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初二(集锦6篇)由网友“tuanjiancu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初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一、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二、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3、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保护细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菜豆种子(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一片),(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侧柏、银杏和苏铁)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都是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所需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干瘪的种子或胚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也不能萌发;(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5、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篇2: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 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 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 收的营养物质。
篇3: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1、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 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2、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3、心脏的结构
上面心房 左心房:连肺静脉
(连静脉) 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四个腔 下面心室 左心室:连主动脉
(连动脉) 右心室:连肺动脉 心脏 房室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瓣膜,只能向心室开
篇4:高二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精选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
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
四、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湿润程度。热量条件的差异是这四个自然地区之间的典型差异,此外,次要的差异体现在湿润程度上。如东北和华北都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大多在400~800毫米之间,但由于温度条件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少,比较湿润。如按干燥度指标划分,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干燥度小于1,属于湿润地区,故而这两个自然地区实际上既有半湿润地区,也有湿润地区。
篇5:高一历史会考必背知识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国名党一大的召开。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保证共产党的独立性、自主性。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改组国民党为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
1、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抓紧侵略中国;国内各派封建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更加严峻,社会矛盾日益加深,“_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因而人民希望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_西方列强和封建军阀势力。
2、必要条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必须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取得胜利。而当时国民党在国内是具有革命性、一定的威信、一定的实力的,因而共产党希望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3、可能条件:对于国民党而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尤其是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联合其他政党,进行国民党改组,进行国民革命,因而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的合作。
4、重要外因:共产国际的扶持和帮助以及推动。
篇6:高考地理会考必背高频知识点
高考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
1.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 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 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 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0.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1. 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2. 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3.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4.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5.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6.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7.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8. 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29.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0. 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1. 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2. 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3.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4. 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5. 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6.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①自发形成②规划形成
37.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 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 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7.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8.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49. 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0.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1.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2.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3.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4.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5.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6.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7.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58. 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9.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60.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62.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3.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64.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65.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66.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67. 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68. 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69.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0.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1.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72.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3.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4.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5.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6. 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7.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8.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79.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0.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81.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82.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3. 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 我的语文学习计划
★ 初中学习计划书
【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初二(集锦6篇)】相关文章:
高二上政治教学计划2022-12-19
初中备考作文2022-10-31
六年级的寒假学习计划2022-08-27
高二上学期作文训练2022-12-22
高三化学必背重点知识点梳理精选2023-11-15
初中学习计划书怎么做2022-07-28
高二英语的期末复习计划-学习计划2023-05-01
教师的优秀个人述职报告2023-11-1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6-08
暑假学习计划表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