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2-07-09 05:44: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共18篇)由网友“arriet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1:民间舞教学方法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的韵律和风格特征十分关键。学习过程中教授的舞蹈组合是非常重要的,组合须具备明确的训练目的。课堂所学的舞蹈教学法是直接的、非常重要的传授方式,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民间舞蹈风格及其特征的基础表演能力,那么常用的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有哪些呢,大家都来认识一下吧。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1.元素性技巧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性技巧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区别

1、汉族民间舞蹈风格

汉族民间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时,汉族民间舞蹈是专供奴隶主贵族享乐的艺术表演。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其生动的刻画和舞姿描写。汉、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汉族民间舞蹈成为人民群众在重大节日上的主要表演形式和娱乐活动。

汉族民间舞蹈教材规范了秧歌的体态及其风格特征,训练学生在民间舞蹈风格的制约下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以及掌握东北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以及舞蹈的动律特征。汉族民间舞的各种舞姿加上道具的配合,训练手、眼、身、法、步的紧密结合,体现出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及民族特色,它的技巧追求同样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男女舞者在表演时,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具有松弛灵活的运动能力和意识,诠释了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

2、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广泛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受民俗文化的制约,主要指以即兴表演、自娱自乐舞蹈风格相对于民间舞比较稳定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影响,以及舞者性别、年龄的条件约束,相对地在表演技巧和风格特点上会有较大的差异[2]。同时,少数民族民间舞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民间舞教学方法

1.元素性技巧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性技巧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

我国民间舞蹈主要的艺术特点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我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我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3)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4)自娱娱人,意旨统一。我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我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5)情之所至,即兴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深入的学习、认真的整理、慎重的加工和创造性的改编,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节目,如《红绸舞》、《鄂尔多斯舞》、《花鼓舞》、《草笠舞》、《孔雀舞》、《摘葡萄》等,不仅为我国广大观众所欢迎,而且以其独特的风采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篇3:民间舞教学方法_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区别

目录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区别

民间舞蹈种类有哪些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1.元素性技巧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性技巧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返回目录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区别

1、汉族民间舞蹈风格

汉族民间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时,汉族民间舞蹈是专供奴隶主贵族享乐的艺术表演。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其生动的刻画和舞姿描写。汉、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汉族民间舞蹈成为人民群众在重大节日上的主要表演形式和娱乐活动。

汉族民间舞蹈教材规范了秧歌的体态及其风格特征,训练学生在民间舞蹈风格的制约下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以及掌握东北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以及舞蹈的动律特征。汉族民间舞的各种舞姿加上道具的配合,训练手、眼、身、法、步的紧密结合,体现出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及民族特色,它的技巧追求同样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男女舞者在表演时,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具有松弛灵活的运动能力和意识,诠释了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

2、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广泛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受民俗文化的制约,主要指以即兴表演、自娱自乐舞蹈风格相对于民间舞比较稳定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影响,以及舞者性别、年龄的条件约束,相对地在表演技巧和风格特点上会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少数民族民间舞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民间舞蹈有哪些种类

一、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二、秧歌

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种 人物,手持彩绸、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欢快热烈,生活气息浓烈。有的地方将民间的高跷、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统称“秧歌”。

三、腰鼓舞

腰鼓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原流行于中国陕北地区,以安塞等地腰鼓最为著名。舞者腰挂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鼓槌边敲边舞。节奏强烈粗犷,动作奔放有力。后在许多地区流行。

四、花鼓灯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及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大方、幽默风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称“兰花”,动作洒脱泼辣,俏丽多姿,欢快热烈。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许多已加工成为专业艺术团体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五、狮子舞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六、龙舞

龙舞又称“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龙”的造型形状各异,但分节均为单数。由一人持彩球引龙作舞。形式热烈欢腾。一般以锣鼓伴奏,舞时多放鞭炮助兴。

七、花灯

花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区。多为欢快的载歌载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灯就以身体的崴动变化,形成其特殊风格。

八、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持一巾,边歌边舞。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感强。常用于节日集会的表演。

九、热巴

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不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有的把从事这一表演的艺人也称“热巴”。

十、赛乃姆

赛乃姆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十一、扁担舞

扁担舞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十二、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十三、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节奏欢快。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十四、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十五、孔雀舞

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十六、雅舞

雅舞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十七、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指各国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改编而成。一般表现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十八、祭祀舞蹈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仪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有以歌舞娱神之意。后渐成为娱神亦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如中国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返回目录

篇4:浅谈中国民间舞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舞论文

民间舞是一切舞蹈的艺术之母。它从原始的舞蹈中脱胎出来,既是原始舞蹈的升华,又是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基础,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有规范的继 承、研究、融合、创新,既要掌握系统的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训练的技巧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作品创作能力。同时努力 提高素质,净化心灵,高尚志趣,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启迪智慧,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对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学习,形象化的了解到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舞剧 作品,开阔眼界,给今后的舞蹈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舞蹈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

中国民间舞是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漫长的历史性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舞蹈文化艺术,它并不是舞蹈界的学术权威凭空想象出来的艺术术语或艺术名词,它是经过千百年来的艰辛磨练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舞蹈文化系统,它本身含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内容。反过来说中国民间舞蹈是由各个民族具有的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各个民族又以自己各个地域的不同地方风貌、人文景观、生活习惯,孕育出多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那些失去了审美价值或因历史上某此原因被遗忘、被失落、被禁止的民间舞蹈,成为了历史民间舞,那些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得到认可和接受的就流传至今,并被时代生活赋予了新的内容,促进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向前发展,演变成今天舞文化中特殊的主体地位。

民间舞的概念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源自于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诸多舞蹈艺术种类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产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着一定历史务件下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状况,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内容,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并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个性特征,它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情贯古今的艺术。

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而日益繁荣与不断升华的中国舞文化。中国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悠久历史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不断由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发展,不断注入其新的艺术活力,才使其得以繁衍生存,推陈出新。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舞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反映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生命律动的呈现,群体活动的形象。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娱乐、集体传承的中国舞文化。

民间舞的起源和发展

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起源于古代各民族的社会氛围和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表现形式之一。民间舞蹈是人们的艺术之母,它伴随着人类生活繁衍而来,又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它在时代的转折中不断更新,在继承扬弃中得以升华,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心灵相通的民间艺术,永恒地存在于人民的艺术生活中。

远古时代,以农牧为主的我国各族人民,在物质上依赖土地,精神上崇拜神灵构成了原始民间舞蹈萌发的时代背景。

中国民间舞蹈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思想感情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体动态文化,是通过人的形神来传神达意,抒发情感的。早在史前时期,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劳动中就懂得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人体动态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了。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生产劳动、游牧狩猎、战争鼓动、宗教祭祀、风土人情、娱乐典礼,可以说每一项重大活动都没有离开舞蹈,而这些舞蹈自然都是由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在自编自演舞蹈活动中,真实地表达最广泛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和装点着他们单调、古朴的生活,伴随着他们的苦乐人生而存在和发展着……

中国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中华儿女集体创造的优秀的灿烂文化,其中舞蹈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自己独特、耀眼的光芒。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人体语言艺术,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透彻之极。而民间舞又是舞蹈中的典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丰富淳朴的表现形式,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促进着中国古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民间舞蹈是全国各族人民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

民间舞蹈——是民俗的表现者和传承者。如果从民俗和艺术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民间舞特征和发展规律,就会发现民间舞和民俗事象有着透彻的联系,二者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民间舞蹈是从广大人民的实践与生活中得来的,且与民俗事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岁时民俗活动中“欢度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人生礼仪民俗中的“婚礼舞”、“宴席舞”、“庆典舞”、“丧葬舞”;生产民俗中的“庆丰收舞”“农家乐舞”;信仰民俗活动的“宗教祭祀舞蹈”等都属于民间舞的范畴。

在诸多民俗活动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使民俗事象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间舞蹈也正因为有了固定的日期,有了固定的地点举行,也就充分保证了舞蹈形式的世代发展和传承,再现其艺术精华。

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间舞蹈也随之分化发展,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宫廷舞:一部分仍保留在奴隶的中间,未登大雅之堂,继续在民间流传、发展、升华。由于出现了专供统治者们观赏取乐的宫廷舞蹈和用于皇宫祭祀的礼仪舞蹈,所以民间舞蹈就被划分出来,流传于民间,不断的发展创新。从原始性上升到社会性,从感情宣泄到托物言志,从娱乐和祭祀发展到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中国民间舞始终遵循着“文以载道,语以言志,舞以宣情”的美学传统,不断由人民大众在劳动中产生、发展和创造,注入其新的活力,使民间舞蹈的艺术风味土而土香纯朴,趣而风趣动人,俗而不落俗套,调动起参与者的热情,引发起接受者的共鸣,再现其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深层内涵,让人民充分享受到高度文明社会的精华文化和上层艺术。

民间舞是一切舞蹈的艺术之母。它从原始的舞蹈中脱胎出来,既是原始舞蹈的升华,又是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基础,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有规范的继承、研究、融合、创新,既要掌握系统的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训练的技巧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作品创作能力。同时努力提高素质,净化心灵,高尚志趣,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启迪智慧,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对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学习,形象化的了解到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舞剧作品,开阔眼界,给今后的舞蹈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舞蹈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也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演化,逐步可形成以下特点,与古典舞、芭蕾舞等有着本质上和形式上的区别。

1、继承性:中国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民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升华。

2、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表演、集体传承、集体创作的成果,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源于生活,创为艺术。

3、自娱性:每当人群聚集最众多、最激动、最活跃的集体场合,都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抒发“他们”内心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它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民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避免脱离生活,“闭门造舞”,要对新的时代人物,新的社会风貌具有新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上有真正的新意,鼓舞感动着一个时代阶段的人。

5、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显示出其它地域或民族的影子特征。但在民间舞蹈中,不能为了卖弄技巧而生搬硬套。

既有节奏的变化而又有规律的动作技巧,才叫舞蹈。在继承传统的民间舞蹈训练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机械的复制动作上,做一名被动消极的动态传播者,而应该潜心于学习,从动态表现中去挖掘民族的核心动律。

民间舞蹈是一种人体语言表达形式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技巧的具体体现,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意境。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心态融入舞蹈训练中,亲身去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刻苦锻炼自己的舞蹈基本功,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性,最大限度的开展肢体的表现力,掌控舞蹈的技术技巧和舞蹈的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培训正确抒发情感、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

民间舞的技巧技能是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特定情绪而创造出来的,是符合具体的舞蹈剧情中的需要的。

我们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表现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去提炼舞蹈动作,创作生动的艺术形象。

舞蹈创作是基础,应努力参与到创作中去,既要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舞蹈的技巧技能,更要编排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蹈节目。

民间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宝库,而且是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任何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吸收民间舞的丰富营养,反复提炼加工,使之更切合于特定社会阶段的需要,从而广泛流传,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就应该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自己的舞蹈训练技能和技术技巧,发掘民间舞蹈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更多更好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精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舞蹈一定会附和着时代的脉膊跳动,娱乐于群体,服务于人民,促进着中国舞文化的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创造中国民间舞蹈的新的辉煌。

篇5:民间舞狮子的由来

民间舞狮子的由来

现如今,耍狮子早已成为我国民间重大节庆的一项表演节目,欢快的锣鼓声表达着人们喜悦的心情,上窜下跳的狮子逗得大人小孩合不拢嘴。不过,说起耍狮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呢。

早在西汉时期,武帝派张骞打通了西域,制服了匈奴。从那以后,西域许多国家都给汉朝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东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给汉朝进贡一头猛兽,头大如筛,口大如盆,眼似银铃,满身金毛。这只猛兽十分凶猛,关在铁笼里时常张着血盆大口,发出惊天动地的叫声,好像要吞吃活人。进贡的贡使对章帝说:“这是我们大月氏国独有的一种猛兽,因为长有一身金黄的毛,所以在我们那里被称为‘金毛雄狮子’,它十分凶猛,有‘兽中之王’之称”。章帝认为西域进贡此兽,是祝汉朝兴旺、吉祥如意,于是传下圣旨,叫人把金狮收入后宫,精心喂养。

谁知,大月氏国并不是这个意思,贡使对章帝说:“出发之前,我们的国王有话,说我们进贡金毛狮子,是想让贵国驯服它。如果来年驯服了,大月氏国就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永远归顺你们。如果驯不服它,就从此断绝往来。”汉章帝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人才万千,很快就会找到驯狮人的。”当即答应让贡使们来年来看驯狮表演。

汉章帝送走了大月氏国贡使,就召来满朝文武,商议驯狮之事,随后出了皇榜,用重金在全国招募驯狮能人。

皇榜贴出的第三天,就有一位勇士求见章帝,声称自己能够驯狮。这人矮胖的个儿,黑红的脸儿,走起路来不快不慢,讲起话来活像个驯狮内行。汉章帝设宴招待他后,命宫人领他去看狮子。原来,这人是走江湖的耍猴能手,他见猴子十分好驯,就想来驯一驯狮子。但他并没有见过狮子,还以为狮子比猴子小。当他一见到关狮的笼子,顿时心惊胆战,十分害怕。他还没走到眼前,只听到这头猛兽吼叫了一声,当场就吓坏了。领他的宫人见他是个脓包,就告诉了汉章帝,汉章帝立刻令武士们把他杀了。

过几日,又来了一位武士,说是应招来驯狮子的。这个中等个子,长条脸,不胖不瘦,腰扎板带,动作麻利,说话在理,叫人口服心服。于是,汉章帝又设宴招待了他,令宫人领他去看狮子。狮子见有人来了,就从铁笼的那头向这头猛扑过来。这位武士见了,稍微运气,双手一指,喊了声“嗨!”狮子被吓了回去。领他的宫人见这人有两下子,就急报了汉章帝,汉章帝就留下他驯狮子,封他为“引狮”。可谁知这人驯狮子,只凭勇气,没有智谋。在一次驯狮子时,被狮子咬掉了一只手。汉章帝得知后,只好给他一些银两,打发他回了老家。

过了几个月,眼看年关将近,章帝为另招“引狮”一天天发愁,可谓是茶饭不进。这天,又一位勇士求见,声称可以驯狮。这人身材魁梧,面部红里透黑。章帝见后,便命人领其到后宫去看狮子。这位驯狮人见金毛狮子实在凶猛,料定难以驯服,便决定智驯。他一连几天都到狮笼前转悠,就是不给狮子喂食,饿得狮子精疲力尽,再也不像开始时见了他就张开血盆大口吼叫了。这天,他打开笼子想正式开始驯狮,谁知这雄狮并没有想像中饿得力气全无,反而是狂性发作,一出笼就向驯狮人扑来,一口就把他咬死了。宫中武士们见雄狮出笼伤人,一齐动手捉拿,但狮子十分凶猛,不仅捉拿不住,而且连伤几人。无奈,有个武士便率众将其乱棒打死。

皇帝听说金毛狮子被打死了,十分恼怒。他想,打死了狮子,就失去了汉朝的威信。何况时值腊月,离大月氏国贡使前来观看驯狮的日子也不多了,到时可怎么交代呢?想到这里,便命将带头打死狮子的人治罪。

监斩之日,打死金毛狮子的`罪犯被押到了法场。监斩官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话说,他便对监斩官说:“大人若能向皇帝禀报,开脱小人罪责,小人自有办法将死狮复活,并将它驯服,叫贡使们观看。”监斩官听后,十分惊喜,立刻禀报了皇帝。

此时,汉章帝一边翻着黄历,一边算着外使前来的时间,为如何解释雄狮被打死的事发愁。听监斩官禀报,打死狮子的罪犯有办法将死去的狮子复活,并且还能将它驯服,便十分惊喜,随即手拿御笔写了“赦免”二字,让罪犯代罪立功。

转眼到了春天,各国贡使来朝,汉章帝大设宴席招待。果然大月氏国的贡使,提出要看驯狮子。汉章帝就让驯狮人领着金毛狮子进入宫中。只见驯狮人手执绣球灯,逗引狮子,狮子时扑、时跃、时打滚、时抖毛、时吼叫,真是百依百顺。各国的来使看了,都称赞汉室大有人材。大月氏国王得知后,不敢藐视汉朝,就按规定,年年进贡,永远和汉朝合好了。

事后,到了夏历正月十五,一直为死狮复活感到蹊跷的汉章帝召见驯狮人,询问他用什么办法让死狮复活,又用什么办法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驯服这凶猛之兽的。驯狮人说:“圣上要是能免去小人欺君之罪,小人就如实相告。”汉章帝听了连说三个“免”字:“免、免、免。”于是,驯狮人就说;“打死雄狮,小人自知罪过不小。为了补回罪过,让贡使看到驯狮,就剥下了死狮的皮毛,请了我两位兄弟,披上皮毛,装扮成狮子。”随后,经章帝降旨,驯狮人的两位兄弟进宫,三人又为皇帝表演了一番,直看得汉章帝眼花缭乱,连连叫好,还降旨封驯狮人为“春官”。

不久,这件事便传到了民间,老百姓们认为耍狮子为国家争了光,便用木、泥、布做成狮头,用麻做成狮皮,仿照表演。耍狮子就这样传开了。

狮子舞流传至今,逐渐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北京地区的并狮头很讲究,狮头越重,耍狮的功夫技巧越高。狮头最重可达90多斤,动作以摔跌见长。河北的动作矫健,能攀登、跳跃5张八仙桌;广东的能攀上高耸的竹竿摘取彩礼,俗称“采青”;安徽的在狮身内燃点蜡烛,称为火狮,有时还配上10多盏云灯,狮子好象是在彩云之中飞舞;四川的分高脚狮子和地浪狮子两种,经常表演破阵,一般文阵不登高,武阵必登高,能做出“高井打水”、“封侯夺印”、“姜太公钓鱼”和“天鹅抱蛋”等惊险动作。此外还有板凳狮、手摇狮、线狮等。

篇6:民族民间舞大赛致辞

民族民间舞大赛致辞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大地春回、金羊开泰的'美好日子里,由xx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xx旅游开发公司协办的“XXxx县民族民间舞大赛“,隆重启动了。在此,我代表县文广新局、县文化馆,向莅临出席大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致以新春的祝福!向踊跃报名参赛的乡村队伍,致以热烈的祝贺!向长年工作在乡镇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回眸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村村建团”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县工作目标,注重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带来了梁山城乡的新气象、新变化。目前,我县已建起xx余支文化队伍,去年先后开展民间舞巡演、展演xxxx余场,深受市民百姓喜爱。在XX年xx市文化满意度测评中,我县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自XX年开始,我县健身舞蹈大赛已举办了三届,首届40余支,二届九十余支,本届一百二十支,城乡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参与人数成倍增长。一年一度的健身舞蹈大赛,已经成为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魅力梁山的新舞台,为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勿忘乡土本色。为了更好地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县文化馆和广大文化志愿者,深入乡镇村庄,培训队伍,指导节目,开展各类规模的培训xx余场,带来了城乡文化面貌的可喜变化。最美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这是我们的舞台,是展示大家精彩人生的美好瞬间,让我们且歌且舞,共同感恩这个激情燃烧的大时代!

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预祝各参赛队伍取得好成绩!

篇7: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思考和建议

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思考和建议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当代民族民间舞发展中,应该将创作视为是发展的首要环节,通过大量优秀舞蹈作品来推动表演、教学、比赛等多种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就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建议和思考 艺术创作

一、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不足

艺术作品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艺术作品,后续的表演、鉴赏、教学等活动都无法顺利的开展。具体到民族民间舞创作来说,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量方面。回顾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可以发现,其在整体数量上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相对于需要量来说还是太少,特别是在文化发展日益繁荣的今天,舞蹈事业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所以需要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作为支撑,倘若作品数量不足,那么将会使这项事业的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在质量方面。民间舞向来都是不乏经典之作的,但是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高质量的佳作出现。一些作品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观众所遗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创作者本身,没有真正静下心打磨一部作品,而是受到了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使作品带有了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再次是在风格方面。艺术风格是区分不同艺术作品之间最显著的标志,而且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但是从当下的一些作品来看,创作者在风格把握上并不细致,出现了很多与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艺术创作固然是提倡创新的,但是这种创新应该在遵循这门艺术本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也就难言创新了。另一种情况则与上述这种情况相对,即没有创新,始终以几部经典作品为原型,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改造,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作品。

二、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思考和建议

(1)心系时代发展

民族民间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要求创作者要心系时代发展,才能使作品具有时代风貌和活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体来说,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品的主题要体现时代性。所谓主题要体现出时代性,并不是要求作品进行直白的说教,也不是给作品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要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展现,从而将时代精神充分表达出现。这一点上,很多优秀作品都堪称是典范。如:《快乐的罗唆》《采茶舞》等,表现了建国初期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在果园里》《炼钢人》等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而《奔腾》等,又展示出了新世纪中华民族的品质和风貌。其次是作品的内容要反映时代风貌。作品内容无疑是构成作品的主体所在。创作者在进行题材选择时,既不能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现象全盘复制,也不能盲目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而是要有一种时代意识,选择那些最能够体现时代风貌、发展方向、主流精神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表现,能够塑造人的时代精神和道德风貌,引领和推动时代的发展。最后是作品的形式要适应潮流发展。形式作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对作品的接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强调作品形式要顺应时代潮流,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顺应社会前进的主流,一个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而且后者相对更加重要。因为民族民间舞本身就是来自于民间的,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那么就会陷入到孤芳自赏的境地中,难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比如近年来的一些作品中,主动对现代舞等进行了借鉴,在舞美、灯光、服饰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创新,这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作品在基本风格上仍然是民族的、原生态的,但是在艺术手法和形式上却是现代化、时尚化的,既满足了视觉欣赏需要,也保留了民间民间舞最基本的特征,可谓是一举两得。

(2)表现民族风格

民族民间舞,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源自于中华民族生活的舞蹈。而且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让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景。所以说,民族性正是民族民间舞最本质的特征,如果作品没有了这种民风、民俗和民族性,也就失去了其固有的颜色,也难以称为是民族民间舞。而且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天,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恰恰是因为这种民族性的展现。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辽宁歌舞团创作的舞蹈《珍珠湖》,不仅演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是走出了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尽情展示着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当时曾经这样的评价:“一部舞蹈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含义之深远。又比如之前并不为人所充分关注的宁夏回族舞蹈,近年来也通过系统的挖掘、梳理、加工等工作,创作出了多部精品,形成了又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在当代舞台上树立起了宁夏的品牌。所以在当代创作中,要尤其注重对这种民族性特征的把握和彰显,还是要扎根于生活中,坚持定期的采风,同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系统地记录和整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舞蹈语汇,使之成为日后创作最重要的基础,最终让作品呈现出最鲜明的民族风格。

(3)主动进行融合

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个不断吸收、选择、扬弃和创新的过程,作为今天的创作者来说,一方面要对之前的优秀成果予以系统的继承,一方面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进行一定的融合和创新,以体现出当代人为这门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对于若干年之后的后人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历史。比如近年来广受欢迎的现代舞,就完全可以融入民族民间舞中,通过对现代舞动作的借鉴,能够使民族民间舞更加具有个性化色彩和时代感。而通过对现代舞美、音乐等方面的运用,也可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如在贵州省舞蹈新作比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太阳鼓》,就对现代舞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和运用。该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苗族人民祭祀的场景,在动作编排上,以苗族传统舞蹈中摆跨甩手臂的动作为主,然后加入了甩跨360度旋转等现代舞中的动作,同时使用木鼓作为唯一的伴奏乐器,给人以极大的视听震撼。既有着传统苗族舞蹈的原始风格,同时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一定的融合与创新是必要的,其并不是简单地借鉴和运用一些新潮的舞蹈形式,而是在把握民族民间舞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使其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表现。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和创新意识,那么势必会将其带入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对其传承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求创作者要敢于融合创新,使当代民族民间舞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4)不断突破自我

每一个创作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求学、创作、尝试、探索直至成功的创作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使得创作者形成了一定创作风格和倾向,这是创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回馈,也是让民族民间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和保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创作者也很容易陷入到一个模式化的误区之中,比如所有的作品都是同一种题材、形式和风格等,且因为是当局者的原因,也对自己的这种表现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所以要求创作者形成一种主动反思的精神,尽量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系统化的回顾自己某一段时期的表现,如果自己难以做到,则应该主动向别人求教,由此保证自己始终处于一条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能够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天,充分证明了这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在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发扬光大。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态度和目的,对其创作环节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也希望广大创作者能够在遵循民族民间舞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心系时代发展,关注百姓生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民族民间舞学科在艺术院校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01).

[2]李晓霞.高教《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华章,,(35).

[3]丁庆,龚剑.高师《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1,(08).

篇8:中国民间舞演员基本功训练论文

中国民间舞演员基本功训练论文

从XX年迈入舞蹈学院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做为一名民间舞演员,我认为除了具体掌握民间舞蹈本身的风格、特征、动态韵律等以外,也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这就是多少年来民间舞长期存在着的基本功训练课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参照关系来看:

1.芭蕾基础。一直有人主张民间舞可以将芭蕾基训作为自己的基训。甚至讲前苏联的“小白桦”民间舞蹈团也是按芭蕾的方式基训出来的。我想,这条路是不可能走通的。谁都知道芭蕾是“开、绷、直”。可民间舞不是。如果一位民间舞演员经过二至四年的芭蕾基训,他一出场就会马上露出马脚。“小白桦”的事我不了解。如果是事实,那可能是因为苏联民间舞与中国民间舞在基本形态上的区别吧。有句老话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想这句话似乎不能反过来用。如果民间舞系的学生经过芭蕾基训一个个都具有王子、公主的气质和世界通行的芭蕾姿态,天知道会闹出多大的笑话。所以,在“拓宽”的意义上,知道一点,体验一下芭蕾的基训是可以的,但是若以芭蕾基训为专业主课,那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本末倒置。

2.现代舞基训。近年来有些人痴迷于现代舞训练,把现代舞基训对于人身的“放松”或者“解放”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讲现代舞与民间舞有很多共通之外,所以长期接受现代舞训练会对民间舞产生“革命作用”。对此,我想从两方面来“驳”一下。

一是现代舞高扬“个性”,越有个性越好,可是民间舞不行。不管是广场民间舞还是舞台民间舞,它都不能离开特定的“群体意识”。即便如张继刚创编的那些“立度”很大的舞蹈也还是在“群体意识”上做文章,看不出丝毫西方式的“个性”。前面我们提到过“真”字。这个中国的“真”也可以注释成某些人在群体文化背景及其氛围之中的“符合性”,符合才是“真”,反之就是假了。

二是“反叛性”。都说现代舞源于对古典芭蕾的反叛,就算这种反叛肯定有道理,可是我们学习民间舞的人又应该“反叛”什么呢?我们已经看到若干位介入现代舞的学生象着魔一样崇拜那些西方观及其艺术手法,并且从此洗心革面,把民间舞看的一钱不值。

从以上对于芭蕾基训、现代舞基训与民间舞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起码可以推出一条反证:就是民间舞系培养出来的人一定要是民间舞者;民间舞系推出的晚会一定要是民间舞晚会。否则,一是会让人产生误会;一是丧失了我们自己存在的理由。正象民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长期接受芭蕾或现代舞的基本训练,那么不仅是从基本技术方面,而且肯定也会在文化心理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3.古典舞基训。刚才谈了两种国外的基训,这次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基训体系了。应该说,如果民间舞系目前还拿不出科学的、完整的、全面的“本门基训”那么,离我们最近、最方便也最实际的,就只有古典舞基训了。但是,能不能全盘照搬古典舞那一套呢?当然不行。一是审美理念不同;二是基本势态及其感觉不同;三是古典舞基训存在着相当比重的芭蕾成分,由此,我们对古典舞基训还得动手术,要取其所强,补我所弱,取其所长,补我所短。

其次,补充关系

每一个舞种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国民间舞也不例外。

1.延展性。民间舞的动作小巧细腻,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有时略感幅度稍小。尤其是女班的动作语汇基本上局限于“小法儿”,有时会给人某种“小家子气”的印象。有感于此建议从古典舞基训中提取富于“延展性”的成份,来弥补民间舞“女活儿”的部分局限。使这一块可以更大气些,更舒展一点。当然,同时也必须避免把“女活儿”搞得不男不女。

2.规范性。民间舞的动作灵活多变,“势”随“心”走,并无特定“程序”,这是民间舞的`优势与生命力的存在。但是同时也存在某些“点到为止”或者“差不多”就成了的状况。对于广场民间舞来讲,这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学院派民间舞”来讲,就不大好。所以,建议提取古典舞基训中对“规范性”有建设作用的部分,借以规整我们存在的过分随意的地方。

3.表演性。民间舞几千年来只为自娱,不为表演。但民间舞系的任务当然不是培养“自娱性人才”。遗憾的是,在“自娱性”与“表演性”这两者之间,我们至今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与教学实践中的盲点。由此,我建立从古典车基训中提取富于表演性的成份,借以提高和增强民间舞学生将内心情感传达给观众的“艺术表现力”,逐步掌握以情感人的方式方法。

综合上述,民间舞与古典舞是天然的伙伴关系;其它舞种的基训对于民间舞弊大于利,而古典舞基训在现阶段对民间舞具有建设性的补充作用。在我们尚未形成完善的民间舞基训体系之时,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借助于古典舞基训,借以达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然,重要的与紧迫的任务,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早日形成我们自己的――中国民间舞基本功训练体系。

篇9:谈民间舞的复归与发展论文

谈民间舞的复归与发展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民间舞生命力.对民间舞的发展和衰弱及民间舞的复归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是舞者自我的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舞者情感的尽兴进发。中国的一些民间舞,特别是汉族民间舞有些与众不同。它不是纯自娱性的,多是表演性的、观赏性与自娱性的结合。它们成扮演一些民间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有较明显的再生新饰人物形象心态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认真的去演任务故事,而是借新扮人物形象。抒发自我欢愉之情,过自我舞蹈之瘾,虽然是表演给人看,更为自己玩的高兴,原生新因素大大超过再生心态成分。人们观看民间舞也并不想多看那故事情节,主要欣赏民间舞者特定的动作技巧和风格韵味。从一起凑凑热闹享受乡亲聚会的情趣。舞者与观者都不象对创作性舞蹈和舞剧那样重视再生心态。主要是在玩赏自娱中。二者的原生心态相互碰击冲撞而获得合美欢愉。

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有宗教祭祀性的、有生活技能传播性性的、有节日婚丧民俗性的。但广泛流传群众爱好的主要是自娱性的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声心态丰富多样。有吉有悲有望有怨。但它又有单纯朴实的特点。

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那单纯朴实的欢愉情的释放。因此,重娱乐性是民间舞的一个物质,民间舞主要是舞者强烈的自娱乐感与洋溢着欢娱情的原生心态的自然真实的表现。

民间舞的原生心态不仅是舞者的自娱感与欢娱情的单纯抒发。它在横向上负载着该民族社会特写的生活气息。纵向上载负着该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生活气息中,要有民族、地区特定的环境、民俗、性格、形象、感情等五个方面的真实的体现。

而各地区传统的文化意识已历史的积淀于舞蹈文化之中,也必会在该地区民间舞等有的动作技巧、节奏韵味与形式风格上有具体的体现。生活在发展,传统在继续,总的.来看,饱有浓厚的时代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把握发展中的民间特色,充满强烈的自娱感与欢娱性的原生心态,是使民间舞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对多数的民间舞来说如此,对一些表演性的民间舞小品、民间舞蹈诗、民间舞蹈剧,还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民间舞生命力的衰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主观性的失误。

客观发展上看,五十年代是我国民间舞的一个黄金时期,有一批高质量的民间舞伤口和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出,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它有四个优势:一是民族新生的政治形式;二是民族自尊的社会心理与普遍的自强意识;三是有苏联东欧与朝鲜等一些国家民间舞高度发展的景象;四是高涨的民间艺人学舞的热情和丰硕的收获。浩劫后的八十年代。虽再度倡导发展民间舞,但时过境迁,原有优势不复存在,民间舞一时衰弱有其必然性。一是民间舞本身尚未能与时代节奏同步显得有些扩散拖沓。其心态与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使它有些陈旧与老化之感。二是开放后西方舞蹈的冲击。一时舞界与社会上自然掀起了学习西舞的热浪与崇洋舞的新潮,意识民族心理的不平衡自然。某些地方的民间舞一时受冷落。三是民间舞的造诣较深的五十年代老舞蹈家多已不在其位。他们的主客观条件使他们也难以为新时代的民间舞发展尽力。对断裂沟还缺乏组织者有效的弥合,对民间舞人才还缺乏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所以,导致民间一时期有所衰弱。

主观上失误主要是在于民间舞的官样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民间舞脱离群众,演出对象的官样化。二是民间舞脱离生活,表演官样化。三是某些领导脱离实际,管理的官样化。其结果就是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不高和演出的减少。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演出,民间舞的生命力怎能不衰弱?官样化也并不绝对的坏。有它争取领导的关心,促进事业发展,有利于民间舞提高的一面。但由此早成不务实际迎合心理,虚伪矫饰千篇 一律,重官轻民地利轻艺的另一面。无意是对民间舞无情的伤害。

三、民间舞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

复归生命的源泉,与时代同步发展,延续历史的传统,开创民间舞的新篇。

(一)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为什么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自己跳怎样跳怎么有味,这是原生心态作用。其他地区和专业的舞者表演非本地区的民间舞,既需要认真学习该民间舞的动作风格,理解体察该民间舞原生心态的特定性。这虽已非舞者本从的纯原生心态的再生性。但他可在深入民间学习中亲身体验而探获民间舞生命的本源在表演中已自我强烈的自娱与欢愉的激情,表现出民间舞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已表演自我真实的原生心态,具体的再现出种种民间舞的特定心态。

(二)民间舞也要现代化

民间舞的现代化,一不是民间舞的西化。它的涵义主要是: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它的根牢植于民间。二不是民间风格的中国现代舞,它需保有具体地区的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和民间舞那样自娱感与原生心态特征。它可能有三种类型,有具有现代艺术技巧又是保留浓郁的传统风格的民间舞。有现代化风格的传统民间舞;也有现在新兴的民间舞。针对目前民间舞的时憋找到突破口与转折点,具体可从五点考虑,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提纯度,警惕民间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民间舞节奏的快速凑与内在的张力,三要加速运动感要告别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振兴些阳刚之气,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集中发挥由于民间舞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强烈、新鲜、艳丽所形成的观赏性与联系性的特写优势,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心态中显现历史文化的深厚。一般不要强加给它非些类舞蹈所应负载的反复的内容。

(三)民间舞要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中国民间舞宝藏的丰富无与伦比。许多国家舞蹈家仰慕不已,理应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中国民间舞应有意识的向世界推广一些人们乐跳易学的中国民间舞。让中国民间舞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广泛流传也是民间舞生命力旺盛的一个关键。

目前民间舞潜在着极大的生命力,可喜的是,民间舞振兴之热在某些地区已先见端倪,已在快速发展,相信一个相对的“民间舞热”将会出现。

篇10:民间舞原生态情缘与时代改革论文

民间舞原生态情缘与时代改革论文

缘起“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后被引入到民族学、人类学中,指各民族本来的、原初的、没有经过外来异化的生存方式及其在此方式下形成的各种生活关系,从而延伸出一系列“原生态”文化现象,诸如各民族长期积累的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它们是一个民族原初的生存状态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层面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艺术学的发生必然与生态不可分离。“生态学”一词的含义是指“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如研究某种生物的生活史、数量变动、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影响”。[1]那么,“原生态”可理解为: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原生态舞蹈”亦可理解为:舞蹈之间和舞蹈与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中延伸出的较少变异或未经改变的原始舞蹈的遗存形态。无疑,任何事物的概念都有其准确的本体内涵与时代外延,然而,概念没有终极指向,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任何事物的空间状态都会在时间的流变中发生“移位”。“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的艺术,是人的思维、观念以及信仰的外化,时间的属性决定了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虽然伴随着时间的演进,其形态的发展有空间的置换,但其根本的出处与本体的文化属性没有改变。所以,“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态必将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之间验证人类艺术发展的自在规律。无疑,对于“原生态舞蹈”的理解,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因为艺术的繁衍与创造是不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亦是如此。本文认同并赞赏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观点:“我们不要用考古学的标准要求原生态艺术”。在杨丽萍心中,“原生态”的概念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怎么以这个概念的名义去实现自身的艺术创造,并通过创造去发展这个概念的时代价值。所以,所谓的“原生态舞蹈”的概念应该有肉体与心灵之分,情感与理智之别、历史与当下之鉴。我们的身体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是原生态,但是我们的心灵在感受时代脉动;我们的情感有对先人的回望,但我们的理智却是现实的;我们的历史是根性的,但我们的思维却是当下的。本文认为,我们无须把学理的概念强加于艺术家的创造,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创造延伸概念,而不是概念框定实践。什么是“原生态”?也许杨丽萍根本不懂这个概念,舞台上的农民、牧民、信民更不知所云,但是,多年来,杨丽萍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传承方式践行着自己心中的“原生态”,以自己灵动的身体维护着民间生存的渴望与民族引以自豪的信仰,追溯着自我灵魂的出处。诚然,或者也许杨丽萍打出“原生态”的名义是“说错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行为是“做对了”。

一、“民族记忆”唤醒“生态情结”:杨丽萍“心中”的“原生态”

1.自然主义的艺术追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舞蹈是一种记忆的创造。“情感比起感觉,是更深刻更亲切的心理活动。离开单纯的情感时,我们才算进入想象的领地”。[2]从民族情感走向想象的创造,是舞蹈家情感发展的一个过程。杨丽萍舞蹈精神的主旨和文化内涵,与她的民族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想象不可分。在艺术表达的文化范畴中,首先,她的表述离不开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体现,表述自我的信仰观,如《雀之灵》。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间生活为基调,通过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来加强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如《云南映像》。再者,是以生命信仰为主题的仪式表述,如《藏谜》。总之,她从自身民族历史的记忆中出走,却从来没有重复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她是一个体现灵性而又具备灵性的艺术家,而灵性的起点与归属都是“生态”情结关照之下的“图腾”、“大地”、“天堂”等文化范畴的表达元素。其创作吻合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民族的认同与理解,并把这种理解附注于艺术实践。即起于图腾崇拜,实践于民间的欢欣,而归望于对生命的信仰。这让我们懂得“舞以宣情”始源于“感”,“舞以尽意”终归于“理”,无论是人理或是天理,都道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本质观念。从有关云南地区题材的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以及地域生态和民俗文化对她的熏陶。杨丽萍曾说过:“我的舞蹈和表演中,我无法摆脱故乡生活对我的施与与影响;无法不对人的、自然的、鲜活的生命给以责无旁贷的、过多地强调,他们简直像长着胳膊长腿的生灵一样缠着我的神经,在细胞里鼓噪。我就是这样地扭动着、扭动着把她们表现出来。”[3]对自然地域的归恋使她的作品体现出了高度的艺术理想与人文主义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她承认艺术形态的存在与人类的情感的一致性。她深信:艺术史上任何一种范型都不可能永恒不衰,“原生态”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以承认范型间的世代更替,并只有以新陈代谢为前提,才会有民间舞蹈艺术的生生不息。

2.浪漫主义的艺术造像

在《雀之灵》中,“食指与拇指轻捏,其余三指分开的孔雀头,在艺术家杨丽萍高度控制下变换着造型而充满灵动之气,其是舞者心中对孔雀的理解”。[6]本文认为“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有形式意义的存在,也有个人精神取向的延续。“《雀之灵》正是杨丽萍将傣族孔雀舞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境界。这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作品,是一个源于生活又极大地高于生活的具有生命意识的舞蹈。杨丽萍的《雀之灵》从作品到表演都是极端地‘杨化’了”。[7]这种个性化的创作验证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提出的观点:“平庸的艺术家和了不起的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在于她是不是创建了自己的符号”。[8]从孔雀的手指变异,到孔雀开屏,杨丽萍创造着自己的身体符号,而这种符号的出现又是她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理解与尊重。综上所述,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原生符号,其创作在尊重民族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不仅包含着个人成长的感性情结,而且要与时代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云南映象》的成功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天才舞蹈家眼中的舞蹈世界。她的仪式理念、审美价值和趋向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因而她是独特而不可照抄的。”[9]在民间艺术创造的道路上,杨丽萍在把握个人的情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当代民间舞蹈发展状态的理性思考。在面对民族民间舞蹈被都市化的历史困惑面前,她的创造永远都在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处思考,这种思考的归宿是在民族身体语言在当代被同化处境中,对乡土文化的重返。从涉及民间风俗到关注民生苦难、从倡导舞蹈文化的高贵到实现民族信仰,她并没有一意孤行,她引领的是新时代下民族文化困境中的民生呐喊,以及对平民化的生活信仰与默求。

3.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

在杨丽萍的概念里,“原生态”舞蹈是动感的,而不是静止的;是进行时态,而不是过去时。诚然,民族民间舞蹈受自然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作为身体动态艺术,具备很强的主观性与多变性。在杨丽萍的心中,舞蹈没有静止的状态,只有符合民族民间“真、善、美”的行动。以“原生态”的名义把民间舞搬上舞台,无意中契合了民族民间舞在当代的发展特征,也契合了民族民间舞蹈所要表达的“真、善、美”。舞蹈学者彭松先生认为:“舞蹈家不是哲学家,但是一个舞蹈家如果想创造出出类拔萃的作品,就必须具有时代的高层次的审美理想,对客观世界的美丑、真善作出自己的评价,作出本质的揭示。”[10]首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杨丽萍的舞台个性化创造成为真、善、美的独特体现与表达,她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在情感中体现理智,使时代与艺术家的个性趋于合一,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如《雀之灵》就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体现;其次,对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成为杨丽萍心中真、善、美的基础;她的美学观念传达出了自己在本土民族文化演进中对原生态文化的尊重,并加强了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使创造成为民族文化觉醒的一种方式,如《云南映象》,在引发全民关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思考的同时,增强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再者,对民生信仰心灵默求成了杨丽萍真、善、美的终极指向,如歌舞乐《藏谜》,以民生的信仰实现自我的信仰,在人与神的对话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二、“民间情感”延伸“舞台创造”:杨丽萍“舞台”中的“原生态”

1.以“原生态“为情结的创作方式

“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历史不会重复”,这是我国舞蹈学者彭松先生在《舞蹈断想》一文中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精辟表述,也道出了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变化的属性及其时代变异的必然。舞蹈可以记载历史,但不重复历史。当代的民族民间舞是艺术家根据生存环境的“第一生态”创造的“第二生态”。以“原生态”的观念为基础,杨丽萍实现了来自民间,展示于舞台,最终又回归民间的创造过程。“原生态”的概念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继承它,以及在继承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什么样的创新精神。本文认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继承,同时,赞同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的观点:“对待‘原生态’要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用悲剧式的眼光,只保护而不去提升”。[12]在当代,无疑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成为民间文化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因为,民族民间舞的存在与发展既有其种族、地域的生成特征,也有舞台化重构的自在表述规律,这是特殊时代赋予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杨丽萍以原生态的名义进行的创作,是民间舞蹈在实现舞台重构过程中的一种成功的典型范例,这种艺术行为是具有人类理性主义特征的时代造像。在新的时代面前,多元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我们新的表达方式。在《云南映象》中,舞台实践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体现:一是在创作内容上,杨丽萍没有抛弃民歌演唱的部分,实现了歌与舞在创作过程中的融合。因为“歌与舞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双胞胎,我国广泛流传着人们喜爱的民间歌舞,它是借诗的语言、歌的魅力、舞的激情加强了对思想情感的表现力”。[13]扭转了当代民间舞创作中对歌的剥离,补充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的单一性。二是在表达关系上,杨丽萍把舞台的主体角色赋予农民,演绎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而自己仅仅是民间舞蹈舞台移植过程中的一个倡导者。三是在舞台布景上,实现“生态”文化的造景,还原了民族民间歌舞的生存特性。她在运用大量民间道具的同时,也借助了当代舞台美术的因素为“民间景象”服务。在以“原生态”为创作理念的过程中,杨丽萍坚信:“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能使我们看到平凡事物的真面目”;[14]而且“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15]当我们在大喊应该如何去保护原生态艺术的时候,杨丽萍已经在以原生态的名义对“原生态”舞蹈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并且实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保护途径。实践证明,杨丽萍艺术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不可分的,因为她不仅唤醒了民间百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珍视,而且唤醒了当下民间舞蹈舞台创作的“无根”状态的迷离。以原生态的名义,杨丽萍挽救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她打通了欣赏者的文化界限,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真面目。在她的创造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艺术形态的发展与进步,其最大特征是求变,民间舞蹈也如此。继而我们发现:传承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2.以“舞台”为核心的继承途径

杨丽萍认为: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来,并被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才可以谈继承,谈保护,而这种继承与保护的基本途径就是以舞台为媒介的交流。她抓住时代文化演进的脉搏,证实了“舞蹈的最高意义全在于它的社会化这个事实,并解明了它过去的权威以及现在的衰微”。[18]同时,她也告诉人们:“真正的美学任务不在于解决艺术应该是什么,而在于解决艺术实际是怎样。”[19]以原生态舞蹈时代转型的高度智慧,她还告诉人们:“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得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根据自然或客观现实,不能依样画葫芦,而是能动地反映现实”。也就是说继承的途径不是原封不动地模仿,而是符合时代理性的一种创造。所以,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具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因素,我们在关注动态本体的演化的同时,要认识到创新与保护的关系,只有在不断创造与体现中,才能实现符合时代的有效保护。风格是民间文化的核心,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应该以动态风格的传承为基础。但是,当前在民间舞蹈的创作方式与内容呈现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民间舞蹈的创作对民族、地域、风俗特性的抹去,其实是对民间历史文化的精神破坏。许多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被符号化和模式化,导致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民族文化本质的挖掘,继而造成民间舞蹈风格的丧失,使民族民间舞蹈逐渐丧失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含量,这种现象局限着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深入生活的创作意识目前被很多人忽视,导致了民间舞蹈创造的“无根”状态,造成了民间舞蹈在舞台呈现方面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性。笔者认为,民间舞蹈的编创不应该背离民间文化的传承特点,时代的变异与创新应该有“文化底限”,离开了“乡间文化”传承的命脉,也就无所谓创新,更不应称之为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典范。再者,对民间舞蹈自身编舞体系的探索与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作品趋向对当代编舞技法中重视动作、线条、节奏的依赖,造成了编舞方法的单一性。无疑,杨丽萍的舞台“原生态”给当下创作对民族根文化的尊重提供了一个参照,也为建立民族民间舞自身的编舞体系与创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方法,一方面应该注重传承,另一方面应该关注创新,即在民间舞蹈的编创过程中尊重时代审美的演变规律。因为民间舞蹈的多样性,是“人”本身的多样性造成的,而不是舞蹈本身的多样化,在共性的民族与地域特征中体现出人类的个性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杨丽萍的舞台“原生态”使中国当代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推动了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为我们对当代民族民间舞编创的思考提供了启示。在新的时代下,由于成长背景、学养的不同,舞台的呈现也不同。对于民间舞蹈的创作与表述,“民间人”有“民间人”的理解,“学院派”有“学院派”的体会,“学院派”中的舞蹈家们又对民间舞有自己的个性理解与表达,这本身就反映出民间舞蹈的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舞蹈家的个性与时代多元化文化的关系。“舞蹈创造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一种能够产生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或新思想的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态,它一般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借助想象、直觉或灵感,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产生的”。[22]当下,适应时代的文化气息,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创作类型以及许多优秀作品,如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孔雀飞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作品,本身就是编导对民间舞蹈素材的自我理解与创造,也是编导在自己特殊的成长背景与学养结构下呈现的舞台作品。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分析、跟进和了解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并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探讨,去判断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走向,以及在各种文化层面中所产生成功舞台作品的可能性。总之,无论是艺术表演,或是艺术创作,都有其不同文化层次的体现标准,所以,在当代艺术的编创与呈现方面,我们无需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舞蹈家的行为,中国舞蹈网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有千人千面,才是民间舞蹈艺术细水长流的资本。

3.以“重返”为理念的文化觉醒

杨丽萍的舞台创造带着批判精神使当下的民族民间舞获得了理性重建和历史反思。首先,它唤醒了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珍视;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广大地区对自己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以及根性文化的记忆。“生机在民间”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对中国文化最深切的体会之一。原生态文明是一切艺术形态的源泉,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杨丽萍通过“创造”实现“传承”,又通过“传承”实现了“保护”,而最大的保护是让每一个民间人从思想的深处去珍视自身民族文化的历史基因。其次,杨丽萍把“舞台原生态”返还到了“民间原生态”,实现了舞蹈从民间中来,又重返民间的当代规律。她实施的途径类似当代“动物生态循环”的文化模式,从“捉生”到“展示”再到“放生”这一过程,她让人们在认识民族文化时代演变规律的同时,继而实现着生态文化的民间重返。她的创造理念是:来自于民间――展示于舞台――重返于民间。杨丽萍说:“我知道一些人想说什么,民间舞就是原始的、不能动的,那是错误的!根据生活中每个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创造的舞蹈,这才是原生态,她不是停滞的!”就像《雀之灵》,是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原型,现在又回到民间,“傣族地区把我的孔雀舞有当作了她们的`孔雀舞,模仿我是因为她们创造不了。”来自民间,最终又汇入民间,这才是“原生态”。比如“海菜腔”,在《云南映像》轰动以后,不少村子里照搬了它,恢复了‘海菜腔’,甚至连队形都搬过去了。“因为这样好看,以前只是围个圈圈,现在有了变换的队形,以前是站着跳,现在是跪着跳。我觉得这是很和谐的状态,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一起保护原生态的民间艺术。”[23]罗雄岩教授在《深邃与升华》一文中写道:“民间舞节目是以民间舞蹈作为基础,反过来它又促进民间舞蹈的发展。”[24]杨丽萍在保持民族民间舞“根和源”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整合与创造,把民间歌舞搬上舞台,让外界认知,并获得更大的理解与发展空间,但最终的指向还是让它回归生活,自发生长。再者,对民间舞蹈的重返理念,成为了当代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科学思路,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云南映像》的成功告诉我们,没有对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尊重,不思考民间舞蹈演变特征与时代文化的本质关系,就不会真正懂得民间舞蹈的继承与保护,更不会懂得当下的体现规律;缺乏对民间舞蹈文化生存环境和状态的田野调查,就谈不上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真实把握。归根结底,没有对原生态环境中民间舞蹈文化的切身体验和审美认知,没有对民间舞各种现象之间多层面了解和研究,就会在民间舞蹈舞台化的进程中失去民间基因的根脉。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并不是说要把它封锁到深山僻壤,让其自生自灭。打“原生态”的旗帜创造艺术,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甚至可能消减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某些“原生态”因素,但它却在一个特殊时期内营造出的一种声势,唤起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民间人对自己母体文化的热情,激发出了全体民众对“原生态”舞蹈文化最好的珍视与保护。

三、“民生信仰”回望“天堂之舞”:杨丽萍“信仰”中的“原生态”

1.民生灵魂的身体敬畏

提起杨丽萍我们就会想到舞蹈《雀之灵》、《两棵树》以及《云南映象》。今天,谈起杨丽萍我们还会想到藏族,想到藏族人、想到藏族人的天和他们心中的神,因为杨丽萍与《藏谜》有关。继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之后,杨丽萍历经数年的心血,与音乐家容中尔甲、藏族舞蹈家向阳花合作了一台涵盖藏族地区不同风格的纯藏族歌舞乐,同时也是一部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思想的歌舞乐诗篇。在藏族人的信仰中,原生态舞蹈是“生命最初的意旨与最终归宿”的信仰仪式;人类带着信仰而来,追随信仰而去。当舞蹈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这种形式表现的是生命的真实与超越,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藏谜》由“朝圣”、“劳动”、“赛装”、“轮回”篇组成。“朝圣”中,舞蹈在表演与创作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将“原生态”舞蹈剧场的表达“戏剧化”,以一位弓背蹒跚老阿妈的朝圣之路为戏剧线索,把藏族特有的身体动态与生命信仰相融合,实现人与神的对话;并把舞蹈的表达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进一步实践和拓展了舞蹈的表现领域。在舞台的表现方面,不仅使用巨大的佛像、转经筒等实物体现和还原生态场景,而且把一只小羊带上舞台,相伴于老阿妈,相伴于朝圣路上的一切生灵,以此来增强舞蹈表达的人性化与生态感。同时,藏族舞蹈家向阳花把老阿妈朝拜的历程表现为自我心灵和精神的洗礼,黝黑的脸庞,祈望的眼神,弓曲的身背把一个民族的生存、文化、信仰浓缩成一幅朝圣之图。正如一个外国学者从西藏归国后感言,“藏族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不是因为有肥润的土地,也不是因为有肥壮的牛羊,他们的坚强来源于他们心中的纯洁的信仰,是信仰拯救和维持着这个民族的生命和希望”。对神的信仰是藏族人生命情感的需要,也是生命存在的需要,这种精神的慰藉告诉人们,他们永远与神同在。在杨丽萍眼中,信仰没有言语,只有身体的仪式。神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就在哪里,我们的舞步的足迹也就指向哪里。《藏谜》的推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藏族老阿妈虔诚而执着的朝圣之路,亦让我们再次回眷杨丽萍对舞蹈的信仰之心,当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栽培无限的艺术之树时,生命已成为舞蹈本身,人应有的私念和快乐已被化解为缭绕在朝圣路上的一缕缕青烟。以民生的信仰实现对舞蹈的信仰,杨丽萍坚信:有神的地方必然有起舞的理由,同时也关照了她所说的:“你们跳舞,我们跳命”的信仰追求。

2.天堂之舞的身体诉求

在信仰的世界里,“原生态”舞蹈没有终结形态。她的每一个舞步都是起于情愫,而归于信仰。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无疑是她从对“图腾”的膜拜走向对“大地”的恩情表达,继而起舞“天堂”的向往。她以自己的心灵与身体解读这个世界的神秘,并与神对话。无论是《雀之灵》的动态体现,或是《云南映象》的感恩表达,舞蹈家杨丽萍始终以谦卑之心,带着对舞蹈的信仰,一步一个脚印地以“孔雀的灵性”守望“天堂的神秘”。在《藏谜》中,“荷花度母”是杨丽萍表演的独舞。在这里,“雀之灵”的标志性舞姿与佛教手印相融合,成为一种神性化的权势语;荷花度母的出现,既是晚会中表演的核心,也是朝圣路上的神的灵现,指引着老阿妈的朝圣之途,也感召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之身。杨丽萍以藏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为标尺,把藏族人对生命轮回的思考转化为舞蹈的审美体验,完成了从孔雀到渡母的转化,也完成了从美好祥和到智慧慈悲的升华,更把对自然的崇拜提升到对精神的顶礼,她把观世音菩萨慈悲眼泪的化身――荷花度母,平静、柔和、清澈、灵空地再现于舞台,让凡尘的心,在感受神性的同时,思考、追溯着自我灵魂的出处。有生命就有信仰,有信仰就有生生世世的轮回,每一个生命如同虔诚的使者,行走在无边的寂寞中,记忆里包含了所有的前世今生。其中,在《藏谜》之“轮回”篇中,杨丽萍以舞蹈的身体仪式,对话人类信仰的核心追求。风雪中,老阿妈为保护小羊冻死在朝圣的路上,白度母的超度之舞使老阿妈在轮回中再生,死亡成为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生生世世,生命之轮在岁月深处回转。朝圣之路,也成为永恒的修真之途。在这里,死亡化作了关照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藏民族化痛苦为安乐,转烦恼为菩提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正如杨丽萍自己所说:“小的时候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是为了和神对话;许多年之后,我明白了她的话。每当我在心灵的天地里伸开双臂起舞时,我感觉到臂膀无限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最清静的安抚。那是一种信仰。”[25]杨丽萍坚信:有信仰的地方必有舞步,有舞步的地方必有神灵召唤,有神灵的地方必然有舞蹈家对幸福与痛苦的生命体会。

3.神在哪里?《藏谜》之谜

如果说《雀之灵》让杨丽萍告诉人们“我是谁”,那么《云南映象》又让观众知道了“我来自哪里”,今天,杨丽萍的《藏谜》以身体自述“我将走向哪里”。以“原生态”舞蹈的名义,杨丽萍拉着藏民的手踏上了朝圣者之路,在解读朝圣之谜的同时,以舞蹈的朝圣之路实践着生命信仰的轮回之梦。那么,在追寻人类自我灵魂出处的瞬间,我们不禁要问,“神在哪里”?藏传佛教认为,人的心产生苦和乐的经验,也有产生安详的能力。心的真性是安详而开悟的,藏族人的信仰以及承受苦的经历使他们拥有这样的心性。对神的信仰与虔诚成为他们在雪域高原得以安详的理由,他们苦着,也快乐着,因为他们与神相伴,与神同在;神在哪里?神永远在他们的心中。从《藏迷》可见,杨丽萍的创作把舞蹈还原到生活的细节,图解着民俗文化的言外之意,关照着民族身体的象外之象。舞蹈没有跳跃的技巧,也没有旋转的急迅,一个老人,一只羊和漫长的朝圣苦旅,生命的感情在老阿妈的眼神中流出,人与神的对话在每一个跪拜中体现。漫长的朝圣苦旅,留给我们的是人本能生存意义的思考,信仰的思考,每一个人心中神的思考;守望孤独,生命的意义在老阿妈跪拜的每一个瞬间流出。那么,我们相信,《藏谜》之谜的真实含义,一定是人性苦修之后的“吉祥如意”。从“雀之灵”的自我表达走向对大地的感恩,直至对生命轮回的慕望,以度母的名义杨丽萍演义了自己对人性的美好理解以及做人应遵守的标尺;戏如其人,舞如其性,与其说杨丽萍在图解“藏谜”之谜,阐述“轮回”之意,不如说是在寻找自我灵魂的出处与归处。对神的信仰之舞以及对舞蹈的信仰之心承容着她对前世今生的记忆和对生命的思索;在动态的张扬与静态的安祥之间,人世间的一切变得从容而淡然;灵性的手印与超然眼神,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信仰的净土中接受洗礼的同时,感受生命轮回的真义。总之,杨丽萍的成功不仅源于她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更源于她在生命的信仰深处对民间舞蹈创建理念的思考,当舞蹈与生命的信仰相遇时,强调“原生态”已经成为她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

结语

从“心中”的乡土情结到“舞台”的当代创造,直至把民族民间舞蹈推向“信仰”的仪式,杨丽萍以“原生态”理念为基础,民族情感为依托,以自己的理解实现着中华民族民间舞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与走向,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气息与创新思路。以“原生态”的名义,她激发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活水,唤醒了人们尊重地域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同时,她以民生的信仰追求表达了人类身体的乡土品质,并把“原生态”情结转化为民间舞蹈创作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为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华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的关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作为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的时候,我想,可能对当下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理解与思考,在此态度之下,我们的民族民间舞必将生生不息

篇11:《醉翁亭记》教学方法

《醉翁亭记》教学方法

一、导入课文

由齐读课文导入

二、师生交流,翻译课文,分析课文

方法:学生举手问不会译的句子,师生其同解决

1、 第一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1)词语

环滁皆山也(环绕) 林壑尤美(树木和山谷)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醉翁之意(情趣)

名之者谁(命名) 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一样)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太守自谓也(命名)

饮少辄醉(就)

(2)句子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c、 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子也。

2、 第一段分析:

问题:(1)、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醉翁亭的?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的?作者是如何写亭子的.?

(3)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如何?

3、第二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 岩穴暝(昏暗)

晦明变化者(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

重点句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第二段分析:

问题: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其有什么特点?

明确:分为三层。分别写了朝暮之景,四季之景,以及欣赏美景的乐趣。三层是分总关系。

5、第三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重点字词

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人们) 泉香而酒洌((酒)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排列)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

负者高于途(背东西) 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

宴酣之乐(畅饮) 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重点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第三段分析:

问题:(1)、这一段分这几层,?请各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这些活动给作者怎能样的感受?“醉”与“乐”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乐,且是与民同乐之乐。醉是表象,乐才是作者的真正感受。

7、第四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重点字词

树林阴翳(形容树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太守谓谁?(是,为)

重点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8、第四段分析

问题:(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禽鸟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禽鸟:游人去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本文出现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峰回路转 觥筹交错

篇12:《再别康桥》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篇13:《再别康桥》教学方法

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 “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断,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

(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

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语气: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

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

篇14: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学校给我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工作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6月17日,我有幸到省教育学院参加了《20xx年辽宁省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展示会》,为期三天,聆听了14个市的代表进行的专业素质展示,对我触动很大,感受颇多:

一、思索之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内涵,成功的课堂教学,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实验证明——运用各种手段搜集分析数据——得出答案、解释。这几个步骤,是科学课的一般模式。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科学教材(教科版)非常重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有机的把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并且以单元研究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到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面又衍生出若干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课题就构建了符合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框架。

二、思索之二:注重科学教育中的师生真诚面对。

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这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科学课教师对学生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呢?不是你应该怎样去做这件事,而是“如果这件事情你愿意去做的话,就……”我觉得很有启示,这样的话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我们的科学课应该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指令。要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员。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只有投入的探究,而没有思想的枷锁,充满“自由探究的空气”。每次在学生小组上讲台汇报时,我们不妨轻轻的坐在他们的位置中,让学生忘记教师的存在,把专注的思想用于互相探究上面。在教学中要经常启迪学生,要他们勇于提出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有效争辩。“我想知道的是……”“我打算这样来做……”“对他说的我有另外的想法”……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说出来,哪怕是他们的不举手的“插嘴”那也是很可贵的意见,就当它是闪亮的智慧火花。所有这些“有价值”的语言就是我们最希望听到的声音。

三、思索之三:改变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以往的评价以知识性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为主,往往忽视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等诸方面的评价。而现在新科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对过程的参与,主要是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并在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控,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例如盘锦市的高峰老师介绍的评价方法:1、个人评价。要用符合本学科的评价语言,如:你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你的回答很有创意……2、小组评价:(心得体会 )采取互评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3、班级发放表扬卡。在教学中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教材的建议,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自己、甚至是学生来制定,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运用。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达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那就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四、思索之四:加强课后反思,要从自己所授的课中悟出一些新的发现。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第一、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第二、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以上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当然,要做好这些,需要我个人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会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此次的听课对于我来说非常的重要,至少它告诉我再上科学课的思路。我非常感激也非常幸运参与了这样一次活动。

篇15: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今天张老师和两位专家的讲座,深入浅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听来毫不费力,特别是张老师在讲座里所展示的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给了自己极大的启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下是自己通过对专家讲座的潜心学习,认真梳理的实施思品课教学策略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统领一堂课的灵魂。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而教材是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最能忠实地反映教学课程标准,所以我们要向专家学习,仔细研读教材这一重要文本资源,理清专家思路,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二、课堂导入

1. 知识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建立新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 情景导入:利用歌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情景,能激发兴趣。设置情景宁近勿远,离学生生活越近越好。

3. 时政热点导入:利用时下热点、焦点、及时的新闻素材来导入,有时效性,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如用《千手观音》中残疾演员、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来导入到“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4. 问题导入:通过教师有效设问来导入,能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设置问题宁小勿大,要有的放矢。

5.活动导入:通过设置有关教学内容的活动来导入,能唤醒学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例:教师带领学生拍手,教师不断变化节奏,学生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就得集中注意力,这样自然过渡到“学会学习”上。但要注意活动宁缺勿滥,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三、设置情景

情景教学法是现在教师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法,根据情景的真实可感受程度,可把课堂情景分为可体验情景、可再现情景、可借用情景、可想像情景。教学中应灵活创设多种情景,做到虚实结合。虚拟情景问题开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真实情景易产生具体结论,有利于体现教师预设和引导。

在设置情景时要注意要先备知识后找情景。情景设置不易过多,否则学生思维跳跃过大,造成走马观花。

四、巧妙设问

设置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内容服务于形式,所以创设的情景后面必须设置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设问要有梯度性,指向性,启发性。

设置问题易先“开”后“收”,先用选择冲突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打开思维,再用引导感悟式,固化形成结论。

五、归纳提升

板书是归纳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精巧的板书设计能概括总结本堂课知识,为教学锦上添花,还能为提高教学效果画龙点睛。

板书的形式:提纲式,结构式,图示式,表格式,辅助式。

利用能概括本堂课内容的名言警句或优美诗句作结尾,也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形成。

六、教学方式

1.情景启发式: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如可体验情景、可再现情景、可借用情景、可想象情景等。

2.自主学习式:教师对本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自主解决。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合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3.探究讨论式:教师提出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适合设置一些探究讨论式活动,深化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4.活动体验式:教师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初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对理论知识理解有难度,宜多用活动体验式。

通过对专家讲座的潜心学习和梳理,自己对思品课教与学的策略有了明确清晰的看法,这更坚定了自己对上好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课的信心,促使自己在教改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篇16: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本学期吴忠市教育局提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我校也掀起了学习课标,学习教材和教法的热潮. 20xx年寒假,我校集中教师开展“双册教材教法学习活动”。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非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例如各个学段的目标更明确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1、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最后感谢我校开展的“双册教材教法学习活动”,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快速健康的成长。

篇17:《黄帝内经》教学方法探讨

《黄帝内经》教学方法探讨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对后世医家都有深厚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医的必读书目。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学生入门的必学课程。现代中医临床本科学生除了要学习中医外,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西医。因此探讨《内经》的教学方法、提高《内经》的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1重基础

《内经》是本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很多学生刚接触时都觉得很难学,也没耐心学,更别说是背诵经典,况且内经理论来源久远,学生对内经里的理论感觉陌生,一旦产生质疑心理就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甚至会对学习内经产生反感,从而觉得内经很死板、不灵活。笔者认为对于刚入门的本科新生,在为他们开设《内经》课之前,先要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了解。比如先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笼统的看法,再开设《内经》课,这样让学生有一个过渡平台,不至于一下子就步入经典的学习中。学习内经前,《中医基础理论》即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向前走。《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而《内经》就可以在大二开设。

2熟悉文言文,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内经》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学生,刚接触不免会觉得深奥难懂,所以学生要多了解文言文,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另外,课堂上教室讲授的内容有限,整本《内经》不可能一个学期就可以学习得完,中医是门古老的医学,学生要想学得好,就一定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学习《内经》,其他古籍古书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看经典讲求看原文,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更好地学习古人的理论。

3多联系,厚德博学

《内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中医书籍,里面也涵盖了其他内容,如历法、气象、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天文等,可以说《内经》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因此我们学习内经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要学好《内经》,就要多联系,多了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学、地理学等。只有厚德博学才能更好读懂《内经》,读懂中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当地联系其他古代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多开设些与《内经》密切相关的学科,就如上面所说的《古代天文学》、《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学习《内经》就不会觉得《内经》死板。

4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但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它的形成更与当时医疗实践的积累以有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讲课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进行阐发。学生学习《内经》期间,要多实践,早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选择去医院见习,看看名医是如何看病辩证,体会《内经》对临床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在见习过程中如果碰到难题就应该主动查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5多创新

《内经》作为中医古典医籍,对后代医家的学术阐述有很多大的影响。当代中医学生要发扬传统,还要有所创新。对中医学要有所继承,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当代学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纯只以理论知识授课,学生很难有所发挥。因此,当代的《内经》教学中,要改革《内经》课程的教学模式。

5.1感官多重学习老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口、眼、受、耳、脑等一起参与学习,通过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2学生上台讲课先把整个班分成几个组,老师给每个组布置讨论课的内容,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组员与组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发挥电脑特长,把资料做成多媒体。讨论课上每组派1~2个组员到台上代替老师讲课,台下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讲课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提出问题,台上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3拓展学生视野老师也可以邀请外院教授专家做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老师在课外也要多查阅收集学术资料,并争取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解。

5.4改变传统考试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卷定乾坤”,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此部分的成绩可当做平时成绩,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辩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5.5敢于挑战权威作为学生,要精读《内经》中的文章,要以辩证的思路去理解《内经》,理解中医,敢于向经典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学术提出挑战,并在学习经典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挑起“继承与发展”的重担 。现代医学迅速,中医与西医结合不一定就是无为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西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有联系才有比较,但要注意要以中医的学习为主。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内经》教学方法新颖灵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内经》的教学模式,让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医。

篇18:教学方法学习心得

学期,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时间坚持阅读第二轮继续再教育课程丛书,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读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这本书涵盖了“新课程标准概”、“语文课程的目标及分析”、“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语文教材常见类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举例”以及“新世纪语文教师的素养”这些内容。可以说这本书既在理论上给了我指引,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是第五章第三节里对阅读的教学策略的阐述,使我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观、价值观、方式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这一论述谈谈我读后的心得体会。

P131页写道: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定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呢?书中说到:“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有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第二,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些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或者是“多元标准”。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时问道:你们认为狐狸是个什么样的动物?当有学生说狐狸是“聪明的,很会动脑筋”的小动物时,教师不但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为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尊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元解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只是的积累还比较肤浅,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他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难免会出现肤浅、误解,甚至曲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的引导,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看完这本书,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20xx年的一天》这篇以想象日记为题材的阅读课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后,一个学生忧心忡忡地问:“老师,27年以后地球真的会像作者描写的那样糟糕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在充分肯定他忧天下之忧的思想后,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将问题又抛回给学生了。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测,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说会的理由是现在的人们严重缺乏环保意识,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要不了多久,作者的预言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说不会的理由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为之奔走呼告,有的地区已经实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携手并肩,植树造林,为保护母亲和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地球村会恢复蓝天碧水的美丽容颜。直到下课铃响,争论的双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但我想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多向对话,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又如在教学《20xx年的一天》这篇以想象日记为题材的阅读课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后,一个学生忧心忡忡地问:“老师,27年以后地球真的会像作者描写的那样糟糕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在充分肯定他忧天下之忧的思想后,并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将问题又抛回给学生了。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测,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说会的理由是现在的人们严重缺乏环保意识,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要不了多久,作者的预言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说不会的理由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为之奔走呼告,有的地区已经实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携手并肩,植树造林,为保护母亲和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地球村会恢复蓝天碧水的美丽容颜。直到下课铃响,争论的双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但我想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次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多向对话,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法》的学习,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全新的转变,这些新的理念也必将指引我,推动我去创设更富有活力、更体现人文关怀的新课堂,我也必将沐浴着新理念的春风,在新课改的路上越走越稳健。

初中美术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优秀合集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三年级美术下册《民间玩具》教学设计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牛郎与织女教学设计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多彩的民间美术课件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共18篇)】相关文章:

《渔夫的故事》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2022-05-12

文成公主进藏的教学设计2023-12-04

人教版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2024-04-08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与基本要求有哪些2023-03-19

小学美术教案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2023-03-25

四年级岭南版美术教学计划2024-01-11

美术教学设计总结2022-05-07

乞巧教学设计2022-07-11

美术三色教学设计2022-09-07

舞蹈课教学总结2022-11-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