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时间:2023-07-12 07:50:2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合集6篇)由网友“A角脆脆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篇1: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是为了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建设,而开展的针对我国大学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本科生的研究训练纳入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但是现行SRT的监评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如何对SRT的监评机制进行完善做出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SRT;监评机制

篇2: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1.1监督机制

SRT的监督机制是指是保障申请的项目可以正常运行,维护SRT按计划进程进行的各种监督手段和方法。

1.2评价机制

SRT的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间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通过对结果的审查评价,从而评价本生科研训练的整个过程,反应科研成果的价值。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状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有利于学生自查和相互监督,从而保证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激励大学生不断创新,激发科研潜力。

1.3激励机制

SRT的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参与SRT的项目组及指导老师和SRT的发起者(教务处)——相互作用的方式。

篇3: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2.1现行监督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监督主体模糊

在现在的SRT监督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于限于资源,整个科研活动中对科研小组的监督是采用“放羊式监督”、“备案式监督”、“公众监督”的方式,以至于整个过程基本上是无人过问的。这并不是说,在科研活动开展前没有明确过对科研活动有哪些监督任务,在我国开展了SRT的大学中,都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办法中就涉及了应予以项目团队哪些方面的监督。之所以这些监督无法得到实施,是因为实行监督的主体没有明确。

2.1.2监督权限模糊

虽然SRT有立项、成果、财务三方面的监督,可是就这三方面的监督具体的操作仍不明确,监督主体对项目团队有哪些监督权利可以实行并没有明确的章程可查。

2.1.3监督力度弱

参与过SRT的同学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当项目申报成功后直到项目结束,都没有太大的科研工作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SRT监督体制的'监督力太弱。

2.2现行评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评价主体模糊

乍一看来,教务处从项目申请起就扮演了一个集监督、评价、激励于一身的角色,因此,项目成果的评价看似应该是教务处的工作。然而,教务处真实的职责应该是教务工作,落实在SRT这里,教务处应该负责的是项目的牵头工作。教务处的老师也并不是每一个科研领域的专家,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作出评价。SRT的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这个本应最明显的工作的承担者却无法找出。

2.2.2评价标准模糊

一般来说,SRT参与团队的成果是靠团队小组发表文章的期刊等级和数量,来判定的。然而由于期刊编辑审核文章是从编辑本人的角度出发,团队为了迎合所投期刊的需要,就会更多的偏向考虑期刊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项目本身。而SRT是从各大学自身的角度来开展的,从申报项目时,教务处就是从学校需要来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学校和期刊的评价标准不一,单从这一点来判断一个团队的科研成果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各项目团队的标准也因此而模糊。

2.2.3评价公认度低

SRT的成果在大学与社会中的公认度普遍较低,这是由于一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首先,SRT的出发点是调动广大本科生的科研热情,为今后我国的科研事业培养后备人才。这就决定了SRT的成果不会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其次,是由于我国SRT的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的地方使得SRT的科研成果公认度不高。

2.3现行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激励手段狭窄

现行SRT的激励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种:学分激励、项目执行资金、项目表彰、提供文章发表机会。

之所以现行SRT的激励手段狭窄,主要是以两点原因引起的:①学校对SRT成果的重视程度不如其他项目;②教务处只关注了外在的激励,忽略内在激励,根据激励理论,对员工的激励分为外在的物质激励和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的内在激励。现行的激励手段多是外在的物质方面的激励,这也是激励手段过于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2.3.2激励制度化水平低

现行的激励手段与方式并没有完整的一套机制,仅仅是凭借以往的惯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两点:①评价机制不够完善;②SRT开展时间过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激励标准。

2.3.3激励程度低

参加过SRT的同学普遍反应,参加SRT项目经费过少,有时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自己更愿意参加像“挑战杯”这样的比赛,因为奖金丰厚,也更能得到认可,这充分反应了SRT的激励程度不高。

篇4: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3.1监督机制

(1)明晰的主体。明晰主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参与者相互协商明确监督者;②引入新的监督者;③在有关SRT管理的文件中明确项目监督者的担任者和职责。

(2)明晰的权限。明晰权限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一下两点:①以权变的方式明确监督权限;②以文件固定的形式明确权限。

(3)提高监督力。提高监督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①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提高让参与者的自我约束;②特协协助管理,由教务处专门委任协查员,提高SRT监评体系的监督力度;③网上进度备查,SRT的参与者定时在向教务处汇报科研进度,然后教务处将进度公布到网络上,利用公众的力量对项目进行监督。

3.2评价机制

(1)明晰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确定,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案:①由SRT的提出者——各个学校或者各学校的主管部门如教务处、社科处——在文件中制定评价主体的标准,由各个开展SRT的高校执行;②直接规定SRT的成果的评价者。

(2)明确项目成果的评价标准。丰富现行评价手段,项目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级别作为项目成果检验的一个标准是有必要的,但是除此之外,对SRT项目的评价标准还应结合各个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标准,这应该是由项目的评价主体所制定的,因为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权威,他们所制定的标准更切合项目与学校的需要。

(3)提高公认度。提高公认度应从两方面入手。①学校应加强对SRT的宣传力度,使SRT变成一个大学生的都熟悉项目;②建立成果可查制度,将科研组的科研成果公布到如网络等公众可以查到的媒体,使大家对SRT的科研成果都可以了解。

3.3激励机制

(1)丰富现有激励手段。除了现在进行的物质层的激励,教务处应该增加参与者的内在激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可以借鉴:一方面,强调SRT的科研精神。另一方面,提供名师给予项目指导。

(2)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其次,相关部门重视激励制度的建立。

(3)提高激励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行提高,首先,有一个总的要求:作为组织SRT的各个高校应该对SRT的重视。提高激励程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对于物质层的激励而言,增拨科研经费是首要大事。②在科研结束后对参加的同学、指导老师应给予物质方面的激励。对于精神层而言,首先,面向正在参与的同学与老师应给予精神上的肯定;其次加强有关SRT的宣传,提高没有参加SRT的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龚漪,马永开,钱宇.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性人才——对经管类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冯林,张葳.大学生科研能力机制的探析[J].黑龙江教育.

篇5: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科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思想、兴趣和学术态度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对本科阶段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在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6: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论文

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分析信息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渊源,提出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分析了该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要从科研的思想组织教学、改革教学大纲内容、以课题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实施该模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科研训练;信息素质教育;本科生;教学模式

1、大学生科研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后备力量,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是大学生从事和胜任未来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处于综合素质积累和成长期大学生内心的一种渴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科生科研,早在20世纪80年代[1]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就已经开始在教育界得到重视。经过20多年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科生科研计划在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实施,在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大学生参与科研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内部分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施了本科生科研专项计划。如浙江大学于1998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04年,浙江大学SRTP计划每年立项约1400余项,年受益人数约4200人,占当年招生人数的70%。据不完全统计,前5期计划中,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有17篇被SCI、EI收录,研制和开发产品12项,申请专利11项,获奖20项[2]。另外有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或课程也开展了小规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而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机构举办的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赛事,对推动我国高校本科生开放教育资源,激发本科生科研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总体来说,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及,没有形成制度,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还不够,既没有列入本科教育的日常环节,也没有在大学中普遍开展。据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统计显示:大学生科研活动少,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成果很少[3]。众所周知,信息素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手段,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职能。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

2、信息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从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和用户培训延伸发展而来,它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信息免疫等的能力,是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与手段。而科学研究活动是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诚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科学研究必须继承他人的研究成果。而科学研究是一项继往开来的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一方面,科学研究“继往”他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并不止于“继往”,完全可能在检索文献信息的基础上,发现、生成新的信息和知识,促成科学研究的“开来”。因此,信息素质不仅是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贯穿于它的全过程,信息素质教育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职能。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3、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合作性。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智能深化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是检验、巩固、充实专业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素养,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本科生尚处于专业知识积累的增长期,因此,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必须与专业教师合作。这种合作性应包括教师间(专业教师与文献检索课教师)的合作、教师(包括专业教师与文献检索课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教师是保证大学生科研培训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时发现学生科研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引导学生正确撰写科研论文,帮助他们选取课题,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在科研过程中,除了指导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外,还定期召开课外科研指导会议,了解学生课外科研的进展情况,并指导他们完成课题内容进展报告,使大学生的科研培训规范化。

(2)渐进性。

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基础不可能很牢靠,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而科研活动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不能指望他们一蹴而就,而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手段。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这就为其在大学期间进行科研素质的培训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与可能。本科生早期科研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科研活动,在教师的辅导与影响下,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接受科研思想的熏陶、了解科研理论与方法,亲身感受和融入科学研究中的探索、调查和发现的全部过程,促使他们初步掌握和全面提高分析、评估和综合技能[4]。当然,这只是科研的基础教育与训练,带有启蒙的性质,无论是研究的视角还是研究的深度,与教师进行的科研都不可同日而语[5]。

(3)针对性。

与教师扎实的基础功底,丰富的科研经验相比,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还欠火候,而且学生个体也由于基础知识与兴趣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上作出调整,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和进度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科研的选题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进行,避免千篇 一律、照本宣科的僵化教学现象。

(4)互动性。

与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满堂灌不同,本科生科研训练更强调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初步接触科研训练,主观努力、探索与教师的点拨、引导,二者缺一不可[6]。如选题,先由教师讲解课题的含义及选题原则等,然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教师必须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必要的点拨与互动。这种互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既可以是课堂上就某理论、实践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或师生互换角色进行操作训练,也可以是课外聊天的形式;既可以是传统的书面互动,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

4、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以科研的思想组织教学。

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根本途径的观念,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

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科技、创作发明的动力,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

传统的文献检索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采取的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而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科研训练型教学主要是一种探究性学习、一种启蒙性科研教育、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带着问题(课题)来学习。因此,必将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深深的烙印。而信息素质教育课本身学时偏少,不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其核心是抓住与文献信息检索、利用有关的科研环节强化训练,提高科研意识[7]。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和强化对基础性科研知识与规范的传授及基本功的培训。如参考文献、文摘、关键词的规范性等。介绍文献类型时要精选典型科技文献,讲清参考文献标准著录格式,可以选择综述,结合检索语言、检索工具,作为科研训练的重点。

(2)改革教学大纲内容,与专业课整合。

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开展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方法。为了使科研训练落实在实处,必须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适应该模式的发展需求。

①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

除了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考虑好科研训练有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外,尤其要争取实习学时数,用于学生自我训练及教师辅导,确保训练计划的完成。为了保证科研训练计划的完成,需要成立课题小组,充分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

②以用户和教学院为中心,努力探索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

要求图书馆教师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职责分明的操作规范,明确职责。文献检索课教研室与教学院共同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习指导,监控教学过程等;专业教师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与点评,并将信息素质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过程,而图书馆员则承担信息教育中比较专门化的专题教学工作,并与专业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课题等的设计、实施乃至评价。

(3)以课题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手段。

课题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从信息的调研、选择、搜集、分析到研究方案的制订,再到实验或研究报告的形成等,都是依课题而为[7]。教师在课内科研训练中也应紧紧抓住课题这个中心,进行相关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点是科研意识,选题的要求、原则与方法、学术规范等基本科研素养的训练。

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的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培训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文献检索教育有很多的差异,它要求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PPT、屏幕截图制作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由于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等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采取互动形式,与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有效地调控科研训练的方向,准确地检验训练效果,使双方配合默契,教学相长。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基本的科研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出一些综述性或实践性题目,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与讨论,确立观点与论据,草拟发言提纲。专题讨论时,每组组长作专题发言,其他同学提问,教师点评。课题小组可以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甚至直接参与到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中去,与教师共同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研究水平。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科研纳入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系统,并作为安排教学工作的主线,考核方式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不能单纯采用笔试。我们认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应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作业(占20%),主要检验与巩固基础知识;二是撰写综述(占30%),主要对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提高科学思辨能力、把握课题研究成果、尝试科研论文写作的综合性等进行考察[7];三是提交检索报告(占20%),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检索文献信息的技能;四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

以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早期科研培训型教学模式就是要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平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强化科研因素,加大科研训练力度,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科教育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通过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实施早期科研训练,使学生不仅学习一般知识原理,还初步接触科研过程,熟悉科研的有关方法,并转化为一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为今后应对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的实战需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鑫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2—56。

[2]叶民等。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05(4):65—68。

[3]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28—129。

[4]潘大谦。论实施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意义[J]。江苏高教,1999(6):65—68。

[5]沙振江。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课程化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7(1):81m84。

[6]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95—97。

[7]沙振江。高校文献检索课早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8):99—101。

小学检查校长汇报材料

外语培训中心文员实习工作总结

上半年的法官培训中心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装备检查汇报材料

工会积极分子汇报材料

示范幼儿园检查汇报材料

课题年度检查汇报材料

交通运输部门迎接检查汇报材料

学前三年检查汇报材料

干部检查材料汇报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迎接巡视组检查汇报材料2022-04-30

民办幼儿园开学检查汇报材料2023-03-25

佛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4-01-27

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2-09-05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2023-01-02

党风廉政检查汇报材料2022-11-21

教导处工作总结2022-10-03

教师培养3年计划2022-04-30

导师奖学金推荐信范文2022-05-06

初中期中检查汇报材料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