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古诗》

时间:2022-08-19 08:03: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学案《古诗》(合集11篇)由网友“蛀牙灰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导学案《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古诗》

篇1:导学案《古诗》

导学案《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30 诗 四 首(方案A)。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0 诗 四 首(方案A)》。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篇2: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预习交流】

1. 文学常识: 《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____,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2. 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____和____。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____。

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 读准字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耸峙( )( ) 萧瑟( )( ) ....

【自主学习】

1. 诗歌朗读:范读,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 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 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

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中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实景也有虚景,找出虚写部分并说说这部分诗句作者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观沧海》一诗中诗人借助多个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一、《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豪迈的感情表达志向,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是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抒情方式,结合下列诗句,体会着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______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__

4.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_____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

二、 默写重点句:

1.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2.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篇3:古诗《所见》导学案

古诗《所见》导学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篇4:古诗《登鹳雀楼》导学案

古诗《登鹳雀楼》导学案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分享了《登鹳雀楼》导学案,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

学习目标

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 诵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3、我能从头到尾把古诗诵读两遍。(组长一定要督促每一位成员认真完成。)

4、我能边读古诗,边圈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然后再拼读三遍。(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完成)

5、写出以下多音字的拼音并给多音字组词。

尽{jìn( )

jǐn( )

二、 问题交流

1、 我们组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交流讨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能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展现提升

1、各组派代表上黑析听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听写,并由小组长批改。

2、 认真查找黑板上写错的地方并请同学加以纠正。(要求:字迹工整、大方)

3、 展示你初读课文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理解古诗含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辫一辨,再组词。

{入( )

人( ) {尽( )

冬( )

二、问题交流

1、通过学习,我们组解决了以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组通过讨论交流,还有以下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帮帮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现提升

1、说我的收获。

2、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巩固达标。

完成课后练习2。

附录:

《登鹳雀楼》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10]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11]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篇5:《古诗》八年级语文课导学案

《古诗四首》八年级语文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学生能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导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点拨法 、小组合作

【导学设计】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字注音:

溅泪( ) 笼( ) 泊( ) 寥落( ) 搔( ) 簪( )

戍( )轮台 雨打萍( )

2、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 古义: 今义:

(2)浑欲不胜簪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国破山河在(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4、词类活用

(1)感时花溅泪( ) (2)恨别鸟惊心( )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一、第一首诗《春望》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存诗15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成为唐代社会形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为肃宗。杜甫自鄜州羌村孤身北上,前往投奔。不料中途被叛军俘虏,被押至长安。第二年三月,杜甫目睹春光里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黯然神伤,于是吟成此作。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2、用“‖”划分节奏:

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感 时 花 溅 泪,恨 别 鸟 惊 心。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白 头 搔 更 短,浑 欲 不 胜 簪。 朗读节奏诀窍: (1)、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2)、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 (3)、前词重后词要轻(4)、把声调读准 (5)、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

3、尝试翻译整首诗,力争做到句句对应。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4、品味全诗。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二、学习《泊秦淮》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它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房宫赋》颇有名。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楼歌女在唱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用“‖”划分节奏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夜 泊 秦 淮近酒 家。

商 女 不 知 亡 国 恨, 隔 江 犹 唱 《后庭花》。

.3、尝试翻译整首诗,力争做到句句对应。

译诗参考:夜晚,烟气迷蒙笼罩着河水(诗人此时在秦淮河上)月光洒下映照着沙滩。

停靠在秦淮河一个靠近酒楼的河畔。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仇恨,隔着长江依然欢快的唱

着后庭花这首曲子!(此时朝廷已经龟缩在长江之南,所以是隔着长江)

4、思考:⑴“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和一个“寒”有何妙处?

阅读方法解密:古诗词品味炼字,这种题型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

运用了手法,要揭示所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最后两句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链接中考:

1.杜甫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

了的主题。

5.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6.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州市中考题)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

8.“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

9.“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10.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

11.(桂林)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很早就有报国之志。晚年入朝任修撰,辞官还乡时已八十高龄,最后怀着未见“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遗恨离开了人世。

写作背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用“‖”划分节奏

僵 卧 孤 村 不 自 哀, 尚 思 为 国 戍 轮 台。

.夜 阑 卧 听 风 吹 雨 ,铁 马 冰 河 入 梦 来.

3、尝试翻译整首诗,力争做到句句对应。

译诗参考: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4、开头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方法解密:品味诗词思想感情。诗歌是作者内心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概括分析评价诗人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特别是抓住关键词,从形象入手,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回答这类题目,要结合诗词的内容加以分析。5、思考:你怎么理解“风吹雨”?这里的“风”和“雨”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6、如何理解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明确诗歌主旨。

二、学习《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句。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成为千古名句。

写作背景: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降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用“‖”划分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尝试翻译整首诗,力争做到句句对应。

译诗参考: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4、品析鉴赏。(1)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赏析最后一联诗句

三、链接中考:

1. 陆游: 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

2,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4.默写四首古诗

篇6: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古诗新趣导学案设计

一、以错激趣

师:同学们这么优秀,说明你们的记忆力非常非常好,我听说经常背古诗能锻炼记忆力,尤其是像朱老师这种年纪的人。可是朱老师的记忆力实在不怎么样,刚才同学们背了有一首《独坐敬亭山》,朱老师试着也来背一背吧:众鸟高飞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对影成三人。(众笑)

师:你们怎么笑啦? 生:后面三句都错啦!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啊? (生背诵《独坐敬亭山》)

师:哦,这样啊,那我回去一定好好背。我再背一首看看:朝辞白帝彩云间,遥看瀑布挂前川怎么又笑啦,遥看瀑布挂前川后面是什么啊?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对,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行白鹭上青天。(众笑)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后面是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我觉得挺有意思嘛,你看瀑布哗地下来,白鹭哗地上去。(众笑)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绝句》里面的。

师:哦,我想起来了。怎么老师总是错啊,我再背一首,背难一点,错了让你们也看不出来。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黄四娘家花满蹊,一枝红杏出墙来。(众笑)

【简评】朱老师错串古诗,妙趣横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引出改写新诗。

二、领悟诗心

师:看来老师又出错了,真奇怪,老师背诗怎么总是串门啊。你们给朱老师监督着,这回啊绝对不错了。春眠好不觉天晓,鸟却上处处喧闹,忆昨宵风声雨声,天知道花落多少。

生:错了。

师:没错,我跟这上面一样的。 生:你改了,你改字了。

师:原诗是什么样子的?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哦,对,朱老师把一个现代诗人改写的诗给背了出来。比较两个版本,不是差不多嘛。春眠好不觉天晓,不就是春眠不觉晓吗,喧闹不就是(啼),昨宵不就是(夜来),天知道花落多少。那你说花落得多还是少? 生:多。

师:你喜欢花落得多啊。 生:少。

师:你调查研究过没有啊?你出去看了没有,? 生:不知道花落了多少。

师: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不就是天知道嘛。你们看这两首诗意思差不多,哪里不一样? 生:字数。

师:对,一个是五言的,一个是七言的。咱们中国诗真有意思,它的句子像有弹性一样,可以是五言的,也可以是七言的。你们看,老师还可以这样读呢。春眠不觉晓,鸟却上处处喧闹,夜来风雨声,天知道花落多少。你们也来试试把两首诗夹杂着读读看。

生齐:春眠好不觉天晓,处处闻啼鸟,忆昨宵风声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你看,我们长长短短地读,也挺有诗的味道吧,你说这是为什么啊?

生:意思都一样。

师:意思一样可不一定哦,想不出来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看看这两首诗第1、2、4句最末尾的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相同的韵母,是押韵。

师:对,是押韵,字好像是人,这韵好像是他的表情,你知道他的表情以后阿,就理解得更多啦。这里押的是什么韵? 生:ao

师:你们知道哪些是ao韵的字? 生:好、交、笑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凡是ao韵的字,好像都和笑、高、好有关,对吗?都是表达一种或者开心,或者轻松,或者愉悦的感情的,是不是这样啊。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表情。(生齐读《春晓》)

师:我看同学们的嘴角都翘了起来,看来读诗注意押的韵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诗。《咏柳》

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 生:ao

师:它的`韵脚是什么? 生:高、绦、刀。

师:真聪明,谁来读读,看看读出怎样的感情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你读出什么样的表情了? 生:愉悦。

师:为什么是愉悦?他在描写什么? 生:柳树。

师:柳树什么时候长出新叶? 生:春天。

师:春天来了,当然很开心。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春天来了,柳树绿了,小草绿了那种愉悦的心情。所以这里用了ao的韵。有一位现代诗人约把这首诗改成了现代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高高的柳树似碧玉雕成,万千条嫩枝垂下像下垂的绿色丝绦,是谁裁出了那细细的柳叶,二月的春风啊,就像那一把神奇的剪刀。

师:这首诗变化大吧,比刚才那一首变化得大多了。 生:字数。

生:本来是诗,现在变成词了。

师:呵呵,句子变得长长短短了,这不是词,这是现代诗,也叫新诗

生:原来四行,现在五行了。

师:怎么多出一行了?

生:他把最后一句变成了两句。

师:为什么变成两句了啊,知不知道?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神奇的剪刀,你说像一把菜刀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菜刀是切菜的。

师:菜刀用于切菜,一点美感都没有,而剪刀能够剪花,把绿色丝绦剪成了漂亮的修长的柳叶,大自然真是一把神奇的绣花剪呀!你们看诗人见到这样的美丽春景,很想抒情一下,所以啊,他就把最后一句一掰为二,二月的春风啊,就像那一把神奇的剪刀!

师:这首新诗虽然句子长长短短,可是读起来仍然非常有味道。这里面还有个节奏的问题。这个句子长长短短,就像呼吸一样,朱老师也一下子说不明白,同学们一起来把它好好读一读吧。

生带感情有节奏地齐读新诗。

师:嗯,这一呼一吸中就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节奏是我们要注意的。咱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请女生用最漂亮的声音来读读古诗,男生用最有底气的声音来读读新诗。

男女生分组朗读。

师:你们看,读诗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读懂它的表情,就像人说话一样,看懂人说话的表情,才能完全明白说的意思。读诗也是这样,不但要读懂它的字面意思,还要注意它的押韵和节奏,才能够体会到诗的言外之意。

师:孩子们,发现没有,这诗变来变去,可是一颗诗心没有变,是不是? 生:是。

师:那你们告诉我这一颗诗心是什么呢? 生:意思。 生:感情。

师:对,诗中的情义不变。

师:我们再来读一首诗,看看能不能从诗的意思、押韵和节奏中去体会它表达的情义呢?

投影出示《凉州词》。

师:这首诗以前读过吗? 生:没有。

师:我猜,同学们首先的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叫《凉州词》啊?老师来解释一下,凉州是地名,在现在中国的甘肃省,古代时,凉州以西就是漫漫大漠,凉州是边关,常年有战士驻守,还经常打战。

篇7:古诗学案

古诗三首学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作业。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

2、说诗意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专心致志绕着观赏以至于夕阳西下都不知道。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在百花丛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凋谢,就没有其它花可观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菊花》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风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篇8:《陋室铭》导学案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òng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是从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 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 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5.写 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

6.写 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  生活情趣高雅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  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明: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追求享乐。

丁木

篇9:文天祥导学案

文天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2、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课前预习: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1、利用资料简介文天祥。

2、自学生字词:你认为哪个生字容易读错。

3、理解词语:

骁勇善战: 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

二、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天祥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评价)

三、展示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脍( )人口 惊( )失措 ( )风而起 大义( )然 宁死不( ) 洋洋( )意 花言( )语 ( )然正气 阴谋( )计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 )”不择“( )”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君不许( )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 ”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尽忠尽孝),“ ”,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1)—(4)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1)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2)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3)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4)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5)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忠”原指为人诚心尽力,后特指事上忠诚,“孝”是指善事父母,尊敬长辈。)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忠”“孝”是出乎自然的“人道”),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篇10:《离骚》导学案

有关《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_____,字____。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诗。“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謇()谇()蕙纕()揽茞()

谣诼()忳()偭()侘傺()溘死()鸷鸟()

方圜()攘诟()芰荷()裳()岌岌()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3)古今异义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衣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古义:荒唐,没有推测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6、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印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篇11:《岳阳楼记》导学案

《岳阳楼记》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冥冥

多会于此 春和景明 不以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第① 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② ③ 两段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读② ③ 两段完成下面问题。

景色特点:

观者心情: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选文中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第①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②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课文回答。

四、拓展延伸

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的 。

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其喜洋洋”源自: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天鹅的故事 导学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学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 古诗之夜雨寄北、论诗

《古代诗歌》导学案

部编一下第9课《夜色》导学案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导学案《古诗》
《导学案《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导学案《古诗》(合集11篇)】相关文章: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高一必修二)2023-07-03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导学案2024-04-02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2023-03-04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2023-05-30

三年级阅读课教学的计划2024-03-18

暑期实习工作心得总结报告2023-01-01

初一语文木兰诗导学案2022-05-04

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2022-09-16

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2023-03-30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本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