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

时间:2022-10-13 07:59: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精选5篇)由网友“linru307”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

篇1: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95后,已经快要被逼婚了。

与我同时上小学初中的好多人,都已经结婚了,孩子都叫我叔叔了。

从来都没想过结婚,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没长全的大人,然后就被别人说:你快点!人家都有对象了。

幸好,家里附近的小孩都上了大学,与我同龄的年轻男孩几乎都处于未婚状态。

说到婚姻这种事真的觉得可怕,对于婚姻简直是一种恐惧的状态。

结婚必须在一定经济基础条件下进行。

现在结婚前通常都要订婚,在这之前你就得有房子和车子,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连租个房都成问题,更别说去买房了,就连父母给个二手车都要考虑下,供得起吧!

这样想一下,如果组建一个家庭该如何生存下去?

结了婚就会被催什么时候生孩子,正常的情况下,结婚一年后孩子就会出世,自己都还没完全成长为一个大人,就要为人父为人母。该如何教养孩子,这都是问题,现代社会中层教养孩子可谓是掏心又掏力,网上有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一个暑假,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小白来说,岂不是要撑跨。

这是硬件条件跟不上,总觉得自己结个婚,搞得全家上下不得安宁,拿出父母辛苦半辈子的养老钱继续啃老,这多么让人难堪呀!父母为了我们辛苦一辈子,一辈子绕着我们转,到了晚年还是不能安度个晚年,想想或多或少有些凄惨。

父母亲戚对于婚姻问题的穷追猛问使得更多人反感这件事。

可能很多人回家只是想过个年,但是父母并不这样想,他们自打进门起就开始问,找对象了吧!家里干什么的呀。据说现在都流行问:“你家小区停车位多少钱一平呀?”。家长们总是乐此不疲地替孩子们找对象,但凡有个风吹草动总是全家出动,得条件好的,最好是医生,公务员,老师,因为这三个职业总是自带光环,就算你月薪三万,也比不上一个拿三千的公务员体面。

父母总觉得自己孩子三十左右不结婚他们就脸上无光,结婚不是一个个人选择,而是必须结,不结婚就是跟自己亲生爹妈过不去,更有甚者,过年回去被疯狂安排相亲。

过年的时候想去看看父母,体验一把家庭的暖意,却把自己陷入困境,一边是父母的恩情,一边是独立的自我,这简直就是两难。

逢年过节走个亲戚,总会被问到有女朋友吧!没有就会说:“都这么大还没呀!再不找就要被别人抢完了,现在女孩子少,可得抓紧呀!我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孩子都会走了。”你想说几句吧!又不知道该说啥,只能对一句:“对,姑姑说得对,姨姨说得对。”过年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对象在身边,逢人就介绍,逢人就说这是我对象,然后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对象,专属于我,这样就会避免很多尴尬。

亲戚朋友问几句,总是关心或者也是有意无意聊几句,时间久了也找不到共同话题,但总让人觉得尴尬或者无可奈何。

对于婚姻的恐惧还源于对自我的坚守。

95后的年轻人,自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也没有过多的兄弟姐妹分享属于他们的爱,这使得95后更愿意去做自己,也有这个家庭条件去成全自己,大部分95后都是独具个性的,这也得益于他们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大脑思维更具思辨性,不墨守成规,更多的人愿意挑战规则。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心怀远方,幻想诗意浪漫的人生,然而组建家庭意味着放弃自我,两个人一起生活,就得放弃完全属于自己的我,得为了家庭付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做自己的,很大程度上必须向生活妥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撑起一个家庭,然而这对于95后来说不太现实,95后想做自己,不想还没老就要失去可以选择的权利。

对于婚姻还是得慎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爱自己想爱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属于自己。

或许每个人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想去结婚,认为婚姻会如同一个笼子一样困住自己,不婚族,丁克族,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

选不选择结婚应该是个人的权利,而不应该成为自我发展中的一种压迫。

结婚是因为刚好碰到了那个人,爱她,想和她走完一生,而不是将将就就过完一生,世界总是那么大,我们也不着急,如果时间到了,也会在所有人的祝福下,走进婚姻殿堂。

谢谢那些为我们操过心的人,但是真的不急这一会,很多事情都应该顺其自然。

公众号:别那么安分

篇2:社交恐惧是对自己的恐惧

社交恐惧是人类独有的奇妙的现象,在动物世界里,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它们彼此排斥,也多半是为了生存的疆界、领地、食物与配偶,或者喜欢独居的习性。动物这样的排斥是朝外的,社交恐惧却看起来是对某些人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感觉自己在他人眼里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从别人眼里读出自己内心的可耻、卑劣、病态,把他人正常的行为、声音、表情看成是对自己的厌恶、藐视。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毫无察觉,社交的真正意义也消失了,他客观上成为自我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陷入对自己的排斥几乎是一种无解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会激发一种强烈的神经症冲突,伴随明显的紧张、恐惧、脸红、出汗、激越、甚至逃跑。对自己的不喜欢又怎么逃得掉呢?社交恐惧引发的内心痛苦、羞耻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己憎恨会让资深的心理专家吃惊!有时候,仿佛感觉只有渴望死才能稍微平息那种自己对自己的愤怒。

每当我面对社交恐惧的人时,我的内心会充满对文化的敬畏。有社交恐惧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油然而生。是谁让人内心产生这么强大的超我,自然是动物们不具有的文化。文化激发人对自尊、理想化自我、荣誉的过度追求,结果导致一种反向,对自己产生一种神经质的压抑与否定。东方文化的耻感可能是造就自我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社交恐惧黄种人多,日本的心理学家干脆把它称为恐人症。

不过,社交恐惧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般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正如蜂群只需要一个蜂王一样,自然淘汰会让那些可能成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神经症冲突是达成自我毁灭的捷径,优秀的人经这样的折磨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

那么自我如何解读社交恐惧就很重要,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恐惧是一种病,你得到沮丧、病态行为和失败。如果你解读为我不爱社交,那么你得到时间、知识和内心宁静。社交时要花精力的,哲学、政治、文学、科学上有成就的人,多半是不喜欢社会的一群。

对社交恐惧的治疗多半不是针对恐惧本身,而往往是针对如何接受恐惧,并克服对社交环境的回避行为。我在医科大学精神科实习的时候,在门诊接待了一个22岁的女孩。她的问题是不敢谈恋爱,每当有人要跟她介绍朋友,她会因惊恐而晕厥。带习医生已诊断她为社交恐惧,因为社交恐惧开始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人发作,然后恐惧泛化到很多人。心理治疗时,开始女孩跟医生谈她的问题时还很流利,后来医生就指着我对那个女孩说:“好,你现在就把他当成你的男朋友做脱敏吧。”话音刚落,她突然非常紧张,脸涮的一下就红了,眼睛埋了下去,声音也颤抖了,人仿佛快不行了。

女孩的妈妈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下个礼拜要她去会会,怕她犯病,所以前来求治。医生对女孩说:“你先不要急着跟他谈朋友,你去跟他见一面,问清楚他的名字和年龄,回来告诉我就可以了。”复诊时,妈妈说这次她的表现不错,跟那个男孩谈了有半个多小时。女孩谈到当时情景时说:“因为我想的只是去问他的名字,没想那么多。”实际上医生是在做渐进性脱敏治疗。只是医生把女孩子们去见男友这个行为的意义改变了,过去她见男朋友是为了结婚,而现在见是去问医生想知道的信息。医生通过重新建构相亲的意义,转移了她内心的焦虑,使她的社交恐惧减轻。

坦诚的接纳自己,承认自己不善社交,允许自己不完善甚至甘愿自己有些另类、讨人嫌,是根治社交恐惧的良方。

篇3:失败的恐惧,源于对自我的迷恋

公司有一位业务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紧盯一、两家“大”客户,投入了不少的时间以及资源,却久久没有业绩突破,这位业务员一直以来每每在召开部门工作会议时都会积极地分享跟进这个目标客户时遇到的种种曲折经历,并主动地向大家征求改善意见。这大概让大家都知道他正在谈一个Really Big Deal,甚至一度还成了流行话题。也许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单必然需要漫长的过程,以及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或是在拭目以待即将要应验那个的有名的帕累托80/20法则。于是更多人都纷纷为这位业务员出谋划策,分析预测大客户的心理状态,并研究应对策略。

这个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团队的凝聚或者合作,而是:这位业务员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大黑洞,把大家吸入轨道,同时也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完全投入进去了---无法自拔而且无法控制地不断投入进去更多,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同事都在关注着他,关注这个事件的进程,他现在的局面正是“不成功便成仁”,无论结果好坏大概都铁定会成为公司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来给大家研究了。 于是我进行了侧面调查,结果发现:1、“两家店的质量明显没有业务员描述的那样好”(这也是我开头说“大”客户的缘故);2、客户目前依旧是不冷不热的状态;3、这位业务员,除了这两个目标客户外,再无其他目标。这时,感谢上帝,我突然领悟了一句话,人对失败的恐惧是源于对自我的迷恋。

一切其实很简单,追溯其根源,正是这位业务员的虚荣心造成了他今天一切被动局面,

事实是这样的:他有一段时间没有业绩突破,为保全自己的面子或是虚荣,便产生出对失败的恐惧,更构成了压力,当人处在压力状态及虚荣的驱使下,往往就失去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当看到一丝希望哪怕是一根(救命)稻草,就能引发人的主观思维将其放大为虚构但结实的绳索,并且是惯性地持续,这是本能缓解压力的方式却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因为稻草终究是稻草,无论再怎样想像,稻草的实体也不可能会因此变成绳索,反而这样的假想却让人在它上面投入了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是沉迷地持续投入更多,如此一来,大概也不太可能同时寻求有其他的成交机会了。

事情可能并未结束,为进一步得到减轻对事物的焦虑和不安,或是企图众口铄金---“让谎言说一万遍变成真话”,人通常还会自动自发地去寻求其他人认同以及支持,并期此来影响决策。这就构成了业务员更大的杯具,最终他得到的永远不可能是问题的根本解决,而是为保全和维持这一切而放大的成本-----成倍加增的压力。

这大概就是莫泊桑《项链》所描写的主人公的代价。

最后我要提到一句话,资产组合选择所说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我并不对有人为规避风险而主张分散投资或是为便于管理而主张集中投资进行评论,我只想说,一切的成败的根本,在于真实地清楚这个篮子是否结实。

希望可以引发各位的思考,以及举一反三!

李易骏12月22日写于绩效面谈后

篇4:抗震救灾文章:敬畏生命,就是对职责的坚守

抗震救灾文章:敬畏生命,就是对职责的坚守

在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大劫难中,北川县公安局144名民警中有20多人遇难、70多人失踪。地震刚过,劫后余生的全局民警迅速集结,在副局长李跃进的带领下,营救被困人员,维持治安秩序,并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报告灾情。这也是北川震区第一支投入抗震救灾的有生力量。而很少有人知道,李跃进在这次地震中刚刚遭受了丧子失母亡妻之痛。

大爱因国殇而深沉。民警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也有至爱亲朋,也有骨肉亲情,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头上有枚闪闪发光的警徽,这警徽让他们时刻牢记使命。灾区的父老乡亲就是他们最亲的亲人,瓦砾下埋着的都是他们的同胞手足,为挽救百姓的生命、减轻百姓的苦痛,他们别无选择。

也许,与巨大的灾难相抗衡,他们的力量是单薄的,他们的手段是原始的,能够营救的被埋群众是有限的,但他们能够以一个警察所能达到的极速出现在受灾群众身边,带给灾区人民信心和力量。谁敢说,因此而凝聚起的精神力量抵不上液压剪、千斤顶和挖掘机,不是抵御震灾的一大“法宝”?

这些天,太多像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民警救灾故事,打动着我们的心、湿润了我们的眼。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敏在地震中失去了3位亲人,但她没有回过一趟家,几天几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劳累伴随着悲痛侵袭着她的身心,以致她晕倒在执勤现场。江油县公安局的“妈妈民警”蒋小娟,看到失去母亲的婴儿嗷嗷待哺,她没有丝毫犹豫,当众敞露胸怀,用自己的.乳汁给了饥饿的孩子一份母爱的关怀,而她却把自己半岁大的儿子托付给了母亲。

敬畏生命,首要前提就是对自己的职责不抛弃、不放弃;告慰亡灵,最好的方式就是对逝者的未竟事业无限热爱、奋力拓展。记住巴金老人留给我们的一句话吧:“忠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预备贡献出我的一切。”

篇5:优越感是对自我的保护

优越感,也称“自尊感”。感到自己优越于他人的情感。自卑感的补偿机制。

追求“优越感”导致的完美主义,有时完美主义来自于成为一个“神”的努力。过去的创伤性的经历容易导致一个人缺乏内在的自我肯定,继而通过完美主义来取悦别人来找回自我肯定。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孩子被关爱的无所不至,唯我独尊的时候,成天活在赞赏声中也不见的是一件好事,或者说也是一种创伤性的经历。因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很难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就会在毕生当中尽量保持自己的这种“优越感”,不断的寻求一种比别人强的感觉,无法面对他人的否定及不认同,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及缺点。当然这种情形的发生也可能来自于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你成为第一名我才能爱你。

当这种让身边的人以自己中心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她也会选择逃避人群,毕竟这样还可以保有成为公主的梦,不至于这个梦在现实中破灭。有时她也会选择一个受人注视的职业,好比模特、明星、空姐、或大商场装扮明丽的化装品小姐,只要能让她找到受人关注的感觉就好,职业本身不主要。当然“她”有时也是“他”,并不局限于性别,这种追求同样也可以表现在男性身上,这时要成为的就是国王、君主、可以把持一切的神。

当对这种优越感的追求成瘾的时候,就会恐惧面对现实,面对一个普通的自己。就像毒品一样,她宁愿活在这种理想化的幻想当中,也不愿面对现实。所以放弃这种病态的追求有时就好像戒毒一样艰苦,但如果不戒除,将永远无法真实的活着,永远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他一直试图逃避的自己。

在这种寻求的作用下,一个人很轻易对自己不满、自责、自恨,甚至会有自我覆灭的冲动。因为理想的自我一直是努力追求的,现实的自己是一直努力摆脱的,但当理想无法达到,现实无法摆脱的时候就会陷入这种两难之中,即无法成为公主,也无法逃离这个可怜的平常的躯壳,对理想自己的愿望越增强烈,就越对现实中的自己厌烦,腻烦达到顶点就是自恨,自恨到达顶点就会有轻生的主意,因为既然理想的自我无法达到,那么还不如毁掉这个现实中的自己,这样也不至于在现实眼前低下头来,接收原来的自己,就可以不再面对这样残暴世界的本相,就可以一直生活在公主与神的幻象当中来自欺。

如果荣幸的话,在很长的一段人生中,他会表现的很杰出,异乎寻常,可以继续维系他的神话,可以继续保持和他人比拟的优越感,四周的人也会以为他是令人羡慕的出色的人,令人崇敬的人,一个社会上或学校中的成功者。但不要忘了理想究竟是幻想,毕竟在现实当中没有人能君临天下,没有人能永远保持优越感,没有人能永远让别人以他为核心。梦总有醒的一刻。因为他一切的“成绩”皆来自害怕自己成为一个平凡人的恐惧及成为一个超人的梦,所以当他无法再继续扮演一个全能的超人的时候,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这样一个现实,他可能会挑选放弃及退缩,不去接受挑衅,不去面对人群,当然也可能会用各种逼迫的方式来逼自己继续努力,比方他会逼着自己在各种场所表现良好,逼着自己在各各方面表现精彩,虽然现实已经告知他,这是不可能的,人无法在所有的方面做的好,表现的杰出,人无完人,但他依然不会结束这种无谓的努力,因为他即无法放弃成为神的幻象,也恐惧面对做为一个普通人的自己。因为从前的阅历是如此的美妙,甚至于让他信任自己就是一个神,让她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万人瞩目标公主,所以他情愿继续这个梦,而不愿直面现实。

正是有着这种病态的追求,所以咱们就可以很好的懂得为何患者无法面对自己的任何缺陷;为何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把自己全部人否认;为何被人拒绝是如此的恐怖;为何要赢得所有人对他的爱好及认同,为何会对来自于他人的伤害如此的敏感。因为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毕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他无法接受自己做为一个普通人的现实,无法放弃并且病态追求的吸引力。

有时这种病态的自负与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种自我掩护的方式。有时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有时是为了防止成为某个人。

当一个人把幻想化的自我当成事实,就会害怕现实,就会胆怯现实中的自己。当他病态的自负被现实刺穿的时候,他可能会抉择废弃;可能会变得易激惹,对生活中来自于别人的一点小的损害而耿耿于怀甚至会去报复,因为只有这样才干持续维系他完善自我的形象,能力不至于让病态的自信幻灭。

当然,有时这种报复的倾向不一定以显明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仅仅是在内心中感想到强烈的愤怒及不满,比如:当他人开了自己一个玩笑;当他人对自己哪怕有一点的伤害;当他人没有表现出对自己足够的尊敬的时候,患者内心中的恼怒就会变得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愤怒及报复的冲动和刺激事件本身基本不成正比,就好像别人无意中踩了他一脚,他就需要打别人一拳才能消气一样。即使这种易激惹的情感已经影响到了他的重要人际关系,他也很难意识到,这是因为自负受损而非现实伤害才让自己如此失去理智。正是因为他要维系一种与他人相比的优越感,一种成为超人的自负所以才会无法忍受那怕一点伤害。

为了维系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有时患者还会无意中把自己表演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唐僧或佛祖式的人物。一个大学生,生活中充斥了无数的担心与恐惧,因为就算是吐一口痰他都无奈谅解自己这样“罪过”的行为,更不要说当学校作业多的时候抄一次别人了功课了。

他的生活中布满了不确断定性,他必须让他人赞助自己来寻找肯定的谜底,就算是错了自己也不必承担这样的一个责任,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纯洁性”,所以当他今天上网了;当他多花了多少元钱在午饭的时候给自己加了一条鱼来吃;当他在军训的时候偶然偷勤;当他在吃肉就认为自己杀生的时候,就必需给亲人一遍一遍的打电话,来求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只有一直的求证他才可以逃避自己需要承当的义务,他才可以犯过错,因为就算错了,也是亲人错了,而非自己错了。这样他就继续可以维系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恐惧不安,无法忍耐。当然这种完美主义的标准也会外化,当他用这种圣人的道德观来要求自己的时候,也会用这种道德观来权衡别人,当发现别人也没有做到,包含心理医生,他就会对他人及这个世界感到扫兴。

但问题不在于他自己不够好,他人不够好,这个世界不够好,而是他用圣人,用一个足够好,足够完美的尺度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无意识中就把自己标榜成为一个圣人,一个相对纯粹的人,所以,任何违反他的价值观的货色都是让他恐惧的,其实他恐怖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恐惧意识到自己实在也仅仅是一个一般人的现实。

从上面的剖析得悉,恰是因为追求优越感或为了逃避内心中的恐惧及焦急,所以,一个人把理想化的自我当成实在的自我,把想像当成了现实,他就无法面对做为一个普通人的自己,无法面对这个普通的世界。

这样,他就会迷失真实自己,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真我,而是为了病态的自负及追求优越感,以证明自己的出类拔萃及不同凡响,来满意理想化自我的等待。所以,即便他有令人爱慕的工作,圆满的家庭,良好的经济前提,美貌的表面,良好的学历,他都不会真的幸福,因为他抱有成为超人的追求,所以他不会关注自己哪里足够好,只会关注哪里不够好。

所以,就算他已经令人羡慕,依然不会对自己满足,因为做为平常人总有不够好的处所,但这不合乎他的追求,他的追求是“全都好”,这样他才能觉得有价值,这样他才能知足自己君临天下的优越感及自负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宿愿,他会取舍过于追求胜利而无法面对失败,当然也会表现为极度敏感的报复心理,或为自己设定圣人般的行为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系一种内在的自负的需要,而非真实自我的需要。

所以就算他努力去挣钱,也许他爱的不是钱自身,而是钱带给他的价值感与优越感;兴许他会结婚,但他不是爱那个人,而是为了找一个人“完人”,来匹配自己高尚的“品位”或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他会极为善良或与世无争,但这种仁慈的背后暗藏的却是通过善良来证实自己是一个圣人,而不是为了善良而善良这么简单。

《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小学心理调查报告

春节逼婚调查报告

被催婚的妹子心情说说

单身调查报告

被催婚的心情说说

过年回家,被父母长辈催婚的完美应对方式!

春节回家,面临逼婚你该怎么办?

关于成长的议论文素材

部队个人查摆剖析范文

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
《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被逼婚的文章:对婚姻的恐惧是对自我的坚守(精选5篇)】相关文章:

警示教育查摆剖析材料2022-11-04

查摆剖析材料2023-03-11

个人查摆剖析总结2024-02-28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2024-01-25

《我们结婚吧》观后感2023-08-23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详细解读2023-06-27

电影《不问西东》观后感心得2022-08-05

何以箫声默观后感2022-10-19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2022-11-19

柳毅传读后感2022-06-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