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共18篇)由网友“serena00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三、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恰到好处,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2: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崔远鹏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心得体会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3: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通过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认真学习,我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我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有以下体会: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相应的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则为: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教师应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画面,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三、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恰到好处,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经过一个阶段的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过这次培训,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初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中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通过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4.、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得到转变。 在集中培训学习中,听了好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讲座,结合新课程,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程观上,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创建与开发的过程;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己也体会到,要转变观念,解放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用人格力量的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才是我们应有的教育价值观。新时期师生关系在业务上应是双方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业务组合。在理论上应充分体现个性、民主和发展精神;而情感上应在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情感联系,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体现,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同时我们应该去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全新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学监控能力,熟练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在教学评价上,应着眼于学生,注重长期的效应,注重过程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
5. 听了专家的精彩的讲解,我深受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更好地设计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各种类型的课,怎样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讲解与交谈,我体会到,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然是科学,就要按规律办事,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要讲究艺术性,尽量上好每一节课。另外要加强说课和评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在这一阶段里,我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煅炼自己,对课堂教学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思考。体会一: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体会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课前、课内、课后的关系,课前要吃透教材和学生,课内要重示范、点评、变式的教学,课后要及时跟踪、反馈,暴露学生的错误。体会三: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如下几条原则,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第二,要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学习,去解决问题,提示矛盾;第三,教师要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第四,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要常教常新.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教以来,接触新课程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虽然教材基本知识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备课就总是想到不够新颖吧?是否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子?跟课改步调一致吗?
篇4: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5月22日和23日两天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聆听和学习二中李艳敏和李阔达老师的精彩讲座,感觉自己受益颇多,两位李老师用不同的风格为我们生动有趣地讲解了“如何新课程标准,实现有效教学”让我对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有了一个全新得认识,具体如下: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获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新版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版课标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规范。把原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更加科学。
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新版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篇5: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数学组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新课标我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我们要在具体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时的教学设计
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授课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营造教学情境
结合当前课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篇6: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这样,能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篇7: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__年5月8号叶县仙台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20__年初中数学中招备考会》线上培训会,上午是专家专题讲座《基于素养立意,提升复习数学》,重温了河南中考三年命题,下午,市六中郝林芳老师的示范课《锐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和市九中王文辉老师的示范课《折叠问题、轴对称问题在中考数学中的应用》,最后市教研员王泉老师讲解了在“双减”背景下中考数学备考复习策略。我们收获很大,现将我从中收获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开学初我就在想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课应该如何构建?中考的备考怎样才有实效?学生的分层辅导如何开展?…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在尝试后品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感受如下:
1、复习课:先测后讲
在进入第一轮复习时,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照考点要求,选择讲解知识点。这样做既避免了课堂上不必要的啰嗦,又有针对性,而且能保证课堂训练时间。当然,如果课前测试内容的选题更贴近考点,而且以基础检测为主,目标性更强,相信效果会更好。
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策略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我的理解是一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关注的方法应该不一样。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老师应该侧重于学法指导、信心的培养和人生追求的引导对于中层学生,老师应该多面对面的辅导、督促:而对于学困生,我想,他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理解、包容和爱心。我尝试帮助一个10分以下的学生弄懂如何找相反数。
3、做好备考工作,整理好专题复习思路
相对以往,我在专题复习时,做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有了一些计划和安排,如:方程、不等式在函数中的应用、相似在函数中的应用、规律题的解法、动点问题…等等
4、抓好阶段复习
一轮复习重基础,但照顾到优秀生。
一轮复习的方针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提升平均、造就优秀。
二轮复习重能力,但要照顾到中等生绩差生。二轮复习一般而言主攻的是中考后四道大题。搞好专题复习,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整理好专题题目,研究中考题的出题思路与答题技巧。
以上是我通过本次中招备考会的一些感悟。通过本次备考会我学习到了很多,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一如继往,积极投身于教育中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同行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篇8: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一年来,我对新的初中数学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 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 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 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 ,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 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这一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数学建模改善学习方式
数学建模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解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具有的问题性、活动性、过程性、搜索性等特点给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小课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定数学建模课题,设定课题研究计划,完成以后最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基于数学建模的小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水平,但不管何种层次和水平,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提出研究课题。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篇9: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二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通过光盘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学习后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二、课堂提问反思。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篇10: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四、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篇11: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同时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四、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很大,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篇12: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篇13: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4: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15: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16: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
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
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篇17: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篇18: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
近期在学习《20xx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xx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xx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以上是我对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步解读,与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更加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要让学生每节课有战胜问题的胜利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工作上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 新课标学习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共18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23-09-16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3-03-03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022-09-07
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2-08-01
数学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2023-05-26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示例2024-04-1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023-03-26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2023-01-22
新课改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2023-01-09
小学的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