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

时间:2022-11-20 07:54: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精选10篇)由网友“莎莎就是最棒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

篇1: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

一、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3、吃茶蛋

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一般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二、端午节该如何养生

一、关于起居

端午节到了以后,将会持续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天气里,必须要做好保养。其中关于起居方面的保养,请做到这几点:

1、清晨6点左右起床

早起的人,更容易从困倦中醒来,让你的头脑更早清醒。这样一来,能够让你更快地投入到上午的工作中,而且效率也比较高。

2、必须进行午休

很多人没有午休的习惯,这可不是好习惯。在炎热的`夏季,请必须进行午休。因为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坚持午休有助人体内的阴阳进行转化,对你的心脏特别有益处。

3、晚上10点30分之前必须上床休息

太晚睡觉不利于身体自我修复,到了晚上之后,请在10点30分之前上床休息。因为人入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上床休息,才能确保在11点左右进入睡眠。这样做,非常有助滋养阳气。

二、关于吃食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饮黄酒,这些节日习俗。想要滋养身体的话,端午节在吃食方面建议选择这几种食物:

1、鳝鱼

这种类似长蛇的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特别丰富。其作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是体虚的人滋补佳品。端午节后气温变高,人流汗多,流失的营养也比较多。所以,建议煮些鳝鱼汤食用,帮助自身补充营养。

2、鸭蛋

祖国医学认为鸭蛋性凉,吃它有助滋阴清肺,是排毒佳品。五月被称为毒月,因此,端午节的时候请多吃些鸭蛋祛毒,帮助保养身体。当然,鸭蛋是好东西,整个夏天都可以吃,比如说煮蛋花吃,比如说煮咸鸭蛋吃,都是可以的。

3、西红柿

端午到了之后,阳光更为强烈,若是不及时防晒的话,老的很快。对此,建议吃些西红柿保养身体。因为西红柿中富含番茄红素,其能够帮助身体抑制活性氧的活动,帮助身体对抗细胞,延缓身体老化。

篇2: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1、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篇3: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5、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篇4: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14、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同样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义则或者南人有别。吃子就算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代表子孙繁殖,有人而且认为猜疑抗御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态就像蛇)。吃茄子则可抗御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篇5:端午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_。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_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端午节的由来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诗写的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说法,如龙节说,迎涛神说等,但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还是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6: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到了人们最爱的吃粽子时候,不过你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食俗,还有其他什么食俗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端午节食俗一: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端午节食俗二: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端午节食俗三: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关于端午节三大饮食习俗]

篇7: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3、吃茶蛋

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一般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篇8:立秋的习俗及饮食养生

立秋节气饮食养生

1、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经历了炎炎一夏的“煎熬”,这时人们也该“胃口大开”了,所以才有了“贴秋膘”一说。说起贴秋膘,可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从唐宋时起,便有取7~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的方法来“贴秋膘”,据说可以秋季防痢疾。而清朝之后,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则需要用“贴秋膘”的办法来弥补亏掉的体重。

2、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虽然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唐代李商隐就有“巴山夜语涨秋池”的诗句。天上烈日,地上水湿,湿热交蒸,合为湿热邪气。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何况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宜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吃一些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薏米、山药、豇豆、小米、茯苓、芡实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二、忌食生冷食物。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慢慢增加了,吃太多阴寒食物,容易损伤脾阳。

三、多吃白颜色的食物,可以预防燥气侵肺。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入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流鼻血等。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平日多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不适、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四、也不要忘了穴位的养生作用。立秋期间按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穴位呢?这是因为:丰隆穴是化湿的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让人胃口大开;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各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住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立秋时节的习俗

1、立秋节

在立秋节气每年都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历史较为悠久,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的活动。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2、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食秋桃

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贴秋膘

因为多数人过夏天体重要减少一点。以往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要“补”。等立秋到秋风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来多储存脂肪抵御冬天的寒冷。

立秋的养生汤

推荐一:白果莲子山药汤

材料:新鲜山药200克、白果10颗、红枣15颗、枸杞子20颗、干莲子10颗、冰糖10-15克。

做法:干莲子和红枣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白果敲碎外壳。山药去皮,切成小方块用清水浸泡备用。锅内先注入清水6碗,加入白果,莲子,红枣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20分钟后,再加入山药块继续煲20分钟左右。最后10分钟再加入枸杞子,煲至剩3碗水时,加入调味料即可。

功效:主要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推荐二:无花果北沙参百合猪蹄汤

材料:北沙参20克,百合40克,无花果2个,猪蹄200克,陈皮1小块,盐适量。

做法:将用料洗净,无花果切开边。瓦煲内加清水,用猛火煲沸,放入用料,改用中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清音通便,阴虚内燥。

推荐三:冬瓜荷叶煲鸭汤

材料:水鸭肉250克,冬瓜200克,嫩荷叶3小块,[1]薏米25克,赤小豆25克。

做法:水鸭洗净,切成中块。冬瓜连皮切成大块。未展升的嫩荷叶洗净。薏米、赤小豆浸透后淘洗干净。将所有用料放进炖盅,加沸水适量,把炖盅盖上,隔水炖之。先用大火炖30分钟,再用中火炖50分钟,后用小火炖90分钟即可。炖好后,取出药渣,加入适量油、盐、昧精便可服用。

功效:鲜荷叶可清暑利湿,冬瓜清热解暑,老鸭能滋阴养血,益胃生津。将三者煲成汤饮用,既能清热解暑去湿,又能益胃生津,最适合立秋时节食用。

推荐四:银耳百合莲子汤

材料:银耳、莲子、红枣、百合、枸杞、桂圆、冰糖。

做法:将银耳略撕清洗一下(最好不要用根部黄黄的地方),装入暖水瓶数小时,等到有点粘软时备用。先将锅里加水煮开,放入冰糖(依个人口味)下莲子(可将莲心取出)大煮,因为不煮面,口感就差很多。然后下入银耳煮至开锅,再下入红枣、百合、枸杞,也要多煮一会,才能将营养煮出来。最后放入桂圆略煮一下就可以入盅了。

功效:百合银耳莲子汤是用银耳、莲子、百合等煮制而成,银耳的营养成分丰富,美容养颜。百合和莲子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是着名的保健食品,也是老少皆宜的食物。

推荐五:鲜茅根霸王花煲猪肺汤

材料:鲜茅根80克、霸王花50克、南杏20克、北杏15克、猪肺1个、生姜3片。

做法:各配料洗净,浸泡;猪肺从其喉部灌入清水,用手挤出,反复多次,再擦冲干净,切为块状。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

功效:霸王花煲猪肺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民间秋日时常饮的汤水,其气味淳和清润可口,且润肺益气,止咳除痰。再配以清热的鲜茅根和止嗽的南杏、北杏,则更具清热润肺、祛痰理气的功效,更为今日天气的家庭靓汤了。

推荐六:鸡蛋花沙参煲猪蹄

材料:鸡蛋花20克、沙参30克(中药店均有售),猪踭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药材稍浸泡;猪踭切块。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1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

功效:鸡蛋花性平和而味甘,有祛暑湿、清热滞的功效,且清淡芳香,是着名的五花茶中的五花之一。而沙参是滋阴润肺生津的中药材。合而煲甘润补益的猪踭,有清暑热、润肺气的功效,并清香滋润可口。立秋当日,立秋不是秋,气候仍是暑热的盛夏,但从中医的养生学来说,秋养肺。立秋靓汤宜鸡蛋花沙参煲猪踭,并男女老少皆宜。

篇9:夏至养生原则及饮食习俗

1、清心祛暑、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之外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怀孕晾蔽略镏铩2还ψ⒁馍忱湟灰斯龋悦馍思叭颂迥诘恼辗疾病。

2、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因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也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

3、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出现,那么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注意针对性,辨证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总之,暑热、暑湿是夏季人体常易发生的生理反应,上述三个原则是根据人体在夏季易发生的生理现象或不良症状特点而确定的。朋友们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根据当地当时的气象条件(如由温转热,夏秋之交由热转凉,各地区的小气候等,)结合各自体质不同特点及在夏季容易出现的反应,做到辨证施膳。

篇10:夏至养生小常识及饮食习俗

适时补水很重要

在炎热的夏季时节,汗液的大量排出会造成机体脱水,影响生理机能和运动状态。研究表明,如果脱水量达到体重的2%,机体的耐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脱水量达到4%时,会影响肌肉的耐力;而脱水达到10%时,则会影响协调能力,甚至使肌肉痉挛;脱水最严重的情况是使体温攀升、循环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在锻炼的过程中,补水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饮水的温度要适宜。最好将水温控制在8℃——14℃,因为这一温度的水可以迅速地通过胃部。

第二,在运动之前先喝点水。可以在运动之前的10——15分钟内喝150——200毫升水。

第三,补水要遵循少量多饮的原则。运动中最好保持20——30分钟喝1次水,每次饮水150——200毫升。

第四,补充淡盐水。如果运动后水分和盐分损失较多,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在吃饭时的汤中稍微多放点盐。

虽然游泳有诸多益处,但在游泳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空腹、饱食或者酒后不宜游泳;其次,生病、身体不适或者虚弱时不宜游泳;再次,遇到雷雨天、风浪太大或者照明不佳的情况不宜游泳;还有,下水之前应该适当做一些简单的暖身运动,避免出现抽搐;最后,初学者最好不要在水中逗留太久,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的介绍_芒种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保健养生的方法

小雪节气民间传统习俗介绍

芒种时节应该吃什么

有趣的节气民俗:立夏秤人的由来

开始的时候优美诗歌

小暑的注意事项及传说故事

夏季高温天气发给客户的问候短信精选

夏至养生 注意4方面方可健康养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2022立春的传说故事2024-01-04

夏至防暑方法及传统习俗2022-05-08

芒种时的养生2022-05-07

立夏节的来历简介及养生知识2022-09-07

什么时候开始努力作文2022-09-05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养生篇 不同体质者的养生之道2022-12-02

立夏养生的注意事项2023-12-15

芒种节气祝福语2023-08-16

送客户的处暑祝福语2022-05-04

生活小知识与养生短信资讯2023-04-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