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诗

时间:2022-08-21 08:12: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河的诗(共8篇)由网友“mxm12034”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黄河的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黄河的诗

篇1: 黄河的诗

晚渡黄河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原文: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夜到洛口入黄河

朝代:唐代

作者:储光羲

原文:

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

登舻望落月,击汰悲新秋。倘遇乘槎客,永言星汉游。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朝代:唐代

作者:崔曙

原文: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高m

原文: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于兹任所惬,浩荡**间。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u远帆处。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古堰对河迹长林出淇口。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激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篇2: 黄河的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用宽其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思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矢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与永乐诸公夜泛黄河作

朝代:唐代

作者:阎防

原文:

烟深载酒入,但觉暮川虚。映水见山火,鸣榔闻夜渔。

爱兹山水趣,忽与人世疏。无暇然官烛,中流有望舒。

条山苍(中条山在黄河之西)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VV去,松柏在山冈。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

朝代:唐代

作者:杨巨源

原文:

倚槛恣流目,高城临大川。九回纡白浪,一半在青天。

气肃晴空外,光翻晓日边。开襟值佳景,怀抱更悠然。

篇3:王之涣黄河的诗

王之涣关于黄河的诗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繁体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诗人故事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当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壮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王之涣写关于黄河的诗《登鹳雀楼》赏析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篇4:黄河的诗古诗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篇5:黄河的诗古诗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篇6:描写黄河的诗摘抄

描写黄河的诗摘抄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篇7: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

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

《浪淘沙》这是刘禹锡的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全诗如下: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人介绍】

李贺,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年仅27岁。李贺自小聪颖,才思横溢,善工诗文,名震京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坚锐狠重,给人以力的震撼,梦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诗,乃至我国诗坛中的一枝奇葩,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尤爱李贺诗。

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选》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圈划过。至今传世的李贺诗共240余首,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

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典范词作】

【五代】·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篇8:王之涣写黄河的诗

王之涣写黄河的诗

王之涣是一位自信的诗人,也是才华洋溢的诗人,他创作了千古传诵描写黄河的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

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描写黄河的诗摘抄

诗人王之涣的诗

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现代的意思

鉴赏王之涣《登鹳雀楼》

和登鹳雀楼的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歌赏析

登鹳雀楼讲解鉴赏

唐朝诗人王之涣

黄河的诗
《黄河的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河的诗(共8篇)】相关文章:

诗人王之涣的简介2023-05-09

王之涣的经典名著《登鹳雀楼》2022-10-15

登鹳雀楼古诗拼音2023-08-01

关于登鹳雀楼的作文合集2023-04-01

古诗登鹳雀楼怎么读2022-05-14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介2022-05-06

登鹳雀楼古诗2022-10-31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2022-09-08

王之涣的小故事2022-12-01

古诗《登鹳雀楼》2023-08-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