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时间:2022-07-16 05:57: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合集9篇)由网友“yvon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篇1: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篇2: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篇3: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4: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是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②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

③若为:怎能

译文

海边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的话,分散在峰头上定能看到故乡。

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像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与浩初上人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意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诗词大全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上人:上人是对佛教僧(sēng)人的尊称,浩初是他的名字。京华:京城,指长安。亲故:亲友。

②海畔:海边。剑(máng):剑锋。

③若为:怎样。 【赏析】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f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s涞匠沟椎某吻濉@淅淝骞猓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6: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与浩初上人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意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诗词大全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②上人:和尚的敬称。作者被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作刺史,浩初从临贺去看他。

③看山:观览山景。

④京华:京城,指长安。

⑤海畔:海边。古人以五岭之南近海,称为岭海。所似诗中把柳州称为海畔。

⑥剑:剑锋。

⑦割愁肠:刺痛愁苦的心肠。

⑧若为:怎能。

⑨化得身千亿:佛教说菩萨的法身(真身)常人不易见到,常人见到的只是变化的各种形象,即“化身”。这句说:怎能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 【赏析】柳宗元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想象奇特、比喻新颖、由景入情、婉转缠绵的思乡之作。作者被贬荒远之地的悲苦愁绪也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诱人的神奇色彩,在形容强烈的思乡之情时可以引用它。诗的头两句形象性强,比喻贴切,也是传诵的名句。在表现无限的忧愁时可引从它。苏轼就曾写过“割愁还有剑山”的句子。他自己说是承柳宗元的诗意写的。

篇7: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上人:上人是对佛教僧(sēng)人的尊称,浩初是他的名字。京华:京城,指长安。亲故:亲友。

②海畔:海边。剑鋩(máng):剑锋。

③若为:怎样。

【赏析】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8:《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篇9: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及注释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

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撒落在峰头上眺望故乡?

注释

①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时

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②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

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

③若为:怎能

望夫山,望夫山刘禹锡,望夫山的意思,望夫山赏析

表达思乡之情的作文

思念故乡的古诗

思念故乡的古诗作文素材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表达乡愁诗句

表达怀念家乡之情的古诗

思念家乡古诗

表达思乡的古诗

思乡的古诗摘选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合集9篇)】相关文章:

思乡的古诗词名句2023-01-27

含有悲秋的诗句有哪些2023-03-08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2023-04-16

思念家乡的古诗2022-04-29

以月思乡的诗句2022-05-07

哪些思念亲人的诗句2023-04-24

有关思乡的古诗2023-04-26

思念亲人的诗句有哪些2023-11-24

小学生描写山的古诗2022-07-28

思乡古诗2023-07-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