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锦集6篇)由网友“马里奥先森”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一、探求自然课型的合理划分
1982年,随着新大纲的颁布与新教材的使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进行分课型研究新的自然教学方法。湖北 省教研室在广泛开展新教材适应性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解 暗箱课、逻辑推理课、技能训练课、创造性思维课”8课型教学。此外,上海市和江苏金坛县的8课型和9课型划 分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课型的划分对自然教师分析课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我们在 实践中也看到,这些课型的划分标准不一,给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型特点带来一定的困难。8课型或9课型中,有 的是按学生获取事实资料的手段或方法分类,如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有的是按思维品质分类,如创 造性思维课;有的是按思维方法分类,如解暗箱课、逻辑推理课,而技能训练课既可以说是按教学目的分类, 也可以看作是按获取知识的手段分类。我们认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求知识 的认识过程,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来划分课型,似乎更能反映自然教学过程的特点。为此,我们把自然课 划分为“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技能训练课”5种课型。一种课型反映学生一种“搞科学 ”的方法模式,它们共同构成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体系。
二、对“5课型”的实践与认识。
对于新划分的5种课型,我们分别选出典型课例,开展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帮助教师根据认识活动特 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步发现,根 据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认识活动划分课型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①无论哪一课型,学生的认识活动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进行的,并且每种活动的选择及出现顺序也是因认识对象不同而灵活多变的,如实验 课中也有观察活动。②“讨论”是加工整理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活动,存在于各类课型中,不宜单 独列一类。③每一课型所指的认识活动,其实主要是获取事实的认识活动,并没有包括整个认识过程的全部认 识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为突出课型特点,只注重获取事实的过程,而忽视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整性;只注 重观察、实验和考察材料的准备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研讨环节的组织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研讨流于形式,结论最终还是 来自教师。此外,根据学生的认识活动特点划分课型,不利于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独立探究,自行获取知识 。因为在每一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明确提出了研究方法,这在低年级是可以的,而在高年级,如果学生没 有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和机会,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研究程序进行,那么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锻 炼,在课外自己遇到了问题将会束手无策。实践迫使我们重新构建新的分课型教学思路。
三、解剖典型,重新构建分课型教学思路
为了寻求新的课型划分思路,我们对反复研究过的各典型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比较,从中 发现,学生虽然获得认识的主要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展开认识过程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层次在同一年级 却是一致的,如中年级观察课中《植物的茎》一课,先由问题引入,通过观察各种个别茎的特点来获得事实, 然后通过研讨对事实进行加工,最后抽象出茎的共同特征。科学考察课中《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 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获取事实资料,然后通过对所获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得出自然界的水 都是不纯净的这一结论。
各课型在各年段教学中,都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年级认识上升的程度不一样,低 年级学生对事实的整理只达到表象形成的层次,中年级对事实整理后,还要加工,上升到概念,而高年级则还 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现一般规律。
&nb
[1] [2]
篇2: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论文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论文
一、探求自然课型的合理划分
1982年,随着新大纲的颁布与新教材的使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进行分课型研究新的自然教学方法。湖北 省教研室在广泛开展新教材适应性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解 暗箱课、逻辑推理课、技能训练课、创造性思维课”8课型教学。此外,上海市和江苏金坛县的8课型和9课型划 分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课型的划分对自然教师分析课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我们在 实践中也看到,这些课型的划分标准不一,给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型特点带来一定的困难。8课型或9课型中,有 的是按学生获取事实资料的手段或方法分类,如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有的是按思维品质分类,如创 造性思维课;有的是按思维方法分类,如解暗箱课、逻辑推理课,而技能训练课既可以说是按教学目的分类, 也可以看作是按获取知识的手段分类。我们认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求知识 的认识过程,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来划分课型,似乎更能反映自然教学过程的特点。为此,我们把自然课 划分为“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技能训练课”5种课型。一种课型反映学生一种“搞科学 ”的方法模式,它们共同构成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体系。
二、对“5课型”的实践与认识。
对于新划分的5种课型,我们分别选出典型课例,开展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帮助教师根据认识活动特 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步发现,根 据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认识活动划分课型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①无论哪一课型,学生的认识活动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进行的,并且每种活动的选择及出现顺序也是因认识对象不同而灵活多变的,如实验 课中也有观察活动。②“讨论”是加工整理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活动,存在于各类课型中,不宜单 独列一类。③每一课型所指的认识活动,其实主要是获取事实的认识活动,并没有包括整个认识过程的全部认 识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为突出课型特点,只注重获取事实的过程,而忽视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整性;只注 重观察、实验和考察材料的准备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研讨环节的组织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研讨流于形式,结论最终还是 来自教师。此外,根据学生的认识活动特点划分课型,不利于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独立探究,自行获取知识 。因为在每一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明确提出了研究方法,这在低年级是可以的,而在高年级,如果学生没 有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和机会,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研究程序进行,那么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锻 炼,在课外自己遇到了问题将会束手无策。实践迫使我们重新构建新的分课型教学思路。
三、解剖典型,重新构建分课型教学思路
为了寻求新的课型划分思路,我们对反复研究过的各典型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比较,从中 发现,学生虽然获得认识的主要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展开认识过程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层次在同一年级 却是一致的,如中年级观察课中《植物的茎》一课,先由问题引入,通过观察各种个别茎的特点来获得事实, 然后通过研讨对事实进行加工,最后抽象出茎的共同特征。科学考察课中《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 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获取事实资料,然后通过对所获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得出自然界的.水 都是不纯净的这一结论。
各课型在各年段教学中,都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年级认识上升的程度不一样,低 年级学生对事实的整理只达到表象形成的层次,中年级对事实整理后,还要加工,上升到概念,而高年级则还 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现一般规律。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根据认识过程所达到的目标层次,重新构建了“积累事实表象、寻找共同特征、探究 自然规律”三种课型。按照这一课型分类的教学思路,我们又选择了一部分典型课例开始了新的教学实践。
如在“积累事实表象”的课中,我们分别选取《鲫鱼》、《小水轮》进行了研究。《鲫鱼》一课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充分获取事实材料,我们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尽可能给予较多的观察时间,并且不限定观察内容和 方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观察后的研讨中,学生积极发言,语言生动形象,鲫鱼的表象很快在学生头脑 中清晰建立。在研究“寻找共同特征”的课时,我们选取了《鸟》和《植物的果实》等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其 中《鸟》的教学被专家称之为“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典范”。
通过典型课例的系统研究,我们总结出了3种课型教学的基本过程(见上表)。比较这3种课型的教学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①它们都遵循“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充实经历,经历触发思维”的教学思路,符合认识论的 一般规律。②都符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扩展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③符合教 学的一般过程:“引入新课——学习新课(自行探究研讨)——巩固应用”。
近的分课型专题研究进程,是全市自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全市自然 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过程。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化,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教改教研的中坚,一批 优质课在省内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湖北教育》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回顾艰辛的研 究探索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开展课型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教法日臻完善的过程,又 是一个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一举多得的过程。
篇3: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难关
1.1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一――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1.2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二――难考
信息技术学科考试问的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在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1.3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三――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有关“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讨论,而有些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就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也一样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性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2、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的研究
2.1 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课型与教法的研究的几点思考
2.2.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但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太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一节课只有40至45分钟,每周只有一节课,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一个主题是不切实际的,很自然地,教师就会把大主题变成小主题,而小主题也存在一个提出、设计、完成、评价的问题,所以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2.2.2 “教材+光盘” 课型与教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但是,这种“文字教材+光盘教材”的方案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大。虽然满足不同进度的学习需要是光盘教材的优点,但是教师适当地调控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光盘的学习内容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每个学生使用光盘之后,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只能进行分散学习。
第二、教学效果提高有限。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三、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技能的测评还是无能为力。
第四、个别化教学效果差。个别化教学一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的目的,但是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多媒体光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和出色的视听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因此,“教材+光盘”虽然是一种能够立竿见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变相课型与教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提出之后,全国上下都在努力研究课程整合的方式,其主要观点是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各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自然不自然地将信息技术的观点和技术传授给了学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技术课型与教法。
也正因如此,目前,在各种论谈上对“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开展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如果把电脑定位成是一种“学习工具”,让广大家长成为投资者,学生就像使用“新华字典”一样成为电脑的使用者,这样不但会减轻学校的财力负担,也使学生在使用这种学习工具时自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科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各科教师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方面认真探索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过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地区都达不到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的能力,除了经济的原因当然也有观念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种把电脑当成“学习工具”的构想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课型与教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型与教法,不能一层不变,死搬硬套,要想真正做到“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还真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多思考,多交流。当然,我们都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出现。
篇4: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研究的几点思考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难关
1.1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一――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1.2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二――难考
信息技术学科考试问的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在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1.3 信息技术课教学难关之三――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出现了有关“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讨论,而有些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就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也一样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性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2、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法的研究
2.1 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课型与教法的研究的几点思考
2.2.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
[1] [2] [3]
篇5:高中课型project交流与研究
高中课型project交流与研究
本文结合一个高中课project的`案例,说明新课堂理念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作 者:程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南中课型project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篇6:《同一课型研究》心得体会
《同一课型研究》心得体会
江平视野阔,风正好扬帆 ――――《同一课型研究》心得体会 本学期数学组开展了《同一课型研究》的活动,同一课题,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确实带给我们不少的思考和感悟。它即使是一种研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它可以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通过听两位老师的课,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首先,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两位老师在方法,风格,内容层面均有不同的表现 1、方法、策略层面――教无定法。同样一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一定的差异。 2、风格、个性层面――扬长避短。教师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 3、目标、内容层面――因材施教。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的同时,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确立教学重难点,比较具有针对性。可谓”因材施教“ 其次,两位老师《反比例函数》教学中,充分展现了各自的风格,不同层次班级学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朱中将老师以明确的数学思想,流畅的思维,自然的衔接,层层推进的方式完美演绎了数学课严密的逻辑,若能题目的选择上再精选一下,讲解上再灵活一些,多点方法指导就更完美了;文雪莲老师整个课堂讲练结合,层层深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梯度明晰,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题上能兼顾的全面一些,题目设计的再精练,全面些,讲解时及时注意收集学生的情况,抓住要点进行有效点拨,效果会更好; 总之,二位老师精巧、适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博得同行老师的好评;以渊博的知识、飞翔的思维激荡着无数求知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他们也在用勤奋努力精彩演绎了教育的艺术,诠释了教育的无限魅力,他们追求着教师的幸福,收获着教育的喜悦。 “江平视野阔,风正好扬帆”。学无止境,教艺无涯,希望数学组的教师不断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积极进取,团结合作,以扎实的业务功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在加美这块沃土上,不断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共同书写教育的精美华章!★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锦集6篇)】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实践教学计划2023-01-16
科学学科教研计划2023-02-19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2-05-02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精选2023-04-11
科学研究报告2023-03-18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07-0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2022-08-24
叙事教育学2022-10-22
保育员研究课题范文2023-05-05
第二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