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整理8篇)由网友“PaNDRoDRo”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文言文复习,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初三文言文复习
初三文言文复习
班级 姓名
文 言 文 知 识 测 试 题
(满分100分 60分钟完卷)
童 趣(3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下列带点字注音。(5分)
稚( zhui ) 藐( miao ) 拟( yi ) 唳( li )
怡然( yi ) 土砾( li) 壑( he ) 庞然大物( pan ) 癞虾蟆( )
2.填空。(5分)
(1)选自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是 清 代的 沈复 。
(2)《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 观蚊如鹤图 、神游山林图 、观虫斗,驱赶 癞蛤蟆 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 物外之趣 ”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3)“ 物外之趣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 想象 和 联想 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3.指出“以”这个词在下列语境中的意思。(1分)
(1)以丛草为林( 把 ) (2)徐喷以烟( )
4.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2分)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3)为之怡然称快( ) (4)驱之别院 ( )
5.解释下列带点的词。(7分)
1)盖一癞蛤蟆( 原来是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暗自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缰 )
4)怡然称快( 高兴 )
5)凹者为壑( )
6)鞭数十( )
7)驱之别院( 驱赶 )
8)徐喷以烟( )
9)果如鹤唳云端 ( 鸣叫 )
10)方出神 ( )
11)尽为所吞( )
12)心之所向( )
13)故时有物外之趣( )
14)作青云白鹤观(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故时有物处之趣。
译文: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译文:
(3)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5)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译文:
7.问答题。(8分)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3)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论语》十则(62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 。”《为政》
5、子曰:“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 。”《卫灵公》
1、把原文中空白处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
2、常识填空。(6分)
1)孔子名 ,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 》 《 》 《 》 合称“四书”.
3、注音。(4分)
愠( ) 自省( ) 论( )语 罔( )
诲女( )( ) 殆( ) 弘( )
3、理解填空。(21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 ,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9)鼓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4、解释加点的字。(7分)
1)时习
2)不亦说乎
3)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不信
6)传不习
7)温故
8)罔
9)殆
10)诲女
11)是知
12)弘毅
13)后凋
14)其恕乎
5、翻译下列句子。(1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5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篇2:文言文复习杀身成仁
文言文复习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 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辨析】杀身成仁和视死如归;
都含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意思。但杀身成仁含有成全仁德的主义;视死如归没有。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小人穷斯滥矣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①兴:起。②愠:音yùn,怒,怨恨。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阅读训练】
1.(1)绝:(2)从者(3)兴:(4)穷:
3.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料到时的区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
篇3: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一、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总结归纳所学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分类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学的古文篇目,将每一课中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汇总。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就要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成“通假字表”,明确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本义、通假义。
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类文章分类时,可根据文体、年代、作者、内容等的不同进行,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重点强化法
分类整理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点强化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考试必定有个重点,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重点呢?一般来讲,复习或记忆重点包括下列内容: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②考试要求中提到和强调的内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⑤最近两三年内未考的内容。在复习时,师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读成诵。
抓重点的方法在临考前非常有用。我经常在考试前十天将重点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内容如字词解释、警句默写、关键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直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练习。这样做就使复习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来讲,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和应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点复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应考效果,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点内容而不理会所谓的“非重点”内容,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知识竞赛法
文言文学习也可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课,通过举行辩论会、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甚至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习为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苦恼”减少。其中,知识竞赛法在文言文复习阶段特别实用。我经常在总复习阶段专门拿出一两节课来搞一次“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之前要通知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内容、深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抢答,内容最好是复习考试要掌握的,坚决不搞偏题怪题,不为竞赛而竞赛。为了渲染气氛,可邀请别的老师参加,搞一搞颁奖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可活跃复习气氛,梳理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变学为讲法
我们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因为只有将要讲的内容全部搞懂才能去讲。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遍比让他学一遍收获要多得多,因为他一定要换角度思考要讲的篇目,要真正搞清楚这篇文章的内容特点,要考虑怎样去组织语言材料。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自己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讲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变“老师讲”为“学生讲”的复习方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对文言文复习大有帮助。
五、学生命题法
由学生命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在复习文言文时,给学生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让他们按照考试大纲和古文考点的要求出一份考卷,让他们比一比看一看谁出的题最好,无疑是一种创新意识很强的复习方法。
自己出题并不容易,如果所学知识不够扎实,没有融会贯通的话,就会感觉无处下手。自主命题看似简单,学生可以参考很多资料,但实际却比看书复习更花时间,更费脑筋。
篇4: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分享
1、【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巩固练习]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竟为秦所灭。3、为仲卿母所遣。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22、君为我呼入。23、为君翻作《琵琶行》。24、臣请为王言乐。25、为长者折技。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9、如姬为公子泣。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26-29对,向。30-32因为。33在,当
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巩固练习]
1、因取刃杀之。2、因屏人曰。3、因拔刀斫前奏案。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5、因谗之曰。6、变法者因时而化。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因其固然。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1、伺者因此觉知。12、因河为池。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5、不如因而厚遇之。16、因击沛公于坐。17、因入京师观太学。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23、因遗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
3、【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巩固练习]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其若是,孰有御之。11、若毒之乎?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3、若何为生我家?14、若入前为寿。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篇5:文言文总复习
文言文总复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适戍渔阳 通 意思:
2、为天下唱 通 意思:
3、固以怪之矣 通 意思:
4。 将军身被坚执 通 意思:
5、故不错意也 通 意思:
6、仓鹰击于殿上 通 意思:
7、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意思:
8、自董卓已来 通 意思:
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意思:
二、解释以下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苟富贵 ( )
(2)故不为苟得也( )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
(5)道不通,度已失期 ( )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7)扶苏数谏故 ( )
(8)楚人怜之 ( )
(9)可怜白发生 ( )
(10)此人可就见 ( )
(1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12)陈涉者,阳城人也 ( )
(13)遂用猖獗 ( )
(14)贤能为之用 ( )
(15)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
(16)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8)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19)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
(2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1)上使外将兵 ( )
(22)将军岂有意乎 ( )
(23)项燕为楚将 ( )
(2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26)在乎山水之间也 ( )
(27)吴广以为然 ( )
(2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29)然足下卜之鬼乎 ( )
(30)屋舍俨然 ( )
(31)更有痴似相公者 ( )
(3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33)陈涉者,阳城人也 ( )
三、分析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卒中往往语 古: 今: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今:
4、长跪而谢之 古: 今:
5、临表涕零 古: 今:
6、凡三往 古: 今:
7、诚宜开张圣听 古: 今: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 今:
9、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 今:
10、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 今:
四、以下文言句子中加线的词都是有特殊的用法,请予以说明。
1、陈胜王 名词作 意思为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 意思为
3、狐鸣呼日 名词作 意思为
4、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 意思为
5、忿恚尉 用法: 意思:
6、尉果笞广 名词作 ,意思为 。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作 意思为
8、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 ,意思为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名词作 意思为
10、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 意思为
五、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填在横线上。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自己的话回答。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二)《唐雎不辱使命》
1、用 “ ”标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义停顿,只标一处。
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以头抢地耳 ( )
(2)长跪而谢之 ( )
3,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4、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5、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佛然怒”“色挠”,表现了秦王 和 的特点。
(三)《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A、此诚不可与争锋
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C、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总揽英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出师表》
1、解释加线的词语。
(1) 咨臣以当世之事。( )
(2)攘除奸凶 ( )
(3) 夙夜忧叹 ( )
(4)斟酌损益 (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用选文中的相关原文填空。
(1)最能体现诸葛亮一生经历的'一句话是:
(2)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
5、这段文字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简答。
六、按要求默写出相关的诗文句子。
1、《出师表》中劝刘禅要善于纳谏的句子是:
2、《陈涉世家》中有一句体现了农民追求平等,反对专制的名言,它是:
3、诸葛亮告诉刘禅要公正无私的句子是:
4、《出师表》中写汉朝盛衰的原因的句子是:
5、陈胜少年就胸怀大志的句子是: 。
6、《出师表》中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
相关阅读: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下载)
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篇6: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篇7:爱莲说文言文复习
爱莲说文言文复习
爱莲说文言文复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篇8: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复习
一、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吃的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再如:我校一检翻译题“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之。”其中“德”字“感激”义项在《五人墓碑记》文后练习中出现。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文言文复习(整理8篇)】相关文章: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2023-05-05
高中语文复习计划2023-10-11
高中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022-11-01
九年级的语文中考复习计划2023-09-24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及复习计划方案2023-08-26
初三语文中考作文2023-04-08
初一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方法2023-01-31
高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2023-03-13
关于的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2022-07-13
高考文言文复习冲刺策略方案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