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2-16 08:06:03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抗战电影观后感(精选17篇)由网友“KK不想长胖”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抗战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1:抗战电影观后感参考

抗战电影观后感参考

1942年,抗战的第5个年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著名作家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小说改编的。电影以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中原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在那场饥荒中,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刘震云经过实地调查和对老人的采访,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小说通过中国农民的粮食被中国-军队夺走,反而由日本侵略军“返还”的奇怪现象,来揭示战争的愚蠢荒谬。这部小说于1993年发表,并导演冯小刚拍摄成电影刚刚公开放映。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引起关注,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1942年,据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过去5年了。过去5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占领了华北,攻破了首都南京,蒋*石只好躲到重庆去了。经过5年抗战的中国,国*党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河南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忽视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的险恶用心。通过电影也有助于观众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国*党蒋*石政权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尊重农民的必要性。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为了生存,逃荒的饥民吃了日本的粮,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就像当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有人帮助列强攻打清政府一样。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自酿的恶果。

第三,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1942年,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又有多少人能记住那些在饥荒中饿死、病死的河南灾民。70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实力全球第二的国家。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如今太平盛世,和平富足的生活弥足珍贵。8年后,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名河南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发明创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2: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习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精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浪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精妙还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交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青春雷锋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爱的教育观后感

篇3:抗战电影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期间,日军对翼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军常常袭击老百姓,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高老庄群众在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指导下,把家家户户的地窖连在一起,组成地道,并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会发现,并告诉老百姓下地道,让鬼子白跑一趟。

有一天,高传宝接到上级的通知,说有武工队要来,这话传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让汉*打扮成武工队的样子,去打听地道。汉*到了那,被高传宝一眼就认了出来,杀死在地道里。

敌人出了炮台,走进村子,没发现什么人,但是,高传宝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备,敌明我暗,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还活捉了鬼子小队长。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八路军打来的生活,我想起高老庄人民和高传宝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鬼子。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篇4: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一)

新闻评论学课上,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题材的电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黑白电影、压抑的山城、挂甲台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题元素。含泪微笑式的幽默叙事,讲述的是一段远去的历史;真实无华、原生态的解读,剖析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鬼》的色彩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影片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黑白”传达出了全彩色难以营造的和阴雨天一样的阴暗、压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调,令人产生无可逃遁的逼仄感。这不仅传递出对历史的还原,也把远去的痛苦记忆变成黑白,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回顾和反思历史的氛围。

看《鬼》,我们不时会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调、幽默的语言以及因语言障碍制造出的各类荒谬滑稽的笑点所逗乐。甚至,我们不自觉地会被贯穿始终的日本海军军歌吸引。但笑过与欢愉过后,思考这种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或许,当幽默淡化了人物命运的历史印记,在大喜和大悲的对比中,痛才更显得刻骨铭心。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们的各种对话中时时流露出来,他们还懂一些民间技艺,在“军民联欢会”上,他们还可以不失时机的“露几手”。《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军军歌,影片中反反复复奏响的乐曲,看似欢乐喜庆,深深体会后,那重复奏响的曲调不免让人觉得压抑、恶心。因为,这些音乐曾经伴随着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味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洋洋自得的日军统领,出行还带着乐队,招摇在中国的村落。在影片的结尾海陆军联欢盛会上,海军军歌再次奏响。挂甲台的百姓们天真地和这些友善的“日本子”联欢,却绝望、悲愤地在军歌中遭到大屠杀。乐与悲的对比呈现,表达入木三分。

在心理动力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鬼子来了》采用的正是运用了精神分析的视野来解读抗战中的中国农民。挂甲台的孩子们正是“本我”人格的体现,而唐山村民正是传统审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民族代表――“马大三们”,他们是“自我人格”的化身。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远远达不到民族大义、“超我”人格的高度。他们并非什么英雄的化身,也没有什么真、善、美的高尚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算盘,只为生存打算。狭隘的道德驱使他们只知道“我们没杀人,不杀人,杀不了人”,也驱使他们为了一己私仇对手无寸铁的“日本子”砍杀报复。就像俗话说的,农民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

一部《鬼子来了》,就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切面。这个切面打破了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枷锁,打破了阳春白雪式的集体合唱和完全为受众期待的“超我人格”量身定制的模式,奏响了下里巴人的人性化呼喊和展现原始的“本我、自我”人格的生命个体。或许,只有回到本源,才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剖析我们的民族。

南征北战观后感(二)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它主要讲述了在1947年时我军和国民党为争夺土地而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仗的故事。

在建党九十周年里,爸爸讲起他参军时的经历,他所在部队是陆军第28集团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这句当年国民党军队中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也时常挂在了一些年轻人的嘴上。10纵坚守的阵地固若金汤,再强的对手也休想越雷池一步。1947年5月,10纵组建后的第一场大战就是莱芜战役,也就是电影《南征北战》活捉李军长的那个战役。爸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历史就是对昨天的总结,对今天的激励,对未来的昭示。

正是这些英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宁和平的生活,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我要以解放军叔叔为榜样,奋发图强,长大后一定也要为祖国做贡献!

太行山上观后感(三)

抗战电影《太行山上》这部历史巨片中所展现的一幕幕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场景,使我再一次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太行山上》 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史实。电影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影片精彩叠现,其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鲜明形象,更是引起了现场全体观众的共鸣,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在全场响起。影片中战士们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其中记忆犹为深刻是:一名已经丢了刺刀的八路军和一个日本鬼子肉搏,鬼子把刀顶进了八路军的肚子,八路军嘴里喷着血往前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军,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握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视死如归、为国家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今天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多少战士的流血牺牲下我们才能有现在这么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我们必须要珍惜,要用现在的好条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不辜负革命先烈们洒下的鲜血。

在电影结束后,我激动的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英勇无畏、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通过这次观看《太行山上》,使我脑海里原有的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变得立体起来,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我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习,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为标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达到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要求,早日加入党组织,为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九四二观后感(四)

1942年,抗战的第5个年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着名作家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小说改编的。电影以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中原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在那场饥荒中,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刘震云经过实地调查和对老人的采访,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小说通过中国农民的粮食被中国军队夺走,反而由日本侵略军“返还”的奇怪现象,来揭示战争的愚蠢荒谬。这部小说于1993年发表,并导演冯小刚拍摄成电影刚刚公开放映。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引起关注,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1942年,据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过去5年了。过去5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占领了华北,攻破了首都南京,蒋介石只好躲到重庆去了。经过5年抗战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河南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忽视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的险恶用心。通过电影也有助于观众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尊重农民的必要性。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为了生存,逃荒的饥民吃了日本的粮,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就像当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有人帮助列强攻打清政府一样。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自酿的恶果。

第三,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1942年,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又有多少人能记住那些在饥荒中饿死、病死的河南灾民。70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实力全球第二的国家。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如今太平盛世,和平富足的生活弥足珍贵。8年后,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名河南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发明创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5:抗战电影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篇6:抗战电影观后感

1.抗日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

思修课上的《太行山上》,老实说,如果不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次,我看不明白打仗时候的内容,。起先的版本高清高亮无字幕,放电影的思修老师上讲台时却三过”手动载入字幕“而不点,最后只能很无奈的换了一个无奈的版本,字幕配音和口型全面不吻合,从光线来看更是疑似盗摄版。

电影是很好的,只是我所看到的版本里所有逆光的地方都是黑的,而电影的某几场战争又是在晚上行军黎明打响的,所以很多的安排都不知所云。影片开头要着重展示的林彪,也因为这糟糕的光线而失去了一些表情镇定的细节,可谓可惜。不过这样的逆光效果也很好的掩盖了不少白天近身肉搏的血腥镜头(关于这个,我们知道,拼刺刀时胜利的一人通常是背光的,因为他没有被太阳影响视线),切实贯彻了总书记所倡导的文艺高雅社会和谐,所以光线的问题,我就不好多说了。

电影本身能让我联想到爱国的地方其实不多,虽然整部电影都在安排镜头提醒我们该爱国了,但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很好的表现*取得最终胜利的战争片。战争片里,有三个镜头触动了我。

镜头一:我党八路军战士清扫战场时,一个准备为俘虏包扎的护士被日本人一刀捅死了,一旁的八路军战士见状悲愤无已,上前把原计划活捉的日本军人乱刀捅死(此时镜头逆光了,血点子很好地掩藏在了黑暗里)。

之后的朱德说了一句话,”我们是正义的一方“。但我看完了电影,没发现我们有多正义,至少在局部的战场上,我们是看不到对错的。为此我不感谢党是正义的,但我真心感谢党结束了万恶的战争。

镜头二:朱德在平型关战役后站在土坡上演讲,慷慨陈词。问题在于,朱德同志所陈的词是我们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原话,中考让我记住了那大段大段的”结果意义性质影响“,也让我在看电影时重逢了故言,如果这是爱国主义教育,那么爱国的我应该把这个镜头理解为朱德同志当时的确说了这些话,他旁边那个帮忙喊”立正稍息“的同志兼任起居注,记下了这些发言,后来编入中学教科书。

镜头三:*某*(电影中名为贺梦龄,但我没有在百科上查到此人)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然后端起*英勇的跑到前线,被打死了。

这种行为其实很难说是明智,这句话也显得文气太重实用不足,但实话说,我很沉重,这个场景本质上是在表现*方面战略的错误,只是披上了”我们是在正确看待*“的外衣。我们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的干着这种事情,不知为什么,我却终于看见了爱国。

我接受教科书式的说教,我接受非纪实的人物塑造,我也接受自我标榜式的正义。但《潜伏》也是爱国红片,为什么我每次默念”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的时候,都想放声一哭?

2. 看《平谷抗日战争史》观后感

今天,天空万里无云,天气格外晴朗。我们来到学校的计算机房看电影《平谷抗日史》。影片先从“辛亥革命”说起,谈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然后说的是侵华战争中的平谷人民抗日史,日本鬼子在一次扫荡中,杀了1800口平谷人,他们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机枪扫射,有的……我看到这里感觉日本鬼子像野兽一样残暴,烧杀挘抢实行三光政策,但是平谷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屈不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平谷人民奋起反抗,五六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拿起锄头和镐,五六岁的小孩,拿着红缨枪站在村口放哨,在抗日中,涌献出许多的英雄,有鲁小平,鲁夫,李子光,包森,崔桂英,杨妈妈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八年抗战,中国解放了!平谷解放了!

我看到这里,想到中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侵略,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3.抗日电影“犬王”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犬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听起来不像抗日电影,但故事确实发生在中日战争时期,故事是这样的:

在抗战时期,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训练狗来执行任务,其中有一只叫小龙的狗,非常聪明勇敢,几次在与日本鬼子的交战中,咬死很多敌人,还在处处危险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这只狗后来被称为“犬王”。

日本人因为多次领教了“军犬突击队”的厉害,都有了惧狗症,有一次,一个日本人领着狗进了他们的部队,一个日本人还以为是中国人的狗,吓得把身子离这狗远远的,怕被咬着。在日本人那流传着小龙是天上的神犬下凡呢!

这回我可知道狗到底有多聪明了,只要你爱它,训练它。

狗还很善良、忠诚、知恩图报。故事中一条日本的斑点军犬,在战争中负了伤被日本兵丢弃,中国人治好它的伤后它又回到日本主人身边,在一次战争中,斑点军犬见日本人要伤害它的救命恩人,便反身咬日本人,结果被日本人打死。

狗都会知恩图报,可见日本人的无情。看到曾经那么多人,那么多小生命为抗击侵略者而牺牲,我们就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4. 抗日电影《举起手来》观后感

今天,我看完影片《举起手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因为它的内容可笑至极,更因其历史根源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影片《举起手来》讲的是八路军从日本军手中抢回金塑观音头像而展开的故事。一位迫不得已钻进装有观音头像的女大学生,一个位八路军送东西的老大爷,和一群滑稽搞笑的日本兵展开了斗争。影片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喜剧元素,导致我们从头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笑完之后大家是否想过影片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给我们传达些什么?其实影片最后交待了当年日本兵的后裔,如今纷纷前往中国谢罪,忏悔当年家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看过之后我的心情很激动,思考了很长时间。

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是文明进步的最鲜明的标志,因为只有历史,才会有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历史,因为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民族的兴衰荣辱,才会更努力的建设国家。关于影片中提到日本兵的子孙后代来向中国人民谢罪的事,我认为这些人是进步的,是文明的,虽不能洗去当年满身的罪恶,但他们至少良心发现,知道他们的家人给中国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所以他们用他们真诚的心与实际行动来请求中国人民的原谅。

历史的真实性不容诋毁!记忆的证明会永远留在心中。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篇7:抗战电影观后感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德国最近拍摄的战争片《帝国的毁灭》。其实我一直回避这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它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和血腥。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看一遍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完全以纳粹德国为视角的电影。讲述了纳粹德国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前12天纳粹德国的垂死挣扎。我怀疑这部电影主要引用了琼格夫人的回忆录。据说播出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电影真实地表现了纳粹德国从--到许多纳粹平民的矛盾心态与对纳粹信念的执著与忠贞。而在常人看来,邪恶的势力不可能拥有这类高尚的情感。然而,历史总是亦正亦邪,邪中有正。爱娃固然是一个虚荣的女子,但她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的婊子。事实上她对--不仅有着狂热的崇拜,而且她深深爱着--。在最后关头,她竟然镇定自若,与--共赴黄泉。这无论如何让我们感到震惊乃至由衷的钦佩。戈培尔冷酷如僵尸、吸血鬼,同时愚蠢顽固。他毫不留情地将平民百姓、老人孩子推上屠宰场,可他却留着热泪违背--要他撤离的命令,选择了自杀殉葬;戈培尔夫人一方面坚决地亲手毒死自己六个可爱的孩子,一方面又是那样深爱着他们;彼得,一个为帝国牺牲掉一条胳膊的普通纳粹军人,他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竟然不顾一切把12岁的小彼得从战场上拉下来,可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与妻子双双自杀。

种.种矛盾看上去是那样不可思议,有悖逻辑,可这一切却又构成了第三帝国覆亡前最真实的一幕。我们以为纳粹都是不耻之徒,可他们也有爱恨;我们以为德国人民都对纳粹深恶痛绝,可是他们有很多人仍然保持着对纳粹忠贞的信仰。人性在罪恶与良知间在不断地起伏与反复。

在这里,我想导演也许并不想探讨信仰的平等问题,也绝非在为纳粹翻案。他只是在努力复原历史真相,对这段惨痛的历史、乃至对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给出一个无尽的反思。

翻开历史画卷,第三帝国的崛起并非偶然,一如它的覆灭。自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以来,军国主义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人性主义者看来,德国选择军国主义乃是某些狂人的贪欲。事实上,德国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同样是一个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就地缘政治而言,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临俄国,西临英法,本身就是夹缝中的一颗蛋。德国的强大直接影响着欧洲的利益格局。更何况,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垄断资本对全球资源的瓜分势必面临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根源于此。德国作为战败国,外受屈辱,内受容克地主集团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迫,民主政治腐败无能,耽于勾心斗角,可又一无所成,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德国客观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权。以鼓吹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纳粹在--的领导下步步凯歌,赢得了德国人民的拥护,终于登上德国政坛。

不可否认,纳粹政权在上台之初表现出了相当大的魄力。一方面它迅速与寡头达成妥协,得到寡头的合作;另一方面它通过强权撤销工会,改善工人阶级待遇。特别是在大危机时期,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最好的。不仅如此,纳粹还破天荒提出了带薪休假制度,组织工人旅游。以往只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的休假权也不再是工人阶级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同时,纳粹是坚定的反犹主义者,它不断狂热地掀起优劣民族主义言论,刺激了德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它鼓动德国人自强不息,藐视懦弱,这极大地鼓舞了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正因为如此,凯恩斯曾经高度评价--的扩军行为。

从哲学上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达尔文主义这些哲学思想在科学与人性之间不断混合。一方面传统伦理不断被否定,例如善良、美德等概念——这本身带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另一方面弱肉强食、实用强权逐渐成为社会认可的主流观念。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自相矛盾,可就是这样发生了。

电影里有这样一组镜头:部分德国军官要求保护平民,不要让平民流血,--愤怒地说,如果他们怯懦地逃跑,那我是不会为他们留下一滴同情的泪水的!强者胜,弱者倒下,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在纳粹心目中,平民忠于领袖为领袖慷慨赴死才是天经地义的义举。也正因为如此,--下令把柏林变为废墟,而至人民死活于不顾。在他看来,帝国都覆亡了,理想都幻灭了,人民在非纳粹的时代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这里看到,纳粹的哲学核心有两个: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二是尼采的强人主义和民族主义。但纳粹实际上只是取其所需,甚至断章取义,而并非是这些哲学理念的实践者。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一方面它既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实践者,也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反对者。琼格夫人,这位--的秘书,她时而为--流泪,甚至决定与他一起饮鸩赴死,时而又惊慌失措,仓皇求生。有时她也会为--的狂戾和残暴感到震惊,然而她又觉得应当忠于领袖。这并不表明她人性泯灭。恰恰相反,当她得知戈培尔要毒死他的孩子时,她很痛苦,也竭力希望他改变主意。可是不过仅此而已。在纳粹德国里,忠贞、背叛、谎言、良知……这一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交织在一起,交汇成那个斑驳陆离的恐怖时代。我想这也是导演力图要告诉人们的。然而这一切终究是邪恶的。电影最后以琼格夫人本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结束:琼格夫人说当她战后听说纳粹德国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知道这个政权的恐怖和残暴;不过那时她还在为自己辩护,说她并不知情。可是当她看到战后德国为一位与她同龄的反纳粹女英雄立像纪念时,——这位女英雄牺牲时正是她为--工作的时候,她才明白,不知情并不是理由,而在于当初自己的选择。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戈培尔这些恐怖而又可悲的形象。大体上采用了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只是只言片语。--曾经拥有传奇的发迹史。他从一个流浪汉变成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本身就令人惊叹。然而--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撒旦,相反,恰恰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在社会底层的长期挣扎中,在社会的冷漠与残酷中,锻造了坚强、暴戾、谲诈、冷漠、残酷的性格。尽管他不乏温柔甚至体贴,但后者并不意味着他信任任何人。他完全不知道同情与人道是为何物,可是他又不能容忍些许的背叛,哪怕是稍微地走格。当他走上独裁的时候,他以为这些品质足以让他统一欧洲,消灭赤匪,建立起一个由雅利安人统治的地球。而当他走入地下掩体的时候,这些狂热的幻想迅速演变成胡言乱语,已经与疯子无异。我想,导演在努力刻画--的狂热的同时,也对他可悲的、孤独的末路感到可怜甚至是同情。

《帝国的毁灭》不会是一部卖座的好莱坞大片,因为里面没有传奇,没有美女,即便有聚众淫乱的镜头,也让人感到压抑与死亡的乖戾气息。但是它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对细节的处理也相当到位。我觉得,纳粹主义不仅是对被侵略国人民的犯罪,对犹太人的犯罪,而且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大而言之,是对全人类的犯罪。这是永远都不可宽恕的。

单凭这些,我想它也足以步入经典的永恒,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篇8:抗战电影观后感

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而在电影中,我党更是为了国家统一,继续坚持着,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时,我党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毅然发动了渡江战役,因为我们知道划江而治的中国永远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这场革命一定要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我党特有的,也是革命必须的。

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国民党有先进的后备军,高素质的军人,雄厚的兵力,这场战争怎么会输?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管人民死活,在电影中,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正常生活难以继续,而杜月笙等大资本家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发一批国难财。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民没法治,失去了人民,还谈什么革命?反观共产党,我党和人民的融洽,早在“军民鱼水情”这句话中可以体现的出,广泛发动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确实为我党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影中,解放军占领上海,没有一个人去住到民宅中,累了,就睡大街,当宋庆龄走到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的人民解放军,我想,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军人能始终为人民着想,这样的军队怎么会不得人心?有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怎么会不胜利?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时候,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秒啊。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有朱德及刘少奇等领导人自然都是满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篇9:抗战电影《兰亭》观后感

抗战电影《兰亭》观后感

看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篇10:抗战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在单位党委的统一组织下,我观看了《百团大战》这样一部描述我军抗战经典战役的电影,重温了我军光荣的战斗史和中华民族顽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精神。纵观整部电影,场面气势恢宏,真实震撼,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令人热血沸腾。

通过这次观影活动,我再次对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且在扫荡过程中采取臭名昭著、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企图割断我华北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削弱和摧毁我抗日军民的抗战意志。在这样的抗战形势下,我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袭战,重点是破袭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的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以此来鼓舞抗战士气处于相对低潮期的中国军民。八路军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攻击,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随着该次战役的深入进行,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最终我军实际参加战斗的部队达到了105个团,时任我军最高战役指挥官的彭德怀将军就决定将该次战役命名为“百团大战”。该次战役历时5个多月,成功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共46480人,缉获各种机枪5942挺,各种炮50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煤矿5个,仓库11个。这一连串胜利的数字沉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效阻缓了日军南下进攻的步伐,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抵抗到底的决心。

《百团大战》这部电影使我更加深刻认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参加战争时间最早,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牺牲最大的国家。在面对灭国灭种的危难时刻,每个中国人上到将军,下到士兵以及普通老百姓表现出来的大义凌然,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是一致伟大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深刻感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战斗的同时,我再次想起了从小受到的爱国教育里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很多时候仍然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地位都是靠自身实力获得的。国际反华势力强大,日本军国主义还没有被彻底消灭,要想我们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有国才有家,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们才能免遭外敌再次入侵的苦难。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为我们今天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和创造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今,建设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团结一致,坚持学习,在科学研究这个长期的战斗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将各自的本职工作做出色,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我们每个公民都付出努力贡献,国家才能富强和长治久安,我们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胜利给当时处于抗战水生火热的全中国百姓带来希望。当时的中国处在那样贫穷落后外强残暴入侵的困难环境下,仍然有无数先烈对祖国的未来抱有极大信心和希望,投入到顽强抵抗入侵的伟大战斗中。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了相对幸福得多的社会中,虽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总会遇见一些“负能量”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总是在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相信共产党的领导,对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抱有希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国人,目前国家和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我们应当努力改进的方向。

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我再次带着沉痛的心情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奉献和牺牲的民族英雄,感谢他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同时也为祖国今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祝福我们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400字

2.2015百团大战观后感900字

3.2015百团大战观后感

4.百团大战观后感作文

5.2015大学生百团大战观后感

6.爱国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1000字

篇11:抗战电影学生观后感

《小兵张嘎》这部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它展现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一段段爱憎分明的历史片段,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不幸被害,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加入八路军。在部队里,嘎子成了保障部队安全的眼睛——小侦察员。在攻打鬼不灵的战役中,小嘎子运用他的机智和勇敢,用柳条鞭搅乱了敌人的内部,立了大功。小小年纪就能打鬼子了,他的勇气、聪明、才智实在令人佩服。

他有一颗自信的心,活泼好动,勇敢无畏。与朋友生死与共,对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抗日,将生死置之度外。

与他相比,我不得不自叹不如了,我既不乐观自信,又没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整天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像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磨难,遇到困难就轻易地低头屈服,这样将来还能成大器吗?看过《小兵张嘎》后,我们从中感悟到要学习小兵张嘎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爱学校,爱学习,爱父母,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2:抗战电影学生观后感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八路机智勇敢,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就没爹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八路藏进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杀。鬼子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杀了,从此嘎子便立下了当八路的念头,要为奶奶报仇。

到了13岁那年,嘎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小八路,他结识了胖墩儿、英子、佟乐等许多好朋友,他和伙伴们一块帮助特派员刘燕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对他引诱、逼供,但嘎子坚定地说:“呸,我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你们小日本鬼子会滚回老家去的!”

嘎子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每一个坚定眼神,每一个机智的行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全身心地投入报效国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又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将来象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3:关于抗战电影的观后感

——《小小飞虎队》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和好朋友栾琪相约在永乐电影城观看电影——《小小飞虎队》。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是:小银、大壮和虎子。他们为了把情报送到飞虎队那里,历经千难万险,还到处被鬼子通缉。

记得有一次冒险,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三个小伙伴和小次郎君打擂台,虎子和小银吓得都躲在了大壮的身后,说:大壮,你块头、力气最大,还是你来吧。打了一半,大壮坚持不住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抱住小鬼子,虎子和小银搭档,把鬼子打了个脚朝天,让他哭笑不得。

最后,三个伙伴还是被鬼子捉走了,逼大壮说出情报,大壮想:小鬼子肯定不懂中国字。于是顺口编了一个情报:夜里老尿炕,不尿它就憋得慌。哈哈,观众们都笑的前仰后合。

“啪啪啪”,“有枪声,肯定是老洪和飞虎队来救咱们了。”大壮欣喜地说。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了新的一战。

最终,三个小伙伴在飞虎队的帮助下,逃出了虎口,成功把情报告诉了老洪,这使飞虎队歼灭了大队日寇。小伙伴正式成为了小飞虎队的成员,是三个名副其实的“抗日小英雄”。

他们的年龄和我们一样大,但是他们都那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勇敢面对困难,用我们的智慧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更强大。

——《夜袭》观后感

毕业了,今天借放假的无聊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夜袭》,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十分不错,但表现手法欠佳。

电影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阳明堡战役为小背景,为体现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大无畏的气概而拍摄。其讲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769团如何成功炸毁日24架飞机的故事。团长名字叫陈锡联,片中女记者也是唯一一个女角色叫郭晓娟,还有营长赵大力等。

影片以国共军队的冲突为开头,入戏十分快。而后日飞机的轰炸又使国共冲突军并肩作战,体现了影片所要表现的精神。同时又用一个女记者贯穿了全片,使残酷的抗战中多了一点柔情。影片深深的表现了陈锡联的汉子形象,但也无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记者微微的花火,硬汉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战的情感,这是和传统的抗战片的不同点。另外也从一个女子的角度亲身的了解了抗战,从她多次惊讶和惊慌的表情可以体现出战争是如此残忍,也给人以遐想。虽然女人加英雄的手法比较老套,但在这部电影中用的还是比较好。不足的是,那女记者在战地一直用的的照相机。在她被射死后就没有关于她的戏了,但是最后那个照相机呢?怎么没了呢?在结尾出现一下应该比较好吧。

另外,在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中,也显露了智慧,比如在山谷走就能断定鬼子不袭击他们,声东击西连夜回撤,还有在飞机场激战时用油桶作掩护等等。不仅体现了抗战坚强的精神,也体现了抗战中的智慧。所以最后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电影最大的看点应该还是战士们的精神,从练飞刀立志飚下鬼子的飞机,到小战士独闯飞机场结果被乱射而死,再到最后赵大力的“团长!三架了!”之后又英勇牺牲,无不感人肺腑。

影片拍摄效果确实不太好,很多电脑合成不太到位,但毕竟才投资了600万,还不及某些电影的十分之一,到这种程度已经特别不容易了。不过看这种电影,看的主要应该是一种爱国精神,而不是战争的场面效果和真实程度。它特别具有爱国教育、历史教育意义,所以把它当做一步教育片来欣赏应该更好,想起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看的许多电影了。那没有什么好效果,不是都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么。

大放假的,看看电影应该比天天没日没夜的玩电脑游戏强。各位天天开心。

喜欢电影,就瞎写了一点,写的不好,多包容。

——《举起手来》观后感

《举起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幽默、诙谐、滑稽,以及强烈的不真实感。尽管书籍和影视作品可以在真实历史中虚构故事,但也应该有个限度。这是抗战片,不是什么喜剧,冯小宁大叔。

整部影片的主题围绕着抗日救国宝的故事展开,是很好的立意。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民众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最终取得胜利。但是,竟然有人把这么好的立意歪曲是我不能容忍的。冯小宁导演以拍抗日体裁的影片出名,如《黄河绝恋》《紫日》等,以严谨的手法将我们带入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可是,这又不是什么喜剧片,却主次不分。片中种种日军的丑态让在电影院里的同学捧腹大笑。什么罗圈腿的日本兵一口一个花姑娘,什么被捉弄表演“喷火杂技”的日本兵,什么没有了裤子拿红被罩遮羞的日本兵,以及被火烧的“太君”。我想问问导演,我想问问编剧,这是否离谱得过份。日本人极重示自己的外表,(会让一个罗圈腿参军吗?日本也曾有过对中国探秘的行动。他们伪装商人,留学生去中国,所绘制的地图连一个村落、甚至水井都标出来了。他们的用心之细密会让两个小孩,一个车夫,一个女学生,两个游击队员和两个看起来己过八旬的老奶奶捉弄得丑态毕露?

难怪至今日本不肯向中国道歉,都是因为这些无中生有的给日本人抹黑的电影。要怪就怪那些糟糕的导演,以及那些糟糕的编剧。

篇14: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诱狼》是一部以解放军少将曾雍雅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为主线,还原著名黄土岭战役全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狼诱子”是男主角曾雍雅的外号,这外号说的是诱惑敌方进入陷阱的人。

引诱狡诈日本军队的任务艰巨又危险,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狼诱子”没有过人胆识、谋略是不行的,而曾雍雅就是这样一个胆略过人的八路军战士。

但在影片里,主创人员没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的胆略,在对日军、军队以及八路军中的女性军人描写方面,也着墨很多,在各方力量之间取得了影像平衡。

无论是敌我双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没有用贬低敌方的方式处理历史题材,《诱狼》可谓是良心之作。

在《诱狼》里,日本军官不傻、日本兵也不傻。

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是日本的山地作战专家,既熟读《孙子兵法》、精通中国文化,又有极高的西方战术修养,喜欢咖啡、也喜欢饮茶。

阿部规秀1939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同年秋天调集军队,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成功包围了曾雍雅的部队,若非曾雍雅判断准确选对了突围方向,恐怕早已全军覆没。

在围剿八路军的同时,阿部规秀还下令屠杀无辜平民,执行枪决的日军中有一名新兵,面对行将被射杀的中国人瑟瑟发抖,阿部规秀将这名新兵连人带枪拖至被处决人跟前,握着他的手、逼着他将刺刀插入了中国人的胸膛,而这一切被张英(罗昱焜饰)看在眼里。

阿部规秀的形象正是历史上日军的真实面貌——既有超高的军事素养,又冷血残暴,但日本人也并非生性残忍、嗜杀,在射杀鲜活的生命时,也会有恻隐之心。

一个战争机器的产生,需要反复的泯灭其人性,所以普通的日本民众,也是战争的牺牲品。

《诱狼》里清晰的传达出了这种观点,无疑是对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处,日军溃败,新兵逃命,慌不择路,正好被八路军战士张英撞见,后者荷弹步枪在手,却给了日本新兵一条生路。

正所谓恨有所起、恨有所终,不盲目仇恨、不扩大仇恨,才是完整的正义,才能永葆和平。

影片里的张英不但深明大义,而且能歌善舞、枪法如神,既是曾雍雅的亲密战友,又因为相互欣赏、暗生情愫。

张英本是一所高校的校花,为了民族大义投身抗日事业,日军扫荡时背着伤员躲避日军;在曾雍雅脑子发热准备刺杀“叛徒”——军队指挥官程步青(高明饰)时,及时劝阻(事实证明是误会一场)。

大决战的前夜,我军战士发动了攻心战术,张英演唱的日本民谣令日军将帅潸然泪下、军心大乱,而张英与日军狙击手的对决更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诱狼》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无疑是成功的,在丰满抗战影片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军中儿女内心的真挚情感。

在描绘军队方面,《诱狼》同样做到了公正客观、尊重历史。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军队消极抗日,甚至充当伪军是事实,但《诱狼》没有将军队全盘否定。

军队指挥官程步青与曾雍雅曾有联合抗日的兄弟誓约,前者虽不愿违背誓约,但又惧怕日本人,只能诈病不参与日军对八路军的围剿,不曾想被侄子夺了权力,部下成了伪军。

待与曾雍雅再次会面时,不仅诚心悔过、坚决抗日,还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汉奸侄子,在家国大义面前赎回了尊严。

虽然在抗日问题上,有其反复性,但《诱狼》并没有将人物刻画脸谱化,如实描绘了人在人格与人性上的缺陷,肯定了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决断。

《诱狼》是一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有力地回击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的诬言。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能够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不再一味强调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而是将所有历史人物全景展现,将反面人物也还原成人。

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战争时代的群像,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

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让今天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观众有所触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历战争,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动保卫和平。

抗战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本:《百团大战》影片观后感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百团大战》。

说起来,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打响的,正好是75周年前打响的。

此次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此片的献礼意味很强,也正当其时。

说到百团大战,在历史书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场战役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也影响到其它国家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正面对战。

这场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意义重大,同时在这次战役中,抗日军民们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也时时鼓舞着后人。

当音乐诗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题曲《等待黎明》的旋律响起,悲怆的战地情歌让人潸然泪下,而观影过程中压抑许久的情感也终于被点燃,被渲泻,被爆发。

“烟火绽放,照亮着沧桑的夜空,越过高山,等待美丽彩虹。”这首曲子对于被孤立分割的抗日军民来说,犹如一段期待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声,更是激励英勇斗争的信仰之歌。

所谓烽火硝烟不屈名族魂,一腔热血精忠报国志,战士们的鲜血洒在敌人的身上浸入脚下的土地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传承百团精神呢?我想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实现中国梦!是的,我们的祖国正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昂首阔步,今年的大阅兵就是最好的体现。

《左转》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者,纪念也;戎者,武力也。

在今年我们国家用大阅兵的形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就是国之大事。

当抗战老兵的车队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人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诚挚的感谢。

他们一代人的故事,已然成为民族的历史;他们一代人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的生机。

当年烽火岁月在他们脸上雕刻出的坚毅顽强,和今天的骄傲自豪,尽在老兵们简单有力的军礼之中。

当然我们纪念胜利,并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寻求和平!我们何不抓住美好的时光,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篇15: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

关于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1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关于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2

看完<<南京!南京!>>我落泪了。我为那些死去的国人而落泪,为危难中的祖国而落泪。<<南京!南京!>>将我内心中对祖国的爱从心灵的大海深处搅动开来,变得清晰而明确,让我对爱祖国这种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心中只有父母亲,他们是我的一切。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无微不至地爱护和照顾我,一刻也不离开我。他们让我认识了我的家族中的亲人们,让我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分子。他们让我熟悉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让我与邻居们友好地相处。正是有了他们, 我才不孤单不害怕, 内心中对他们既是爱又是崇拜。 由于我是如此地爱我的双亲,我也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我的家乡。

家乡,当我离开她去异地上学的时侯,这名词变得多么温馨。在家乡,有我的亲人、

邻居、伙伴和老师以及那一草一木,我是多么想他们呀!思乡、思人,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说:“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糖”;白居易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古人心中的故乡是沉甸甸的,对我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在异地上学,接触到了更多的新事物,获得了更多的新知识,我发现祖国与我的故乡是那么紧密的连在了一起。过去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在近代,在二战的时候,中国遭受着列强残暴的侵略,整个神舟大地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时的我的故乡何尝不是处在这样不幸之中并且更加深重呢!我还清楚地记得<<南京!南京!>>中的中国军人陆剑雄,他誓死守卫南京城,即便临死也喊出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他不正是想着祖国沦陷了,哪有他的故乡呢?现在呢,中国富强了,而我的家乡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我的亲人们也逐渐地过上了好日子。这,这使我怎能不爱我的祖国?

爱祖国,这是无数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的中国人的共有感情,怎能抛弃?我记得历史上为了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不惜一切的人都有这样的壮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记得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不正是我想说的吗?

关于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3

不知道南京南京在这边是什么时候上映的,但是我昨天去看了。。

作为年轻人,我也觉得成天在网上发泄反日情绪并没有什么用。毕竟国际上永远只相信实力而不是弱者的血泪控诉,国际政治永远不会温情脉脉,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为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外敌入侵的折磨,只有拼命壮大我们的实力。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

历史就是历史,真实地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厌恶战争,不代表我们就能遗忘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对于七十二年前南京的那场浩劫,更是每个中国人民心底永久的伤痛!黑白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一下子拉进了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距离,残垣断壁、灰尘夹杂着炮火带来的硝烟让这座六朝古都成了现实版的“人间地狱”,而安全区真的能成为一把能为难民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吗?不是!什么人道主义、国际舆论丝毫没能阻挡日军侵略的铁蹄。

角色需要塑造,而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相信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是被还原出来的,从日本兵角川到誓死保卫南京的陆剑雄,从唐先生到姜老师,甚至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小江,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拉开了序幕,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告诉了我们,他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可又不得不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挣扎、彷徨、无奈从他卷入这场战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都被这场劫难放大了,当他无意中射杀了躲藏在门中的妇女时,一句“我不是故意的”饱含忏悔,足具震撼力,而影片结尾角川在放走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两个中国人后,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再以难以承受,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结束了......那么快就结束了,也许在他死的那一刻,他希望这一枪是罪恶的终止符。

唐先生?我该怎么去说这样一个人呢?虽说范伟以前所扮演的大都是一些喜剧角色,而这一次你很难把他跟喜剧一词联系起来,作为拉贝的秘书,身份是一般百姓所不能及的,也许正是这一点他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对家人的保护能力,当他亲眼所见日军的暴行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被活生生地扔下楼去,绝望的眼神与呐喊怎能让我们不为之动容呢?出卖了安全区里的伤员换来的是什么?舍大家保小家换来的又是什么?只是一张废纸!而面对跟随拉贝离开地狱的机会,却又义无反顾地放弃机会,走上刑场,留给日军一句“我的太太又怀孕了!”发人深省......生命还在接力!

小江和姜老师可以说是片中的女性代表,小江不愿剪发让人联想到《泊秦淮》中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当日军索要慰安妇,为了保证安全区的片刻安宁,她举起手,踏上那段耻辱的不归路......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的顶峰。姜老师为了解救更多的壮丁,一次又一次充当家属,被发现后依然不屈直至庄严地倒下。

电影只是缩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经历了导演四年的磨砺,承载的是一段不堪回首又不能忘却的往事。

支持更多人去看这部影片,支持大家的愤怒,有愤怒我们才会有力量,才会让我们中华民族更为强大!

关于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4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关于南京抗战电影观后感5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篇16:抗战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抗战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说起哲学,人们马上联想起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   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还   有那些关于深奥的驳论,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无所适从。

驳论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富商祈求上帝:“万能的上帝啊,请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轻蔑的告诉这个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别祈祷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万能的,别玷污神圣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那么你请上帝将自己举起来吧?!”富商顿时无语。

想要学一习一哲学,其实不必去研究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蕴藏着一一一精一一一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劝解,带着女方去歌厅跳舞,当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脚。女的不悦:“你怎么老踩我的脚?”某人回答:“跳舞讲究的是一个节奏感和配合,我进你退,我退你进,两个人都往前进,不踩脚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还   踩我的脚?”某人回答:“夫妻间也是一样,两个人都往前进,总有一个被踩脚。”女的顿时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嘛?”张三说:“等死!”问:“你得了绝症?”张三:“没啊!”问:“那怎么会在等死?”张三:“我出生的当天就开始等死了。”仔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一天会注定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长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彻不悟,在长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一一一精一一一彩、活出快乐。

笔者文中的赖六,虽然其丑无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彻底的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心,从而开始一一一浪一一一子回头,回到正常的生活。赖六这样的人居然还   可以用来恶心人,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哲学的一一一精一一一妙还   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不经意的表达和一一交一一流,都充满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学观点,就看你怎么去领悟了。

篇17:关于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

2015年,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在单位团总支的组织下我们来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一天的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却在我们手中。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所以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为,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的卢沟桥河畔。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馆内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和每一处复原景观都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走过几个展厅还可以看见海报上写着伟大胜利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 ;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便开始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展馆中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日军暴行馆从轰炸、焚烧、抢掠、屠杀、制造“无人区”、残害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大量劳工,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战争馆通过介绍和展示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形式,通过景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了当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展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在这里展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对待同胞的残忍刑具、用过的毒气罐子、细菌烧瓶和万人坑中的一些骸骨。日军对我们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无差别轰炸,大肆掠杀无辜平民,残酷虐杀俘虏,强制奴役劳工,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尽管这些罪行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但当今天走进这个展厅时,那种忿忿的心情难以平静。他们无耻的推行“三光”政策,摧残妇女儿童,举行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中杀死同胞三十万余人!这些罪行是他们几辈子都无妨洗脱的罪孽!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在全民族团结一致的抗争中,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我们也要知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沉重代价和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所遭受过的痛苦和磨难。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从中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抗战电影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抗战电影观后感参考

抗战电影观后感作文800字

抗战电影《南口1937》的观后感

百团大战抗战电影观后感作文

关于抗战的观后感600字作文

诱狼抗日电影的精选观后感作文

不许动观后感精选

抗战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1000字

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抗战电影观后感(精选17篇)】相关文章: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2023-02-25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600字2022-08-22

百团大战观后感300字作文2022-05-21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500字2022-05-04

诱狼观后感2002024-04-13

百团大战观后感精选2024-01-26

关于央视海报里的英雄观后感精选2023-10-25

央视特别节目《海报里的英雄》观后感2022-04-30

百团大战初中观后感2023-07-18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600字初三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