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时间:2022-07-11 05:40: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锦集15篇)由网友“kykz200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篇1: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历史发展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热闹喜庆,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这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游戏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篇2:过春节的传统意义

“春节”名称的由来

191月份,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要求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来,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阳历”,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等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沿用的“农历”,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生活。

191月,当时政府的内务部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后来只有“元旦为春节”被批准,所以传统农历新年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名称被搁在了公历的1月1日。

不过,民俗专家萧放说,尽管当时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历,后来甚至还强令不准过旧历年,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等民俗活动,但老百姓不买账,日常生活还是按照旧的年历来过。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成为人们欢度的节日,传统年节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一片匆忙恐慌。这时,村外来了个小孩,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个身披红袍的小孩子在哈哈大笑。夕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篇3: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篇4:有关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春节传统食物意义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一片匆忙恐慌。这时,村外来了个小孩,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个身披红袍的小孩子在哈哈大笑。夕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篇5: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过了小年,春节就近了。很多人在做着过年的准备,网上一张相关的图片被疯传:一对年老的环卫工夫妇站在街头,手举心形卡片:“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击中很多人的痛点,一些大V发起春节感恩倡议,许多人都在微信和朋友圈里“体谅和感恩身边的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回家过年这件事上,中国人的情感高度一致。不论身在何方、职业如何、财富多寡,都想早点回家,过个好年。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遂其所愿,为了保证春运调度安全、节期安定祥和、公共服务供应充足,很多人在岗位上辛勤坚守,有的很晚才能回家过年,有的甚至整个春节都得值班,无法与家人团聚。对这些辛勤工作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确该说一声“谢谢”!

我们常常任凭抱怨抑制感动和理解。匆忙的回家路上,我们习惯于抱怨车票紧张、人多拥挤、服务跟不上,却没有注意到列车员面容憔悴,检修工人日夜加班,问询处的姑娘声音都沙哑了……我们挤一挤就到家了,他们中很多人还得一直坚守到春运结束。我们难道不该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吗?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让对现实的不满遮蔽感恩的情愫,把对宏观问题的意见强加到具体的办事人员身上。高速入口的收费员、街头的城管执法队员等等,他们作为个体的辛勤值守,担得起我们的一声谢谢。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在理所当然中忽略身边人的付出。对那些兢兢业业的警察、电力工人、环卫工人、食品和卫生执法人员、的士司机、快递人员等坚守者,我们难道不该心怀感念吗?

春运及春节期间,我们真该毫不吝啬我们的理解和谢意。人们费尽周折回家过年,回到家的港湾,寻得心灵的停歇、情感的慰藉,让社会角色归零,卸掉压力,回归最放松的“孩提时代”,尽情欢笑,积蓄进取的力量。而其实,春节的意义又不仅在于团圆。从文化功能层面理解,春节乃是中华民族善良和美好的一种交流与约定,“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感恩节’”。

春节,是一个表达感恩的契机。既感恩土地的恩赐,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感恩祖国昌盛,祈愿新的一年家庭和美,国泰民安;更要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感谢“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谢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每一个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辛劳的背影。每个人既是表达感谢者,也是被感谢者,既是理解他人者,也是被他人理解者,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和谢忱,不正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纾解社会矛盾,求得社会共识的基础吗?

一个人需要在理解和感恩中获得“灵魂上的健康”,一个社会需要在人们的相互理解中达到“兴储祥和,不复布戾悍”的预期。西方感恩节有这个用意,中国的春节也是这样一个机会。很快就要过年了,让我们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带着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踏上回家的路,带着对身边人的尊敬与感恩步入新年,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对所有为自己付出辛劳的人,说一声:“过年了,谢谢您;新的一年,祝福您!”

篇6: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春节文化有多个方面的意义,我认为团圆和谐、辞旧迎新、传承孝道应该是春节文化意义中最为重要的三种。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篇7: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可是,这只是我们传统历法所确定的一年的第一天。

现代普通中国人关于春节最大的困惑也在于此,因为现在我们同时使用两种历法:即所谓“阳历”和“阴历”,也即所谓“公历”和“夏历”。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新年,即阳历新年──元旦、阴历新年──春节。一年之中竟然存在两个开端,总是难免让人困惑。所以谈春节,首先要说明历法制度的问题。辛亥革命后的19我国开始实行基督教世界通行的所谓“公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历。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365.24219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的一年的开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是它存在一个大缺点──与月亮的变化无关。公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我国传统历法,即通常所谓的“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夏历的制订就必然地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个月,为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年大约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实际上就有十三个月,为383天或384天。通过平年与闰年的搭配,这样就最终与太阳年保持一致。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这一点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这几个节气分别是太阳直射线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的时刻。由于同时考虑太阳与月亮各自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的新年在单纯依据太阳的公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春节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不是由于我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选择一神论,其历法就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中西两种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的不同,这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一方更科学的问题。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历法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使用,为了方便,我国政府在公务活动中采取公历,这是适当的。但是,公历根本无法反映我们的哲学观念,我们传统的节日也根本无法在公历中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也同时颁布夏历,用以安排日常生活。不仅我国如此,东邻韩国也同时实行这两种历法。

现在某些人不了解传统历法制度,不理解夏历所体现的哲学意义,企图取消夏历,以元旦代替春节。殊不知这么一来,不但春节被取消,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与月亮有关的所有节日也都会被取消。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公历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团圆”!历法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不理解历法制度的哲学意义,是没有办法谈历法的,更说不清春节的`意义。

篇8:过腊八节的传统意义

过腊八节的意义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喝腊八粥

据说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泡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制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各地腊八节习俗介绍

1.北京腊八旧俗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2.天津人的食疗腊八粥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3.山西的八宝粥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4.陕北腊八用粥供奉祖先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5.甘肃的腊八粥要敬神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篇9:关于春节的介绍意义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春节

春节传说

春节由来传说一

春节源于'年兽'。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兽长期居住于深海,每年只有除夕夜才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人性命,因此,村里的人一旦到了除夕夜,几乎全部上山避难,由于山高险峻,年兽上不去高山。一次,有一位老婆婆因腿脚不方便,没有来得及上山,这时凶猛的年兽来到,张开血口,直扑老婆婆,突然出来一位道士,点燃一串包有红纸的'火药',直接仍在年兽身上,顿时红火乍现,年兽接触火光后,浑身哆嗦,怪叫一声后逃入海里,再也没了动静。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人们陆续返回,得知此消息后,从此家家放鞭炮、点红蜡烛,贴对联,年兽自此再也不敢作怪了,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随着年兽一说越传越远,春节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由来传说二

春节源于'虞舜'。在公元前2174年,上虞上浦境内有个镜山的地方,名叫姚丘,这里住着夫妻俩人。男主人因为眼疾被人称为瞽叟,妻子名叫握登,一天晚上,握登梦见自己身上被彩虹萦绕,醒后找到当地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先生告诉握登,此乃大吉之照,握登被说的心里乐开了花,此时的握登已有五个月的身孕,待到孩子出生时,夫妻两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是双瞳,故取名重华。而虞舜出生的日子正好是除夕夜,小名则赐予除夕。随着虞舜长大,本身的才华与能力表现的格外出众,于是尧禅让帝位于虞舜,舜便将自己出生的那天定为'年',第二天定为新的一年,从此被后人所沿袭至今。

春节由来传说三

来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这个传说还不如年兽的可信度大,应该是属于当时的迷信传说,随后被后人更正。最被普遍接受的是由上述说法二中的虞舜说法。

篇10:过春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春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一、饺子

饺子是春节时期的传统食物,对于北方人来说,春节食物怎能少了饺子呢,饺子不仅吃起来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在过年时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财运。而且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说韭菜馅的饺子有着久财的意思,白菜馅饺子有着百财的意思,香菇馅的饺子有着鼓财的意思,酸菜馅的饺子有着算财的意思等等,所以说水饺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美食。

二、鸡

春节期间鸡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鸡和吉同音,吃鸡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鸡肉也很讲究,鸡翅给年轻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图的意思,鸡腿给长辈吃,有一家的顶梁柱意思。在过年期间我们吃的食物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地区的人都会在烹饪后将鸡肉去皮,来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保证鸡肉的鲜美。

三、鱼

年年有余(鱼)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说法,所以在春节这个吉祥的日子里,鱼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会在除夕夜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这样就是连年有余了。不过呢,我们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鱼尾,大年初一吃鱼头,这样也是连年有余,有头有尾。

四、年糕

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六、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象征着什么

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意味着上班族不用上班了平时工作那么忙,有很多时候为了赶项目都是彻夜加班,总想着休班休息一下,但是大多数不能缓解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压力感。春节就不一样了,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顿大餐,聊聊天,或者是一起唱唱小小,看到亲人的那么重说不出的亲切感,会让你的工作中的压力不知去向哦。

意味着孩子们不用上课了春节的到来是多少孩子盼了夏天,盼秋天,盼了秋天盼冬天盼望了一年才盼到了过年,因为过年就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不用受到老师的批评咯,更不用受到家长每天的叮嘱学习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别提有多么开心的事情了。

意味着终于可以收压岁钱了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过年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压岁钱的哦。有些是父母给孩子们的,还有些是孩子给父母的压岁钱,人们都通过过年红包压岁钱来传递春节这份喜气,让更多的人因为此更加好事连连起来。

意味着终于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了平时在外奔波的儿女们一年不回家一次,过年了指定是要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大年最重要了,不论你有什么理由,不论你有什么困难,或者不论是否你挣到了钱没挣到了钱,都应该回家和父母团聚,父母是不会在乎这些东西的,只要是你能够平平安安的到家比什么都好。

意味着可以穿新衣,吃大餐了春节大家都会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或者鞋子来买,这样也满足自己一年的辛苦了,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们都会在过节的时候买衣服,小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都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够穿到新衣服哦。

意味着又老了一岁过了一年大了一岁,小孩子们又长高了一大截,大孩子们都期盼着大了一岁该找个合适的对象回家过年了,父母们当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的幸福美满平安了,作为自己的自己看到父母又老了一岁,更是希望父母能够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安享晚年哦。

春节暖心祝福语

1、子时的钟声已经敲响、牛年的列车准时徜徉、飞转的车轮承载着幸福、鸣亮的汽笛把祝福弘扬、送你一个崭新岁月、迎接一年火红骄阳。

2、愿你过一个开心的春节!愿世界充满详和、我以最真诚的心、祝愿您拥有幸福的一年!

3、在缤纷的焰火和欢快的乐曲中、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总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新的一年、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有许许多多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值此佳节之际、祝在坐的所有员工及新老客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4、点燃爱情的礼花、甜蜜绽放空中、贴上和睦的对联、幸福溢满生活、斟好情意美酒、爱情陶醉在春节、新的一年里、给最爱的人一声祝福、愿春节快乐!

5、愿你在春节享有期望中的全部喜悦、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能带给你甜美的感受和无穷的快乐。

6、让我这份新年的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你身边。

7、新年里充满快乐的味道、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欢笑。鞭炮驱走了沉闷的空气、礼花带来了喜庆的气氛。街巷里到处是热闹的场景、轻盈的舞步在歌曲声中更加令人痴迷。新年到了、祝你万事如意、快乐无比!

8、噼哩啪啦……新年快乐!收到这条短信、所有的好运都会降临到你身上!

9、雪花飞舞翩翩、迎来元旦;打开手机看看、短信送去祝愿;新年到来幸福、快乐健康永远!新年快乐!

10、新年年年都要过、今年与往年不一般。元旦过后春即到、万物复苏景灿烂。佳节同庆国安泰、家家户户笑开颜。愿你元旦心情好、万事顺利、家庭美满!

11、千份心万份心、祝你新年更开心;千份情万份情、祝你新年好心情;千个朵万个朵、祝你新年更快乐!祝你牛年事业腾飞!万事如意!

12、颗星星、照亮你前程;只纸鹤、放飞你的欢乐;个理由、要你幸福;个心愿汇成一句话:元旦将至、愿你人安乐、家祥和!

13、让快乐与你紧紧拥抱、让烦恼低头悄悄走掉、让健康吉祥对你关照、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祝您新年快乐牛年旺旺!

14、牛年心情好、天天没烦恼;举头揽幸福、低头抱美好;一颗快乐心、一家温馨情;幸福身边在、健康迎未来;朋友、我在远方祝你:春节好!

15、一口气念完有惊喜:我祝你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彩生活八面威风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里有缘万贯家财新年快乐送你一样精心备制的新年礼物!用绚彩的心情包裹、缤纷的祝福盛载、甜蜜的期盼缠绕、装满节日的喜庆与快乐、用吉祥的雪花传送。

16、无钱不恼、有钱不骄、生活不易、知足、快乐多多、烦恼少少、健康常伴、平安笼罩、友情拥抱、亲情围绕、紫气东来、福运缭绕、元旦没到、祝福早到。

17、祝福加祝福是很多个祝福、祝福乘祝福是无限个祝福、祝福减祝福是祝福的起点、祝福除祝福是的祝福、祝福你平安幸福、新年快乐!

18、祝你一帆风顺、二马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19、健康是的礼物、知足是的财富、信心是的品德、关心是最真挚的问候、牵挂是最无私的思念、祝福是最美好的话语。祝你新年快乐!平安幸福!

20、叠只弯弯的纸船、在那月如水下、送给你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佳节快乐!

篇11:过春节的有哪些意义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了上面的三大习俗,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还有下面的从初一到元宵的习俗,各地可能有异,并不能代表全国。

篇12:过除夕的传统年俗介绍

过除夕的传统年俗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吃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

贴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的。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发压岁钱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有的要孩子们追讨到长辈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老人家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守岁的来历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篇13:春节传统风俗习俗介绍

春节传统风俗习俗介绍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这一天真的可以说的上是普天同乐,快乐的气氛不仅体现在各家各户上,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中国春节传统美食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只饺子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春节年糕介绍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篇14: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传统美食

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有鱼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们还特意不把鱼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获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还有,在物质贫乏的古代,这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向往。成了现在的习俗。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篇15:2022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返回目录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

腊八粥

“腊八腊八粥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而且在北方吃饺子还寓意这一家人来年团团圆圆。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返回目录

对元旦和春节的简单介绍

平均数的意义及介绍

传统节日演讲稿

春节都有哪一些象征意义

春节的来历及文化习俗介绍

春节主题班会教案

北京的春节课件

学校春节活动方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

我们的节日活动方案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锦集15篇)】相关文章:

介绍春节习俗的叙事作文2022-05-06

荷花的象征意义作文2023-03-22

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报告2022-08-25

清明节有什么象征意义2022-05-04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022-12-17

春节节日活动方案2022-09-07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2023-08-25

幼儿园春节活动方案2023-02-07

文化活动方案2022-08-05

我眼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2022-06-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