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西施儿”为你分享8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课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四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篇2: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
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配乐读课文:
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优美旋律,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简要绘画:
课文最后一节从整体上描写了桂林的山水,引导学生简要画画文字内容,让学生慢慢沉浸于文本意境之中。
4、展现桂林风光图画:
本人从网上下载了系列桂林风光图,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篇3: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课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千米,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篇4: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文
万年牢
新凤霞
我父亲是走街串巷(xiàng)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jīn)非常有名。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táng)、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bà)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sǔn)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liàng)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mēn)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qiān),由我一根根削(xiāo)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把锅端下来,放在备好的架子上,我在一边往父亲手里递串好的葫芦,父亲接过来在糖锅里滚蘸,蘸好了一手递给我,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没蘸的。我的节奏掌握得正好,一点儿不耽(dān)误,父亲很高兴。
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shuǎi)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tíng)里做糖货的师傅(fù)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后来天津南市旧日租界的一家大字号,托人邀(yāo)请父亲去他们柜上做糖葫芦,每月有工钱,虽然不多,总比走街串巷强多了。
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zhuàn)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老板嫌(xián)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儿、掺(chān)点儿假,他不听。老板给他派的下手,他也不满意,嫌那个下手不熟练,动作太慢。他常说:“还不如我闺(guī)女呢,太慢了!”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仍然提篮叫卖。自己吃苦不怕,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
本课解析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父亲做事是那么的实在和认真;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
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2、词句解析
(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
(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篇5: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课文
万年牢
新凤霞
我父亲是走街串巷(xiàng)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jīn)非常有名。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táng)、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红果、海棠去了把(bà)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sǔn)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liàng)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mēn)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qiān),由我一根根削(xiāo)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把锅端下来,放在备好的架子上,我在一边往父亲手里递串好的葫芦,父亲接过来在糖锅里滚蘸,蘸好了一手递给我,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没蘸的。我的节奏掌握得正好,一点儿不耽(dān)误,父亲很高兴。
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shuǎi)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tíng)里做糖货的师傅(fù)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后来天津南市旧日租界的一家大字号,托人邀(yāo)请父亲去他们柜上做糖葫芦,每月有工钱,虽然不多,总比走街串巷强多了。
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zhuàn)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老板嫌(xián)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儿、掺(chān)点儿假,他不听。老板给他派的下手,他也不满意,嫌那个下手不熟练,动作太慢。他常说:“还不如我闺(guī)女呢,太慢了!”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仍然提篮叫卖。自己吃苦不怕,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
词句解析
(1)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
(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4)走街串巷: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多指经常奔波在外的卖艺人的一种方式。这里指父亲付出很多劳动、很辛苦的状态。
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
掺假:在真的东西里面混入假的东西。
蘸:读zhàn 擦:读cā掺:读chān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课文通过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颂扬了父亲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这篇课文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青丝、玫瑰”这些辅料也要求是上乘的,糖必须冰糖,锅一定要用铜锅。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事是那么的实在和认真。
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滚煎……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由此换来了上乘的质量,“糖蘸得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接着讲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多赚钱的一套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最后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这是出自孩子内心的真切感受。
篇6: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课文
【设计理念】
体现主题教学原则,从主题单元出发,带领学生与作者一起作一次愉快的旅行,感受祖国的万水千山是那么多姿多彩;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学习教材、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不仅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掌握本课描写山水的主要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3.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用相同的句式写话。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唱幸福,导入新课
师:看到你们让我想起我幸福的童年,有一首歌,陪伴了几代人度过童年。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听听这首歌,跟北京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荡舟游玩。(学生边听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师:幸福的感觉伴随着歌声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游览在祖国的千山万水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来多少文人墨客发出了感概。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这样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你知道这是他对什么景点的赞美吗?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陈淼去观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欣赏完一遍桂林山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1:桂林山水景色真是天下第一。
生2:桂林的山很奇特。
生3:桂林的水很清。
师:老师用美丽的词语制作了一些竹筏,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连绵不断)
生读生字。
师:我想把这些竹筏分为“高山号”和“流水号”,你能帮我给它们分类吗?并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生:高山号有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流水号有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我分类的理由是描写山的词语属于高山号,描写水的词语属于流水号。
师:有几艘竹筏样子很像,我们仔细认认,分别给它们组个词吧!(出示:暇 瑕 峦 恋 泰 秦)
生1:应接不暇,无瑕。
生2:峰峦,恋恋不舍。
生3:泰山,秦朝。
三、生生合作,读通课文
师:让我们乘着竹筏小舟,再次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里一个台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请你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其它同学认真听,然后作出评价。
生1:我觉得我能读得有感情。读略。
师:你希望谁给你评价?
生1:语文科代表。
师:你为什么选她?
生1:因为她读书读得好。
生2:你读得太快了,不能表现出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慢一点。(众笑)
生1:我是因为紧张的原因。
师:那你愿意继续读,还是科代表接着读下去?主动权给你。
生1:读略。
生2:你还是太紧张了。我来读给你听听。(众笑)读略。
师:你觉得你自己能达到哪个台阶?
生2:有感情。
四、细读课文,品味词句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尽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描写了什么美丽景色?
生:写了桂林的山、水,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作者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什么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出示: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师:站在桂林的山面前,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不仅如此,作者还不是一般的游客,是一位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用更多的语言具体地、气势磅礴地描述了桂林的山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赞叹的?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秀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险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读略。
师: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句式描写事物,这样的的句子叫排比句,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谁愿意配合图画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出示桂林的山的图片数张)
生:读略。
师:你能学学陈淼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赞赞桂林的山吗?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秀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的山真险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突然就从土里冒出来,像跟我们玩迷宫游戏;桂林的山真秀啊!郁郁苍苍,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险啊!悬崖峭壁,实在是难以爬上去。
师:同学们俨然成了诗人。陈毅爷爷当年游阳朔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出示诗句)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五、观看录像,随文旅游
师:更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意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说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读。
师:作者被桂林山水深深地陶醉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配乐播放桂林山水图片数张)假如我们就坐在这艘竹筏上,从桂林的象鼻山出发,沿江南下到阳朔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怪石嶙峋的奇峰林。再往前走一段水程,便看到“望夫仙石”,你看她,翘首远望,好像再盼望着什么似的。离这儿不远是“半边奇渡”。对岸是“绣山描绘”,这里波平如镜,青山浮水,竹木苍翠。瞧!这座山峰怎么像人在推磨呢?原来,它叫“仙人推磨”!有进入画卷的感觉吗?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看到这样一幅画卷,谁能不被它吸引,为它动情呢?袁鹰为它写下了(出示诗句)
浓碧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
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六、拓展练习,语言实践
师:近几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导游人才极度短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招聘导游员,招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对联,谁能对出下面的对联,谁将获得“导游先生”或“导游小姐”的称号。
(出示:上联: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 下联:)
生1:真奇真秀真险桂林山。
师:你还能创作出关于桂林山水的对联吗?
生:桂林山笑迎四海文人,漓江水喜接八方墨客。横批:天下第一。
师:经过大家的评选,已经有同学摘到“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桂冠了。没选上的同学仍有机会,请课后搜集更多祖国壮丽山河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下课。
篇7: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9课
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扁鹊治病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篇8: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9课
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事?
《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的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力。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的传说故事。它写了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从这两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纪昌学射》这个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从另一个角度,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
《扁鹊治病》这个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读了故事你觉得纪昌、飞卫、扁鹊、蔡桓公是怎样的人?
这两则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
结合上下文,想想下面这些话的意思。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达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 备课组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课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教学反思2024-03-28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2023-05-04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01-02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2023-06-27
小学一年级教学计划2024-01-25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10-18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2023-09-24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023-10-27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6-20
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