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精选9篇)由网友“奥美拉唑”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生死关头的母爱散文
生死关头的母爱散文
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高楼訇然坍塌,群山顷刻滑坡,城镇夷为平地,人类经受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劫难。然而,有一种东西却始终没有被震倒,那就是人类最真诚的母爱。
从手机短信上看过这样两条消息:
一条是来自《人民日报》的:“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已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走向下一个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来,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毫发未伤。医生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5月14日。汶川。一路上,记者遇到很多从映秀镇逃出的人。一对夫妇用白布包着一个婴儿,婴儿显然已经死亡,但是他的母亲仍然紧紧地抱着他,艰难地翻越障碍。”
读罢这两条消息,禁不住潸然泪下,——为两位母亲,更为天下母爱。是啊,这两位母亲,素不相识,生死有别,但她们却有一个最大的相同点,那就是,在山崩地裂的灾难面前,在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都用纤弱的身体、真诚的行动、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感天动地的母爱。
那位年纪轻轻就不幸遇难的母亲啊,你最后的身姿应该是人世间最为完美的定格!你像一座连接生命的`桥梁,像一把遮风挡雨的雨伞,更像一面高高矗立的城墙,像一道用生命守护江河的大堤!苍白的比喻,总是写不出你的伟大;笨拙的文笔,更是作不出生动的表达。不如放弃所有的形容,只需要记住: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那位抱着死婴艰难行走的母亲啊,你的动作无疑是在告诉世界,即使生命不再,母爱依然伴随!脚下的路有多长啊,你的爱就有多长;身边的山有多重啊,你的爱就有多重;头上的天有多高啊,你的爱就有多高!面对你的无法割舍,面对你永远的怀抱,谁都会赞叹: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倍受感染之际,拭干热泪继续关注地震灾区的信息,却发现了另一种深深的爱。不是吗?大灾无情人有情。总书记、总理亲临灾区,一次次奔波,一句句话语,生动地昭示了“党和人民心连心”这一不变的真理;解放军、武警部队日夜奋战,一次次救援,一个个壮举,雄辩地论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熟悉的命题;全国各地紧急行动,一次次慰问,一笔笔捐款,成功地上演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生动的活剧。面对党的温暖,面对祖国的团结,我更想说: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篇2: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
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
那位年纪轻轻就不幸遇难的母亲啊,你最后的身姿应当是人世间最为完美的定格!你像一座连接生命的桥梁,像一把遮风挡雨的雨伞,更像一面高高矗立的城墙,像一道用生命守护江河的大年夜大年夜堤!惨白的比方,老是写不出你的巨大年夜大年夜;愚蠢的文笔,更是作不出身动的表达。不如放弃所有的形容,只须要记住: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在此次汶川特大年夜大年夜地动中,高楼訇然坍塌,群山刹那滑坡,城镇夷为平地,人类经受了一次突如其来的灾害。然而,有一种器械却始终没有被震倒,那就是人类最真诚的母爱。
从手机短信上看过如许两条消息:
一条是来自《人平易近日报》的:“5月13日正午,救济队员创造她的时刻,已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全部上身向前蒲伏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材……救济队走向下一个废墟时,队长似乎意识到什么,溘然返身跑回来,辛苦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一番艰苦的尽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大年夜大年夜概有三四个月大年夜大年夜,因为有母亲的身材卵翼,毫发未伤。大年夜夫做检查时创造,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瑰宝,假如你活着,必定要记住我爱你。’”
“5月14日。汶川。一路上,记者碰着很多从映秀镇逃出的人。一对夫妻用白布包着一个婴儿,婴儿显然已经去世亡,然则他的母亲仍然紧紧地抱着他,艰苦地翻越障碍。”
读罢这两条消息,禁不住潸然泪下,——为两位母亲,更为世界母爱。是啊,这两位母亲,素昧生平,去世活有别,但她们却有一个最大年夜大年夜的雷同点,那就是,在山崩地裂的灾害面前,在去世活攸关的重要时刻,都用纤弱的身材、真诚的行动、独特的办法,诠释了感天动地的母爱。
那位抱着去世婴艰苦行走的母亲啊,你的`动作无疑是在告诉世界,即使生命不再,母爱依然伴随!脚下的路有多长啊,你的爱就有多长;身边的山有多重啊,你的爱就有多重;头上的天有多高啊,你的爱就有多高!面对你的无法割舍,面对你永远的怀抱,谁都邑赞叹: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倍受感染之际,拭干热泪持续存眷地动灾区的信息,却发清楚清楚明了另一种深深的爱。不是吗?大年夜大年夜灾无恋人有情。总书记、总理亲临灾区,一次次奔忙,一句句话语,活泼地明示了“党和人平易近心连心”这一不变的真谛;解放军、武警部队日夜奋战,一次次救济,一个个豪举,雄辩地论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熟悉的命题;全国各地紧急行动,一次次慰劳,一笔笔捐款,成功地上演了“一方有难,八方增援”这一活泼的活剧。面对党的暖和,面对故国的联络,我更想说: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
篇3:生死关头读后感
我读了一篇文章《生死关头》里面讲:来过年的父母,在饭店吃完饭,一起乘车回家,可灾难出现了,他们一家人乘坐的出租车来不及左转,直接冲进了激流黾钡乃渠里,车里的五个人惊恐万状,可车门和车窗纹丝不动让一切努力变成了徒劳,没有人能打开车门,也没有一扇窗子被摇下,车在慢慢下沉,终于父母的儿子的求生本能让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他拳头的奋力的砸击下,窗子砸开了,女友先钻了出去,他一把抓住父亲,又拉住母亲,他要让二老从救命窗口逃生,然而,不约而同――父母同时搬开了她的手,把它朝外推,母亲说了最后一句话:“快―走―”他被推了上来,而父母永远的离开了他。
这世间最浩荡无私的莫过于父母之爱,为了子女,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可有些子女却不能明白这种爱,不但不感恩,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我心里十分愧疚,因为我在看书以前“恨”我的父母,他们老逼着我学习,看书,可后来我一想他们是为我好哇,而且他们有好吃的不舍得吃,都给我吃,而我却不知道感恩,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如果现在不知道感恩,以后当这份爱离去时,后悔也没有用了。
篇4:生死关头读后感
天下每一位父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读了《生死关头》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的父母实在是太伟大了。
《生死关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黎文刚带着女友与父母吃完饭后,一起乘出租车回家。在车上,一家人高兴的聊天。突然车冲进了水渠里,没有人能打开车门。黎文刚奋力用拳头砸击玻璃。玻璃破碎了,女友脱离了车身。黎文刚想让父母也逃生,但父母把他往外推,叫他快走。最后,黎文刚和女友获救了,而年迈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他们。
父母确实伟大,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父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自己,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每一位父母都是伟大的。我的父母也一样。因为家境并不富裕,父母的`担子很重。每天早上不知什么时候,爸爸就早早出去了。晚上,当我上床睡觉时,爸爸还没回家。也许爸爸是在我沉浸在熟睡中时回到家的。妈妈每天都为我和弟弟煮饭、洗衣服、为我们的读书而担忧――――他们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我们当儿女的能过得幸福。
世上还有什么比父母的爱更伟大的呢?父母的爱像大地,胸怀博大宽广;父母的爱像太阳,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父母的爱像大山,给于儿女以不屈和坚强。他们的爱是如此浩荡无私,为了儿女,他们可以舍弃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所以,即便把一切美好的比喻,一切赞颂的话语都送给父母,也不为过!他们受之无愧!
篇5:生死关头读后感作文400字
生死关头读后感作文400字
我读了一篇文章《生死关头》里面讲:来过年的父母,在饭店吃完饭,一起乘车回家,可灾难出现了,他们一家人乘坐的出租车来不及左转,直接冲进了激流汌急的'水渠里,车里的五个人惊恐万状,可车门和车窗纹丝不动让一切努力变成了徒劳,没有人能打开车门,也没有一扇窗子被摇下,车在慢慢下沉,终于父母的儿子的求生本能让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他拳头的奋力的砸击下,窗子砸开了,女友先钻了出去,他一把抓住父亲,又拉住母亲,他要让二老从救命窗口逃生,然而,不约而同——父母同时搬开了她的手,把它朝外推,母亲说了最后一句话:“快—走—”他被推了上来,而父母永远的离开了他。
这世间最浩荡无私的莫过于父母之爱,为了子女,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可有些子女却不能明白这种爱,不但不感恩,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我心里十分愧疚,因为我在看书以前“恨”我的父母,他们老逼着我学习,看书,可后来我一想他们是为我好哇,而且他们有好吃的不舍得吃,都给我吃,而我却不知道感恩,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如果现在不知道感恩,以后当这份爱离去时,后悔也没有用了。
篇6:生死关头请权衡轻重随笔
生死关头请权衡轻重随笔
我曾经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现在还一直历历在目。
阿婆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阿婆病重在医院已经数日了,由于病情的加重且很快就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刻。可令人失望的事来了,医院医生给出了两种答复:一、由于本医院医术有限建议家属转院,或许还有的救。二、建议家属做好处理后事的准备。基于阿婆年老,转院医治的成功性比较小,无奈之下,家属被迫选择了将阿婆送回家。
原以为阿婆病情严重,送回去也熬不过今晚,可后来却出乎人们意料。阿婆却神奇般的熬过了过去,到第二天时精神又有点起色了,竟然能吃点东西了。看到这种情况后,家人们好像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开始商量着,等过几天,如果阿婆的病情再有点起色的话就将她转去市里大医院去就诊,兴许还能有机会挽回阿婆的命。
就这样,三天过去了,与他们想的一样,阿婆的病情又有了好的转变,精神好多了,可以正常开口讲话。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下午阿婆的女儿给阿婆喂东西吃的时候,阿婆突然勾起了痛苦的表情表示舌头痛,嚼不了东西。听到阿婆这么一说,然后她就叫阿婆睁开嘴巴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惊慌了。眼前的一切吓坏了阿婆的.女儿:阿婆舌头底部都溃烂了。这让她足足有一分多钟的惊恐发呆。
然后阿婆的女儿连忙惊慌的叫着,不会儿家人们都赶了过来。人们看到阿婆嘴里这一幕后,纷纷的担心着。然而最着急的一个人是阿婆的女儿,完全乱了阵脚的她带着眼泪哭道:“我要去找辆车,我要带我妈去市里医院看病。”然后一个劲的走出房间,正准备出去找车的她,一下子被阿婆的儿子拦住了,他说道:“你没看到妈病情都这样了,你还要带她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病…”
没等阿婆的儿子说完,阿婆的女儿连哭带泪插说:“妈的舌头都溃烂完了你知道不,不带去的话,留她在家痛苦的死掉吗?”阿婆的儿子不慌不急的说:“妈的病,我们要医治,但你也不能那么着急啊,我们可以先好好的商量下…”阿婆的女儿明显生气地吼道:“妈都这样了,你还犹豫什么…”阿婆的儿子继续:“你要带妈去那么远的地方,我不反对,万一妈去了有什么不测,回不来的话你负责啊…”
阿婆的女儿哭着,语气加重:“我负责就我负责,你不想带妈去,我一个人带去,回不来的话大不了在外面火化…”阿婆的儿子:“你不用吼那么大声好不,好歹我也是你哥,我们看看情况再去好不…”阿婆的女儿气愤道:“还商量什么,你不想带妈去看病就直说…”
阿婆的儿子:“我怎么就不想带了,我只不过是想让你和家人好好商量下再去,这样做事就容易些,费用也好说些…”阿婆的女儿越气愤:“我看你就怕出钱,白做我哥了,妈算是白养你了…”阿婆的儿子也气愤:“你不要把话说得那么绝,既然你那么说我,我不管了…”说完直弃门而去。“不管就不管,走你的,以后我不再叫你做哥了…”阿婆的女儿头也不回的朝着街上奔去叫车……
看到阿婆的兄妹两大吵了一番,我心里也是触动了。母亲在生死关头,女儿看到母亲还有一线的救生机会,表现出丝毫不愿放弃,虽然表现出几分冲动,有几分不理性,但可以看出她很爱母亲。
而儿子也想着救母亲,但是心里还在犹豫不决,似很冷静,不慌不急,但没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生死关头,还在考虑悠悠。有句话说得好:时间就是生命。病危的母亲,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每一分,每一秒面临着死神的到来,迟一分钟,就与死神近一步距离,早一分钟,就多一线生机。请问这世上,钱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篇7:母爱散文
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代一下我母亲的职业。
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成熟、漂亮起来;喜欢那些经她培养考上国内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假期里面回来看望她;喜欢收到学生们的各种贺卡。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气。用我母亲的话说,她发脾气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么点儿煞有介事。
我不曾得见我母亲在课堂上教学,有时候我能看见她在家中为学生上课。学生站着练唱,我母亲坐在钢琴前伴奏。当她对学生不满意时就开始发脾气。当她发脾气时就加大手下的力量,钢琴骤然间轰鸣起来,一下子就盖过了学生的嗓音。奇怪的是我从未被我母亲的这种“脾气”吓着过,只越发觉得她在这时不像教授,反倒更似一个坐在钢琴前随意使性子的孩童。这又何必呢,我暗笑着想。今非昔比,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老师(我母亲姓徐)。他们知道这正是徐老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可是我母亲退休了。
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她的退休。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嘛,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连接了她的声乐事业,连接了她和教室和学生之间的所有活动,她生命的很多时光是在公共汽车上度过的。当然,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城市乘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60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我的确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
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我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住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它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的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着我的小名要我去坐;比方说,当有一次我因高烧几天不退乘公共汽车去医院时,我母亲在车上竟然还动员乘客给我让座。但那次她的“动员”没有奏效,坐着的乘客并没有因我母亲声明我是个病人就给我让座。不错,我因发烧的确有点红头涨脸,但这也可能被人看成是红光满面。人们为什么要给一个年轻力壮而又红光满面的人让座呢?那时我站着,脸更红了,心中恼火着我母亲的“多事”,并由近而远地回忆着我母亲在汽车上下的种种表现。当车子渐空,已有许多空位可供我坐时,我仍赌气似的站着,仿佛就因为我母亲太看重座位,我便愈要对空座位显出些不屑。
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了腿脚呢?我知道我这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我母亲照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我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我的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心满意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我的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我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 ...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 ...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篇8:母爱散文
我小时候多病,身体瘦弱。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人们没有健康方面的知识。我母亲总认为,我体弱多病,是没有得到菩萨的保佑。因此,她要带发修行,信奉菩萨。她用一篮子鸡蛋,向一个算命先生换回来一尊佛像,放在房间里供着,每天早晚三叩九拜。母亲不识字,不会念经,她拜佛时,口里念的永远只有一句话:菩萨保佑我儿。
她听说信佛的人不能吃荤,便毫不犹豫开始吃斋。那时虽然贫穷,买不起肉吃,但父亲常常会弄些鱼虾和野物回来,给大家解解馋,补充一些营养。母亲自从决心吃斋后,就绝不再沾荤腥。但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一点也没有减轻,极度缺乏营养的母亲,虚弱不堪。父亲担心她的身子,劝她开斋,她拒绝了。村里有人建议她吃花斋。所谓花斋,就是只在每月的某几天吃斋,其余时间可以吃荤。母亲觉得吃花斋心不诚,也拒绝了。这时候,对儿子深深的母爱,已化作了一种巨大的信念,母亲就凭这种信念支撑着,一天天熬着艰难的日子。
母亲吃斋后,再也不杀生。以往,父亲把鱼虾弄回来后,都是母亲收拾,后来父亲就只得自己动手了。母亲不但自己不杀生,别人杀生她也不敢看。我几次看见,母亲遇到别人杀鸡时,她赶紧扭过头去,口里不断念着阿弥陀佛。
也许是一种巧合吧,母亲吃斋后,有段时间,我还真的很少生病,身体好多了。母亲当然要把这种变化归功于菩萨,拜佛时,她便多了一句话:菩萨大恩大德。
可过了一阵子,我又大病了一场。拖了很长时间,病虽然好了,我的身体却更加虚弱。村里老人们便对母亲说,要用老母鸡汤给我补身子。母亲马上准备给我煨老母鸡汤。可这时父亲出远门上水利去了,没人杀鸡。母亲没办法,只好自己杀。我看了她杀鸡的整个过程:她把鸡从笼里抓出来,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她轻轻地叹息了一声,然后蹲下身去,一手抓着鸡腿,一手捏着鸡头,不断划圈,一边划动,口里一边念念有词:鸡呀鸡呀,你不怪,你是阳世三界一碗菜,今年去了明年早些来。念完这些,又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母亲泪流满面。
直到把鸡汤端给我吃时,母亲的眼里仍然饱含泪水。谁能知道,信了佛又吃长斋的母亲,亲手把一只活鸡杀死煨汤,她的内心该是受着多么大的煎熬!可为了她的儿子,她甘心情愿地让自己的心,穿行于红尘和净土,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这是因为,在母亲的心里,儿子就是她的天,她的神,她的世界,她的一切一切。
这就是母爱,是我无法用任何词语去形容和赞美的母爱!
篇9:母爱散文
“西子,过来给妈纫线,妈纫了几回都没纫进去。”一大早,母亲就叫着我的小名帮她穿针引线。
母亲端坐在阳台上的木凳上,双膝上平铺着一条裤子。我接过针线,轻而易举就将线头从细小的针眼穿过。母亲接过纫好的针线,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略显沮丧地说:“老了,戴上老花镜也纫不好线了!”
看到母亲有些低落的情绪,我赶紧安慰母亲:“妈,看不清就别做针线活儿了,好衣服都穿不过来,你都缝缝补补一辈子了,也该好好歇歇了。”
母亲长舒一口气,接着说:“妈是个闲不住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说了,这旧衣服扔了多可惜,缝缝补补不费事,还能接着穿。”说着,母亲低头熟练地缝了起来。这幕场景,已经在我眼前重复了三十多年。看到母亲头上的银发日渐增多,脸庞上布满了岁月的印记,曾经锐利的眼神已经变成老花眼,我的.内心已不能平静,不得不感叹:岁月无情,母亲真的老了!
在我幼年的记忆当中,母亲一直爱做针线活儿,并乐此不疲。我的童年和许多顽皮好动的男孩一样,经常在外疯跑疯玩,喜欢爬树上墙,追逐打闹。衣服裤子总是被我穿得又脏又破,往往不是丢个扣子就是磨个破洞,要么就是裤裆开线。一向较为严厉的父亲每次见到我衣衫不整就会大声训斥,吓得我畏畏缩缩不敢进家。母亲虽是文盲,但却很开明,常在父亲面前为我开脱:“男孩就要调皮一点,你小时候不也一样吗?”母亲的一席反问总会令父亲哑口无言,怒气顿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我的“野性”。多少个深夜,待我上床睡觉后,母亲才会拿出针线,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裤。不论头天衣服有多破,第二天,我总能穿上缝补的严丝合缝的衣服。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家里的一切开销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四处打零工。我和哥哥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搭上“班车”添置些新衣服。为了节省开销,父母很少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父母身上的衣服都会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光荣史。母亲以自己娴熟的针线活儿手艺,把家里的衣服缝补拾掇的完好无缺。不仅如此,一家四口,夏天穿的单布鞋,冬天穿的厚棉鞋全部出自母亲的巧手。特别是厚棉鞋,手工制作费时又费力,光是纳鞋底、剪鞋帮就有许多工序步骤,极其繁琐。为了做出结实耐穿,暖和合脚的棉布鞋,母亲把父亲从井下带上来的报废的旧皮带,根据脚型肥瘦和大小裁剪出合适的鞋底,将四五层白布重叠,与鞋底对应剪下,用浆糊分层粘牢,然后用针线细细密密的缝合,纳出松软舒适的底衬。鞋帮的制作则要严格根据脚背的高低和脚踝的两侧曲线进行放样下料,其制作过程同样繁琐。在填充棉花过程中,更加考验母亲对填充量和棉花分布的掌握尺度。一双棉鞋,一般要经过五六个夜晚才能成型。母亲做出的单布鞋轻便,棉布鞋厚实,就这样,哥哥穿过的布鞋,我再接着穿,直到我的脚穿不进去为止,布鞋依然十分结实。至今,家里依然保存着几双较为崭新的布鞋,可以当做拖鞋在屋里穿,时常会勾起我们对那个艰苦年月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母亲于缝缝补补中,在我和哥哥的幼年时期就培养了我们哥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让我们受益终生,并且将这种良好的习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
后来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日子红火了,母亲除了照例白天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夜晚又多了一个差事——打毛衣、织毛裤。不仅给自己家人打,还帮着给亲戚邻居打,而且对外人分文不取。母亲似乎天生对针线活儿有着独到的天分,对毛衣的各种织法、走线、挑线,母亲都总结出了一套要领。邻居中,老的、少的,经常登门向母亲讨教毛衣毛裤的织法技巧。讨教者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生人熟人,母亲都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技法传授给别人。正因如此,母亲在左邻右舍中的口碑极好,一致评价母亲热情诚恳、慷慨大度。母亲厚道待人,乐于助人,无形当中教育我和哥哥深谙乐施于人,自然就会收获快乐的道理。
母亲的一双巧手一辈子也闲不下来,她时常叹息,自己的针线活老手艺快要失传了。我知道,母亲的叹息不无道理。现在,社会发展进步如此之快,各式新款服装物美价廉,各种运动鞋、休闲鞋、皮鞋应有尽有,衣服还没等穿破,追赶潮流的人们就早早将旧服装丢弃,鞋就更不用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做了,机器编织毛衣也早已取代了人工打毛衣的时代,年轻人似乎不需要掌握针线活儿手艺了。可母亲依然对针线活情有独钟,这不,我和哥哥两家的孩子从出生以后一直到六岁入学,身上穿的棉袄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母亲总是骄傲的说,自己给两家孙女缝的棉袄用的全部是河南老家自己种的上等棉花。母亲用一件件亲手缝制的棉袄将“隔辈亲”这份爱体现的情真意切,入骨入髓。
深受母亲的影响,我自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针线活。井下工作穿的工作服每每掉个扣子、开条线、磨个洞,我都习惯自己亲手缝补,在缝缝补补中,我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谆谆教诲——勤动手、勤持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听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我都不禁想起慈祥辛劳,勤俭持家的母亲。母亲的一针一线,缝的是对儿女风雨冷暖的温情、对儿女劳累奔波的关爱、对儿女他乡漂泊的牵挂。细细密密的一针一线中,足以窥见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 生死关头作文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 感恩相伴散文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适应新教材新思路的一次尝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
★ 我与地坛教案
【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背影的读后感作文2023-02-28
我与地坛 教案2024-05-07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023-04-18
《背影》读后感作文2022-10-31
的背影读后感2023-04-02
歌颂奉献的散文2022-12-11
背影朱自清读后感2023-10-04
经典小说我与地坛读后感作文2023-03-27
经典七夕祝福语摘录92022-09-12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题及答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