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翻译(共10篇)由网友“呦吼嘿呦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杭州春望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杭州春望》翻译及赏析
《杭州春望》翻译及赏析
《杭州春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前言】
《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画面。
【注释】
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翻译】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赏析】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篇2:白居易《杭州春望》翻译赏析
白居易《杭州春望》翻译赏析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
(1)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
(2)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
(3)柿蒂:绫的花纹。
(4)梨花:酒名。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梨花春”。
( 5 )护江堤:指白沙堤,简称白堤。
译文:
曙光早霞中映照着望海楼,在白色的护江大堤踏着干燥的海沙。
晚上海浪的声音在伍子胥庙能听到,绿柳的春光藏在苏小小家。
红衣女孩在造柿蒂绫,乘着梨花开放在挂着青色旗酒肆中饮酒。
是哪一个在孤山寺边开修白堤,草绿望着好像绿裙腰一道斜过。
赏析: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篇3:杭州春望 白居易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杭州城外的美景,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杭州春望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翻译: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杭州春望字词解释:
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杭州春望背景:
白居易自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是时。
杭州春望赏析: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后世评价:
元・方回:“乐天守杭州,以和适之趣处繁华;子厚守柳州,以愁苦之怀处荒寂。情景异,欢戚殊。以乐天之二诗视子厚之五诗,相去远矣。然子厚亦隘者也,东坡谪黄、谪惠、谪儋耳,无一言及于怨尤夷鄙,是中可以观人焉。”(《瀛奎律髓》卷四)
清・爱新觉罗弘历:“‘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落句结足春意。”(《唐宋诗醇》卷二十五)
清・纪昀:“‘涛声夜入’、‘红袖织绫’,虽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口颂而不觉其非者。”(《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篇4:《杭州春望》白居易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诗鉴赏:
此诗为长庆三年( 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统领全篇之势。诗人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篇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定格外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唐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 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忠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于诗情。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诗人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诗人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下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将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洋溢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与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透露出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篇5:杭州春望阅读赏析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唐宋诗醇》评此文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请结合颔联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2)尾联写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简析该联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 入由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传入庙中的滚滚涛声,气象雄浑;(2分)藏写极目远望之景,写出了繁华的秦楼楚馆掩不住柳色的盎然生机,旖旎动人。(2分)
(2) 比喻,把湖寺西南路比作裙腰,(2分)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的迷人景色,而且使人联想少女飘逸的彩裙,形象生动地勾画出西湖的妩媚秀丽。(2分)
赏析
《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画面。
此诗为823年(长庆三年)或824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诗人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读者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物,而且使读者联想到伍员的'壮烈和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正如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篇6:杭州春望 白居易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篇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篇8:春望翻译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翻译]
篇9:写景诗——《杭州春望》
《杭州春望》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春望》鉴赏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诗人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诗人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下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将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洋溢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与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透露出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杭州春望》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篇10:杭州春望原文鉴赏
杭州春望原文鉴赏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这两句是说,织绫女子在织绫,但见红袖飞舞,绫纹绮丽,色彩美艳;梨花飘香,酒旗见招,游人沽饮,趁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诗味浓郁,色彩美艳,读之令人心醉。
出自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
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参考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创作背景
白居易自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是时。
赏析
《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画面。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 写春天伤感的古诗
★ 形容草的诗句古诗
【杭州春望翻译(共10篇)】相关文章:
白居易古诗词2022-05-05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3-02-07
《春行即兴》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2023-04-10
《南安军》文天祥原文赏析2023-10-01
柳永《蝶恋花》赏析2022-12-28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欣赏2022-09-07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2022-06-01
柳永蝶恋花赏析内容2022-12-10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的翻译和赏析2022-11-25
古诗春望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