背后是三十多年的奋斗,从沙进人退变成人进沙退,靠的是愚公移山的韧劲儿,靠的是矢志不渝的决心。六老汉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的子孙们接过了父辈们的铁锹,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 在风沙肆虐的大漠里,他们就是一道护卫家园的绿色长城。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日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也是信念与意志的传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众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抒写奋斗者的壮歌。
要学习他们情系家园、拼搏奉献的担当情怀。面对肆虐的风沙、家园的存亡,“六老汉”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38年来,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极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学习他们坚持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求实作风。38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与变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方法支撑绿色成长,始终着眼尊崇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环境与效益兼得。
要学习他们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坚强斗志。他们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父死子继、子承父志,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坚持心,战风沙、斗荒漠,不惧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贡献。
篇12: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事迹学习心得,时代楷模观后感精选
1981年,在土门公社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向沙漠挺进。他们献了自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干,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38年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治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在八步沙延展。“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当地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篇13: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事迹学习心得,时代楷模观后感精选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距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走进八步沙林区,一望无际的沙生植物和大大小小的林木带花披绿,生机盎然,一片葱茏。而在三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寸草不生的荒漠区,荒无人烟,风沙肆虐,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的村庄、农田,甚至威胁着周边铁路和公路的畅通。
面对风沙蔓延、家园岌岌可危的严峻现状,1981年,在村镇领导碰头会上漪泉村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多少年了,都是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接着,支部书记贺发林加盟入伙。随后,邻近台子大队的支部书记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及和乐大队的程海六个志同道合的老汉,不约而同相继“辞官”,在承包合同上捺下了手印。从此,六老汉便开始了艰难的治沙之路。“别人承包责任田,他们却承包荒沙滩。”面对乡邻的冷嘲热讽与家人的不解困惑,他们毅然而然背着铺盖卷,拿着简单的锅碗瓢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抛家离舍,走进一无所有的林场。他们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全县惟一一家生态公益性集体林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由此,拉开了他们向沙漠宣战、防沙治沙的序幕。
为了治沙,六老汉什么都豁出去了。沙漠离家有七八里路,为了提高造林的效益,节省时间,看护方便,他们商量好以场为家,干脆被窝一卷搬到沙漠里。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棍棒支起来,再盖点草和沙子就是家了,在当地这叫地窝子。白天在沙漠里干活,晚上干累了钻到地窝子里和衣而睡。
这并没有动摇六老汉的决心:不把这个沙窝窝治好,誓不罢休。经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只要一遇到草,就平顺了,于是他们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经验,这成了治理八步沙的金科玉律,而且草埋入沙,还可以作为养分,喂肥沙子。依据这个办法,第二年,他们又种了40000亩的树。一棵树,3斤草。为了有足够的草,以草保树,他们走村串户收干麦草。1斤干麦草3分钱,为了凑到这笔款,他们甚至卖掉了准备做种子的土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把草、一棵树”的方法,使植树的成活率从1984年起达到了78%。
30多年的苦斗,终于换来了八步沙的绿色。六老汉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的后辈站了出来,八步沙没有因此失去绿色,子孙们接过了接力棒,继续治沙,这片绿洲将永葆绿色,六老汉的生命也会永远绽放在八步沙这片沙漠绿洲。
时代楷模事迹学习
近日,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得到了习总书记和国人的认可,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虽然斯人已去,但是其奋斗精神、爱国奉献精神永驻。
作为一名80后,从小就被教育要爱国,要奉献。通过学习,我深受震撼,我们新时代的国家公职人员就要有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夫妇,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不图名利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不畏艰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忘了自己的初心,在利益面前只看小“家”不顾大“国”,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最后难逃法网,难逃党纪国法的处理。而有些人默默无私地在艰苦和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用奉献精神诠释着爱国之心,他们有平凡的守岛人、边防线上的战士、烈日下的警察还有夜以继日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干部,他们都有一种特征就是坚持,他们不是一时心热,也不是人前摆摆样子,而且踏实的做下去,扎根下去,用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奉献精神。
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能仅仅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要扎实做下去,而是要切实增强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克服浮躁,沉下心来学习模范榜样,在中华民族接近实现复兴梦想的今天,利用自己的热忱和知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篇14: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六老汉冶沙造林观后感优秀
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 篇章。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农林系统干部张安平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六老汉”的精神;树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刻苦自励,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潜心钻研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知识、新举措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时代楷模观后感
钟扬,航天员群体,王逸平,卓嘎、央宗姐妹……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用豪迈壮举标注一个时期的精神高地。闪光的名字、感人的故事,通过一场场“时期楷模”发布活动广为传播,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凝心聚力,鼓舞前行。他们的业绩让自己更加明白了要叶落归根,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党的恩情,要知党恩,明白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党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一定会做讲党恩爱核心、讲贡献爱家园的好公民。
2019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篇15: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观后感 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首播心得体会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冶沙造林观后感五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农林系统干部张安平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六老汉”的精神;树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刻苦自励,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潜心钻研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知识、新举措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首播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着重介绍了“六老汉”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治沙造林的感人故事感人事迹。当晚,永登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收看了该节目。大家纷纷表示,以实际行动向“时代楷模”学习,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在该县农林局会议室里,大家聚精会神观看节目,当看到八步沙“六老汉”靠着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治沙造林,三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昔日风沙弥漫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时,都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震撼,更为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气慨所深深折服。“‘六老汉’治沙事迹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要学习他们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治沙造林的务实精神,将其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陇上强县作出新的贡献。”该局干部段荣动情地说。
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事迹学习心得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心得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篇16:20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时代楷模六老汉冶沙造林学习心得怎么写
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四篇
2019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农林系统干部张安平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六老汉”的精神;树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刻苦自励,不断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潜心钻研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知识、新举措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学习心得怎么写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心得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篇17:3.29《时代楷模发布厅》三代人冶沙造林观后感有哪些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学习心得体会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三代人冶沙造林观后感有哪些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观后感
治沙,这是人和沙漠的较量,也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八步沙今天的绿色背后是三十多年的奋斗,从沙进人退变成人进沙退,靠的是愚公移山的韧劲儿,靠的是矢志不渝的决心。六老汉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的子孙们接过了父辈们的铁锹,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 在风沙肆虐的大漠里,他们就是一道护卫家园的绿色长城。
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学习心得体会
日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也是信念与意志的传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众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抒写奋斗者的壮歌。
要学习他们情系家园、拼搏奉献的担当情怀。面对肆虐的风沙、家园的存亡,“六老汉”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38年来,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极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学习他们坚持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求实作风。38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与变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方法支撑绿色成长,始终着眼尊崇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环境与效益兼得。
要学习他们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坚强斗志。他们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父死子继、子承父志,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坚持心,战风沙、斗荒漠,不惧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贡献。
篇18: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几代人。”29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甘肃引起热烈反响。
“沙漠的形成是漫长、复杂的地质和生态过程。而沙漠治理和恢复更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兰州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马妙君教授介绍,“‘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用三代人的坚守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让人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坚持和力量。”
“种树难,管护更难,‘六老汉’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硬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决心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怀着对生命科学的向往,李淑艳去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一年的专业学习让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生科学子,我们的学习是要保护生命,治理和改善环境,我将尽自己所学,积极投身于荒漠治理事业”。
于雪姣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每年春季经受沙尘暴的“洗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得知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后,她第一时间将新闻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她说:“‘六老汉’三代人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我们身边人积极投身环境治理的缩影,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们年轻人要向这六位老人学习,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去做对家乡、国家发展有益的实事,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同样是武威人,任彦旭离“六老汉”更近。他在古浪县黑松驿镇工作,看到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报道古浪治沙“六老汉”的故事,他感到十分骄傲。“‘六老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发扬他们的治沙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延忠看完“六老汉”治沙事迹后,倍感治沙光荣。,何延忠带领员工老小两代人驻扎敦煌阳关的风沙口库姆塔格沙漠,治理危及阳关的沙害水患,创造发明了以水患治沙害的“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来,为沙漠增一片绿。”经过何延忠等两代人近的努力,目前敦煌阳关生态治理面积达134平方公里,新增可利用水达多万立方米,保护受益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每年汛期阳关泛滥成灾的洪水泥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吞噬阳关的沙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
王焱是甘肃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为“六老汉”“献了家庭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感动,也亲眼见证了自己驻村帮扶的父老乡亲们,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一点点修建成层层平整梯田的事实。他说:“八步沙‘六老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了我们张安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的一生是同黄沙抗争的一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研究生李宁被“六老汉”治沙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说:“沙漠上映照着绿意的树苗,是三代人的治沙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金山银山,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为建设绿色甘肃树立了榜样。”
情系大漠写春秋,薪火相传志越坚。“六老汉”三代人承包沙漠,以身许沙,守住了古浪的绿色底线,铸就了一道坚守的生态屏障,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唱响了一曲令人动容的生态文明壮歌。
时代楷模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心得体会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
中宣部于3月29日向全社会发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时代楷模”,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备受触动......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37年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蔽天,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6位年近半百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7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精神。面对风沙侵蚀家园,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以郭朝明为代表的第一代林场治沙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带头承包无人荒漠,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扎根沙漠,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用辛勤汗水建成现在南北长达10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八步沙两万亩沙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他们牢记让绿洲永续发展的使命,着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治沙造林管护,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持全天候步行巡护,建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他们始终坚守让沙漠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接力传承治沙理念和精神,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省上下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为榜样,大力弘扬治沙造林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要坚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承不息,治沙不止;丰碑矗立,精神永存。让我们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守护者、传承者,携手追逐绿色梦想,合力建设美丽甘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篇19: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央视首播观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2019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央视首播观后感七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央视首播观后感
收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电视栏目后,八步沙林场职工陈树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这几年与“六老汉”第二、第三代人朝夕相处,觉得他们就是身边的榜样,“我们一定努力工作,把他们辛苦播下的绿色牢牢守住;同时把沙产业发展好,让沙漠披绿生金,造福家乡父老乡亲。”
古浪县委书记李万岳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地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实效。”
建成区绿地率从不足5%增长到35%,兰州新区经历了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新城的华丽转身。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干部李定慧说,“六老汉”与黄沙搏斗38年,在人生最美年华建设、守护家园,令人震撼。“‘六老汉’的事迹激励我们,要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把新区建设好。”
2019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央视节目首播观后感
灵台县百里林场工人白小刚说,作为林场的一名工人,将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精神,带头植树造林,坚决向生态文明建设发起冲锋;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辛勤汗水筑成绿色屏障;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建成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庄浪县石桥林场护林员朱兴明说,今天,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作为一名林场护林员,自己对“六老汉”拼搏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胸怀感同身受。石桥林场1956年成立以来,也是三代人矢志不渝、风餐露宿,在悬崖峭壁、岩石缝隙中凿坑植树,才有现在的16.88万亩森林资源。今天,我们学习“六老汉”事迹,就是要重拾“初心”,坚定决心;就是要扎根关山,以林为家;就是要以他们为榜样,爱绿护绿,做一名森林资源保护的接续奋斗者。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有哪些
关山林管局麻庵林场场长苏理达说,看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植绿治沙的事迹,我深受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最感动的不是他们的事迹有多惊天动地,而是因为他们那永不褪色的执着,给了我心底一抹绿色、一份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关山林业人,要以三代治沙人不畏艰辛、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榜样,时刻与他们对标,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继续植绿护绿守绿,大力发扬“关山模式”,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林茂的新关山而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发布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泾川县高平镇原梁村原村干部梁勤学说,收看央视节目后深受感动!一个人一生能坚持做好一件事都困难,何况三代人父死子继,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梁村全村党员干部在“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已故村党支部书记梁买子的带领下,坚持植树造林不松劲,不懈奋战,把一个穷山村治理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植树造林千佳村”,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名退休村干部,自己将不忘初心,继续奉献余热,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好。
静宁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大。静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靳建喜说,三代治沙人倾其一生奉献家乡、坚守家园的精神感人至深。
当前,静宁县脱贫攻坚进入了全面决战决胜阶段,作为林草部门,承担着生态扶贫和产业富民的重大责任。作为林草人,我们一定要学习“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甘于清贫、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扎实工作、不求回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持续推进果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范文
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 篇章。
2019时代楷模观后感
钟扬,航天员群体,王逸平,卓嘎、央宗姐妹……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用豪迈壮举标注一个时期的精神高地。闪光的名字、感人的故事,通过一场场“时期楷模”发布活动广为传播,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凝心聚力,鼓舞前行。他们的业绩让自己更加明白了要叶落归根,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党的恩情,要知党恩,明白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党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援,一定会做讲党恩爱核心、讲贡献爱家园的好公民。
★ 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观后感,六老汉事迹学习优秀心得
★ 六会标兵事迹材料
★ 时代楷模作文
★ 楷模读后感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怎么写,先进事迹是什么(合集19篇)】相关文章:
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2023-07-02
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2023-02-07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小学生观后感2022-06-28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心得体会2023-07-19
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2-10-02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个人心得2022-04-30
谷文昌的生平事迹素材介绍2022-06-22
开学第一课节目单2023-01-21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60周年学习心得2023-04-04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来历论文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