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共15篇)由网友“小瓶盖”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影片使我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对党、国家、人民的纯真的爱和执着,那样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深深的感到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勇于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一个个情景让我难忘、感动、震憾……
影片的背景是1961年的大饥荒岁月,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民以食为天,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问题。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四昼夜,排除种种“困难”,摸底调查,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周总理以诚相待、虚怀若谷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起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知道挑水要走十几里,他在地里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己只喝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调动人员保护群众温饱的希望——地瓜秧苗。他的务实,体现在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面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返回,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面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面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判断,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他的清廉,体现在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知道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观后思考,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保持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青年党员只有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篇2: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
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内心难以平静。片中三道门槛的细节,给人以深刻启发。
影片开始的时候,周总理风尘仆仆驱车赶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开展调研,基层干部为了接待他,准备了一盘红烧肉,当时公社大食堂正在给社员们熬难以下咽的树叶粥。此时此刻,面对基层干部进屋吃饭的盛情邀请,周总理已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他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
影片进入高潮阶段,连弟奶奶为了给周总理做一次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去换半袋面粉。当连弟爸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拽面出现在周总理面前时,面对基层群众的真诚邀请,他和邓大姐心领神会,跨过了那道门槛,吃起了那碗饱含深情厚意的拽面。此时此刻,他们已决定出钱把老人的寿材赎回来,准备离开后还给可爱的老人。
还有一个关于门槛的细节,电影里有所反映,现实生活中更加精彩。在干部社员座谈会上,张二廷敢于揭露矛盾,帮助周总理冲破了基层干部的“信息封锁”,打开了调研的突破口。总理怕二廷会后产生心理压力,又得知他的家庭状况,第二天亲自登门拜访。据说当时真实的情况是,一下子被吓傻了的二廷返身冲进屋子关上房门不敢打开,周总理就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和他聊,慢慢放松下来的二廷打开了封闭的家门,也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一股脑儿地倾诉起来。周总理和二廷,一个门外一个门里,隔着门槛像亲兄弟一般谈话,还聊起了领养孩子的话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中国农村最普通的群众完成了一次心与心的沟通,那道门槛成为他们意见交换、情感融合的交流平台。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中的那道门槛极具象征意义,是一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如何直面民心。在人民群众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的历史背景下,总理拒吃红烧肉,以操守赢得了民心;主动端起连弟奶奶的拽面,以真诚回应了民心;和二廷门槛边促膝交谈,以关怀温暖了民心。面对三道门槛,周总理的一退一进一次恳谈,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人格、修养,更体现了党的领袖对民心的敬畏与呵护。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执政党的未来取决于民心向背。正因如此,影片通过反映周总理在伯延四天四夜发生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艺术手法,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天下归心”“万众一心”局面的精神条件和情感密码。
——亲民的作风。影片充分反映了周总理待民以诚的人格魅力,无论是下到农田和社员一起插薯秧,坐在炕上听连弟奶奶唱戏,还是拉起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与乡亲们一起吃稀粥和代食窝头,对伯延人民和全体观众而言,周总理的真诚质朴、善良谦和、平实亲切,使他就像自己身边的慈父、老师、兄长、朋友,消除了与大家的心理距离,凸显出周总理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而在人民之中的人性光辉。我想,这一个“亲”字,是治愈一切疏远群众、漠视群众、脱离群众行为的思想良药。
——爱民的情怀。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周总理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让秘书找来马车送水,俯身为汪老师浮肿的脚穿鞋,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孩子换上新衣等,动情地描绘出总理与人民甘苦与共、肝胆相照的大爱。画面中反复出现周总理沉思的神态和深邃的目光,将他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悲悯凝重、焦灼愧疚充分地展现出来,不禁让人想起艾青的那句名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有了这一个“爱”字,就可以真正夯实党群、干群之间的情感基础,就能够激发出亿万群众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
——为民的担当。“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在伯延四天四夜的调研中,周总理践行了自己的这句名言。其实,他的种种努力就是要求证中央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为全国范围内调整政策、保障民生提供现实依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需要彻底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需要极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力挽狂澜的政治勇气。我想,这一个“为”字,标注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更强调了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艺术来自生活,观者见微知著。《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故事发生在52年前,但直到今天,伯延人民提起周总理,仍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形成的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良好作风和甘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从影片中周总理面对三道门槛的态度,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人民至上”的庄严信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周总理辞别前转身深情地望着大家,目光温暖而坚定,仿佛在说,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成功跨越前进途中考验我们的那一道道“门槛”……
篇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县委宣传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怎样痛苦地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空前绝后的大饥荒遍布全国。中央高层领导亲赴各个灾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也一起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不辞辛劳地走访群众,了解民生疾苦,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探寻解决困难的方法措施。
影片中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动人心魄的情节深深地感动着我,萦绕在脑际久久挥之不去。
总理廉洁自律,和人民同甘共苦的形象在影片一开头就充分体现出来:伯延公社领导请总理用餐,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严肃起来。在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吃草根,吃野菜,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时,沉着脸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立即收了回来,然后坚持和大家一起吃树叶喝菜汤,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感情和优良传统,只有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建立鱼水情,才能真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敬爱的周总理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他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走访许多百姓,亲切的与农民促膝谈心,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犁地、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真是滴滴雨露见真情!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他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眼眶湿润了,哽咽着对邓大姐说:“多好的人民呀!”他坚持自己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使在场的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微薄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舍不得多喝一口清水。于无声处,见微知著,这些细小的情节,真实自然,发自内心,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那种把人民当着至亲的亲人的骨肉情怀!
周总理那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深深打动着我。
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了解人民的真正疾苦,想掌握当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想知道群众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解决困难、改善民生、振奋民心、走出困境。而公社领导考虑总理日理万机,操劳全国大事,常常通宵达旦工作,千辛万苦,能不顾疲劳抽空亲自到自己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和慰藉,哪里还能给总理添乱?所以私下要求村民们谁也不许说出难处。总理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社情民意,要听真话。最后,在总理的循循善诱下,大家终于畅所欲言,如实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好,如实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了,为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和总理相比,我们有多少距离?多大差别?看完影片,我进行了深刻反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没有时刻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没有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有没有为了党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高贵品质永远是我们加强党性修养的一面光辉的镜子!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努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好公仆!
篇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红色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的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三年自然灾害,时任国家总理的周恩来亲赴河北武安伯延公社实地调查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发展状况。周恩来总理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教导当地领导干部要秉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最后在周总理与伯延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部电影深刻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令我感触良多。
首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更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工作目标。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调查研究的第一天,他拒绝一个人食用当地干部为他准备的有肉有蛋的午餐,而是将它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分享。作为新中国的总理,他的这种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其次,要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中国有句古话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时刻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攻坚克难,繁荣富强。与此同时,要把集体利益与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忽略了广大群众每个人的利益,那么集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要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出色的“业绩”。
最后,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严把原则关,敢说真话,做到赏罚分明,有始有终。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令我思绪良久,周总理在伯延公社实地调研时,发现了有当地领导干部偷拿公社粮食的现象,这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在调查过程中,虽然贪污干部有个中无奈苦衷,但是周总理还是坚持原则,责成犯错误的干部赔偿公社的损失,以弥补公社整体的经济损失。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政治原则,绝不能姑息养奸,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否则受到损失的会是我们的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这部经典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思考就是如果处理国与家,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引用成龙的歌曲《国家》里面的一句歌词来说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富的国,才有富的家。我会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与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2
人民的公仆,永远的总理——周恩来。
若不是干部培训课要看的电影,或许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有这部电影的存在。说来内心惭愧,只为错过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而惭愧,是基于一个大学生的反省。电影上映的时间是,到现在已经快5年时间我才了解这部电影。“激情”过后是责任,怀着愧疚又崇拜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当周总理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让人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但却让我们内心澎湃印象深刻,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这是一部纪实影片,讲述了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大病初愈,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走到农村,走近农民,走进农户,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只要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都不会离开的”,这一句话感动无数的中国人。影片中,周总理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的真情爱戴与崇拜,尤其令我感慨与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总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从书上也学到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一个个画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与亲近,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去解决!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这也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我敢说现在没有一个领袖能做到像周总理那样伟大,一生无子无女,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人民身上,只为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更强大呀!“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一个永远留在心里的记忆。说到这里,每个人或许都会有点小愤怒与震撼。纵观现状,中国_现象严重,他们贪的是人民的血汗钱却还心安理得逍遥快活的享受,尽管现在都在抓_行为,还是没能遏制这一现象。现在党的十九大刚召开完毕,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照镜子”,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一面镜子,观看这部电影就是“照镜子”。因为从中我们能够发现,祖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究竟失去了什么,需要反思什么,应该找回什么。而对于党的领导干部,同时还要领悟到,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是调查研究,应该怎样调查研究,而不是做做样子,走马观花,更不是前呼后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人民的民义》这部电视剧,看到贪官一个个被抓,简直是大快人心!这么好的题材影视剧,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与纪录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少一分浮躁、多一份脚踏实地,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吧。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人民心里已经是一种情怀的体现。感谢这部电影,可能大多数人看完,眼角的泪花仍然挂在脸上,我们要尊重爱戴那些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前人们,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篇5:《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他是中国人心中的伟人,他总是“情系人民,唯独忘己”;他从小就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把自己的生命归还世界,他就是我们人民总理——周恩来总理
看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之后,我被周总理的精神所憾动,尤其是“情系人民,唯独忘己”的精神。
他本身就身负重病,但他却一心想着人民,完成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位老父亲一样,是一家之主,家中的中流砥柱,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来的永远是那么的健康。心中只想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让孩子生活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这仅是他大爱中的一小小爱,而这一小爱却大于大山,宽于大海了。
当他夜里路过书塾时,看见汪老师赤脚为孩子们补课,周总理却放下身位,弯下腰来,亲手帮汪老师穿鞋,这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是真正做到“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高官,他用行动来践行了这一号令。然而,在当今社会,有多少高官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当习近平上台的时候,打了多少个以抱着“为人民币服务”的高官?可见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慢慢流失着。可幸的是,我在习近平的做法中看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身影。他们不仅有着同样慈爱的面孔,而且还有着一颗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心。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_现在依然说出了相似的话语:“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我相信中国会在习近平这样的领导人领导下实现复兴梦的。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周总理身体力行去插地瓜秧苗和为村民煮了“一碗不甜的红糖水”这一幕。当他身边的人劝他去休息时,他却选择留守在厨房等村民回来,他说:“我身为人民的总理,连一碗红糖水都不能送到”。这句话可看出包含了周总理的多少爱与不甘。他的心中装着的都是人民,人民的事情都是他的事情,当人民受苦时,他的心会时最痛的,就如父亲看到孩子受苦的心一般。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总理,人民的榜样。
而延伸到我的身上,我身为班中的干部,我的职责也应该是为班级着想,为同学们服务,这才是谋其位尽其职。
班干,并不是班里的老大,而是帮班里干活的人,帮班里服务的人,这才是班干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当班干的应当学会利他之心,而不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又一颗友爱之心和宽容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拥戴。同学们才会听从我们的安排,使我们的班级凝聚。这样的班级才是有利于我们大家生活和学习的班级。否则,一个班的都不听从班干的号令,那么这个班级不会成就什么辉煌的。
篇6:《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上周日,在学院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透过剧情加深了我对周总理的了解,让他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时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周总理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来到了革命老区伯延,周总理来到伯延后希望与伯延民众亲切交谈,以考察实际情况,但当时的伯延干部出于不想让周总理担心他们的生活,故意不像周总理说实情,但是这种生活困难是瞒不住的,最终被周总理发现,总理在得知伯延群众的实际生活后,留下了愧疚的眼泪,他觉得这是他们的错,他们没有领导好国民搞好建设。剧中周总理特别亲民,在得知连弟奶想见自己时,亲自到连弟家去见连弟奶;在得知张二廷自己一个人带四个孩子特别困难时,提出替他带一个孩子。可以说周总理来到伯延后完全像平民一样融入在伯延人民群众中。处处为伯延群众着想。同伯延群众一起吃大锅饭,下地干活,研究问题。
剧中的周总理深深感动、触发了我。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如此的求真、亲民、务实。这些品质是值得我去学习的,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重担。这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负重前行。因此我们要更加完善自己所俱有的品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担。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向老一代革命人学习,学习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转换为自身优点,在不断学习中让自己成长,成长为优秀的青年!
篇7:《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该影片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面临苏联催债,人民生活困苦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周总理在革命老区——河北省伯延公社四个昼夜,深入调研的故事。观看影片之后,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回顾影片,四天时间里,周总理与伯延公社的人民一起食用树叶制成的糊糊,与村民一起到田地里种地瓜苗,并深入走访当地各户人家,切身体会当地生活的困难,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在人民意愿的前提之下与公社人民一同解决难题。这一桩桩一件件,激起了我内心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也让我体会到了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事实上,面对学习或工作中的难题,我们所缺少的往往不是对于问题解决的思考,而是对于问题根源的探究。不知其源,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在伯延的每个夜晚,即使夜深露重,周总理桌前的灯依旧照亮着他和他手中的笔记本,就如邓大姐所说,“他永远不会把今天的事留到明天。”是啊,“今日事,今日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及时巩固反思,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吾日三省吾身”中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向优秀共产党员靠近。
观至片尾,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汪老师的那一句:“你放心,我永远都不离开这里,我会在这,教这里的孩子读书写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每时每刻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事业奋斗着的工作者们,正是他们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幸福来之不易,我们更应且行且珍惜。今日,作为二十一世纪莘莘学子的我,理应尽己之能,为国家发展不懈奋斗。
篇8:《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在4月14日晚,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该电影主要描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经受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苏联的连续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中央领导几乎都深入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当时周恩来总理从贵阳的花溪到河北武安革命老区——伯延,并在此处开展了四天四夜不眠不休的调查研究,与村民朝夕相处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从第一个晚上,百姓们抱着“不给国家添麻烦”的想法,没有向总理讲述实情;到第三个晚上,张二廷第一个向总理表达心中的想法后,大家也把问题都提了出来。
这部电影中,有一幕让我深有感触。在第三个晚上,大家都向总理提出问题之后,周总理在凌晨三点与毛主席通话,且通话时间极长。凌晨三点,本应该是深入睡眠的时候,而主席和总理还在讨论民生问题,从这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和想到,在那个时代,总理和主席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坚持走群众路线,设身处地去感受群众生活,为了我们国家,为了我们人民,是付出了许多。
这部电影中还有许多人也让我颇有感触,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郭凤林的父亲郭百岁等等,这些都让我认识到了老党员的样子,学习到若身为党员该如何去做事。
总之,对我来说,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触颇多,收获不少。
篇9:《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在观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我的感触很深。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饥荒时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易,看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生活实际状况的关注,也从中体会到了干部们不愿周总理为他们费心的心情,体会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在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两次迈门槛,第一次是在第一天时,伯延干部为了迎接周总理,为他准备了红烧肉和鸡蛋,周总理看到后,把已经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第二次是在电影末尾,连弟奶奶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也要为周总理做一次拽面,这一次周总理迈过了门槛。两次迈门槛一次是因为周总理的廉洁自律,另一次则是因为连弟奶奶的深情。这两件事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周总理的务实清廉。观看电影过后,我不仅明白了我们应该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也明白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这次观影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
篇10:《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几十年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时,周总理来到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的四个昼夜里,不眠不休地进行调查研究,与村民朝夕相处的感人故事。
该影片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诠释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该影片呈现了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而这也是我们个人在生活与学习中必备的品质。
观完影片,我不禁反思,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有没有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反思自己,并能做到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作为我们的模范,更应该学习周总理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不断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
篇11:《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内心被强烈的震撼了。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周恩来同志深入最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务实清廉的感人故事。周恩来同志心系群众、忧国忧民,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肺腑,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观影过程中,我周围不时有人拿出纸巾擦拭着自己感动的泪花,我也是自始至终满含着热泪,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周恩来同志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1961年是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地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尤其是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自己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这些地瓜苗是周恩来与当地群众一同栽下的,他生怕飘泊大雨将地瓜苗冲走,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希望。到了夜间,本就身体虚弱又劳累了一天的他还伏案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向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到天亮……这一个个感人的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总理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生动诠释了“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道理。
影片还生动刻画了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总理看到群众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他与邓大姐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公共大食堂与群众一起喝着榆树叶子熬的粥。但是在吃连弟奶做的拽面时,他的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吃这碗面,老人今后的生活是不会愉快的,这是老人的心,是老百姓对自己一片深情厚意。他甚至没有询问就知道做拽面的面粉是老人用寿材换来的,他还嘱咐工作人员要将老人的寿材赶紧买回来,等走后再送回老人家里。这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周总理到老百姓家走访调研,将百姓家的情况一一掌握在心,所以在吃拽面时,才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拽面的出处。总理对人民无私的奉献,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景仰在这一细节中得到生动刻画。当总理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百姓的关心。
影片还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总理刚到伯延寨前两日,公社主任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但周总理却明察秋毫,不被假象所蒙蔽,访贫问苦,一步步揭开了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对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具有深刻的启迪。当郭凤林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周总理一进村就看到榆树上的叶子都光了,村里的大人说是被羊吃了,而小女孩连弟说出了实话:“羊怎么能吃到那么高的叶子呢?”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更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所以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进行高压批评,而是真诚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群众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我听到一名观众小声嘀咕:这部影片应该让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观看,党员领导干部应该认真去思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涵。是啊!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当懂得: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
影片还向我们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让人深受教育,也深受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也是羞愧和反思,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当总理将4天来了解和调查到有真相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汇报时,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虚怀若谷听真话和及时纠正偏差的精神和作风,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宛如一面镜子,照明亮了我们的眼镜,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广大党员干部应当通过观看此片,深刻领悟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解决“四风”问题,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12:《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篇1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上世纪中期我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市武安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进行深入调研的感人故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阶段,与全局同志一起观看这部影片,品味53年前的那四个昼夜,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认真听取群众的心声。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我们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考察期间,不走过场,深入群众中间,与乡亲们一起喝稀粥吃代食窝窝头,亲自到田间与群众一起插秧,为夜间上课的乡村教师穿鞋,这一系列行为无不体现出周总理的亲切谦和,体现出周总理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的拳拳心意。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与百姓面对面接触,心贴心的沟通,才能真正的体察到民意,得到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清廉自律的作风,保持一颗公仆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伯延受灾严重,周总理在考察期间,拒绝吃公社准备的红烧肉和炒鸡蛋,而是选择与乡亲们一起吃稀粥,吃了连弟奶奶的拽面,叮嘱秘书将连弟奶奶的棺材钱送回去,周总理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廉洁自律。周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通过调查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情况和真实心意后,周总理彻夜工作,总结梳理发现的问题,在与毛主席通过电话后,向大家宣布解散大食堂,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发现问题勇于改正的优良作风。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实践群众路线,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更好的'实现为民务实清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会长盛不衰,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昌盛。我们作为一名XX工作者、一名党员,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单位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篇1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党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个电影不像过去的主旋律影片那样会出现反面人物。这个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所有的人物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
影片中的落后分子,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而温暖。他们急于找到周总理反映问题,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
影片中对总理的光辉人性做了深入的刻画。不论是给永福的衣服,还是老人的寿材。周总理都是默默的做好这些事情。影片中让我落泪的是邓大姐坐在周总理对面,她那么渴望带孩子走,可是总理却非常理智的从父亲的角度剖析着家长的心理。那一刻我哭了。他们一辈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邓大姐那迫切的眼神真让人心碎啊!
影片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反复提醒着大家总理休息的一天比一天少,包括和主席通电话时的画外音。都在告诉我们总理是在用实际行动实干兴邦。总理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检验自己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他纯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目标。
篇15: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模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已经很久没进电影院了,现在网络这么方便,想看什么只需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找到,不过看电影跟网上看还是差别很大,电影银幕那种情景逼真、让人震撼的效果是电脑无法比拟的。我被这部电影中许多似曾相识的“公共食堂”场景深深打动,把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年代……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其实比电影中的情景要苦难得多, 那时候谁身上没有几块补丁?哪个人不是面带菜色?除了极个别干部,哪里能见到这么多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的社员!当然,电影是艺术,艺术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不能去吹毛求疵。电影对周总理形象的塑造基本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亲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的。
现在回顾那个年代,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情景,公共食堂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产物,起始于1958年,刚开始时是办得非常红火的,以生产队(即现在的组)为单位开办的食堂,所有社员统一就餐,原来分析居住农户也全部搬迁,集中到一个大院 生活住所谓的“居民点”我们生产队没有条件扩建居民点,而是挤住在别的社员家。1958年是个农业大丰收年,但由于青壮劳力大多被无偿外派修水利、修铁路、炼钢铁,所以生产队劳力严重不足,许多庄稼来不及收割烂在地里,特别是作为大半年主食的红薯,几乎没有收回。到1959年下半年,粮库基本空虚,社员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加上当干部的贪污粮食成风,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饥饿,社员无力干农活,尽管天天被干部逼迫下地干活,但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想获得好收成根本不可能。到1960年,饿死人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能吃的野菜、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有的地方甚至吃观音土,再后来,公共食堂只剩下一个空壳,食堂难为无米之炊,已经是不解散的解散了。
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食堂过的第一个春节 ,生产队60口人,杀了头36斤的年猪,满满的'坐了6桌,大人们都把几片肉省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到是无忧无虑打打闹闹过得很开心。以后的春节那就没那么幸福了,没有好菜不说,饭也是杂粮的,每人定量一小碗,两、三口就能扒光,根本填不饱肚子。
其实那个年代除了贫穷与饥饿,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霸道,生产队的干部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时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比如看到哪个人不顺眼、“不听话”顶撞了他,一句“不准给饭吃”就断了人家伙食,看谁敢违抗!而他们自己,虽然不可能花天酒地,却也绝对不会饿肚子,所以“饱汉不知饿汉饥”,高兴整谁就整谁,干群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回过头看大跃进,公共食堂,当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严重脱离了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实际,还有就是过高估计了干部社员的思想觉悟。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急于求成,以为实现共产主义也像打几个大战役那样容易实现。好在中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了错误,否则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任何一段历程都有它发生的前因后果,后来人总是那么智慧地点评当年的历史,其实,换了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未必就是“诸葛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是在于提高现代人的科学决策能力,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避免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所谓政绩而扼腕叹息!
★ 六个一计划方案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500字(共15篇)】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12023-10-19
经典老电影《重庆谈判》观后感2024-01-21
一百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2023-11-04
小学生中国十二生肖概说读后感500字2022-06-03
爱国电影观后感800字2022-12-03
小学生百团大战观后感400字2023-06-27
少年强中国强《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精选】2022-09-09
我的大学高中读后感800字作文2023-02-06
9月开学第一课2022-10-21
新时代好少年读后感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