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吴敬梓笔下人物(精选7篇)由网友“你吃不吃梨呀”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看吴敬梓笔下人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看吴敬梓笔下人物
看吴敬梓笔下人物
千龙新闻网柏队
第三回中的对话,就颇耐人寻味。范进中举后,本来视同陌路的邻里张乡绅一反常态,前来嘘寒问暖,并馈赠纹银50两。张走后,范将老丈人胡屠户叫进屋来,包了两锭银子,递与他说:“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5000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陈评道:“‘岳父’变的。”可见,范进本是称胡屠户为“岳父”的。社会地位变了,这称呼便在潜移默化中起了变化。而此时的胡屠户,把银子攥得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来?”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陈评道:“此乃胡老爹还银之法,真乃化工之笔。”其评点不乏讥讽:此时的范举人,已非昨日因揭不开锅到集市插草标卖老母鸡的寒儒范进,对胡出手阔绰,似为昔日蒙辱雪耻。而作者通过胡屠户拳头的一“攥”、一“舒”、一“缩”,三个动词的巧用不仅勾勒出他对金钱的态度,而且显示出他对范中举后心理上的巨变,真是妙不可言。
继而,胡屠户将银子往怀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呢。”陈评道:“‘也罢’而下,皆自我解嘲之语。”一语道破胡的还银是假,并非出于真心;一听范言,便赶紧就坡下驴收回。文章结尾,胡又是一番恭维,“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更证实了胡悭吝爱财的本性。陈评道:“屠户之前倨后恭,范之前恭后倨,皆依‘今非昔比’四字而变化。胡与昔日贺范进进学时‘腆’着肚子去了,自是不同。”通过胡前后举止的强烈反差,将势利小人胡屠户的卑劣心态剖析得一览无余。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2:白居易笔下的人物
白居易笔下的人物
追欢偶
——白居易
作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
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
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
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
芦管柳枝已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其中,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列位看官,这些都是他的人啊。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她们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忍不住四处炫耀他的美女们。
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还写了一首《追欢偶作》,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意思是说:我家里养的家伎,每过3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3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且年方潋滟。
再看看这位白头翁干的好事:他的好友张愔的妾关盼盼原是徐州官妓,张愔病逝,关盼盼矢志守节,十年不下燕子楼,白居易居然指手画脚,认为她何不索性以死殉夫。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难不成白居易也想让家伎为自己殉葬不成?
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篇3: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
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
作者/范颖娜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但他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是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20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是流传最广、最受读者欢迎的。他小说中刻画的女性人物大部分是西方文明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女性,毛姆用嘲讽、挖苦、贬斥的笔锋把她们自私、冷漠、虚伪和狡诈的性格特点展露得淋漓尽致,以致有些外国文学评论者指责毛姆有明显的反女性倾向。
毛姆在小说中,一方面对女性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将西方社会中的女性塑造成自私、冷酷的妖魔,认为她们是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作品中表达着他的不满与厌恶;但同时毛姆又塑造出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以此表达自己对完美女性的渴求,真可谓是爱恨交加,欲罢不能。这充分体现了毛姆矛盾纠结的个性,因此,他笔下的多数女性人物也具有“天堂恶魔”的性格特征,这一特点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毛姆反女性倾向的根源
出现于19世纪末的“女性恶”观念认为女性是邪恶的,带有致命性的诱惑。也就是说,女性使男性堕落。当时,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金钱伴生的所有肮脏和丑恶也随之出现,有些女性已成为为金钱可以交换肉体和灵魂的风尘女子,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类在拜金漩涡中迷失的女主角。毛姆的母亲是一位可人儿,过着适度优雅、奢侈的生活,幼年的毛姆独享着母亲的爱。在毛姆8岁时,母亲病逝。而他对母亲的崇敬和羡慕从未停止,母亲在他心目中已经理想化了。母爱的缺失激发了毛姆对爱的强烈需求,而这种爱的需求终未得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女人不是迷恋他的金钱、声誉、地位,就是虚伪地和他逢场作戏,现实世界中理想女性的缺失让毛姆对她们产生了嫌恶之情。生来个子矮小、口吃、求婚遭到拒绝使他对女人失去了信心,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婚姻的悲剧结局。因为毛姆认为妻子嫁给他只是贪图他的名誉、地位、金钱,他们的婚姻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迫于道义的压力。蒙受离婚羞辱的毛姆到了晚年还对其前妻怀恨在心,不肯错过任何责骂她的机会和场合。他把女人概括为太精打细算,太狡猾,太“文明”。他对女性抱有极强的偏见和厌恶,只有在作品中,他才能将这种愤恨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毛姆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女性倾向,这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分析了毛姆的小说后得出的结论。
一、毛姆小说中的“恶女”形象
毛姆把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性看成是红颜祸水,她们诱惑男人,是导致男人堕落的根源,一大批“恶女”形象在他的小说中亮相。在毛姆笔下,“恶女”大致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来愚昧迟钝又自愿堕落型的,这类女性以《雨》中的汤普森小姐和《人性的枷锁》中的米尔德里德为代表。毛姆对这类女性表现出极度的厌恶之情,对她们的悲剧结局大加贬斥、毫不留情。另一类女性是那些外表温柔可爱,穿着讲究,但内心充满私欲,冷酷无情,竭尽所能去控制男人的权欲型的,这类女性包括小说《刀锋》中的伊莎贝尔、《寻欢作乐》中的'特拉福德太太,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布兰奇则是毛姆所憎恶的这类女人的代表。毛姆借恩特里,克兰德之口表达了对西方社会中“恶女”的批判:“如果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否则她是不会满足的。女人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心胸狭窄,对那些不能理解的抽象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装的都是物质、金钱和地位,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嫉妒。男人的灵魂喜欢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而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可见,在毛姆眼中,女人是诱惑男人、导致男人堕落和毁灭的祸水,其笔下的女性几乎都被塑造成可憎的“恶魔”形象。
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的米尔德里德爱金钱,讲虚荣,空虚庸俗得让人难以容忍。她一次又一次地戏弄、欺骗爱她的菲利浦,需要他时,甜言蜜语;不需要他时,一脚踢开。她对他只是利用,没有牵绊,也不像妻子那样网罗住他,束缚他。而对男人而言,她就像一件工具,需要时招之即来,不需要时尽可弃之不理。小说中体现了毛姆讨厌女人、讨厌被女人束缚住手脚的感觉。
小说《刀锋》中的伊莎贝尔是一个贪图享受的姑娘,毛姆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姻的阴谋。在她的世界里,“她并不担心钱,因为她从来就没尝到没有眼前这一切的滋味,可是她本能地感到钱的重要性。钱意味着权势和社会地位。人的一生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她的一生显然应放在这上面。”她热爱生活,热爱纸醉金迷的生活更胜于爱拉里。这种女人被毛姆视为虚伪、贪婪的“恶女”。
小说《月亮和六便土》更充分展露了毛姆对西方社会女性的贬斥和厌恶,他认为女人带给男人的是混乱,是冲突,是焦虑,是不断地破坏,是满屋子的暴风雨。小说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个妻子是毛姆妻子的化身,克兰德的妻子为丈夫生儿育女,恪守妇道,但并不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而仅仅是因为丈夫为自己提供保护伞,使她的生活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像西莉一样,毛姆认为西莉怀上孩子是为了拴住他,看似幸福的婚姻成了他的枷锁。他看不到西莉的优点和长处,只认为她将在感情和金钱上把他榨干,她把丈夫当做维持正常生活的工具,而非情感上的依托和灵魂上对等的交流。小说中的第二个女性勃朗什是毛姆对当时大多数女性的刻画,她道德感很强、相貌滑稽、品性淳厚,但最终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抛夫弃家,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想留住克兰德。毛姆借克兰德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嫌恶,他认为女人是男人享乐的工具;女人是像狗一样的奇怪动物,不管男人怎样对待她们,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女性根本没有灵魂,就是依附于男人的行尸走肉.不难看出,毛姆眼中的女性一无是处,是一种供男人享乐的工具。
在短篇小说《灵机一动》中,主人公福雷斯特夫人是专职作家,表面上她具有“男性气质”,创作多产且赞誉不断,实际上她被作者列为“次等”文人,她被丈夫视为仆人与宠物,最终被其抛弃。毛姆对此类女性形象含蓄、歪曲的刻画和嘲弄、讥讽体现出他对女性,特别是对当时的女性作家的反感态度,再次证明了毛姆的反女性倾向。
短篇小说《午餐》以幽默的语言和精炼的描写颇得读者的喜爱,小说中的女士虽然一再声称她只吃一点午餐,但事实表明,她食欲旺盛,贪婪至极。她狡猾地利用语言艺术迫使贫穷却又爱面子的年轻作家为她点了一个又一个时鲜、昂贵的菜肴,结果一顿“便饭”竟吃掉“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一顿饭的工夫读者就深深领教了虚伪外表下的贪婪、自私与狡诈。
三、毛姆小说中的“理想”女性
小说《寻欢作乐》创作于1930年,其中的女性人物罗西个性不同于毛姆笔下的其他女性,她身上集中了毛姆心目中完美女性的所有理想特征,是其所有小说中最完美、最令人着迷的女性形象。罗西生性风流,处处留情,但却不失善良、坦诚与可爱。毛姆多次提到罗西是一个淳朴的美丽女人,她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形式――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她像太阳一样把无私的光辉洒向身边,洒给那些喜欢她、爱她的人,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美丽和善良,更未曾用她的美丽和善良去引诱和俘获男人。这样的女人才是毛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带给男人快乐的源泉。在这部小说中,毛姆一改往日对女性的偏见及厌恶之情,以爱慕者的身份追忆了这个美丽女人的一生。
毛姆曾在南太平洋岛国――塔希提逗留过两个月,与欧洲文明社会中那些虚伪、自私、狡诈的女人相比,他发现具有原始味道的女人更让男人心动,更能激起男人的情欲。她们宽容、善良、友好,她们的爱无私而伟大。岛上的风俗习惯、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比较简单随便,他们相恋相爱的唯一原因是你情我愿。这些女人凭借自身的本能与独特的情感方式,用简单的方式处理着人与人之间的爱欲。而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社会,原本简单的爱却被搞得很复杂,成为某些女性实现一己私欲的手段。毛姆恰恰被这种非功利性的情感和爱的方式所深深吸引,所以毛姆在其小说中塑造了罗西这一理想女性形象。罗西认为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她从未企图通过性爱达到任何个人目的。在毛姆笔下,她被喻为林中空地上的一个池塘,清澈透明又深邃幽静,不管什么人曾跳进去浸泡过,这池水同样还是那样晶莹清澈。毛姆在罗西身上寄托了对原始人性的赞美,当然也不露声色地批判了那些文明社会中失去原始本色、狡诈、自私的“恶女”。
四、结语
法国作家波伊尔在为毛姆写的传记中,称毛姆为“天堂恶魔”,“天堂”象征美好与善良,而“恶魔”则代表邪恶与残暴。他就是善与恶、魔鬼与天使的复合体。毛姆笔下的女性大多如恶魔般狡诈、自私、虚伪、不择手段,这表现了他对女性深怀偏见,甚至是极大的嫌恶,这体现了毛姆个性中如恶魔般邪恶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却用生命的激情大加赞赏像罗西一样的风流女子,多用金色、太阳、光辉等形容词来刻画罗西,使她全身上下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这说明了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望与独特理解,也体现了他如天堂般美好的一面。
[参考文献]
[1]王冬尽,毛姆反妇女形象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
[2]马凤林.情爱画廊――西方15-20世纪情爱绘画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157.
[3][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梅影,舒云,晓静,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英]萨默赛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39.
[5]董亚芬,主编,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范颖娜(1970-),女,河北永清人,本科,武警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教法研究。
篇4: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
作者/范颖娜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但他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是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20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是流传最广、最受读者欢迎的。他小说中刻画的女性人物大部分是西方文明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女性,毛姆用嘲讽、挖苦、贬斥的笔锋把她们自私、冷漠、虚伪和狡诈的性格特点展露得淋漓尽致,以致有些外国文学评论者指责毛姆有明显的反女性倾向。
毛姆在小说中,一方面对女性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将西方社会中的女性塑造成自私、冷酷的妖魔,认为她们是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作品中表达着他的不满与厌恶;但同时毛姆又塑造出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以此表达自己对完美女性的渴求,真可谓是爱恨交加,欲罢不能。这充分体现了毛姆矛盾纠结的个性,因此,他笔下的多数女性人物也具有“天堂恶魔”的性格特征,这一特点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毛姆反女性倾向的根源
出现于19世纪末的“女性恶”观念认为女性是邪恶的,带有致命性的诱惑。也就是说,女性使男性堕落。当时,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金钱伴生的所有肮脏和丑恶也随之出现,有些女性已成为为金钱可以交换肉体和灵魂的风尘女子,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类在拜金漩涡中迷失的女主角。毛姆的母亲是一位可人儿,过着适度优雅、奢侈的生活,幼年的毛姆独享着母亲的爱。在毛姆8岁时,母亲病逝。而他对母亲的崇敬和羡慕从未停止,母亲在他心目中已经理想化了。母爱的缺失激发了毛姆对爱的强烈需求,而这种爱的需求终未得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女人不是迷恋他的金钱、声誉、地位,就是虚伪地和他逢场作戏,现实世界中理想女性的缺失让毛姆对她们产生了嫌恶之情。生来个子矮小、口吃、求婚遭到拒绝使他对女人失去了信心,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婚姻的悲剧结局。因为毛姆认为妻子嫁给他只是贪图他的名誉、地位、金钱,他们的婚姻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迫于道义的压力。蒙受离婚羞辱的毛姆到了晚年还对其前妻怀恨在心,不肯错过任何责骂她的机会和场合。他把女人概括为太精打细算,太狡猾,太“文明”。他对女性抱有极强的偏见和厌恶,只有在作品中,他才能将这种愤恨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毛姆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女性倾向,这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分析了毛姆的小说后得出的结论。
一、毛姆小说中的“恶女”形象
毛姆把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性看成是红颜祸水,她们诱惑男人,是导致男人堕落的根源,一大批“恶女”形象在他的小说中亮相。在毛姆笔下,“恶女”大致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来愚昧迟钝又自愿堕落型的,这类女性以《雨》中的汤普森小姐和《人性的枷锁》中的米尔德里德为代表。毛姆对这类女性表现出极度的厌恶之情,对她们的悲剧结局大加贬斥、毫不留情。另一类女性是那些外表温柔可爱,穿着讲究,但内心充满私欲,冷酷无情,竭尽所能去控制男人的权欲型的,这类女性包括小说《刀锋》中的伊莎贝尔、《寻欢作乐》中的特拉福德太太,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布兰奇则是毛姆所憎恶的这类女人的代表。毛姆借恩特里,克兰德之口表达了对西方社会中“恶女”的批判:“如果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否则她是不会满足的。女人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心胸狭窄,对那些不能理解的抽象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装的都是物质、金钱和地位,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嫉妒。男人的灵魂喜欢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而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可见,在毛姆眼中,女人是诱惑男人、导致男人堕落和毁灭的祸水,其笔下的女性几乎都被塑造成可憎的“恶魔”形象。
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的米尔德里德爱金钱,讲虚荣,空虚庸俗得让人难以容忍。她一次又一次地戏弄、欺骗爱她的菲利浦,需要他时,甜言蜜语;不需要他时,一脚踢开。她对他只是利用,没有牵绊,也不像妻子那样网罗住他,束缚他。而对男人而言,她就像一件工具,需要时招之即来,不需要时尽可弃之不理。小说中体现了毛姆讨厌女人、讨厌被女人束缚住手脚的感觉。
小说《刀锋》中的伊莎贝尔是一个贪图享受的姑娘,毛姆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姻的阴谋。在她的世界里,“她并不担心钱,因为她从来就没尝到没有眼前这一切的滋味,可是她本能地感到钱的重要性。钱意味着权势和社会地位。人的一生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她的一生显然应放在这上面。”她热爱生活,热爱纸醉金迷的生活更胜于爱拉里。这种女人被毛姆视为虚伪、贪婪的“恶女”。
小说《月亮和六便土》更充分展露了毛姆对西方社会女性的贬斥和厌恶,他认为女人带给男人的是混乱,是冲突,是焦虑,是不断地破坏,是满屋子的暴风雨。小说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个妻子是毛姆妻子的化身,克兰德的妻子为丈夫生儿育女,恪守妇道,但并不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而仅仅是因为丈夫为自己提供保护伞,使她的生活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像西莉一样,毛姆认为西莉怀上孩子是为了拴住他,看似幸福的婚姻成了他的枷锁。他看不到西莉的优点和长处,只认为她将在感情和金钱上把他榨干,她把丈夫当做维持正常生活的工具,而非情感上的依托和灵魂上对等的交流。小说中的第二个女性勃朗什是毛姆对当时大多数女性的刻画,她道德感很强、相貌滑稽、品性淳厚,但最终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抛夫弃家,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想留住克兰德。毛姆借克兰德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嫌恶,他认为女人是男人享乐的工具;女人是像狗一样的奇怪动物,不管男人怎样对待她们,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女性根本没有灵魂,就是依附于男人的行尸走肉.不难看出,毛姆眼中的女性一无是处,是一种供男人享乐的工具。
在短篇小说《灵机一动》中,主人公福雷斯特夫人是专职作家,表面上她具有“男性气质”,创
中国大学网 《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篇5:读鲁迅鲁迅笔下的人物有感
读鲁迅鲁迅笔下的人物有感
鲁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大文豪,而在他的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对旧社会、对不知反抗的政府的讽刺。而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文采十分出众,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认为鲁迅先生最杰出的',还是描写人物的时候,那种若隐若现的悲哀。
就拿闰土来说吧,闰土本来是一个淳朴的少年,小时候对鲁迅先生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地方,都是一同玩耍的朋友,是没有什么隔阂的——因为那时候他们还没有被旧社会的想法毒害,还没有被那种不平等的想法所被统治,因而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平等的,是没有不平等的友谊,更是一份纯粹无暇的友谊。
然而长大后的闰土便不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便是已可悲的被不平等的想法所统治了,他认为少爷和奴才是不一样的。当鲁迅先生听到闰土毕恭毕敬的对着他说:“老爷!”的时候,鲁迅先生又会有什么感想——难道仅仅只是对他的老朋友闰土的一声叹息吗?
我们,都是一个种族的人,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是互相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不去看旧社会那腐朽的政策,把握住崭新的现在,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才能让我们都是彼此平等的、没有任何隔阂的。
篇6:浅谈老舍笔下《骆驼祥子》的人物
摘 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祥子由一个憨厚、勤劳、有着执著理想追求的人力车夫经过三起三落的生活打击之后,变得消沉、放荡、善耍无赖。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祥子的悲剧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一、社会悲剧,二、婚姻悲剧,三、性格悲剧。
关键词:老舍;人物塑造;骆驼祥子;悲剧命运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描绘。祥子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被剥削、被压迫,靠出卖劳动力赚钱的劳动人民。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尤其是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但是,最终向命运完全屈服,并一步步滑向堕落的深渊。祥子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下面就祥子悲剧命运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社会悲剧
祥子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是由于军阀的连年混战、兵匪的生灵涂炭。祥子生在农村,日益混乱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失去了父母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但他并不眷恋土地,他把能产生馒头和烙饼的城市当做一块宝地,十八岁的时候便只好跑到城里来谋生,他想成为一个有安稳生活的劳动者。他没有不良嗜好,“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不久,他便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于是,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农村有了土地,就能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经过整整三年的辛苦劳动,祥子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终于买下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祥子的新车刚拉了半年的时候,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起来,祥子还是照常拉车。为了贪图比以往多好几倍的几个钱,他怀着侥幸心理,大着胆子和一个光头的矮子拉几个学生去清华,刚出城门,祥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他的衣服鞋帽,甚至系腰的布带,都被匪兵们抢去了。他几年的血汗钱挣出来的车也没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这样坚强的祥子还是落泪了。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二、婚姻悲剧
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无疑是一种灾难。虎妞作为剥削者的女儿与被剥削者的妻子,一方面,他染上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吃懒做、善玩心计,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深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毒害,心理也因此变态。在她与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理想生活的轨道:放弃劳动,做一个靠出租洋车、剥削别人的车厂主。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
祥子的这段婚姻最后让自己又变得一贫如洗,这不得不说祥子的婚姻是悲剧的,带给他的并没有什么幸福,娶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女子,拉的不是自己买的车,最后以为会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也没能顺利来到人世。这样的悲剧遭遇使祥子的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摧残与打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疲惫的悲剧结局。
三、性格悲剧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
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地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但是,祥子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投机取巧,只懂得埋头苦干,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的命运。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不仅是对祥子沉痛地批判,更是对罪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可见,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有力地概括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道路。他们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地拼命挣扎,但终于失败。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唐玲艳.认同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成因分析[J].沧桑,(2).
[2]徐思义.无可逃遁的“围城”命运:“骆驼祥子”悲剧形象解读[J].山花,2009(2).
篇7:写作方法:你笔下的人物从何而来?
你笔下的人物从哪里来?
01/ 从生活里来
想必你也听说过模仿论——艺术源于生活。但你认为不是源于自己的生活,因为身边发生的事都普普通通、枯燥乏味。
但你错了。对你来说很普通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会很特别。而且,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会因为你描述的角度不同而焕发异彩。
这让我想到之前读过的一部书,讲的是佐治亚州山村里一群青少年的故事。这帮孩子想要去拜访精灵,他们以为美国是“永恒青春之地”(Tir Nan Og)Tir Nan Og一词出自爱尔兰凯尔特神话,其意为“the land of eternal youth”,即“永恒青春之地”,传说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树叶永远不会从枝头凋落,一年四季都被鲜花环绕,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们的芳香。内容有点像荷马的《伊利亚特》(Iliad),神灵通过操控人类达到自己的目的。一直读到第二册,我才意识到作者可能并不清楚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在哪里。
对作者本人而言,佐治亚州是个平常之地,让他着迷的是精灵,第二册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精灵居住之地。但对我而言,精灵居住的梦幻岛却平淡无奇。那么多的幻想故事都类似,我感到厌倦。这个故事吸引我的地方,在佐治亚,此地既真实可信,又有些陌生。作者觉得平淡乏味的东西恰恰是我为之着迷的东西。
所以,当你寻找合适的人物时,先把网撒向自己的日常生活:你遇见过的、了解的人,当然还有你自己。
02/ 从观察中来
有些写作者会随身携带笔记本、录音设备,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或对话片段。你在加油站、在杂货铺排队结账时,在预约见面的等候室里,都可能听到别人讲有趣的故事,表达独特的观点,做各种动作:滑稽的、讨厌的、奇怪的、特别的动作。这些观察都可能帮助你构思一个迷人的人物。
比如说,最近我在本地超市买东西,正好赶上下班高峰。我想快点结账,于是找到最短的队伍,排在一个女顾客后面,她购物篮里只有几样东西,一定结账很快。但就在等待的时候,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手里抱着一堆东西过来了。好吧,我实话实说好了:其实就一个孩子,他和父亲不过就是每人多加了一两样物品。但我一想到这个场景,就下意识地夸大了。我大脑里的点子之网在无意识中自动运行起来。带点夸张会让故事更有张力,不是吗?
无论如何,这个家庭会成为我以后某个故事的素材。我不确定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我觉得跟这对父母急于节省时间有关,也可能与这个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有关,毕竟父母都要工作、孩子们要上学。无论如何,他们在来超市的路上,已经分配好购物清单,每人负责到一个区域寻找商品。母亲负责推购物车去排队,大家刚好有足够的时间挑好一堆物品。谁没完成任务,在吃饭时,会很尴尬,因为缺了某种材料,让某道菜无法上桌。
当然这还不算一个故事。这只是个家庭喜剧的场景。但我可以想象该怎么利用它。比如说,其中有个孩子适事的主角,为此感到深深的窘迫。接着我会来个反转,原来这孩子正是这个分工模式的设计者,觉得家人都做得不如自己。我还可以让家庭成员进行比赛,看看谁找到的物品最多。我的主人公总是能赢,因为他在超市里奔走的时候,看到别人购物车里有自己想要的物品,顺手就拿走了,根本不需要到货柜上找。一个普通的日常观察,可以发展出许多的可能性。
无论我最后如何利用这个点子,它的来源,就是我在超市看到的人。
但是,请记住,你听到的对话、你观察到的事件,不大可能原封不动地成为故事内容。你不需要像我这样夸张地加工,但你确实需要通过普通的事件想象出点子。
如果有人说了很有意思的话,你要问自己,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说话?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不要停留在第一反应上。在你把其中的故事与人物潜力萃取出来之前,一次有趣的观察,最多不过可以提供类似于背景的东西,为故事增添一分色彩。
03/ 从熟悉的人里来
我认识的很多作家都从朋友和家人身上寻找人物原型。我有时也会这样。
为什么不呢?你认识他们。你了解他们特有的说话方式、癖好、优缺点。而且,描述一个你认识的人要比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人容易得多。
这些都对。但同时也要警惕,有两种情况是会出岔子的:
第一,从生活里寻找人物可能导致糟糕的虚构。
你可能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这个人,毕竟,你从未进入他的记忆和灵魂。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为何要做某件事,你知道的只是他嘴上说的或是你自己猜的。但是,一旦这个人成为你笔下的人物,你要了解的就必须比实际的更多。所以,这不守于临摹真人的问题。在一个真正的人物诞生之前,你需要创造,即使你自以为对他有很深的了解。
同时,如果要利用真实生活,你很容易忘记读者其实并不知道这件事确实发生在你朋友身上。如果事件本身比较诡异,你要给读者足够的理由相信它。你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因此完全不解释这件事怎么会发生,人物为何会这样做。结果就是,你的故事中最符合事实的部分却显得最不可信。
第二,虚构故事的可信度并不源于事实,而取决于读者的感觉,即他们觉得事情是否可能发生。
你越偏离可信范围,你就得花越多的时间去找合理性,用大量细节来展示过程,解释行为动机和因果,这样读者才愿意相信。在虚构故事中,“它真的这样发生了”是无力的辩解。
★ 儒林外史观后感
★ 匡超人简介
【看吴敬梓笔下人物(精选7篇)】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初中生优秀读后感2024-02-20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2022-06-06
《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2022-06-25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2022-11-19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优秀2024-04-08
儒林外史读后感怎么写2023-01-28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2023-05-25
儒林外史简单读后感小学生2023-01-11
《儒林外史》读后感-汤浩2022-04-29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500字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