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时间:2022-11-08 08:26: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共14篇)由网友“绝顶大能”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篇1: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作者:范仲淹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篇2: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篇3:范仲淹《野色》诗文相关介绍

野色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⑵。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⑶,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⑷?登高醉始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野色:野外的景色。

⑵幂幂:浓密状。

⑶歇:消歇,消失。

⑷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2] [3]

篇4:范仲淹《野色》诗文相关介绍

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这些诗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

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篇5:范仲淹《庐山瀑布》诗文介绍

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灵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

凌日五光直,逗云千仞急。

白虹下涧饮,寒剑倚天立。

阔电不得瞬,长雷无敢蛰。

万丈岩崖坼,一道林峦瀑。

险逼飞鸟坠,冷束山鬼润。

须当截海去,独流不相入。

篇6:范仲淹《庐山瀑布》诗文介绍

1、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朮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崢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迴。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

16、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7、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18、明年桃李开,禹浪如霞高,之子可变化,咫尺登金鳌。

19、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20、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21、西都尚有名园处,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

22、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23、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24、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7、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28、千灵无结慍,万卉不摧荣。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29、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30、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3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2、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33、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34、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35、朱楼逼清江,下睨百丈鳞。羡此南鱼乐,不忍持钩轮。

36、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37、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38、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39、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40、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41、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42、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43、好乐当年开口笑,此心无事愧重霄。

44、花前人自乐,桃李岂须言。

45、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

4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7、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48、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49、密密天上语,忽忽人间有。与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间。

50、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篇7: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家有清白志,所实甑中尘。

休去无生涯,老来犹苦辛。

一麾了婚嫁,万事蠹精神。

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邻。

蹭蹬未携手,得无羞故人。

篇8: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把女儿嫁给富弼,后宋仁宗复制科,范仲淹告诉富弼说:“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从此进入官场,后成为一代名相。

篇9:范仲淹《寄石学士》介绍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约作于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篇10:范仲淹《钓台诗》诗文相关介绍

范仲淹《钓台诗》诗文相关介绍

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他的个人代表作是《岳阳楼记》。

钓台诗

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汉包六合冈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人物评价

王安石

范仲淹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欧阳修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篇11:范仲淹的《风水洞》诗文相关介绍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神仙一去几千年,自遣秦人不得还。

春尽桃花无处觅,空馀流水到人间。

篇12:范仲淹《春日游湖》诗文相关介绍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篇13:乡人大工作经验介绍

乡人大工作经验介绍

加强自身建设  尽责履职担当

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人大

自《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我省《关于加强市县乡人大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下发后,为我们基层人大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我感觉到抓人大工作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我乡人大工作在自身建设、代表履职和服务活动方面有了新变化、新作为。

一、建好一站一档一载体,夯实代表履职平台

乡党委学习文件精神后,更加重视人大工作,将人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听取1次人大工作汇报,每年至少2次专题研究人大工作,把脉定向,解决实际问题。配齐配强乡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人大办主任、副主任4名人大专职干部。人大代表活动经费从人均每年600元提高到1000元,人大工作办公经费由原来的不足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都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乡人大注重打基础、抓基层,让代表履职有保障、活动有抓手。一是站室建设规范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是基层人大代表闭会后履职的一个重要平台。乡人大按照“六个有”(有固定场所、有牌子、有设施保障、有固定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台账档案)的要求,投资30万元建成了300平方米的东源乡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站内设有议政室、站长室、会议室、档案室,制定了信访接待、联系选民等14项工作制度,明确了站长、联络员等9项工作职责,还制作了99名县乡代表信息公示、代表风采展示等宣传栏。在全乡15个村建立了代表联络工作室。在每个代表联络工作站室安排1名代表作为专职联络员,负责代表联络、整理移交意见建议和反馈办理结果等日常工作。二是档案管理精细化。坚持“一代表一档案,一季度一报备”,为全乡23位县人大代表、76位乡人大代表量身定制了履职档案,将代表开会出勤、议案建议、视察调研、为民办事、个人奖惩等14个方面的履职情况记录在册。三是载体运行常态化。将23名县人大代表分成12个组,在乡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轮流值班;将76名乡人大代表分成四个片,在村级工作室轮流坐班,确保县乡人大代表每年在站室接待群众不少于2次,并做到每次接待都有安排、有记录、有回音。站(室)建立以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16人次,为312人次提供政策咨询,收集村情民意197件,协调矛盾纠纷28起,将39件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代表建议分类交由政府部门办理,目前已办结22件。同时,在乡人大主席团与代表、代表与选民之间建立微信群,发布人大相关知识、代表工作动态,收集有价值建议92条,解决实际问题54个,畅通了“双联”沟通渠道,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开展一问一述一评议,激励代表担当作为

坚持工作问效与述职评议相结合,让代表履职有督促、有考核、有压力。一是专题询问面对面。乡人大主席团开启了全县乡镇人大“第一问”,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专题询问。在专题询问会上,代表就清洁工程的现状、投入、运作、管理、规划和考核等10个问题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地发问,政府主官和职能部门坦诚直言,红脸出汗。提问、回答,追问、补充,这一问一答将“第一问”变成“第一响”.二是定期述职点对点。及时出台《关于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实施办法》,组织县人大代表在乡人大开展年度集中述职,乡人大代表以代表和“群众贴心人”的双重身份,通过“东源夜话”形式回选区开展述职。通过述职大会,组织选民进行评议测评,并评定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档次。目前,已开展集中述职10场次,参加述职人大代表86人次。三是年度评议实打实。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代表管理办法,实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模范型“五型”代表评定,用“六个一”(帮扶一名贫困户、解决一个矛盾、召开一次选民座谈会、记一本民情日记、挂点一个企业、写一篇调研文章)进行考核,在整合选民和代表的意见后,出台了《东源乡人大代表考核办法》,科学制定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引导代表有为有位、履职尽责,努力做到一个代表一座标杆,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一面旗帜。一年来,对基层站所、机关部门开展集中评议2次,组织代表调研5次,视察6次,听取相关职能部门专题汇报6次,成功协助相关部门处理重大矛盾纠纷10起,督促政府抓好了全乡25个重点项目建设。

三、依托三缘三情三贴心,彰显代表时代风采

持续开展“群众贴心人”活动,积极选派乡人大代表回到出生地和挂点联系村组,充分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三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贴心服务群众,让代表履职初心未改、决心没变、力度不减。一是贴心服务建议办理。把建议列入乡人大主席团议题计划,专题听取和审议议案、建议办理报告,及时分类交办,强化重要建议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跟踪督办,推进建议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共答复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63件,代表满意率100%.其中,李云德等代表关于乡村住建规划的建议被政府采纳,已聘请专业机构设计出台全乡总体规划方案,为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二是贴心服务脱贫攻坚。按照全县“百名代表精扶百名贫困户”和“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的部署,乡人大带领县乡人大代表运用“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承担了99户脱贫攻坚任务,为贫困户想办法、找出路。企业家人大代表安排110多名贫困家庭成员到企业就业。企业家人大代表汤世根联系的贫困户黄招明,上有80多岁母亲卧病在床,妻子有精神异常,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失联多年,家中老屋破败失修,立马拿出4.5万元帮助他新建房屋,并资助小儿子学习厨艺,学成后安排在自己的企业上班,用“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双管齐下帮助其脱贫。县乡人大代表慷慨解囊,成立 “仁泰”教育基金会东源分会,帮助4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三是贴心服务生态文明。为了保住东源生态优势,建设美丽乡村,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主动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萍水河上游环境卫生治理的建议》,促使乡政府先后出台《东源乡清洁工程治理办法》《东源乡20“清河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对全乡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现场打分,将得分情况与专项奖补资金挂钩,有效促进了全乡环境卫生的改善,原来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踪影。“千名代表环保行”、“3.12”义务植树节等活动,掀起了全乡干群共建“天蓝、山绿、水清、地洁”美丽乡村的热潮。我乡人大代表走村入户开展“东源夜话”活动、争当“群众贴心人”的感人事迹,在今年8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民心所向,人大必为。作为最基层的一级人大组织,我们坚守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代表作用,服务发展大局,继续砥砺奋进、主动作为,将为党督政、替民行权的崇高事业进行到底。

篇14:范仲淹《登表海楼》诗文相关介绍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高考必背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必背64篇

高考必背古诗文《师说》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初中必背古诗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韦应物

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高考复习(高三)

高中必背古诗文

思乡王安石的诗句

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
《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范仲淹《寄乡人》诗文介绍(共14篇)】相关文章:

高二的古诗文必背篇目2024-02-13

王维《杂诗》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09-04

冬天的傲骨梅花诗句2023-09-12

欧阳生文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2-10-06

短文两篇翻译2023-10-26

家乡的人作文400字2022-04-30

历史典故:不打不相识2024-01-13

姜子牙的历史典故2024-01-04

《寄别李儋》全文翻译2023-12-30

历史典故大2023-12-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