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30 00:56: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鹤洲”为你分享4篇“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

篇1: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

有句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传统个体养猪,猪粪尿还田,是很好的农家肥,没有污染问题。但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大量的猪粪尿未经彻底处理集中排放,势必污染环境。

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养猪与环保的矛盾日趋激化,“限养令”、“禁养令”及强行拆移已履见不鲜。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4大原因:

1.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猪只食量大、粪尿多,粪尿污水浓度高。一个存栏6000头的猪场,每天消耗饲料约12吨,约产生猪粪12吨、猪尿19吨、污水约70吨~150吨,排放量很大。一个万头猪场的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此外,猪粪尿污水cod浓度很高,猪粪约为21000mg/l,猪尿约为18000mg/l,污水约为120xxmg/l。许多政府主管部门和养猪户对养猪场粪尿污水排放量之大和污染之严重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只管养猪不管排污,先污染后治理。

2.猪场场址选择错误

20xx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猪场和养殖小区。但由于许多地方早期甚至到目前还没有规划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致有不少规模养猪场建在禁养区内。

3.猪场环保投资严重不足,工艺设施不完善

规模养猪场大量的粪尿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转变成肥料、能源(沼气)等可利用物质,这就需要投资。国外养猪场一般用于环保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25%,而我国大部分猪场环保投资不足10%。现在建一个万头猪场总投资为800万元~1000万元,环保投资达到80万元~100万元的都很少。投资不足,工艺设施肯定不完善,粪尿污水不能完全处理及利用,“达标排放”也只是一句空话。

4.规模过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规模养猪场即使建设在适养区,也有个环境承载能力问题,规模与环境要匹配。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后必须就近利用,特别是污水,否则运输成本太高。

现在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和利用的工艺很多,工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匹配的环境空间也不同。(见表1)

菜地、鱼塘、果园、茶园、牧草地和其他农田都是猪粪尿、沼液、沼渣的好去处,当然适量施用很重要。

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足,盲目扩大饲养规模,搞几百万头养猪大县。小区城、大规模,猪粪尿污水无法就近处理利用,这是养猪与环保激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政府和养猪户一起努力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关键

政府的职责

养猪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政府扶持养猪产业内容很广,解决养猪与环保问题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要解决养猪与环保的问题,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有作为,而且要从长远着想,千万不要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规划部门要把它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尽快落实。近几年规模养猪场发展很快,在禁养区、限养区随便建场的情况履见不鲜,过不了几年又将面临拆迁的困境,既劳民伤财,又影响社会和谐。

2.加大对新老猪场环保工程的扶持力度。政府必须加大对新猪场环保工程建设和老猪场环保工程改造的扶持力度。

养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利用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果要建一个较完善的工程,一个万头猪场约需100万元以上的投资,如果没有政府资助,养猪企业很难承受。一般工程完工后,运行费用不高,而且肥料、沼气发电等都可创收。所以政府只需一次性资助工程建设。即使政府全资支付,一个万头猪场运行,出栏20万头猪,平均每头猪政府的资助也只有5元。

我国现有老猪场由于环保投资不足,大部分工艺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所以对老猪场环保改造工程的扶持更为迫切,各级政府要逐一落实,逐一解决。

不管是对新场还是老场环保工程的扶持,政府应该采用常规化、标准化,保证公开、公正、公平,一定要彻底解决问题,避免有些猪场挪用政府专项资金另作他用。

3.给禁养区、限养区的拆迁户足够的补偿金和宽限期。有些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违反国家物权法,完全不顾禁养区、限养区拆迁户的困难,给的补偿金很少,时间又很短,让拆迁户苦不堪言。同时因强行拆迁,引起冲突,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社会和谐。

如今保护环境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也是科学发展的中心议题。在禁养区内全部拆迁养猪场和在限养区内部分拆迁养猪场是完全必要的,应该坚决执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给拆迁户足够的补偿金和拆迁时间。许多老猪场是养猪户多年积蓄的全部家产,有的还有不少债务,如果补偿金不足,他们就难以生存,难以再建新场继续生产。另外养猪生产有它的特殊性,从母猪怀孕、分娩到保育,就算培育猪苗上市也要近6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拆迁困难多、风险大,损失更大。所以给猪场拆迁的宽限期最少都要有6个月以上。

养猪户的责任

妥善解决养猪与环保的矛盾,养猪户责无旁贷,养猪户主要应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重视环保。养猪户首先对猪只食量大、粪便多、粪尿污水cdo浓度高、污染严重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只管养猪不管环保。另外环保是事关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养猪户都应该高度重视。

2.新建猪场要选好场址,搞好设计,控制规模。养猪生产是一个长期产业,而且基础建设投资大,不可能经常搬迁,所以对新建猪场,选好场址至关重要,最好选在适养区。如果当地还没有划定畜牧饲养区域,选址时应自觉远离(5公里以上)禁养区域,另外选址时不能只跟村镇一级联系,一定要得到县级以上规划部门的同意。有些猪场只跟村镇打交道,猪场建起来了,县级有关部门又因为规划、环保等理由要求停建或拆除,这些都是沉痛的教训。

猪场近距离(3公里之内)应有足够农业生产区,以便接纳猪场粪尿污水处理的产物,这是选择场址的重要因素。

环保工程的设计、建设要与猪场的设计、建设同步进行。对环保工程首先要搞好设计,要聘请有猪场粪尿污水处理经验的设计人员设计。有些猪场选择的设计单位名声很大,但从来没有做过猪场环保工程设计,结果做出的设计很不合理,达不到环保要求,浪费了金钱和时间。(见表2)

这些处理工艺简单、成熟,运行可靠而且运行费用低。

猪场粪尿污水处理工程没有统一标准模式,因地制宜、达标排放是最基本的两条。新建猪场的环保工程建设一定要一步到位,一般猪场从进猪到满栏时间不足一年,环保工程要与猪场建设同步完成,边投产边建设的理念是错误的。

控制养猪规模(存栏20xx头以内)或采用公司(生产猪苗、饲料、兽医服务)+农户(饲养肉猪)的模式,把工厂化的规模饲养分散,这都是解决养猪与环保矛盾的好方法。

3.旧猪场环保工程改造。对旧场环保情况要区别对待。首先如果猪场属于在禁养区或限养区必须拆迁的,就不要存在幻想,应尽早与政府部门协商拆迁补偿问题,如果猪场在适养区或限养区不必搬迁的,就要一次性彻底解决。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地区)对猪场环境工程建设和改造都有一定的扶持。旧场养猪户应主动与政府环保部门及附近农户联系,找好专家,搏众家之长,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改造工艺,尽快完成环保工程改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养猪。

篇2: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矛盾及解决对策调研报告

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矛盾及解决对策调研报告

一、当前国税工作亟待解决的五大矛盾

(一)基层机构不断收缩与富余人员不断增多的矛盾。当前,大多数地方都已将国税基层机构收缩到县市一级,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税收成本显著下降。但富余人员越来越多的问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映,城区税务人员大量增多,机关人员逐渐臃肿,部分县市城区内设置的二级机构人员严重超编,许多人员基本没有事情干;乡镇税务人员数量不足,始终觉得事情干不完,而且由于工作骨干调进城后留下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工作需要,造成部分乡镇管理缺位;人员都集中到城区后,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和处罚机制,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干部管理的难度增大;进城税务干部安置难度大,存在职工住房、返城人员工作职位、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城区人员大量增加,必然导致办公生活场所不足,进而导致城区基建需求增大,而乡镇机构撤并后原有的固定资产处置则绝大多数都不能增值和保值。

(二)对信息高度共享的要求与四大系统各自为政的矛盾。信息共享是建立统一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是实现对税收管理对象的全方位监控的基础,是达到最低的管理成本和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的最有效方式。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涉及金税工程、ctais、出口退税、办公自动化等多项业务,但存在着资源共享不够,整合不力,各自为政的问题。它所带来的问题有:每上一套系统就需要增加一批硬件设备,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增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有的还增加了纳税人的缴税成本;数据不能相互使用,每套系统分别建立相对独立的信息采集制度,造成信息来源范围不广,信息收集不全;各套系统部署工作各行其是,片面强调各自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科学观念,容易造成相互“碰车”,影响了基层业务工作的协调开展,给主要领导统筹安排工作增加了矛盾;数据不能相互交叉,无法从数据之间的逻辑性上发现纳税人在申报中的'漏洞,容易造成税收流失。

(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依法治税的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本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与依法治税又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根据历史习惯,我们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发展地方经济,这就容易造成税务部门必须按照当地党政部门的要求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难以自成体系,做到独立执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要求在税收上作出牺牲和让步,尤其是对我们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过高,期望过大。有的政府或者干脆出台一些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招商引资政策,直接干扰税收执法工作,出现税收“三挤”现象,即:以费挤税、以下挤上、以地方挤中央,压着国税给地方让路,以至于出现地方税收过了头,国税大量欠缴的现象,国税部门妥善处理依法治税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税收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素质难以适应的矛盾。商业电子化、管理信息化、税收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支懂管理、懂科技、懂法规的干部队伍。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档次要求更高,对专业化的人才分工更细。目前,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税务干部的人才结构令人担忧,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粗的趋势;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透明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因人而异、量材而用的标准;知识更新渠道不多,速度较慢,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税收事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当前主要缺乏四种复合型人才:懂税收与管理的领导人才,懂微机与税收的科技人才,懂企业财务与税收政策的业务人才,具有较深厚文字功底又懂税收的写作人才。

(五)经费需求越来越大与来源渠道越来越窄的矛盾。当前,国税部门一要保吃饭,二要保建设,资金需求较大。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落后,办公用房简陋,个别地方还靠租房办公,尤其是基层机构收缩到县市一级后,在城区一块的基建压力更大,资金需求越来越突出。然而,由于机构分设时上划经费基数低,税收增量经费少,历史包袱沉重,部分县市局负债较大,地方政府基本没有能力补贴,经费支出几乎完全靠上级拨款。取消双代手续费等政策后,国税部门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单一,造成国税部门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只有举债搞基建,导致出现基建欠账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解决上述五大矛盾的设想

(一)多种渠道疏通人员出口,稳妥解决人员过多问题。当前,缓解税务系统特别是城区人员过多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治“标”的办法,一个是治“本”的办法。治“标”的办法主要包括: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收缩机构,不搞一刀切,根据交通、经济、税收征管成本等情况,对机构收缩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强求所有的地方在统一的时间都要收缩到什么程度。二是在机构已经收缩的乡镇建立税收宣传站,安排人员宣传税法,协助管理,机构收缩并不代表把所有人员都调进城。三是通过组织协商,选拔有能力的税务干部到乡镇行政部门任职,回到税务部门时承认级别。四是轮流到指定的政府部门、工矿企业、乡镇农村培植税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治“本”的办法主要包括:一是彻底清退征管岗位上的临时助征人员,临时工大多数是分家前后进来的系统职工子女或亲属,清退后虽然对部分职工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但多数人是赞成的,虽短时期有负作用,但长远看对国税工作有利。二是出台政策鼓励税务人员到中介组织工作,或辞去公职去领办、创办企业。三是大胆改革,对无大专文凭的人员进行离岗培训,对优化组合中落岗的人员作待岗处理。四是严格办理离岗退养、提前退休、到龄转非、辞职辞退的政策,疏通税务人员出口。

(二)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真正实现信息高度共享。信息资源整合不力,共享不够,有的是我们管理措施不力、技术水平不够、工作方式不当造成的,有的则是上级网络开发与基层工作实际脱节造成的。治理这些问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信息共享了就是丢了阵地,

就是失去了权力,就是带来了不安全隐患的观念。二是积极向上反映,在确保系统安全的情况下,整合信息资源,至少在省一级统一口径,做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三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从技术上攻克四大系统相互兼容所涉及到的软件、法律、安全等技术难关。

(三)充分利用现有税收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解决税收问题,关键在经济。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老少边穷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灵活地、最大限度地支持经济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防止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只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不考虑执法,即不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而是唯地方领导指示是从,不怕税法怕领导,经济发展的小环境是宽松了,但破坏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大环境。另一种是只考虑执法,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随时以垂直管理自居,忽视与地方领导的关系衔接,造成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既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

(四)切实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部门进人门槛。一是加大在岗人员的培训力度。既要研究干部工作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工效挂钩、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干部职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又要研究集中学习、脱产学习、岗位练兵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教育方式,培养各种复合性人才。二是确保新进人员的良好素质。新进人员必须坚持标准,逢进必考,择优录用,要增大进人的透明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拔人才,不搞暗箱操作。坚持面向社会招考,防止“近亲繁殖”问题。

(五)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传统,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一是努力发扬艰苦朴素的传统,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大手大脚,要下大力气压缩基建规模,压缩经费欠债,对有欠债的地方一律不准新上项目,严格把关。二是积极向地方党政领导请示汇报,争取他们对国税部门的倾斜。三是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请求上级给予支持。

篇3: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许多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实行农业税全免等惠农政策,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更广、更多。但要确保农民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中央惠农政策优势明显促农增收。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3元。全县发放粮食各类补贴资金405万元,农民从财政人均受益13元。

(二)传统农业项目经营扩大促农增收。20,汝城县农民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489元,占到总收入份额的72.4%,而种植业收入又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7.3%以上。工资性收入为473元,占总收入的23%。其它收入为93元,占总收入的4.5%。由此可见,种植业仍是汝城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究其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增加。二是良种率高。三是粮食产量增加。

(三)果业生产形势喜人促农增收。近几年来,在果业开发的过程中,实行品牌化建设、规模化经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年全县水果总产量达3.6万吨。汝城县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并将给农民的长久增收提供保证。

(四)外出务工收入稳步增长促农增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种必然。鉴于汝城县相对人多地少,邻近珠三角和沿海地区,外出务工成为汝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汝城县农村基本形成了“一户非农,带动全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良好局面。据调查,2006年汝城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为6.47万人,占农村人口19.6%,农民人均务工收入为233元,占到纯收入的14.35%。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农业生产能力有限,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潜力不大。一是农民想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达到增收的潜力不大。多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最高比重,几乎到了极限。因此,今后农民想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增收目的的空间很小。二是农民通过提高粮食单产达到增收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提高粮食单产的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二)传统农产品太多,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果业和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加工增值少,大量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低价出售,有部分甚至由于滞销而损毁。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少、种植大户不多、农产品市场较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未能真正形成农业生产的有效产业链, 因而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及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能力后劲不强。近年来,政府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病虫害监测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有些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老化。因管理不善,一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或因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不能正常工作。农业生产能力弱化既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又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

(四)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一是民间合作经济组织少,普遍缺少中介组织。农民“单兵作战”,导致市场信息不灵,产品销售不畅,造成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承担较大风险。二是经费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牲畜病虫防治和检疫体系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政策力度,切实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把农民增收当作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的中心任务。

(三)、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一是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市场监管,避免伪劣农资、价格飞涨伤农,抵消农民收入;二是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补贴机制。可以由政府组织设立专门机构,或是由国家保险部门承办,广泛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政府风险补贴化解农业风险,引导农民加入农业保险,化解风险;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户小额贷款数量,进一步完善文明信用农户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局面。

(四)强化科技推广,加大培训力度。一是要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搞好良种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病虫害预报、疫病防治等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性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等多形式、多途径对广大农民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是职业技术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汝城县现有企业以及沿海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鼓励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联系,实行定向培训,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衔接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与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地理、气候、种养传统等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通过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对“龙头”的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做大做强做优。二是要完善“龙头”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带动本地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汝城县当前尤其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形成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六)激活后劲,实现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畜牧业是上联种植业、下接食品加工业的中轴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汝城县除大力发展果业外,要把发展生猪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重点扶持专业村、专业户,带动全县养殖业的发展。

篇4:央行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趋势与对策调研报告

央行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趋势与对策调研报告

养老保险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并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对他们提供维持基本生活资料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探讨建立完善适应中央银行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养老社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几千年来所奉行的家庭养老传统格局将会逐渐被养老社会化的新格局所代替。养老社会化将是本世纪人口老龄化的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统计,1952年退离休人员2万人,退离休金及医疗福利支出9万元。1987年底,退离休人员2201万人,增长1100倍,退离休金及医疗福利支出375亿,增长41万倍。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退休职工达4000万人,退休费总额达520亿元,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7% ,至本世纪2030年将超过30% 。上世纪80年代,由7.75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一个老年人,到本世纪2050年,将由1.92人供养一个老年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是此增彼减的对应关系,用于老年人支出费用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一方面减少积累资金的份额,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同时,随着老年人数量增多,对商品、交通、住宅、文化娱乐、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特殊需求,并在城市规划、住宅建设、社区建设、服务设施上,都提出了新课题。

而事实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比预期的要快。上世纪末,我国实际上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是我国人口结构的一次重大变化。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核心问题,说到底是个养老问题,它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生活条件,而且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清人口老龄化形势,增强人口老龄化意识,为建立完善养老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但是,养老实行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将老龄人口由国家和社会全部集中养起来,这在我国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民银行应依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将养老统筹与老年福利设施纳入中央银行自身发展计划,逐步增加投入。各级人民银行要切实担负起社会化养老责任,按自己所能和社会需要,兴建和投入资金,为发展中央银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构建适应中央银行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

1、建立完善经济保障体系。

今后,人民银行退休人员将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提供生活所需的费用。因此,人民银行应结合新情况,创造新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社会主义养老保险制度,要把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养老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并通过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统筹,使退休人员的养老补贴,能按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增加,以切实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一是逐步实现退休基金统筹规范化、制度化。对人民银行系统员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完善多层次的养老退休金统筹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要使退休基金统筹范围、形式、项目和标准,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与物价上涨或与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挂钩。二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严格监管“保命钱”。养老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进一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管、发三个关键环节制定相应规程,健全工作程序,完善制约机制,保证人民银行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对养老金的发放,坚持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从制度上防范和控制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确保其安全完整。三是建立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退休人员确有生活困难者,要实行救助制度。为此,仍然要大力提倡子女供养照顾老人。即使国家经济发达了,老人靠子女照料供养依旧是基本形式。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体现。

2、建立完善再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老干部是中央银行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都属于劳动力资源,应加以开发利用,以切实解决“老有所为”的问题。

一是在政策、组织、措施上,各级人民银行要为开发利用老干部人力资源服务。首先制定政策,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收入。其次建立退休人员协会,把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兴办实体或咨询服务机构。再次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愿意工作的人和用人机构牵线搭桥。二是实施弹性退休政策,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在职年龄。多数人民银行退休人员身体健康,许多老干部都具有金融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与工作技能,是中央银行事业尤其是基层央行发展的宝贵财富。所以,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劳动力资源,既让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又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措施。三是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络优势,建立以人行地州市中心支行为主体的老年服务网络。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退休后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所以对退休人员生活确实需要照料服务的,各级行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尽力组织提供服务,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

3、建立完善精神生活体系。

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各级人民银行要以本级机构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以切实解决“老有所乐”的问题。

一是各级人行要建立完善多功能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场所,或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或兴办老年人活动室,或完善老年人活动园地。二是老干部工作部门在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旅游等活动时,实行低费或免费服务。三是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老干部工作部门应经常组织退休人员听讲座,普及保健知识,因地制宜推广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健身术活动,增强体质。

4、建立完善老年教育体系。

老年同志拥有充分的休闲时光,渴望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同时也希望再次回到集体之中,得到新的友谊。只有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才能心旷神怡,健康长寿。因此,各级人行应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场所办学习班、开讲座,并为愿意进入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老年同志提供方便条件,使老年人重新获得学习机会,以切实解决“老有所学”的问题。

一是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老年人培训学习,例如知识型,即文学、历史、地理、时事政治、法律等;又如娱乐型,即书法、绘画、花卉、盆景、工艺、美术等;还如实用型,即长寿科普知识、老年病防治知识、美容、园艺、烹饪等。二是帮助老年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不断地加强学习,以致更好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引导老干部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上的认识误区或模糊观点,从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三是普及与老年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现代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使老年同志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生老病死,树立科学养生观,反对迷信愚昧的歪理邪说,把健康长寿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对策思考

1、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建设。

为维护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人民银行要在深入宣传老年社会保障法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虚心学习,借鉴其它行业系统的好作法好措施,以建立完备配套的适应中央银行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促使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以统一领导和协调养老保险工作,按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有组织、有领导的去实现。从而防止各利益主体之间过多的矛盾和纠纷,兴利除弊,保障全体人员的合法利益。

2、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规划。

养老保险问题,说到底是在保障社会劳动者退休后享有基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使全社会通过统筹方式筹集的养老保险金,在今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均达到收支平衡的特殊性财务问题。为此,各级人行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纳入日程,加强领导,带动全系统员工都来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并从现实出发,处理好不同经济区域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统筹机制,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与此同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养老保险金营运效率,既确保老年人退休金按时足额支付,又避免现值养老金贬值。

3、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服务。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的形势,大力推进人民银行养老社会化既需要有一个高效能的老干部工作管理机构,还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队伍,以至为中央银行养老保障体系提供相适应的组织保证。因此,对于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升老年工作服务质量,各级人民银行必须高瞻远瞩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中央银行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必然性。

优秀的焦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污水处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养猪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
《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当前养猪与环保矛盾趋势调研报告(共4篇)】相关文章:

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22-11-20

农民工问题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2-07-28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2-07-26

投资项目建议书范文2023-09-27

农村调查报告范文2023-09-24

养殖创业计划书2023-12-20

肉牛养殖创业计划书2023-06-21

农业全产业链调研报告2024-01-18

项目投资建议书2023-07-17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