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推荐16篇)由网友“我爱费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以近乎极限的工作带领团队在风暴中心力挽狂澜:紧急搭建负压舱、转运病人,及时安排病区,上马应急科研攻关……据不完全统计,金银潭医院救治了包括多名重症、危重症在内的2800余名患者,仅9名医护人员感染,且全部治愈。
今年25岁的章聪,7月刚从江汉大学毕业,入职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今年元旦之后,自己的妈妈和外婆先后被查出感染新冠病毒。在家中两位亲人双双感染住进隔离病房的危险时刻,他一边照顾着家人,一边迎难而上救死扶伤。
“科室让他休息照顾家人,但他都拒绝了。”该科副主任李发久说,章聪从未请过一天假,收拾行李扎营医院,始终与同事并肩一起奋战在最前线。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一下子暴瘦12斤。
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就需要气管插管获取一线生机。麻醉医生在进行插管操作时,需要直接与患者呼吸道喷出的病毒气溶胶正面接触,与死神“贴面”搏斗。为了尽可能多地从死神手中“抢回”患者,70多天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为近200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插管成功率100%。“看着一个个危重患者拔了管,转出了病房,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陈向东说。
正如钟南山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者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医者的使命。”
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千里驰援,只为能最大程度提高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在这场驰援湖北的生命大救援中,4.26万名医务人员组成的346支国家医疗队、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投入主战场;人民军队4000多名医务人员牢记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
“我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搬运工、清洁工、安装工和调试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李艳霞,与大连5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并担任雷神山医院辽宁医疗队专家组组长。雷神山医院边建设、边验收、边启用。仅用10个小时,辽宁医疗队就将首先启用的A13病区布置成可以收治患者的标准病房。在李艳霞的带领下,病区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住院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复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无价,在所不惜。据统计,截至5月底我国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元甚至过百万元,医保按规定予以报销。我国共成功治愈30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超过94%。
“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最可爱的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感慨不已。患者陈女士一度命悬一线,经过医患共同努力大有起色,在生日当天离开重症病房。她动情地说,今天是她的重生,感谢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一城一国,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拥抱希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篇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白天敲门、晚上数灯,逐户逐人检测体温;顶风冒雪、不分昼夜,尽职尽责封控值守;不畏艰险、义无反顾,护送“四类人员”去医院、进方舱、到隔离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湖北省武汉市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的工作,看似琐碎,却容不得丝毫马虎。
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76天、1814个小时的足不出户,换来了中国少感染至少70万人。大事小情,更需要社区工作者安排妥帖。青和居社区协调商超、药店,千方百计采购物资,为156名慢性病重症患者买药送药,给542户低保户、独居老人和有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家庭送去“爱心肉”“爱心菜”,没有一户一人吃不上饭、用不上药。
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从四面八方汇聚,托举生命之光,成为这个特殊年份最温暖的颜色。
火雷驱瘟神,方舱护苍生。
几乎就在同时,“北京小汤山”模式重现江城。火神山、雷神山两所传染病专科医院要在十余天内完工,提供约2500个床位。亿万国人“云监工”,见证了这场时间和空间被压缩至极限的战斗。最高峰时,4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数千台挖掘机、推土机“停人不停机”,轰鸣声响彻云霄。
2月5日晚10点,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率先启用,1500多张床位一次性开放给各个社区送过来的患者,首批三家方舱医院中的另外两家也快速启用。
疫魔来势汹汹,经济社会不得不暂时停摆。“流动的大国”果断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这得益于我们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在危急时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
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还要有千千万万的组织和个人坚守。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我们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彩虹和风雨并生。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回顾这段不同寻常的历程,再一次印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篇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
张伯礼,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张定宇,人民英雄,扎根医疗一线的杰出代表,作为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陈薇,人民英雄,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4个响亮的名字,勾勒出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唤起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过去8个多月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为了隆重表彰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党和人民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们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他们的英勇表现和感人事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篇4:观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敬爱的钟爷爷
您好!这本是个美好的春节,但被一个恶魔——“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原有的热闹氛围,让全国人民惶恐不安,开始意识到病毒传染的严重性。手机上,电视上全都在讲疫情防控。我也开始关注新闻,并因此认识了您。
开始,我并不在意,觉得疫情很快就能过去,可事与愿违。根据疫情实时追踪,全国确诊人数不断上增,被可恶的病毒折磨着。而您那忙碌的身影在电视上也频频出现,尽管已疲倦不堪。但为了武汉,为了人民,为了祖国,您把一切疲惫抛之脑后,一心投身战场。看到您与病魔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不禁为之感动。
后来查阅了更多您的资料,不禁感慨,原来您是那么的伟大。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伟大贡献,早已功成名就。如今84岁高龄,完全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与世无争。但您毅然冲锋在第一线,全力以赴,不惧危险。
一次采访过程中,说到了武汉,您眼眶红润,哽咽着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听完,我热泪盈眶,真正体会到了您的深情、责任与担当!为打赢这场“战役”您做出的努力,赫然可见。但是,您的身影也渐渐变得疲劳,面容变得憔悴。在您眼里,人民的健康远比自己的身体重要。您让我们尽量不去武汉,可您自己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逆行至武汉。利用在去武汉的路上,这一点点的间隙,才闭上疲惫的双眼稍稍休息,看着真令人揪心。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人民的健康固然重要,但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您怎能为人民服务呢?所以,请您保重身体。”
通过电波的传递,我在电视中能经常听到,您带领的团队中所传出的一声声义正言辞的话语:“我没成家,没有负担。”“护士长,我在唐山,明天的机票。”“我在铜梁能随时待命。” “一个一个都倒下了,总要有人站出来……” 是啊,“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这一声声平凡朴实却铿锵有力的请战声振奋人心,使我热血沸腾,让我有了立马冲上前线的冲动。遗憾的是,我作为一名初一学生,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奔赴前线与您们一起并肩战斗。但我一定不会给您们添乱,我会听钟爷爷的话,乖乖待在家里,并向家人们宣传勤洗手,勤通风,少聚会,出门戴口罩,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您和您的团队这种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我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像您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一定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凯旋归来。
此致
敬礼!
篇5:观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尊敬的钟爷爷:
您辛苦啦!
今年寒假,我收到中国疾控中心写给我们小朋友的信,得知你和一群医生叔叔阿姨正在与看不见的敌人(病毒)展开斗争,这家伙长得冠冕堂皇,但善于隐藏,你得小心啊!我遵照你们的医嘱,呼吁同学们居家防控,要让这狡猾的病毒无处躲藏,减轻你们“战疫”前方的劳累。
钟爷爷你歇歇吧!耄耋之年的你本该颐养天年,当病毒突然来袭,你告诫公众“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逆行前往。这展现的是多么伟大的责任与担当啊!研究病毒、治病救人、公众科普......你带领团队忙碌在疫情阻击战的各条战线上。你是医者、是学者更是教育家,即使工作繁忙,你也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提醒百姓做好防护,解答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国士无双!
医者仁心,学者宗之。2月11日您在接受外媒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基于数学模型、最近的疫情发展和政府采取的行动,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有望很快减缓,预计峰值会在2月中下旬出现,疫情可能会在4月份结束。”钟爷爷,居家防控看似遥遥无期,你发出中国之声,让人类看到了希望,你也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在这长约90分钟的英文采访中,你让许多学者不及,更让我及家人啧啧称赞。
翻看你的国外求学之路让人更加敬佩。当年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你“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你毅然学成归国,还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几年后你成功研制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钟爷爷,你工作中的许多故事感动了我。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你带领你的团队遵守“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还知道你是热爱体育锻炼的“跨栏王”,你把体育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让有限的生命无限延长,武汉战“疫”有你,“03抗非”有你……你的传奇故事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我立志长大成为你这样的人。再见钟爷爷,再见可敬可爱的人!等你们战“疫”凯旋归来,我手捧鲜花送给您!
篇6:观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钟南山爷爷:
您好!
在手机上看见您眼里含着泪光的照片,我感慨万分!当说到国歌响起时,您在哽咽。您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您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不要出门,而您却奋不顾身地来到了武汉。
爷爷,您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您又是有血有肉、有爱心、有担当的一位老人。现在疫情能够得到最大限度控制的背后,是您和那些无数的白衣天使们在负重前行。
您对疫情做出了果断的判断——“很难估计疫情什么时候到达高峰,不过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所以不会因为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您的一席话,让我们增添了不少信心。大家看到的您是辉煌的,而这背后,您自己吃了多少苦头,受了多少罪!
您,瘦了……
前,67岁的您在非典的战场上立了大功,17年后,84岁的您又站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场的第一线,您辛苦了!
难以置信,一个84岁的老战士冲在了最前线!我在手机上看到,您困了,只能在餐车里打个盹,看到您一次次冲在最前面,救治情况最危险的病人……您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一心想和病毒奋战到底,不求回报的精神,大家都看到了!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像您一样为民造福,不求回报的人。
爷爷,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乖乖地待在家里,少出门,勤洗手,多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不让自己生病,不给国家添麻烦。也请您保重,我们一定会等来这场战争的胜利!春暖花开时,我们一起拥抱灿烂的阳光吧!
此致
敬礼!
篇7:观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尊敬的钟爷爷:
您好!
现在正值疫情横行中华大地,新型冠状肺炎的恐惧笼罩着九州,看着一位位医护人员疲倦却不愿意倒下,也不能倒下的身影,不知您可好?
“非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这是您对人民的关怀,可是你—在1月18日一辆飞速驶向武汉的列车上,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双眉紧锁,目不转睛的盯着面前杂乱无章的文件,这不就是您吗?您告诫大家不要去武汉,可却将自己推进了这个万丈深渊。
“武汉是一定能过关的。”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这样的一句话是人民的安慰与信仰,在这场战争是在鬼门关前的生死角逐。您像一名战士,靠着精湛的医术,铮铮的铁骨,巍然屹立在救援战斗的一线,你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铤而走险,誓要与病魔做殊死拼搏,我们因为有你而感到安慰。
一个感人的画面永远印在我们的心中—一次采访中,总理与您握手。那是总理对你的肯定,是国家对您的肯定,是人民对您的肯定。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您的身上,这个单子虽有千斤重,万吨沉,可从你平静的脸上,看到了坚定的信念,无限的力量。
17年前“非典”爆发,你义无反顾的冲到广东,带领大家抗击“非典”,17年后冠状病毒降临,您英姿不减当年,在武汉身先士卒,以身抗病,您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疫情战场上,克服无数困难与压力,用智慧和力量撑起了一片“抗疫”的蓝天。
我真诚的祝愿“抗疫”圆满结束,早日根除病患。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篇8: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将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将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
以国礼,敬国士!今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让我们从苦难的土壤里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英雄的感召下凝结更多的决心和勇气,继续斩关夺隘、乘风破浪!
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疫”历程,关闭离汉通道无疑是危急关头最重要的决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历经76天,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经受考验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释放治理效能,是共克时艰战“疫”攻坚的坚强保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风雨无阻战“疫”向前的力量源泉。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抗疫精神,是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风雨共担团结合作,是战胜危机走出“疫”霾的人间正道。在发展中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坚定步履。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篇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 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坚守初心,不论何时何地;赤诚奉献,不分任何岗位。粮食局、三胡同、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我曾觉得,英雄是活在书本上、活在记忆里的,现在我认识到,英雄就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向老英雄学习,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担当,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多、更扎实的成绩。
篇1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在这多半个世纪里,他始终战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不畏艰难,追梦求实,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货。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拓者,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保障并开辟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程,更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树立了丰碑。
最近,袁隆平的“豪宅”映入眼帘,非常火热。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座大宅子袁隆平却全部用来搞科研!把“豪宅”当“田间”。他说到:“如果把我国内陆两亿亩地具备种植水稻潜力的盐碱地再利用起来,按照亩产两三百公斤计算,就可以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就可以多养活2亿人类”。他以人民百姓为重,心系于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很好的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优秀的品质。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
袁隆平的精神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家,他为民为国不畏艰辛,勇于付出。他曾深情讲到“一个科学家如果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我们要学习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诚信立人,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有困难不退缩,有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他个人具有良好的品德,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以及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是他告诉世界“我们的土地不仅可以养活自己,我们还可以养活世界上更多的人”,是他告诉世界,“这是中国的荣耀,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在田地里弯着腰的身影,当我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新世纪里,永远不能忘记是谁为我们击碎了美国的“中国粮食危机论”。
篇1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冲锋在前,他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他将荣誉悄然封存,扎根山区为民造福。张富清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读罢“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让我内心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老英雄”张富清,从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从深藏功名60多年,到95岁高龄积极配合采访。张富清用一生践行着他的“大小观”,他的心很大,一心满满装着党和国家,但他心又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昔日党旗下的誓言,此生不渝的初心,任凭岁月磨蚀,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炽烫人心,其精神富有绽放的生命之光,让人羡慕,更令人敬畏!
从老旧住房到破旧沙发再到素淡的生活,张富清将果敢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践行一生。从动员妻子从供销社下岗的真担当,到不给孩子特殊关照的硬作风,再到“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的铁规矩。“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坚决不做”。分管机关,他没有给家庭改善过住宿条件;分管财贸,他没有为孩子多搞一点营养伙食;分管街道,他没有把一个矛盾问题随意上交。71年党龄的“老英雄”张富清始终恪守“党和人民的要求”,用行动擦亮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担当有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0多年来,“老英雄”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但当他听说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的作用还大”时,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又一次当上了“突击队员”,那怕采访时伤痛疼得一身透汗也绝不表露半许。中国走过70年风风雨雨,张富清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老英雄”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标注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
精神“富”足、生活“清”淡、追求纯粹,“老英雄”张富清树起了新时代一面镜子,映照平凡中的伟大,点燃了新时代奋进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抓落实,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体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在,保家卫国,奉献勇敢,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到了地方,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奉献的是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奉献是张富清的灵魂,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使者。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
学习张富清的坚守初心。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不怕偏远。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深藏功名,坚守奉献,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奔跑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奔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精神是奔跑的营养,奔跑有奉献,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时代,我们都在奔跑,我们应该用奉献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个辉煌的成绩。
学习张富清的不改本色。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这种本色很淳朴,很洁白,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功利。这样的英雄本色最伟大,最可贵。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本色,才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色彩斑斓。我们从张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无数“活雷锋”,看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追梦的强大能量。
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好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万众一心,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奋斗强大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能量。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必须担当。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感想
近日习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福清同志军功卓越,不提当年之勇,无私奉献,不占国家资源,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不仅仅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更是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要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
学习张福清同志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71年前,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赫赫战功,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不愿意给组织增添一点麻烦,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楷模,一个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人。
学习张福清同志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处处起表率。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张富清靠的是一个党员的信仰;和平时期淡泊名利、扎根大山,张富清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习总书记也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学习张福清同志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说道这里,张富清老人哽咽了,也让镜头前面的每个人热泪盈眶。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和平年代守得住初心、耐得住清贫,张富清同志用他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职业战斗生涯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和使命。
60多年深藏功名,为的是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60多年后申报退役军人信息也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对党老实。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党,老一辈共产党员是那么的纯粹,反观今天,我觉得广大党员干部在了解了张富清同志的事迹后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嘴里口口声声的喊着对党忠诚,心里有没有时时处处的想着党,有没有时刻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没有牢记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却有着更加晦暗的血雨腥风,禁得住诱惑更加考验每个党员的意志。
初心一定,一生都要践行使命。对全体党员干部而言,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这种奉献精神,不忘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接续奋斗。当前,我们党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张富清那样的好党员踏实奋斗,我们青年一代更要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篇1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国产专家一号
“在我这里,除了ABC,其它都是国产的……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到落叶归根时才回来,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回来。”——于敏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中国的“氢弹之父”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于敏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国原子弹成功后,研制氢弹就摆到了第一位。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一次与钱三强的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从事氢弹研究的于敏便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是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
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篇1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领导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的传奇。
他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战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
学习孙家栋,学习他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学习孙家栋,学习他发扬技术民主作风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务实;学习孙家栋,学习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民族需要脊梁,人生需要信仰。孙家栋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当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树立爱国奉献的理念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孙家栋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篇1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为你千千万万遍。”近日,在电视频道中观看到黄旭华院士的先进事迹时,这句经典台词不禁在我脑海中出现,黄院士以93岁高龄坚守在工作一线,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精神实质。
黄老院士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国家的信仰,支撑着他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和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带领中国核潜艇事业赶超先进国家,“被称为核潜艇之父”。黄老院士的这些精神,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向其看齐。
学习他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我和你父亲都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母亲的话落,黄旭华满口答应,却没想到下次母子俩再次相见整整过了三十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家人一直不清楚黄旭华到底做的是什么,他也无法解释,只能为了大家,继续亏欠小家。我们学习黄旭华,就要像他那样以国家为重,群众为先,时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为群众幸福而奋斗。
学习他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黄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成功出艇后,即兴写下的一句诗,字字饱含着对潜艇工作的痴心热爱,然而深潜试验的危险却只字未提。试验前,面对着一个个忐忑不安的艇员,64岁的黄旭华当即决定随艇下潜,既是对艇员的鼓励,也是对自己设计的潜艇的负责。我们学习黄旭华,就要像他一样用于担当,主动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共同挑起国家建设发展的大任,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生活。
学习他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爸爸,你又回家出差来了?”这是黄旭华女儿小时候常常笑话他的一句话,那时候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几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有几次竟然过家门而不入,只为了核潜艇的研究能有所突破。在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成功后,黄旭华本该功成身退,然而时至今日,93岁的黄老院士仍然不忘自己得使命,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地来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希望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留给后起之秀。我们学习黄旭华就要学习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潜心钻研,矢志不渝,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走过而立,走过花甲,走至耄耋,弹指间,青丝成白发,依旧冰河铁马。”黄旭华老院士用他的一生写照,向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美好的幸福家园。
篇15: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坐在身边合影;有这样一位老人,而立之年离开家乡和父母,等到回家在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有这样一位老人,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放弃了医学,投身了科学。这位老人就是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一个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人,一个真正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人!
青少年作为社会未来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说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充分体现在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当代青少年有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担忧与反思。
首先,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盛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下,青少年越来越注重自身利益,等价交换原则渗透人心。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上,虽然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也越来越强调所谓的“公平、合理”,越来越注重集体能给与自己什么,出现了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次,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当代青少年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高,但是普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把大量时间用来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而他们认为没用的课程却弃之不理。学习内容大多与工作、社交、金钱等相关,却很少与自身兴趣相关。
最后,缺乏大爱精神,不关心国家、集体和社会。大爱实际上是一种对国家的爱,对集体的爱,对社会的爱,当代青少年缺乏奉献精神,集体观念不强,不关心国家、名族的命运,树立的远大理想,是希望像马云那样成为中国首富,而不是像马云那样为中国做出贡献。
今天,我们青少年要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学习他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只有当青少年有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未来。
篇16: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我们要向他学习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刻进心中、融入血脉,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要向他学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他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革命军人驰骋疆场、果敢坚毅、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我们要向他学习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我们要把向张富清同志学习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始终挺身在前,自觉对标对表,真抓实干,务实进取,普通群众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向张富清同志学习落实到正己修身处,始终坚持严以用权、严以修身、坚持严以治家,争做新时代来凤楷模。
我们要把向张富清同志学习落实到增强党性上,切实坚定政治忠诚、涵养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书写更加坚定的自信;要把向张富清同志学习落实到服务人民里,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人民感情、凝聚人民力量,为来凤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他的事迹激励着我和我的同事们。
张富清同志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也是信仰和意志。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张富清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以榜样为动力,学习榜样精神,坚持以榜样为镜,牢记使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观共和国勋章有感
★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观后感(推荐16篇)】相关文章:
电视剧功勋观后感2024-05-01
教师观看《功勋》观后感2022-12-24
国庆70周年将举行阅兵是真的吗?2023-06-10
精选张富清老英雄事迹观后感,个人梦融入中国梦2023-04-03
电视剧功勋观后感800字2022-06-11
八一军旗红读后感范文2023-03-26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颁奖词2022-08-04
功勋读后感2023-09-23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2024-02-07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