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金陵十三钗》有感(集锦15篇)由网友“大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观《金陵十三钗》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20xx年的西安,电影《金陵十三钗》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篇2: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天,依旧静静的;地,依旧静静的;秦淮水,依旧静静地、缓缓到、流着。
金陵秦淮,这个美丽妖娆的地方,有着一群群美丽风情的女子,一代又一代,秦淮流出了亘古的风采。
苍烟漠漠,古都杳杳。古朴严实的城池弥漫着风沙。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一望无际的黄沙,掩盖了关山,掩盖了醉卧沙场的不归勇士。然而,细雨漫漫的江南,秦淮水却依旧静静地淌。醉生梦死,温柔乡里唱不尽的《秦淮景》;纸醉金迷,瑰色河流数不尽的风情女子。乱世红颜陈圆圆,妖娆顾盼董小宛,倾尽国色顾横波……一扬手,是阵阵香风娇袭,一颔眉,眉间是无尽风情。扭动的躯体仿佛妖娆的藤蔓,又如杨柳轻摆,一步步滋生出片片红莲。琵琶低吟,夜夜笙歌。秦淮八艳们娇柔的笑声,滋养了这条美丽的河。渐渐地,秦淮水染上了脂粉的颜色,静静淌着的是少女们豆蔻的芳香。
然而,烽烟开始升腾,山河即将破碎。啸天的孤狼唤不回明朗的圆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冥冥暮色如一袭纱衫,飘动着淡淡的哀愁,战争的鼓声淹没了撩人的琴音。
自古巾帼出动荡。这群柔弱苦命的女子摔了琴,断了弦,却舞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国土动荡,这群低眉温顺的女子,虽处低层,却扬起了铮铮节气。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风云涌起,朝代更替。清朝建立,明朝灭亡。一将功成万骨枯。秦淮八艳已成为过去。然而,不屈的是秦淮边的女子,不灭的是誓死卫国的灵魂,不悔的是心底深处的良知。
秦淮水缓缓流,流不尽的风花雪月,流不尽的倾城容颜。
1937年的南京,1937年的秦淮。
当华美的旗袍褪下,当朴素的蓝布大褂穿上身,这群摇曳生姿的女子,带着秦淮的风情,去了日本人的宴会。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举手投足间,昔日秦淮的锦绣,昔日秦淮的脉脉清流,昔日秦淮的灯火辉煌,仿佛都在那个小小的教堂演绎。
还忆浴罢描眉,还忆舞袖歌裙,都在咫尺间,清泪四溢。
秦淮八艳,为的是自己的民族;李教官,为的是自己的使命,那金陵十三钗呢?她们本来可以活着,但却为了那一群女学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她们也曾畏惧。她们沦落风尘,却依然坚强地活着,即使在一双双魔掌下挣扎,却也不忘活着,她们比谁都渴望生命。然而,她们还是去了,为了毫无干系的女学生,她们最终还是去了。秦淮、秦淮,你到底是怎样孕育了这些坚强美丽的女子?
鲜红的血液染红了琵琶的琴弦,鲜红的血液弥漫了金陵的天。那迟缓前行的坦克也在为她们哀歌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我只愿,那盘旋在空中的秃鹫,啄去日本人的眼睛,因为他们的猥亵玷污了秦淮女子的妖娆风情;
我只愿,那憩觅在深山的毒蛛,吸尽日本人的血液,因为他们的肮脏污染了秦淮水的清净;
我只愿,那十八层地狱的烈焰,焚去日本人的`肉体,因为他们的肢体触碰了中国的天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宣一声佛号:善哉!善哉!为的是我心中的怒火,为的是那仇深似海,为的是秦淮女子香魂不在。
春去秋来,花开花败,昔日的跫音已渐行渐远,秦淮女子的笑靥也已风吹云散。
那一脉静静的秦淮水,却仍然缓缓地流着。带着欢歌,带着笑语,带着华灯,带着记忆,静静地流着,流过亘古的世纪。
篇3: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惨而悲壮的故事。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为了军人的刚强坚毅,看到了不分国界的仁爱之道,看到了风尘女子在国难面前的超凡勇气,也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不争事实。
军人是伟大的,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哪怕毫无胜算,哪怕看不到希望,哪怕整个城市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会站起来,守护自己能够守护的生命,本是血肉之躯,只因为披着一身军装,就永远会记得自己的使命。我敬重军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在国家惨遭侵略的时候,站起来的不仅是军人,而是所有有担当的热血中华儿女。有人看不起风尘女子,觉得她们不干净,觉得她们有辱人的高贵。但是,在那个战火惨遭蹂躏的南京城里,正是这样一群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十几个学生生还的机会。
大爱无疆,爱是不分国界的。在惨遭侵略的南京城,有这样一位外国人,他本来是一个入殓师,为了保护无辜的学生,他披上了神父的外衣,担当起了守护教会学生的使命。他本有机会一个人平平安安地离开,却见不得美好的生命被肆意践踏,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把十几个学生带出了“地狱”。
如今的祖**亲很强大,她可以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孩子们。但是,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们有责任让祖国更加强大,也有义务成为更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篇4:中学生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我是个爱流泪的人,看小说、电视剧时尤其会随剧中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转折、大喜大悲而落泪。可是读完严歌苓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后,我的眼中却干涩得好像着了一把火,本想掩卷长叹一声,却有一股咸腥的浊气卡在喉咙里,不能舒解。那一夜的雨好大,我和着雷雨声读完这部小说。
秦淮河的浆声灯影里,从来都少不了影影绰绰的血色罗裙、佳人谑笑。我虽然讨厌隔岸彩船上所唱的“后庭花”,却也知道每一个“商女”背后必然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就在秦淮河雾气蒙蒙的背景之下展开了。
南京,这个旧中国的首都,曾经因为秦淮河的花魁们的巧笑倩兮粉饰了多少太平,然而这表面的太平很快便被1937年12月13日那隆隆的炮声击碎了。在日军铁蹄进驻南京城的时候,在大批逃难的人群中有那么一群女子,她们衣着光鲜妖娆艳丽,即使在逃难中也不肯邋遢半分,她们有些无赖地翻过教堂的围墙,不由分说地避入了美国教堂的地下室,同在这里避难的还有十几个教会女子学校的学生,于是,原本属于社会不同阶层的最不可能有交集的两种女人相逢了,而在生活中最“纯洁”和最“龌龊”的两种女人必然发生的所有冲突也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十三岁的少女书娟就用那双青春期少女敏感又充满愤怒的眼光窥探着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垃圾”。这些“垃圾”分享了她们所剩无几的食物和水,沾污了她们心目中圣洁的教堂和爱情,少女书娟恨不能把她们早日驱逐出去。不管是“她们”还是“她们”,谁都不知道此时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成千上万的中国俘虏被枪杀,未及逃出生天的妇孺老幼毙于街头,开膛破腹有之、断首去肢有之,南京城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一座只剩下阎罗和恶鬼的地狱。在探听到教堂里有伤兵或女学生的消息之后,穷凶极恶的倭人又怎会放过这样一盘丰盛的美味,即使它是在美国人的领地也是不能够阻拦的。恶鬼缠身,万般无奈的神甫已经无计可施,就在这危急关头,十三个“卑贱”的女子鱼贯而出,她们变身成为南京城最美的女学生,因为女学生的身份对她们来说,始终是一个梦,她们是按照梦想来装扮成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真正的女学生们获救了,而十三朵曾在秦淮河上盛开的花朵就这样被惨无人道地践踏了。
那一夜我莫名其妙地发起了高烧,梦里是零乱的裙裾、破碎的花朵,都说梦是没有声音的,而我的梦里却是鸦嚎不断。那一夜,我的梦里有李广、有文天祥,有岳武穆有陆放翁,我从来没有那样思念过这些隐藏在历史沧桑中的忠臣良将、这些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我很希望所有的中国人、中国的男人都能读一读这个故事,看一看当我们的母亲、妻子、姐妹被当做战利品被欺凌、被虐杀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在滴血。我很希望官场上那些有贪腐行为或准备贪腐的人们读一读这个故事,一个能够抵御外侮的强大的祖国对每一个个体是多么重要,如果不是各怀鬼胎各有私心,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能让侵略者在顷刻之间就变成炼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什么不能做一只筑巢防敌的工蜂,非要做挖空堤坝的工蚁呢?!
关于南京那段悲惨的历史,很多的书刊影媒上都有记载,我总是不敢去研读去深究,我怕痛。我总是想不明白,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怎么能让她的士兵在瞬间完成由人到畜的褪变,嗜血的、变态的天性在战争的激化下暴露无遗?我总是弄不明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从来都对其友善的邻邦,那东边的国里为什么总有些人对我们充满了仇恨?对于好看的书,我总有一读再读的愿望,可是,这本讲述金陵女子的故事书,我却再也不想翻起,那种痛,那种耻辱叫人心如刀割。对于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神圣,光荣,只要想到我所做的工作能够对祖国的强盛有所裨益,只要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使祖国不再受外侮、父母兄弟姊妹不再受欺凌,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神圣的、伟大的。
渐渐淡去了血腥味的秦淮河仍旧是那么美,新潮的美女们仍旧在河边漫步着,也许不会再有人想起那些桨声灯影里浪声谑笑的花魁们,可是,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她们,一群在贫弱国家的最底层用身体讨生活的女人,一群有着最卑贱的身份和最高贵的灵魂的女人,一群最深切地感受亡国之恨的商女们。
中学生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很短的一部小说,不到60页。讲的是13个逃避日军侵略的战火的风尘女子,却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教堂里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的生命。
几次不忍猝读,实在受不了对那残忍画面的想象。读罢,只有一个念想:感谢严歌苓,她以一个旅美作家的“准客观”身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描述了那场侵略的史实。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西方人、日本人,看到这本书;我希望,它被翻译成每一种文字,让所有的人知道:曾经这世界上有个民族是多么的不成之为人类!我希望,每一个越来越不清晰那段历史的中国年轻人,重新认识那个在他们眼中爱干净、精于技巧、懂得礼貌的民族。
“日本男人有着病态的恋童癖,对女童和少女之间的女性怀有不可告人的慕恋”,精准的判断;“玉墨对日本兵那一笑,得多大胆量多少智谋。就在那一刻,书娟想到一个词,假如这个词能剥去自古以来的贬义该多好:笑里藏刀”,这句话,我狠狠地读了三遍,解气!
严歌苓的文字,非一般人可比,精准得让你挑不出比那更确切的字眼,但不是锋利的刀刃或者锐利的针尖一样,也不是绵里藏针,她的文字外表不是那种柔软,而是另一种:像柔润钢透的玉,看起来多么美好呀,可是却坚硬、坚贞、坚明。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轮奸,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提起这部小说,是由于张艺谋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我当时第一时间赶去影院欣赏了这部影片,观后使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番外篇,通过一座小小教堂里发生的悲壮事迹,以微入深的反映了发生在南京历史上,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屠杀惨状。使人从导演描绘的细腻画面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民族的团结与仇恨,不禁让人感慨至深,潸然泪下。
相比电影来而言,小说的内容就要更加复杂许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严歌苓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浩劫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悯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他们共同面对了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毅然身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电影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说的结局却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那时书娟已经长大,当时代替书娟的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证人席上,指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一次有预谋、大规模的强奸。书娟通过声音辨认出了玉墨,但她的脸已不是书娟当年记忆中的容颜,最后玉墨并未与书娟相认,悄悄走掉了。
小说的主要故事便是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教堂之中。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学生,官兵和妓女,他们共同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样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前却也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亲情,有忠诚,有爱情。即便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故事的主角,这13位秦淮河女人,却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但是毕竟关于抗战时期,悲壮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太多太多,可这部小说却倍受张艺谋导演的青睐,也倍受读者的好评。究其原因,我觉得它的出众之处便是大量运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间的反差与对比,体现在故事场景的设定,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对各种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极真实的描写之中,深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责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对战争,对惨象的繁琐冗长的描写,而是将主要场景放在了“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这样一个仿佛与战场毫不相干,庄严神圣的地方。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十三个秦淮河妓女为主人公,起先通过描写她们的风情万种,花天酒地,鲜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乱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描写她们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争吵,泼辣蛮横,又反映了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们不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心期盼着那个假神父能够帮助她们逃离南京。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为了十三个女学生,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们牺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对比,更衬出危难当头中国人人性的伟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的胆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伟大的行为,不是面对迫害无视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伟大的灵魂,是甘愿为了他人,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让年轻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换的勇敢与坚决!
作者借小说反映出生命的卑微与渺小,描写出人物内心的脆弱与无奈。但是又刻画了危难关头人们的睿智与勇敢,坚毅与镇定。强烈的对比,也强烈的抨击着我们的内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时刻,依然会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恶的世界,依然会开出人性的花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结束后的采访中被问到,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
他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篇5:观金陵十三钗电影有感
观金陵十三钗电影有感
刚刚看过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第一次为老谋子的片子凑票房,也是因缘一天中午无意间看到的拍摄背后的故事,加上身边好评如潮,于是感觉似乎有非看不可的意思。于是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毕竟,既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又要对得起巨额的投资是很难兼顾到的。但愿如我这样的观众很少,毕竟太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上少一些我这样的挑三拣四苛刻者,也许这样的话,中国电影人才会信心满满,走得更远。
之前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这也是成为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员努力的工作、导演整夜整夜的讨论剧本、小演员们剪掉长发时的伤心哭泣、巨大的战场和气势恢宏的教堂从无到有。每一个镜头十几二十次的重复,所有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均因为真实、因为执着,所以美丽。于是,过程相比结果本身,更甚于深刻与动容,于我来讲,这份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篇6: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百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百字
好久没看电影了,更久没认真看电影了。走进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找到座位,坐下。战争场面,像在玩真人版CS,感觉佟大为好酷,想想自己啥时候也去玩一次,或许当一次群众演员也不错,正当思绪乱飞,隔壁两小女孩讨论起谁是主角。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笨脑袋已经没有能力走神了,到剧情高潮的时候,还好边上的两小女孩抽泣了,我看的也有些许的伤感,小差又来了------纯真真好,容易感动。一阵胃疼把情绪拉回来。剧情、情绪、胃疼交织在一起,Hold不住了,找纸巾。1号大厅的灯亮了,电影结束了,大家起立。我迟迟不想,可是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走出来,我还是顺着人群起立,披上外套的时候,心里一阵莫名的酸楚,我们都太幸福太幸福了,然后被推着出了影厅。
随着人流,一路走出影厅,说笑的说笑,沉默的沉默,我想此时那些说笑的人大多数应该是为了谈恋爱而看电影的幸福人儿吧,而沉默的,正如我,只是为电影而电影的人吧。从电影中走入现实,我像个尸体,绕着华丽的商场走了两圈,眼里看不到什么,停下来,靠着栏杆,写下一点感悟。
写完了,也回来了,再转转商场,风雅塘,婴儿洗浴的中心,ONLY,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这个晚上,我做梦了,我梦见我有机会去做群众演员,可是我的小毛驴却没电了,开的我很累,很累,一直开到第二天醒来还没开到片场。
突然想起妈妈曾经说过的话,祖宗作孽子孙还,核泄露舒服吧?海啸爽吗?
篇7:金陵十三钗精选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精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婬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江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妓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尸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爱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奸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奸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性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性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精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篇8: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了老谋子谋划了四年、投资6亿人民币、准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这部片子。片子拍得壮丽、凄美、动人。
《金陵十三钗》不像类似题材的战争片那么的场面宏大,它仅围绕一个点、一个故事情节展开铺叙。凄美悲壮的故事情节、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现场特效,成就了这部影片。2小时20分钟的片子,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进了那个年代,感同身受着他们的遭遇,呼吸着他们的呼吸,为他们的命运祈祷着。
以玉墨为首的13个女人演活了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秦淮河畔青一楼女子的音容笑貌,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可是,正是这样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与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们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用生命捍卫了尊严,她们用生命给了自己一个华丽的蜕变。
影片中,主人翁约翰从一个市井的殡葬师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人一性一中隐藏着的善与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也启示着人类,大爱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众说纷纭,《金陵十三钗》如是。我认为,即便这部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它的故事情节能打动观众的内心,能让观众与导演所要表达的“珍爱和平生活”的主题产生共鸣,即是成功。
篇9: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榴弹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妓女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妓女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妓女,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篇10: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昨天看了《金陵十三钗》,感想很多,心中的爱国情节又激发起来,日本能发展到今天也是喝着我们的血喂饱它们的,到今天它们也不正视这段历史,不是说自己多么爱国,只是也应该学习一下韩国人。
想一想现在活到现在已年逾古夕的辛存者,哪种心中的伤痛,巨大的伤害,日本政府却不能做出赔偿,特别是慰安妇。她们能活到今天已实属不易,但很多人的生活却很窘迫,不愿回顾原来的一切,一些人因为说出实情后遭受的异样眼光,有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组成团体要日本政府赔偿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历史已离我们远去,好像觉得跟我没什么相关,但是我在想,当我以后再买日本产品的时候我要想一想,我不想多花这个钱,让这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它们从来就没承认过自己的罪行。反正我要想一想,多支持国货!
这次本来带了板砖,因为谋子前面拍的几部戏都不理想,看来这回是回归了,我眼泪没流多少,心在流血,今天还在难受。上次想起918的时候响警报,居然有个卖衣服小妹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918,她说918是什么,我无语!所以历史要经常敲敲警钟才行。
篇1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毕竟,既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又要对得起巨额的投资是很难兼顾到的。但愿如我这样的观众很少,毕竟太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上少一些我这样的挑三拣四苛刻者,也许这样的话,中国电影人才会信心满满,走得更远。
之前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这也是成为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员努力的工作、导演整夜整夜的讨论剧本、小演员们剪掉长发时的伤心哭泣、巨大的战场和气势恢宏的教堂从无到有。每一个镜头十几二十次的重复,所有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均因为真实、因为执着,所以美丽。于是,过程相比结果本身,更甚于深刻与动容,于我来讲,这份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篇12: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篇1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 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篇14: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只是电影效果,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钗个人观后感
篇15: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网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 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 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 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xx,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 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 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 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2023-08-13
红色电影观后感2023-10-24
红色抗日电影观后感300字2022-05-08
800字观后感2023-05-03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影评2022-05-06
红色电影观后感高中生2022-06-03
观后感800字精选2022-08-28
800字范文2023-05-14
电影战马观后感小学生作文2023-01-22
观后感800字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