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子”为你分享7篇“从精讲多练谈开去”,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从精讲多练谈开去
从精讲多练谈开去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中学
郭建中
“精讲多练”本是指训练一种技能时,训练者只能适当点拨,不能以讲代练,要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去掌握技能。这是培养技能的正确方法。但这一正确方法不知何时起被大搞“题海战”的人借为华丽外衣。
“题海战”与训练能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只是用重复做题的方法使学生记住知识点。学生在反复的做题中要想获得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几乎不可能,能获得的只是“做题能力”,这种“能力”与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在题海中被搞的晕头转向,本来有的一点点能力都会丧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我们的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始终没有把一个问题弄明白,就是到底学校是教给学生知识是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学生能力是主要任务。看看许多学校出的考题就可以了解该校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
高考早就提出要抛开教材出题,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这一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与当代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方向是一致的。谈到这里,有老师可能要说,学校不教学生知识教什么?或者有老师会折中的说,即重知识,也要重能力。这样说的老师,在我看来与前者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不正确。知识与能力不是并列的,知识是辅,能力是主,并重等于还是说知识是第一的--并列第一的。一切知识都应该是辅,得到能力才是第一位的。知识是前人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们学它,只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由于前人所处时代的各种限制,他们留下的知识在今天已经过时或显得不够科学严密,我们还迷信它,本来就不正确了,还要学生死记它不仅没有使学生节约时间,反而浪费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况且,既然前人能获得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获得知识应该比前人容易,今天科学发展到这一步,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知识”在还没有转换成能力时,它是死的,在书本上现成地装着。要买到书本及书本中装的知识非常容易,记住它也不是很难,但是,要将它变成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既然知识就在书本上放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去记住这些死东西,还是指导学生把死知识变为一种能力呢?有老师会说,当然应该“先死后活”,不先记住死知识,哪来能力呢?这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做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懂得知识、积累知识。能力训练在先,懂得和积累知识在后,那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也是学生需要的。
书本上就有知识,如果还要先去死记,是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延缓了学生成材的进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有十二年时间,如果按照各学科现有教材的内容来算,光是记住它们,十二年太短了。那么学生要将知识变为能力,就得主要靠大学来完成了。难怪现在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或不喜欢录用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又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他们去记,而能力的训练又没有实现,所以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得靠工作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来训练能力--这一点读过大学的人就最清楚,常听大学毕业的学生说,在工作后大学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了,又还得在工作岗位上从新学习--哪个单位愿意花那样的时间和金钱去训练他们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去参观过美国中小学校的人回来都介绍说,美国许多学校没有教材,老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也不让学生死记知识,考试主要考查应用和创造能力,有谁要学生死记书本知识,就会被看成是在谋害他人。我没有去过美国,不知道美国中小学教育是不是这样的。但是,我敢说训练学生能力,而不死记知识的教育是各个有先见之明的国家所倡导和重视的。书本上许多繁枝末叶似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不适应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让学生死记它们真与某财害命没有区别。
怎样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呢?前面讲过,在训练一种能力的同时,就会随之取得某种知识,也就是说,训练能力在前,取得知识在后是完全符合人类获取知识的步骤和规律的。人类学习过程首先是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技能,然后将技能总结成为经验,经验不断积累后就形成一种知识。如果违反人类学习的必要过程和规律性去教学,势必成为人们早就否定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成为“高分低能”的制造者。黄炎培先生说:“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为实物的教育。”“立体”就是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实践;“实物的教育”就是训练能力的教育。比如学骑自行车,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让学习者一开始就上车去自己感觉,然后自我总结经验,不久能力与知识他就都有了,而且一生都不会忘记,在以后的不断实践和与人交流中,他的技能还会继续提高。如果在他学骑自行车以前,就大量讲解骑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学习者怎样呢,我不说,恐怕教师都想得出结果。学电脑也如此,在学的人还没接触电脑的情况下,就给他讲DOS命令,WIN98命令,有多少人能懂呢?而且可以肯定不少人在听讲DOS或者WIN98那些(本来简单)听起来如听天书的操作命令时,就打退堂鼓了。“儿童的生活是狭隘又整个的,所以不能离开儿童的实际经验给予过分高深的知识,不能割裂其完整的生活,纯粹依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分门别类。”(裴娣娜引孟宪承〈〈教育概论〉〉),这里的“生活”就是实践。小学的教学如此,中学教学同样应该如此。在能力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才是正确的教与学,才是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且,必须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拿这话去打量我们的学生,就会明白苏霍姆林斯基对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多么准确。如果我们使学生处处感到被动地去学习前人的东西,学生从何去发现新东西?是要学生发现课本里的不足,挑前人的“漏眼”就叫“发现”?研究什么,研究前人已经嚼烂的东西?探索无数前人已经反复印证过的知识?培养创造力从何谈起呢?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需要的是能把知识活用在生产实践中的人才,而不是装书本知识的书柜;需要的是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前人知识的复印件。
“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映式的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海特纳(gheinelf))。我们在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时候,应该把训练他们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新能力、新知识,还会在心理上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之所以设立学校,不是要学校替书本知识当“二传手”,而是学生应该在一个有序的机构中获得能力训练。这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重点。
总而言之,把训练学生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才是在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把传授知识放在首要地位,则是在生产“考试机器”、“书柜”和“复印机”。我们的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对此问题好好深思一番。
篇2:从“美说开去
从 “美” 说 开 去
—— 与 学 生 探 讨 作 文 之 开 头
前不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题目是“美”。经过简单的讲解,学生们开始埋头写作。我想,经过多次的写作技能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够写出精美的文章。怀着期待的心情批改了学生的作文后,我的心情跌到了低谷:很多作文的开头大同小异,即美有很多种,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表美,一种是心灵美……
到学生中了解,有的说,作文最重要的是主题和结构,开头差点无所谓。有的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就是开头难写。有的说,开头是很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开头,就只能马虎了事。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我利用作文课开展了“怎样才能写出好开头”的讨论。
导 语:
雄鹰,拥有矫健的双翼,才能傲视万物;骏马,拥有强健的四肢,才能驰骋原野;同样,作文,拥有美好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开头呢?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开始发言。)
学生一:我认为,开头应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渲染气氛,才能吸引人。
学生二:我认为不一定要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与主题密切联系,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三:我觉得开头与作文一样,应该具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往下读,就是好的开头。
学生四:老师不是常说:“作文应该新颖,有创意,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吗?所以,开头也应该要新。
……
老师: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说明大家都具有判断好开头的标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好的开头,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写作经历,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同学们纷纷翻阅着自己的作文,开始思考并发言。)
学生一:我曾在写《责任》时,写了这样的开头: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到大的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的快乐。”
老师批注了“开头好!”我认为这个开头好在引用了梁启超的名言,并恰到好处的突出了“责任”这个主题。所以,依我看来,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
板书:方法一,引用名人名言
学生二:我认为,开头要引人注意,必须要设置悬念,就象电视剧一样,总是到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例如,在我写随笔《门的自述》时,这样开头:
“劈哩啪啪……”又是一阵拳打脚踢,我疼痛难忍,遍体鳞伤。已全身上下,体无完肤。可那几位“武术家”还是不放过我,把我当成他们练武的靶子,出气的筒子,唉……“
看了这样的开头,能不继续往下看吗?
板书:方法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学生三:开头要好,写景重要。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人物或喜或悲的心情,往往会产生共鸣,不被吸引也不行!在构思《独处》一文时,为了渲染孤寂的心情,我写下了这样的开头:
夏日午后,我爬上城市的高空,将自己悬挂,脚下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头顶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有风吹过……
板书:方法三,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学生四:我比较喜欢这样的开头,如在写《生机》时,为了表现春寒料峭之时生命的萌发,我欲扬先抑,宕开一笔:
春雨绵绵,我独自坐在窗前,眼望着眼前的一幕情景发呆——
残冬依然末去,光秃秃的树木,光秃秃的大地,什么都是光秃秃的,什么都还在沉睡中,一点儿春的气息也没有……
从反面烘托生命之喜悦,生命之可贵!
板书:方法四,欲扬先抑,烘托主题
学生五:神话故事历来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们写作文时,不妨也借鉴一下这种形式,会让人耳目一新。如我在写《亲情》一文时,是这样开头的:
有两个天使,一个叫亲,一个叫情,他们彼此相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他们屡次遭到天庭的阻挠。在无奈之下,两个有情人便含着微笑,化作一滴泪,降落到人间。从此,人间便有了亲情。
我想,这个凄美的故事一定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的。
板书:方法五,大胆想象,推陈出新
……
教师总结:同学们,美好的开头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如出墙红杏,令人惊喜万分;如通幽曲径,让人欲罢不能。写好开头,好比农夫种下的第一株禾苗,蕴含着希望;好比画家涂上的第一抹色彩,饱含激情。酝酿开头,既可以和名家对语,又可以展开想象;既可以抒写性灵,又可以托物言志……写无定法,希望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文!
一次与学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研讨,大家有了新的认识。当我再次翻阅学生经过修改的“美”文时,真令我心中窃喜。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一)
清晨,风噗噜噗噜的吹着,吹红了太阳公公的脸,吹靓了白云姑娘的纱裙,人们笑意盈盈,写满快乐。雨过天晴,一切显得生意盎然……
(二)
又是风起。
碧蓝的大海伴着风在我眼前,如同展开一张宽大的蓝色丝绸,闪着丝般光泽,翻滚着,摇曳着。
曾几何时,有一个女孩,伴我一起在这里听风……
(三)
我爱湛蓝的天空,我爱沁人的花香,我爱潺潺的流水,我爱绚丽的彩虹……你也喜欢这自然界的奇丽景色吗?就和我一起去寻找美丽吧!
(四)
我想编织美好的未来,用知识与智慧为线,用坚持与努力为针,用精明的头脑为色,我将勇于实践,开拓人生,我将百折不挠,打造似锦前程。
篇3:从支撑说开去作文
从支撑说开去作文
古时候,一人去打仗带着父亲给的一把神剑。但他被叮嘱未胜利之前绝不可拔出。依靠这把神剑的力量,他果真所向披靡。出于好奇,他拔了剑。结果那是一把断剑,他也因此战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原因是他错误地建立信念支撑。信念的支撑点不可建立在他物之上,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因为把支撑点建立在他物之上,一旦他物被毁灭,那我们也会随之灭亡。而建立在自己身上,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把信念支撑点寄托在他物之上,只是一种形式。时下,不少人为了高考榜上有名,高考前特地去求神拜佛。这种做法简直是虚无之行为,是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表现,更是不自信的表现。难道国足到普陀山拜两拜,再求一求菩萨,过几年就能捧个世界杯吗?很显然不能。那为什么有人竟如此迷信?其实他们只是取得了心灵上的安慰,填补了心灵的空缺而已!
把信念的支撑点根植于胸中,就如树木的生长,随着枝条的延展,根也就同时越扎越深。这才是做事情的正确态度。
毛遂是一匹千里马,但他没有翘首等待伯乐。他告诉我们,在不遇之时,千万不要寄托伯乐发现自己,而是要依靠自己,积极展示自己。
不少人抱怨如今的教育体制,期盼着体制改革。李阳和我们同时代,但他也同样获得了成功。他告诉我们,愚蠢的人等待适应的环境,聪明人适应环境。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我们把信念支撑点根植在自己身上,不靠别的,靠自己一双手,同样可以在艰苦中成才,在逆境中逢生。
因此,我们不能自我否定。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否定自己。朋友,赶紧把信念支撑点建立在自己身上,别的一切都不靠谱。
但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并非都不好,我们可利用、借助外物促使自己成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只要我们切记,永远靠自己,外物只可借助!
篇4:从李渔说开去散文
从李渔说开去散文
文友画轩窗有一女友叫雪小禅的写了怀念李渔的文字《闲情寄一生》,文章的结尾写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都出来了,风吹起我的短发,我闻着厨房里散发出来的栗子味儿的蛋糕香,还有刚刚上市的秋螃蟹,小心剥了一个,按照李渔说的方法吃起来,一边吃一边想李渔。能遇上这么好玩的男人,真好。”
我读了,我告诉画轩窗说,“你朋友写得真好,向她致意。”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明末清初,社会**,一个文人,仕途阻隔,功名无望,大隐隐于市,便把心绪放在了闲情逸趣上,修一小院题为“芥子园”,印自己的书《闲情偶寄》。他汇编的一本《芥子园画谱》流传于世,成为后来学画人的习本。李渔从山西收留十三岁的乔姬,从甘肃获赠十三岁的王姬,教其昆曲,组成私家戏班,“纷纷儿女共乘车”,“数年游燕适楚”,游走官宦人家去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写的剧目《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一时名声大噪,“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一不小心,弄成了“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的莎士比亚”,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渔的名声多在于他懂女人,他欣赏女人,他一生养乐女组戏班纳妻妾,妻妾成群,写女人叹女人歌颂女人,女人为之掩卷垂泪。
李渔的一本闲书《闲情偶寄》,除戏曲、居室、器玩、种植、饮食、养生之外,作者李渔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他对于女性的姿态、妆容、服饰、技艺等的看法。读之,我惊讶于他在女人身上作的功夫。说到女人的肌肤,李渔着重强调:要白,要白,要白。谈到美人的态度,李渔认为有媚态才能称为尤物,他说,“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
在《闲情偶寄》有一节谈到美人下棋,李渔写道,男女对坐,静极思动,美人“纤指拈棋,踌躇不下”的画面就足以让人“尽勾消魂”了呢,男子万不可有心求胜使得美人难堪,这样“恐天地间无此忍人也”。输他一局又何妨,讨美人欢喜。
在雪小禅《闲情寄一生》中也提到:《闲情偶寄》中,李渔这样写:“金屋不可设,药栏花榭则断断应有。”李渔说?:“富贵之家如得美人,园内应遍植名花,她可晨起簪花,随心插戴。”——这是怎样的风情?
李渔他不无得意说“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己。”
难怪当时“有一芜湖女子,非李笠翁书不读,去世之前和丈夫说?:‘冀得李子片语,死当瞑目。’她丈夫身怀其遗像找到李渔,为妻‘涕泣索赞’。李渔潸然,自以为此生足矣。”比如,如今的读过他雪小禅也说:“能遇上这么好玩的男人,真好。”
岂不知,如此,是有过心酸的背景的,记得李渔赴京赶考却遇李自成杀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仓惶辞庙在煤山上了吊。随后,满人的铁蹄踏入了江南。国破家亡,读书人仰天长叹。记得,这年的清明节,他在祭扫先慈墓时,想起父母对自己科举功名的期望,百感交集,内心愧疚,长歌当哭:“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人生难料,也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其实,挺好,中华少了一位碌碌的官员,却多了一名把日子过成了“戏剧”的人。李渔,他是幸运的。成功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李渔不向命运低头,他成功了。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笠翁对韵》,我们还在用。虽然,他写的《肉蒲团》仍是被禁的。
其实,我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李渔对我们的启迪太多了。
梁启超说过人生最要紧,是活得有趣:“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如何活出自己来,真得很重要。
那个时代,有趣的还有那个沈复,沈三白。他作《浮生六记》,看看卷目,《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就知道多么有趣了。他写他和他的爱妻芸的情感游乐衣食寻常。用笔静水深流、润雨无声,却愁肠百转,性灵摇荡。纪实,却如春梦无痕。
于此,我白话录之一二,可见其性情和情趣。不要嫌我啰嗦,我也是实在太喜欢沈复的《浮生六记》了。
比如这段:当夜送亲戚到城外,回来时已经三更。我肚子饿,想找吃的。老婢女给我枣脯吃,我嫌太甜了,芸便暗地里牵我的袖子。我跟她到房间里,见她藏着暖粥和小菜呢。我欣然举箸,正待吃时,忽然听见芸的堂兄玉衡嚷嚷:“淑妹快来!”芸急忙关门,应道:“我累了!要睡了!”玉衡已经挤将进来,见我正要吃粥,便笑睨着芸说:“刚才我要粥,你说吃完了;却藏粥在这里,专门招待你夫婿吗?”
比如:正月廿二日洞房花烛之夜,我看她瘦怯身材依然如旧,红盖头已经揭去,我俩四目相视,嫣然一笑。喝过合卺酒之后,我俩并肩而坐,共进喜宴。这时我偷偷地在桌子下握着她的手腕,只觉得她手指温暖尖细,皮肤润滑而细腻,顿时心里不禁怦怦跳动起来。我让她吃东西,适逢斋期已经数年了。暗中计算吃斋之初,正是我出痘时,因此我笑着对她说:“如今我皮肤光洁,并无忧虑,淑姐可以从此开戒了吧?”芸微笑着眨了眨眼,点了点头。
如:随嫁婆娘在旁催我们睡觉,我便让她关门先走,自己和芸并肩调笑,仿佛密友重逢。伸手探她的心口,也是怦然不止,于是俯到她耳边问:“姐姐的心跳,怎么如此,像舂米似的?”芸回眸微笑。我只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便将芸拥入帷帐,缠绵怜爱,不知东方之既白。再如:芸爱用麻油加少许白糖拌腐乳吃,也很鲜美;拿卤瓜捣烂用来拌腐乳,起名叫“双鲜酱”,味道异样美好。我说:“这些东西,开始讨厌,后来却爱上吃了,想来真是不可理解啊。”芸道:“这好比情之所钟,虽然人家丑,你还是不嫌弃了。”
……
用林语堂的话讲沈复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林语堂论及《浮生六记》时说“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有情之人最有趣,有趣之人方有情。李渔如是,沈复也如是。
那时,有趣之人还有一位,我也喜欢,就是筑“随园”作《随园食单》的乾隆朝才子袁枚。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当然,他和前两位不同,袁玫有做官的北京,兜里是有着大把大把的银子。
袁枚为求得食谱,他不惜屈躬。一次,某位姓蒋的朋友请他吃了道色泽美观、味道不俗的`豆腐。袁枚当即索要食谱,蒋不予。袁枚表示愿重金买下,蒋仍不予。袁枚急了,当场鞠了三个躬。蒋见状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权贵,而今却折腰为豆腐!”言毕,赠予了这豆腐的做法。《随园食单》记载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
他说,吃饭第一,读书第二。他说:“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人说他是天下第一吃货。
袁枚爱书,藏书四十余万卷,是中国历史上除刘承干以外的第二大私人藏书家。他却有一番独到见解:书非借不能读也。
后来,他把他的藏书大部散尽了。
千年前,生发了“莼鲈之思”的张翰,感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然后辞官。千年后,袁枚感叹:“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他也辞官,去追求想过的生活。恣意人生,却活得滋润。
袁枚做官,为此,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亦作一副对联答之:“不做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我又想起前文的李渔,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
袁枚贪爱女人,曾遭世人谴责,遭世人不耻。不过,我还是想为他“洗地”,替他辩解几句。
明清两代极重妇女的守节,更是把女性的恪守妇德作为道德高尚的标志来大加倡导,将无私献身于贞操与守节的妇女视为女性楷模。清人撰《明史列女传》时,收集到的贞烈女子不下万人,成书时择其最突出者也有308人,其中以“烈妇”言,有丈夫死而随之殉烈的,有丈夫不肖而殉死节烈的,还有丈夫未死而先行殉烈的。对此,袁枚痛心疾首,他极力反对把贞操当做衡量女子贞洁的唯一标准,并指出本性好才是最重要的。他在《小仓山房尺牍》卷三《与书巢》一文中更是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札中不娶处子一语,殊得老子不为天下先之戒。以为非处子则不贞耶?不知豫让遇知伯,便成烈士;文君嫁相如,便矢白头。责报于人,先自问施之者如何耳。以为非处子则不洁耶?不知八珍具而厨者先尝,大厦成而匠人先住。嫠也何害,洵知言者。”
其中“责报于人,先自问施之者如何耳”一句,只有他敢说。
李渔、沈复、袁枚这些人都不羁得极有些个性。性情中人啊,如今,这般的人难觅了。
昨日里我的小外孙麦稻还在背诵袁枚的《苔》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26
篇5:从鲁迅的收入谈开去(网友来稿)
从鲁迅的收入谈开去(网友来稿)
深圳市田东中学 詹泉洲
据推算,鲁迅在逝世之前十年间的月收入均在千元以上,以等价换算约为当前的三万至四万元,与当前年薪数十万的中产阶级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代当红作家收入也非常的高,二月河仅就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系列著作所得版税及电视剧改编费共计达多万,看来一辈子也吃不完了;池莉、周梅森等文坛大脘的作品版税动辄几十万,杂志社向他们约稿支付的版面费也达千字千元以上。他们的收入都可以说是属于中产阶级之列了。
然而,前者是民族脊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良心和道德,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的写作水平,是一个时代的先驱,写出的是《呐喊》、《彷徨》等煌煌巨著;后者却沦为消费时代的附庸,为满足大众消费欲望和市场需要,为个人生存、赚钱而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等等。前者让人反思,让人深沉,让人得到心灵的启迪,时时提醒人家的责任感和;后者让人消沉,让人沉醉,让人消极。
作家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他崇高的使命。他应该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或者是传教士、牧师,或者是心灵的导师,读者的朋友、人生的指路人,是良朋,是益友。但是,也有一些作家,他专门打探人家的隐私,喜欢描写脐下三寸的地方。读他们的作品,感受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沧桑、人生的悲凉、人生的黑暗、人性的丑恶,看不到任何的前途和理想、光明的未来,甚至有些作家专门写淫秽龌龊的东西,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稿费是可以拿的,问题是看怎么拿!
作者邮箱: tdzqz@sina100.com
篇6:从“开袋即食”说开去
现在许多食品包装上都加上了英文,这对大量生活在我国的外国朋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许多商品包装和说明书上的英语有许多是照中文原文“死译”的,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甚至会闹笑话。比如,有一种小袋榨菜上印道:“This preserved vegetable is made by scientific method.”其相对的中文原文是:“本榨菜用科学方法制成。”且不说preserved vegetable可指任何(用各种方法)腌制的蔬菜,范围比“榨菜”要广得多,从语言上看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首先,一般食品不是made(制造的),而是processed(加工成的);其次,scientific一词让人想到人工添加剂等化学成分,很可能会吓走外国顾客。
最有意思的是该说明最后部分“开袋即食”的英译:“Open it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也许,原译者觉得能想到把“食”译成“help your self”这样地道的英文而沾沾自喜呢!根据这样的译文,顾客可以在商场里随意打开包装袋吃,不用付钱,因为这一句英文完全是叫人们“请随意”的口气,外国朋友很可能会以为这些榨菜是厂家请顾客品尝的样品。
当然,中国人不会真的去吃,我们知道原文的意思是说,袋里的榨菜可以直接吃,而无须再进行任何加工,不用洗,不用切,更不用烹饪。这样的意思可以译为:“ready to be served”,即可以直接装盘上桌。
其实,英语中的eat 和中文的“吃”字用法不完全一样,英美人只有真正强调“吃”的动作时才用eat一词,如一个人整天嘴巴不停,可以说他是“eating the whole day”,大人催孩子快吃饭时会说“Eat your lunch, quick!”而一般情况下往往用take,have等词代替eat 一词。
真正到位的翻译不能光译出字面意思,而应该译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即作者或说话人通过这样的话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达到什么目的。人们说话可以是直来直去的,更多的时候会采取比较婉转礼貌的方式,而在这一点上,中文和英文往往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您吃了吗?”是中文里常用的一句问候语,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关心(因为中国过去长期以来生产力落后,能吃保肚子是最大的事情)。可是问老外“have you eaten?”颇有点干涉别人私事的意思,当然你准备请对方吃饭时可以这样问。不过如果是小伙子这样问姑娘,其动机就不仅是请对方吃饭了。
篇7:从微笑说开去作文
从微笑说开去作文
我的快乐,母亲微笑的源泉。
其实,在我生命好多个春秋里,我一直不明白微笑是何物,我清楚的,只有达老头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曾仔细的看过,可还是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记得一年级老师就告诉我们唱那首“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我都唱成顺口溜了。可还是不知微笑是怎么回事。
在我的印象中,记忆犹新的只有母亲慈祥的面容,嘴角微微向上噘翘,稍稍露出白净的牙,眼睛比平常小了点,眼神温柔和蔼、柔和的望着我。我想这应该就是微笑吧。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经常用这种面容望着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写得非常好,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读,还经过老师的帮助在校刊上发表了,我很高兴,放学后拿着校刊跑着回家递到母亲面前,我看见母亲的眉毛慢慢舒展开去,嘴角微微向两边荡漾开去。我很高兴,我不知道这是微笑,只知道这笑让人感到开心,感到舒服。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多几次这样舒服的笑,所以我努力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表扬,看母亲舒心的微笑。
然而再听话的孩子也有犯错的时候,那天放学后我没有回家,去了同学的家里。因为同学的`挽留,我就在他家过了夜,哪里知道母亲却为了找我大半夜没有睡。把我从同学家里叫回去后,我看见母亲依旧嘴角微翘,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失望和疲惫,也就是在那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微笑,我明白了母亲此时此刻露出一份微笑的不容易,我明白了母亲为什么总是以微笑面对我。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母亲的心绪,我高兴了,快乐了,母亲便以那最好看的微笑回应着我;我苦恼了,难过了,母亲回应我的仍然是微笑,但不是舒心的笑,眼神中有着对我的关怀。
所以说,我是母亲微笑的源泉,我的快乐,带来母亲最美丽的笑。母亲的微笑,是鞭策我奋斗的动力。
★ 三下地方教学总结
★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
【从精讲多练谈开去(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第一册课件2022-06-03
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3-10-27
六年级上册体育教学总结2023-01-29
高二下学期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24-01-22
初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023-05-18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02-12
下学期高二英语教师工作总结2022-08-18
的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总结2023-07-19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2024-05-16
校本研修总结报告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