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时间:2023-08-24 08:01:07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精选12篇)由网友“我才不是笨蛋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篇1: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居然还是一部爱情片。

真是可笑。爱情世界苍白的我如今却一连看了好几部有关于爱情的电影。仿佛没有了爱情故事就发展不起来一样。也是看多了别人出双入对,也是觉得孤单。今夜,特别明显,好孤单的感觉。可是我却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夜深了,还不想睡。一夜一夜总是觉得自己不想入睡。工作的事情不是很顺利,遇到了一点点阻碍,可是我却觉得自己变得得过且过了。我懒下来了。近来总感觉闹了人际危机,落下单了。可是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是因为最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吧。为何会这样退缩。难道我不该挺身向前吗?这么年轻,还有那么多时光可以消耗,生有何惧,死又有何惧!那么多的事情不都会过去的不是吗?

振作吧。美好的东西还是很多的。音乐之声,我以前一直记得是一个修女去教了一群孩子唱歌,给他们带去快乐。就记得那首多拉米,以为是一群人傻傻的又唱又跳。一个人,生活中没有了音乐会是怎样的,我看见了。孩子们哭丧的脸,提不起精神唱歌,船长丧妻之痛刻骨铭心,家里再也没有轻松和快乐。大家都板着一张脸。这是一幅众生相。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孤单的人,也是很多的。这我们都心知肚明。人到底需要什么?工作和娱乐!需要释放自己,需要在很多朋友中释放自己的情绪。音乐之声,正是告诉了我们这重要的一点。释放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想念,把他们统统关进黑屋子里。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行径。然而我们每天都做着这种举动。

该死!可是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篇2: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今天,我终于明白到为什么《音乐之声》里的每一首歌曲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都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挂在墙上的白幕亮了,又暗了。曲终人散,但那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一首首动听、快活的歌曲却一直萦绕在我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周围,挥之不去。但在此我不想再就玛利亚修女的善良、淳朴、率真添加更多的言辞,毕竟这些都是独具慧眼的观众们所有目共睹的,我只是想稍稍地表达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少少感受。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她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她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充分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曾听说“胸中有书,气自华”,但在玛利亚身上我真正看到了音符给灵魂带来的另一种,连挥发着阵阵芳香的书籍都不可取而代之的力量。音乐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场音乐盛宴,而是一种灵魂的冲击!她使我们的灵魂从此不再独步,她使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广,她使我们的眼泪不再只为自己而流,她使我们的笑颜不再只为自己而绽放……她告诉我们,人本就该大无畏,做应该做的事,讲该讲的话!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评论:艺术家的灵魂是最健康的,因为他们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上,而不是把压抑在心理。的确,从来都没人会因为某一件艺术品表现的某种情感而赋予它过多苛刻的言辞;但却会某人在某个场合说了一些激进的话而议论纷纷。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素雅及崇高以至人们不敢随随便便地给予她过多出于主观的评价吧。

呵,洋溢着艺术的灵魂是自由的。音乐之声,灵魂之声,最最善良、真实、大无畏之声!

篇3: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刚看完《音乐之声》,余音缭绕。

几年之前曾经看过,但当时阅历太浅,不懂欣赏,如今已没有什么印象,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看,仿佛是第一次。

经典中的经典啊。影片很清新,男女主人公刚毅果敢,孩子们可爱。个人认为影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爱情;爱国。两人浪漫的爱情有了结果之后,一家人共同勇敢地爱国。

前面的爱情部分很美,但有个问题不太明白。

电影里面的情节是:当Maria意识到自己爱上男主角后,离开了他家,回到了修道院。这时,男主角也意识到自己有些爱上了她,尽管他有了个快要结婚的女朋友,尽管他对这个女朋友可能不是很喜欢。然后,通过院长的点化,Maria又回到了男主角家。然后,男主角就和女朋友分手,和Maria在一起,而且很快就结婚。

我不明白的是:

首先,从Maria的角度来说,在已经知道了男主角有了固定的、快要结婚的女朋友的情况下,Maria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他,这时她为了逃避而离开了,回到了修道院。在和院长谈心之后,她决定要面对现实,所以又回到他家。那么当她决定要回来的时候,她是基于什么动机呢?我想,无非两种情况:其一,让自己天天看着那两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从而让自己明白,自己是不可能的,从而让自己彻底死心;其二,不甘心,回来争取。这一点,我没有看太明白。

不过注意到了这么个细节:回去后知道了男主角和女朋友马上要结婚,知道自己的机会很小了,这时男主角问她“You are back to stay?”,她轻轻摇了摇头,回答是:“only until arrangement can be made for another governess”,关于这句回答,电影里的中文字幕是“除非找到新的家庭教师我才回去”,而我的理解是:这时的她已经伤心透顶,还是想要离开这里的,但是本着为孩子们负责,当男主角问她你要在这里住下么?她的意思应该是“只是在新的家庭教师到来之前(或:等到有了新的家庭教师我就走)”。这同电影中文字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Maria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个人认为原翻译中的“除非”是不正确的。

其次,从男主角的角度来说,男主角之前也意识到自己是爱Maria的,但是,Maria走了之后,他和女朋友定了婚,并且准备要马上结婚。而Maria回来之后,他看到她后,就对女朋友说其实自己爱的是Maria,马上同女朋友分手。(爱情,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呢?)

我认为,如果爱Maria爱的足够深,那么不管他明不明白她为什么而走,在她走之后,他完全应该去找她(而且完全能够找的到),如果她肯在一起,那么将会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如果她不肯在一起(不管她处于什么考虑),至少不会给自己今后留下遗憾。

而如果爱Maria爱的不够深,那又怎么可能Maria一回到家,他就马上同女朋友分手,和Maria在一起,而且马上结婚了呢?

因此,他应该是爱Maria爱的很深的。可是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找她,而是继续着和女朋友的交往,定婚,准备马上结婚。如果Maria这次不回来,那么他就和另一人结婚,他不遗憾么?

另外,对那个女朋友,我认为也是有些随便了。哪能另外一个女人一出现,就要和马上要结婚的女朋友分手呢?也许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合适,但是,不合适的话,你又为什么打算要跟人家结婚呢?

这是我不太明白的一些细节问题。这个电影值得再三再四地看,也许在下一遍看的时候我就会明白了,也许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也会慢慢明白的。

后面的爱国部分,还是给自己了一些触动。很久没有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了,今天看了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生活在今天的和平时代,多好啊!当今的社会,固然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是,作为个人来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身条件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虽然付出的努力不一定会达到希望的结果,但毕竟,努力就是有希望的啊。如果在战乱的时候,人们连起码的人格和自由都没有,又哪里有条件努力做事情,又哪里来的生活的希望呢?因此,要珍惜现有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工作。

另外,影片中的大自然让人心旷神怡,我想,Maria的乐观和心胸开阔,应该和她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密不可分吧。我要多多向她学习,多多同大自然亲密接触——

这就是我今天看《音乐之声》的感受。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4: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一时,那时觉得它好看有趣,特别是剧中的女主角—修女玛丽娅,这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善良活泼之人吧。所以看了这部戏后,许多人都会对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但是上周的影视文学课上,再次看到这部戏时,还是会被玛丽娅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所打动。

玛丽娅在修道院中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思议的事情来,这也正是她对于自由,自然的向往。戏剧一开始展现的大自然风光,不仅为描写玛丽娅做了铺垫,而且也突出了这部戏局的主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玛丽娅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师时,一开始觉得那是挑战有些不安,但是后来她用歌声表达出了面对挑战的决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个爱自由,爱自然,又更是敢于挑战的人。所以在面对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时,她不仅没有学他们父亲那套严厉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教孩子们打开心扉,学会用歌曲表达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叛逆的孩子逐渐转向懂事乖巧,或许这正是玛丽娅的教学的成功之处吧。

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父亲,在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使他对子女的爱,而且还有其对祖国的爱。戏剧开始就以严父的形象让人既觉得严肃又好笑,这位父亲显然用起军纪来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在其管教下队列整齐出场的画面,令人既笑又怜。孩子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方式,被父亲的这种特殊的爱压抑着。但是但我们看到当冯·特拉普上校从维也纳回来,看到孩子们在玛丽娅的带领下做出的各种荒诞事件时,他很是生气地解雇了玛丽娅,但是,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当看到孩子们精心为南爵夫人献唱的歌曲时,冯·特拉普上校改变了主意,开口挽回了玛丽娅。从这里可以看出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当看到孩子们在唱歌时,冯·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由此可见,他尘封的心已被打开了,久违的爱已被激起,当玛丽娅提议他献唱一曲和孩子们的邀请时,他唱起了《雪绒花》这曲对子女的爱的赞歌。在剧末,他再次唱起《雪绒花》,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仅是对儿女的爱了,这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爱了。所以在冯·特拉普上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爱,对儿女,对爱人,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最突出的还有其中的音乐和歌曲,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也很好听。这些歌曲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让这部剧融情感于音乐中,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给人视觉一新的亮点。

《音乐之声》,音乐的国度,情感的宣泄,爱的表达。

篇5: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植蝗缫猓侔咽惫馀ㄋ酰磺卸嫉ゴ俊⒚髁痢⒍员确置鳎踩萌澜绲娜思亲×四歉鋈贡の绾蟮纳焦龋艄獠永茫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篇6: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昨天我观看了《The sound of music》,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入睡,一遍遍回忆着那些美丽的风景、歌声、笑脸和画面……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被德国吞并了的奥地利,讲述的是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玛利亚用智慧和爱心逐渐温暖了上校的七个孩子,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会了孩子们许多歌曲。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一份久违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悬殊的家庭教师中萌生,上校被玛利亚美妙、动人的歌声和她带给整个家庭的快乐所融化,

它讲述的故事是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重要方法是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还有借助音乐来创造快乐的重要方法。它讲述了爱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绘了善良、爱心、智慧、自由、积极、热情、尊严、尊重、气度、原则、团结、忠诚、爱国和坦诚相见等等。我不知道电影叙述的故事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但这个故事的确给人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思考,让人精神愉悦,从内心里也向往着故事中的欢乐,还有那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翠绿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阳中的背影……

故事的最后讲述的是上校和玛利亚勇敢、智慧地带领七个孩子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突出重围,不屈服德国纳势力逃离家园,跋山涉水找寻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紧张的逃离让人凿实为他们捏了把汗,也为上校作为一名故国将士、一位丈夫、一位父亲所表现出的沉着担当、不屈不挠之精神喝彩,而此时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边,尽心保护着孩子,默契地配合着最终获得胜利。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又比如本来不愿孩子们参加民歌大赛的上校为解救全家不得不参加比赛,最后拿着吉他在台上独唱《雪绒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想起自己的祖国沦陷自己要被迫离开时哽咽着唱不下去,一个大丈夫平时埋藏在心的情感通过吉他声和噙着的眼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一切被玛利亚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声接上,随后孩子们加入,最后全场奥地利观众加入,影片达到一个高潮。

上校率领全家能最终顺利逃离纳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老朋友音乐经纪人和玛利亚之前所在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的帮助,而在这关键的时候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有至少两个原因,一是上校平日的为人正直、坦荡、大方赢得朋友的尊重,另一个原因是玛利亚的为人得到修女院的认可和喜欢。这也说明人要常怀善心、常做善事,平日所积累的善德最终会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你带来希望,总会有一只手伸出来给你帮助。正如电影中,玛利亚在离开修道院前往上校家走马上任时,在她获得上校的爱,既欣喜兴奋有不敢相信现实时所说的那句话一样:God close a door in front of you,there will be another door opened for you!

电影情节丰富,高潮迭起,有高扬、轻快的节奏,也有紧张、压抑的插曲,有美丽、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报复的人性。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当然是女主角玛利亚了,她单纯、快乐,热情、活泼,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聪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艺。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的爱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的`坚持她的倔强她的才艺和对孩子们的爱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体温柔的笑厣,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值得一提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差点成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丽、高贵、优雅、富有,也有聪明、善解人意的一面。电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选的方式带进情节,他们地位相当,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谈得来,在一般人眼里这是最完美的结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认为她即将要成为七个孩子的继母,和上校开启强强联手的幸福婚姻。可玛利亚与上校在舞会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奥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让男爵夫人有了危机感,企图说服玛利亚离开让这根还未发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两颗心灵深处火花的产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契合最终谱出真爱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态是让我欣赏的,她始终是高贵且优雅的,在即将亲耳听到上校对她说出所爱非伊人之前,她选择了保存自己的尊严,不让自己面子尽失的方式,说出上校其实也不合适自己的理由,噙着眼泪、带着微笑轻轻吻别爱人,优雅地转身离去。没有争吵、没有中伤、没有愤怒、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嫉妒、没有流言蜚语……这样的退出其实很体面,即使最终没有得到所爱,也没有失去本身的尊严,有勇气!

总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很久以来再次深深感动我的一部外语片,它带给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恒的,我将把它给我的所有美好感觉深深烙印在心里。也希望自己能从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营养,学习到玛利亚那些美丽的闪光点,让自己变得更宽容、豁达、智慧,也赢得更多人的喜爱,用她告诉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爱!

篇7: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篇8:《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篇9: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篇10: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着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1965)。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简便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俭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并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完美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比较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完美、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到达真善美的梦想境界。

篇11:音乐之声观后感电影

其实,我还是在护理美学课上才明白《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第一次观看也是在这门课上,然后自我有回到宿舍从头到尾认看过了一遍,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一遍又一遍,毫不夸张。我对自我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会轻易地放下。我后悔自我为什么没有早点明白这部电影,但我又很庆幸自我很幸运地明白了她,很庆幸。

说实话,我一向都不怎样喜欢欧美的电影,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许是我对外国的文化还不是那么的了解并理解,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英语,自我也说不真切。可是这部电影出此刻我的生活里,进入了我的视线,最最重要的是我爱上了她。

我从来没想过感动在电影里竟然也能够用欢声笑语来表达,使我开心并感动着。一股暖流在心里缓缓的流淌着,温暖、欢乐、感动充满我的心扉。一种情愫滴在心上,慢慢晕开,渗进心里。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看着杯具流泪也不愿看着喜剧欢笑,只为寻求那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林黛玉就是悲情忧郁的化身,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我对林黛玉这个主角的喜爱之情,当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红楼梦时,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滴泪水都牵动着我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是郁郁寡欢的人,虽然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抑郁,可是更多时候我期待欢笑并且很容易欢乐,学校路旁开得正好的一朵花、一个孩子对父母幼稚的提问、晴空中的一朵白云……都让我会心的笑,展露笑颜。总而言之,我喜欢被感动,而这部电影感动了我。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景色,山川绵延、白雪皑皑、青草幽幽、野花点点、小河涓涓、晴空万里,真是美极。看着这一切,我的心就像白云般绵绵软软,又似指尖的一滴露珠般明亮而不耀眼。

看着玛丽亚像大地的精灵般随心而歌、随意而舞,我的心似乎也要随着每一个音符雀跃跳动。然而羡慕之余随之而来的是淡淡的失落感。反观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要想找到那样一个地方真是难得很。然后一个沉重的问题袭来,在这样发达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不像他们认为本该的那样。至少很多时候我看到的人们都是紧张而不能充分的喘息的,当然也包括我自我。

自然,幸福感这种缥缈无形的东西主要取决于个人感受和个人想法,可是我认为它和环境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即使不满也无法逃脱。努力适应,努力生活得更好,努力让笑颜在自我的脸上展露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怨天尤人从来都是行不通的。我们不是生活在那样贴近自然的环境里,那就让我们从这部剧里去感受那样的绵软以及那样的情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微小的自然气息的。

当我走在学校道路上的时候,我会有意挨着道路两旁,寻找那些微小的存在,一棵独自在微风中摇曳的小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片独特的叶子都让我心动,然后迎风微笑,世界是完美的,我告诉自我。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感动,寻找感动,使之融入身体无法分割。

如果要问除了电影里的景色之外还有什么使我无法忘怀,那么我会说是里面的音乐,虽然我对音乐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造诣”,喜爱与不喜爱全凭自我的感受,但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想法。音乐是这部剧的题目,更是这部剧的灵魂。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

《音乐之声》的资料是生活中普通的片段,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欢快、词句简单而烂漫的歌曲才使她变得美丽而感人,她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雏菊,散发出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音乐只是情感的载体,很多时候我听歌只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欢乐或悲伤。在我的确定标准里,只要是能触动我的,让我有所思的歌曲都是好的。

谈到里面的人物,必须要提的当然是女主玛丽亚,她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喜欢的人。她纯真善良,乐观开朗,渴望感情,向往大自然的自由,同时也固执而无畏、不被世俗束缚。就像电影中修女们所唱“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月光般柔美而不受约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上高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完美的人,这样的人根本就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亦或是各式偶像剧里的女主。她们太过于完美,完美得让人无法触及。可是我此刻相信了,因为我亲眼所见,她就在我的身边,并且是我的好朋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和玛丽亚是如此的相像,我该感激上苍让我遇见了她。

是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原先人是能够这么简单而欢乐的。和她在一齐的每一个日月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也许开始你并不能完全读懂她们,可是她们总会有一种魔力让你不自觉的靠近,然后恋恋不舍,不愿再离开。

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眼光来揣摩她们所思所想,那是对她们的亵渎。她们的完美有时候会让我自惭形秽,更害怕自我污秽的双手玷污那一份洁白。普通众生中的我,只愿这一世目视她们的完美,成全心里的念想。

篇12: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是继《三傻》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我感觉一点不夸张,它带给我的感动变是如此之深,这也是《三傻》后让儿子观看的又一部电影。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玛丽亚归属于了冯・特拉普,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奥地利被德意志占领后,忠心爱国的冯・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玛丽亚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磨难重重、险恶四伏,但他们还是镇定地在百老汇表演了“精彩绝仑”的歌曲,一举成名的同时也唤醒了所有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在修道院院长及其他修女的帮助下,冯・特拉普一家安全地离开国界,过着以音乐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令人百看不厌的电影《音乐之声》优秀观后感

电影倾城之泪优秀观后感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个人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800字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精选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作文

傲慢与偏见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作文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观后感

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
《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爱情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有感800字2023-11-15

情书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2023-05-17

《我的父亲母亲》的中学生观后感2022-08-14

偷袭珍珠港电影观后感2022-12-14

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600字2022-10-28

舞出我人生节目观后感2023-01-24

后会无期电影观后感600字2023-03-31

岁月神偷观后感初三作文2022-05-17

玫瑰人生电影法语语录2023-05-01

爱情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