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共11篇)由网友“wonsinmi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课标数学教案
1、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篇2:《短文》新课标
《短文两篇》新课标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关于太阳的传说、故事很多,本文所记载的就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故事。古人虽没有用科学知识来揭开太阳的奥秘,但那种丰富的想像,那种对大自然的挑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太阳故事的资料、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课文内容,并理解、掌握其所蕴含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接受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图片、连环画。
2、课前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提纲。
3、录音带、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做好的.课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学习《夸父逐日》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课文
同学们,太阳是宇宙中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星球,它发出的光和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我们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夸父逐日
2、学生介绍关于神话的知识
教师补充:
中国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新课标通用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
3、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
5、投影仪出示本课要理解的词
夸父 逐走 入日 河 渭 大泽 道渴而死 邓林
6、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四人小组进行)
1、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2、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迪?
3、读了本文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畅所欲言,可从不同角度认识)
明确: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三、课外延伸
1、让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图片、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收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讲述有关太阳的神话故事。
3、自己创作一篇神话故事或者把本文改写成一篇700字以上的故事
(根据课文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列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论语》1则中这样写道:“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两小儿辩日》,学后你就会更深层地了解孔子求知的态度了。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2、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学生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③分角色读课文。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这个古代故事,写的是两个小孩就一天当中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人近进行辩论争斗,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也并不清楚。表现了孔子求知的态度,也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4、正音、正字
(投影仪展示)先抽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打出
正确读音。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是孰非 辨别 孟子 沉沦 熟人 辫子 探汤
5、对照注释查资料,解释下列词语、句子。
辩斗 去 日中 车盖 盂 沧沧凉凉 探汤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学生先以四人小组研究讨论,然后自己翻译古文,并复述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全文共分三层。
l―――3节:第一层,写孔子问两小儿争辩的原因。
4―――5节:第二层,两小儿对辩日的各自根据。
6―――7节:第三层,点明文章主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
篇3:新课标 新问题
从9月,我们开始实行新课标的教学工作,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政治课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既有平时的上课,也有观摩课,在和同行的评议交流中,在不同的教学模式探讨中,对新课标的理解比以前要更深一些,困惑也更多一些。
首先,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学的,但要在实践中落实下去却有很大困难。具体的说,是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高中班人数都在60人左右,政治课每周只有二节,任课教师连学生都不熟悉,怎么发现他们的潜能?怎么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学生连政治课都不重视,怎么会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我发现新课改被理想化了,或者说我们离新课改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按新课标进行教学工作,在高一年级好搞,学校支持,学生配合,家长理解,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到了高二年级,面临着文理分班,面临着的高考。学理科的学生由于高考不考,不重视甚至不学了。学文科的学生会重视,但要成绩。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教学目标仍然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否有重点和难点,以往的要求没变。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感到的依然是高考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测试中获得高分,高中教师尤其是文科班的教师,就会全力以赴,反复钻研课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紧密围绕高考测试内容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题型一变化,学生的学习重点也就跟着变。高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仍然在起作用,应试教育继续在做,只是前提变了,是在新课改的旗帜下。那与以往的应试教育又有多少的区别呢?只要升学率依然是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新课改只能走过程,只能停留在高一年级,并且只能少搞,多搞了学生没有时间,家长也有意见。也就是说,包括高考在内的评价机制必须同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都得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新课改的工作在对待教材上。以往教学有大纲、课本,还有教辅资料,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只需按部就班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 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完成任务。新课程中,教材内容是作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的媒体,教师要研究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就要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选择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认识过程,其主要的中介和媒体是教材。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加工,适当做出取舍。但我们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依赖课本,离开课本就无所适从,仍然在照本宣科。我有一次公开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悟知识,事后的评议中得到好评,认为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当然也有教师指出我在教学中把课本的几点内容没有讲到,我在教学反思中就想教材中的内容是否有必要面面俱到,我们怎样摆脱教书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的确,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第三.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和生活化的关系。新课程没有以往教学内容强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从生活的角度入手。这种教学方式在内容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强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能够深化,并以此为突破口,在方法上能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在方式上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问题是多数学生的素质达不到可以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水平,往往在浮浅的问题上一问一答。少数学生能够与教师交流,与教师对话、沟通、合作,那么一节课就只能是少数人在上课,其他学生在看戏。这样就出现了两难境界,如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上的落差越大,交流的难度反而越大。如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上相差不大,大家都不懂的问题,交流的难度就小,但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师生之间不是以往教师要有一桶水和学生的一杯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的素质高,对高中政治课内容所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如果学生的素质差,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师的情景设置也好,教师的引导也好都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在准备四城市的观摩课时,方案几易其稿,均不理想,感觉与新课标的要求仍有差距,在准备充分与没有准备的班级上课在教学效果上相差很大。你所期待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的教学效果不会出现。这意味着新课标的种种理想效果大打折扣,是教师的理念不行?做的不到位?还是学生的差距?
新课标给我们指示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把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提了出来,需要我们在探索中完善,需要同行在交流中提高,我诚挚的希望新课标能带给我们政治课的春天。
篇4: 新课标学习心得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 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5: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收获-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新理念新收获----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实验二小 杨玲利
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学习的热情。三月十二日,市教研室秦院长组织我们在我校五楼学术报告厅集体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我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
一、正确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把原来的“两能”变成了“四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通过活跃的课堂教学形式,儿童不仅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三、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想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6:新课标学习心得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此次课程改革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其次,在英语课程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教师、课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每个决策环节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一味满足学校或教师的愿望。
二、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做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决不否定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传统的教育过于依赖教科书的作用,对教科书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信息。这种互动式教学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式。对英语课程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教学过程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课标则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首位。从现实状况来看,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而且还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的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新课标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7: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五、在应用中发展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在数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篇8:新课标读后感
新课标读后感
我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实施两年有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有幸赶上了这次改革的浪潮,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用心去教好每一位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应该克制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学生很吵,课堂纪律不好的时候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向学生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应该保持头脑清醒,用平和的方式缓和学生的情绪,抓住控制课堂的主动权。 一 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受“体制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目标,忽视了学生其它健康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即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 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必须从紧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考虑,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中重要作用。 二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都是活动的主体。能者为师与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早就熟悉的道理。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法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运动技术的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体设计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的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启发、引导、管理作用。虽然我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还不是很强,决不能放松课堂管理,使教学无序。 三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比表明:学生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指挥(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使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非常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与水平的同时,努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倡导理解学生的“童言无忌“,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宽容学生的”盲目过错”,成为课堂情感文化的缔造者。 2把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融化于一次次平等、理解的师生双向交流中;特别是在对待上课容易犯错误的学生,我都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通过与之交往与对话的形式,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学生认识与矫正自身的不足,一干当人体的精神,为每位学生构建能充分展示创新潜力的平台。 3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建,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杜绝了,独裁式、管制式的课堂管理,置学生与依附地位的“教师中心”效应削弱了,取而代之是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中,感受着人格的尊严、情感的熏陶、自主的愉悦、独立的价值、成就的体验,师生共同凝聚着“小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智慧与力量,共同营造着“小家庭”和谐、纯洁、温暖、丰富、温馨的氛围。 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是老师首先是示范讲座,然后学生徒手模仿、巩固提高,最后是完全掌握运动技术。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但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在完成学习任务是缺乏合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十分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所以,要把学生被冻得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需要培养。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就必须给学生留有学习的空间,要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下面我仅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我是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例一我在课的准备部分,课前要求学生每人提前准备一节准备活动即徒手操,刚开始的时候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生不敢喊口令或是徒手操编排得不太规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自己独立编排一套徒手操,且效果良好,学生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二在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时候不要教透。教是为了不教。如果讲解得太细,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进行简单的模仿、重复,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培养。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不是讲解得很细而是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一下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教师对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不做过多的限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会在练习当中遇到挫折和困惑,这是教师应当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最终使得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和学习都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篇9:解读新课标
解读新课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跟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座的各位都是教学精英,让我在各位前辈面前谈新课标、谈理论是班门弄斧,所以我主要是结合实际教学,向各位老师汇报我这一年来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以及在武汉10天的学习中的一点体会,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言归正传,当前,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主要从“新课程改了什么”“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新课程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教师”3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薄的理解。第一部分:中学语文课程改了什么
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了”;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现在有些什么花开了,好看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带来了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二〉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1] [2] [3] [4]
篇10:新课标学习心得
随笔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篇11:新课标学习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三、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关于新课标学习体会
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代,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语文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我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在听了有关专家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我省专家关于选课、课程实施、案例设计等方面也作了深刻剖析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这几天的培训,谈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教育的进步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应把握好课程改革这样的机会,使教育事业再创佳绩。
新课标学习体会
我反复认真地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文之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 许多 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 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 学习培训邀请函
【新课标(共11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023-03-12
学习新课标有感2023-08-14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2-07-30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2023-02-19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2-07-29
新课标学习体会2023-06-06
数学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2023-05-26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3-04-25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2022-07-21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报告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