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陈敏学当卧底的故事(整理8篇)由网友“冲锋碳水炸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抗日英雄陈敏学当卧底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抗日英雄陈敏学当卧底的故事
13岁潜伏日军做翻译 投身抗日义不容辞
陈敏学,1929年生,是土生土长的广东省深圳市东门人,当时家在“深圳墟”,即今天的老东门一带。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分三路在大亚湾沿澳头至平海强行登陆,入侵后派一小股部队驻扎在“深圳墟”一带,并开设了一个学习班,逼迫小学生到那里学日语。陈敏学和四、五十个孩子都被拉去。
1943年,陈敏学13岁不到14岁,学了3年日语后出口流利。日军看中这个小鬼的聪明伶俐,将他招到司令部,强迫他给日本人做翻译。日军可谓费尽心机“培养”陈敏学,还给他起了个日本名字“铃木三郎”。
1943年年底,一个寒冷的夜晚,陈敏学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自称是东宝抗日游击队的。他向陈敏学问了一些他在宣抚班当翻译的`情况后,很严肃地说:“我们已经了解过你的情况,知道你在给日军当翻译时,没有干过什么坏事,也帮过不少老百姓,同情被日本仔迫害的人,你也曾经无意中解救过我们的游击队员,他们反映你有正义感,所以,我今天来找你,是想你为我们做点事情。”
陈敏学对游击队早有所闻,他们神出鬼没,炸桥梁、毁铁路、烧炮楼、袭击日军,有时岗田部队抬着伤员回来,陈敏学还暗中叫好呢!可他从来没见过游击队,今天他们竟然找上门来了,面对这个在黑暗中看不清面目的人,他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与惊讶。
“你去帮我们了解日本鬼子的情况,譬如长官叫什么名字,部队叫什么番号,有多少人数,有什么武器,什么时候到哪里去;还有,如果有游击队员被抓,我们会设法通知你,你要想办法协助我们营救。记住!你做这些事情,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兄弟!不然,会招杀身之祸。”来人口气带点命令式,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来人拍了拍他的脑袋,之后便消失在夜幕中。陈敏学到现在也搞不清楚,来找他的这个人是谁,是怎么样找到他的。陈敏学没提条件,也不讲报酬,自己都说不清当时为何一口就答应了人家。用现代的意识很难诠释往日的观念,陈敏学当时的举动,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民族灾难,对侵略者有切肤之恨的人才能理解!
14岁被迫从事“洋行翻译” 不畏严刑拷打
1944年,驻深日军调防,新来的日军取代了岗田部队,陈敏学在日军的临时“编外翻译”生涯也就此结束。15岁这年,他进入日本兵牟田退役后开的“安东洋行”,负责翻译工作。
陈敏学被“安东洋行”聘用不久,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便教育他参加抗日斗争,发展他为游击队的情报人员。
几次突击行动受挫,日军对陈敏学的身份产生怀疑。陈敏学被带到宪兵队的审讯室,这里是老百姓的鬼门关。很多群众都曾在这里被刑讯逼供,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压竹杠、吊飞机,拷问谁是共产党、游击队。
被审讯时,他装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我一直在安东洋行当翻译,怎么成了游击队了。你如果不相信,那就杀了我吧!”说完,把头一扬,闭上眼睛。
中岛盯着陈敏学的表情,突然双手一挥,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说:“好!你想死我就成全你,现在我倒数30下,如果不说实话,我就杀了你!30、29、28……”
这时,陈敏学觉得地球好像停止了转动,眼前一片红色,身上直冒冷汗。可是“飕”的一阵凉风过后,他觉得自己的脑袋好像还在脖子上,赶忙用手捂着划出血痕的颈部。原来中岛下刀的瞬间,把刀刃反了过去,用刀背往下划的。
审讯一直延续到下午5点,中岛严刑拷问,一无所获。于是恼羞成怒,狠狠推了陈敏学一把,歇斯底里地吼着说:“八格牙鲁!开路!你马上滚蛋,我不想见到你,再让我见到你就立即杀了你!”
15岁见证抗日胜利 日军宣告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告投降。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在日军撤离后,立即进驻沙头角,并在东和小学举行了入城仪式。当地老百姓,沿街挂灯笼,点爆竹,夹道欢迎子弟兵,庆祝抗战胜利。当陈敏学挎着驳壳枪随部队出现在沙头角时,大家才知道“安东洋行”的小翻译原来是游击队员。
沙头角中队队长邓华率领几位游击队员,代表东江纵队接受日军投降。在接受了一个宪兵队士兵投降的返回途中,日军警备队设下埋伏,并叫嚣说“武器不能交给游击队。”邓华让陈敏学把他的交涉理由翻译给对方听,见到陈敏学,这群日本兵傻了眼:这不是铃木三郎嘛?原来是给游击队的干活!“我仰着头,理直气壮翻译给他们听,日军哑口无言,面面相觑。”时过境迁,提及当时的经过,老人一脸自豪。
篇2:抗日英雄故事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__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__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篇3:抗日英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
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槍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篇4:短篇的抗日英雄故事
短篇的抗日英雄故事1:生死一刻 他选择与敌机对撞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一条以陈怀民命名的小路,时常会唤起人们对这位抗日英烈的记忆。4月下旬,记者专访陈怀民的侄子陈德,听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传奇。
今年67岁的陈德,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是陈怀民的哥哥陈天和之子。陈德告诉记者,他是听着父辈们讲述叔叔的抗战故事长大的。
“叔叔原名叫陈天民,参军后改名陈怀民,意即有所作为、爱国怀民。淞沪会战爆发后,年仅16岁的叔叔,与他的兄长、我的父亲陈天和一起投笔从戎。”
说起陈怀民的经历,年近古稀的陈德如数家珍:“从毕业到牺牲的2年多里,叔叔分别在淞沪、南京、台儿庄和武汉等地参加了5次重大战役,歼灭敌机8架,展示出非凡的空战天赋。”
1938年4月29日,日军36架“九六”战斗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杀气腾腾地扑向武汉。陈怀民所在的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队,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斗。
“那一战,叔叔浑身是胆,作战十分英勇,开战不到5分钟就咬住了一架敌机。‘哒哒哒’随着一串猛烈的机枪扫射,炽热的弹头击中了敌机的油箱。‘轰’的一声,敌机燃起一团大火,一头栽向滚滚江涛……”讲到动情处,陈德沧桑的面庞上洋溢出自豪的神情。
“空中,叔叔的座机成了众矢之的,5架敌机将他团团围住。突然,机身一阵颤动,一发炮弹击中座机,叔叔的胸部也被一块灼热的弹片击中,殷红的鲜血不断涌出来。此时,飞机油料所剩无几,子弹也全部打光……”陈德揩了揩眼角的泪水,稍作停顿后激动地回忆道,“紧急关头,叔叔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他驾驶冒着青烟的飞机,向上倒翻180度,猛地拉大油门,呼啸着扑向一架敌机……”
一声巨响过后,两团烈火飘坠长江。一个月后,陈怀民的遗体才从长江中被打捞上来。追悼会那天,2万多人前来致祭,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武汉办事处为他敬献了花圈和横幅,挽联和横幅上分别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
然而,比起家仇国恨的血泪心结,陈家人更愿意诉说他们对和平的呼唤。陈德告诉记者,陈怀民驾机对撞的日本飞行员,名叫高桥宪一。后来,人们在高桥宪一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封他妻子美惠子写的亲笔信和一张照片,字里行间流露出美惠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怨恨。
“看到美惠子写给高桥宪一的信后,我们陈家人感到大家都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陈德介绍,他的姑姑(陈怀民的妹妹)陈难亲笔给美惠子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信,希望化解日本普通民众因受军国主义欺骗而产生的民族仇恨。后来,这封信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陈德说,世人应当从残酷的战争中得到警示,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短篇的抗日英雄故事2:抗日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
儿童团长李爱民那时13岁,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热爱八路军,帮助八路军做了许多抗日的工作,最后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给大家讲几个李爱民帮助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一定很感动。像李爱民这样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记他们,要努力学习他们的爱国牺牲精神,立志献身全面建设小康,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
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生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
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
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
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
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
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
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
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
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明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有的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的挺顺利,挺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
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
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
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
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
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
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
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
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
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
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
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
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
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
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
“口令!”
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
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
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白家庄的。”
“干什么来了?”
“收粮食啊!”
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里呗!”
“你们村的村长是谁?”
“我不知道。”
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
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
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
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短篇的抗日英雄故事3:用生命为黄河“架桥”
从北京南站乘坐京沪高铁列车,不到两小时就到达济南。再驱车1个多小时,就进入山东滨州市惠民县地界。蓝天白云下,道路两边的参天大树和绿油油的田野,以及鳞次栉比的农民新居,让人感受到鲁北平原的生机与活力。
时光回到7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番景象。大片土地被日寇占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在这里展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以北建立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黄河以南建立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在这两区中间是一个由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完全控制的地带。为打通两区之间的联系,形成抗战合力,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故事。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惠民县淄角镇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抗战时期发生在当地沙窝突围战、夹河战斗以及李茂战斗中牺牲的91名烈士的忠骨。
陵园里,一方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墓碑格外醒目。惠民县党史委副主任孟书军告诉我们,这里安息着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前来山东抗战的八路军将领杨忠烈士。
1940年,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指挥部决定:打通“两区”的联系,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遵照这个指示,冀鲁边军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下进军。但是,前两次“打通”均未成功。时任115师教导六旅政治部主任、鲁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杨忠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十七团执行了第三次“打通”任务。他沿途大造抗战声势,宣传和发动群众,并消灭了一些零星敌人。1941年9月3日,杨忠带领部队到达惠民县境内,再进一步就可以过黄河与南岸的清河军区接头了。对于我军的大胆突破,日寇非常恐慌,急忙集结了20xx人组成的六路讨伐队,配有汽车50辆,迫击炮20余门,逐步压缩包围圈。翌日,杨忠正在带领干部察看地形,准备渡河方案,突然侦察员跑来报告,发现大批日军已包围驻地。
孟书军说,敌人偷偷包围了旅政治部机关、一营驻地和三营驻地。在敌人的疯狂夹击下,杨忠带领的部队陷入了困境。突围时,机枪手中弹牺牲,杨忠拿过机枪,向敌人一顿猛扫,一下撂倒了10多个鬼子,掩护队伍冲出。杨忠突围至陈庄、牛庄时,三营已经转移,他在撤离的途中又遭遇日军阻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在那场战斗的发生地辛店镇夹河村,88岁的周道河老人对74年前的那场战斗记忆犹新。周道河从12岁就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壮丁,主要是挖沟、修公路、修炮楼。“干活的地方离这里有20多里地,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就要赶到,晚上落了太阳才能回来。一干就是一天,吃饭就站着,用手从口袋里撕点干粮放在嘴里。鬼子看到谁不顺眼,就扒了他上衣,让他挨着冻在公路上跑。我两次亲眼见到鬼子用枪打死老百姓。”
孟书军介绍说,夹河突围战中,杨忠及近百名指战员壮烈牺牲。115师教导六旅十六团团长杨承德、政委陈德、副团长杜步舟及全团指战员们听到杨忠及其战友牺牲的消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纷纷请战,坚决要求为死难的战友报仇。
夹河战斗的第二天(9月6日),十六团在距夹河不远的岳(福岳)、白(龙白)、国(国杨)一带,以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灭日伪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让敌人加倍偿还了这笔血债,并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的光辉战例。
在夹河战斗后的18天,十六团改由敌人兵力薄弱的无棣县境沿海边东南行,辗转行军1863华里,经大小战斗9次,终于在9月下旬,在利津东北与清河部队会师,完成了两个地区的联系任务。
1941年10月13日,115师政治部发出电报,向总政治部报告了惠民夹河战斗的情况。电文说:“杨忠的牺牲,不仅是我党我军的损失,也是国家民族的损失……”
走进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沿着历史的足迹穿梭其间,又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向人们诉说起那段浴血岁月。在旧址一角,一座彩色人物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孟书军介绍说,这是英雄交通员王壮基,在渤海区(1944年1月,由冀鲁边和清河军区合并而成)光荣的抗战历程中,王壮基为打通两区联系壮烈牺牲。
1941年,为了和清河区建立联系,冀鲁边区首长给清河区的杨国夫司令员写了一封信,派熟悉地形的交通员王壮基去完成任务,这是个非常艰巨危险的任务,要步行数百里,穿过好几个县的敌占区,经过黄河等几十处关卡。
行前,王壮基打扮成商人模样,把密信藏在夹袄的棉絮里,巧妙地躲过了日伪军的一道道关卡,把信顺利地送到了杨国夫手中。杨国夫详细询问了冀鲁边区的斗争情况。十多天后,派一支小部队护送王壮基过了小清河,并带回了清河区的复信。
旅党委研究了复信,决定派王壮基再渡黄河,把电报密码送到清河区,以便通讯联络。旅部领导把密电码交给他,郑重地叮嘱:这是一项绝对机密的任务,不准泄露给任何人;要千方百计把密电码送到清河区,亲手交给杨国夫司令员;遇到危急情况时,首先把密电码销毁。
12月,王壮基将密电码送到了清河区,空中联络终于打通。中旬的一天,王壮基携密信从清河区返回,在回来的路上被敌人搜捕发现,逃跑中腿部中弹负伤。为了防止密信落入敌手,王壮基将信撕碎塞进嘴里,使劲嚼着往肚里咽。但由于口干舌燥,怎么也咽不下去。他又使劲在地下刨了几下,但土块冻得像石头一样,一点也挖不动。千钧一发之际,王壮基忍着剧痛将密信塞进了腿部的枪眼。敌人把王壮基吊起来拷打,要他说出机密,他只是闭目微笑,不吐一字。连续遭受了两天两夜的严刑审讯,王壮基的四肢全被打断,仍然守口如瓶。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对他下了毒手。
王壮基临刑前,将他的被捕经过告诉了同狱的一位战友,要他设法转告党组织:“我已经完成任务,虽死无憾!”后来这位战友越狱出来,在黄河岸边找到了王壮基的遗体,信纸仍旧深深地藏在烈士遗体的大腿里,字迹已被血渍模糊了。
王壮基用鲜血和生命架起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系的空中桥梁,无线电波在黄河上空回荡,恰似敌人无法切断的长虹。
篇5:抗日小英雄故事精选
抗日小英雄故事大全精选1:抗战老兵冯殿功
1942年秋天,高苑县(今山东省高青县)北部的一个日军营地中,谁也没有发现,一个12岁的少年,在给日本人添水烧火之后,偷偷的拿了日本军的100发子弹,回到八路军队伍里。
这名少年,就是如今高青县芦湖街道办事处司官村的一名抗战老兵——冯殿功。84岁的冯殿功老人,自1942年起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小几十场战役,直至1956年才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我从12岁开始跟着王京仁去当兵,一直到56年才复原回家,这些都是我当兵期间获得的军章和证书。”冯殿功老人将他的军章都小心翼翼的别在衣服的右侧,笔直的坐着,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冯殿功出生于司官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命运并没有赐予他一帆风顺。冯殿功六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续弦,后母带着一个儿子来到冯殿功家,冯殿功就成了没有娘的孩子。
1942年,邻居王京仁成为抗日协会自卫队第十中队队长,看到在家无人看管的冯殿功,就对他说:“你在家又没人管,跟着我去打鬼子吧。”12岁的冯殿功就这样去了军营,当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由于年龄小,不受日本人怀疑,部队给冯殿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假装普通百姓为日本人“上夫”(音译),也就是给日本人烧水,“那时候,日本人常常让一些百姓去他们营地里干活、劈柴、烧水。”冯殿功以村民孩子的身份成功潜入敌营中。
“当时我记得,是南北两间屋,北边是维持会(汉奸营),南边是鬼子军,枪都在屋上头驾着,两个屋中间有个仓库,全是枪支弹药。我就从窗户里爬了进去,拿了100发子弹就往外跑。”冯殿功回忆道,“我往外跑着,后头的汉奸就大喊问我干啥去?我说找乡长去。那时候我个子小,衣服又大,把子弹藏在衣服里面,他们谁都没发现,就带着子弹回部队里了。”
1943年3月,由于队长王京仁在战斗中牺牲,冯殿功被分到了独立十二团,由于年龄小,冯殿功加入十二团后,并没有让他去上前线,而是让他在后勤处打打下手。后来,由于冯殿功熟悉马性,会骑马,就当了一名骑兵通讯员。
1945春天,部队接到命令,要前往高城打击汉奸老朱所在的一个营,汉奸老朱是当时高青和博兴让人闻风丧胆的伪军头领,仰仗着日本人撑腰,经常残害百姓。
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一个团的人跟着商团长,夜晚9点出发,从高苑县县城一直到高城,整整25里地,他们走了四个多小时的。“四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累,一想到要去消灭鬼子,走多远的路,我们都觉得充满干劲。”
凌晨1点,到达高城镇鬼子炮楼驻扎地,八四团的战士采用包围作战战术,把炮楼悄悄的包围起来。2点钟,派先锋部队将炸药安放在炮楼北侧,引燃炸药,炸开城门。问起这仗是怎么打的,冯殿功老人说:“还能怎么打?我们拿着枪,看见敌人,我们就开枪。”
这场高城战役,整整打了五个小时。炮楼中所有敌军均被冯殿功所在部队消灭,活捉日本兵数十名。
“1945年8月15日,就是这一天,日本鬼子宣布投降了。”冯殿功老人说,“8月17日,我们前往周村八里河,去炮楼上上俘虏。”
据老人回忆,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其所在的八十四团于八里河缴获日军机枪四挺,重机枪2挺,步枪不计其数。“那时候的日本人已经不抵抗了,也不和我们打了,但是就是不交抢,我们周旋了好久,才缴获武器。”
日本人投降以后,均被送往济南,冯殿功老人的部队负责护送。“我们心里也恨,但是我们是军人,得服从命令,我们也是汉子,投降了,我们就不打了。”冯殿功老人说这话的时候,咬牙切齿。
抗战结束后,冯殿功老人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多次战役,1956年3月6日,冯殿功老人回到家乡,成了退役老兵,也成了一名普通的司官村村民,同年,便于家中与同乡女子接了婚,成了家。“我爸很少跟我提他们打仗的岁月,我都是听村里其他老人说,才知道我爸是老战士。”冯殿功的儿子向营说道。
这名云淡风轻的老人,在70年前,用他的智慧和身躯,帮助我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抗日小英雄故事大全精选2:宁做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
有时,历史会是巧合;有时,历史会是一种必然。
巧合的是,同样是率部奋勇抗日以身殉国的着名将领,赵登禹和佟麟阁的牺牲日是同一天——1937年7月28日;而必然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那就是“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沿着历史的足迹,再次走近卢沟桥。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经历岁月的洗礼已斑驳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桥上的两排石狮子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继、浴血疆场的铁血故事。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热闹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只有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他英勇壮烈的一生。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1920xx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冯玉祥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魔掌。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时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还身先士卒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的安全至关重要。经第29军军部研究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赵登禹率部与铃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分路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临出发前他的一番战前动员慷慨激昂:“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
此次夜袭砍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日本鬼子夜半身首异处,孰能不胆破?“之后俘虏日本兵时,总会发现脖子上多了一层铁围脖,据说是用来防备第29军将士的大刀片,那大刀砍下去时直冒火星子。”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回忆,这场大捷让父亲率领的大刀队一战成名,后来作曲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7日夜,日军从北平、天津等地向第29军阵地发起全线进攻。第29军各部队顽强抵抗,战争大规模升级。7月28日上午,军长宋哲元任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地区部队总指挥,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第29军将士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第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
不久,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凶残狡诈的日军窥出了他们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封锁道路。
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时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但他坚决不肯,继续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
突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赵登禹醒来后含泪对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了。”赵登禹说罢壮烈殉国,终年39岁。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功勋,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原第29军将领何基沣专程赶到北平,将赵登禹和部分第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的西道口。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赵登禹家属签发了第80号烈属证书。
抗日小英雄故事大全精选3:抗战英雄左权的故事
左权1920xx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0xx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亲自为他写下了荡气回肠,彪炳史册的悼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为纪念左权将军,1942年9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根据辽县人民的强烈愿望,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左权将军戎马一生,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后人继承和学习。
1940年前后,日本侵略军对我解放区实行“三光”政策,在这个节骨眼上,太行山区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左权将军一面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一面带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当八路军总部来到辽县麻田村时,左权将军听说民房不宽裕,就主动住在村中的一座小庙院里。从老乡家借来一张旧方桌,靠山墙用门板支了一个床铺,上面放着他仅有的一床薄薄的被褥,后墙上挂了一张画满红箭头的军用地图,窗台上摆了一大摞书,就布置好了他的寝室兼办公室。
左权同志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工作可以比别人多做,生活却不能比别人特殊。”炊事人员看着左权将军因工作忙累,身体一天天消瘦了,就把部队喂养的鸡杀了一只炖好,给左权将军端去。可是,他却悄悄的送给了伤病员吃。当伤病员又给他送回来时,他就生气的说:“你们在抢林弹雨中爬来爬去,挂了花,流了血,多吃点肉,养好身体,多杀敌人,不等于爱护我军吗?”左权将军就是这样,别人送给他的食品,他却不轻易吃一口,总是送给别人。
有一次,左权将军的袜子破得实在不能穿了,脚后跟补了三四层,再也不好补了,勤务员带着请示的口气对他说:“参谋长,用这个月的津贴费买两双袜子吧!”原来这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名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每个月才有5块钱的津贴,买了袜子就不能吸烟了。当时,战事频繁,除了战斗,每天都要熬夜工作。因此,烟似乎比袜子更需要些。他便决定:再想想办法,对付到下个月再说。
几十年风雨春秋,70载沧桑巨变。左权县人民永远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始终秉承着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在几代人的拼搏奋斗下,使得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县人民在将军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正朝着努力建设“能源工业强区、核桃产业大县、山水宜居名城、特色旅游胜地、和谐幸福家园”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行……
篇6:抗日英雄的故事精选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 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篇7:抗日英雄小故事
抗日英雄小故事4:抗日英雄赵登禹的故事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
抗日英雄小故事5:杨靖宇抵制日货的斗争
192月13日,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
“两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东北农村小康之家的写照,用到中原及全国各地,同样适用。杨靖宇家有20亩地,又租种地主10亩,自有数间草房及耕牛、农具,父母勤劳苦作,省吃俭用,加上一对小儿女的四口之家,光景应该说是可以的。五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与他和比他小四岁的妹妹,依靠叔叔,和祖母、叔叔家一起生活。丧父失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但在经济上仍是可以的。杨靖宇一直没有中断学业,应能证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这个家族的和谐,重视教育。
“杨靖宇”这个如今人人皆知的姓名,是1932年11月作为满洲省委巡视员到磐石、海龙地区巡视工作时用的,之前还曾用过周敏、张贯一、乃超的化名。杨靖宇本姓马,八岁在本村读书时,先生给他起名“尚德”,即马尚德。以至于建国后好长时间,他的女儿马锦云和马氏家族的人,都不知道民族英雄杨靖宇是他们的亲人。
杨靖宇聪明、勤奋,从私塾读到县立高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一直很好。他尊重老师,和同学不笑不说话,又有反抗精神。
中秋节,叔叔买来四盒月饼,去地主家送礼,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杨靖宇说咱租他的地,不欠他租子,凭什么给他送礼?不合理的规矩就得改了它。
“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县立高小当官、有钱人的孩子,也欺负穷人家的孩子。杨靖宇后来1.80米出头的个头,这时也身高力壮,没人敢欺负他,可谁欺负别人也不行。班里有个“孙少爷”,把人打了,还让人家给他当马骑。杨靖宇听说了,把这小子胖揍一顿,问他还欺不欺负人了,并警告他不准向他老子告状,不然还揍你。
杨靖宇参加抵制日货斗争,把与县长勾结的商家的日货都没收了。县里指示校长管教杨靖宇等人,杨靖宇说你在修身课上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尊严为先”,却屈从于反动官府,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校长恼羞成怒,威胁要开除他们的学籍。杨靖宇说你若敢开除学生,我就号召全校罢课,要求罢免校长。
“五卅运动”中,杨靖宇作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学生代表,在街头讲演,组织募捐,搜查日货、英货,支援上海同胞的反帝斗争。
1926年秋,正当北伐军即将进军河南之际,杨靖宇在第一工业学校初级班毕业。遵照党的指示,辍学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翌年4月,确山暴动,杨靖宇率数万农民,激战两昼夜,打下县城,活捉县长,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包括杨靖宇在内的7名委员,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
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又指挥了刘店秋收起义。胜利后,农民革命军在总指挥杨靖宇、党代表李鸣岐率领下,在豫东南的确山、汝南、正阳、信阳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农村根据地,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9年5月,河南省委派杨靖宇到上海中共中央训练班学习。因为他在河南已为敌人所熟悉,两个月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东北。从此,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大个子青年的足迹和名字,就和这片苦难深重的黑土地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变麻袋。”
现在,在民间被称做“千金寨”的抚顺,来了个“山东张”、“张大个子”。
如今一提起煤,人们就会想到山西。而在20世纪中叶之前,没说的,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誉为“煤都”的抚顺了。1929年夏,当杨靖宇化名“张贯一”,被满洲省委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时,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基本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煤矿多由日本人经营,滚滚乌金流进日本人的钱包。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这工人运动是个新课题,杨靖宇把铺盖搬到工人的床铺上,和矿工一起劳动。你是哪旮旯人呀?俺是山东人。山东哪旮旯的呀?曹县。那时东南西北满,走到哪儿,见到个人,一开口,十有六七山东腔,煤矿工人当然也不例外。确山县靠近湖北,离山东远着呢,可山东话挺好学,一听是老乡,那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见他不笑不说话,又发现这人挺有文化,见多识广,有点儿空儿,身边就会聚拢些人,那目光亲切中透着信赖、尊敬。像“精忠报国”这样的故事,有人已经听过多少遍了,可从“山东张”、“张大个子”的嘴里讲出来,就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至于“剥削”、“压迫”、“阶级”、“阶级斗争”这些词句,听着无论多么新奇、陌生,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为“臭苦力”、“煤黑子”的人,也会从切身经历的苦难中,或多或少的有所领悟。
日本资本家要裁减工人,工人火了,这不是明摆着还让大家加班加点吗?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让杨靖宇拿主意。杨靖宇说:罢工,不给他干了,只要咱们团结起来,就能掐住小日本子的脖子!矿工很快行动起来,杨靖宇则带上几个工人去见日本资本家,让其收回裁人决定,提高矿工工资,不准加班加点,不答应这些条件就不复工。开头日本人挺硬气,撑到第四天头上撑不住了,不得不答应了全部条件。
8月1日是共产国际规定的“国际赤色日”,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大城市举行示威游行,组织暴动。这天晚上,团抚顺特支书记王振祥贴标语时被捕,酷刑下叛变了,致使以杨靖宇为首的十多人相继被捕。
日本警察觉得这回抓住条大鱼,甚至认为杨靖宇是满洲共产党领导人。杨靖宇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俺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警察署高等系刑事横烟吉星找来叛徒对质,杨靖宇一口咬定俺不认识这个人,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高等系主任蜂须贺重雄没招了,下令用重刑撬开杨靖宇的嘴巴。皮鞭抽,灌凉水,压杠子,坐老虎凳,关水牢,杨靖宇死去活来,就是那些话。二十五年后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蜂须贺重雄,在所写的供词中说:“横烟对其三十岁左右的被捕者进行审讯间,这人意志非常坚强,不谈抚顺组织。”
篇8:抗日英雄陈怀民生死一刻的故事
今年67岁的陈德,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是陈怀民的哥哥陈天和之子。陈德告诉记者,他是听着父辈们讲述叔叔的抗战故事长大的。
“叔叔原名叫陈天民,参军后改名陈怀民,意即有所作为、爱国怀民。淞沪会战爆发后,年仅16岁的叔叔,与他的兄长、我的父亲陈天和一起投笔从戎。”
说起陈怀民的经历,年近古稀的陈德如数家珍:“从毕业到牺牲的2年多里,叔叔分别在淞沪、南京、台儿庄和武汉等地参加了5次重大战役,歼灭敌机8架,展示出非凡的空战天赋。”
1938年4月29日,日军36架“九六”战斗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杀气腾腾地扑向武汉。陈怀民所在的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队,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斗。
“那一战,叔叔浑身是胆,作战十分英勇,开战不到5分钟就咬住了一架敌机。‘哒哒哒’随着一串猛烈的机枪扫射,炽热的弹头击中了敌机的油箱。‘轰’的一声,敌机燃起一团大火,一头栽向滚滚江涛……”讲到动情处,陈德沧桑的面庞上洋溢出自豪的神情。
“空中,叔叔的座机成了众矢之的,5架敌机将他团团围住。突然,机身一阵颤动,一发炮弹击中座机,叔叔的胸部也被一块灼热的弹片击中,殷红的鲜血不断涌出来。此时,飞机油料所剩无几,子弹也全部打光……”陈德揩了揩眼角的'泪水,稍作停顿后激动地回忆道,“紧急关头,叔叔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他驾驶冒着青烟的飞机,向上倒翻180度,猛地拉大油门,呼啸着扑向一架敌机……”
一声巨响过后,两团烈火飘坠长江。一个月后,陈怀民的遗体才从长江中被打捞上来。追悼会那天,2万多人前来致祭,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驻武汉办事处为他敬献了花圈和横幅,挽联和横幅上分别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
然而,比起家仇国恨的血泪心结,陈家人更愿意诉说他们对和平的呼唤。陈德告诉记者,陈怀民驾机对撞的日本飞行员,名叫高桥宪一。后来,人们在高桥宪一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封他妻子美惠子写的亲笔信和一张照片,字里行间流露出美惠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怨恨。
“看到美惠子写给高桥宪一的信后,我们陈家人感到大家都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陈德介绍,他的姑姑(陈怀民的妹妹)陈难亲笔给美惠子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信,希望化解日本普通民众因受军国主义欺骗而产生的民族仇恨。后来,这封信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陈德说,世人应当从残酷的战争中得到警示,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 神勇的爸爸作文
★ 关于烈士公园作文
【抗日英雄陈敏学当卧底的故事(整理8篇)】相关文章:
观看电影悬崖之上个人心得体会2023-02-01
谁是最后的赢家作文400字2023-09-11
风声电影观后感作文2023-08-20
有关小小新四军的个人观后感精选2024-02-03
小小新四军作文2023-05-13
革命电影观后感1000字 高中生观后感作文2022-04-30
电影《长安道》观后感影评心得2022-09-07
观看《湄公河行动》电影个人观后感2023-09-17
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11-05
特殊党费观后感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