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的一些讨论随笔:喊娘(共20篇)由网友“喝雨达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传统的一些讨论随笔:喊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关于传统的一些讨论随笔:喊娘
喊娘
老辈里过的较好的人家,兴给没长大的儿子娶个大媳妇。一是为了早生孙子;二是为了名声好;最重要的是支使着媳妇干家务婆婆就解脱了。有个人家给不到十岁的儿子娶了个十七八的大媳妇,炕太高,小女婿上不去。新媳妇打趣说:“你喊娘,我抱你上来。”这话正好被她婆婆听见,问她刚说什么了,机灵的媳妇赶紧回答:“你儿嫌炕凉。”新媳妇应是找不到做夫妻的感觉,想咕咚一下小女婿沾点便宜。只是叫人家喊姐姐还差不多,喊娘就说不过去了,娘是能随便喊的吗?
一般说来,即使不是自家或亲戚家的姐姐,就是姐姐的朋友、朋友的姐姐或是同事朋友邻居街坊连岁数差不多的陌生女性也都可以喊姐姐。哥弟姐妹叔伯姑姨婶子大娘爷爷奶奶都可以根据关系和年龄算计着喊,不拘数量,也不用严格推敲。但娘跟爹一样是个专用称呼,得有严格条件的。奶娘、后娘、干娘等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多数人除了自己的母亲,就是结婚后法律上的母亲即婆婆或岳母了。在传统社会里,女子嫁到婆家就“活着是这家的人死了是这家的鬼”了,所以媳妇是自家人,叫她婆婆娘关系更近吧。古时认为女婿是亲戚不是一家人,喊岳母大娘的多,也有喊婶子的。男子对岳母喊娘是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老辈里不兴自由恋爱,只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夫妻才能见面。后来兴了相亲、恋爱,准夫妻确定关系的重要标志就是见家长,准婆婆被喊娘是要给钱的。以前多数男人都端着架子生怕降低了身份,现在越来越男女平等,称岳母是娘或妈的越来越多了。
我们学校08级两个大胆的女孩跟一个关系不错的男生回家,俩人进人家的家就大声喊娘。把那男生他娘吓了一跳,赶紧说:“这可不行,要是你们看的我比你娘大就喊我大娘,要是你们看的我比你娘小就喊我婶婶。”据说那俩女孩要认那男孩做干哥哥的,那也不能说不清道不明的乱喊一气啊。她们敢随便喊,被喊的还不敢随便应呢。
作者:冯雪松
公众号:本色作文
篇2:娘啊娘随笔
娘啊娘随笔
第一次领到工资就买点东西回家,看望我那整日为我操劳的那年过半百的母亲。回到家听妹妹说,母亲跟着别人去砀山为人家梨花授粉去了。听后心里一酸,眼睛有点湿润了。我那年过半百的母亲,那瘦弱的身躯,还外出打工为我挣钱,这已是母亲多年的习惯。为供我上学她老人家煞费苦心。听妹妹说,给人家梨花授粉听说一天拾元钱,母亲一连几天都不回来。听后心里一颤,眼泪便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大学毕业后,我顺利地参加了工作,靠自己不辞劳苦的工作,在生活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时,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别人介绍,我也在人生当中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生伴侣。那时,我和心爱的妻子同甘共苦在县城买了一处房子,当时少说也得也得十来万元钱。我拿出了全部积蓄,还差三四万元钱。在买房期间,屋漏偏逢连阴雨,父亲的脚因开三轮车赶集卖自己种的蔬菜,在一次秋雨濛濛中不慎造成一次事故,父亲的脚当时被砸成粉碎性骨折。我买房正急用钱,父亲看病也得用钱,在这危难之际,母亲四处向亲戚邻居借钱,这才使我家度过了经济难关,不久,父亲的.脚也慢慢地好了。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父亲正在那毒花花的太阳下锄庄家地里的草,一时看到我那瘦弱的、佝偻着身躯的父亲的身影,我的眼泪便来了。
我在下班之余,爱看点书,有时也写点东西。记得那是的初夏,我的一篇日记散文在南京中山文学院所举办的“首届国际文学笔会”中获奖,来信应邀我去参加此次笔会。这对我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正是一次外出学习的好机会。可参加这次笔会的费用仅仅几百元钱,一时竟难倒了我。买房我欠了一屁股的外债,我哪里还有闲钱外出学习,母亲知道后看到我愁眉苦脸,便笑着说:“孩子,不就是是几百元钱吗、没事,去吧。”说罢,母亲便蹒跚着走到我家那张破旧的八仙桌旁,慢慢地拉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包裹,又慢慢地一层一层打开,然后把一叠破旧的纸币硬塞在我的手中。拿着那一叠带着母亲体温又有点潮湿的纸币,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如愿以偿参加了此次盛大的文学笔会,那些文学老师们给了我谆谆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更坚定了我走向文学道路的信心。
的春节,我早早地回到家给家乡的亲人们带去我深深的祝福。拜完年,就回到我过去常住的房舍静下心来想写点什么。沉思之余,隔窗远眺,看到自家的庭院中存放着一大堆人蓄的粪便。一问便知,这是母亲整个冬天的劳动成果。为了偿还债务,地里种庄稼也得需要钱。母亲为了省钱还账,便在整个冬天,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围绕找整个村庄拾人畜的粪便,溜一圈便能拾到满满的一粪箕人畜的粪便。严冬早起拾粪已成为母亲多年的习惯。
为了我,母亲节衣缩食,整日的操劳,帮我圆了自己的一个个多年的梦想,可她自己仍旧在家沿着圆的轨道在前进,在奋斗。
不时,母亲那佝偻、瘦弱的身影又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禁不住喊了一声:“娘啊娘——”
篇3:哭爹喊娘是贬义词吗
哭爹喊娘是贬义词吗
哭爹喊娘就是既哭爹,又喊娘。形容鬼哭狼嚎,十分狼狈,那么哭爹喊娘是贬义词吗/
哭爹喊娘是贬义词吗
贬义词
哭爹喊娘:讲得是人在幼儿时其当受到了期负就哭爹喊娘的,现代普指很懦弱的意思!
扩展阅读散文
爹娘
年关将至,思乡的情绪愈加浓烈,思念爹娘的情绪也愈加强烈。回望这些年在外漂泊时所经历的一些风风雨雨,那份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竟也滋生出一些凌乱不堪的感慨,碎如乱麻,欲理还乱。
我不想用过多的空洞的语言和苍白无力的文字,来肆意的讲述对家的眷恋和对爹娘的牵挂,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语言和文字的力量说无法取代的。其实,家在我们的内心处已经根深蒂固,是天堂,是神圣的,任何东西与概念所无法取代的。
家是孕育我们生命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和乐园,爹娘给予我们的那一份温暖和温馨时时刻刻会弥漫在我们的生命里,那一份纯情和洁白无瑕的爱,镶嵌在我们是生命的过往里,永远都不曾散去,永远让我们无法释怀。
对家和对爹娘的那一份深深的爱,会如涓涓细流一样,载着幸福与感动,静静的流在我们的心怀,岁月无法阻隔,时光无法拦截。犹如爹的关心,娘的呼唤,如嘹亮的.清音,荡漾在我们忙碌的生命里,不会凋零,也永远不会枯萎和干竭。
当南方的空气里流落着湿漉漉的阳光,北方寒冷的空气里,已飘扬着纷飞的大雪。洁白的雪花如家中绵延不断的爱,我接通了父亲打来的电话,戴上温暖的耳麦,静静地聆听着家乡的雪花散落的声音,父亲老了,声音竟有些颤抖!
忙碌的生命里,我携着一颗忙碌的心,茫然的穿梭在茫茫的人海里,是父亲的一个电话,让我忙碌的行色匆匆的脚步,有了停下来和父亲通话的空隙。其实,我总是隔三差五往家里打电话,可能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些,竟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父亲在电话里说,娘问我们现在身体都好吧,天冷了别忘记添加衣服,厂里忙吧,什么时候放假,放假了什么时候回家,回家的时候注意路上的安全,快到家的时候别忘了往家里打个电话,她好在村外的路口等我们,家里已为我们收拾好房间,家里也会为我们准备好可口的饭菜。
我听着父亲捎着娘说的话,沉甸甸的思绪不觉凌乱了一地。父亲说,家里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家人的幸福团圆,家里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向我们要,家里最想要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家在淮北平原,一个不算太穷也不算富裕的地方,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选择了外出打拼与创业,我也随着这波人流,走进了奔向南方的列车里,带着梦想,漂泊着希望。
我写满梦想的希望,却总是伤心的收获着失望,我种下了春天的种子,却总是收获秋天的凄凉与岁月的沧桑。每每感觉伤感与无奈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拿起电话,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号码,我总是在电话的这一头听到家里的问候与牵挂。
母亲的身体不好,父亲的身体也由于年龄的关系每况日下,希望流浪的心早点回家,让家的温暖再增加一些阳光。今夜,我坐在电脑桌旁,用键盘的声音敲响文字所散放着的一缕缕怡人的墨香,只愿这一缕墨香能穿越时空的阻隔,飞到我那遥远的家乡,飞到我爹娘的梦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只愿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顿年夜饭。我的梦,辽阔在寂寥的文字里,我的爱,绽放在青葱的岁月里,我的思绪,定格在爹娘守望的目光里。
浅陋的文字,浅浅的心绪,浅浅的思念,流落在思念爹娘的目光里。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墨香,一袭淡淡的思乡絮语,缠绵在今夜朦胧的月光里。
篇4:茶娘杂文随笔
茶娘杂文随笔
一
茶娘的茶摊儿在一个小山坡后边,一天只有两个时辰晒的着太阳的好地方,隔壁是一条山路,沿着上去就到村里,这是方圆二十里内唯一的村子,非要说个地名的话,别处称这儿都是西溪。这儿原本是过去的天师府,一千多年前被不知名的妖怪扫荡,山坡前头的村子才搬上去的。将军听说这西溪,还是因为茶娘的茶,除去五文钱的歇脚茶到二十文的铁观音外,还有一手别的地方绝不会有的西域茶——洛桑茶,再来就是只需一两银子,茶娘就可为你摆上一桌百茶宴,若是你再可以胜了她,茶娘便可身相许这种荒谬的赌局。但对他而言,百茶宴和从未听过的西域茶远比素未蒙面的茶娘更诱人,难在距这京都三千多里的行程还是让他望尘莫及。人便是这样,若知天边有尚未品过的美味佳肴,嘴里的海鲜鲍鱼也索然无味,京都百十处茶楼去了多次也没多少吸引力,将军盘算着,行军打仗这三百里也不过一天半,自己快马也就半个月,近来也是边境安稳之期,熬不住那杯茶的诱惑,当下就去皇上那里请行。皇上思索半天,便道,“即是如此,封你为钦差,去查一起案子吧?”可自己是个武臣,如何断案?绕不过那一碗茶,应了下来,带着几个侍卫启了程。
二
一到这地方,将军一溜烟就没了踪迹,侍卫追了半天都没追上,要说也是,人家一将军,想跑还没几个能拦住的。人生地不熟的,将军能去的地方也不多,沿途买了一匹快马,问了几个路人,半天就寻到坐落在这附近的西溪。如传闻一样,远远望见一座小山坡,入口便有一茶摊儿,三五客人坐在竹林边儿上,好不潇洒快活。“这位,客官倒是许久未见的面孔,来此地观景么?”开口说话的想必就是茶娘,正提着一壶回来。将军愣了半天,大概知道茶娘如何凭借这赌局便声名京城的,脸上慢慢泛红,抓抓头发后才想起行礼道:“来此地办些事情,请问姑娘这里便是西溪?”一边的客人回答道:“这里自然是西溪,那不如是说,只有这里才是西溪。”“西溪不是一地名?”“那不是。”客人一面笑一面解释,“没有茶娘,这里如何称为西溪?”
三
不知何时起,茶娘成了西溪的代表,茶娘自顾自的给将军解释说,西溪是这里的地名,取意为,城西的溪水。她能和这些沾上关系,大概是她用这溪水泡出的西域茶格外好喝。“诺,这便是我的洛桑茶。”面前这就是他跑了三千里所求的东西,如今却觉少了些什么,眸子从茶娘身上看回杯中,青花瓷面的杯子,淡黄色的茶水清澈可见白色杯壁,轻啜稍许,前味稍苦,而苦尽甘来便是清冽的滋味。茶是好茶。将军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再从杯子里看向茶娘。“我这里有一两银子,可否请茶娘摆一桌百茶宴?”四下看到又有人因茶娘美貌而挑战百茶宴,自然要看上一看。“当然咯。”“只是请问,这百茶宴,如何算胜?”“奉茶百味,留下一杯。”将军不太明白。茶娘轻笑,“只需留下一杯洛桑茶,留对了,便是赢。”
四
“虽是百味茶,我已调至最佳,便不会说茶味相冲的。”将军面前的十排十列青花瓷杯中便是颜色各异的茶水,有的还用盖子坎着,有的露出一半来。“依照颜色,便可去掉大半的。”一边的`人说道。“嗯,洛桑茶是淡黄色,黑茶,青茶的你也就不用试了。”“还有,洛桑茶不需闷泡,带盖子的也都不是的。”茶娘并未阻拦这些热心的人,她有相当的自信,托着下巴在晃着的二郎腿在一边儿嬉笑道:“客官,茶泡久了可就不好喝了,尽好剔除一些,也好开始下次。”将军品了两杯,缓缓摇头问,“茶娘,这些茶与他人的有何不同?”“五文钱的自然与他人没什么不同,一两银子的与他人的都不同。”品了二十杯后,将军又问,“那便是钱多的就不同咯?”众人看得出这人只为品茶来,也不掺和,各自散了去。“说起钱可就粗俗了,这百茶宴我可是赌上自己的呢。”五十杯的时候,茶已经凉的差不多,将军补上一两银子说,“再来一桌吧,只需后面五十杯就好。”再到后边八十杯的时候,将军问,“如是一赌上自己的局,茶娘可下了不少功夫吧?”“自然。”“这百杯中,可真的有洛桑茶?”天色渐晚,茶娘站在空了一大半的杯子的桌儿前,想了一下才说,“我早便说过,留下洛桑茶的,便是胜。”
五
将军留了第一百杯,熟悉的人一看便知那是就是黑茶普洱,众人来看结果皆都摇头惋惜。强军起身整理衣裳,临走时,他朝茶娘抱拳问道她愿不愿意跟她去京都开一座茶楼。而茶娘,荡着二郎腿同那些离开的客人打招呼,回头莞尔一笑说,“东边儿太远了,我只想留下。”东边是京都,西边是西溪。将军点点头,“即是留下,那便不要着急离开了。”“即是不走,也只是等着罢了。”将军匆匆了去钦差的事,转头回了京都,主动请缨驻守江南边界,皇上抿嘴一笑说,你怕是想离那茶娘近些?见他不说话,又打趣儿说,当时便道你是为茶娘去的,还不承认。将军抱拳拱手,一板一眼的回,臣最初便是为了茶,而后才是为了茶娘。皇上只道将军古板,摆手连连说,许了,许了,若是丢了城,你可要提头来见。这是自然。这样,驻守江南的地方与西溪只有几十里,将军快马半日也就到了。茶娘再见他时眸子里闪过些许惊讶,“我还道你再来就是猴年马月。不想隔了一月就瞅见你了。”将军端着一杯洛桑茶,罕是笑了出来,“这次就留的时间久一些。”“那便最好。”洛桑茶停在嘴边,将军又问,“只道茶娘名号相传甚远,却不知茶娘本名是何?”四下零散众人挺有人问起这个,都竖着耳朵听。茶娘抿了嘴,眼角一挑卖了关子,“茶娘,便是西溪啊。”
六
饶是说天下之势,脱口而出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江北帝国便大肆进攻,将军依大江天险,勉强驻守,可所托令兵两月之久仍未带来救兵。虽说天险,每日抵御仍有伤亡,若无增援,消磨之下,江南必然失守。“在派去一队令兵。”将军这样吩咐。一边军师赶忙阻止,“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一定后边儿有江北的贼人呐。在派去人也是送死,不如留下守着城。”“至多半个月了。”“民兵也征的差不多了。”军师试探着说,“如今之计,不如弃城离开,虽然残兵,倒也可以冲破那拦路贼。”将军喝了口茶,脸上仍然没有什么表情,“清点下余兵,遣散民兵,军饷粮草留下半月左右,其他散于城中,告知城中居民战况,他们愿走,就走吧。”“那我们?”“守。若是居民,江北之人也不会害他们的。”“哎,好。”“西边,西溪的茶娘还在么?”将军忽然问道。那军师也晓得将军的心思,苦中作乐打趣道,“除了将军您去,我们还有谁去?”“你明天遣一人把这个给她吧。”将军从胸口摸出一封尚有余温的信,“我自幼无父无母,在军中打杂,逐渐成了将军,于国我倒是无愧,这也怕是最后一战,军师你过几日也混在民中走吧。”军师摇摇头把信推回去,“信,还是你自己给人家吧,我这把老骨头替你守城一两天也没问题的。”
七
将军还是想再看茶娘一眼,实在不济他也想知道茶娘的名字,拜托了军师,自己快马加鞭来了西溪,那山口却是世外桃源的静谧,风吹山林,鸟啼蝉鸣也不显吵。茶娘依旧是托着下巴在二郎腿上看着入山的口,遥见将军笑道,“许久未来,可是打算逃命去了?”将军四下看一圈,空荡荡的,“他们呢?逃命去了?”“各自有各自的事罢了,逃命与否与我何干呢?”茶娘伸着懒腰站起身,回头问道,“一样?”点点头,“一样。”想了一遭,将军看着茶娘问,“各有各的事,茶娘的事是什么?卖茶么?”“不,等人。”杯中放了茶叶,加了热水,晃了少许时间后倒掉,又重新加热水,茶叶将水染成较之前更为清淡的黄色。茶娘递过来茶有说,“你呢?”“守城吧。”将军轻声说的话,不知道茶娘听到没,在怀里捏了捏信,遂是拿出一两银子,“这里有···”“百茶宴是么?”将军抬头看茶娘,只觉得她看透了自己的心思,点点头说,“恩。”不多时,大小刚刚好的桌子上有了和上次差不多的一百杯茶。将军想,若是自己品的出那杯洛桑茶,也好名正言顺的递了信,若是品不出···可他还是没品出来,只觉得自己太悲壮了些,最后颇是无奈的笑了笑说,“罢了,这百味茶果真厉害。”“猜不出?那我便撤了这一百个杯子咯。”“恩。”像往常失败之后一样,将军自觉的帮她收拾这些东西,心里却还有一些东西蠢蠢欲动,原本应该随这最后一次赌局而消散的东西。“茶娘。”“恩?”将军看她回眸的时候有几根发丝黏在唇上,想要伸手的时候匆忙回神说,“江南至多再守半月,趁这时候,你快收拾东西走吧。”茶娘也看将军匆忙回头不看自己,觉得好笑,“你如何知道的?”“我,我留下守城。”言罢,绝尘而去,心里莫名发痛,那封信被他揉成一团丢在路边。二十天之后,江北取得天险,江南城中百姓已去大半,所得也不过空城而已。
八
将军逃了出来。茶娘还是很听话的,饶是他以为茶娘还会天不怕地不怕的摆摊直到自己心满意足,可第二天他差人去看的时候,茶娘已经走了。虽然心中幻想茶娘会不会心血来潮的再来摆摊,可远远看到那里没人,心才放回肚子里,喜欢一个人还真麻烦,他这么想着,速度慢下来。追兵怕有诈,也慢下来。就这样一直走到茶娘的摊位前,自己常常做的位置还留下一张桌子,上边有一个壶,又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杯子。将军掂量一下,还有茶水,直接捧着壶痛饮起来,果然是洛桑茶,他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追兵围了上来,为首者将要下令,却有一箭正中他眉心,“将军,你可是好生狼狈。”山下,军师领着一小队精锐步兵冲上来,“我来的,也不算晚吧。”将军抱着壶小心翼翼的从追兵身边绕过去,问道“怎么回事?”“我在回去的半路上,正好遇到了援兵的。好像是令兵打扮成了这西溪的村民才回去都城的。”军师打量这地方,忽然笑道,“将军到此,是要选一处好墓地?”大抵是遭遇人生大落大起,将军懒得反驳,咕咚咕咚喝着茶。“这是什么?”“洛桑茶。”“茶娘留下的?”将军听罢停了下来,看看茶壶又看看军师,“留下?”“不是茶娘留下的?这国中,还有人会做洛桑茶?”“留下,洛桑茶?”将军顿悟,而后笑起来,炫耀一样对军师说,“这是我留下的洛桑茶。”
九
茶娘只想留下,而留下的就是洛桑茶,所以茶娘,便是洛桑。这是将军在那个瞬间明白的东西。而将军后来才知道,其实来挑战百茶宴的,只有九个人,将军便是第九个,足足挑战了四十多次那么多。将军皱着眉看着摆弄茶叶的茶娘问道,有那么多?茶娘微微一笑,“我摆摊三年,就赚了你四十两银子。”门外,年过半百的老军师抿着笑问,“将军,皇上请您回京接受封赏,你去不去啊。”将军皱着眉摆手,“那当然是不去,解甲归田。”“我也是这么和皇上说的。”军师从怀里拿出一封圣旨丢过来,“所以,他让你修建江边防守。”“改?怎么改?”“看你心情咯,改到着西溪附近,皇上也不会说什么的咯。”直到最后,江边防守只是加固一番,而将军在军师的帮助下犯了错,辞了官,解甲归田。
十
“既然你吃百家饭长大,还没病死,那可真是上天显灵了,不如你就叫百灵吧。我就是你师父,教你功夫,你长大想做什么?”“想做乐师。”“那你走吧,我只会打架。”“打架的什么最厉害?”“武状元。”“那我做武状元。”“乐师不做了?”“做了武状元后再做乐师。”
十一
本来是拖了很久,没什么灵感,写出来还是因为扒拉杭州地图,看到有一处地方叫做‘留下街道’的奇妙地方,查了之后才写的。‘留下’是杭州城西的一个千年古镇,原名是‘留下镇’,接余杭,多山林, 原名就是西溪 , 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载 :" 宋建炎 3 年 (1129 年 )7 月, 高宗南渡 , 幸西溪 , 初欲建都于此 , 后得凤凰山 , 乃云 : ‘西溪且留下 ' 。故此处名留下 , 后成了留下街道、就在文中留下‘奉茶百味,留下一杯’的说法,原本想写一种,‘人生百味,留你一杯’的感情,可最后还是写不出。这就是落淮桑后的故事,名字叫做,洛桑茶,如果有机会就写第三篇吧。
篇5:优美随笔家和娘
优美随笔大全家和娘
昨夜在家,我坐在娘的身旁,陪娘看电视连续剧《老娘泪》,该剧讲述的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博学进入了一家银行,但由于自己不好好把握机遇,误入歧途。最后在老娘的千里追寻下,自首投案。我看着看着不由流下泪来,回头看看娘那布满皱纹的脸。娘看着我笑笑说:“傻孩子,都当爹的人了。”娘用那布满沧桑的手抚摸我的头……
模糊的记忆,那是在改革开放前,娘为了多拿点工分养家糊口,把幼小的我送进了村里的育红班,我是村里最后一批育红班里最小的红小兵。依稀记得,每天傍晚,人们收工的时候,我坐在家门口的大石墩上,犹如夜宿时,找不到家的小鸡,唧唧的鸣叫着,从归来的人群中,搜寻着娘的身影。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曾经的黄口小儿,已经长大成人,但每次进家时,总还是那不改的悠长的一声“娘”。
夕阳落尽,黑夜将至,天地间一片朦胧。走在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阡陌小路上,快要到家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家那点昏黄的灯光,觉得自己的心出奇的平静。总觉得自己的眼眶有点湿润,进门的'霎那间,脱口而出的是一声“娘”,声音拖的很长。随着娘的应答,心里便荡起一阵涟漪。
我突然发现,家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幸福,这家有娘;有着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将来,也会有我的老年;这家,有着我的生活,有着我的情感,有着我的思想,有着我永远扯不断的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记得,我参加工作前天晚上,娘为我赶做了被褥。第二天,我带着行李,离别家和娘,坐上公共汽车来到了百里外的一家信用社。离开家前,娘告诉我,“小呀,要好好工作,干好自己分内的事。要记住,信用社的钱,是老百姓的一个汗珠摔八瓣换来的。不要拿里头一分,只有到月头上发的工资才是咱的。”
家和家里的娘萦回在我午夜的梦境里,星光灿烂的夜空中飞舞着一可爱的风筝。看!心爱的风筝,祥和的风筝,离那美丽的月宫越来越近了…那风筝不就是我吗,线那头不就是家中的娘吗。蓦然惊醒,滑落的泪珠告诉我这是想家的思愁。在外漂泊的游子总要回家的。我每次回家,下了公共汽车,走进村口的时候,看见远眺的娘或坐或站在家门口的大石墩旁等着儿的归来。
我为娘在家里安了一部电话,为的是儿女们不能回家时,可以打个招呼,让娘那颗牵挂儿女的心能够得到安逸。娘看着电话露出了笑容,“你们回不来时,我也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喽。”
月色将窗前斑驳的树影映到我的屋里,我站在窗前向家的方向遥望,此刻的娘正在干什么?拨通家的电话,娘的一声“小呀”叫的我的心疼,没说上几句,娘就逼我挂电话:“小呀,你在外挣钱不容易,别浪费钱,攒着点钱,要成家的,挂了吧!”
斗转星移,我到信用社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每当工作繁忙而没空回家时,娘总是打来电话:“小呀,你要认真工作,想家了就往家打电话。你上班数钱要认真,千万不要马虎,出了差错可不得了。你放贷时要小心,不能放的千万别放,要是收不回来给公家造成损失,那就对不起良心了。老百姓是你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忘本……”。
在娘的絮叨声中,我年复一年地坚守着我的工作。每一次,当我拨通家的电话,听到娘的声音,恍惚中,我仿佛置身于家中,墙上的挂钟依然不知疲倦的摇摆着,娘轻声的呼唤犹如家门前流过的小河,悄无声息地淌过我的心田……
家,我那充满温馨的家,那里有我的可亲可敬的娘,永远是我避风的港湾。
篇6:优秀随笔留青娘
优秀随笔大全留青娘
“江南烟雨,汉宫秋月,浊酒一杯词一阙。寒蟾应笑,乱红飞叶,幽幽梦残烛明灭。清泪凝霜,拂晓寒光,一捧相思残红妆”。猛地一口酒下肚,凝霜不禁皱了皱眉,这是第几次了,一个人,一壶酒,坐在屋脊上看着月亮升起又落下?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苦涩的笑。她还是离开了那个地方。
“听说是你一直赖在这里不走,妄图勾引长明哥哥的对不对?”柳幻雨蛾眉一挑,满脸戏谑地看着凝霜。
“随你!”冰冷的语气像凝霜早已冰冷了的心,“我倒是很好奇你到底是听谁说的,这种善于捕风捉影的人舌头留下也是祸害,割下来给你那只蠢猫解馋倒也是物尽其用。”
“你!”柳幻雨气结,绞着手帕瞪着凝霜,没人跟她说过凝霜勾引陆长明,一切只是她的猜测而已。可她就是见不得陆长明对凝霜好,她出生没多久就与陆长明指腹为婚,陆长明对她好是天经地义,陆长风死后,她凝霜死皮赖脸待在陆府也就罢了,凭什么要分得她的一杯羹?陆长明对她好一分柳幻雨就越多讨厌她一分。
“毒妇!”柳幻雨扬起手来,凝霜轻轻一挥,将她的手从侧面打落,柳幻雨轻呼出声,狠狠地瞪着凝霜。
“你打不过我的,没事还不如去盯着你家长明哥哥,说不定勾引他的不是我,是其他倾国倾城的美人儿也未可知啊?”说罢便转身离去,留下柳幻雨一个人在原地起得直跺脚。
凝霜自幼拜入凌云阁青玄长老门下,凌云阁女弟子寥寥无几,凝霜又像从年画里跳出来的抱鲤鱼的娃娃一般粉雕玉砌惹人怜爱,自是受到了一众师兄师姐们的百般照拂,大师兄陆长风更是对他呵护有加,每次下山回来都会给她带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有次因为贪玩,她误入禁地,陆长风不顾同门阻拦冲进去救下了差点丧命的她,自己却被看守禁地的猛兽袭击,毁了容貌,从此之后只能戴着面具穿梭与众人之间,从前暗自倾心于他的师姐们心中叹惋造化弄人,毁了一张极好看的脸,都对他断了念想,平时除了基本的招呼外以前的各种殷勤自是没了。早已和他有了婚约慕北燕也借故退了婚。本就缄默的陆长风更加沉默了,凝霜心里自责不已,好多次想道歉都被一句温柔的“没事的”噎回。
凝霜心想,“既然没有人陪师兄,那我就永远都陪着他好了!”师兄武艺高强,她也不能逊色啊,要不以后有人欺负师兄时他是一点忙都帮不上的。于是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武功自是精进了不少,在同门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十六岁那年,陆长风家中传信来,陆老爷病危,让陆长风速速归家。凝霜知道,这一次,师兄多半是回不来了,于是央求师傅允他一同前往。青玄不许,她就在门口长跪不起,任凭旁人怎么劝也劝不动。
“霜儿——”
“别劝我了,要么让我走,要么让我死,凝霜的命是师兄救的,不管师兄去哪儿,我都要陪着师兄。”凝霜盯着紧闭的雕花门,一脸决绝。
陆长风心头一热:“好,无论霜儿做什么,师兄都陪你一起。”说罢也跪了下去。知道第三天,青玄才松了口。
“长风,她从小在这里生活,涉世未深,心性纯良又爱打抱不平,你要好好束着她些,江湖不比门里,莫生事端才好。”这是青玄最后对他们说的话。
下山后没几天,陆老爷便去世了,家业自然由长子陆长风继承,陆长明协助。凝霜住在陆府整日里除了练剑就是逗弄长廊中的画眉,亦或是坐在池边喂那几尾锦鲤,日子过得倒也清闲。
两年后的某一天,陆长风突然说有急事要远行一趟,临走时嘱咐她好生待在府里不要到处乱跑,他个把月就回来了,又对陆长明很是叮嘱了一番,皆是多担待她云云。连府中的事都交由陆长明打理了。上马前陆长风顿了顿身形转头看着凝霜,良久才说道:“霜儿,可否把你的香囊解与师兄?”凝霜慌慌诶解下来递了过去,陆长风反手将香囊与凝霜的手一同握住,说道:“等我回来……娶你。”看着凝霜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的样子,他勾了勾嘴角也没等凝霜回答便策马绝尘而去。
十里红妆凝霜没有等到,等来的是一具冷冰冰的血染的尸体,点点血渍污了银白面具,反射写寒光,直逼心弦。陆长风的手中还紧紧握着凝霜的香囊。凝霜将香囊同银白面具一起收入怀中。慕北家族对凌云阁的《留青剑谱》虎视眈眈已久,月前攻至凌云峰下,蓄谋已久的屠杀几乎灭了凌云阁满门,为了永绝后患,慕北江修书陆长风与凝霜,想来个请君入瓮,他却不曾料到,凝霜根本就没看到这封信。
凝霜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只是呆呆诶望着门口。后来,她终于走出了房门,只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笑脸。陆家家大业大,在江南也是数一数二的,凝霜待在陆府,慕北家族自是对她无可奈何,况且慕北将杀了陆长风,与陆家已是撕破了脸,自然是不好轻易在这里露面的,凝霜也算是无事。
“让我照顾你吧。”陆长明说。
“不!”凝霜冷着脸,语气果断而决绝,但陆长明也不恼,对她一如既往地好。有时候,凝霜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陆长风的影子,他问过她好多次,她都有些动摇了,但她还是会在抬头看到那张没有面具的脸时一口回绝。
柳幻雨的到来使凝霜萌生了离开这里的念头,这女人要是生了嫉妒之心,恐怕连鬼神都得让她三分,从小受同门百般照拂下的凝霜又怎会知晓其中道理?今天投个毒明天下个药,做得滴水不漏,而在旁人面前又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相来,若不是她还不至于恶毒到害人性命,凝霜恐怕早就死得连渣都不剩了。
最后一次,柳幻雨扬起茶壶,直对着凝霜的面门,凝霜不想反抗了,索性就闭上了眼睛。“砰”地一声,想象中的剧痛没有传来,凝霜睁开眼睛,愣愣地看着柳幻雨额头上不断往外涌血的伤口。
“值得吗?为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敌人。”她问,语气有些发颤。她怕,不是怕柳幻雨此时可怖的脸,不是怕陆长明的误解与苛责,而是怕她再待下去,这里还会有人因她而丧命即使是和她毫不相干的人,没错,是时候了。
“你输了。”柳幻雨看着从正门进来的陆长明,有气无力诶说道,随后又“恢复”了那副我见犹怜的模样,泪眼汪汪地冲凝霜说道:“凝霜姐姐……你……你好狠的心啊!”随后向后倒去,不省人事了。进门的陆长明看到这一幕,满脸的惊讶,什么都没说。
“江湖上坏事连连,有些着实是令人费解的,今日咱们就说说近来发生的一件事。话说那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慕北山庄一夜之间燃起熊熊烈火,庄主与小姐曝尸凌云峰下,着实是大快人心呐,不过……有如此手段之人竟会是谁?”说书先生折扇一开,故作深思状。台下的小徒弟低声提醒道:“师傅,师傅,是留青娘。”
先生瞪了他一眼继续说道:“说是天兵天将也不无可能啊!”而后继续沉思。
台下的小徒弟怒了,蹭地一下站起来说道:“难道您老糊涂了不成?昨儿个还告诉我是留青娘,今天就成了天兵天将了?”
“你闭嘴!”说书先生折扇一合,指着这个小徒弟说道,脸憋得跟关公似的。台下的看客哄堂大笑。
谁也不知道,《留青剑谱》就在一张蝉翼薄纱上,藏在陆长风当年紧握着的香囊中。
篇7:怀念五娘生活随笔
怀念五娘生活随笔
怀念五娘
生死阔别归何处
祷跪香炉问鬼神
何期泪洒江南雨
皆为斯母哭健儿
当我含着悲痛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五娘已经离开我们已近一年的时间了。我此时此刻眼里噙满了眼泪,五娘已走,近一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五娘。
去年一个礼拜五的下午,我从学校往家里赶,走在回家的路上闻到了从家里那个方向飘来了一股浓烈的炮仗的气味。闻着这个味道,冥冥中我感到有人去世了。在萧条的十月,看到衰落的秋景,合着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气味,我的心里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当我踏着焦灼的脚步走到离五娘家只有五十米的池塘时,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在五娘的屋前大家汇集在那里。稍后当走到只有二十来米时,我的二姐和外甥女璐璐首先看到我,就前来迎接。二姐对我说:“五娘死了,刚刚上山。”我的心里听了就是一个晴天霹雳,惊住了,浑身麻了,当时不知说什么好。抱起我的小外甥女往前走。我看到刚从广东赶回家的五娘唯一的儿子唐志哥哥亲自在打扫着屋前砸乱的一切。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不知道怎么办,只有静默的走过去,回家了。五娘走了,我没有来得及赶上送她一程,我应该感恩她对我的关爱,走进堂屋对着她平静的遗像跪下来哭一场的,但我没有,我默默地回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怪我,五娘是不是会怪我,怪我不懂得感恩?
五娘是一个俭朴而善良的好人。五娘她是从一个偏远的山区嫁到我们这里来的。从小就受到过中国的苦日子的煎熬,又长在山里,个子才较矮。她稍瘦,留着短发。一副慈祥的面孔,写满了岁月和农活的剥蚀,显得苍老和憔悴。作为一个农村人,她没有什么悠闲的时间,时时被土地累着,苦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又黑又皱的皮肤,那是岁月沧桑的见证,和农活的摧残。朴实的她,谈不上用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自己的外表和仪容,她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家务和农活。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她总是对每一个人都很好,不分里外。我家在我三岁后就建了新房,与五娘的家就不相邻了。以前我们家跟她的家相邻的。三岁以前的事记忆不深了,只知道我家和她家同我大伯家共同喂养一头母黄牛。后来我们家搬到村里的最上头来了大家就没有连上耕牛了。当我读书后,我放假就回到我以前的老屋那个地方去玩,当然老屋已不存在了,去,只是呆在五娘家里。五娘家里总是大大小小的人汇集在那里,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大多时间是我们唐家自己一家人,还有两三个邻居也在那里玩。我们那时是野孩子,大大小小,闹得可以说把五娘家的屋顶都能摘下来。但五娘从没有骂过我们。有什么好吃的,能吃的,她平时辛苦攒积的东西,她都会毫不保留的给我们。她自己杀鸡杀鸭,有肉的东西全部被我们分了。她有时自己连辣椒皮可能都没有尝到。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365天,是经常发生的。妈妈有时教育我说:“你的五娘是一个好人,和善本分,胜胜,小孩子去那里玩,不要太顽皮了。你五娘的东西太野了,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劳作,让你们想拿就拿,想吃就吃,你要规矩点,不要无法无天。像你五娘这种人世间是少有的。”
五娘不但爱我们这些孩子,她还在自己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周济从山里来的稍微扯得上关系的亲戚和朋友。经常有人在她家里几个月的白吃白住,五娘总是尽力去弄好饭菜,买米酒招待那些流浪的人。有的人跟五娘说非亲非故,不能让他们在她家里这么吃住。五娘总是笑笑,不多说什么。大家都说五娘的心肠太好了。大家管那些在五娘家里白吃白住的人叫“收账的”。的确,这些人是碰上五娘这样的`好人,才能这样呆在这里这么好。
五娘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高尚的纯粹的好人。乐于助人,简朴善良,慈祥和气。农忙时她家里的农活做完了,她会主动去帮助那些缺少劳力的人家。干活吃得起苦,拼命地干,用大家的话说就是:“舍得力气,吃得亏起。”邻里邻外,别人家有什么她能够帮忙的她就会去帮,大到搞双抢,收中稻,收晚稻。小到看煤火,换煤球,带小孩,看牛。她总是善意地去帮助。她对人也总是和言和气的,从不同人争吵,从不同人争高低。
五娘不但农活干得好,而且刺绣也很可以。每当冬天时,她总是在看牛的时候就坐在田埂边绣鞋垫的花,一针一针地刺。别的人在那里说东家长西家短的,她从不这样,从不去议论,谈论人家。
同许多人一样,我也受过五娘很多关爱。从我出生她带我,到后来上学吃过她无数的好吃的东西,桃李果子,鸡鸭鱼肉,穿过五娘给我补过的衣服,喝过五娘给我泡的茶,受伤了五娘给我包扎伤口,睡着了五娘给我盖过被子……想到五娘给过我这么多的关爱,我泪如雨下。
同众多亲人一样,我在学校的优异成绩也是五娘的骄傲。她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她殷切地希望我能够考上好学校奔个好前景。在我求学的日子里,她给过我家许多物力和人力帮助。当我在人生最失败时,遭遇空前的尴尬时,她没有看低我,数落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走出空前的失败的境地。每当我回家时,她是第一个向我微笑问候的人,“胜胜,放假啦,回家啦!”,“胜胜,上学啦!”。这是发自她心里真实的问候。
五娘她家在由于修高速公路就也搬迁到上头来了,修了一个三层的新房。只不过不再同我们是邻居了,离我家有300来米。去年唐志哥哥和五伯都离家打工了,五娘一个人在家里。照看着家里的猪牛鸡鸭和田地。还特意喂了很多鸡等待给怀孕的嫂子坐月补身子。
去年农历十月初八是我生日,初七那天,我妈妈去她那边玩时,她数着日历说:“六嫂,今天是十月初七,明天是胜胜的生日了呀!”如果不是疼爱我,这么多的晚辈,又怎么会记得我的生日?
初九是礼拜天,我回了家,五娘家的大门紧锁。初十早上我匆忙地赶回学校,走过五娘屋前的时候门还没开,我以为还早,她没有起床呢。谁知她就在初九那天晚上永远地沉沉睡下去了。我现在在想,最后一次看见我的五娘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努力地想总是想不起来了。挖到记忆的深处,五娘矮矮的个头,和蔼的面容,在我的眼前,五娘的声音也在我的记忆里储存着。音容笑貌,我深深地追忆,永远难忘。
看着我出生和长大的五娘,给过我许多好吃的东西的五娘,给我补过衣服的五娘,给我泡过茶的五娘,给我包扎过伤口的五娘,给我盖过被子的五娘呀……你为什么就静静地走了啊,怎么舍得你这么多你从小溺爱的野孩子呀,你为什么就在寂静清凉的深夜默默地沉睡了啊,你还要看到我们这些野孩子,建立功业呀。
五娘,你看到了吗?我们这些野孩子,都痛哭的模样吗?五娘,你听到了吗?我们这些野孩子,在痛哭,在呼喊:“五娘,五娘。”
五娘,你看到了吗?我们那些小小的侄儿和侄女,还有那些你带过的小孩,他们这么小也懂得他们以后再也见不着你了,不能吃你给他们的鸡蛋和鸡腿了,他们也舍不得你走。你听到吗?他们的话还说得有点不明朗,但他们也发自心底地呼唤:“五奶奶,五奶奶。”
五娘,你沉沉地睡了,就在你曾耕种过的那个山坡上,你在那里头安详地长眠了。那儿是你耕种过的地方,也是我们野孩子放过牛的地方,那儿也是正望着村里的地方,那儿也是直对着你以前的房屋和新建的房屋的地方。你永远会在那里望着唐家人,看着他们作息,看着他们走进走出。看着你的野孩子们从远方归来。你在那里看着,静静地默默地看着。痛苦的我们,来不及感激你的关爱,给你回报,你却默默地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个五娘,我们失去了像亲妈妈一样疼我们,爱我们的亲人。
呜呼哀哉,彼苍者天,夺我亲人。我深深地怀念我的五娘!
篇8:关于感恩的随笔:背娘
几十年来,我所经历的人和事真不少,唯娘在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痕迹,她唯一遗产是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往事历历在目,如电影一样打开了我对她记忆的闸门。
那是的冬天,严寒来得稍早一些,当时我刚好休假在家,娘正病得不轻,打的去县医院看病后,真的无力再爬上没有电梯的五楼,我想背娘上去,但娘说什么都不肯。我只好说,小时候您背过我无数次,今天就让我背您一次,行吗?娘终于同意了。
背娘上楼时,想起她当初的辛劳付出,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
父亲去世时,娘才53岁,弟弟才13岁。为了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所欠下的债务,娘起早摸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洗衣做饭,还养了鸡,也喂了猪……那时鸡蛋成了学费的主要来源,更是一年过生日才吃得上的难得奢侈品。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坚忍。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长大没有出息……
为了我们兄弟仨,娘吃的苦、流的汗、经受的委屈和磨难,难以用文字来形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农活全靠肩挑背磨,挑水挑肥挑庄稼,不知多少人为此累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比比皆是。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10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风里雨里来,泥里水里去,娘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扁担、锄头与粪桶,而娘的腰板却一直硬挺着。娘知道自己一旦倒下,那会是怎样的灾难……娘常说,不能让没有了爹的孩子再没有了娘,没有了娘的孩子才真叫可怜……娘咬紧牙关撑起了一个家。
平生第一次背娘上楼,虽只有几十米的距离,但背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因为娘体弱多病,生怕一不小心从背上滑下来。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但都被我阻止了。
,娘静静地睡着了,而且是真的永远睡着了。五年多来,我没有一天不想念您,更没有忘记对您那颗善心的传承。在这里,我向您保证,永远与人为善!
公众号:壹品小筑
篇9:你爸喊你告白杂文随笔
你爸喊你告白杂文随笔
你想起在培训期间关于小慧的一件逸事,那时候小慧还没分手,女朋友开开心心带着一堆零食来探班,正好撞见小慧和你抱在一起。
女朋友当场脸黑一半,小慧还带理所当然的语气问:“你怎么来了,我和p'singto在对戏呢”
接下来的时间女朋友一直带着猜疑和怨愤的目光把你盯得心里发毛。
你突然发现你和小慧从那时候就带着偷腥的兴奋相处。
那段时间小慧拿着兄弟情当挡箭牌天天打电话骚扰你,小嘴嘚啵嘚啵特能说,你也明知道小慧有女朋友还是狡诈的试探他。
只不过当时两人都把对方当做人生少见的刺激体验,没想到后来就玩上火了。
很早我们就病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对小慧产生性欲,有时候盯着他一截大白腿腹中的大嘴猴乱跳。
虽然这家伙脏话粗口一大堆,爱掏别人鸟。也不妨碍他有时天真灿漫,触动你内心的某一部分。
从台湾回来就马不停蹄上课去,晚上还要到公司开会,小慧早早到换了套红色的短袖坐在办公椅上咕噜咕噜转。你恶作剧用膝盖顶着椅背,小慧转过头神情古怪看着你。
你笑:“看什么呢。”
小慧怄气不理你。
金鱼记忆的你还不知道小慧在等你答复。
对于他生没生你气,最近你有了一个衡量标准,他谁都不理,那就是生自己的气,他唯独不理你那你就好好考虑下是不是你的`错了。
所以你乖乖坐一旁,悄悄拿出一盒糖放桌上。
偷偷撇着小慧,等他发话
。
结果小慧一晚上没理你,还把糖给吃完了。
开完会你又去对面的711买糖,这次买了两盒铁罐荷氏。拿着去结账的时候看到对面货架上熟悉的毛头。
你看到小慧和小滚黏一块,皱着脸在抱怨什么。
“这家伙当做什么没发生过”
“你确定他跟你说过这话?”
“确定!我记忆力超好!”
小慧肯定回答的同时抬头看到你在收银台当鹌鹑。小慧头一甩,对你不打招呼就走了。小滚在后面只能嘿嘿赔笑。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你个头哦!
我又做错了什么!?
你郁闷的想。
结果,小慧走路太傲娇,出了门头撞贩卖机铛铛响。
你跑出去,看到小慧捂着头嗷嗷叫。
以往按小慧直爽的性格早揪着你的领子把你说过的话喊出来,顺便加一句:“你信不信我阉了你!”
可唯独这件事小慧就想让你自己想起来。
篇10: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教师,我深切的热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当提出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我更是特别激动。近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非常多,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在各种声音中,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热烈地争论无疑表明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不管怎样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生长于中华大地,当然也是最适合中华民族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同时,我们也在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冲击之下有些无所适从。我们的文化也同样经受着极大的考验。仔细思考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失去了本应有的淳朴善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侠肝义胆”都不知去向了,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都需要讨论了。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传统美德的弱化。我们成年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已经陷入迷茫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从孩子开始,要建立民族自信就得从孩子们开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有远见的学校。我们学校很早就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尝试,而且在实践中证明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开展的“晨读、午诵、暮写”系列活动,把优秀古诗文引进校园。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体会出汉语的独特魅力。老师们利用传统节日引领同学了解民俗,教孩子孝顺父母,学会感恩。传统运动项目“六艺”之一的射箭,也被引进了校园,孩子们在练习中越来越胆大心细,沉稳干练。书画室里,老师带孩子学习传统书法绘画技艺,翰墨飘香;古筝教室中,老师和孩子们领略古筝琴韵,雅乐绕梁……孩子们沉浸在各种特色活动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培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也因此涌现了不少小小书画家,小小艺术家。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上一直在的探索。我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周两节的特长活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把练字、诵读相结合,再结合实际做相应的讲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变,对老师家长有了应有的尊重,对同学也有了宽容友爱,言行举止不再放诞不羁。家长们反应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感觉班级管理也比以前轻松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孩子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尝试用经典故事来代替讲道理,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时我时常会引用几句诗文名句,每次同学们都会投来敬佩的目光。而在听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时,同学们也会听得特别认真。这种引用总好过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用语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我试图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皮毛,但是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会源源不断的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营养。传统并不是封建,传统不代表落后。当你真正去接触去了解她时,你一定会为她折服。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不断地浸润,不断地滋养,不断的濡染,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少年。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教师都应该为民族复兴大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2
晚上看书,在书架上居然找到一本1995年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只是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经典蒙尘,愧甚。后来虽然读了法学做了律师,但本科却是学历史的。十六年前买了这本书,还有其他如《庄子》、《山海经》等等一批传统经典,但是想来却没有真正看多少进去。唯一可安慰的就是这些年来虽几经辗转,这些书却一直没丢掉,惭愧的是一直让它们在替书架挡灰尘,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大致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吧。当年读本科,专业是历史教育,记得课程里有《历史文选》《古代文学》等,都是繁体字,不少都是春秋战国乃至之前的作品了。另外,还开过甲骨文、孙子兵法等课程,当时笔记记得还不错,可惜都不知到那个故纸堆里去了。课程之外,自己还曾一度对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乃至算命极感兴趣,钻研过一段时间,都不了了之,一无所成。现在看来,那时学得该算是比较正宗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大概主要在历史系了。当然,现在的社会学院学哪些东西我暂且还不知。
历史系毕业就真的是传承了传统文化吗?恐怕差得远,不排除有人真的传承了,但是我肯定没有。那会儿虽然学了不少传统文化的课程,说实话真的没有真懂得多少,现在更是基本都忘了,只是思想里或许还留有些精神。推想开来,传统文化真的快被遗忘了。如果粗略而言,我觉得传统文化重在修己并及人,进而兼济天下,而且这首先还不是指物质的,而是在于一种“德”的普适。这主要还是指儒家,释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基本是超脱现世的学问,更少有人能企及,此处暂且不论。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的根本,在于求得/明了自己智慧德性的本来,并且推及众人,使之去污返真,且此二事当求得并保持尽善尽美之境界。大致这个意思,我是很难表达的更确切。接着就是下面几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几句就不解释了。
偶然又翻到这些词句,却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就是敬佩之致,老祖宗真的智慧,时至今日方悟得一点皮毛,却足以解诸多困惑。心中颇有疑问,为何当初学那么多东西,也只是学得一些词句,并不能真的体会其半点神髓?如真早点多懂得这些事理,人生才真的精彩。为何不能?大致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太缺少根基,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基础都没有,基本的理念都已经被其他东西填充,到了大学再学这些,除了特有悟性和慧根,恐怕也只是把这些当作老古董的无用的东西,学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哪有“闲心”去解其真意阿!而很多这些内容,在过去却是用于幼童启蒙以及小学阶段所学,差距何其之大!南怀瑾先生说现在的教育,小学学过的初中没用了,初中学过的高中没用了,高中学过的大学没用了,大学学过的,出国没用了。我还觉得,无论是大学学过的,还是出国学过的,工作了大多都没用。或许少数极其专业的例外。也就是说大家花那么多年在学校学了很多学完以后就可以完全丢掉的东西,生命可以这么挥霍吗?!而一些普遍适用可受用终身的东西却不在教育列表之中,何其惊奇的现实!南先生说,他一辈子其实都是在吃老本,用的都是13岁之前学到和记住的东西。这一定程度上是他的谦虚之辞,他平生数十年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想说的是他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层面的积累是在13岁之前完成的,经典都在那之前背完,终生受用。而当今,我可以想象若干年后后人会如何评价这样一段教育史。肯定有人对我此一说不以为然,哎,也不奇怪,思想完全在两个领域内,沟通就成了问题。症结呢?想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既了解现实且对传统文化一定程度的真了解,而抵制或无所谓的人,往往并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在他们印象中,传统文化就是长期以来被一些人宣传的之乎者也的陈谷子烂芝麻!不了解不理解,就妄下结论,迷信阿!现在其实是迷信横行而不自知。
南先生觉得真要改革教育,需要推翻目前的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估计很多人觉得疯狂,我倒是觉得这是他的痛心疾首的肺腑之言。当然,我想南先生并不是真的觉得现实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的态度吧。我心里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远不是像这样随笔发个感概,想好好写些文章。一旦动念,即觉很杂乱,无法写清楚,看来基础差,力有不逮,做学问、写文章真的需要功力啊。南怀瑾先生的著述几十本了,但他却说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自己真想写的书还没写,得再有个二三十年或许才能写出来,我不觉得是他的谦虚,他说的是真的,他所想的和达到的应比他现在已经说出来的更高得多。此等境界、胸怀,世人楷模。愈觉虚度无数光阴,直觉脊背发凉!
篇11: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种,比如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等很多很多种。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姥姥家的一种传统文化。过年吃饺子。
过年的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馅有很多种,有肉馅的、芹菜馅的、韭菜馅的等等,最后大人们会把一两个硬币放到馅里包进饺子里面,所以吃的时候要小心奥,但是谁吃到就会很高兴,因为代表着这个人今年都会好运或着发财呢。我很喜欢这个传统文化,因为我时常就有这个运气啦!
当然,还有好多种,我还要说说端午节吃粽子呢!每年的农历五月五就是端午节了,每家都会采来粽叶,包上糯米,里面再放点你喜欢吃的东西,煮熟了就很美味了,当然不光是为了吃了,是用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我最喜欢吃的是嘉兴大肉粽了,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好吃极了。
怎么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吧,如果你知道,也可以写下来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流传至今。 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即剪纸和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表达了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夕 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开了,我们就是年的主角。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放鞭炮„„ 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短信拜年已经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 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消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
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随笔
篇12:传统与未来随笔
传统与未来随笔
梨园,锣鼓喧天。
他于四四方方的戏台上,轻抖水袖,曼转身形,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
台下,观众寥寥,鸦雀无声。
唱毕,他向着屈指可数的观众,缓缓作了一个揖,然后默默地退下台去。
他有些怅然若失。百年梨园,不知见过多少光怪陆离的面孔;小小戏台,不知讲述了多少爱恨离愁。如今,偌大的戏园,门可罗雀,再也看不到那些如痴如醉听戏的面孔。
他想起了自己。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他对传统京剧兴趣盎然,爱跟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哼唱几句,于是四岁拜师学艺,八岁登台,他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动人的戏剧故事。二十年的坚守,因为他心中有传承京剧国粹的梦。
正如王小波所说,一切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他觉得说得真对,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迷失,谁还记得京剧这颗沧海遗珠呢?
他不愿轻易放弃,他早已和京剧骨肉相连。为了发展,他想要改变。
他想到了春晚的著名节目《奔跑》。羽泉和于魁智跨界合作,清新明快的流行乐加上京味极浓的'唱腔,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他想,他或许找到了传统京剧的出路。
自小跟师父学戏,唱念做打,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标准动作,字正腔网的表演,千篇 一律的台本重复,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囿于传统的包围中,不能自拔。谁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非要唱得梨花带雨?他要改变,他要让现代元素在传统的义化中跳跃起来。
梨园,锣鼓喧天,观众满座。
他,一袭青衫,清嗓一鸣,是人人都耳熟的优美节奏。但摒弃了千篇 一律的陈旧剧情,这次却是改编自外国的小说故事。同样的戏台,同样的旋律,却唱出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曲终人散,空气中还残留着观众不绝的掌声。
他知道,他成功了。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他深谙京剧对民族、对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味地抱残守缺,京剧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进步。
标新立异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他会继续努力,让传统走向未来,让京剧走向世界。
篇13:关于娘的故事随笔:娘的“半边房”
娘,走的匆匆,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在最后时刻,那慈祥而坚毅的眼神分明在告诉我:“我这一辈子过的满足了,不能拖累你们了。看着你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就放心了。”于是,很久以来,在我的记忆中,娘也就是刚刚离开我们不久。直到去年农历十月一日“寒食节”和姐姐在娘的坟前烧完纸,姐姐唏嘘的说:“娘已经走了六年多了,时间太快了啊!”回想起来可不是吗,娘去世的那年,我的孩子正准备高考呢,现在研究生都毕业了。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总是没有老娘离开的概念呢?可能娘就像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家里还有娘,兄弟姐妹永远是一家!
娘这一辈子其实过的并不轻松,甚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苦难。小时候家里极度贫穷,听人讲她曾经饿极了误吃过树皮,险些中毒丢了性命。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知道忠孝礼仪的道理,上对老人孝敬,下对弟妹爱护。由于家里孩子多,她的少年时期,先后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侄子一个侄女都是在她瘦弱的脊背上长大。十五、六岁就嫁到我们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埋怨,依然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记得她曾给我讲过硬是靠自己的双手纺线、织布换回了“半边房”的故事。
那是在解放前夕,家里实在太穷,只能赊账住在别人的半套房屋里(关中东部农村的房屋呈三间上房加六间厦房格局,半套即中间隔开各一间半)。
为了买回另半边,她几乎把能吃到的苦都尝遍了,娘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能干什么挣钱呢?还是她的姨妈出主意让她学纺线、织布,布拿到集市或许能换回点钱。主意已定,娘就开始行动了,买棉花,弹棉花一切准备就绪,可是纺车买不起啊,只好借别人的。白天人家要用,晚上也得等到后半夜别人休息了,自己才能干活。娘说刚开始心气十足,一晚上不睡觉,第二天照样干家务。随着体力的不断透支,慢慢的实在坚持不住了,才东借西凑给自己买了个纺车。
娘说纺车买回来后,自己高兴的几天睡不着觉。今后再也不用每天后半夜借别人的纺车了,在自己家里随时都可以干活。娘说除了做饭、照顾摊在炕上的婆婆外,整天几乎都坐在纺车前,甚至有几年除了过年、过节,几乎没出过家门。每晚伴着微红的煤油灯光和纺车嗡嗡的节奏声以及左右手不断重复的动作,是寂静的村庄里又一曲不眠的音乐。
毕竟娘当年才十五、六岁,年轻人总有打瞌睡的时候,她说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间醒了又继续纺,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她都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反正自己就像个预先装配好的机械程序,只要一坐下就身不由己了。晚上熬夜时间太长,总有饿的时候,馍馍不能吃,得留给孩子和老人,她说实在不行就喝水充饥,喝的多了肚胀又不利于干活。
后来,她发现每年冬季家里放着不少柿子已经熟透,既软又甜是补充能量的好东西,就在干活累了、困了、饿了随手拿个吃,一个冬天下来,她居然吃掉了半床的柿子(一张2米×2米的床板,柿子铺平摆开)。这,也可能是她老人家老年得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吧。
纺好线,还要浆洗,再上织布机将线一点点的织成布。织布机,当时对于一般家庭来讲算是一件不菲的家产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更是难以承受的。娘说这也难不倒她,别人家的机子总有空闲的时候,无非是自己多辛苦些、多加点班、硬着头皮多看人点眼色就是了,用不了几年我也给自己置办一台织布机。
后来家里真的有一台织布机了,至于怎么样置办齐这一套纺织设备的,娘没有告诉过我,但我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这些东西,娘,该是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啊!等到我小的时候,每晚都是伴随着纺车细微的嗡嗡声,进入梦香的。而对织布机与织布机声音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每当我在外面疯玩进家门时听到那有节奏的“吱呴”声,就知道娘在织布了,从节奏上能判断出娘现在的心情是好是坏,若“吱呴”声节奏轻快,表明娘心情好,回家晚了也无妨;若“吱呴”声节奏缓慢沉重,那就得小心翼翼的靠边溜进来了。
娘说她的布是用心织成的,不留任何瑕疵,每次拿到集市上都很抢手。因为那个年代手工粗布是大多数人家做衣服、做被褥的主要来源。就这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娘单凭自己的双手,将一捆捆的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凑足了两千元购房款。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了,娘说拆除隔墙后好多年,她总感觉房子十分宽敞,心理也无比敞亮。娘,完全是用一己之力做了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本文作者:黄宇民(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14:传统美味小笼包-随笔写作
你大概对小笼包不陌生吧?可你一定没吃过我家乡的传统美味小笼包!
听妈妈说,家乡的小笼包有这样一段传奇来历: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风景迷人的寄畅园游玩,忽然闻到一股香味,循香一看,原来是包子发出的,便叫人买了两笼包子。乾隆皇帝才吃了一口,便赞不绝口:“此包口感极佳,乃包中之王,又有这翠绿的竹子映衬着,颇显高贵,朕就取名为小笼包。”从此,小笼包便名扬天下。
多年来,小笼包深受人们喜爱,一直畅销不衰。你看,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笼包,美得就像是无瑕的玉雕琢成的'工艺品。它们远看像一座座宝塔,近看又像一个个小包裹,小巧玲珑。小笼包的皮细腻嫩滑、白而透明,透过晶莹剔透的皮,里面褐色的汤汁若隐若现,色泽诱人。不论谁见了,准得口水直流三千尺!
再尝尝小笼包的鲜美味道吧!先吃掉顶上白生生的“小菊花”。哇,细嫩而有弹性,口感极佳!接着把鲜嫩爽口的汤汁吸进嘴里,那鲜美的味道顿时会在嘴里弥漫开来,真香啊!然后细细品味里面细腻柔滑的肉团,只觉得舌尖上的美味扩散到全身,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最后,吃掉外面那层晶莹剔透的皮。嘿,又脆又有韧性,一个字——爽!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一定垂涎欲滴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品尝传统美味小笼包吧!
篇15: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
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
新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自古濒临大运河黄金水道,为江南古老的水乡雄镇,商贸重埠,至今已有1690余年历史。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是重要的商品粮蚕桑及水产品基地。早在明朝新市物产就有籼米、麦类、豆类、白菜、白蕖、桃、梅、乌菱、菜油、红酒、烧酒、白酒、酱油、茶糕、酥饼、蜜糖等,自清代至今的传统特产有张一品羊肉、茶糕、豆豉、芝麻酥糖、饴糖、芽麦饼等。晚清至抗战前,新市商业十分繁荣,有四车八当三坊,规模较大丝行有6爿,从业人员达数百名,四栅店铺林立,众多的羊毛业主直接与上海洋行做外贸生意,当时人称“小上海”,人口在抗战前已逾一万。1949年5月3日,新市解放,为德清县唯一建置镇。50年代,新市工业在县内首屈一指,先后创办了造纸、酿酒、榨油、皮革、塑料、造船、化工等行业。
一、酱羊肉
新市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其中以百年老店张一品为代表的酱羊肉、黄酒、蜜饯、茶糕、麦芽饼等各类传统风味小吃享誉江南。镇上百余家宾馆饭店各自经营特色美味佳肴。
早在唐宋时,新市酒家即烹饪羊肉。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宁波人张和松来到新市,与人合作开设“张裕泰”餐馆。当时新市经营羊肉的餐馆有万家春、一家春等,竞争激励。为立于不败之地,张和松在羊肉烹调上下足功夫。数年后,其烧煮的'羊肉色泽红亮,具有香、酥、鲜三而合一特色,深受顾客青睐和喜欢,渐渐有了名气。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更名为“张一品”,取一品当朝之意。事隔数年,张和松的儿子张永源继承父业,名厨张宝三撑勺烧制,精选湖羊,精研烹调技艺,使羊肉味道更醇美,倍受品尝者赞美。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分店,后销往港澳地区。为方便羊肉携带,将酱羊饺放在篾黄制成小黄蓝里,上面覆盖大红商标,显得精美古朴,成为消费者馈送之礼。这一传统产品经历代耕耘,已形成一道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江南名菜,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市“张一品酱羊肉”就载入《中国名菜谱》。
从起,每年金秋季节都承办规模盛大的羊肉节,经过连续七届羊肉节的举办,新市羊肉名声越来越大,镇上著名新市大酒店“酱羊肉”、银都“全羊宴”,枫洋“羊系列”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口福和欢乐。乐安村青年农民黄新明创办了“浙北湖羊基地”,专门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金羊”牌商标。新市镇四大特色农业的支柱之一的湖羊养殖业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茶糕
茶糕乃新市之名点,以历史悠久、选料考究、味道鲜美著称,具有松香鲜三大特色,在杭嘉湖水乡平原小有名气。新市茶糕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宋,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刊本《仙潭志》与清康熙年的辑本《仙潭文献》均将茶糕列为新市物产,有400余年历史。新市茶糕在民国时为鼎盛时期,有王阿福、程振达、姚丫头、王福康等多家茶糕店,当时新市有茶馆10余爿,如“紫香楼”、“长乐楼”、“穿心楼”等茶馆生意最兴隆。每天早晨新市镇上的众多小贩都会头顶16块装的茶糕箱,将热气腾腾刚出炉的茶糕拿到茶馆叫卖,清脆的叫卖声传至茶馆以销路,顾客都为茶客,故自南宋流传至今皆称“茶糕”。清末民初,新市首创的“黄篮茶糕”以扁形竹篮,篮底垫箬叶为外包装,内装茶糕十块,上覆红纸以图吉利,凡买十块茶糕者奉送黄篮,成为新市人馈赠亲友的佳品。1957年孙中山友人、首任湖州军政府主任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财经委员的俞寰澄先生自北京来新市探亲扫墓,离开新市时,请王福康先生特制四箱新市茶糕,以赠京城亲朋故旧。近年来,新市亦有多家饮食店经营茶糕,恢复中断多年的黄篮包装,新市茶糕这一独特的美味点心重新恢复了昔日之声名。
三、酥糖
酥糖为新市之名茶食,在浙北颇有名气。清朝同治年间开设的泰昌、永昌、义昌等南货店均开设作坊生产芝麻酥糖。新市南货业为了招徕顾客,对产品质量很讲究,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配料适当,以面粉100斤,上乘黑芝麻20斤,棉白糖140斤合制而成。新市芝麻酥糖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深受百姓喜爱。
四、饴糖
新市的饴糖生产始自光绪八年,东大街的王元泰糖坊,其后生产饴糖的糖坊先后有沈叙兴、陈同和、沈大兴、孙同泰等。饴糖主要原料是大米和大麦,饴糖质量为“黎糖”最好,当时新市糖坊业生产的即是“黎糖”。黎糖用途十分广泛,新市酱油因用黎糖所制,故色泽红亮美味可口,在周边地区名气响亮。用饴糖制作的芝麻白糖细沙园子、糖塔饼、芝麻葱管糖、芝麻寸金糖、白糖麻饼、白糖雪饺等新市茶食,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还远销长兴泗安、安徽广德、江苏宜兴等地。
五、芽麦饼
新市名点芽麦饼具有香、甜、糯三大特色,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当清明节前后,新市四乡农妇就要制作芽麦饼以馈赠亲友品尝。这一风俗流风泽被,源远流长。芽麦饼主要原料有芽麦、棉线草、糯米粉与糖。早在上年冬天,农妇们将小麦发芽晒干以备来年之用。清明前后田野上棉线草勃勃兴旺,将此草采摘洗净煮沸配入芽麦粉与糯米粉中,以增加韧粘性,再将芽麦粉团蒸熟后做成饼状,而后在锅盘中加香油用文火煎,数分钟后精黄油亮之芽麦饼即可食用,待冷却后愈加甜糯,新市人大都喜食这一点心。
六、蜜饯
蜜饯乃是古镇新市特产之一,历史较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浙江莫干山食业公司前身新市蜜饯厂即已开始生产蜜饯产品,是浙江省规模最大蜜饯优质龙头生产企业。近十余年来公司先后开发三十余个品种,被指定为浙江省旅游定点产品,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浙江省优质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优质农业金奖,深受游客之青睐。
蜜饯产品有:广式话梅、苏式话梅、莫干杨梅、青口梅、含笑梅、甜心山楂、情人梅、芙蓉金桔、好运来、醉仙梅、名星梅、芙蓉桃脯、乐味山楂、海棠花脯、一品话梅、情侣果、天山黄杏、樱桃梅等。,莫干山食业有限公司产品青梅出口日本,,青梅出口量突破八百吨,成为全国首家蜜饯成品出口日本的企业,为德清赢得了良好声誉。
由此可见,新市人在日常商贸活动中不抛弃传统,又富有品牌和创新意识,在德清县域内创品牌也是领先一步的大赢家,这与新市长期积累的商贸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篇16:个人随笔:传统的端午
个人随笔:传统的端午
传统的端午。如往年一样,商场没放假。也如往年的这一天一样,商场无人问津。所以即便是节日促销,却没有促销的效果。
很久未上网,一是心无灵感,再就是六月也是高考月,伴着女儿的应考,时间相对也就少了许多。
二十天前,我的一位邻县的异性朋友因为我的原因认识了我一位较好的女友,两人都单身,且年龄也般配,在我的玩笑撮合中,两人朝着私人关系发展,且速度迅猛。昨天,两人突然就在本县某家茶餐厅相聚,一起约我见面吃饭。答应的同时有些愕然,凭着对两位的了解,我觉得见面至少不该如此之快的。看来,我低估了人类对情感的需求。看来不只是生活质量和网络在飞速发展,人类的情商也是如此的。我怕是有些落伍了。
异性朋友来自邻县,单身,与我通过网络认识。起初的,也是交流极少。我由于偶尔喜欢在空间 发些小短文,引起朋友的关注,于是闲时两人就聊聊天或者什么的,内容从文字到情感到生活,彼此都会说一些个人见解。后来因为一次谈论的话题触及到我的内心,让我很是受伤,这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联系渐渐就少了。后来,我在很多闲时上网偶尔会想起我的这位朋友,觉得自己有时候说话确实如他所说太过硬邦,确实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与耐性。只是个性的原因,我明知如此,却无法去改变,即便有时候与人交流,戳到我的痛处,我也无法做到不让这一切来左右我的情绪,这是我的软肋。朋友定是无法理解。朋友给我的评价就是清高孤傲,我是否如此?
女友这几天心情靓丽,神清气爽。由此我觉得女人的浪漫情怀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是需要好的心情来滋养的,只要内心有憧憬,只要她认定的爱萦绕在她的心田,那么她的小女人态就展露无疑,澎湃外泄。不论内心所向往的那个人或那份情感最终是否会有结局,但至少她享受了那个过程,至少那个过程扮靓了她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开始。这样的女人和心态,让我羡慕。
昨晚,锻炼回来后竟有些失落,缘何如此自己也说不清。 单身的这几年,陪伴我最多的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不是没遇到性情相投的人,或者说对自己好的`男人,但我总以个人条件太差或者暂不考虑为由婉拒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拒绝情感的介入,因为无论是我的处境还是心情,我都是没有理由拒绝的。何况我在许多艰难的时候是那么的希望有个人来帮助我,陪伴我。我的拒绝,说到底,还是内心的怯弱,还是不够自信。
友说,你年轻漂亮,文化素养又好,还有资本漂泊。我无语。一个已年近黄昏的女人,何来资本?况且我觉得一个女人最该具备的资本就是内心的强大,而我,并非如此。许多时候,我其实是多么的懦弱。如果有人给我冠以清高或者孤傲的评价,那一定是我的外表。揭开这层外衣,我不过就是一个小女人,就想做一个小女人,和善可爱的小女人。我用清高包裹自己,无非为了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无非为了自己免遭伤害。尽管没有人想要伤害我。
高考题目答案出来后,女儿的成绩不容乐观。前夫来电话询问女儿的考试情况,如实相告。前夫是个暴脾气,在电话里一通埋怨,都是说我没把孩子带好之类,说孩子花钱如流水就换来如此结果之类。泪水突然就夺眶而出,未等他说完,挂断了电话。时间过去了这些年,改变了许多,却依然没有改变我对前夫的态度,没有改变前夫的暴躁。我突然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困苦和艰难虽让自己无数次的泪流满面,但至少,我远离了前夫的暴扈,获得了清净。至少我不用在他叫喊的声嘶力竭中感到恐惧,至少我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喜怒哀乐。
女友们总是劝我说“夫妻还是原配的好”。无数次艰难困苦的时候,渴望家的温暖的时候,我犹豫过。只是与前夫的那些吵闹的过往,那些无法沟通的分歧,前夫那张易怒的脸,这些,恍如昨天,我无法忘记。
篇17:爹要疼娘要爱亲情随笔
爹要疼娘要爱亲情随笔
你们为我撑起一片天,我要做你们后半生全球限量版拐杖。——题记
是否留意,拒绝听父母滔滔不绝的关心时,父母眼中闪过的失落;
是否留意,拒绝接受父母嘘寒问暖的情谊时,父母脸上微露的无奈;
是否留意,拒绝接收父母无微不至的浓爱时,父母心里裸露的悲伤?
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不要求我们回报他们多少,只奢求给他们一份疼,一点爱!
曾几何时,我一度认为父母是我永不倒塌的天,却不曾想到,天也有累的时候,也有哭泣的时候。时光荏苒,父母已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岁月为他们增添许多银丝,浅浅的割开他们曾风华绝代的面容。而他们却诚然不知。总想着趁自己有力气的时候,该多劳,子女才会有安逸的生活。这情意,怎一个“孝顺”了得?亲们,请相信,爹要疼,娘要爱!
依稀记得前段时间发生的“机场弑母”事件,起因只是母亲给他的钱打得太迟,以至于他钱不够用。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然后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成人,难道只换来“一刀解决生命”的'回报吗?当你拿刀刺进母亲身体时,当鲜红的血液汹涌而出时,你的心是否在颤抖,是否在疼?我想,母亲的心应该要比你疼百倍吧。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难道我们还要把他们当作一辈子的“提款机”吗?我们有手有脚,有头有脑,就算做不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为父母分忧解难总还是能做的来的吧!亲们,父母不是我们的奴仆,而是我们一辈子要疼,一辈子要爱的人。
从小耳濡目染的“卧冰求鲤”“乌鸦反哺”教我们要孝顺父母,越长大,“孝顺”却越只是嘴上说着,行动上没表示的代言词。从小我们都知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父母给我们胜过滴水之恩的海水恩情,我们不仅没有给予回报,反而把向父母索取当做是理所当然。是否还记得那个“迷你型”自己曾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要照顾爹妈一辈子,如今做着违反当初誓言的自己会不会感到羞愧?
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的父母。
所以,当父母滔滔不绝的关心我们时,当父母送来嘘寒问暖的情意时,当父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浓爱时,请不要拒绝,不要烦,给他们一个微笑,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让他们眼里有笑,脸上有乐,心里有幸福!
父母为我们撑起一片天,我们该给他们一份爱。
因为,爹该疼,娘该爱!
篇18:生活随笔感悟:爸爸妈妈喊我们快点长大
老朋友来京忙得都没能见上一面,但是我给她发的信息着实震翻她:“知道吗我老爸老妈回老家了!”她嘴合不拢:“不回来了?”我自豪:“对,不回来了,以后都是我们一家四口了!”她表示不可思议。
大学室友八个人中,我们俩最相似。都是独生女,都恋家,毕业后都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帮忙带孩子,继续活在父母庇护下。
和父母一起生活是幸福的。
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确实很幸福,他们还会像以前一样把你当成小宝贝一样关心着。
坐在电脑前备课,妈妈会端来一杯热茶;辛苦工作一天,爸爸会做好一桌你最爱吃的菜;生孩子,他们乐颠颠地帮你尽心尽力带孩子;二胎来了,也不敢怠慢,哪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长大了还跟父母一起生活,有点儿像一种自我放弃。
但是跟父母一起生活又真的不好。
一个家中应该只有一个女主人,但是跟父母一起生活,谁是女主人?当然是老妈。买什么老妈说了不算,扔什么可是老妈拍板才能决定。看到家里没用的东西占用空间,我就一心想扔,但是老妈总会追在后面:“这个还有用。”“那个很贵买的!”“你是不是又把我什么东西给扔了?!”没完没了。最后,我索性也不管了。对家庭的责任心直线下降。
父母包办代替多了,自然助长我们的惰性。
谁看孩子?有老爸老妈呢。
谁买菜做饭?有老爸老妈呢。
谁洒扫房间?有老爸老妈呢。
老爸老妈直接从客人进化成了主人+保姆+服务员+厨师……我们心安理得坐享其成。
因为代沟,生活习惯必然不尽相同,所以每当出现观念的冲突,我们还会抱怨老爸老妈好烦。抱怨老爸做饭不好吃,挑剔老妈总是爱唠叨……
有人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也有人说真是可怜的寄生虫。
老同学问我,你到底是怎么成功让老爸老妈回家的?我妈是不可能走的。她肯定跟我一辈子。
事情也很突然。
那天,作为微信大学优秀学员的老妈,跟我说起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看了,人家说的很有道理,不能跟儿女生活在一起,远了还有感情,太近了却容易相互腻歪……”
我说:“那你们想回家就回吧。”
这在以前可能是一句玩笑话,但这天却被异常严肃地拿出来说。
老爸早就等这句话了:“什么时候可以走啊?”
我顺杆爬:“我这就给你们买票去?”
就这样,寥寥几句就敲定这么大一件家事,了却几年来的心愿。
感谢微信大学帮我做这个决定!
其实,老爸老妈一直想走,因为原计划老大上小学后他们就可以回老家休息了。但是谁知道老大刚背上小书包,老二就出生了。
又是一场硬仗。
但老人身体大不如以前。
有一次,看着老妈一瘸一拐(腿疼的毛病犯了)地带着老二出去的背影,心酸得要命。我问自己:你于心何忍?当前的困难或许真的很难抉择,但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
那时候就下决心要自己多带老二。
越带老二多,越后悔当年没有多带老大;越带老二多,越觉得当年欠父母的欠老大的太多太多。
就这样,我终于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妈妈。
不知不觉,老爸老妈回老家已经快一个月。
生活并没有因为老人的离开而混乱不堪。
相反,生活美了起来。
最大的变化是九爸。
以前的九爸:早上8点出门,晚上11点到家,好不容易到周末睡个懒觉,中午吃完饭再去见见周公,养精蓄锐,下午去打球一直到晚上8点多。
现在的九爸:早起读书,做早饭,带孩子出去玩,顺便买菜,回来做中午饭,带孩子睡觉,老二睡了,他继续读书,研究事业。晚上做饭后带孩子吃饭,然后带上老二和老大一起去轮滑……
主题虽然是做饭带孩子。但画风美得不要不要的——温暖奶爸!
其次的变化是孩子,更独立。
老人包办代替的少,老二愈加独立,自己喝水,吃饭,上厕所,自己玩。主动交往见功力,看到小朋友就凑过去,自来熟,“看看谁来了?”已经成为过去式。目前升级成直接开玩模式。去一次天坛能玩走四拨孩子。一拨走了再主动找一拨。
我自己的变化也很大。
首先是自由。随心所欲扔东西。没把孩子扔了是舍不得。没把自己扔了是嫌太沉。所以又开始恣意妄为自我折腾,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再也没有人忧郁地站在你身后,非要你干了那一碗好像灵丹妙药吃了会成仙的小米粥。
其次是负责。对家事也好对孩子也好,终于知道操心。做饭也得心应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是光盘一片。美誉度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最后翻身农奴把歌唱。终于不受夹板气。你懂得。
独生子女们,爸爸妈妈喊你们长大。
快点儿长大吧。
公众号:读书巴学园
篇19:不会喊的娃,是得不到关注的杂文随笔
不会喊的娃,是得不到关注的杂文随笔
在贫困时期,孩子们都特别懂事,知道自己家里穷,孝顺的老大更宁愿早点出社会,为家里减轻重担。这都是平穷年代的感人故事,在很多年后的今天,那感人的情节,一去不复返。
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都进入了拼爹拼娘的时代,于是出现了很多要赢在起跑线上声音。
出生在一个众多孩子的家庭里,没有得到眷顾,也只能靠自己拼命。
在父母的眼中,他们会怜惜那个混的不好的孩子,更愿意给予很多的关注和协助。
当孩子们了解这个心态之后,为了得到父母的补助,他们愿意表现的很落魄,至少在父母眼中是这样,只有符合这个形象才能得到更多的庇护。
他们的眼中,目标就只有一个,就是想尽办法可以得到父母的辛苦拼来的财富。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都渴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过上比自己还好的生活质量,不用自己担心的太多,可是人生经常就是事与愿违,他们随时准备一笔资金,以备后顾之忧。
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习惯性的低调,在父母面前用比较差的东西,租着简陋的房子,让他们都很心疼。经常说起自己心酸事,艰难的生活环境。
不会喊的娃是没有奶喝的,同样另一个孩子,也是一无所有,他只知道,自己还年轻,正直旺盛,更应该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更多的金钱。
他从来都没有要过父母的一分钱,父母也从来都没有过多关心过他,更不知道他才是那个千苍百孔的那位。
他经常和这个世界拼斗,把身体都熬坏了,没钱给医药费,明知道父母有这个能力可以承担这笔费用,但是父母拒伸出援助之手。
他只能假装坚强,硬着头皮向朋友借钱治疗。
父母知道他努力工作了这么多年,必定会有不少的'积蓄,认为有能力应付得了那笔钱。
弱者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强者却被忽视,父母已经忘记了,这些孩子都是从婴儿时期一路走过来的,没有人天生就懂坚强。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一辈子都有人庇佑和爱护。
这样的家很不公平,一直包庇着弱者,让他们在思想上种植懒惰,失败和贫穷是应该的,而且还应该理直气壮,他们一直认为有一个后港湾在。
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强者,待遇跟孤儿差不多,如果真的是没有可以依靠和庇护的港湾,还真宁愿当一名孤儿。
最心酸的是那种自欺欺人,你以为会庇护和援助你的那个港湾,到你真的出事了,最后你还是要靠自己。
一般有这样怜悯弱者的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很不好,他们的眼中也只有父母的那些钱。
只要其中一个多得了一份“庇护”其他的都会很有意见,闹起来,这个家随时四分五裂。
这时候,父母才念起强者说的那句话:那些钱都是他们辛苦挣回来的,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他人是没有权利去管辖。”
在强者看来如此理性的道理,在一个家庭里是走不通的,当其他的兄弟姐妹听到这句,心里是会暗爽,这意味着同样一笔钱,有人主动愿意不争,那还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或许强者,真的不懂,父母也明白有些东西是带不走,而自己要用的也有限。
到最后,挣吵的都得到了“庇护”,而那个一直不吵不闹的强者,才是最平穷的那位。
篇20:传统工匠精神之革新随笔
传统工匠精神之革新随笔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日复一日的耐心与钻研,不断地将产品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品质,是道,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价值观。他们不以市场为转移,不以需求为转移,只一心扑在自己的手艺上。工匠的追求,是让自己手中的器拥有灵魂,每一件都精益求精。
作者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创新。创新是重要的,时代的大潮潮起潮落,不創新,便会被时代淘汰。可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要守住手艺的内核,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形式如何纷繁,内核都不能变。这既是传承,也是品质的保证。
进入新世纪,我们进入了创新的时代,技术、设计、工艺的创新我们早就司空见惯,社会最需要的是精神的创新,唯有精神创新,才能一切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传统的工匠精神不外乎精工制作,精益求精,而崭新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做到“新益求新”。
传统的工匠精神已经不完全适用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了。虽然在一些传统行业,精益求精仍然是匠人视若珍宝的品质,但是,想要走到行业的前沿,就必须拥有创新发展的新一代工匠精神。
有时,过度的精益求精,精工细作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就拿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来说,在十多年前笔记本电脑行业迅速兴起的时期,富士通凭借精细的工作,一丝不苟的设计赢得了市场的好评,可是现在,各大厂商轮流推出新产品、高性能的笔记本时,富士通笔记本却没有任何的创新,老套的设计,落后的性能和精工细作带来的高昂成本让富士通成为了笔记本市场的被遗忘者。过度追求精工制作,反而在核心科技的创新上难有建树。
精益求精的巅峰已然过去,新益求新才是另外一种更值得追求的巅峰。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机器生产应用广泛,使得工艺层面的精细程度大大提高,精工制作已经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差距的主要因素,而技术、设计、理念的创新会使产品截然不同。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为什么能成为电子产业的宠儿并持续到今天?就是因为乔布斯本人天才的.创新理念,让苹果公司的产品脱颖而出。可以确定地说,创新才是永无止境的巅峰。
在中国,我们不缺乏能工巧匠,我们缺乏的是创新型的人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可是真正拥有高额利润的是核心技术的拥有国。中国的劳动力和地价优势造就了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但随着东南亚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的冲击,中国制造能否成功转变为中国“智”造就成为了能否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只有抓住创新时代的潮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世界大国。
无论古今中外,时代的变迁都会让历史的洪流翻出新的浪花,把握新益求新的工匠精神,就可以在科技革命的时代里激流勇进,开辟出新的天地。
★ 感悟过年随笔
★ 从感情上走进祥林嫂 --浅谈《祝福》的情感教学(教师中心稿)
★ 有趣经典的话
【关于传统的一些讨论随笔:喊娘(共20篇)】相关文章:
过年随笔散文2022-09-14
回家的路高中散文随笔2023-09-02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2024-04-05
过年的初中作文随笔2022-04-29
形容爱得极深的成语2022-09-12
我发现酒中有个世界作文2023-01-03
雁过的秋天有些冷2023-08-29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2022-08-14
想对自己说的散文2023-08-04
我是疯子不是呆子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