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家蘑菇大师”为你分享13篇“论基于LINUX平台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论基于LINUX平台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论文
论基于LINUX平台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论文
摘要摘要:现在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基于WindowsNT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往往采用MSSQL,ORACEL,DB3等系统,仅上述两类软件,单点成本就已经超过了万元,而且由于供电企业网点分散,所以往往在每处都必须安装上述两类软件。以一个县局而言,在系统软件投资上就将花费30万元左右。
摘要:用电 信息管理 MIS系统存在
(1)成本高摘要:
现在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基于WindowsNT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往往采用MSSQL,ORACEL,DB3等系统,仅上述两类软件,单点成本就已经超过了万元,而且由于供电企业网点分散,所以往往在每处都必须安装上述两类软件。以一个县局而言,在系统软件投资上就将花费30万元左右。
但是和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用户需要的模块(用电MIS),由于技术准入门槛低,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软件厂商竞相压价,整套产品往往只能买到几千元/单点。由于软件厂商获利不足,就无法继续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
我个人认为以上因素在根本上造成了现在用电MIS系统市场非常混乱的情况。
(2)难以维护摘要:
因为供电企业的网点分散,而基于WindowsNT的系统缺乏对低带宽数据链路(比如载波、电话线路等)的通信支持,所以现在用电MIS多是分散运行的(即在每一点都有整套的系统在运行)。所谓联网也是指在局域网中的联网。由于分散运行,就必然导致分散维护。在现实工作中,维护工作一直是困扰用电MIS推广的关键障碍。
(3)大范围联网困难摘要:
这里指出的联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摘要:一是指供电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困难,原因可参照第(2)条。二是由于银行、邮电等部门采用的主系统都是基于UNIX的,所以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能较差。
(3)互联能力摘要:
①乡站联网。假如采用WindowsNT实现乡站实时联网运行,则必须在县局到乡站之间建立宽带数据链路(比如光纤),目前在很多地方还不现实,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是假如采用LINUX系统,乡站就可以通过远程接入到局中心计算机,在窄带和宽带环境下均可实现。这种大范围的联网运行模式实际上银行系统在很多年前已经实现了。
②智能设备联网。由于数据可以通过载波或电话线接入局中心计算机,所以在智能设备联网方面,LINUX的系统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嵌入式LINUX的系统低层就已经支持了此种应用。
③和其他单位联网。由于银行、电信等行业采用UNIX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而LINUX和UNIX本是一脉同根,所以在互联方面的支持要好于同WindowsNT系统互联。
(4)稳定性、平安性摘要:
LINUX的稳定性一直倍受赞赏,连续运行数月也毫无新问题,而WindowsNT的稳定性则不敢于恭维,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吃尽了苦头,所以人们往往在微软公司的产品正式推出一年以后,才将其应用到关键任务中,以免成为稳定性测试的牺牲品。
由于LINUX是基于代码开放体系的`,所以历来都是攻击的热点,但是我们通过分布式运行的方式,即可解决平安新问题,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的平安性和可用性。比如在局中心设置2~3台主机,互为备份且采用不同的平安策略,这样一方面避免单台主机运行时的意外发生(包括攻击),另外可以分散处理访问请求,缩短系统反应时间。
(5)易操作性摘要:
WindowsNT系统基于图形界面,熟悉Windows操作界面的人很轻易学会,在整体系统使用的难易程度上,LINUX要逊色很多(大部分LINUX应用是字符界面)。
但是,具体到某项应用,情形或许有些不同。比如在电费电量处理过程中,假如将所有的操作都命令化,只需要30~40条命令,对于微机操作人员而言,记忆这些命令并不困难,而且在应用效率上,也要好于图形界面的操作方式。
(6)市场影响摘要:
由于LINUX不如WindowsNT平台上的开发工具丰富多彩,所以开发难度要远大于在NT平台上进行的开发。这也是LINUX最大的劣式所在。
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开发难度大,提高了技术市场的准入门槛,有利于规范现在电力MIS市场混乱的格局。
假如电力主管部门能够在系统的内大力提倡基于LINUX的系统应用,必将吸引更多真正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加入对这一市场的开发。
篇2:科技特派信息管理及服务平台应用论文
20xx年起,辽宁省全面开展了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由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人事厅、辽宁省农委、辽宁省财政厅组成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协调小组,并联合印发了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下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行动工作模式。为使科技特派行动的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及时统计分析和科学准确反映全省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情况和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开展了科技特派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一、平台主要功能
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应用于辽宁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使我省科技特派行动的信息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并能及时统计分析和科学准确地反映全省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情况和工作的进展情况。平台将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平台功能表现方式简单易用,可通过统一的界面访问各功能模块,操作、维护便捷。采用RBAC身份验证技术保障系统访问安全;采用关键数据对称加密及非对称加密技术及日备份策略保障系统数据安全;通过详细的操作日志实现系统的安全审计。平台分为四个子系统。
(一)省级应用子系统
省级应用子系统应用于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实现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农民科技经纪人的信息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科技特派员信息删除数据卸载功能。科技特派员查询与统计:通过多条件逻辑组合进行查询,实现单点与群组信息检索,按国家及省有关要求实现多口径数据统计及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农民技术员查询与统计:通过与前期研究开发的《辽宁省农民技术员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互联,实现农民技术员的查询与数据统计功能。农民科技经纪人查询与统计:通过与前期研究开发《辽宁省农民科技经纪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互联,实现农民科技经纪人的.查询与数据统计功能。科技特派员信息删除数据卸载功能:为保障系统数据安全有效,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系统的数据删除操作均由省级应用实现,下级部门可提出删除请求,由省级确认删除并卸载需删除数据。
(二)市级应用子系统
市级应用子系统应用于辽宁省各市科技管理部门,实现科技特派员信息审核、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信息审核:各市可以审核其下级单位录入的科技特派员信息。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可以驳回。市级还需对其下级进行的数据删除操作进行审核,确认后提交省级进行数据卸载。信息查询:各市可以通过多条件逻辑组合进行查询,实现本市的单点与群组信息检索。统计分析:各市可以实现本市科技特派员的多口径数据统计操作。
(三)县(区)级应用子系统
县(区)级应用子系统应用于辽宁省各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实现科技特派员信息录入、维护、删除、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信息录入与维护:各县(区)可以录入和维护本县(区)的科技特派员信息。信息录入后,上级单位即可进行数据审核。信息删除:各县(区)可以提出数据删除请求,由上级单位审核后提交省级单位确认并进行数据卸载。信息查询:各县(区)可以通过多条件逻辑组合进行查询,实现本县(区)的单点与群组信息检索。统计分析:各县(区)可以实现本县(区)科技特派员的多口径数据统计操作。
(四)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由省级部门使用,实现系统参数配置、部门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字典代码维护、日志查询与分析等功能。
二、技术方案
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采用MSSQLServer数据库以及IIS7.0web服务平台,Web开发工具: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Net;数据库建模工具:采用SybasePowerDesign16.0。平台利用分布式技术、组件技术、MIS、数据库技术、信息聚合与共享等技术开发网络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共享。平台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合到一起,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和组件式设计方法,采用RBAC的身份认证授权体系和关键数据对称加密及非对称加密等技术,以使系统可用性、稳定性、功能扩展性、网络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保障。
(一)信息共享
特派员信息、技术员信息、科技资源数据库、农业科技资讯等信息分布在全省各个单位和领域,每个信息宿主对信息的管理也是分布的,因此形成信息孤岛。分布建立了一个信息集中存储与备份、按权限共享使用的机制。
(二)协同管理
特派员的信息管理涉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县(区)科技局及派出单位,各单位之间是松散的业务指导关系。而特派员信息又涉及到录入、修改、审核、删除及查询等各种操作,本系统通过建立公共平台,使这些单位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特派员信息,形成有机的协同工作体系。
(三)可扩展
系统建立的灵活的功能模块划分机制,每个功能模块是逻辑独立的,是授权的原子单位。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加入新的功能模块,重新授权既可集成使用,系统的可扩展性强。
(四)易用性
系统界面采用WindowsGUI机制,通俗易懂,操作方法与操作系统一致,减少了用户学习成本。数据录入采取了前端验证与后端验证相结合的机制,一方面对非法数据进行了排除,另一方面保障了系统安全性,明晰的操作反馈使用户对操作结果易于判断。后端管理系统采用导航机制,引导用户正确操作。系统易用性强。
(五)安全性
在安全方面,主要体现在身份认证、权限划分、数据存储三方面。系统的所有模块(页面)均有登录验证及权限验证,系统功能权限划分是细粒度的,关键数据(如密码)是采用散列算法存储的,破译成本高。另外,系统的密码设置等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组合,提高破译难度。
三、应用效果
平台开发应用以来,累计采集特派员信息两万多条,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学生、乡土人才等,服务类型包括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各类特派员分布区域和领域一目了然,系统的数据作为县区政府工作考核的数据来源,为特派员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对科技特派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平台的开发、应用及维护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设备配备、人员操作水平及网络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功能的应用。2.信息维护与管理目前限于管理部门,特派员和服务企业尚未参与到信息维护中,系统的互动性服务功能暂未充分应用。3.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持续渐近的过程,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机制尚需改进和完善。为此,我们对于特派员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为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特派员和被服务企业建立扁平的、实时的网络沟通平台,形成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特派员服务质量。2.探索平台长效运行机制,引入社会技术力量和资本,使平台能不断应用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建立平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链,为特派员和被服务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TomM.Thomas.网络安全第一阶[M].李栋栋,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3]王纪华,牛自勉.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3: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思考论文
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是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价值。只有科学、合理地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才能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对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并且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中,使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使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功能实现应用价值,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应该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分析和研究相关信息,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体系。这不仅顺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
1.系统构建不完善。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由于层次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有高低之分,其构建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且由于计算机配置不同,软件的版本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建设的现象,这样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过程中,成本就会有所增加,造成浪费。另外,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网络作为构建基础,但是,由于网络较为分散,且范围较小,信号也较差,这影响了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建设,无法保证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正常运行。
2.管理制度不统一。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同,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有的已经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但有的部门还利用人工作业进行管理。有的部门在帮助人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利用IC卡办理,但由于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有所不同,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使用的IC卡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没有统一的管理地,导致卡与卡之间不能相互使用,不仅没有为人们办理业务提供方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困难。
二、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策略
1.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从信息化技术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工作人员应当和技术人员紧密配合,这对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构建方案,形成完善、统一的方案。同时,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开发,这样能方便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也能将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并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对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认识,逐渐完善并统一管理制度。
2.创建专业性的人才团队。要想提高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尤为重要,这是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但是,就目前形式来说,仅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无法满足。因此,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过程中,应创建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在社会上吸收具有专业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另外,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也能加强他们对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的认识度。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建设质量。
3.提高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要想顺利使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就应当不断提高管理阶层的决策能力,并不断加强领导人在各个部门的协调能力。领导人是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有与下属机构协调工作,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在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制度,创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管理阶层的决策能力,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为我国人民提供高质量、全面的服务,同时,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轩红.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若干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8):52-54.
[2]崔英.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若干问题[J].知识经济,(20):9.
[3]陈滢.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探析[J].社会工作,2015(7):60-62.
[4]骆有隆,唐元义.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6):114-116.
篇4:医院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1聘用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现状
1.1聘用人员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情况
58所医院的调研发现,只有10所医院(17.2%)建立了独立的聘用人员信息化管理部门,究其原因是许多医院管理者认为使用计算机进行聘用人员信息录入和存储,就算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1]。但事实上医院对聘用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不仅有信息的录入和更新,还有数据的整理和加工、分析和评估,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人专管并将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的有效信息提供给医院管理者。
1.2医院对聘用人员管理信息化的态度
调研中还收集了58所部队医院领导对实现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态度的数据:其中3所医院(5.2%)的院领导对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感到前景不乐观;43所医院(74.1%)认为短期内有困难,但是远期前景还是乐观的;12所医院(20.7%)对实现信息化管理平台持乐观态度。
1.3现有聘用人员管理水平
现有管理系统主要有:(1)网络版聘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由不同类别聘用人员的分管部门分别管理,存入统一的数据库,采用C/S(cli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端)软件模式,数据可以共享,对于院内人员岗位调动、人员管理方面较便捷,人员信息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也较方便。(2)单机版管理系统。由管理聘用人员的各个部门分别安装,数据各自独立存储,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统计汇总数据较麻烦。(3)采用表格方式管理。最原始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的保存不安全、共享不方便、统计分析较麻烦。58所医院中,现有网络版的2所(3.5%),现有单机版的医院12所(20.7%),采用电子表格方式的医院44所(75.9%)。
1.4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管理者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把纸质文字变成了二进制代码,忽视了对信息的提取、清洗和挖掘,并没有达到通过改变管理手段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2)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化平台: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较为成熟,但由于系统结构不同、功能各有侧重,没有一套系统可以满足所有部队医院对聘用人员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这就导致很多部队医院仍通过电子表格来管理本院的聘用人员[2],无论从人员的流动、变更信息的及时更新还是绩效考评制度的有效落实,都无法满足管理需求。
(3)缺少总体规划:某些部队医院,各管理部门都有独立的一套用电子表格建立的聘用人员信息库,信息分散,数据不能共享交互。
2信息管理平台的实施
2.1平台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结构,分为应用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B/S结构的软件对客户端要求很低,只需一个浏览器即可,同时业务逻辑由web服务器处理,因此实现了“瘦客户端”模式;这种结构的平台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强、可移植性好。数据层数据源来自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数据库和部队医院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库,并将数据按一定规则提取形成数据仓库,为上层业务逻辑提供数据支持;业务逻辑层包括平台所实现功能的各组件;应用层提供平台与用户交互的界面,主要是对业务逻辑层的各个组件进行调用,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
2.2平台应具有的功能
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权限管理,负责区分使用者类别及平台使用权限;第二类为聘用人员相关业务管理,主要分为基本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考核奖惩、薪金管理,其中绩效管理数据来源于医院HIS数据库,为薪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第三类为基于数据仓库的商务智能分析系统,根据多维度数据组合,形成可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的各类分析报表。
2.3注意事项
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需从HIS数据库提取数据,因此,首先需要具有与HIS的接口,可通过开放指定表读取权限的方式实现,同时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其次应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在创建平台数据库时尽量与HIS数据库软件保持一致;另外聘用人员涉及到的工作领域很多,在与HIS做接口时应考虑全面,避免遗漏,确保绩效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3.1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对聘用人员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就必须依托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实现新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使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薪金管理、人员流动等各部分工作有机结合,增强聘用人员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推动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选拔、使用和留住聘用制人才。
3.2提高聘用人员管理效率的必要条件
对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使规范、精准、高效的管理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渗透到管理流程中,把管理人员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转移到制度的完善、改革和创新上,更深入思考管理工作细节,实现聘用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可以降低人力管理成本,提高部队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卫勤保障能力[3,4]。
3.3医院招用人决策的重要依据
实时、持续的人员信息记录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聘用人员的培训、流动、薪金、绩效、考评、奖惩等情况,这为医院管理者提供详实、准确的人员信息和辅助决策的依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或大数据处理生成的多维度数据可以形成各种分析报表,直接为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3.4建立数字化医院的必经之路
数字化医院是我国现代医疗发展的趋势,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患者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以及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传输和整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人员信息管理平台作为部队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要立足部队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有特色的聘用人员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本院聘用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部队医院可持续发展,加快数字化医院实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渝,段然,郭培芝,等.建立军队医院聘用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J].当代医学,,18(32):11-14.
[2]张哲,王绪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24(9):704-706.
[3]贾维广,王松涛,张洋.信息化建设在武警医院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4,25(11):1181-1182.
[4]杨宇,李丽.建立军队医院聘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7(12):1140.
篇5: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一、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早在20世纪70年代,信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美国就尝试给信息素养一个定义,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到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出的信息素养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与Doyle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的王吉庆教授在谈到怎样理解信息素养时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
两个定义都强调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和技能,个体对信息的态度,对信息的评价与判断,合理与准确地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信息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同样非常重要。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能的有效发挥得以体现,而信息技能发挥的好坏则与信息意识和文化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应该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易评价量化的部分。主要包括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
第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创新和评价的.能力。
第三,信息道德观念。这一点强调在网络上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熟悉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并具有信息过滤能力,在茫茫网络上迅速获取有用信息。
第四,信息协作能力。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在,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某个工程或一项研究成为一种趋势。网络信息工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便的交流方式,利用信息媒介实现和外界与他人的和谐协作是信息化人才要必备的一种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信息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学习者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目前,基于对信息素养含义更为深刻认识基础之上,教育界产生出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怎样教、教什么的争论,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应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
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作为一种操作技能单独授课
能够熟练的运用信息工具,是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前提。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之初得到普遍重视。提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关于硬件设施建设的一串数字,到,我国有3000所中小学校建立校园网,2万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与硬件建设同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能学科来教,内容更侧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和计算机使用操作方面。
2.作为认知工具,辅助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不断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作用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或者学的工具出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件设计、开发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加深了对计算机多媒性和强交互性等特性的认识。在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教学媒体出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3.与学科教学整合
90年代后期,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获取更为方便,通过网络媒体可获得海量的可用信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单纯听老师讲授,从教科书中获取知识改变为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收集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教师信息权威的地位被动摇,教师由单一的教学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促进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的检索信息功能,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要的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平台,完成知识的传递并组织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将像纸笔一样作为学习工具,融合到学习过程中来。
这三种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又相互融合。教授基本技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处理实际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提高操作技能,熟悉和了解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它更要融合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三、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用户信息库:信息平台面向特定的用户群体,比如某个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或者为某个班级服务,使用群比较固定。对用户信息的简单统计有助于了解网站的使用情况,管理和调整信息。用户信息包括登录ID、密码、登录次数、在线时间、发表观点及推荐了哪些学习资料等个人信息。
公告栏:关于教学活动的安排、提醒大家的注意事项等,由管理教师发布。
教师推荐栏目:推荐文章、参考书目、思考题目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把关人,要具有一定信息过滤能力,推荐的信息资料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适合学习者学习。
作业专区:学生的作品库。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还可以对其发表评论,达到相互借鉴学习、彼此激励的目的。
站内邮件及E-mail的通信方式:用户登陆后,可以在个人信息一栏中看到自己有几封站内信件。便利的交流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热情,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信息协作的能力。
我们的书架:学生通过上传页面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服务器,增强学习者的信息共享意识。对于有学习价值的资料,经教师确认,管理员可以添加到精品区里,作为学科结构化资源,永久保存。
BBS:分为不同的讨论版,选举对这一方面感兴趣、有特长、有责任感的学生做版主,负责秩序及内容维护,管理教师可通过邮件与版主联系,获取大家最近的思想动态。同时,在学习进行到某个阶段时,教师也可组织一次关于某个主题的讨论,并参与到讨论中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学习者在与外界不断交互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道德观念。
查询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查询内容──用户信息查询和信息资料的检索。学生可以察看自己的个人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历史;教师通过浏览学生信息,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展。方便的资源获取才是真正的资源共享。网站清晰的导航固然可以帮助用户找到相关的主题,但是对于目的性比较强的用户,基于全文内容的检索功能可以帮助他们直接到达搜寻的相关页面,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中实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交互性和非同步性等特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平台与数据库相连,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信息的统计和查询浏览,方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通过管理教师的组织,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学习者能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通过教学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和管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需要的条件
1.要求管理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只是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构建了一个环境,提供了一种信息管理的工具,如何利用这个环境来组织教学活动是管理平台能否发挥最大效率的关键。组织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在于怎样设计、组织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还要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此外,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定的信息评价、过滤、组织的能力,切实承担“把关人”的责任。
2.学习者具有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只要具备简单的上网知识和文字处理工具的使用能力的学习者就可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学习以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3.网络硬件环境
具备校园网或局域网的网络环境,具备比较良好的上网条件。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和目前信息教育的现状尝试提出的一种培养信息素养方式,是对现有信息技术教育的补充。希望对提高学习者信息管理能力、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习生活中有所帮助。
篇6:信息管理云平台无状态服务应用研究论文
信息管理云平台无状态服务应用研究论文
信息管理云平台结构复杂度高,系统信息吞吐量大,为提高系统响应性能以及系统可扩展性,云平台采用无状态服务技术,提高平台系统的可伸缩性,系统可以通过负载均衡等手段,实现平台系统的水平扩展,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云计算平台架构复杂,平台逻辑业务数量多,系统前台与后台交互信息量大,平台的服务设计成无状态服务更适应云计算平台应用场景,服务不保持状态信息,也即是客户端与服务端交互活动的信息,当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服务请求时,在服务请求中携带服务器端服务响应请求所需要的一切信息[1],或者,服务端可以从外部获取到需要的信息,比如从数据库或内存获取。
对于无状态服务端,如果服务端有多个服务器集群[2]而成,从客户端角度来说,由于服务是无状态的,客户端的请求可以发到集群中的任意一台服务器,获得相同的响应结果,这样,系统可以通过负载均衡[3]等手段,实现平台系统的水平扩展,提高平台系统的可伸缩性。平台的水平可扩展性能对云计算平台非常重要。
1 无状态服务概念
两个相互关联的Web用户进行交互操作,需要保留操作相关的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即为Web应用服务的状态,比如用户状态信息或工作流状态信息。状态信息被指定不同的作用域 [4],状态存储的由客户端或 服务器端负责。在Web应用中,服务状态的存储为系统开发提供方便,但对于分布式系统而言,带来其他方面的限制,比如容错性和可靠性限制,倘若报文丢失、重复、传送失序或者保有用户信息的'服务器崩溃宕机,状态信息就会出错。
如果服务器在响应服务器请求时使用了错误的状态信息,则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响应,而且用户的最近所有交互操作不能透明地转移到其他冗余服务器上。
此外还有服务的负载均衡限制。因为如果服务在有状态模式,某个用户的请求必须发送给已经保存了它的状态信息的服务器才能成功获得服务,如果提交到其他服务器,由于没有其相关状态系统,该请求无法解析,得不到服务。
因此在有状态模式下,服务器端无法自由调度用户请求。由于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系统必须采用额外方法和技术来保存、维护客户端状态。因而,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无状态服务成为云计算这种分布式平台的更好的技术选择。
无状态指的是任何Web服务器请求完全与其他请求相隔离,客户端任何状态信息不在服务端保存,对单次请求的处理,不依赖其他请求,也就是说,处理一次请求所需的全部信息,要么都包含在这个请求里,要么可以从外部获取到。
从用户角度来看,Web服务的有状态表现为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强耦合,比如浏览器中的后退操作,如果某个业务流程为step1->step2->step3,当系统执行至step2用户进行后退操作,由于用户的状态可能被不可逆地修改,系统就不是按照用户所期望的方式运行。
相反,如果Web服务是无状态的,比如常用的搜索引擎服务,任何用户可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s://www.baidu.com/s?wd=iphone&pn=60”来获得从第六十一条开始的关于iphone的搜索记录,并且如果百度某个地区服务器瘫痪了,用户相关请求透明地被转移到至其他地区的服务器,在其它服务器上得到相同的服务响应。
2 云计算平台无状态服务实现
Web系统使用的HTTP协议是无状态,在应用层上,服务器没有保存客户端的状态信息,客户端每次请求服务时,必须每次都带上自己的状态(比如通过cookie、session等)。
服务端在响应客户端的请求的时候,会向客户端推送一个cookie,这个cookie记录状态信息。客户端在后续的请求中,携带这个cookie,服务端根据这个cookie判断这个请求的上下文关系,因此cookie是无状态化向状态化过渡的一个手段。
在信息管理云计算平台中,在客户端采用cookie机制来保存状态信息,在服务器端采用session会话来保存状态。session 与cookie的区别如下。
(1)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中,而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的浏览器中;
(2)服务器在一段时间内保存session数据。在访问大量增多时,会占用较多服务器的资源,降低服务性能,如果考虑到服务器性能方面,采用其它技术手段降低对服务器响应性能的影响;
(3)由于其它程序可以分析存放在本地的cookie并进行cookie欺骗,因此cookie不是很安全;
(4)单个cookie在客户端的容量有限制,一个站点在客户端存放在cookie中信息不能太多,此外,如果cookie信息过大,增加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量,降低系统通信性能,耗费通信带宽;
(5)在云计算平台系统中,session存储登陆信息等重要信息,cookie中存储其他信息。
3 基于无状态服务的云计算平台的优点
3.1 将后台与表示层彻底分离
云计算平台采用MVC架构,实现系统解耦、松耦合的设计,服务器端将系统业务核心功能进行封装,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端。业务服务对客户端透明,其具体实现客户端不再关注,客户端只用专注设计用户体验良好的UI和人机交互功能。
3.2 便于平台开发人员协同开发
对于松耦合架构系统,开发人员只需关注自己负责业务模块具体实现,与系统其它模块交互,通过统一接口方案进行对接和调用,开发人员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协同开发工作。
3.3 通过负载均衡,平衡服务器压力
客户端用户请求,通过负载均衡,按一定策略,将用户请求分配到最合适的服务器进行业务处理并返回处理结果,对于系统来说,实现资源的最大话利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4 结语
信息管理云平台结构复杂度高,系统信息吞吐量大,为提高系统响应性能以及系统可扩展性,服务采用无状态设计,平台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水平伸缩,在云平台这种并发环境下,避免服务器端多线程带来的副作用。
篇7:基于Restful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的构建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为适应挖泥船内部深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需要,以Restful技术为基础,构建基于Restful服务的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自由高效地沟通、交互信息、协同工作。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深入到每个行业,管理信息化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挖泥船规模越来越大,船上业务部门随着规模增大而增多,船上工作人员数量也在增加,并且各个部门职位也越来越细化,为了提高挖泥船日常业务管理水平,我们构建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在平台中,工作人员可以自由高效地沟通、交互信息、协同工作。考虑到平台的可扩展性及良好的伸缩性,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松耦合架构,基于Restful框架来实现解耦合系统设计,提供良好的系统性能。
2 Restful框架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也即“表现层状态转化”,其中表现层指资源(Resources)的表现层,资源是网络中的一个实体,或称为网络中的一个具体信息,可以是一张图、一个人、一种服务等,比如在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中,一个工作人员是一个实体资源,一个工作任务也是一个资源。每个资源都有一个特定的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指向它,用户通过URI访问资源。REST 指的是一组架构约束条件和原则,满足这些约束条件和原则的应用程序或设计就是 RESTful。
Rest原则之一是客户端和服务器间的交互是无状态的,也即客户端的每个请求都必须包含能使服务器端为响应该请求所必需的信息,如果服务器在响应期间崩溃重启,客户端不会得到通知,此外请求可以由任何可以服务器响应,非常适合云计算这种分布式部署平台。Rest另一个重要原则是系统分层。系统中的组件模块通过松散耦合方式交互,层次之间有明显的分隔,可以限制整个系统复杂性,促进系统底层的.独立性。
状态表述转移:在Rest规范中,资源即状态,把整个互联网看成一个庞大的状态机,URI即为资源一个状态表述,每个页面就是一种状态。比如在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中,有两个任务A和B,有两个工作人员工号分别1和2,假设1和2都参加了任务A和B,要访问A任务中的1,就用URI:http://www.shipinfos.com/task/A/1,要访问B任务中的2,就用URI:http://www.shipinfos.com/task/B/2。因此,基于Restful框架的云平台天然地具有服务器无状态特征,在状态转移过程中,服务器不需要记录任何Session,所有状态都通过URI的形式记录在客户端。
3 云平台服务器端体系结构
云平台服务器端体基于Restful规范构建,Web应用服务通过两种方式对外提供业务逻辑服务,对于客户端来的请求,通过SPI调用服务URI获得服务,对于部署在同一JVM中其它底层服务模块的服务请求,通过BUS接口直接对象方法调用获得服务。图1为云平台基础服务对外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
(1)SPI: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即服务提供者接口,如果把所有的业务都看作“服务”,这个模块就是业务系统的外部接口定义。这些接口的实现能以特定方式提供相同的服务。除了下文提及的Server、REST client、Bus实现,SPI的实现也可以是对现有软件系统的适配。例如云平台中即时信息互动系统定义了一套SPI,办公应用中的任务管理系统基于这套SPI与即时信息系统交互。
(2)Server:服务器端,整个体系结构里最重要、最核心的组件。只要服务器端完成,就能够对外提供服务。其他组件是为了方便系统之间的集成,核心业务功能最终都是通过服务器端的代码完成。服务器端对外提供http REST服务。服务器端又分成三层结构:REST资源、内部接口、实体模型。
REST资源:REST资源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向外提供具体的http REST服务;二是实现SPI,作为系统集成的最小粒度组件。REST资源依赖内部接口,多个REST资源可能使用同一个内部接口实现。
内部接口:业务系统内部模块交互的窗口,业务逻辑在这个层次实现,事务也在这一层次控制。
实体模型:实体模型用类表示业务数据模型,隐藏数据的存储结构。
(3)REST Client:用程序实现的http客户端,通过远程访问服务器端的http REST url,实现远程调用业务功能。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远程调用的客户端,隐藏http REST url的细节,需要集成该业务系统的程序使用该客户端就不需要知道具体的REST接口定义。REST client实现SPI。
(4)Bus:业务接口总线。如果业务系统与被调用的业务系统部署在同一个JVM里,使用SPI的服务器端实现而不是REST Client实现显然会更有效率,因为只需要在JVM里找到相应的组件,不需要发送http请求走网络通信。为了提高部署时的灵活性,使用业务接口总线屏蔽掉SPI的实现选择,这样集成其他业务系统只需要调用该业务系统的业务接口总线,使用远程调用还是使用本地Java类调用来做系统集成只需要改动部署配置文件,不需要改动代码。
篇8:基于Restful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的构建论文
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提供挖泥船内部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挖泥船人员管理、行政管理、办公管理、群组活动、微博互动、网络硬盘。平台架构上分三层,分别是系统服务、基础服务、应用服务。图2为平台架构示意图。
其中,系统服务器层提供数据库服务、分布式文件存取服务、权限管理等系统服务。
基础服务层包含AD: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服务路由服务;AC:实现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注册、注销、自发现;应用服务层中人员管理:对挖泥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分部门管理,并对不同人员赋予不同系统应用权限;行政管理:对挖泥船内部设备设施、商务合同、产权资质、合作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办公管理:管理内部办公流程审批、会议通知、日程安排以及工作计划;群组活动:建立内部群组和活动,内部人员以群组或活动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微博互动:以内部微博形式,工作人员自由即时交流互动;网络硬盘:提供网络云硬盘文件存取服务。
5 结束语
为了提高挖泥船内部管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构建基于Restful挖泥船信息管理云平台,云平台以Restful框架为基础,利用Restful服务无状态特性,构建体系上松耦合、结构灵活、底层可扩展性强、水平伸缩度大的应用云平台。
篇9:通用型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论文
物联网应用的多样性、分散性和缺乏管理等问题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要连接和信息管理的对象是包括静止和移动的末端设备及各种资产,这些设备连接上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成为网络中的节点。基于物联网这种网络特点,利用通用网管的思想设计通用型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时,可以将各种异构的系统和分布式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控、营一体化,从而构建物联网运维系统,为建设低碳、智能、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0 引 言
当前,全球经济逼近二次探底的边缘,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呼之欲出。有专家指出,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信息是最核心的要素,信息革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骨架和灵魂。为了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必须把信息和物理世界相互融合,物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并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它通过传感器把互联网和物理世界连在一起,用信息的“力量”使物理的世界产生变革,推动社会工业化的发展。
物联网体系包含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的传感器网络;网络层是实现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应用层是指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图1所示是物联网的三层结构图。
图1 物联网的三层结构
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各个运营商和集成商也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集中力量开发物联网管理平台。尽管关于平台的研究都有一些成果,但是,这些平台存在平台多样、标准不统一、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自主创新的通用型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以适应广泛的传感节点和不同的行业应用,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物联网的应用更加普遍和灵活,提升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1 物联网平台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内外物联网平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是应用广泛,导致平台多样而不统一。物联网的应用多种多样,每一个应用对应一个不同的平台,从而导致关于物联网平台的研究多数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应用领域[3],例如物流行业、智能楼宇、路灯管理等,而没有考虑适用于各行业的物联网的整体架构。
第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现阶段,物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基于传感网络的应用、M2M应用和“两化融合”等相关应用[4]。对于每一类应用,使用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各不相同。RFID相关应用主要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网络,以及用于传感器、传感网以及采集信息的嵌入式系统;M2M主要是基于有线长距离和无线长距离两种通信方式的应用;“两化融合”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主要依赖于有线短距离通信,以现场总线为主作为“最后一公里”连接,然后并入IP网。这种情况就导致了物联网发展相互分离,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与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
第三则是管理平台的可参考模型存在弊端。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模型。对于现阶段可以参考的管理平台体系结构来说,在国外,欧盟的EPC global主要针对物流仓储的物联网应用模型[5],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而国内目前的管理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都是借鉴国外已有的平台进行各自为主的行业开发,缺乏创新性,参考价值不大。
由于物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是指导具体应用系统设计的首要前提,因此,建立一个具有框架支撑作用的体系架构至关重要。
2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及其特点
物联网要连接和服务的对象是末端设备和各种资产,包括各种基于微处理器做成的应用系统、各种智能卡或RFID卡,以及安装在机器上的传感器等。这些设备相互连接组成传感器网,传感器网作为末端的信息采集者将信息发送给网络,是一种可以快速建立,不需要预先存在固定的网络底层构造的网络体系结构。
物联网,特别是传感网中的节点可以动态、频繁地加入或者离开网络,它们不需要事先通知,也不会中断其他节点间的通信。网络中的节点可以高速移动,从而使节点群快速变化,节点间的链路通断变化频繁。传感器网络的这些使用上的特点,导致物联网或者是传感网具有如下特点[6]:
(1) 网络拓扑变化快;
(2) 传感器网络难以形成网络的节点和中心;
(3) 传感器网络的作用距离一般比较短;
(4) 传感器网络数据的数量不大;
(5) 物联网网络对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
(6) 网络终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
为了有效地进行传感设备和节点的管理,将物联网要管理的终端设备或资产看做网络中的网元,并利用通用网管的思想对设备进行信息管理[7],按照OSI的定义,网络管理主要包括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五个功能域[8],其具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及管理功能
篇10:通用型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论文
3.1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针对目前物联网平台存在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的网络特点所设计的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本平台基于通用的网络管理思想,将各种感知设备看做网络中的节点来实现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报警联动、调度指挥、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从而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3.2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根据物联网的三层架构设计的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如图4所示。
篇11:通用型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论文
3.2.1 感知层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的采集对象选择有线局域网或无线组网等不同的组网方式,采集节点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感器节点,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终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采集终端可对传感器节点传递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并在网络层发出请求时传递出去。
3.2.2 网络层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可利用中间件技术,并基于TCP/IP协议对感知层的数据进行解析、编码,并传输到网络层,同时可兼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通信模式,以实现不同通信协议的异构物联网网络的接入和访问[9]。
3.2.3 应用层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层通常由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构成。其中,硬件设备是在满足网络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云计算概念,在服务器上完成主要功能[10],包括数据存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中心处理服务器,以分别负责数据的存储、应用程序的管理和各种功能的处理。管理员和操作员通过网络访问云端数据,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以便于系统功能与规模的扩充。应用软件则在满足网络管理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通用管理模板,实现大多数物联网及其资源的管理,用户也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应用的特殊要求自定义模板。软件系统大多基于B/S结构,可提供远程维护支持。
3.3 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特点
本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可应用于各种领域。本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没有行业限制,感知层可以根据行业需要接入不同的传感器节点(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进行信息采集;软件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对象实现不同的管理功能,从而构建可扩充、可扩展、可视化的综合管理平台。
(2) 兼容多种通信模式。利用自主开发的中间件可兼容多种通信模式,实现不同通信协议的异构物联网网络的接入和访问,从而真正组成一个可连接各种感知终端的有机通信网络平台。
(3) 统一协议。本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基于标准的网管协议SNMP对设备进行管理,能提供开放性的接口给用户,同时兼容自主开发的协议和特殊行业的协议,也可以实现不同设备和网络之间的互通,从而实现对不同领域、不同设备的管理。
(4) 模块和分布式设计。基于通用网管的思想,在通用的管理功能(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的基础上,可提供特殊行业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终端设备的模块化和分布式管理。本平台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而且容易剪裁成行业实时管理平台,比如IDC机房管理、粮库管理、污染或能耗监测管理等多样性平台。
(5) 节约资源。本设计将五种管理功能集成到一个平台,以对数据和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节约资源,实现低碳低污染的智能环保型经济模式。
4 结 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工业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企业或个人都对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全流程监控以及服务整合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可为行业整合提供一种思路,互通互联的结构可以有效对各类服务进行整合,提高企业整合的高效性,为建设低碳、智能、节约型社会和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篇12:论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论文
[摘要]后勤管理中的复杂性、高效性和共享性要求我们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设标准、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关系,就信息化平台实施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标准;信息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也势不可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在实践和理论中都亟待解决。本文结合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实践,提出关于建设标准和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篇13:论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论文
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机体,部门繁多、关系复杂,与社会的部门联系密切。正因如此,信息平台建设有着更为紧迫的需求。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要考虑后勤管理的复杂性,后勤管理的高效性和资源共享性问题。也就是说,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要考虑管理的内外部要素的影响。外部的社会背景,内部的改革驱动构成了当前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
1.1高校后勤管理复杂性是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外部条件
高校后勤管理的复杂性在与管理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带来的不可预见的问题。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对后勤管理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校区办学,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增大了高校后勤管理的难度。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遇到的挑战也不一样。
1.2高校后勤管理高效性是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的后勤管理的目标和理念是“优质、高效、方便、快捷”。后勤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方式,以信息化的传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高校后勤改革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既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网上报修、在线意见反馈等服务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平台满足师生各种需求,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 学习心得如何总结
★ 市场报告
★ php实习报告
★ 会计岗位规章制度
【论基于LINUX平台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面试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2023-02-20
海事管理专业求职信2023-01-14
软件需求分析面试自我介绍2022-05-06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7
浅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论文2022-08-20
计算机工作总结2022-11-29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求职信2023-09-01
ted演讲稿 语言习惯2022-08-18
企业管理模式探讨论文2023-02-27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求职信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