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

时间:2022-04-30 13:12: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ohnny”为你分享10篇“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

篇1:名人有趣的故事

名人有趣的故事

乔治。费多是著名的法国戏剧家,特别擅长于写滑稽剧,《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不被观众看好,但该剧演出时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剧院里的'喝彩声此起彼落。费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戏,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喊的叫。

“费多,你难道疯了吗?”朋友迷惑不解地问。

“没疯!”费多解释说,“只有这样我才听不见观众谩骂的声音,使自己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大衣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契约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贫困,但却生性乐观。

一次,他与房东签订租房契约,看见上面写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房客因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须赔偿15000卢布”。

克雷洛夫不但没有异议,而且在“15000”后再加上两个“0”。

“1500000卢布!”房东大为惊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惊小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我反正赔不起。”

玩笑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对古生物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学生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居维叶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实验。突然,门被两只犄角顶了开来。一个怪兽随后冲了进来,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长。居维叶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做事了。

事后,学生们好奇地问道:“先生,您怎么一点也不害怕?”

“这很简单,因为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他笑笑说。

篇2:有趣的名人故事

有趣的名人故事汇总

迪普的发言

马克·吐温和世界著名的演说家迪普在一条船上不期而遇。航行途中,他俩都接到参加船上宴会的邀请。宴会后,马克·吐温首先发言。他讲了二十分钟,妙语连珠,满场轰动。

轮到迪普讲话时,这位赫赫有名的演说家站起身说:“主席阁下,先生们,女士们!宴会前,我和马克·吐温商定,互相交换我俩的讲话。他刚才的讲话就是我的,得到你们如此热烈的欢迎,我表示衷心感谢。但我遗憾地告诉各位,我忘了他讲话的要点,他要发的言,我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

学识与俸禄

著名的杜瓦尔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图书馆管理人。一天,有个人向他提出了个问题,他老老实实地说“我不懂”。

“可是由于您的学识,皇帝才给您俸禄的呀!”

“皇帝是按我所懂的东西的多少来给我俸禄的。如果按我所不懂的东西给俸禄的话,皇帝的全部财宝也不够支付给我。”

上帝的形象

记者时常围住爱迪生,向他提出一些古怪刁钻的问题,但爱迪生都能一一作答。

一次,有人问他:“是否需要给某座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

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安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

记者又问:“你想像的上帝是什么样的?”

爱迪生答道:“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像的。”

它有什么用

一些新发现在初期不一定能马上投入实用。

一次,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

其中一位阔太太问:“可是,它有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反问道:“夫人,请问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我在蓄胡子

有个爱缠人的家伙老是缠着小仲马问:“你最近在干什么?”

小仲马被缠得不耐烦了,说:“难道您没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守骨头的狗

一位艺术家为一位漂亮异常却十分消瘦的妇人画了一张肖像画:妇人脚下躺着一条狗。

“您知道这是谁吗?”一位与仲马相识的妇人问他。

“这个吗?”仲马端详着画说:“这是一条守着一堆骨头的狗。”

婴儿的将来

有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齐提出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能不能从襁褓中就看出,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彼斯塔洛齐很干脆地答道:“这很简单!如果襁褓中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长大后就是个男人。”

医生的忠告

一个病人问名医波特金:“大夫,请告诉我,做什么样的练习对减肥最有效?”

“转动头部。先从右至左,然后从左至右。”波特金回答。

“什么时候做呢?”

“当别人款待您的时候。”

我是不起来了

拳击运动员被对方击倒后,裁判便开始“数秒”,如从“一”数到“八”还站不起来,就判其失败。

有人问苏格兰籍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琼·瓦特:“你愿意写什么样的墓志铭?”

琼·瓦特答道:“这样写:‘你爱数多少就数多少吧!反正这次我是不起来了。’”

如此政治家

有人问邱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

邱吉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

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没有实现,那怎么办?”

邱吉尔说:“那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否定的理由

印度前总理拉迪夫·甘地常公开改变自己的观点。他的一位助手曾问他:“你上星期刚说过的话,怎么这个星期就如此轻易地予以否定呢?”

甘地答道:“因为这个星期我懂得的东西更多了。”

素食和健康

几名大学生问美国当代作家艾·巴·辛格:“您提倡素食是否由于健康上的原因?”

“我吃素食,”辛格回答道,“纯粹是为了牛和鸡的健康。”

喜欢的对象

有人问小说家费兹哈罗:“你最喜欢文艺作品中的哪一种人物?”

费兹哈罗说:“年龄越大,喜欢的对象也随之改变。过去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哭泣,现在我可是为他们可怜的父母流泪。”

连任的感想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请他谈谈这次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一块“三明治” (一种夹馅面包)。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

记者感到受宠若惊,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此时记者肚子已经饱了,但他觉得总统如此厚爱,盛情实在难却,还是勉强吃了下去。哪知罗斯福在他吃完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哭笑不得,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

罗斯福微微一笑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这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感觉到了。”

小错和大错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和大错误有什么区别?

马克·吐温举例说:“如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年轻的奥秘

意大利最有名的女记者法拉奇作风泼辣,提问犀利。一些国际上的风云人物,像尼克季辛吉、卡扎菲等见了她,也得小心翼翼地回答她的问题。

一次,她问艺术大师毕加索:“为什么一对中年或老年夫妇走到一起的时候,太太总要显得比丈夫老一些?”

毕加索风趣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当一个女人承认自己已经四十岁的时候,她的真实年龄起码已经超过五十岁的缘故。”

性格与教养

英国作家哈尔顿为编写一本题名《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教养》的书,探访了达尔文。

作家和科学家作了一次有意思的谈话——

“您的专门成就有哪些?”

“没有。”

“您的主要缺点?”

“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逻辑思维。”

“您的治学态度?”

“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无恶意的谎

莉莲·卡特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母亲。一天,一个记者来到她的家中对她说:“您的儿子到全国各地去演讲,并告诉人们如果他曾经对他们撒过谎,就不要选他。您能不能诚实地告诉我,您的`儿子从来没撒过谎吗?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人比您更了解您的儿子了。”

莉莲·卡特说:“可能他有时也撒些没有恶意的谎吧!”

记者接着问:“您能不能给我下个定义说明,没有恶意的谎言和其他的谎言有什么区别呢?”

“我不知道能不能下这个定义,”莉莲·卡特说:“但我可以给您举个例子。您还记得几分钟前您进来时,我对您说‘您看起来多精神,我多么高兴见到您’吗?”

只读两类书

德国幻想小说的奠基人库尔德·拉斯维茨有一次在回答记者所提关于他最喜欢什么样的书籍这个问题时说:“我只读歌德的作品和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庸俗惊险小说。”

“为什么?”记者对这位大作家如此古怪的阅读趣味大惑不解。

拉斯维茨便进一步解释道:“你知道,我是一名职业作家,总爱情不自禁地对所读的作品分析品评一番。这样做实在太费精神了。而读上述那两类书籍则可以省却这种麻烦,让脑子完全休息。因为,歌德的作品太高超了,简直不容置评;而庸俗的惊险小说又太低劣了,根本不值一评。”

旋转的诱惑

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萧伯纳在伦敦观看了著名哑剧演员温逊蒂的单足旋转舞,那美妙的舞姿令这位大文豪为之倾倒。不久,伦敦明星报上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

对萧伯纳的叙述,任何人也无法断言是事实还是夸张,但从当天晚上直到此后十天内,温逊蒂演出的剧院门口,每天排着购票的长队。

萧伯纳的文章写道——

“……深夜,离开剧院归家,我发现费罗滋广场上杳无一人,沿着栏杆的圆形车道活像一个大马戏场。我不禁渴望着能学习温逊蒂的舞姿跳它一圈。但这竟比写文章困难得多,我摔了十四跤,趴在地上动弹不了。一位魁梧的警察过来把我扶起,神情严肃地诘问:‘你在干什么?我已注意你五分钟了。’我热情洋溢地向他介绍了温逊蒂的舞蹈和学习的艰难。他沉吟了一下说:‘你可以替我拿一下帽盔吗?我来试一下!这似乎并不难。’接着,他刚一转动,就来了个嘴啃泥。但他很倔强,扯了扯跌破了的制服裤,嘟哝着说:‘是我的上装把我绊倒了。’他把上装脱掉,继续旋转,也继续摔跤——当然我也以同样的热情伴着他摔——直到凌晨四时,一位警长走了过来,严厉地吼叫:‘你就是这样执行定点值勤的吗?”

那警察正聚精会神,成功地旋了两转而没摔倒,他幸福地擦了擦额上的汗珠回答:‘我承认错误,但我敢打赌,警长先生,你肯定学不会温逊蒂的旋转。’警长端详了一下正在旋转的我,耸了耸肩,立刻跟我们一起旋转起来……接着,又有一个上早班的邮递员和一个送牛奶的加入我们的队伍,费罗滋广场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生气勃勃。不幸,那位送牛奶的人一跤把腿摔断了,我们另外三个不得不抑制住舞兴,把他送往医院——这个场面也许可笑,但是,曾经亲眼看过温逊蒂表演的人,谁都不会觉得奇怪。”

奇特的演讲

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善于思索却不善于交际,尤其讨厌演讲。有一次在某个宴会上,酒过三巡,主持人请大莱特发表演说。

“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

主持者转向小莱特。于是小莱特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

《圣经》与土地

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主教不但是反对种族歧视的斗士,而且才智过人,极富幽默感。

1984年冬,他在纽约一次基督教仪式上说:“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拿着《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我们便闭目祈祷。待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一切都倒了个个儿,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请不要着急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有一次演讲刚进行不到一半,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

威尔逊不慌不忙,以安抚的口气对那个人说:“这位先生,请不要着急,我马上就要讲到你提出的关于肮脏的问题了。”

全场大笑,那人语塞。

很困难的事

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应邀演讲。当主持人介绍他后,听众起立长时间鼓掌。

掌声终于停歇了,听众坐了下来。

“我要感谢你们停止鼓掌!”基辛格面带笑容地说:“要我长时间表示谦虚是很困难的事。”

一样的规定

马克·吐温向隔壁的银行家借书看。银行家说:“您只能在这儿看。我订了一条规定,藏书概不外借。”

第二天晚上,银行家想借马克·吐温的剪草机用用。马克·吐温爽快地答应后说:“可是您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我的规定和您的一样。”

从破洞看到

俄国伟大学者罗蒙诺索夫成名以后,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穿着毫不讲究。

一个衣着讲究的人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那儿挖苦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

罗蒙诺索夫嘲讽地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另一个人的愚蠢。”

大律师让座

大律师克拉伦斯·达罗对人和气谦逊。他最讨厌虚伪做作的作风。一次,一个傲气十足的年轻人来拜访他,大律师立即端来椅子让座。

可是这位年轻人全然不予理会,他傲慢地说:“达罗先生,我是布兰德议员之子。”

达罗说:“那样的话,请坐两把椅子。”

脑子的两半

德国大作曲家华格纳平时待人傲慢,不大照顾别人的感情。接待客人时,他爱穿奇形怪状的中世纪服装——天鹅绒或缎子制的都铎王朝时期的装束、亨利四世戴的那种帽子,常常把客人弄得莫名其妙。然后他会解释说,他很忙,穿这样的服装是为了作曲时培养感情。

一天,大仲马也怀着敬爱的心情去拜访华格纳,受到同样的接待,大仲马愤然回家。

几天后,华格纳到大仲马家回访。他在休息室里等了半个小时后,才见大仲马头戴羽毛盔,身穿插着鲜花的睡衣,还戴了一只软木救生圈,慢吞吞地走进来。

“请原谅我穿着工作服。”大仲马神气地说:“我现在脑子一半在帽子里,另一半在长统靴里,我准备穿上它去设计一段爱情故事。”

医生的报复

詹姆斯·惠特勒是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一八六三年他在伦敦居住时,曾喂养了一条卷毛狗。画家对这条狗珍爱备至,有时甚至爱得出了格。

一次,惠特勒的爱犬嗓子发炎,他急忙请来伦敦最负盛名的咽喉专家莫瑞尔爵士。

莫瑞尔见是给狗看病,心中十分不快,但他还是极力克制自己,默默地给狗开了张药方,拿起出诊费便告辞了。

第二天,惠特勒接到了医生的加急电话,请他马上去走访一趟。画家以为医生还在关心他的爱犬呢,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忙忙地赶到医生的家。

莫瑞尔爵士从容地接待他:“您好,惠特勒先生,谢谢您的光顾。我今天想和您商量的是,我的前门是否该请您重新油漆一下?”

歌德的吩咐

歌德的厨师从厨房偷了条大鱼藏在大衣里,匆匆忙忙地穿过庭院。正巧歌德站在窗口,看见了露在大衣下面的鱼尾巴。

“喂,小伙子!”歌德喊道。

“阁下,您有什么吩咐?”厨师应声回答。

“我说,如果你以后想带条鱼回去,就得穿件长点儿的大衣,要不就拿条小点儿的鱼。”

但丁答亲王

有一次,意大利亲王问作家但丁:“你聪明绝顶,但是贫穷:我虽然愚蠢而疯狂,可是富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但丁冷笑着回答:“将来我遇到的人都像我这样,而不是像你那样,我就富有了。”

妙计退英王

萧伯纳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无法写作。

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他。寒暄几句后,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差异悬殊,两人很快就无话可说了。

沈默中,萧伯纳看英王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便慢慢掏出怀表,一个劲儿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篇3: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

他手里掌握着《美国队长》、《蜘蛛侠》、《X战警》等多部作品的IP,这就意味着,每当《蜘蛛侠》在电影院或电视台播放一次,就有一次版权入账。92岁的他,作品占漫威总量的90%以上。在美国,下到2岁上到90岁的人都认识他。

在本届的圣迭戈漫展上,92岁高龄的“漫威之父”斯坦·李,精神矍铄的与大家见面,并且与众位粉丝分享创作超级英雄的秘诀。尽管这一次漫威大本营只派出了电视部队来参加这一届的Comic-Con,电影部分缺席,但是别忘了,还有可以任意横跨宇宙的“漫威之父”斯坦·李。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他在漫展第三天的时候“穿越”到福斯的展台上,跟自己的另一拨爱将“金刚狼”、“死侍”、“魔形女”等人聊天合影。除此之外,老爷子在本届Comic-Con上还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展台,名字就叫“聚焦斯坦·李”,他在这里跟漫迷们分享了很多新的计划。

在漫威娱乐被迪士尼收购之后,斯坦·李成立了新的POW!娱乐公司。POW!娱乐主席GillChampion在现场宣布了公司接下来的一系列计划,其中包括《ChakraTheInvincible》,这是一个新登场的年轻超级英雄的故事,将为印度卡通电视网(CartoonNetworkIndia)拍摄成三集新动画电影;与此同时,一部宝莱坞版的电影也在筹备当中。

龙套王玩性不减

已经92岁高龄的斯坦·李创作力丝毫不减,依然不断有新作问世。今年初他的以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TheZodiacLegacy》就登上了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这是三部曲中第一部。另外,斯坦·李还将于11月发表新作《AmazingFantasticIncredible》,这是一部带有个人自转色彩的漫画书。此外,斯坦·李还透露他向英国的SkyOne电视台售出了一部剧集的版权,名叫《LuckyMan》,预计在20xx年春季首播。

很难想象,《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超凡蜘蛛侠》、《蜘蛛侠》、《美国队长》、《雷神》、《无敌浩克》、《X战警》……他几乎在所有漫威电影里“打过酱油”。至今,92岁的老爷子仍然有孩子一样明亮的眼睛,在谈起自己喜欢的明星时,他瞬间成了小粉丝。

李第一次在荧屏上跑龙套,是1989年的电影《无敌浩克的审判》,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李对待表演的认真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大明星。在接受采访时,他还曾抱怨《蜘蛛侠》的导演把他可以露脸的近镜头给剪掉了,只剩下一个让人看不清面目的远镜头,浪费了他准备多时的演技。迄今为止,李已经在2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当中客串过角色。

几年前,当美国电影进入超级英雄热时段,漫威就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当家台柱子非斯坦·李莫属。在每一部由他创作的漫画电影播出后,他都能获得利润的10%作为版权收入,这也让李成了美国的IP富豪。身处好莱坞,富豪有一个匹配他身份的癖好——跑龙套。为了满足自己的癖好,除了版税,他还会在签约的合同当中明文列出自己客串角色的条款。头发花白,但身体仍然健硕的斯坦·李,在我们能看到的漫威作品里,要么演一个路人、要么演变态老头、要么演公交司机。

总之,他已经成为漫威电影的另一种符号。而漫威的粉丝们,也习惯了在期待新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时,同时期待老爷子会以什么角色出现在新片当中。

在创作中忘记痛苦

在成为漫画家之前,斯坦·李是纽约一个低收入犹太家庭的小孩。在自传中,他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是这样的:“印象里母亲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厨房或者打扫简陋的房间,父亲经常失业,家里没有钱买足够的食物,有时候甚至没钱交房租而不得不频繁地搬家,父母经常在家中争吵。他希望父母彼此能够给予对方更多的爱,就像他们给他和弟弟的爱一样。在艰难的日子中,是阅读书籍支撑着他熬过艰苦的生活,而这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窘迫的生活中,书籍和电影为斯坦·李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奇幻世界,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尝试写小故事来忘记周围的不堪,不知不觉地就创造出了他最初的漫画原型。

高中一毕业,他便进入姐夫创办的惊奇漫画公司工作,那时他才16岁。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在阿特拉斯漫画公司(AtlasComics)创作出大量文艺类型的漫画,这时候他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50年代之前,大部分超级英雄都是极其理想且完美的,没有任何缺陷,而李引入了复杂而人性化的角色性格,英雄和真实的人类更贴近了。李创作出了一个个超级英雄系列:神奇四侠、绿巨人、钢铁侠等故事。而此时的漫威,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漫画公司,看到李的天赋,漫威干脆放弃了之前的惊悚题材,借助斯坦·李笔下的神奇四侠吸引了不少读者。《复仇者联盟》将漫威公司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他们又重回漫画界巨头的位置。

IP成就大赢家

斯坦·李是美国著名的知识产权捍卫者,20xx年电影《蜘蛛侠》全球票房进账高达8.2亿美元,美国本土就占了4亿美元。也就是这一年,80岁的斯坦·李跟他的老东家DC漫画公司打起了产权官司。在起诉书中,李称:“神奇漫画跟他签有协议,他所参与创造的每一个角色如果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他都将获得公司从中所获利润的10%,但是《蜘蛛侠》却没有让他得到一分钱。”DC漫画公司的辩解是,尽管《蜘蛛侠》获得高票房,但是局限于以前的漫画角色转让合同,公司本身分得并不多,所以公司根本没有“利润”。不服输的李,一路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20xx年,他终于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赔偿。这一案例,为美国作者们提供了精神与法律上的双重支持。

由此可见,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并非尽善尽美,在看似完善的法律保护背后,其实是作者们竭力斗争的成果。漫威90%以上知名的角色,都是斯坦·李创作的,他的漫画如今在全球75个以上的国家,以25种不同语言印刷,超过20亿册。这些作品中有很多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在中国前不久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中,我们依稀看到漫威风格和商业运作模式,在采访了导演卢恒宇之后,才恍然大悟:“漫威是我的偶像,我们要做这样的漫画王作品,就是有巨大的影响,还能衍生出更多IP的产品。”

篇4: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

马云在创业初期,曾经参加过一个CEO学习班,班里只有30几个同学。有一次,班上组织他们去香港见李嘉诚,第一次见这样的超级富豪,马云他们都兴奋极了。

马云认为,像李嘉诚这样的大人物应该都很忙,能够出面几分钟,讲几句话就不错了。可是,接下来的见面场景完全颠覆了所有人的想法。马云他们班的同学刚到,李嘉诚已经等在那里,一见面就一一跟他们握手,每一个人都握到。在握手的时候,李嘉诚亲自分发了自己的名片,同时还递过来一个盘子,盘子里是抓阄的号码。这个号是用来决定吃饭和照相时的座次,以免厚此薄彼,让人感到尴尬不舒服。

吃饭的时候,马云幸运地和李嘉诚分到了一桌,但没想到,李嘉诚吃了一会儿,说了声抱歉又到了另外一桌。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李嘉诚四个桌子轮流坐,几乎都是15分钟。吃完饭后,李嘉诚并没有先走,又一一和大家握手,还专门跑到墙角站着的一个服务员那儿,和他握手,说了声“辛苦了”。

在参观的环节中,马云和他的同学纷纷要求李嘉诚讲演一番,但李嘉诚说没有准备,最后拗不过大家的要求,他只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只有八个字:“创造自我,追求无我。”他用普通话讲完后又用广东话讲了一遍,发现在场的还有老外,就让人用英语再讲一遍。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马云悄悄地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能不能找到有关这方面演讲的一本书,结果,在临走上车的时候,那位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递给马云需要的那本书,说是他们的董事长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的。

是啊,当你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超越别人的时候,就容易自我膨胀,给别人压力,让别人不舒服。这个时候,你要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回归于平淡平易,才能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愿意和你交往。这,大概就是李嘉诚做人处世的“无我”智慧吧。

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不为名利惑,入戏三分痴

元末明初戏曲家高明,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受家庭环境熏陶,青年时的高明才华横溢,已声名远播。

高明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又跋山涉水前去著名理学家黄溍那里苦修学业。高明不仅通天文晓地理,诗文俱佳,而且痴迷于戏曲创作。公元1345年,高中进士的高明,不得不收起对戏曲的热爱,收起行囊奔赴处州任职。

公务虽然琐碎,但高明总要忙里偷闲,走街串巷收集民谣民调,尽兴时便写上几首,哼唱出来自娱自乐。好日子没过几天,公元1348年,一个叫方国珍的在浙东起义反元,高明被朝廷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前去协调各种事务。高明再次背起行囊,赴杭州任职。

颠沛流离之苦尚能忍受,但无法专心于戏曲创作,让高明很苦恼。到任之后,因为工作并不顺心,高明毫不犹豫地炒掉工作,回家专心搞创作。

初时写作并不顺利,多年混迹于官场之中,早已脱离生活。于是,高明再次背起行囊游走四方,深入民间收集素材。

当时地方小戏台,经常上演宋代遗传下来的一部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讲述了名叫蔡二郎的秀才,上京赶考高中状元,面对荣华富贵,抛弃双亲及妻子,最后落得骂名。

每次观看演出,随着故事情节,总会引起观众唏嘘感叹,甚至痛骂负心之人。

这种现象深深触动了高明,他决定写一部戏,以皆大欢喜为结局,让看戏的观众不再悲愤,为社会注入一些正能量。于是,《琵琶记》的雏形渐渐在脑海里构思出来,高明在开篇写下了“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就在高明信心满满地写作时,公元1356年,朝廷任命高明为福建省都事,这是许多官员觊觎的肥差,可高明却不以为意,推辞不掉只好上任,谁知路过宁波时,曾经反元而又受招抚的方国珍,极力聘请高明到他府中任职并许以高薪。

面对名与利的诱惑,高明突然间悟出,继续混迹于官场,终将会远离自己的梦想,而《琵琶记》的.创作也将遥遥无期。于是,高明果断辞掉朝廷和方国珍的高薪聘请,就在宁波城东的栎社村隐居下来,闭门谢客,开始撰写构思已久的《琵琶记》。

放弃名利的高明,痴迷地进入戏曲创作之中。“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境界,高明将自己融入到戏曲中,与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怒哀乐皆不由己。

“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一句唱词,一首曲子,都要经过反复吟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心理活动,高明都是精益求精。在写作时,高明习惯一边写,一边用脚打拍子,而手则敲击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楼板竟然被踏穿了,桌子也因为拍打而留下深深的凹痕。

呕心沥血数年,一部《琵琶记》终于面世了。《琵琶记》一共写了四十二出,从汉代书生蔡伯喈新婚写起,再到赴京赶考,随后发生的故事层层递进,而高明也将人物赋予新的面目,不再是背信弃义之人,而是努力挣扎做到全忠全孝的形象。

《琵琶记》问世后,迅速在民间引起轰动,有人甚至把书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读后给予了很高评价:“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不仅如此,明太祖还几次聘请高明出来做官,结果高明“佯狂不出”,于是“高皇不复强。”

“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这是高明写作《琵琶记》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秉承着严谨的写作态度,一部《琵琶记》不仅成为经典名著,高明也被称为“南戏之祖”。

高明是睿智的,辞官隐居著书;高明是执著的,写出传世之作。不为名利惑,入戏三分痴。世人不会记得高明的官衔,但会记得他的《琵琶记》。光阴如水漫过尘世喧嚣,唯有《琵琶记》代代传唱。

篇5: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

李希霍芬的故事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天的

古代中国人有三种学派来解释我们的宇宙,第一是盖天说,他们认为天就像一个倒扣的碗,盖着广阔的大地,而大地也像一个反过来的凹盘,所以当我们往南北方向走时,看天上的星星角度会改变。第二是浑天说,浑天说的倡导者张衡他认为地是在中心,而天像一个圆球包围着地。这种想法和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很类似的。后来张衡还造出浑天仪,使他的想法实践并获得成功。第三是宣夜说,它认为天是无形的,天体不附着在天球上才能以不同的速度来运动,而日月星辰只不过是会发光的气罢了。宣夜说是三种理论中,最没有人相信的。

欧文的故事

英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18生于英国兰开郡兰开斯特。18从外科医生学徒。1824年赴爱丁堡学医。1825年转至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他被接纳为英格兰皇家外科医生学会的一员,并被任命为皇家外科医学院博物馆长的助手,负责管理著名解剖学家J·亨特收藏的标本,并开始行医。1831年去巴黎拜访G·居维叶,并研究法国自然博物馆的标本。183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36年任皇家外科医生学会的亨特讲座教授。1837年又任该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以及皇家协会富勒讲座的比较解剖学及生理学教授。1856年任大英博物学部主任,专心从事研究,并一直致力于发展伦敦南肯辛顿的大英博物馆(博物学部分)。1884年退休时被晋封为巴斯勋位爵士。1892年12月18日在伦敦逝世。

欧文的早期著作有他根据伦敦外科医生学会博物馆所藏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系列标本所编写的《分类目录,附说明及图示》(1933),编此目录使他取得了有关比较解剖学的丰富知识。他的《珠光鹦鹉螺》(1832)这一经典著作更使他在动物学界崭露头角。19世纪40年代早期,他对比较牙齿的结构倾注了大量精力,因为他深知牙齿是身体的最坚固的部分,也是以化石的形式最容易被保存下来的部分。另外,从牙齿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关于一个动物的食性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材料,1840—1845年他发表了《牙体形态学》,是研究牙体结构的主要著作。1846年,他出版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讲义》,是他在亨特讲座和富勒讲座期间教材的结晶。

欧文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有巨大的成就。他是最早采集和研究恐龙的主要学者之一,“恐龙”(Dinosaur,意为“可怕的蜥蝎”)一词就是他在1842年创造的。1846年他发表《英国化石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历史》。1849—1854年他又发表了《英国化石爬行动物的历史》。1854年,他在伦敦的水晶宫里复制出供展出的第一批原大的恐龙模型,向广大群众普及古生物知识,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他还研究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古生物,第一个描绘了巨大的、已于新近灭绝的新西兰恐鸟。1866—1868年,他出版了经典巨著《论脊椎动物解剖学》。

欧文在19世纪大部分年代是居维叶真正的继承人。他也同意德国博物学家L·奥肯学派的“生机论”观点,认为进化通过细胞内部的动力而发生。所以,他20多年的同事和好友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于1859年问世时,他表示坚决反对。他觉得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太惟理了,完全是偶然机缘的产物,因而不能接受。他甚至发展到写匿名文章(爱丁堡评论,1860)攻击达尔文,并亲自指使威尔伯福斯主教去和达尔文的主要辩护者T·赫胥黎论战。当达尔文的论著在科学界被普遍承认时,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承认达尔文论据的精确性。但并不能根本扭转他否定达尔文学说的立场。

自行车的发明者

现在,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通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小时。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出售这种自行车。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以后随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

德莱斯还发明了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轻劳动强度。现在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进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斯”。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科讷,出身贵族,14岁入哥本哈根大学。第谷从小迷恋天文观测,终身致力于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研究。他一生积累的观察数据和资料,对后来的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有极大帮助。

1576年2月,丹麦国王将丹麦海峡中的汶风岛赐给第谷,并拨巨款让第谷在岛上修建大型天文台。这座天文台被誉为“天堡”,它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所用的天文仪器几乎都是第谷设计制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第谷象限仪。这座天文台还有配套的仪器修造厂、印刷所、图书馆、工作室和生活设施。第谷在此工作了,重新测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数据,他的测量结果与现代值都很接近。

第谷不断改进观测仪器,如在窥管上引入附加的照准器,找到了既精巧又方便的横向划分法,提高了仪器的精确度。他测定了大气折射改正表,为后人的观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第谷通过重新测定恒星的位置,编制成比以往更准确的1000多颗恒星的星表。

1588年国王逝世后,天文台资金十分困难,第谷艰难地维持了,于153月被迫关闭天文台。1610月24日,第谷辞世。

第谷·布拉赫曾经使用过的望远镜。

比萨斜塔下“真实的谎言”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篇6:有趣的古代名人故事精选

【钱起偷句中状元】

钱起(722—780)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应试诗《湘灵鼓瑟》的最末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精辟之句,久为人们所传诵。这一联语的来历据说颇为奇特。据传,钱起尚未登第时,一次独自出远门,夜宿驿舍。半夜醒来,明月照窗,寒风瑟瑟,忽听窗外有吟诗之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低回婉转,反复不已。过了很久,吟哦之声才渐渐消失。钱起虽然觉得诗句佳妙,却不敢开窗寻觅吟诗者的踪影。

十年后,钱起上京应试,考题是《湘灵鼓瑟》。前面几句,他挥笔而就,可就是最后落句久未有成。他便闭目瞑想,忽地想起十年前夜宿驿舍所听到的那两句诗来,放在末尾倒恰恰相合。只不过这是他人所作,一旦用上,便是偷来的句子,万一传扬出去,可丢人了。于是他又另觅佳句,然而想了好些句子,终不如那两句情韵谐美、耐人寻味。眼看交卷时间快到,只得急勿匆地将那两句凑上,别的也就顾不得了。

交卷以后,主考官李时一看,特别欣赏篇末的两句诗,认为钱起很有诗名,便取他为状元。

这一则奇特传闻,看来鬼气森森,十分神秘。如果钱起真的因为这两句诗而得中状元,那倒的确是一桩幸运的机遇了。

【张旭怒训颜真卿】

颜真卿年轻时曾拜在长史张旭门下学习书法。张旭是当时的大书画家,他的字各体兼备,尤擅草书。颜真卿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名家指导下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并殷切地希望老师把全部本领都传授给他。但是,颜真卿拜师数月,他寄予莫大希望的这位名师,却很少给他讲什么,只是常将自己书写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迹给他,要他“倍加工学”,反复揣摩,并叫他多多专心领悟自然万象,从中探求启示。

过了一段时间,颜真卿失望了。他想:我来投师,原本想取得笔法的精微秘窍,找到一条捷径。成天叫我“倍加工学”、“领悟自然”,我又何必来拜门求师?

有一天,他实在想不通,就带着满腹怨气走到张旭跟前,对张旭说:“几个月来,老师尽教小徒‘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早就知晓。我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窍秘诀。请老师传授给我吧!”张旭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常说,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而得落墨神韵,除了苦学就是师法自然,我没有什么诀窍啊!”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仍以为是推托之词,他一把将张旭的衣角抓住,反复苦求老师告诉他的笔法诀窍。张旭气冲冲地对颜真卿说:“好吧!我告诉你,凡是要一心寻求什么诀窍的人,永远不会有任何成就。”说完,拂袖而去,再也不理他了。

据说,颜真卿就是从张旭的这一句教训的话中,明白了为学之道。以后,他再也不专去寻找捷径,而是埋头苦学苦练,深入揣摩前辈笔法,把从自然万象中领悟到的神韵熔铸于笔端。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篇7:名人的故事陈景润的有趣轶事

当年,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这位数学奇才的人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看看关于这个名人的故事吧!

名人的故事 陈景润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 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

“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篇8:有趣的历史名人故事

杨绛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门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现场嘉宾一共两位,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是其中一位。节目中,李昕谈到了杨绛夫妇的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他们三十多年不换房,不装修,不买家具,但是他们捐出两人全部的版税超过1000万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

节目播出后,帮杨绛先生料理版权的友人吴学昭,特意给李昕打来电话:“你们这期节目做得不错,杨先生看了很高兴。但她发现你有个地方讲错了。”李昕听了心里一惊,忙问:“什么地方?”吴学昭回答说:“杨绛夫妇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是‘好读书奖学金’,但是被你说成‘好读书基金会’了。她说,设立奖学金比较简单,但建立基金会就不同了。那是得按国家有关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需有规范的章程,有组织机构和开展活动的专职工作人员,还要申报民政部门批准,才可向公众募捐。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所以杨先生让我告诉你,今后若是再提到此事,一定要把说法改过来,不要一错再错,造成别人以讹传讹。”李昕听了,深感惭愧,请吴学昭代自己向杨先生道歉。

虽然只是个小错误,但杨绛先生的严谨和认真,令人受教。杨绛先生之所以令人敬仰和钦佩,正是得益于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篇9:有趣的历史名人故事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篇10:有趣的历史名人故事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2022有趣的读书节活动方案

孩子成长必读的励志书籍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儿童书籍《小时候》经典语录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读书笔记600字左右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有什么好看的英文原版书籍

名人励志学习故事50字

《中国历史》优秀读后感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趣的名人经典故事(合集10篇)】相关文章:

《读书伴我成长》主题班会通知教案内容2024-03-04

小学生读书汇报发言稿2022-05-02

名人关于人生价值经典语录2022-11-05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2022-11-21

外国辩论赛幽默开场白2022-04-29

读后感范文三百字2022-05-19

初中生必读书目《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2023-07-25

大学读书节主题班会2022-05-08

关于读后感2022-05-14

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计划方案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