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时间:2022-07-24 05:36: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推荐10篇)由网友“夏卡兰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篇1: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对99名小学留守儿童和68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与对照组儿童和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较少;小学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值:3.09~5.07,P<0.05);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β=-0.37,P<0.01).结论 小学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大部分社会支持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模式上却存在不同.

作 者:刘霞 武岳 申继亮 邢淑芬  作者单位: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 15(4) 分类号:G62 B84 关键词:社会支持   孤独感   横断面研究   留守儿童  

篇2: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产生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匮乏的心灵沟通使处于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个体的生存依赖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与他人的亲密感和爱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失对个体生活质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孤独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儿童存在孤独感表明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不仅需要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还需要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获得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需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需要朋友的安抚和陪伴,这是普通的同伴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而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而同伴经常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儿童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儿童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健康的心理是儿童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孤独感的产生与孤单、封闭、不和谐以及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很大关系。有研究也证明,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综上,本研究采用量表和问卷对小学生孤独感、同伴接纳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希望对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张掖市民族小学3 -6年级各年级中随机选取1个班50人共计2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学生本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98% ),其中有效问卷187份(95.41%) 。

1.2方法

1.2.1儿童孤独量表 采用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 -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条目(其中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条目(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采用1-5级评分,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较重。孤独感量表总分大于 46分为存在孤独感。因子分析表明,插入条目与负荷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独条目无关,16个孤独条目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 80。

1.2.2友谊质量问卷 该量表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共16个项目,是40项的《友谊质量问卷》( Parker&Asher,1993)的简表。原量表有40个项目。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6个友谊维度。其中前5个维度得分合计为积极友谊质量,最后一个维度得分为友谊冲突,并分别在班级内标准化。

1.3统计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整理后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最后采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

2.1小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变量上的分析 在众多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一般都探讨了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结果却没有定论。任丽杰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但不存在年级差异。刘红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最高,然后是四年级,六年级得分最低;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的孤独感得分。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同伴接纳能够预测孤独感。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传统要求男生独立,给他们赋予更多的责任感,不希望他们表露自己的情绪;而女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更多体验到被照顾、被呵护,文化传统对女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与男生相比女生忽视自我力量的提升,而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所以无论是从外显的同伴关系上还是内心情感的宣泄途径方面,都有利于女生降低自己的孤独感水平。儿童孤独感在三年级、四年级与六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小学学生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调查发现,民族小学有许多非独生子女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常常会闷闷不乐,而爷爷奶奶对孙辈的过分疼爱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特点,这些孩子面对集体生活,会感到难以适应,要么是任性造成同学的不喜欢,要么是不懂得沟通技巧而缺少朋友,变得孤单。

2.2儿童友谊状况分析 友谊质量是描述同伴关系质量高低的主要方面。友谊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谊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相关研究表明,高友谊质量的青少年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且性别差异明显回。本研究表明,儿童积极友谊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积极友谊显著高于男生。我们认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同伴经历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友谊质量是评价个体与最好朋友之间关系的特点,而男孩通常喜欢与很多同伴交往,而女孩的友谊则是集中的,常常以二元形态出现,这可能带来了女孩在友谊关系中更多的积极特征和更少的消极特征。消极友谊质量是指友谊中的冲突与背叛。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冲突,尤其令儿童感到痛苦,因为它常常会使曾经美好的友谊破裂,进而产生孤独;另外儿童也很担心朋友的背叛,如“你的朋友好像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你的好朋友和别人一起玩,自己受了冷落”,朋友的背离使儿童失去他们认为唯一可以玩耍或袒露心事的人,从而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可以看到消极友谊质量更多的反映的是儿童与好朋友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局限于好朋友之间,因而消极友谊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3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关分析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而友谊意味着儿童与其同伴之间存在着情感纽带,为儿童提供安全感、支持以及自我肯定,同时又会抑制消极情绪如孤独感的产生。儿童时期是一生中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关注,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本研究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可见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与好朋友的友谊质量越高,儿童从这种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积极情感支持,从而为他们提供了降低孤独感的缓冲器。由于友谊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朋友多友谊质量高的儿童更可能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和品质,他们会比较容易与朋友相处,能给予朋友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也会对与最好朋友的交往带来积极影响。儿童的友谊质量是不同的,那些缺少支持或有交往困难的友谊更可能的让儿童产生孤独感。总之,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同伴接纳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接纳有利于缓解儿童体验到的负面情绪,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是导致儿童短期或长期社会情绪适应困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还考察了友谊质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儿童友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上看,独生子女的友谊质量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篇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大学论文

摘 要 :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①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②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③手机

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投稿

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①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②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③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④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关键词:

篇4: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大学论文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手机技术的日益精进,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然而,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会出现焦虑烦躁、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等不良反应状态,也有很多大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的场合如上课或参加活动时频繁使用手机,这些都是手机成瘾的表现。 手机成瘾又称为手机依赖、手机滥用综合症、手机问题使用等,国内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来说手机成瘾者主要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在手机上花费的大量时间而无法自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的工作或学习效率。 手机成瘾不仅会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其人际关系、学习效率、心理健康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如黄海、周春燕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意识、强迫、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以及焦虑和抑郁等[1]。

目前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机成瘾的症状、成因、危害以及对策等理论或定性分析,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最新状况,并系统探讨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回收率为93.6%。 (二)方法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2]。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研制, 共17个项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手机成瘾状况越严重。该量表参考杨格(Young)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受试者在17个项目中对8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测量中国大陆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2.孤独感量表[3]。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孤独感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 3.社会支持量表[3]。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三)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中,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得分在17-81分之间,均分为43.12±10.51,显著高于其他人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测量结果(36.54、39.82)[2、4]。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手机成瘾者为81人,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且不同性别、专业及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孤独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分别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四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客观支持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见表1。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手机依赖总分 .246** -.089 -.161* -.207** 失控性 .250** -.097 -.189** -.136* 戒断性 .203** -.033 -.102* -.218** 逃避性 .217** -.051 -.174** -.250** 低效性 .228** -.095 -.132* -.113* 注:*P < 0.05;**P < 0.01 (三)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测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都与手机成瘾都显著相关,可能都是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为了说明不同因素对手机成瘾影响作用的大小,以手机成瘾总分为因变量,以孤独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孤独感、对支持利用度和主观支持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三者可以解释手机成瘾10.7%的方差变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模型 R2 △R2 F P 孤独感 0.063 0.063 24.361 .000 社会支持 0.107 0.044 14.985 .000 预测变量 B Beta t P 孤独感 .360 .279

篇5:中职生自我和谐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中职生自我和谐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6名中职生的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自我和谐状况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自我和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城乡来源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是自我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有效预测变量,朋友支持与家庭支持是自我的灵活性与刻板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朋友支持是中职生自我和谐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最后,文章探讨了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和谐的促进措施.

作 者:廖友国 林燕 LIAO You-guo LIN Yan  作者单位:廖友国,LIAO You-guo(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林燕,LIN Yan(福建连江职业中专,福建,福州,350500)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10(4) 分类号:G712 关键词:中职生   自我和谐   社会支持  

篇6: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采用问卷法对328名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支持源的社会支持和初中生的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亲是初中生最经常的`支持源.(2)初一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其学校适应状况也显著好于初二学生.(3)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学校适应的质量上存在差异,高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显著高于低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4)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两者对积极的学校适应具有增益作用,而对消极的学校适应具有缓冲作用.

作 者:李文道 邹泓 赵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初中生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篇7: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某高职院校6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感悟支持水平在性别、成长地之间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女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家庭支持的程度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朋友支持的程度要高于农村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作 者:谭淑新 盖海红 张秀娥 杨京楼 黄海霞 荆爱珍 彭鹏 李新  作者单位:中国.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050035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 1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横断面研究   高职大学生  

篇8: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以554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同伴提名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其孤独感也不同,低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而一般接纳组与高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差异不显著.(3)在高接纳组儿童中,社交自我知觉消极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但是在一般接纳组和低接纳组中,社交自我知觉不同的儿童其孤独感并没有显著差异.

作 者:周宗奎 赵冬梅 陈晶 蒋京川 Rachel Hundley  作者单位: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武汉,430079)

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Memphis,US)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社交地位   社交自我知觉   孤独感   儿童  

篇9: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外出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儿童队伍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经济相对匮乏的农村来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二、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差的留守儿童学习。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班级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篇10: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就在“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确定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留守儿童在校安心学习。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以康庆和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任课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做到了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家长会)。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对教师进行了考评。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2、有的“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学习偏差。学校号召班里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共同成长拉手对子,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再就是每一位教师负责帮扶几名“留守儿童”,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引导“留守儿童”形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得到了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纪律、性格都有了改观,都有了进步。

3、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学校期末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虽然我们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主要是在落实学校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中,由于受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之处,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总之,学校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与新任务,为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将不懈地努力着!

天等镇第三小学四2班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报告

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小学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师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推荐10篇)】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帮扶活动方案2022-12-13

小学留守儿童帮扶教师计划2022-09-11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报告参考2022-05-06

对留守儿童调研报告2022-09-23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22-05-12

留守儿童论文2022-05-04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2022-08-04

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2023-05-26

大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2024-04-29

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实施规范2022-07-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