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2-10-15 07:44:1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19篇)由网友“谢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色彩心理学论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

摘要:色彩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意识到色彩具有的特殊魅力,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色彩对生活进行装饰。七色光谱(1666年牛顿发现七色光谱)的发现,使人类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尼古拉斯?金?达莎比亚正是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观点。本文以“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的内容有: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运用的核心、每种色彩代表的意义、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色彩心理艺术設计应用

一、研究目的

目前,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感官有着不同作用,色彩影响这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例如,红色在我国代表的喜庆、欢快,在节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多采用红色进行装点,在西方红色代表着血腥和杀戮,所以西方人在结婚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红色。艺术設计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巧妙运用了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作用。现在,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被广泛运用。

二、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关键核心

艺术設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绘画、平面設计、建筑、雕塑、室内装修等方面都是艺术設计的范畴,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运用,不是平白无故的添加。艺术設计中色彩的添加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创造性思维。任何艺术設计都不离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是艺术設计的关键,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它可以保证艺术設计的原创性。第二,保持一致性。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必须要与設计的作品保持一致性。保持色彩与使用场所的氛围相匹配。例如,在幼儿园的設计中,要多一下粉色、紫色、这样可以把幼儿园烘托出童话般的氛围,如果使用黑色或者白色来装饰幼儿园的话,就会缺乏生气。很多医院在室内設计的时候,都会采用白色来装点,这样会使医院从整体上看起来显得格外的整洁肃静,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所以在艺术設计中色彩的使用,必须与使用的场所保持一致。

三、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

1.色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产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因素的,通过颜色的观察,人们在心理会形成一种:心理颜色观察感。在人们心理联想的作用下,色彩还可以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相应的错觉,虽然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也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色彩会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共同的。并且,在不同的年纪对颜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年轻人看到白色,心理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纯洁。而老人看到白色,就会联想的死亡,内心就会感觉到消沉。粉色对儿童来说以为的童趣、天真。而年轻人看到粉色就会感觉到温暖、浪漫。粉色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喜庆。

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红色代表了奔放与热情,红色是一个充满能量的色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服装,多为红色,红色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性感,在娱乐圈的活动中,红色是明星们常用的颜色。橙色。橙色代表了包容、健康、亲切。橙色给人一种坦率、开朗的感觉。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感到心理的温暖。黄色。黄色代表了聪明天真的特性。儿童玩具多采用黄色。此外,黄色可以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颜色相比黄色可以更加被人们注意。黄色在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交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外面通常会穿一件黄色的简易马甲,环卫工人的工作服也采用黄色,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引起路人的注意。绿色。绿色代表了清新、活力。绿色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绿色也是自由和平的象征,例如,绿色橄榄代表了和平友好。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具有灵性和知性的特点。据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人讨厌蓝色、蓝色象征着独立、希望、诚实、但是蓝色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忧郁感。黑色。黑色是低调、权威、高压的象征。在艺术設计中运用到黑色,能够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如在办公室的設计上,很多設计师都会采用黑色对办公室进行装饰,这样会显得办公室显得典雅、整洁、庄重。此外,各国政要也大多以黑色西装出现的公共场合,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威、庄重的形象。紫色。紫色代表了浪漫、高贵、优雅,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感。在服装設计上,运用到紫色最多。例如,晚礼服的設计大多采用紫色,NBA湖人队的客场球衣也为紫色,可以彰显球队高贵的气质。但是和蓝色一样,紫色也能让人产生忧郁感。

四、结束语

艺术設计中颜色的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可以给予我们感官上的冲击,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变化。在电影海报設计方面,对色彩使用要求的比较严格,色彩的使用取决于电影题材,喜剧电影多采用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这样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祥和欢快的气氛,历史剧多采用褐色、黑色为主色调,这也可以彰显时代感。人文题材的电影多采用白色、黑色,这样为了突出人文主义的简约。电脑网页的設计,对颜色的使用把控的也比较严格,新闻版块色彩运用比较简明,娱乐版块多采用明亮的色调。此外,在对节日的装点,人们大多采用红色、粉色等暖色调,来烘托节日氛围。由于色彩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在生活中被应用到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况敏.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解读商品色彩营销[J].美术教育研究,

[2]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設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

[3]吴伟晶.色彩心理学在景观設计空间中的运用[J].居业,

篇2:色彩心理学毕业论文

色彩心理学毕业论文

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X,Y,Z);(R,G,B);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这样的分组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例如,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也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主波长对应于色相。人们常说的红色就有一定的波长范围,红色在色度图上也只是一个区域,人们绝不会把500nm的单色光称为红色。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在相同的背景上,亮度小的颜色一般总是比亮度大的颜色显得暗些。色度学中的纯度对应于饱和度、鲜度、彩度、纯度等。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例如,色度学中的纯度分为刺激纯和色度纯两种。认为白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不分刺激纯或色度纯)均为1。色度纯的定义为,色光中所含单色光的比例,表示某颜色与某中性色或白光的接近程度,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与中性色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所以在心理上认为,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这些心理上的颜色与白光的差别,通常称为饱和度,以区别于色度学上的纯度。心理上的亮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系到物体,另一种是不联系物体的亮度。例如通过一个小孔观察物体的表面,这时观察者看不见物体,无法联系物体来判断亮度,但它也与色度学中的亮度有差别,为了把物体表面的光亮和色度学中的亮度分开,称它为明度。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当看到橙色时,会感到它是红与黄的混合,看到紫红色时,会感到是蓝与红的混合等。但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在心理颜色视觉上一切色彩“好像”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出来。一般觉得,颜色有红中带黄的橙,绿中带蓝的青绿,绿中带黄的草绿,但是,却没有黄中带蓝或红中带绿的颜色。

因此在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会想象白色从这四个原色中混合出来,黑也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出来。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黑色

象征权威、高雅、低调、创意;也意味着执着、冷漠、防御,端视服饰的款式与风格而定。黑色为大多数主管或白领专业人士所喜爱,当你需要极度权威、表现专业、展现品味、不想引人注目或想专心处理事情时,例如高级主管的日常穿著、主持演示文稿、在公开场合演讲、写企划案、创作、从事跟“美”、“设计”有关的工作时,可以穿黑色。

灰色

象征诚恳、沉稳、考究。其中的铁灰、炭灰、暗灰,在无形中散发出智能、成功、强烈权威等强烈讯息;中灰与淡灰色则带有哲学家的沉静。当灰色服饰质感不佳时,整个人看起来会黯淡无光、没精神,甚至造成邋遢、不干净的错觉。灰色在权威中带着精确,特别受金融业人士喜爱;当你需要表现智能、成功、权威、诚恳、认真、沉稳等场合时,可穿著灰色衣服现身。

白色

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信任与开放;但身上白色面积太大,会给人疏离、梦幻的感觉。当你需要赢得做事干净俐落的信任感时可穿白色上衣,像基本款的白衬衫就是粉领族的必备单品。

海军蓝(深蓝色)

象征权威、保守、专业、中规中矩与务实。穿著海军蓝时,配色的技巧如果没有拿捏好,会给人呆板、没创意、缺乏趣味的印象。海军蓝适合强调一板一眼具执行力的专业人士。希望别人认真听你说话、表现专业权威时,不妨也穿深蓝色单品,例如:参加商务会议、记者会、提案演示文稿、到企业文化较保守的公司面试、或讲演严肃或传统主题时。

褐色、棕色、咖啡色系

典雅中蕴含安定、沉静、平和、亲切等意象,给人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的感觉。没有搭配好的话,会让人感到沉闷、单调、老气、缺乏活力。当需要表现友善亲切时可以穿棕褐、咖啡色系的服饰,例如:参加部门会议或午餐汇报时、募款时、做问卷调查时。当不想招摇或引人注目时褐色、棕色、咖啡色系也是很好的选择。

红色

红色象征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全然的自我、全然的自信、全然的要别人注意你。不过有时候会给人血腥、暴力、忌妒、控制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因此与人谈判或协商时则不宜穿红色;预期有火爆场面时,也请避免穿红色。当你想要在大型场合中展现自信与权威的.时候,可以让红色单品助你一臂之力。

粉红色

粉红象征温柔、甜美、浪漫、没有压力,可以软化攻击、安抚浮躁。比粉红色更深一点的桃红色则象征着女性化的热情,比起粉红色的浪漫,桃红色是更为洒脱、大方的色彩。在需要权威的场合,不宜穿大面积的粉红色,并且需要与其它较具权威感的色彩做搭配。而桃红色的艳丽则很容易把人淹没,也不宜大面积使用。当你要和女性谈公事、提案,或者需要源源不绝的创意时、安慰别人时、从事咨询工作时,粉红色都是很好的选择。

橙色

橙色富于母爱或大姐姐的热心特质、给人亲切、坦率、开朗、健康的感觉;介于橙色和粉红色之间的粉橘色,则是浪漫中带着成熟的色彩,让人感到安适、放心,但若是搭配不好,便显得俗气。橙色是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时,特别是需要阳光般的温情时最适合的色彩之一。

黄色

黄色是明度极高的颜色,能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具有警告的效果,所以雨具、雨衣多半是黄色。艳黄色象征信心、聪明、希望;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提醒你,艳黄色有不稳定、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不适合在任何可能引起冲突的场合如谈判场合穿著。黄色适合在任何快乐的场合穿著,譬如生日会、同学会;也适合在希望引起人注意时穿著。

绿色

绿色给人无限的安全感受,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绿色象征自由和平、新鲜舒适;黄绿色给人清新、有活力、快乐的感受;明度较低的草绿、墨绿、橄榄绿则给人沉稳、知性的印象。绿色的负面意义,暗示了隐藏、被动,不小心就会穿出没有创意、出世的感觉,在团体中容易失去参与感,所以在搭配上需要其它色彩来调和。绿色是参加任何环保、动物保育活动、休闲活动时很适合的颜色,也很适合做心灵沉潜时穿著。

蓝色

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发现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可以让自己、也让对方完全放松。蓝色在美术设计上,是应用度最广的颜色;在穿著上,同样也是最没有禁忌的颜色,只要是适合你“皮肤色彩属性”的蓝色,并且搭配得宜,都可以放心穿著。想要使心情平静时、需要思考时、与人谈判或协商时、想要对方听你讲话时可穿蓝色。

紫色

紫色是优雅、浪漫,并且具有哲学家气质的颜色,同时也散发着忧郁的气息。紫色的光波最短,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到,所以被引申为象征高贵的色彩。淡紫色的浪漫,不同于粉红小女孩式的,而是像隔着一层薄纱,带有高贵、神秘、高不可攀的感觉;而深紫色、艳紫色则是魅力十足、有点狂野又难以探测的华丽浪漫。若时、地、人不对,穿著紫色可能会造成高傲、矫揉造作、轻佻的错觉。当你想要与众不同,或想要表现浪漫中带着神秘感的时候可以穿紫色服饰。

篇3:色彩心理学书籍推荐

1.《怪诞心理学》

评分:7

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评分:8.5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3.《社会心理学》

评分:7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4.《引爆点》

评分:7

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

5.《进化心理学》

评分:8

相亲前必读。

6.《心理学与生活》

评分:9

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7.《说谎》

评分:7

don’t lie to me.

8.《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评分:8

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9.《睡眠与做梦》

评分:7.4

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

10.《3分钟爱上心理学》

评分:6

适合完全不懂的人看,入门级

1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

评分:8

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大成的书。 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 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12.《社会性动物》

评分:9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13.《怪诞行为学》

评分:8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

14.《别做正常的傻瓜》

评分:8

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

15.《拖延心理学》

评分:8.4

关于拖延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向拖延恶习开刀去吧~

16.《少有人走的路》

评分:8.4

作者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医生,以他的经历及专业写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很有感觉。

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评分:8.8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18.《影响力》

评分:8.8

心理学类别的畅销书,挺经典的

19.《当下的力量》

评分:8.4

蛮好读的一本书,倾向于心灵启迪。

20.《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评分:8.8

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实验,比较学术,也很科普。

21.《追寻记忆的痕迹》

评分:9.0

精分类的作品,关于人类对记忆研究上的探索。

22.《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评分:7.8

对成功人士的统计学

23.《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评分:7.8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

24.《生命的重建》

评分:8.3

心理励志畅销书

25.《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评分:7.7

改善两性关系,对了解异性心理有点帮助

26.《拆掉思维里的墙》

评分:8.3

挺热的一本书,也耐读

27.《登天的感觉》

评分:8.1

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的十个心理咨询个案,还不错的。

28.《遇见未知的自己》

评分:8.3

都市心灵励志方面的书籍,教会我们爱自己,以不一样的视野面对世界。

29.《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

评分:8.0

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的领域。看看此书,也许能为你解答些什么。

30.《身体语言密码》

评分:7.9

凭借肢体语言解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篇4: 《心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征: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习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习结束后总结。将学习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我很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站在了精分和行为的肩膀上。很多技术其实是精分和行为的技术,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

篇5: 《心理学》读书笔记

我理解的悲剧――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有感 最早接触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是在高中,依稀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并不轻松,没有细读,看完后也只知道先生在叙述“悲剧”这两个字。这段时间重读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却带给我震撼,让我收获颇多。

还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那时的我刚刚学完哲学,所以偏重于从哲学角度解读这本书,看书时多追究书中运用的辩证法,反而忽略书的内容。此次重读朱光潜先生这本书时便着重于书本身的内容。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分析了黑格尔看似乐观却不乐观的悲剧精神以及叔本华的悲剧精神观,认为“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得最可怕的方面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努力向上的意识。”①悲剧并不像喜剧那样带给人们嬉笑和欢乐,但是让人刻骨铭心却往往是悲剧,在悲剧了不仅又有怒骂,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悲剧总是表现生活中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人们更多是灾难和痛苦。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之一。

朱先生认为观众喜欢悲剧的另一原因则是观众的心理,人们往往对悲剧更具有认同感,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同时也能净化观众的心灵。从人性的弱点来说看着别人的悲剧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看到别人过的比我还差我的幸福指数瞬间就提高了!”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另外一方面,悲剧也在鼓励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勇敢的向前。就悲剧来说,我想大部分东方人熟悉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也不例外,对于西方世界的悲剧,我的认知仅仅是局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李尔王》还是《哈姆雷特》都可以称得上是悲剧的代表作。

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来阐述悲剧,对于古希腊神话,先生分析了三大古典悲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狄浦斯王》,先生认为“俄狄浦斯王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完全是因为不知而范,而且这个悲剧是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菲的神谕曾经预言过的”。可以说这个是先生对于希腊神话的创造性见解,书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个东方人来说,往往不能理解西方的神话世界,特别是西方人的神话世界观,西方神话世系谱对于东方人来说也同样难以驾驭,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罗马神话。两次读这本书,对于里面的神话,我可谓焦头烂额啊,这次读这本书时,我还特意查询资料,希望能够理解西方的神话故事,无奈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东方人,生活在无神论的世界里,确实不是很能够理解西方人的神学世界观。

《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精神进行论述。两次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感受,这大概也和我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有关,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任然是偏向于书中的哲学思想和神话传说,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仅仅是知之皮毛

篇6: 《心理学》读书笔记

本书是以“觉醒力”作为标题,首先我的疑问是:什么是“觉醒力”?以我自己的了解,“觉醒力”貌似是一个人在自省后通过各种实践促进身心灵成长的一种内在力量,并且这种力量还蛮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好这种力量呢?这是我读本书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看清自己;向内探索;破除(信念)框架。作者并不是通过晦涩无聊的讲授方式来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做,而是利用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道理,并在最后附上自己的看法和解析。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挺好,毕竟人的想法多种多样,多一些思想碰撞能学到更多、体悟更多。

第一步是“看清自己”。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诚实,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受困于世俗的名利标杆,可又觉得达到目标后反而空虚,那是因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忽略了自身需求,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所以人既要向外看,又要向内看,保持清醒,错乱迷茫时就休息一下,提高审视自我内在的洞见,然后重新确定方向,再起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实现良性循环。大地,万物,宇宙,身心灵......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词却都浩渺无穷隐隐相关。人类追寻积极、优秀、正能量 ......但不代表消极、平庸、负能量就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充满大智慧,万事万物,达到正负两极不是最难的,最难是保持两者和谐,掌握尺度。其次,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也渐渐加快了精神富饶的进程,而思想僵化则成为路障,偏见就是其中之一。偏见着实可怕,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彻底消除,由此而形成的是非观岂不害人害己?不要将世界禁锢于自己的是非观之中,尽量开阔眼界,放宽心态,防止思想僵化,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变化着看。

以上的两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但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甚至是意识不到。想要提高觉醒力,就要拿起“诚实”,放下“偏见”。

第二步是“向内探索”。任何人都想成功,“成功”也的确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种版本的成功实现后,便会出现许多模仿者,这是十分可怕的,时代迅速发展,更要求了推陈出新的速度,如何在成功后继续保持,比怎样成功更重要。世界这么大,信息这么多,一切都这么丰富,明确自己最需要的,把复杂变简单,简单变特色,抛弃冗余,从而形成富有实质特色的简约之风,绝不要模仿。经验固然可贵,条件固然重要,但一切终将还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成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都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但习惯同样有利有弊,一旦养成想要打破就会令人很不舒服。即使是好的习惯也应尽量不被其所禁锢,保持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不为环境失去本性,做自我意志的主人,这是所有人必修的课程。由此转念想,当在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已无法进步时,就无需沉浸或禁锢其中。转向别的方面,开拓新的领域,不断学习,接受不足,充实自己,走出思想与心灵的安全区,无论混乱或麻烦,都有机会藏在其中,耐心去探索,触类旁通。

我认为所有事都是因人而异的,拓宽眼界,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定的走下去,但要时时变通,不为其所困。

第三步,“破除框架”。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原则、底线,先做人,后做事,辩证对待集体精神,不要先入为主,急于否定,而要勤于分析并思考其源因,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精神的独立完整。但不要为了独立而独立,这样的“独立”都是有缺陷的,要先实现人格独立,从而做到和而不同,这种独立的基础则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和意志力,并时刻保持谦卑。有了这样的独立思维,确定方向增强实力后,便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和自我限制,逐步走上适合自己的路,实现飞跃。其实不光是要打破心灵与思维的框架,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给自己设置了太多限制。比如看似方便生活的物品,却使日常生活愈加繁杂;现代社会的冷漠让人们自顾不暇,殊不知也许一个举手之劳就为自己积攒了一个未知的机会……

我也有一些体会,有时候走着走着就感觉混乱了,周围人说的话虽然彼此矛盾但觉得都有道理,这才渐渐认识到独立自主、谦逊谦卑,保持童真、善良与那份初心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常听到一句话:“失去比得到更珍贵”,也许是经历不够,对于这句话我只能理解到一半:得到并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失去多少都会带来点迷茫与失落,不过也许失去会让人学到更多?我觉得还是要看具体得到或失去什么,得与失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更不能作为衡量烦恼的标准。另外,尽管书中有提到,但如何追溯思想的根源呢?……感谢这本书让我思考更多。

关于觉醒力,想的再多终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总是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要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因为无论好坏,当下一去不复返,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精彩吧。

谢谢!

篇7: 《心理学》读书笔记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xx》、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篇8: 《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读书心得:

1、不要指望六岁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便他们已经能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2、情绪脑的反应要比理智脑快五十倍,所以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

3、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或那样时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的得到那一件物件,还是想以此来想要挟别人不敢不给,都应该干脆地加以拒绝。

4、有意识地让孩子吃苦,却因此忽略孩子的悲伤与痛苦。

5、钟摆效应:如果一个人对正面情绪感受强烈,那么对负面情绪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6、在语言的恐吓或吓唬下,孩子的恐惧心理自然越来越严重,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表现往往胆小怯懦,遇事与慌乱,没有主见,而且有可能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失眠口吃智力低下等。用语言上的宽慰和科学的解释来消除孩子的恐惧,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很好办法。

7、三岁前孩子认知水平有限,缺乏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识层中,却会在潜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

9、六岁前的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多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如果总是遭到否定和打击,孩子就会失去自信。

10、穷养富养,不如心养。

11、想要让孩子克服自卑,就要增加孩子成功的体验。

12、那些非常自信,安全感非常强的孩子,通常都是断奶较晚的。

二、新的行动

1、不再用“吓唬”去引导宝宝的行为。

2、游戏设置需要循序渐进,以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目的尤佳。

3、学龄前的孩子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更多的赞扬,父母是孩子的一切。

三、读书点评

每个陈述观点都会有一个反面案例,观其孩子行为的原因,80%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孩子以及没有足够的耐心导致的。书中的行动建议相对较空洞,对巩固孩子的情绪常识可以泛读。

篇9: 《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普通心理学(第四版)》

主编: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xx年5月第4版

印次:20xx年8月第17次印刷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问题

1、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有哪些需要?

3、人的需要如何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进而推动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人的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5、遗传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心理学研究什么?

7、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Part A

一、笔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并且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2、认知(cognition)

(1)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称作信息加工的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认知过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3)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4)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5)记忆: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这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揭露其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人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6)语言活动:利用语言吧自己认识活动的成功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语言活动。

2、动机和情绪。

(1)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2)动机(motive):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4)情绪(emotion):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

(5)认知是情绪的基础;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6)自觉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够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

(7)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未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能力和人格

(1)个性(个性心理特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2)心理特性: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1、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

2、刺激(stimulus):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3、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4、行为的复杂性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5、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

6、行为具有外显的特点,可以用客观方法进行测量。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8、库恩(20xx):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规律。

篇10: 《心理学》读书笔记

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住在令你感到幸福的地方,过着内心安宁平和的日子就一败涂地了吗?当个出色的医生,年收入一万英镑,娶个如花似玉的娇妻,就是成功的人生吗?我想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理解生活的意义,对社会要做哪些贡献,以及你对自己的要求。

艺术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有了这个,其他的无数缺点我都乐意原谅。

把艺术仅仅看做是一门匠人才能通晓的手艺是个可笑的误解――艺术乃是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所诉诸的语言世人皆知。不过,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即缺失实际的绘画技巧知识的评论家,很难对作品真正的价值发表出什么真知灼见。

一个人每天都应当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对灵魂大有好处。

钟摆摇过来又荡过去,时间的循环无止无休。

那些荡气回肠的话语在说的人看来是独领风骚,事实上却早已是陈词滥调,就连口吻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想,曾经的我们总是羞于流露情感,因害怕遭人嘲笑而不敢过分张扬。

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指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偏见能帮助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人们在孕育或者减少偏见的方式下被抚养长大。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多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社会制度部分出于惯性对原因也支持助长偏见。

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替代性攻击”。例如,美国内战后南方地区对美国黑人滥施私刑。另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偏见(对某些人来说)就成为报复的手段。例如,加拿大人对移民的抵触随失业率而上下波动。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我们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我们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有助于让我们感觉更好。

内群里偏见(ingroupbias):偏袒个人自己的群体,或喜欢内群体或讨厌外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规模较小、社会经济较低时,我们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见。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蔑视外群体可以强化内群体。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

偏见的认知根源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它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身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刻板印象能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1)自发类别化;(2)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例如,白人能更准确地在认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黑人更容易辨别黑人面孔;人们能更准确再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独特的人、生动或者极端的事件往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我们对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成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上显得与众不同。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到相互作用仍然会令人感到紧张。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我们遇险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一些虚假相关。例如,当一个自称时同性恋的人谋杀,人们往往会提到同性恋,但如果是异性恋,它的性取向却很少会被提及。

归因

我们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以至于不大理会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利群偏差:我们总是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公平世界现象:当观察者无聊改变受害者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偏见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拒绝改变。偏见是一种预断。我们的预断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以及记忆。只要群体成员行为举止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重视这一事实,我们先前的看法获得验证。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举止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以特殊情形为由对这类行为闪烁其词。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别充耳不闻。也许你能回忆起在过去某个时候,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摆脱不了某人对你的评价,当时你无论做什么,始终被人误解。

再分群法:一旦人们有违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通过分出一个新的子群体来维护以前的刻板印象。再分类法:把偏常的人归入一个不同的类群。子类别时群体的例外,而子群体则是作为整个群体的一部分而获得承认。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能通过自我实现对预言创造出它们相应的现实。

态度之所以可能与社会阶层等级相一致,还因为歧视影响到了它的受害者。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

刻板印象威胁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中,你的焦虑可能会使你验证这一信念。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当然,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进成绩。

人们在评价个体时,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到轶闻趣事,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例如,许多人认为“政治家是骗子”,但“我们的参议员琼斯是诚实真正的”。然而,强烈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我们对个体对判断。当刻板印象足够强,而关于某人当信息又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能微妙地扭曲我们对个体对判断。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曲田园牧歌,美得独一无二。

美是世界上最曼妙最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必须经历灵魂的折磨才能从纷繁世界中将它采撷出来。

蒙受苦难可以提升人的品格,此话有假;能使人高贵的有时是幸福,大多数的苦难只会使人心胸狭小,报复心强。

现在无法忍受的悲伤,我希望终有一天会被时间抚平,遗忘具有一种慈悲的力量,会帮他重新拾起生活的重担。

篇11: 《心理学》读书笔记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xx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20xx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篇12: 《心理学》读书笔记

之前也看过一些B84类的书,但大都可归于励志书籍,这本却不同以往,真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巨著。记得,中特老师说,目前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专业。可以算是跟风吧,随作者,领略了一番心理学家的思维,确有不少的收获。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著,给出的结论大都是基于实验的。而提到的很多实验,如其书名,看似很荒诞的,却很有说服力;很多结论,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隐含深意,感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相符合的。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有可能会“温故而知新”的一些实验结果或结论。

时间心理学:

1、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

2、有些人的确有能力运用意志延缓或加速自己的死亡时间。

(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身体健康)

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女性更有可能在自己生日后的一周内去世。相对而言,男性在生日前一周去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菲利普斯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倾向于把生日看作一次庆典,所以总会期盼生日的到来;而男性更倾向于将生日作为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刻,他们会在生日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取得的成就其实非常有限,进而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3、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之间最大的差异都写在了人的眼睛上:当人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形成皱纹;但当人们假笑时,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依然是平平的。

4、鉴别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聆听而不是去观看,说谎者通常说的话不多,不会给出太多的细节,而且使用表示“我”的单词I的频率远远低于说真话的人。

灵异心理学

5、有些看起来很诡异的体验,比如感觉到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事实上都是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时产生的低频声波所致。

决策心理学

6、人们宁愿穿沾有狗屎而且没有洗过的毛衣,也不想穿杀人狂魔穿过且已经干洗过的毛衣。

7、身高与地位之间的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其身高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身高的影响)

8、人们对于脸部特征的刻板印象能够影响投票箱内的选票。(面相)

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导致一些人屡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所在,而改变其外貌特征是一种阻止他们再次作案的有效方式。

9、女性的征友广告如果让男性来写会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回应。但男性的征友广告如果换成女性来写则不会有这种效果。

幽默心理学

10、笑话带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如果一名残疾人踩到香蕉皮上滑倒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好笑,但如果把残疾人换成交警,那几乎每个人都会马上笑出声来。这个简单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笑话都是拿当权人物开涮的。

1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一群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另一群人的痛苦之上。

自私心理学

12、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赚取意外之财是不对的。(人的相似心理)

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仅仅因为两个人的生日相同,就足以说服人们腾出宝贵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像国徽这么简单的因素也会激发出人们的相似感和相异感,从而显著影响到驾驶员开始按喇叭前的等待时间。

篇13:色彩心理学选修课论文

色彩心理学选修课论文

标题:色彩心理学与艺术思考

【摘要】21世纪,社会已经全面进入“读图时代”,人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已经远超于图形和文字。色彩属于设计元素中的一种,能够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而这恰恰是其他设计元素难以实现的。色彩心理学是在多门学科基础上研究人类与色彩关系的学科,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本文从色彩的介绍出发讨论,分析了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阐述了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并分析了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及实例,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平面设计;艺术设计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在设计领域也时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对色彩的需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已经完全不能脱离色彩心理学。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色彩心理学,但平面设计角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色彩心理学的发展,更影响了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基于此,研究色彩心理学并科学的运用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色彩的介绍

色彩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中的光,是物体表面光反射所形成的产物。自然光是由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组成的。实验室里可以利用三棱镜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进而形成色谱,使光变成人眼能够看到的7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色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色彩的亮度以及色彩的色相。其中前者通过日光强度以及物体的反射能力确定,物体表面光强与色彩明度呈正相关。光的色相由光的种类决定,也就是物体所能够反射出的波长光。正是因为世界有了色相,才脱离了单调的黑白,变得丰富多样化。虽然色彩本身是不具备温度的,但是色彩在进入人眼后,人会获得一定的主观感受,继而产生冷与暖的感觉。冷暖的主观感受是人在接触色彩以后,凭借自身生活经验所引发的联想。比如蓝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大海,进而产生清爽的感觉,所以蓝色就属于冷色调;再比如红色总是会让人想到太阳和火焰,进而产生温暖的感觉,所以红色就属于暖色调。当然色彩的明暗度也会影响色彩的冷暖,高明度让人觉得寒冷,低明度让人觉得温暖。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将气候的变化与冷暖色原理相结合,并以此来调整室内装潢以及穿衣颜色,进而来调整自身的舒适度,也因此,受地域、文化内涵、生活环境以及穿着习惯等的影响,人们对冷暖度的认知也有较大的差别。当然,色彩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只有色彩的冷暖感,还有色彩的软硬感以及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软硬感通过色彩的强度以及彩度的不同来实现。明度高、彩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感觉到柔软;明度低、彩度高的色彩往往让人感觉坚硬。

二、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色彩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不同颜色所能带给人在心理上的影响程度。进而有效避免颜色使用不当冲击人心理的产生不良情况。当然,现阶段的色彩心理学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人对颜色的喜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性格,也更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彼此的内心活动。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例如室内装潢就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合理的色彩搭配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有效的提升商家的经济利益。再比如,平面设计也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人们的注意力更能被吸引,平面设计所想要实现的推广产品、传递信息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对色彩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还已经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色彩理论体系。例如,荷兰某大学利用平台化建立实现了色彩的研究,并已经可以细致的描述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及对人感知的影响。再比如,日本通过研究调查,得出了人们喜爱颜色的排行榜应该是蓝、绿、白、红、粉。颜色的改变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刺激。例如,红色能够加大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提升人的兴奋度,升高人的血压。当然,红色还能帮助人们消除负面情绪,对改善抑郁症状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橙色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不仅能改善人的思维,更有利于消化;黄色能够活跃神经系统,改善人的思维能力;少量的蓝色能够帮助人们放松紧张的大脑,在降压方面也能产生好的效果,但如果出现大量的蓝色调总会让人感到压抑。众所周知,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是色彩、图形和文字,因为色彩本身具备表情,因而配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平面设计的效果,稍有不慎,产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就无法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影响消费效果。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引入色彩心理学可以对设计师产生一定的科学引导,进而使产品包装、海报宣传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加大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特征性以及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色彩对顾客的心理影响

在古代社会里,封建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等级制度,服装的色彩是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社会里最低层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着亮丽色彩的。由此可见,色彩除了具备物理上的涂料所能代表的简单含义外,还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历史时间、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严谨的社会等级被模糊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然而受到空间、民族、思想、传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的色彩审美仍有着较大的区别。正因为此,即便是同样的一个色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及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某些民族而言,色彩的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紫色为例说明,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日本人眼中,紫色是高贵、典雅的代表;然而罗马天主教认为紫色是苦恼与忧愁的代表;荷兰人甚至将紫色认为是毒药和不幸。由此可见,色彩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对产品使用色彩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产品投放地的实际情况、当地的风俗文化、色彩审美、色彩好恶心理等。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作出详细的前期调研,以确保产品设计能够使用有效的颜色搭配,进而在投放之后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最大程度的刺激消费行为。

四、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色彩心理学的实例分析

(一)产品包装类

色彩具备表情,可以像文字语言一样传递信息,进而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把握色彩语言,那么即使是毫无生机的产品,也有可能在转瞬间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人具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在看到某件物品色彩之后,往往会受到固有色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咖啡豆应该是棕褐色的,因此,如果把产品包装换成棕褐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蓝色、绿色或者是紫色),那么顾客就很难接受这种产品,甚至还会产生厌恶的感觉。当然,这种感性认识的产生也并不具备绝对性,还以咖啡为例,传统的咖啡豆不宜使用棕褐色以外的颜色包装,但是某些具备特色的咖啡品牌反其道而行却也能够产生非常好的销售结果。蓝山咖啡产自于中美洲牙买加蓝山,因为蓝山咖啡的名字中含有“蓝”,因此在包装上经常采用一系列的海蓝色,加之蓝山咖啡具备一种独特的酸味,就仿佛是从一片棕褐色海洋中脱颖而出的蓝色水滴,让人不禁联想到充满异域风光、闪耀着大海光芒的美丽的蓝山。当然,谈及色彩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成功应用,M&M巧克力不得不提。早在1954年,M&M巧克力公司就已经凭借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而之后,该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在产品色彩上大费周章。该公司革新了自身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棕色巧克力的传统思维观念,逐步向市场上推广了包括红、黄、绿在内的多色巧克力,组成了七色彩虹巧克力。斑斓的色彩就像是舞蹈一般,用世界性的“肢体语言”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共鸣。对M&M巧克力公司的成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公司的巧妙之处在于将产品包装与人们追求快乐、开心、美好生活的一致的心理诉求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传统的棕色巧克力包装被给予了美丽、多彩的外衣,向人们传递出的信息也变得有所不同,艳丽的色彩让人们感知到青春、活泼、热情、调皮,不同的心理感受让产品与人们的生活以一种更为紧密的方式联系了起来。

(二)CIS类

标志是业的形象设计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因为具备独特、别致的形式,因而更能彰显企业的个性与魅力。如果用龙来描述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那么色彩无疑是龙的眼睛。因此,企业在选择标志色彩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属性,自身所代表的企业文化,自身所推崇的宗旨理念等,只有充分的考虑了上述因素,企业的标志色彩才能够合理科学。如我们所见,餐饮行业都会将暖色调作为自身的代表色,如中式餐厅的红色、麦当劳的金黄色、咖啡屋的.棕色、蛋糕店的黄色等,合理的颜色搭配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也更容易在就餐的过程中感知温馨舒适的氛围。与餐饮行业不同,具备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更热衷于蓝色,因为蓝色能够带给人理智冷静的心理感受,因此在电信、网通等信息行业公司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色彩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色彩甚至已经成为某些特殊含义的象征,人们在遭遇某种色彩的同时,就会自发地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抽象的共鸣,例如,绿色是生命与活力,红色是奔放,看到了黄金色就能想到麦当劳。色彩联想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具备的一种生理本能,能够被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外来文化所影响,进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企业在推广自身,宣传自身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联想心理,打造具备代表性的标志配色,争取在民众的心目中能够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企业视觉形象。

(三)海报招贴类

生活中,色彩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色彩合理的搭配能够让人心旷神怡,不合理的搭配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损伤,对于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平面设计中的海报招贴来说,色彩是当人第一眼看到海报之后,眼球所捕捉到的第一大构成语言。色彩对人眼球的刺激要明显优于文字以及图形两大要素。我们甚至可以说,海报之上可以没有图形,也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一定要具备色彩。色彩是设计师传达自身情绪、思想意图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跨越了文字、语言、地域、民族的更广泛的交流途径。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海报招贴的时候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色彩心理学,那么必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也将会给观看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使它们产生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公益海报《树与生命》为例,作者并没有给予说明性的文字,但是人们仍然可以从僵直挺立的黑色、凋零下落的绿色中感知作者的意图:生命正在凋落,死亡正在逼近——开展环保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五、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色彩,不仅仅是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是设计师们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寓意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元素。综上所述,人们日常生活中包含了缤纷的色彩,对于任何一个物品来说,可以没有图形或者文字,但绝对离不开色彩。色彩与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那么将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钢.论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07).

[2]张鹤,杨梅.艺术设计色彩中对情绪心理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12).

[3]王楠.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品牌,2014(07).

[4]赵雪莲.色彩注意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3).

[5]马博,朱函兵.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5(16).

篇14:色彩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色彩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意识到色彩具有的特殊魅力,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色彩对生活进行装饰。七色光谱(1666年牛顿发现七色光谱)的发现,使人类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尼古拉斯?金?达莎比亚正是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观点。本文以“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的内容有: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核心、每种色彩代表的意义、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色彩心理艺术设计应用

一、研究目的

目前,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感官有着不同作用,色彩影响这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例如,红色在我国代表的喜庆、欢快,在节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多采用红色进行装点,在西方红色代表着血腥和杀戮,所以西方人在结婚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红色。艺术设计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巧妙运用了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作用。现在,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被广泛运用。

二、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关键核心

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绘画、平面设计、建筑、雕塑、室内装修等方面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是平白无故的添加。艺术设计中色彩的添加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创造性思维。任何艺术设计都不离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是艺术设计的关键,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它可以保证艺术设计的原创性。第二,保持一致性。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必须要与设计的作品保持一致性。保持色彩与使用场所的氛围相匹配。例如,在幼儿园的设计中,要多一下粉色、紫色、这样可以把幼儿园烘托出童话般的氛围,如果使用黑色或者白色来装饰幼儿园的话,就会缺乏生气。很多医院在室内设计的时候,都会采用白色来装点,这样会使医院从整体上看起来显得格外的整洁肃静,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所以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使用,必须与使用的场所保持一致。

三、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

1.色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产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因素的,通过颜色的观察,人们在心理会形成一种:心理颜色观察感。在人们心理联想的作用下,色彩还可以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相应的错觉,虽然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也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色彩会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共同的。并且,在不同的年纪对颜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年轻人看到白色,心理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纯洁。而老人看到白色,就会联想的死亡,内心就会感觉到消沉。粉色对儿童来说以为的童趣、天真。而年轻人看到粉色就会感觉到温暖、浪漫。粉色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喜庆。

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红色代表了奔放与热情,红色是一个充满能量的色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服装,多为红色,红色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性感,在娱乐圈的活动中,红色是明星们常用的颜色。橙色。橙色代表了包容、健康、亲切。橙色给人一种坦率、开朗的感觉。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感到心理的温暖。黄色。黄色代表了聪明天真的特性。儿童玩具多采用黄色。此外,黄色可以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颜色相比黄色可以更加被人们注意。黄色在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交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外面通常会穿一件黄色的简易马甲,环卫工人的工作服也采用黄色,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引起路人的注意。绿色。绿色代表了清新、活力。绿色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绿色也是自由和平的象征,例如,绿色橄榄代表了和平友好。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具有灵性和知性的特点。据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人讨厌蓝色、蓝色象征着独立、希望、诚实、但是蓝色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忧郁感。黑色。黑色是低调、权威、高压的象征。在艺术设计中运用到黑色,能够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如在办公室的设计上,很多设计师都会采用黑色对办公室进行装饰,这样会显得办公室显得典雅、整洁、庄重。此外,各国政要也大多以黑色西装出现的公共场合,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威、庄重的形象。紫色。紫色代表了浪漫、高贵、优雅,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感。在服装设计上,运用到紫色最多。例如,晚礼服的设计大多采用紫色,NBA湖人队的客场球衣也为紫色,可以彰显球队高贵的气质。但是和蓝色一样,紫色也能让人产生忧郁感。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中颜色的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可以给予我们感官上的冲击,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变化。在电影海报设计方面,对色彩使用要求的比较严格,色彩的使用取决于电影题材,喜剧电影多采用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这样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祥和欢快的气氛,历史剧多采用褐色、黑色为主色调,这也可以彰显时代感。人文题材的电影多采用白色、黑色,这样为了突出人文主义的简约。电脑网页的设计,对颜色的'使用把控的也比较严格,新闻版块色彩运用比较简明,娱乐版块多采用明亮的色调。此外,在对节日的装点,人们大多采用红色、粉色等暖色调,来烘托节日氛围。由于色彩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在生活中被应用到各个方面。

篇15:色彩心理学的论文

一、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的心理作用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面对红色或者处于红色环境中,人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处于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处在蓝色环境中,人们的脉搏会减缓,情绪处于沉静、沉闷的状态。色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人的脑电波可以看出,人的脑电波对于红色反应是警觉、警醒,对于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然。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力能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色彩,重视色彩心理学在各种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不同应用特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在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设计师要重视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商业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对颜色的方式。在Logo设计和其他商品形象设计中,要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限定对于商品的情感基调的表达。心理学家们曾寻觅一种强有力的色彩和情绪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正确的颜色,决定品牌的形象。比如,可口可乐用红、黑二色作为形象标识;德芙用黑、褐色作为形象标识;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用红色、橙色等欢快的、青春的、热情的颜色作为形象标识;一些高端的奢侈商品,则用黑色、灰色、银色、金色等作为标识。

在影视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很多电影都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有的电影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有的电影则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比如张艺谋的作品,就善于用色彩,在运用色彩营造情绪和情境的基础上,用色彩来叙事,比如经典的电影《英雄》就用了五种不同的颜色讲述了五段不同的故事,传达了五个不同的段落主题。

二、设计色彩心理的培养

在进行设计色彩心理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专注色彩共性的学习,比如每一种颜色的集体认知、民族认知、社会认知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于色彩个性心理的训练。要在色彩表现中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使色彩拥有主观之美是色彩设计师要重视的。在设计师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了所有的颜色之后,可以进行色彩主观性表达的专门训练。可以在设计中思考十几甚至二十几种固有的色彩,这些色彩要丰富,冷色、暖色、中性色应有尽有。要求设计师凭自己的色彩爱好挑选五种以下的颜色,将这五种色彩扩展到画面中所有的物体设计对象中,对其它颜色可以完全忽视。如设计师选了橄榄绿、土黄、赭石等中性色,就可以以这几种颜色为主,代替设计对象所呈现的其他颜色。这种训练有色彩设计的理念和色彩的创意,转换设计师的色彩观念,改变设计师对自然色彩的过分依赖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设计师对色彩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在初期的再现色彩训练之后,设计师要自我进行主观分割色彩的训练。这也是绘画色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在进行色彩绘画创作时需要强调其装饰性、表现性特征。可以尝试通过主观分割色彩的空间构成强烈的形式美感,色彩空间可以通过错落、交叉、重复等手法分割成各种不同的面积,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块构成。设计师在对色彩空间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时可以不受客观自然物象形体和色彩的限制,根据主观需要进行处理和控制,营造不同的色彩空间所采用的分割方法,培养成熟的设计色彩心理。

篇16:《舞蹈心理学》读书笔记

在我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总会听到老师在评价舞者的时候提到感觉二字,那时候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直到自己毕业从事舞蹈教学才真正去体会这其中的内涵。一般人认为,这个感觉指的是教师和观众的感觉。其实不然,在舞蹈界,大家公认的感觉并不是教师或者观众的感觉,而是指学生自己的感觉,即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在舞蹈演绎中,这种感觉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拉丁舞学习中,这种感觉就包括你对舞蹈本身,音乐和自我感情的一种表达,在基本动作扎实的情况下加上这些感觉是非常棒的。

第二小节讲的是舞蹈感觉与舞蹈意象。这里面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对自我意象的感觉。在舞蹈教室里,都有一面镜子,舞者可以通过视觉看到镜中的自我形象,来自我矫正、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来帮助舞者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和舞蹈感觉。学生的最初的感觉需要借助这面镜子的视觉作用。境象自我和自我意向才是产生舞蹈感觉的真正关键。一个舞蹈演员,只有使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角色,充分想象和体验角色,并形成良好的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自我意象,才能产生良好的舞蹈感觉,此时此刻,似乎不是脚在动,而是心在动,这才是舞蹈感觉的意境,这才是舞蹈艺术的殿堂。

篇17:《舞蹈心理学》读书笔记

暑期,在书柜中翻到一本书,名曰《舞蹈欣赏》。这本书,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雪天和心天编著,薄薄一本,信手打开书页,第一眼便被扉页上的两行字所吸引了。“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不错呀,舞蹈欣赏不也是这样吗?

舞蹈欣赏是艺术欣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在我国,舞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舞蹈文化史,由此也可以看来,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之一。

在远古时代的人们,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开始以简单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为媒介来传情达意了,这可能就应该算做是舞蹈的雏形了吧?

在我国的众多类别的舞蹈中有一种类别,我们称之为古代舞蹈,这类舞蹈的代表作为:舞剧《丝路花雨》,这里面就是复活了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唐代敦煌乐舞艺术,按照壁画中栩栩如生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舞姿,创造了英娘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里面的《反弹琵琶舞》,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别有风采,低回旋转,婀娜多姿,引人入胜。同时这个舞剧中还有一段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凭栏仙女舞》、《柘枝舞》等等,这些都有我国古代舞蹈的影子在里面。欣赏这类舞蹈的时候,一要弄清历史朝代的背景,二要熟悉其特定的风格、神韵,以便排除费解的疑虑,轻松自如地进行欣赏。

像孔雀舞类别的民族舞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一般地知晓一些各地、各族的舞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有利于消除欣赏此类舞蹈时的困惑。

舞蹈的表现手段,是舞蹈家的身躯、四肢、表情;而人体的动作则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本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人体动作也就没有了舞蹈。我国《诗经·大序》中说:诗言志,歌咏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面所说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上半身的动称为“舞”,下半身肢体的动为“蹈”,以人体四肢的动称其为“舞蹈”;而且还要“情动于衷”,才能”手舞足蹈”。在欣赏舞蹈家们的肢体语言时,我们也可以从中赏析到不同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揭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舞蹈还有文学的特质,像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唐·吉柯德》,在欣赏此类舞蹈的时候,如果我们具有较广泛的文学知识,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艺术美的享受和陶冶。

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人们对音乐的欣赏是来源于“听”,由听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而舞蹈的欣赏,则是通过“看”来获得艺术享受的快慰。更准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舞蹈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美术、文学、及至武术、体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不过音乐比起它来说更被人们所看重罢了。

篇18:《舞蹈心理学》读书笔记

(1)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态犹为重要,一般来说,音乐教师应该让作品先打动自己,再去感染学生。一个合格的音乐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音乐表演的兴趣和欲望。在音乐教学中,导课犹为重要,只要老师教“导”有方,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导课有几种方法:如以歌唱导入,学生兴趣高,学生主动,记得牢固。以表演导入,具有生动性。以故事导入,具有形象性,使学生印象深刻……绘声绘色的结束语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收尾结课和开头导入同样重要,因学生活动的组织象深刻。

(2)唱歌教学中范唱、伴奏的合理应用

在唱歌教学中,前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定调,提示速度,酝酿情绪等重要作用。首先,伴奏要适度、适时、适量;要有层次,还要加间奏,有许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就简单的起个头,如:授课教师总是“预备——起”这样,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点是注意伴奏切忌过于复杂,因为学生在学唱新歌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旋律和节奏上,这时如果伴奏太复杂,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副作用。范唱时,对教师的要求也较讲究,如范唱时,教师演唱的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因为学生学习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模仿,教师准确的演唱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表扬的恰当使用

教师应该以适时、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中具有愉快的心情。这时候,表扬应当成为教师常用的法宝。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最好褒奖,因此,对于学生的表现,老师应用“你真聪明……”等语言来赞赏,不要吝啬你的赞扬;成功的体验会化成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追求。

(4)律动、舞蹈的运用

奥尔夫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能支持和鼓励,教授学生自己所创编节奏型,自己创作旋律,自己学习作曲的方法。自己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自己创编舞蹈等等方法,都不错。音乐课上,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有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为学生表演舞蹈,学生产生律动,通过自己的律动,学生感到了音乐的舞曲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唱到激动时,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体会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表现作品,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怕羞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发挥性地做一些即兴表演,使学生的身体律动跟上音乐的节奏,二者合而为一,利用舞蹈、律动,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最好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几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篇19: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读书笔记好句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范本

《简爱》读书笔记300字摘抄

课题组个人研究计划

大学生红与黑读书笔记

简爱的读书笔记心得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好句赏析

《秋天》读书笔记

世界名著《昆虫记》读书笔记

《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
《《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色彩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樱桃之远》的读书笔记2022-05-07

围城作品读书笔记大学生2022-06-26

思维导图应用二:读书笔记,用思维导图学习2023-03-3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计划2022-09-04

简爱读书笔记2022-12-03

大学生简爱读书笔记2022-11-01

精选子夜读书笔记2023-08-14

关于《西游记》读书笔记1500字2023-04-09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2022-11-05

简爱读书笔记1800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