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时间:2024-05-16 07:30: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共6篇)由网友“☆加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篇1:“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

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

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24.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

25.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6.概览与细察――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新闻特

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44.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45.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

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52.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53.“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54.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篇2: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 丁柏铨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有的新闻院系分为两门课程,有的则合而为一)。它既应当涵括一般的新闻报道(含消息、通讯)的采访写作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应包括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法制报道、文教报道、医疗卫生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各类专题报道的采访写作,还应包括深度报道的采访写作。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这就是笔者对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所作的定位。

从现实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形势相当严峻。新闻院系所培养的本科学生,凭什么在浩浩荡荡的应聘人才大军中脱颖而出?这是“近忧”。至关重要的,是要思维敏捷,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出众。毕业生在进入新闻媒体或用人单位以后,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凭什么在日久天长的竞争中不输于文史哲经法和其他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而显示出自己的充足的底气和应有的后劲?这是“远虑”。其间,尤其重要的,是要靠自己深刻的思想和过硬的“笔杆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站在比较高的立足点上发现、思考和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能够在别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能够写出受人称道、体现深度和睿智的报道,能够在写作上形成鲜明特色和显出高人一筹之处,应当是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的“看家本领”。要说竞争力,上述“四个能够”就是新闻传播学子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无论“近忧”还是“远虑”,都在提示人们: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极端重要,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极端重要。而思维能力及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应当得益于采访新闻写作教学。笔者这样说,并无贬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之意,也无贬低其他课程之意。

事实上,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彰显,有赖于个人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全面调动和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来说,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在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使新闻学院学生的‘新闻味’更浓更足,在媒介市场中具有别的学院或学科培养学生所不具备的新闻特质。这种特质就是,用新闻的敏锐去发现故事,用新闻的视角去描述故事,用新闻的力量去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发展和圆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别人或他物的不可替代性,此人或此物才更具有竞争优势。”①上述新闻特质、不可取代性,需要通过长期的、有序和有效的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辅之以其他方法和途径而逐渐形成。正因为这个原因,新闻采访写作应是国内高校新闻院系的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而国外的情况同样也是如此。该课程“是世界各国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核心课程。自美国近一个世纪以前在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与写作就一直是美国新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他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这门课的附属部分。作为衡量一个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美国新闻界的标准很简单,是看教学中有多少资源被用于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上。”②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业界的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从业者由于在新闻采访写作方面缺乏专业训练,或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尚未达到较高水平,因而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与新闻业务所提出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采访方面,有的电视记者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假思索地将“你有什么感想”之类模式化的问题抛问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显得捉襟见肘、底蕴不足;有的记者,在关键时刻不会提问,不善提问,常问不当之问,问缺乏从业常识之问,此类现象时常可见;有些记者,尚无法通过采访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有一部分记者,还不能胜任重大报道的采访任务。这就折射出了采访能力的欠缺。

应该说,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方面,高校的新闻院系与文史哲专业相比,不仅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着某些劣势。新闻院系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就必须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新闻敏感、创新思维以及帮助学生提高实际采写能力等方面,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其效果是逐渐呈现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加之高校所设的此类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闻业界的要求――由此,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常常会受到教学对象的质疑。所以,要发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在整个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

理念一: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应当得到加强和突出。这种加强和突出,包括思想上和实际上两个方面。从思想上加强和突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主要是指在观念上确认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院系来说,所指派的任课老师不能是随意凑合的,而应该是在这一个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者是有过专门研究的;从任课老师个人来说,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也不能是随意凑合的`,而应当想方设法追求最佳效果。从实际上加强和突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主要是指将提高学生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努力,渗透和辐射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之中去,延伸到更大的时空范围之中去。

理念二: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应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新闻采访写作,课堂讲授时间毕竟有限。固然必须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精讲,主要是指要言不烦地讲述不能那么写和为什么不能那么写的理由,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另一方面,也应该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去。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由任课老师把同学带到事先精心选定的农村、企业或机关单位,接触农民、工人和干部等,让他们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5月底,本人在为级本科生讲授新闻写作课期间,组织学生赴无锡,就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立体交通等专题进行采访。学生反映受益匪浅。4月,为级本科生讲授该课程时,又带领学生对盐城市新农村建设的四个示范村、镇进行了采访。学生两次采访的成果,分别在《南京大学报》上各发表了一个版;而第二次的成果还在《盐阜大众报》上连续两天刊登,总计将近两个版。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得到了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收获。在外出采访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有所升华,深切的感受融于字里行间,写出了在校园里写不出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他们在专业理想和业务素质方面所获颇丰。

理念三: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不管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怎么变,在新闻采访写作方面特长显著、自有优势的人才,总还是会受到媒体的欢迎和接纳。进而言之,对于媒体来说,新闻写作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将新闻作品写得让广大受众更乐于接受,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及新闻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与此相适应,受众的新闻需求出现了许多变化,需求层次从总体上说有所提升。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采访写作教学,都必须与业界的实际需要相对接。

理念四: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应贯穿于新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闻采访写作,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历时甚短,总有穷期;而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又是需要长期努力方能奏效的。这是一个矛盾。新闻院系负责人和课程任课老师,必须确立将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和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贯穿于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确立“贯穿全过程”的理念,这就要求:(1)相关课程(例如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记录片制作等)的任课老师,对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齐抓共管”,坚持从写作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和进行把关。(2)对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点评,使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方面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体悟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作用的发挥,不仅有赖于科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有赖于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具体而言,涉及三个方面:(1)适时淘汰不合时宜的内容(包括思想观点、概念命题、典型个案等);(2)长期保留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规律的理解和阐述的内容,保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方面的内容,保留常讲常新、历久弥新的经典个案;(3)及时吸收和增加新鲜的内容(新的、已经成为共识的理论和观点,鲜活的、生动的、典型的个案)。新闻采访写作,除涵盖报纸媒体外,还应当涵盖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在课堂上,除由教师就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讲授能给人以启迪的内容之外,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讨论他们有兴趣的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尚存在争议的新闻采访写作基本理论问题;另一类是个性特色鲜明的报道实例包括经典个案。此外,还可以请业界人士客串作讲座或讲课,讲他们拿手的选题、采写的经验以及个中甘苦。

对习作的批阅方式进行改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创造机会去采、投入时间去写。以往那种“学生写完、老师批完、成绩登完、工序全完”的做法应当有所改变。本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上述传统的做法和定规。从20春季以来,本人在为2003级、2004级两届本科生讲授新闻写作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本人对学生作出了郑重承诺:在课程所安排的四次习作中,都不搞“一锤定音”。学生每完成一次习作,都可以在我批阅完毕发还以后,进行认真修改然后再次上交,以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在老师第二次批阅完毕发还以后,学生如对所得成绩仍不满足,还可以继续修改,直至修改到自己对文本满意和对取得的成绩满意为止。有一位学生写的通讯,经第一次批改,获得的成绩仅为中等。如果一次批改就成定局,那么他不可能再进行反复修改。在我的“新政”激励之下,他先后进行了5次修改。其中有两次,修改的幅度很大,包括进行了二次采访,重新补充了很多较为重要的材料,突破原有结构进行重新构思。本人对他所提交的通讯“终极版”相当满意,于是给了高分。而他该课程的学期成绩,也由中等提高到了优等。这是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在整个学期中,每个同学所提交的4篇习作,平均都改了3遍以上,都取得了比第一次获得的成绩更好的成绩。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多次写作、反复修改,学生可以从中仔细体悟,并进而加深对新闻写作真谛的理解。我现在的认识是: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交的作业打分,这当然是例行公事;但还是应该研究如何用好手中所掌握的分数的问题。要将分数作为激励学生的杠杆,把分数用活、用好、用到位。当然,这样做,意味着任课老师在学生习作的批改上必须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要有一点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这是学术探讨以外的话题。

对作文的讲评方式进行改革。在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讲评学生习作,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往的方法往往是:由任课老师或者是其助手进行总评和点评。只要准备充分、评析到位,学生一般也总是会有所得。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本人认为:有。如果从学生习作中精心挑选出优秀的典型个案来,通过电子邮件或纸质文本的方式事先发给每个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先由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心得,然后由同学进行“评头品足”,最后由任课老师加以评析和小结。这样做,效果似乎更好。典型个案来自于同学的习作,对其他同学而言更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因而他们更愿意认同和接受。

注释:

① 赵振宇、吴廷俊:《中国大学新闻教育改革论纲》,www.mediaren.net 2003-1-15。

② 李希光:《用新闻教育新理念培养国际一流新闻人才――清华大学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介绍》,bbs.okhere.net/tz2523-114318-0-78-0-0。(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篇3: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摘 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由于它图文并茂,表现力强,便于口说耳听,优势比较突出,给受众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直观影响,让受众一目了然,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所有新闻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在这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具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采写水平,掌握一定的采写技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写;技巧

在媒体中有这样的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我们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时,要把重点放在现场采访上,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现场的情况,收集大量信息,为接下来的写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拿到一个采访报道题材或到达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后,首先就是要寻找新闻当事人或现场目击者,从他们手中或口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及时,尽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基础。电视新闻注重的是画面和解说词,我们先来说说画面的拍摄技巧。画面拍摄首先要讲究用光,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整摄像机,要保证画面清晰,色彩自然真实,让受众尝心悦目。第二要选择拍摄的角度,一般的`拍摄顺序就是远、中、特。远就是远景,向观众交代新闻事件现场的整个盖帽。中就是中景,拍摄的是部分现场情况,让观众初步了解新闻事件的情况。特就是特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的特写,在拍摄这类镜头时,镜头一定要稳,抖动或摇晃都是不符合拍摄要求的。对于我们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画面的拍摄很重要,因为它也向受众传递了大量信息,他不仅是一幅图,一幅画,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人文关怀以及人间冷暖。现场采访结束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写稿子。有了丰富的资料,写稿就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只要现场采访仔细了我们就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写新闻拟标题很关键,因为标题是吸引受众眼球,夺人眼目的最关键环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编辑在编稿,观众在看新闻时,一般只看新闻标题,不会全文通读。所以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拟好标题,要一针见血、简明扼要的用十多个汉字把整条新闻的意义进行高度浓缩,观众一看就大概能明白新闻的90%。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如何写好新闻导语,方法很多,有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有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有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有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导语的写作方法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导语写好了之后,写主体就要简单得多了。因为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二、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最后就是新闻的结尾了,因为它有总结全文,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还有画龙点睛作用。这是我从事电视新闻宣传多年积累的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3]蓝鸿文;;新闻学教材建设要坚持“四个研究”的统一[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

篇4:新闻采访写作方法参考

新闻采访写作方法参考

(一)采访是消息写作的基础

采访不仅是消息写作的基础、也是所有新闻体(尤指新闻报道体裁)写作的前题和基础。要写消息,要写出好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获取新闻线索,掌握基本的采访方式、方法,有熟练的采访技巧。要求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有路,入地有门,巧问详听,勤记细想,在有限的时间地进行成功的采访,为消息写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则可做到在采访中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篇5: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12―0168―01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陆定一同志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定义阐明了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去当客里空。只有亲临现场亲身感受、深入采访,认真组织新闻稿件,才能将最新的事实传播开去,使其成为新闻。这就充分说明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也就是说,新闻采访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

即然新闻是客观事实、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它又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俗话说:“不入虎穴,焉能画虎”,从某一角度讲,新闻采访也是如此。不进行深入的调查、访问、对比、分析,是完不成新闻采访任务的,更谈不上形成好新闻。

要写出好新闻,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要报道的事物中去,生活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中,这也是新闻采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新闻采访一般都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国家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对有关宣传和报道的要求,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形势、任务的基本看法。明确报道思想是新闻采访的首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采访对象,突出报道主题,提高采访效率。

我是一位煤矿企业新闻工作者,从事企业电视、报纸宣传工作。企业的报道思想,首先要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再就是宣传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中心工作。譬如,我们企业宣传思想在安全生产、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上,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转型发展思路等,要通过典型事例宣传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明确报道思想的途径就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吃透被采访对象情况,了解有关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明确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炼新闻主题。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突破口,是提炼新闻主题的依据。记者要力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尽多的新闻线索。比如,从会议、闲谈、工作计划中等,都可猎取到大量的新闻线索,如此就更便于记者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而报道工作是有选择性、有时效性、有对象性的,需要记者从大量的新闻线索中选取所需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炼鲜明的新闻主题,为进一步采访作好准备。

做好准备,深入实地采访。新闻工作者必须详尽掌握被采访对象或事件涉及的相关政策,制订采访策划及提纲,特别是采访中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相关知识,平时越睿智、生活沉淀越多,角色体验越多,采访就会越得心应手。一条完整的新闻,只有新闻线索不行,只有新闻主题也不行,记者还必须深入现场身临其境调查研究,发掘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采集、了解新闻事实,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利用个别访问、现场查勘等采访方法,记者可凭借对面交流艺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及新闻事实。

也可采用观察、体验、采集等方法,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辩析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获得写作材料,或亲临现场认知、感受采访对象,只有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字。我在企业媒体撰写报纸、电视专题偏多,采访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今年3月28日,王家岭发生透水事故,我们集团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我负责写抢险救援专题,领导怜惜我是女性,要我在“后方”收集资料。

不亲赴现场,怎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情节和文字?我执意到抢险现场采访了两周,亲眼目睹抢险矿工5天5夜连续作战,实在支撑不住就在水泥地上横竖躺一片,倒头就睡着,令人心疼、令人感动。结果这篇长篇通讯写得生动感人,极为成功。可见,体验是记者获得真实感受必要方法。

篇6: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在新闻产品制作的过程中,记者从发现新闻线索到最后传播出去,需要经过许多环节,新闻采访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要写出好新闻,首先要有好的新闻材料和深入细致的采访挖掘,更需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语言组织能力,再就是尊重新闻事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从这一点看,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既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就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转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期采访前功尽弃,徒劳无果。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离不开新闻事实,否则,写作和采访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全国道德模范党素珍的事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反响很大,这首先是她有《50年的坚守》这样的事迹存在,然后,通过许多记者深入挖掘,采访很多接受过她服务的矿工和老人家的子女之后,最后才报道出来。这一环节实现了事实到新闻转化,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党素珍的报道中,报道了她凌晨在井口为矿工送水、缝补衣服,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矿工簇拥着把她托入救护车,眼望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滚下热泪,像这样细小的情节,被当时正好在现场的我捕捉到(当时我就在她服务的矿井作宣传工作),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服力强,感动了读者,衬托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为这一典范人物的推举和奉献精神的传承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深入实地采访,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党素珍的报道会有这样成功吗?“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关系问题所持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新闻理论及采编写作通俗讲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新闻工作手册》(新华出版社)

如何写新闻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会计实习新闻报告

新闻报告

新闻写作培训

新闻系自我鉴定

新闻写作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编辑实习心得体会

摄影,新闻自荐信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写作教案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共6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记者团自荐信2022-05-08

讲座新闻稿件范文2023-03-19

设备安装新闻稿件范文2023-03-26

英文新闻稿件格式介绍2023-06-05

大学生实习期的工作总结2023-05-29

关于年度工作总结的格式和内容要求2023-01-12

大学生实习期工作总结2023-12-14

新闻作品范文2024-01-09

现场新闻稿件范文2022-06-16

播音员年终总结2024-05-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