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民俗风情礼仪

时间:2022-07-15 05:22: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澳门民俗风情礼仪(共11篇)由网友“sjs赵小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澳门民俗风情礼仪,欢迎阅读分享。

澳门民俗风情礼仪

篇1:澳门民俗风情礼仪

节日文化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其用意为——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澳门企业一般选择在腊月二十八晚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会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 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人讲究“利是”(红包),“利是”的用意为以示吉利。春节这天,老板见员工,长辈见晚辈,甚至已婚人见未婚人都会发“利是”(红包)。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开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花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信奉妈祖是澳门华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也是传入澳门最早的华人宗教信仰。妈祖是中国的海神,又称娘妈、天妃、天后。澳门同胞早期除了经营海上贸易外,多数为水上居民,特别是来澳门做贸易的福建商人,他们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将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崇拜带到了澳门。葡萄牙人未开埠澳门前,妈祖崇拜即已传入澳门。澳门,葡萄牙语“Macau”,英文名名Macao,即来源于葡人初至澳门时曾见海岸立有一座“阿妈”神像,而称此为“阿妈港(Amacao)”,后省称为“妈港(Macao,又译作马交、麦高等)”。澳门第一座妈祖崇拜的庙宇建于明万历33年(16),当时名天妃庙,位于澳门半岛南端今妈阁庙处,由当时在澳门做生意的闽籍商人修建。明崇祯时,在澳门半岛北部居住的同胞又在莲峰山下建起一座天妃庙。

风俗禁忌

1.打招呼或表示时,忌讳拍别人的肩膀,广东人,尤其商人、喜欢博彩活动的人,对于被别人拍肩膀很反感,因为这有散财或输钱的不好意头。

2.搭乘自动扶梯时规则与国际接轨:右侧站立,把左边让给有急事的人。

3.忌讳数字4、14、44等,因发音与“死”相近,有的香港人也忌讳13。

4.在别人博彩期间,忌讳说买书等与书有关的字眼,因“书”与“输”同音。

5.忌做“不速之客”,到普通朋友家做客或拜访,一般都要事先约好,也不要留宿,香港和澳门的住所比较狭小,对客人通常留餐不留宿。

6.忌讳询问他人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问题,尤其女士的年龄。

7.即使再热,男士也不宜在公共场所赤膊,会被认为相当不雅。

8.别在别人面前脱鞋,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

9.忌单数,结婚、祝寿、开张、入伙等喜庆活动的贺礼宜双数。

饮食文化

许多外地人对澳门人有句评价,叫作“澳门人不怕请客”,意思是说澳门人请客人吃饭,决不会为请吃什么饭而发愁,保证会让你吃到独具特色、别处没有的菜肴。因为,澳门可谓荟萃了中西南北的美食,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 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烤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葡萄牙统治澳门四百多年,在餐食方面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般外地客人头一次来澳门,澳门人必定会以澳门的品牌餐--葡国餐宴请客人。澳门式葡国菜的煮法和材料是兼收并蓄了葡国、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粤菜的烹饪技术,对原来的葡国菜经过改良,取长补短,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菜式,像咖哩蟹、非洲鸡、蒜蓉辣大虾这几道招牌菜,就能吃出中西合璧还外加点南洋风味的特色。

篇2:广西北海民俗风情礼仪

民俗风情

1.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2.在用饭过程中,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3.北海每逢大的节日或庆功典,都有舞龙、舞狮、烧炮助兴及送红包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和讨个热闹。

4.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豪华化。

当地民俗文化

北海外沙与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而居住在侨港镇的疍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

学术界认为,疍家不是独立民族,是水上居民的统称。由于疍民有着与陆地居民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关于疍家的传说很多:《广东通志》载,疍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也有人认为疍民是古百越族的后代甚至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有传奇色彩——“东 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失败后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为水上人家,从事打渔、摆渡等职业。

统治者们对他们约法三章: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来,这种清规戒律延续下来,水上人家就逐渐演变成为特殊阶层——疍家。”目前,学术界对疍家基本有一个共识:疍家不是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粤、桂、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是一个独特民系,属汉族。

疍家人和客家人一样,都漂泊、都迁徙、都避世。不同的是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疍家人却隐身于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拼搏,而疍家人却淡泊、轻松、知天命。只因为世居水上、漂泊不定、靠海靠水繁衍生息,疍家人成为“水上吉卜赛人”。

节日风俗

做社,在我们这里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中原习俗。在古代农业社会中,起到一定的安定民心社会作用。乡民们认为通过做社,祈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个村的一般一个自然村设土地公社坛,个别几个自然村共一个社坛,不分姓氏均可祭祀。

各村大同小异分别为:春、旦、夏、秋、冬、福共6季社,也有个别村是做“春、夏、秋、冬、福”5季社,也有一年做“春、秋”两季社。与一年的24个节气相互相承。比如,立春的时候做春社,是为了祈祷土地公在未来的一年种下庄稼可以风调雨顺。秋社,那是感谢土地公的保佑下得到丰收。由于北部湾是亚热带地区,稻谷可以种植两季,慢慢做社也演变成很多次。

土地公的神坛一般模仿葫芦的形状建,没有神像。有个别的村是选指一棵大榕树或古怪的老树为社神,也有选大石头。

每季社有社头负责主持进行具体工作,采购、杀猪、拜祭、煮饭、分社肉等工作。社头是属于抓阄轮值制,每个村民成家立业后都要做社头。不管你亿万身家也好,还是扶贫户都要放下所有的身份参与进来。

抓阄一般是在福社的时候进行,我抓到了“春和旦”,的春社头和旦社头,春”社头“留给老爸做,我选择了做“旦“社头。

篇3:尼泊尔民俗风情礼仪

尼泊尔礼仪

问候

学会当地尼泊尔的问候方式是表现出尊重的最简单方法之一。你会发现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下子就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

式问候

在尼泊尔的传统问候语是双手合十的“祈祷之手”说“Namaste((读音:na-ma-s-dei) 。”翻译后,它表示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圣洁光辉,是心灵的相互认同。你合十的双手举的越高,表示所给予的尊重就越多。双手合适,将拇指放在眼睛之间,表现出最高的尊重,这通常是对长辈或非常尊重的人做出的问候姿势。说谢谢或说再见时也可以使用种“祈祷之手”。

非正式的问候

虽然“Namaste”是传统的问候语,但在电话上用它,实际上有点太正式了。当我所有的尼泊尔朋友接听电话时,他们都会用英文“Hello”来接,所以如果你需要在尼泊尔打电话给某人,你不需要用“Namaste”来问候他们。

握手

在加都或博卡拉这些城市,和一群人在问候时,与每个人握手被认为是更加“有礼貌”的,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而在乡村地区,行合十礼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可能在西方,你只需对每个人说一个快速的“嗨”,但在尼泊尔,需要单独问候每个人。

“吃了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问候很常见,但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奇怪,在打招呼之后,你的尼泊尔朋友可能会问:“吃了吗/你吃过饭了吗?”,其实在尼泊尔,这和“你怎么样” 差不多。你可以简单回答“是的,你呢?” 如果说还没有,关系好的朋友可能会邀请你去餐馆和/或家中一起用餐。

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尼泊尔人普遍用家庭称谓与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相互称呼。例如,我的很多朋友都称我为“滴滴”或“拜尼” (Didi or Baini),这意味着“ 姐姐”和“妹妹”。但是一种尊重的方式。同样,我也以同样的方式称呼在尼泊尔的朋友,你不会被要求使用这些词语,但如果花点时间学习,这又是一个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方式。

Baba - 父亲

Amma - 母亲

Dai - 大哥

Didi - 大姐

Bhai - 小弟弟

Baini - 小妹妹

Babu - 男婴或小男生

Nanu - 女婴或小女生

脱鞋

进入寺庙、住宅(尤其是厨房和饭厅)之前要脱掉鞋子。

右手&左手

因为如厕习惯,左手被认为是脏的,当地人如果需要用手递东西,他们会使用右手来表示尊重。

民俗风情

尼泊尔人迎宾方式既独特又隆重。贵宾到来时,从机场到宾馆,一路搭起道道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鲜花。宾馆内,到处点着古香古色的酥油灯。他们还有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在机场上,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他们在贵宾临门时,一般都要举行点酥油灯的仪式。

主持欢迎仪式者,在客人抵达之后,要亲自点燃油灯,以此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友情”。他们在秋、冬季节迎宾时,往往要燃起篝火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主人还要演唱民间歌舞,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敬意。他们宴请宾客时,按传统礼节要在宴席上点燃许多红烛。认为这样可以使宾主之间更加亲切,是一种增加友谊的真诚表示。

尼泊尔廓尔喀族人不论男子都喜欢戴鲜花。通常男子把鲜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头上。每逢节日,人们也以鲜花为赠品送给客人,以表示相互间的祝福。

礼仪文化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你问好。“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篇4:焦作民俗风情礼仪

民俗风情

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成人,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焦作的年俗

扫尘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焦作祭灶风俗

祭灶必祭在家

在焦作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

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祭灶那天,在亲戚家,或在朋友家玩时,下午必须赶回家,要不然就会说,今年祭灶祭别人家了。

祭灶火烧

这里说的火烧,和大街上卖的烧饼并不一样,工艺更加古老。随着煤火、煤球火的淘汰,而渐渐的消失,现在渐渐用烧饼代替了。传统的祭灶火烧用糖做馅烙的,里面包含红糖、白糖、花生仁、核桃仁、瓜子等。并且需要做18个。

买芝麻糖

在焦作,祭灶当然少不了芝麻糖了。小时候,最喜欢吃芝麻糖了,既有麦芽糖的甜香,又少了麦芽糖过分的黏牙难嚼,真是属于小孩子的美味。传说中,麻糖又黏又甜,就是要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回到天庭乱说去。然而到最后糊住的往往是小孩子的嘴啦。

篇5:斯里兰卡民俗风情礼仪

民俗风情

斯里兰卡是一个大多数人口都信仰佛教的国家,许多的习俗都与佛教有关,在斯里兰卡佛教僧侣是备受尊敬的,斯里兰卡居民和佛教僧侣对话时,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设法略低于僧侣的头部,更不能用左手拿东西递给佛教僧侣和信徒。在参观佛教寺院时,不能对佛像做踩、跨、骑等无礼动作,而且进入寺院,要赤脚,不可穿鞋和袜子,也不可带帽子。

斯里兰卡的居民与人初次见面,多采用握手、双手合十的方法来打招呼,双手在面部合十是最为规范的做法。斯里兰卡人喜欢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更视乌鸦为吉祥物,喜欢用燃灯的方式来庆祝开业、奠基、宗教仪式等。

斯里兰卡人的婚俗比较特别,以僧伽罗人的婚俗为代表,男女双方先订亲,确定婚期后,互换戒指,结婚当日,有小舅子为新郎洗脚、系“同心结”、打破椰子等习俗,而真正的礼成是在新娘在结婚礼台上,在腰上围上新郎所送的花布、头上戴上新郎所送的鱼形发卡之后。在斯里兰卡的中部山区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的含义与中国相反,点头是表示不是,摇头则表示是。斯里兰卡人吃饭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根指头拿起食物食用,给当地人送礼物时,不要送花,吃饭和接受礼物时,都要用右手。

传统礼节

斯里兰卡人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礼节。相见或告别时,一般不握手,而双手合十,表示敬意、欢迎或欢送。接待客人时常为客人戴上花环。正式集会,则送上一叠蒌叶或几片槟榔,表示尊重。除此而外,还有几种传统的典礼仪式至今仍然为人们常用:一是燃灯礼仪:铜灯雕有雄鸡,里面放椰油,宾主将灯芯点燃,乐队随后击鼓。这种礼仪常用于城市中工程奠基、店铺开张或比较重大的宗教典礼;二是煮牛奶礼仪:将红色的瓦罐盛满牛奶煮沸,每人用一树枝,蘸奶向四处点洒,以示繁荣昌盛。这种礼仪一般常用于农村中欢庆丰收和新年佳节;三是椰子礼仪:选一个成熟的椰子,放在木架或地上,用刀劈开或用力摔在地上,椰汁四溅,象征吉祥如意。这种礼仪常用于婚礼等喜庆的场合。

斯民族服装为:男人穿长袖紧口短褂,下身着沙龙,一般为白色;妇女上身穿短袖紧身短褂,下身裹以彩色沙丽。男女一般均穿拖鞋,不穿袜子。

斯举行典礼仪式通常不用剪彩,一般以点油灯表示庆贺。斯人以摇头形式表示同意。结婚习惯由女方出钱。

斯里兰卡人喜欢大红色、白色、咖啡色、黄色、天蓝色、草绿色和崐黑色,而且还喜欢带有宗教和古代神话色彩的颜色和图案。乌鸦在斯里兰卡被视为崐神鸟和吉祥物,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饮食特色

1、注重:用餐讲究简朴实惠,注理色香味浓。

2、口味:一般喜甜食,爱辛辣味道。

3、主食: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炒面及炒饭等食品。

4、副食:喜食鸡、鱼、虾、牛肉、羊肉等,也爱吃土豆、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萝卜、冬瓜、辣椒等蔬菜;调味爱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柠檬、番红花、咖喱等;一般不吃河鲜,吃鱼干;斯里兰卡佛教徒不吃牛肉。

5、制法:对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

7、菜谱:很欣赏咖喱鸡、咖喱牛肉、干烧鳜鱼、茴香牛肉、辣鸡丁、烧茄子、家常豆腐、炸番茄、子姜鸡、茄子泥、扒羊肉条、番茄蛋花汤等风味菜肴。

8、水酒:早晨习惯喝床头茶,饭后爱喝咖啡及红茶;有上、下午茶。

9、果品:喜食番木瓜、菠萝蜜、椰子和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杏仁等。

篇6:尼泊尔民俗风情礼仪

民俗风情

尼泊尔人迎宾方式既独特又隆重。贵宾到来时,从机场到宾馆,一路搭起道道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鲜花。宾馆内,到处点着古香古色的酥油灯。他们还有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在机场上,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他们在贵宾临门时,一般都要举行点酥油灯的仪式。

主持欢迎仪式者,在客人抵达之后,要亲自点燃油灯,以此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友情”。他们在秋、冬季节迎宾时,往往要燃起篝火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主人还要演唱民间歌舞,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敬意。他们宴请宾客时,按传统礼节要在宴席上点燃许多红烛。认为这样可以使宾主之间更加亲切,是一种增加友谊的真诚表示。

尼泊尔廓尔喀族人不论男子都喜欢戴鲜花。通常男子把鲜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头上。每逢节日,人们也以鲜花为赠品送给客人,以表示相互间的祝福。

礼仪文化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你问好。“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文化

音乐:

尼泊尔的音乐舞蹈个性独特,宗教祭祀、节日婚丧演奏的传统宗教音乐与情歌和抒情的民间歌曲,构成了尼泊尔音乐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民间舞蹈绚丽多姿,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舞蹈多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劳动生活、谈情说爱、乐观恢谐。节奏欢快,动作敏捷,反映尼泊尔民族纯朴豪爽、乐欢快的精神。

建筑(家居):

尼泊尔的建筑极具特色,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具有浓厚尼泊尔民族风格的建筑。不论是历朝王宫,还是百姓居家,建筑门窗上都有精美的雕饰,花纹鸟兽,别具一格,做工灵巧透剔。雕有孔雀形象的“孔雀窗”和巴德岗老王宫的55扇窗,是世界文明的杰作。木雕被视为尼泊尔的骄傲,尼泊尔的金银和宝石镶嵌手工艺由于做工精美,形式多样而举世闻名

篇7:伊朗民俗风情礼仪

风俗传统

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摆筵席,摆酒席”,但是在现实中,比如当你论文答辩通过了,你的同学和朋友会说到:“Surd?reh!”并不是说要你真的请大家搓一顿或者隆重的设宴款待他们,而是拿出你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甜点和饮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还有就是买了新车或者新房或者做成生意,要订婚等等,只要是喜庆的事情都可以买一盒甜点分给同事、朋友、家人。通过这种奔走相告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祝福!

有时候我们去餐厅吃饭,碰到最多的莫过于伊朗人过生日。伊朗年轻一代十分重视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给朋友过生日,兴许你都已经不记得你的生日,但是你的朋友一定会在当天晚上给你一个大大的surprise!而且乐此不疲!伴随着餐厅的生日歌,带着美好的祝福度过自己一个又一个生日。当然有些人也会邀请你一起参加,得到其它人的祝福也是让他们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Kheyr?t在伊朗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其意思为“善事”,有时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会看有些商店的门前放了一盘甜点、馕饼、水果或者糖果等其它东西,伊朗人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亲人以慈善的形势将这些食品分享给其它人,每位路过的人都可以自由拿取。通常发生在周四晚上(在波斯语中称为shab-e jomeh),店主人则希望以这种方式为逝去的人祈祷。

在伊朗,当朋友或者家人要出门远行的时候,伊朗人通常会准备一个托盘或者布单以及一杯干净的水。然后在上面放一本古兰经,两人端着放置着古兰经的托盘或者布单,旅行者需从古兰经下面走过三次,祈求旅行能够平安。当他们离开时,其余的家庭成员要倒出玻璃杯中的水,此举则希望他们能够安全返回。

这种仪式在伊朗十分普遍,除了旅行外,当自己的孩子参加重要的考试时也会有,比如伊朗的高考父母也会进行这个仪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喝茶,已经成为了伊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你去餐厅吃饭或者去朋友家作客,不知道有没有细心观察,每一杯茶都会配有一个茶盘。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却很有说法哦,伊朗人每天的生活从一杯茶开始,也会以一杯茶结束忙碌的一天。波斯语中经常说:“?b-e natalabide mor?d ast”,意思就是:没要就送来的水是好兆头。茶杯和茶盘则被认为是好兆头或者是好运气的一种。

礼仪文化

1. 伊朗是一个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女子出门必须在头上披上恰杜勒(一种黑色长袍)或风衣,连外国来访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见面时不能握手。在伊朗想与对方见面必须事先约好,贸然到访属于不礼貌之举。

2.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机场检查相当严格,出境时要留3个小时的余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点波斯语。

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10支,或烟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币不限,入境时先申报携带外币数额,出境时可以携出。因出境时会查验,向银行兑换时,一定要保留兑换证明。在伊朗,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谈妥车资,计程车付小费。饭店、旅店已附加10%服务费于账单内。其他服务每次给10个Rials即可。当地水果名产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风俗禁忌

一、衣着: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飞机期间)。穿长袖、盖过臀部、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二、饮食: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三、伊朗不允许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被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商品买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四、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五、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伊朗人讨厌大声喧哗。伊朗人很讲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更是少见,吃过大蒜或呼出的气体有异味会引起反感,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篇8:焦作民俗风情礼仪

民俗风情

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成人,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焦作的年俗

扫尘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地域文化

焦作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风俗

1.篮上蒙块毛巾的为一般性走亲戚。2.篮子上放块红布或花布,或其他鲜艳的布料,或小孩子穿戴一类物品的,多为吃喜面而置备的。3.祝寿时闺女所用篮子都比平时走亲戚时提的篮子都大一点,且里边盛放的为用白面蒸制的大寿桃以及寿糕,这个大寿糕粗、大、拙、笨,还两头翘起到篮外,而今人们多掂个奶油蛋糕以替代。“串亲戚挎小篮,吃捞饭看历头”,焦作人揶揄人小气的俗语,在此时无效。4.篮子上放白纸或金银锡箔的,此专为白事时所置备。一个篮是掂着或提着,两个篮是担着。一去是用个水担或担杆担,返回是将两个篮子挂在一起,用水担一头挑着背回家。5.篮子里放金银锡箔、五色纸及其鞭炮与简单供飨的,多为祀神或平时上坟所用。6.至于挎个破篮,放个破碗要饭的,早已成为历史,并非今日之景。

“泰山石敢当”随处可见。凡住家户大门或房和墙对路口、街口、旷野的,常见有人用石头或砖刻写的这么几个字,其意为山河元脉泰山石在此,诸般飞来横祸、妖魔鬼怪退位,富裕的人家还会修个影壁墙遮挡。

老树挂红布,为民俗中具有神气、灵气的老神树,此为远古植物崇拜的缩影。寺庙之中多挂黄旗,如见到此物,即有可能为祀神之地。

房脊兽头上安沙锅,门头挂镜子,其因是房上兽头对着对面街坊的屋门,不吉利,在征得房主的同意后给安上的。如不同意或不方便安时,可在自家门头上边安块镜子,将此气反射回去。

篇9:民俗风情礼仪介绍

民俗风情礼仪介绍

一、婚嫁习俗: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篇10:伊朗的民俗风情礼仪

伊朗风俗习惯

(一)衣着: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飞机期间)。穿长袖、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二)饮食: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前至日落后)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三)伊朗不允许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商品买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四)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五)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伊朗人讨厌大声喧哗。接受物品时应用右手,因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伊朗人很讲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更是少见,吃过大蒜或呼出的气体有异味会引起反感,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六)乘坐公交车辆须男女分开,女士乘坐公汽的后部,地铁有女士专用车厢,男士不得入内,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车厢。乘出租车可混坐。

民俗风情

1.按照伊朗的礼俗,每年的4~9月间,天气炎热,穿衬衫,打领带即可,其他时候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访商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须先订约会,谈公事要遵守时间。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称他们的姓加上学术或职务头衔。根据当地的商业习惯,进行商务活动时,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价格、条件,然后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生意洽谈,按伊朗人的习惯,往往相当费时。虽然起初所提示的价格很难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挠地进行交涉。有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即对方的意识观念与我们的差异。注意不急躁、不慌张、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要伤害伊朗人的自尊心,并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兰教的言行。

2.观光、商业旅行到伊斯兰教国家时,都可以参观伊斯兰教教堂,但必须遵守他们的礼节。要脱鞋,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着更须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当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携带酒精类的饮料。不食猪肉,烤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层人士喜欢上茶馆,泡上一壶红茶,摆上冰糖块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浑子和葡萄干等。在伊朗,茶馆也是人们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礼仪文化

1. 伊朗是一个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女子出门必须在头上披上恰杜勒(一种黑色长袍)或风衣,连外国来访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见面时不能握手。在伊朗想与对方见面必须事先约好,贸然到访属于不礼貌之举。

2.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机场检查相当严格,出境时要留3个小时的余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点波斯语。

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10支,或烟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币不限,入境时先申报携带外币数额,出境时可以携出。因出境时会查验,向银行兑换时,一定要保留兑换证明。在伊朗,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谈妥车资,计程车付小费。饭店、旅店已附加10%服务费于账单内。其他服务每次给10个Rials即可。当地水果名产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篇11:澳门风俗民情礼仪

民俗风情

1、澳门人爽快热情、开朗真诚,说话干脆,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对吉祥话、吉祥物和吉祥数字较为偏爱,如”恭喜发财”、”鱼”、”8”、”6”等。澳门人不习惯在家中招待客人。开张庆典要舞狮耍龙,摆放供台,点香乞求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生儿育女要设汤饼宴,分送姜醋与邻里或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

2、”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3、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4、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风俗

妈祖信仰

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的渔民特有的海神信仰,起源于福建一带,在澳门又称娘妈、天妃、天后。

早期的澳门同胞以广东沿海一带渔民、来往东南亚的商人移居为主,两者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大海和船舶,为了祈祷海上平安,妈祖祭祀文化也被带入澳门。

澳门被葡萄牙语翻译为“Macau”,意为“妈港”,最初来源是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见海岸边立着高大的妈祖像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澳门的第一座妈庙宇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出海的福建商人筹资修建,当时名为天妃庙,庙宇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澳门南部妈阁庙。

如今的妈祖祭祀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已经渗透进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俗

“谢灶”,在内地也叫“祭灶”,是澳门继承下来最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

在内地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给灶王爷摆上灶糖,祈求来年事事顺心如意。

澳门谢灶也用灶糖,不过与内地不同的是,澳门把谢灶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八,粤语中腊月二十八谐音为“易发”,所以澳门的大多数商家在这一天请吃“团年饭”,祈求财运亨通。

澳门过年当然也有除夕守岁,一家人团员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不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夜饭和祭拜演变成了用吉祥花木取代。

红包是所有中国人的“硬通货”,澳门当然也不例外,红包被称为“利是”。

七子澳门

澳门同胞的大多数人祖籍都在闽、粤一带,因此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与这两地最为相近,但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澳门也逐渐衍生出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

澳门人的婚礼分为承袭自祖地的广东派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方派。

广东派讲究的是大摆宴席、拜天地、拜高堂,众多亲朋好友前来庆贺,新娘子挨个敬茶,亲友则回以红包,以示祝福。

而西方派则相对简单的多,白婚纱、大教堂,按照天主教、的婚礼程序由神父宣布两人的“婚姻成立”。

饮食

移民文化让澳门成了五方杂居之地,其饮食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烤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

风俗禁忌

1.打招呼或表示时,忌讳拍别人的肩膀,广东人,尤其商人、喜欢博彩活动的人,对于被别人拍肩膀很反感,因为这有散财或输钱的不好意头。

2.搭乘自动扶梯时规则与国际接轨:右侧站立,把左边让给有急事的人。

3.忌讳数字4、14、44等,因发音与“死”相近,有的香港人也忌讳13。

4.在别人博彩期间,忌讳说买书等与书有关的字眼,因“书”与“输”同音。

5.忌做“不速之客”,到普通朋友家做客或拜访,一般都要事先约好,也不要留宿,香港和澳门的住所比较狭小,对客人通常留餐不留宿。

6.忌讳询问他人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问题,尤其女士的年龄。

7.即使再热,男士也不宜在公共场所赤膊,会被认为相当不雅。

8.别在别人面前脱鞋,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

9.忌单数,结婚、祝寿、开张、入伙等喜庆活动的贺礼宜双数。

风俗民情开封作文

各省的旅游宣传口号

三月三各民族习俗一览

澳门导游词作文400字

旅行社个人销售计划书

学习国旗法心得体会

旅行社创业计划书

版澳门导游词

卫生局“三八”国际妇女节演讲稿

各地春节习俗作文

澳门民俗风情礼仪
《澳门民俗风情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澳门民俗风情礼仪(共11篇)】相关文章:

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心得体会2023-12-07

环境旅游口号2024-04-22

小学生国旗下我爱祖国讲话稿2022-10-20

八下暑假生活指导答案(山东)2022-06-03

旅游节活动策划方案2024-02-27

建国70周年抒情作文2023-02-04

创意旅游宣传口号2022-05-24

建国70周年高中生作文2023-09-06

建国70周年作文推荐2023-03-19

建国70周年感言发言稿2023-07-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