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好人观后感范文(共19篇)由网友“LyingSuc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辽宁好人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三峡好人观后感
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
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现在他来奉节找媳妇想看看孩子,却不想恰遇山峡移民,只好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媳妇,得知她现在过得不好,决定带她走。这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中间还插播了一段一名山西来的女护士寻找2年来不通音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的女人的丈夫,为了当面告诉他离婚的决定,因为她已经爱上别的男人准备一起奔赴新的生活。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平常事,被导演借助三峡移民这个大背景娓娓道来,倒也自然。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展现给了观众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我们。
3、关键词:莫名的哀伤
《三峡好人》与《世界》一样带给我许多淡淡的哀伤,一半由角色与情节而引起,一半竟是由他们而联想到自己。这种哀伤是莫名的,淡而深,阅后许久方能平复。
我想,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导演把极为平常的生活化的情节与人物展示出来以后,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也必须是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如果生来富贵是不会喜欢贾樟珂这两部电影,因为他们不会有共鸣感不会读懂人物与情节背后的东西。
看到众多百姓告别家乡,看着百姓围着拆迁办的人吵闹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工人因厂子被卖失业围着厂长吵闹今后的活路,看着因丈夫打工致残而不得不靠卖身挣钱的女人平淡而认命的话语,看到16岁的小姑娘为了生计自荐愿意背井离乡当保姆,看到旅馆老板何大爷房子拆迁后搬到拱桥下桥洞改造成的窟窿房子去住而旁边就是与他无缘的崭新的高楼大厦,看到她原先的媳妇16后的今天穿着破旧的绿军装在船上打工而且不得不委身船老大,看到众多民工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看着镜头里出现的无数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憔悴与茫然写在脸上的百姓们,我为他们感叹,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富裕,老百姓还是在温饱线上奔波着,()无奈而坚强地活着。
4、关键词:希望
记得《世界》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最终决定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生活,却在当天那个寒冷的雪夜死于煤气中毒,当他们被人抬出来头靠头地摆在地上时,旁白加上了他们俩心灵的对白,男的问“我们是不是死了”,女的回答说“不,我们的世界才刚刚开始”,由一对死人说出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实在是导演的终极必杀技,生活的本质:真实、无奈、坚强、希望,被另类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中,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鼓舞的,男主人公承诺给船老大付清大舅哥欠下的3万块钱,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民工兄弟回山西挣钱“赎老婆”去了,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也终于当面与丈夫约定了离婚酸涩而坚定地奔向新生活了,一切在残垣断壁中充满了朝阳的味道。这样的结局毕竟比《世界》里的结局更让人舒服。
5、关键词:坚强地活着
男主人公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被摩的司机宰客也只是抱怨几句,被大舅哥的兄弟踹几脚也不言语,正部影片的台词也不多,但是坚定而踏实。得知必须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媳妇,他就找到一份打工的活住了下来,还和原先欺负他排斥他的人们成了生死弟兄,尤其最后他得知媳妇现在的`境况后坚决地告诉船老大他要带走他的女人,欠的钱他准备回去挖一年煤还上来赎他的女人,真是个爷们!
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丈夫告诉他离婚的决定,虽然哀伤但是却非常坚定,当他们分头各自走开时,她的步伐虽然迟涩却终于没有回头,对于生活的态度,她也是勇敢而坚强的。
甚至那个卖身养家的女人面对生活也是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没有抛弃残疾的丈夫,最后跟随人群南下打工,她的一句川语“没的办法,总要活”令我对她充满尊敬。
男主人公的民工朋友们想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但是听到他说很危险,每年矿上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都不言语了只是狠狠地抽烟。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是跟随他上路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
这些也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也何尝不是在这繁华都市里流浪奔忙?按照这都市的水准来看,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买了房买了车就是富裕了?中产阶级?还差的远呢!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的洪流冲击着无奈而勇敢地活着!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略显茫然而又坚定勇敢地努力着!这种“生”的力量正是我们不断求上进求成功的原动力。
结语:一部好电影无疑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感慨,对我而言,《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一不留神写了好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篇2: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XX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能解释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
篇3: 《三峡好人》观后感
回顾整部影片,从一个不太专业的人看这部片子的色调,我觉得是属于冷色调的影片。整部影片以三峡大坝的修建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即将被湮没的库区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由两条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性感情线索为依托,实则有深刻内层联系的感情构成。主要有两条线索:韩三明千里寻妻和郭斌坐等离婚。两条线索由三峡的修建为纽带联系起来,从细节处展现出人的艰难生存状况。
韩三明,一个山西汉子千里迢迢的来到潮湿的奉节古城(一个两千多年的古城,要在两年完全拆除),只为找到十六年未见到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在前他用3000元买来的,在女儿2岁的时候,被拐卖的妻子被公安解救,回到了老家奉节。念女心切的韩三明,不顾南方的湿热,瘴气,来到妻子的家乡。住在一天一块二的“旅社”里,与拆楼工人一起吃住,其实这对一个山西庄稼汉没有什么,只是在见到大舅哥时所面临的冷漠,让韩三明端酒的胳膊凝滞。接下来,他从事拆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让他在潮湿的山城生存下来,等着跑船归来的妻子。影片在描绘他的工作环境时,多用长镜头,让蜀山湿云作为主人公的背景,蒙太奇式的拍摄手法:破旧的建筑工人手套,废弃的管道,斑斑驳驳的烘漆锅炉还在向地上滴着浑浊的工业废液……。远远的看着每一个工人在用铁锤敲打着废弃的管道,望着他们与石头的颜色相近的脊背,大脑中装机者的只有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沉思:原来人的生存与大山,大坝比起来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低贱。他们追求幸福的背影,与脚下已经腐朽的的石头一般,看起来是那么的卑微,实则在内里有着坚强的内心。
郭斌,一个同样来自山西的商人,为了追求经济上的胜利而忽略了妻子的感受。他的妻子沈红在历经万难找到他的时候,用女人的冷漠给了他致命的打击:离婚!一个为家庭在外打拼的男子汉等来的是妻子的决绝,现在生活的灯红酒绿在感情面前霎时失去色彩,不仅枯槁,而且像极了山脚下的破烂石块。人在物质与情感面前总是会徘徊,把握不住二者的平衡,往往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可能失去的就是曾经最不珍惜的。沈红在正在修建的大坝上与郭斌分手,后鼻音北方方言的分手在舌尖音的南方话的萦绕下,“我走了”这三个字显得很苍白,但这三个字在说出口之后,是沈红的含泪决绝和郭斌的无奈不舍,他们道路两边的狰狞的建筑石块像是在告诉他们:转身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就这样,人的感情面临着挑战,情感就像朽石一般外表枯槁,内心刚强。
两条故事线索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状况展开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物质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后者以感情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并且在情节上可以看出编剧的细腻心思,韩三明寻妻,最终相儒以沫;郭斌被妻寻,最终分道扬镳。在对比中彰显人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要我们生存着:像朽石一样―外表可以憔悴,枯槁,内心一定要坚强!
篇4: 《三峡好人》观后感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小马哥说:“好人一生平安?操,这年头奉节还有什么好人!”其实何止奉节,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在这个崇尚“黄金”的时代,还有谁会关注“好人”.无论是老实的韩三明,还是那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民工兄弟,他们都是好人。生活太难了,我们只能选择乐观,即使是身不由己,也要很大牌地笑笑。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篇5: 《三峡好人》观后感
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
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现在他来奉节找媳妇想看看孩子,却不想恰遇山峡移民,只好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媳妇,得知她现在过得不好,决定带她走。这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中间还插播了一段一名山西来的女护士寻找2年来不通音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的女人的丈夫,为了当面告诉他离婚的决定,因为她已经爱上别的男人准备一起奔赴新的生活。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平常事,被导演借助三峡移民这个大背景娓娓道来,倒也自然。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展现给了观众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我们。
3、关键词:莫名的哀伤
《三峡好人》与《世界》一样带给我许多淡淡的哀伤,一半由角色与情节而引起,一半竟是由他们而联想到自己。这种哀伤是莫名的,淡而深,阅后许久方能平复。
我想,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导演把极为平常的生活化的情节与人物展示出来以后,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也必须是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如果生来富贵是不会喜欢贾樟珂这两部电影,因为他们不会有共鸣感不会读懂人物与情节背后的东西。
看到众多百姓告别家乡,看着百姓围着拆迁办的人吵闹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工人因厂子被卖失业围着厂长吵闹今后的活路,看着因丈夫打工致残而不得不靠卖身挣钱的女人平淡而认命的话语,看到16岁的小姑娘为了生计自荐愿意背井离乡当保姆,看到旅馆老板何大爷房子拆迁后搬到拱桥下桥洞改造成的窟窿房子去住而旁边就是与他无缘的崭新的高楼大厦,看到她原先的媳妇16后的今天穿着破旧的绿军装在船上打工而且不得不委身船老大,看到众多民工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看着镜头里出现的无数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憔悴与茫然写在脸上的百姓们,我为他们感叹,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富裕,老百姓还是在温饱线上奔波着,无奈而坚强地活着。
4、关键词:希望
记得《世界》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最终决定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生活,却在当天那个寒冷的雪夜死于煤气中毒,当他们被人抬出来头靠头地摆在地上时,旁白加上了他们俩心灵的对白,男的问“我们是不是死了”,女的回答说“不,我们的世界才刚刚开始”,由一对死人说出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实在是导演的终极必杀技,生活的本质:真实、无奈、坚强、希望,被另类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中,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鼓舞的,男主人公承诺给船老大付清大舅哥欠下的3万块钱,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民工兄弟回山西挣钱“赎老婆”去了,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也终于当面与丈夫约定了离婚酸涩而坚定地奔向新生活了,一切在残垣断壁中充满了朝阳的味道。这样的结局毕竟比《世界》里的结局更让人舒服。
5、关键词:坚强地活着
男主人公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被摩的司机宰客也只是抱怨几句,被大舅哥的兄弟踹几脚也不言语,正部影片的台词也不多,但是坚定而踏实。得知必须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媳妇,他就找到一份打工的活住了下来,还和原先欺负他排斥他的人们成了生死弟兄,尤其最后他得知媳妇现在的境况后坚决地告诉船老大他要带走他的女人,欠的钱他准备回去挖一年煤还上来赎他的女人,真是个爷们!
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丈夫告诉他离婚的决定,虽然哀伤但是却非常坚定,当他们分头各自走开时,她的步伐虽然迟涩却终于没有回头,对于生活的态度,她也是勇敢而坚强的。
甚至那个卖身养家的女人面对生活也是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没有抛弃残疾的丈夫,最后跟随人群南下打工,她的一句川语“没的办法,总要活”令我对她充满尊敬。
男主人公的民工朋友们想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但是听到他说很危险,每年矿上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都不言语了只是狠狠地抽烟。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是跟随他上路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
这些也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也何尝不是在这繁华都市里流浪奔忙?按照这都市的水准来看,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买了房买了车就是富裕了?中产阶级?还差的远呢!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的洪流冲击着无奈而勇敢地活着!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略显茫然而又坚定勇敢地努力着!这种“生”的力量正是我们不断求上进求成功的原动力。
篇6: 《三峡好人》观后感
诗人西川敏感到影片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故里的事情。“这个故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噪音都是故里,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故里。”的确,影片细致地展现了一个正在被拆迁的故里,它的被拆迁状态(废墟状态)触目惊心,但我总觉得这个被拆迁的故里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所谓故里即“某人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地方”.影片中的这个地方即“三峡”,具体而言指奉节一带。影片中的故里缺少那在此出生并从小生活在此的“某人”.也许,你可以说,韩三明的妻子和那些本地船工、拆迁工就是这个“某人”,但他们与故里的关系,尤其是与正在被拆迁的故里的关系在影片中空缺(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是外乡人)。一个没有“故里人”在其中的“故里”乃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血肉、没有疼痛、没有历史、也没有现实的“风景”(影片中“故里”就不时向“风景”漂移),最多是一些没有切实所指的“空洞符号”(比如废墟)。作为“风景”与“空洞符号”的故里(三峡)乃是影片给我的故里,一个缺乏故里人之切身性的故里。至于西川谈到的故里则更像是诗人心里的故里,一个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中虚构的、超历史的、类型化的、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也没有什么可以的故里。影片中的夔门、江水、云彩、噪音、骂人的话等等在诗人心中唤起的是这个故里,他又把这个故里安在了影片中的三峡。所谓“诗意”便由此而来。
观众认为影片的中心主题是“变化”,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因其对社会变迁的展示和对这个世界变迁的思考,影片具有了“史诗的味道”.汪晖的分析与西川的说法一样有启示性,但也有些过头和失当。影片的确展示了变迁,但并没有揭示、暗示这种变迁的意义,即缺乏对特定的社会性变迁的独到理解与思考。就该影片所说的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显然指的是“三峡移民事件”.此一事件的确给巨大的人群带来了摧毁性的变化,因此,就此一事件来叙述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变迁乃是影片获得史诗性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一事件,换句话说,影片没有写这一事件中移民的命运,移民只是一个背景,影片的主人公在此事件之外。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变化,那也只是与三峡移民没有直接关系的变化,因此是没有多大社会历史性意义的变化,比如影片中夫妻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景完全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至于作为背景的拆迁废墟所暗示的变化因与移民之具体命运缺乏关联而成为空洞的符号。其实,正是由于缺乏对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变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这一现实事件之历史意义的独到思考,致使编剧者诚实地选择了“由外观看”而不是“由内揭示”的策略,这就在根本上放弃了史诗性的可能。对此,编剧贾樟柯说得很清楚:“在做的时候我跟副导演一起商量,我说我们要做一个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是外来人,我们不可能像生活在当地的真的经受剧变的人民了解这个地方,我们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
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写这个地区就注定了只能写这个地区表面的变化。三峡移民事件给移民带来的最为根本的`变化是什么呢?是移民与故里的彻底分离。那曾经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骤然之间就从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摩托仔指着江面说自己的家就被淹没在水底;旅店老板住进了桥洞;色衰的暗娼弃家只身前往广州;因公伤残的工人没有社会保障且只得服从大局迁往广东;活蹦乱跳的小马哥转眼间成了埋在拆迁废墟中的手机铃声;在拆迁中谋生的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去远方找活路┅┅。这些白描式的镜头多少表达了底层民众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彷徨、无助与无奈,但仅仅是“表皮的略过”,与三峡事件有关的现实深度也就停留于此,最后镜头又含混地指向了人生的荒诞与无常:一个划空而过的飞碟,一座纪念塔冲上云霄,一个人在空中走钢丝。“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编剧感觉到并刻意想表达的是“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这种诗性信念我们非常熟悉,但如果根本就没有深入“如此绝望的地方”,所谓生命“绽放灿烂的颜色”也只能是空洞的虚构,这就是《三峡好人》的故里诗意。
故里从来就被故里人相信是“自己的”地方,但在此移民事件中,故里断然成了“别人的”地方,故里人被命令放弃自己的地方。命令的不可抗拒性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秘密:故里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没有主宰、保护它的权利。故里只是一个暂时被恩赐又随时可以被收回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才是故里人忘记了的生存真实与历史命运。所谓变化不就是这一不变命运的凸显与轮回吗?就此而言,那变化中的不变者才是变化的根源与命运,而对此命运的思考才具有史诗的力量。史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既是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的“史”,更是启示人思考变化之根由的“诗”.《山峡好人》既没有深入描绘社会历史性变化,也没有启示人思考变化的根由,因此,谓之“史诗”就有些离谱了。
影片的现实主义品格是座谈者一致推崇的,对此,我基本赞同,但也有所保留。影片关注现实的意向与善的情怀非常珍贵,尤其是在“大片”逃离现实、背弃良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不过,影片给出的现实还缺乏足够的艺术力量,因为它没有成为启示观众深入理解现实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中的现实都是符号性的,它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的理解,也开启着观众对现实的理解。那种用“复杂性”、“模糊性”、“暧昧性”等等说法来搪塞在现实理解上的无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严肃的艺术都是理解现实和解释现实的方式,这也是艺术存在的根由之一。现实是一团乱麻,艺术是揭示其内在秩序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扭麻花的游戏;现实是一团浑水,艺术是将其澄明的方式而不是进一步搅浑水的把戏;现实有多种意义,艺术要扑捉那揭示真相的意义而不是真假不分照单全收。因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尽管这种理解和解释暗藏在对特定现实的虚构与描述中。
在《三峡好人》中有两大现实:其一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拆迁地的背景,比如废墟),其二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两个外来人的故事)。崔卫平说“废墟”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这种说法触及到影片的一种关注或崔卫平本人的愿望,想让废墟成为主角,想关注由之象征的重大现实事件,可惜的是编剧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废墟并未成为主角,只能退为背景,主角仍是外来人的故事。对此,贾樟柯本人是诚实的,“当时我也很矛盾,是以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感受这个故事,还是以外来人进入到这个现实里面展开讲,我后来觉得应该以一个诚实的视角进入,所以就采用了两个外来人来到这个地方,可能有很深入的介入,可能有表皮的略过。”贾樟柯在此说到的现实指就是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即崔卫平说的“废墟”.那“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显然是与废墟切身相关的人。对当地人来说,废墟般的现实具有切身性,对影片的两个外来主角而言,废墟般的现实则只有旁观性。由于缺乏对处身现实(移民事件)中的当地人(移民)之命运的了解与思考,编剧就不可能以当地人的视角进入当地的现实,不可能对这种视角中呈现的现实进行反思性表达。对编剧来说,选择外来人(看客)的视角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而非应当如此的选择。当然,进入现实的视角可以是多元的,但就重大现实事件之现实性的表达而言,“切身性视角”是最为“基本的视角”,因为重大现实事件的现实性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它所导致的人的现实命运。由于缺乏这一“基本视角”,影片所呈现的就只是有关“废墟”之外部观看的印象碎片,这种碎片能构成现实性和史诗性的要素吗?
“与三峡移民事件有关的现实”因背景化而虚掉了,“与三峡移民事件无关的现实”则因韩三明那朴素的善而落实(另一对夫妻的故事也只是一个陪衬)。这朴素的善是变化中的不变者,是小百姓生存现实的最后支撑,也是韩三明妻子未来的等待,这大概是影片中真正落实的现实与感人的要素。编剧所谓“有很深入的介入”的现实其实是他熟悉的后一种现实,那“可能有表皮的略过”的现实恰恰是他不熟悉的前一种现实。就后一种现实而言,它的确是“深描写实主义”,就前一种现实而言,它则是一种“表皮现实主义”了。座谈者谈论的恰恰是前一种现实,所以有些言过其实。
从这两大现实的区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剧者的优长与限度。早在《小武》中贾樟柯便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天赋:对俗常人生的素朴之善及其现实状态的超常敏感,对视听叙事之细节要素的简要运用,这一天赋在《三峡好人》中也有绝妙的表现,那就是对三明故事的叙述以及对废墟场景与噪音的细描;然而,当贾樟柯试图进入重大历史事件所导致的现实时,他的艺术限度就突出了。《三峡好人》之不如《小武》,就在于它把两种现实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尤其是把他不甚了解且缺乏深入理解的现实急就地拼接在他熟悉的现实上,使影片中的“现实”成了不伦不类的拼盘。
再看“好人”.影片给我的“好人”似乎没有座谈者说的那么玄妙,他就是韩三明那样的人,那种始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保有素朴之善的人。其实,三明之为“好人”在他所用的手机音乐“好人一路平安”中就有明确的暗示。写三明式的好人,以及这类好人的品质是贾樟柯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的艺术所具有的道德力量所在,甚至像“小武”那样坏在其外好在其中的人也是这类好人,至少是西川说的“不饱和的”好人。问题同样在于,将这样一个“好人”与“三峡”所象征的移民事件关联起来是否合适?三明式的好人是超然于特定的社会现实之外的,换句话说,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社会时空中都可能见到这种好人,因此,他与三峡移民事件没有特殊的社会性关联。尽管三明式的好人有永恒的意义,就象最素朴的善具有永恒的价值一样,但那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内涵稀薄的好人。在特定的社会境遇中,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好人”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内涵。面对离乡背井的命运“顾全大局”是“好人”;面对移民纠纷“让一步”是“好人”;邻里有难“援之以手”是“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好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是“好人”;世态炎凉“重情守义”是“好人”.“好人”的社会性内涵会在重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变得尖锐而充满悖论,因为你顾全的大局可能有问题,你在纠纷中让一步可能让不义进两步┅┅;你的“好人”之好就得打个问号。还有,在重大事件中,“好人”之“好”也在经受考验,一个日常好人可能会在重大事件中面目全非,“好人一路平安”的日常信念也可能遭到彻底的颠覆。因此,重大社会事件给严肃艺术提供的是这样一个契机:“好人现象”会成为反思个人生存和社会关系的入口,而不是一个预定的出口,这才是高品质艺术世界中的好人!一个与问号关联在一起的好人!
从以上分析可见,《三峡好人》中既没有作为移民事件之象征的三峡,也没有在此事件中的好人,因此,它多少有些文不对题。其实,影片的英文片名StillLife(《静物》)更像编剧要写的东西。正如编剧自己所言,他在“一批又一批劳动者”那“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中”看出了“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深入这种现实,而是以外来者(两个主角)的眼光把这个现实处理成了旁观之背景。事实上,影片呈现的正是与这个背景没有必然关联的外来人的现实,而不是三峡的现实,更不是“静物”的现实。但编剧何以要“三峡”?而且还要《三峡好人》?我不知道答案。
也许,《小武》还是贾樟柯的一个高度,要超过它并不容易。当然,我更愿意将《三峡好人》看作超越《小武》的尝试,尽管它还不成功,但这种尝试很重要,因为它在向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更是在大片纷纷堕落的时刻持守艺术的基本责任与良知,因此,我非常认同座谈者的用心。不过,真要让贾樟柯的探索达到座谈者期许的高度,友情呵护固然重要,冷静的批评与苦口的良药也许更重要。
篇7: 《三峡好人》观后感
贾的三峡好人终于公映了,观后感慨万千啊,同时也对这部电影拍手称快,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需要冷静地客观地剖析社会现状,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关注潜在的和已经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分析和探讨的历史性问题。
三峡好人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国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种基于改革而带来的困难甚至是灾难在某中程度被舆论给淹没了,这个时候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严格控制舆论,永远只报道改革的利好消息,把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深层次问题一笔带过,或许在某种程度说是在加深潜在的社会矛盾。当然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从三峡移民的政策和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但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就大相近廷,这时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的缺失问题,政策无法落实到基层,使改革积累的民怨,制造了社会矛盾,而《三峡好人》在这个时候的公映恰恰让大众看到了光彩背后的社会代价,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写实电影,这是我要说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三峡好人的公映说明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基于政治敏感的电影题材限制,随着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电影工业也随着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前进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相差甚远,随着像华娱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但是对于题材的严格控制,很大程度上把中国的电影定位在了娱乐性质上,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在削弱,因为解放后的战争题材电影对于当时的苦难阶段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而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已经不同,所以说基于目前的中国现状,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没有显现出来,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社会认知和娱乐倾向的多方面原因,从山峡好人的票房就可以看的出来,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不成熟。
我要谈论的第三个问题,中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这是改革带来的代价,而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将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话题,而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在社会矛盾上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三峡好人》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地层弱势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它的时代意义,而弱势群体的现状确是血淋淋的,中国的三农问题几十年一定是中国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一直是在利益的分配上,矛盾是深层次的,这几年的三农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背后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中国的弱势群体实在是太苦了,他们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而物价水平却在节节攀升,医疗卫生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稀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在中国经济光环背后苟筵残喘,社会的腐朽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加深了烙印,站在时代的前沿,历史的脚步会走向和谐还是又一个深渊,在政府面前或许就是一念之差。
作为中国农民为了生存,靠己之力,我们只能纵身跳进水深火热中,殊死一搏,因为时代造就了我们。
篇8: 《三峡好人》观后感
在嘈杂的室友打游戏环境下依然认真看完了这部电影,片中大量的长镜头让我很容易回到十多年前修建三峡工程的时候,跟随一个山西煤矿工乘船来到四川,寻找媳妇和女儿。片名有好人二字,自然可以认为这个煤矿工就是一个憨厚沉默的好人,但是后来却交代媳妇是十六年前花三千块钱买来的,之后被警察救回到老家。不过被救回家的母女过的并不好,母亲跟着一个家里欠债的船夫混饭,女儿去了东莞打工,最后煤矿工父亲要回山西继续下矿来还钱接回母女。
我们一般认为的好人就是不会做坏事的人,但是主角却做出了买老婆这种行为,而且还认为家里对她很好,不该离开山西。正常来说,买老婆已经侵犯了受害者的自由,最后受害者选择重获自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能因为限制自由后在其他方面对她好就相互抵消了。片中主角大部分时间都是很善良的人,但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也买老婆、找小姐,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很难有完全不做坏事的人,因为人人都有欲望,善良的人也是如此。
就连被拐的女人后来还觉得自己离开山西是年轻不懂事。如果不是要修三峡,女人回到四川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但是由于大量的拆迁导致三峡库区的人们生活比以前困难很多,最后在三峡和山西之间更加偏向后者了。这是因为生活的困苦把刚获得的自由又摧毁掉了,甚至会破坏的更严重。
篇9:《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贾樟柯的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形式,浓浓的乡音,最质朴的演绎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底层小人物们挣扎的苦逼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电影描写的是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奉节居民在拆迁过程中的生活状态。
记录下这些拆迁工人,记录下奉节居民的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亲情的力量,让他勇担重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护士,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代表着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三明给旅店老板点烟,小马哥就不乐意了,三明赶紧点上;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茶是沈红丈夫留给她的唯一物件,丈夫不知哪去了,沈红只能独自一人品味其中甘苦;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篇10:吉林好人观后感
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发布20**“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福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出席发布活动。
发布活动上,刘雪莲、刘新昕、孙文晶、周兴亚、降伟岩、胡文河、胡连华、郭晓英、崔京玉、梁淑华10名同志被授予“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荣誉称号;于潇等10名同志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特别关注奖;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最佳团队奖。通过播放短片、现场采访等方式,发布活动生动展示了“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他们中,有的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育,有的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到四川灾区支教,有的把全部心血用在特殊儿童培育中;有的把教研教学与服务农民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有的则走出校园组建志愿爱心团队,把爱播撒得更多更远……
梁淑华驻守大山深处的偏远教学点30年,每天从事的都是几个年级同时上课的复式教学,她把教学点当成了家,她说:“我不能让山里孩子上不了学,落下一个都不行。”崔京玉的故事让观众潸然泪下,由于癌症复发在外就医,崔京玉没能来到现场,她通过视频表达心意,她说:“我要赶快好起来,回到岗位,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郭立国是“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最佳团队奖弓棚镇武龙中学的校长,他说,这次获奖,是激励更是鞭策,也是对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和鼓励。“今后,我们还要通过数字学校联盟的形式,带动全省更多的农村学校协同、协作起来,带领他们建设数字化校园,培养智慧人才。”手捧着奖杯,郭立国激动不已,“再苦、再累、再难,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资源,我们也会努力下去。”
教师们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所有观众。“太感人了!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对教学一线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学习。”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老师李岩表示,自己要向他们学习,把爱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王雪超是长春工业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他说:“毕业后,我要像他们一样,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据了解,20**年度“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评选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省内各高校共推荐了239名候选人。省市县三级联动评选发布的过程,宣传了全省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发布活动实况9月10日19时30分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出。
篇11:吉林好人观后感
9月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和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由吉林教育电视台承办的20**“吉林好人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在长春工业大学礼堂举行。校党委书记席岫峰出席颁奖典礼,我校农学院教授胡文河作为获奖教师上台领奖。
典礼上,现场观众通过视频短片,详细了解了胡文河教授多年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吉林省粮食增产和农业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感人事迹。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姜会林为胡文河颁奖。
20** “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评选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在全省范围内挖掘和报道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经过3个月时间的.推选、事迹展播以及最终评选,包括我校农学院教授胡文河在内的10名教师荣获20**“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此次颁奖典礼盛况将在近期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出。
篇12:四川好人观后感作文
四川好人观后感作文
世界上有很多普通人,但有一些普通人有金子般的心灵在闪烁。这几天,在四川电视台举办了一个真实的宣传正能量的节目━━四川好人。
在这里面,我看见了许多平凡而又高尚的人。
在这茫茫人海之中,他为了打扫峨眉山,拼上自己的命,他是谁呢?彭文才,今年44岁,四川乐山市人,职业是崖壁清洁工,峨眉山秀甲天下,山势雄伟,峨眉山海拔3079m,让人走路也会气喘,而彭文才单靠一根绳,在悬崖下的攀爬就更费劲了。彭文才说,每年的七八月和春节都是最忙的时候,有时一天就要清理一两百斤的垃圾,舍身崖下散落的衣服,塑料袋,塑料瓶能装满两三个塑料袋。他干这项工作干了,爬了5000多天。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准备工作到他干不动的时候才停止,多么朴实的清洁工呀!
彭文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懂得感恩,峨眉山抚养了他,所以他要把峨眉山打扮得更美丽,更漂亮。从这一点,我知道了人们应该保持有感恩地心,感恩身边的人事物,感因人民,感恩社会。他不管是夏日当空,暴雨雷打,还是雪花成片,寒风呼啸,还是节假日都要去工作,仔细一看,他身上的皮肤已经是黑黝黝的`了。我真想不通,那些人怎么舍得往那么漂亮的悬崖下扔垃圾。可是彭文才一声不吭的栓起保险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捡游客扔的垃圾。如果他在捡垃圾的过程中落空了,掉下200米的悬崖,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没有了他,那么峨眉山也没有这么美丽、整洁。那么金顶也不叫金顶了,而叫垃圾顶,所以我们要尊敬普通人,更应尊敬他们的劳动,不要乱扔垃圾。
如果名人是金字塔的塔顶,那么这些人是地基,世上多有一些这样的人,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
范文二:《四川好人》观后感
当我看了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职高教师代恩平的感人事迹后,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著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每逢周末,不管天晴下雨,代恩平都去家访,然后把贫困生情况发布到爱心网站上。坛厂校园内,他寝室的灯总是最迟熄灭。
为了方便家访,代恩平专门买了一双高筒防水胶鞋和一辆二手摩托。不管是不是他的学生,只要打听到哪家孩子有困难,代恩平都会骑著摩托车前去家访。接受帮助的学生多了,仅靠他一人忙不过来。“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爱心人士直接将钱物寄到学校,由班主任代收;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学生,直接寄送给本人。”
6年来,代恩平已经走遍水潦彝族乡8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每个村寨,先后完成300余次家访,成功为107名贫困学生寻找到爱心资助,受益学生达余人。
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著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著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著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范文三:电影《四川好人》观后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在廣元劍閣縣的豹子嶺上,你總會聽到“叮叮咚咚”的聲音,你總會看到一個老人在聽著水響打拍子……
30多年,他日復一日的上豹子嶺,打了6個井,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啊!他總説“天有時會幹的,那時,我這兒就成了第二個供水站了。”……這天,他的鏨子打壞了,他一點也不著急,因為在他打井三十二年的時日裏,鏨子打壞了無數條!錘子打爛了三十多條!看到這兒,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有這樣堅持的做過一件事嗎?沒有!我從來都是“三分鐘熱度”。每次我做不到一件事的時候,總是找借口,自我欺騙“休息休息”“待會再做也不遲”。
看到他的事跡,我不禁無地自容,要是地上有條縫,我一定會鑽進去……
那個夜晚,他去找在廚房做飯的妻子━━袁素蘭要錢買鋼筋做鏨子。不想她不答應,“沒有,這些年花了幾十萬元打井,一點都不值得。”
“我如果不去打井,遇上幹旱,那點哪夠。到時候,牲畜和人都要渴死!你説值不值得?”……袁素蘭終究拗不過丈夫,給了錢。一覺醒來,他匆匆忙忙的吃完飯,就是為了到縣上買鋼筋。可是到了集市,老板硬是不收錢,也不賣貨,“你説你打了那麼多的井,免費提供給人們,我怎麼還要你的錢呢?況且你身體不好,八十幾歲,下身僵硬,不能再讓你打井了。”可這位善良的老板又怎麼攔得住他為事業獻身的心呢?
不久夜幕降臨,萬籟俱寂。在夜深人靜,大地沉睡時,他和他的妻子開始忙活了,他們不避火熱把買回來的鋼筋做成了一條結實鋒利的鏨子……
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人替他算了一筆賬,他這些年打的井要錢的話應該賺了40多萬,許多人都勸他不要幹了“你做裁縫也掙不了多少錢,井水又不要錢,每年還要承擔打井的開支……”
他卻説:“我挖井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缺少水的家庭吃水。看到別人來提水,我是真的高興。只是苦了我的妻子……”
……
聽到這,我忽然想到他平時生活是多麼的艱苦:衣服舊了、破了不舍得買;沒吃過的東西不舍得買了吃……再看看我們,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所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莫過如此。還不知道何謂節約,何謂簡樸……
他正是“四川好人”左慎宗!
他又找到了一處有水源的地方,于是他又唱起了歌“想起我這口井,何年何月才打得成,為治水全家上了豹子嶺,不分晝夜一心做個打井人……”
你聽,豹子嶺上又響起了“叮叮咚咚”的聲音……
篇13:《三峡好人》观后感作文
《三峡好人》观后感作文
回顾整部影片,从一个不太专业的人看这部片子的色调,我觉得是属于冷色调的影片,像朽石一样活着 —《三峡好人》观后感。整部影片以三峡大坝的修建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即将被湮没的库区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由两条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性感情线索为依托,实则有深刻内层联系的感情构成。主要有两条线索:韩三明千里寻妻和郭斌坐等离婚。两条线索由三峡的修建为纽带联系起来,从细节处展现出人的艰难生存状况。
韩三明,一个山西汉子千里迢迢的来到潮湿的奉节古城(一个两千多年的古城,要在两年完全拆除),只为找到十六年未见到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在前他用3000元买来的,在女儿2岁的时候,被拐卖的妻子被公安解救,回到了老家奉节。念女心切的韩三明,不顾南方的湿热,瘴气,来到妻子的家乡。住在一天一块二的“旅社”里,与拆楼工人一起吃住,其实这对一个山西庄稼汉没有什么,只是在见到大舅哥时所面临的冷漠,让韩三明端酒的胳膊凝滞。接下来,他从事拆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让他在潮湿的山城生存下来,等着跑船归来的妻子。影片在描绘他的工作环境时,多用长镜头,让蜀山湿云作为主人公的背景,蒙太奇式的拍摄手法:破旧的建筑工人手套,废弃的管道,斑斑驳驳的烘漆锅炉还在向地上滴着浑浊的工业废液.......远远的看着每一个工人在用铁锤敲打着废弃的管道,望着他们与石头的颜色相近的脊背,大脑中装机者的只有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沉思:原来人的生存与大山,大坝比起来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低贱,观后感《像朽石一样活着 —《三峡好人》观后感》。他们追求幸福的背影,与脚下已经腐朽的的石头一般,看起来是那么的卑微,实则在内里有着坚强的内心。
郭斌,一个同样来自山西的商人,为了追求经济上的.胜利而忽略了妻子的感受。他的妻子沈红在历经万难找到他的时候,用女人的冷漠给了他致命的打击:离婚!一个为家庭在外打拼的男子汉等来的是妻子的决绝,现在生活的灯红酒绿在感情面前霎时失去色彩,不仅枯槁,而且像极了山脚下的破烂石块。人在物质与情感面前总是会徘徊,把握不住二者的平衡,往往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可能失去的就是曾经最不珍惜的。沈红在正在修建的大坝上与郭斌分手,后鼻音北方方言的分手在舌尖音的南方话的萦绕下,“我走了”这三个字显得很苍白,但这三个字在说出口之后,是沈红的含泪决绝和郭斌的无奈不舍,他们道路两边的狰狞的建筑石块像是在告诉他们:转身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就这样,人的感情面临着挑战,情感就像朽石一般外表枯槁,内心刚强。
两条故事线索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状况展开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物质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后者以感情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并且在情节上可以看出编剧的细腻心思,韩三明寻妻,最终相儒以沫;郭斌被妻寻,最终分道扬镳。在对比中彰显人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要我们生存着:像朽石一样—外表可以憔悴,枯槁,内心一定要坚强!
篇14:四川好人观后感600字
问题是,怎么才算好人呢?
乐善好施的是好人。可是我们都知道,好人难做呀。这样的好人是开放性的,是不设防的,一味地给予,自己能有多少东西可给呢?“这样下去她会被撕碎的!”
以世俗的眼光,沈黛并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她本来可以继续她的职业,过一种不好不坏的日子,但偶然的神仙的眷顾,让她自己决定做一个“好人”。
人们开始吃她了,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总是在夸奖沈黛是好人,而本色的沈黛又是那么善良,不忍拒绝大家伸来的手……可沈黛还得活呀,她需要表哥,需要主张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理论呀:好人怎么可以声明自己的利益呢?好人就得无私奉献!我想到了我们曾经非常熟识的道德模特: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都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可人们总是能翻出他们不那么高表哥来了,用了强硬甚至邪恶的手段赶走了向他伸手的乡亲们,忍辱负重经营沈黛的爱情和产业。她实在是孤独,表哥和沈黛似乎完全不同,但却是这个世界相依为命的唯一朋友。
那些村民们……唉,相信大家看到这些自私但又可爱的乡亲们,肯定都不是个滋味。好人,坏人,从来就分不清楚,所以戏里所有的人的服装全都是阴阳两极对立。作为观众,我们明白事情的真相,看着乡亲们不自觉地伤害着善良的沈黛,恰便是站在生活之外观察着生活。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炮弹不是投向隋达的,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心里清楚着呢。可我们还清楚,有许多时候,我们其实扮演的是那些看似无辜实则有时候很讨厌的“乡亲们”。的确,人民是伟大的,但那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有时候,人民是盲目的,是容易不明真相的。有人说看那一段审判隋达的戏想到了袁崇焕,我深有同感。崇祯自毁长城也就罢了,凌迟袁崇焕而市民纷纷生啖其肉,想起来总是让人不寒而栗。
神仙最后对沈黛说:世上只要还有一个好人,这世界就有救。话是不错的的,不过只是常规的废话。这话神仙自己说得都底气不足,更添了我们的一份感叹。最后的唱词更有点意思:我们的任务已完成,虽然问题没解决。戏剧家总是最狡猾的,他费了半天劲骗我们看了那么长的一场戏,最后却总是得出一个我们早已知道的道理。是呀,他的意图也不过是提醒我们思考罢了,并不指望告诉我们多么深奥的道理。
在轻松的气氛里,我们看得并不轻松,这戏,就算成功了。
篇15:《三峡好人》观后感优秀
《三峡好人》观后感优秀例文
贾的三峡好人终于公映了,观后感慨万千啊,同时也对这部电影拍手称快,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需要冷静地客观地剖析社会现状,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关注潜在的和已经严重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分析和探讨的历史性问题。
三峡好人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国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种基于改革而带来的困难甚至是灾难在某中程度被舆论给淹没了,这个时候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严格控制舆论,永远只报道改革的利好消息,把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深层次问题一笔带过,或许在某种程度说是在加深潜在的社会矛盾。当然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从三峡移民的政策和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但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就大相近廷,这时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的缺失问题,政策无法落实到基层,使改革积累的民怨,制造了社会矛盾,而《三峡好人》在这个时候的公映恰恰让大众看到了光彩背后的社会代价,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写实电影,这是我要说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三峡好人的公映说明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基于政治敏感的电影题材限制,随着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电影工业也随着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前进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相差甚远,随着像华娱兄弟这样的民营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中国 电影市场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但是对于题材的严格控制,很大程度上把中国的电影定位在了娱乐性质上,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在削弱,因为解放后的战争题材电影对于当时的苦难阶段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而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已经不同,所以说基于目前的中国现状,中国电影的时代意义没有显现出来,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社会认知和娱乐倾向的多方面原因,从山峡好人的票房就可以看的出来,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不成熟。
我要谈论的第三个问题,中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这是改革带来的代价,而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将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话题,而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在社会矛盾上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三峡好人》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地层弱势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它的时代意义,而弱势群体的现状确是血淋淋的,中国的三农问题几十年一定是中国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一直是在利益的分配上,矛盾是深层次的,这几年的三农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背后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中国的弱势群体实在是太苦了,他们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而物价水平却在节节攀升,医疗卫生条件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稀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在中国经济光环背后苟筵残喘,社会的腐朽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加深了烙印,站在时代的前沿,历史的脚步会走向和谐还是又一个深渊,在政府面前或许就是一念之差。
作为中国农民为了生存,靠己之力,我们只能纵身跳进水深火热中,殊死一搏,因为时代造就了我们。
篇16:好人
午后,半带阴云的阳光忽明忽暗,空气夹杂着湿气,如不透气的蒸笼,一团团湿热传遍每个角落。
一个老人便似这蒸笼中的一粒米,撑过这匆忙的人行道。他无神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像空塑料袋一般被电线杆搀扶着。老人走了一会儿,皱了皱眉,停下了脚步。他看着周围走过的人影,期待着什么,又看向地面,拼命地眨了眨眼,又迈出一步。突然,好像一束光穿过,老人一阵眩晕,伸出手,仿佛想抓住什么,又仿佛丢下了企盼和无助,倒在了昏暗的阳光里。同样的人走过同样的街道,他们都看了看老人,面露同情,缓缓走开了。天越来越热,一大片雨水盖住了街道,人们赶路似地奔过街道,消失在了雨雾中。只剩下老人倒在角落里了。
一个年轻人发现了老人,跑了过去,一阵惊恐闪过青年的面孔。青年扶起老人,呆了一会,背着老人走了,带着悲愤和同情,或是几滴无源的泪水。两天后,还是那条街,还是那束阳光,只是清爽了很多。一个年过六旬老人,提着一个皮包轻快地走过街道。一个人影走进了他,抓住皮包,猛地一拉,把老人拽到在地。“快看,那有抢劫”,几个人看了过去。“有个老人摔倒了,快叫救护车。”追那个男的。
几个人向着人影追了过去,几个人报了警,叫了救护车,更多的人跑过去扶起老人,问他伤情,问他丢了什么,问他家人的电话……抢劫犯很快被众人制服,老人也被救护车带走,只受了轻伤。几天后,那个抢劫犯站在一座石碑前,手里捧着一束鲜花。几天前他曾背着父亲走过一滩滩积水,不顾脚下的泥泞。
父亲想要的,却一直没有人给他。就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没有给他一个好人的品质。
篇17:好人
缓缓在纸上写下这个题目,不禁觉得手中这支笔仿佛有千钧之重,好人,这个在现代几乎被忽略字眼,在我的心中有着太重的分量,心事的一角总藏着那样一份悄然的感动,不愿晾晒,只怕我这支沾了世俗的尘的拙笔,玷污了那份善与纯粹
也不过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我和妈妈一起坐火车去看望北京的姨姥姥,多年漂泊在外,姨姥姥早就为许多的久违的家乡味儿魂牵梦绕。大包小包拎来到火车站,才发现我们根本无法胜任把它们移上火车的艰巨任务。车站里人来人往,热闹嘈杂,可我却觉得孤单又无助,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行人停下匆匆的脚步,帮上我们一把,即使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当我咬着牙拎着沉重的行李箱步履踉跄的向前走去时,一个面容慈祥的老伯伯却微笑着帮我扛起了行李箱,“你太瘦了,我帮你。”车站仍是喧嚣,可顿时,我的心中强烈的振荡起一种美妙的感受,仅仅是一句话的温度,却让这炎炎夏日中,人心,变得分外舒畅。上了火车,妈妈不停地说着谢谢,可老人只是一笑,透过这朴实无华的一笑,我看到了一个质朴的灵魂,透过那简短的一言,让我相信,人间还有真情在,好人,原来并不是另类。
我不愿多言现在社会中好人的窘境,我也不想明白为什么好人的标签上,总是伴随着“傻”的注释,难道,这也是一种现代?也许我们会时常感叹,好人难觅。可又是不是不再纯粹的我们,用一种看似“聪明”的处事之道,压抑了人性里的那份“真”,俗世里的那份“好”?
也许吧,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人真的很难;可这个世界上,恰恰又太需要好人了。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吧,好人也许会流泪,会伤心,会孤独无助,但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太多的好人存在;好人永远是这个世界的魂。
如果我们的心已然被世故风化的不能再去做一个纯粹的好人,那么,就去做一个为好人喝彩的人吧,为我们的心灵增添一份美与善,不能让好人受委屈,更不能让好人吃亏,因为好人永远是这个世界的魂。
篇18:好人
排忧解难舍家业,
救死扶伤忘一切。
世上皆夸好人好,
岂知好人不好做!
篇19:《四川好人》观后感600字左右
《四川好人》观后感600字左右
四川好人,我以前听过,但我从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好人的标准。
今天晚上,我看了四川电视台《四川好人》的电视,那一个个好人们的事迹,才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王东,一个非常有担当的男子汉,他闯祸后,没有逃跑,而是担当起了被撞老人的生活重担。最终,两家人成一家人。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
峨眉山金顶蜘蛛人——彭文才。十五年来,一直坚守在峨眉山上清理垃圾。不怕山高,不怕冰天雪地,从来节假日都未回过家,和父母吃过一顿团圆饭。他默默无闻的用一身橙色,点缀着峨眉山,让峨眉山水甲天下。
大山里的医生——玛丽。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却为山里的人们迎来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为他人的幸福,快乐而奉献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背兜法官——郭兴利,郭青天。他说:“不要把自己当官”。他做到了这一点,平易近人,经常用背兜把法庭搬到农家附近,为老百姓调解纠纷。他是一个伸张正义,为老百姓服务,向着太阳前进的好法官。
人民的好警察——刘军。当歹徒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斗歹徒,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保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自己却身受重任。
还有:娃娃书记——楠木灯、高原汽车兵——李刚、村小夫妻——张兴琼廖占富、义子—赵庆珍、欢行手语—秦坤。
四川不缺好人,这些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她)们都用这些行为在催我前行。这就是正能量,我要把这种正能量学好,用好。四川好人,我一定向你们学习,长大了也向你们一样。做好人、干好事,做对祖国有用的人。好人有好报!
★ 警示教育展观后感
★ 警示教育片职责
【辽宁好人观后感范文(共19篇)】相关文章:
反邪教警示教育片观后感2023-05-12
警示教育片生命至上观后感2023-01-30
警示教育片肆虐之火观后感2022-11-07
党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后感2022-10-10
《人参娃娃》读后感2022-12-11
警示教育馆观后感2022-09-07
关于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2023-11-22
郭明义事迹2023-06-26
大学生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2023-12-24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心得体会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