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精选9篇)由网友“Cloud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文/黄玮
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接受教育,教育的功能仅仅停留在承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惟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更多地是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追求知识存储的量。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网络化学习环境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便捷的资料,犹如一巨形图书馆,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学生直接通讯(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发布,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读生命》这一课就是我们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探索,下面谈一谈我们具体的做法和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学习的步骤
1.选题
研究性小课题主题活动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小课题研究成功与否。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的选题工作。
(1)课题研究动员。让学生明确《解读生命》这个主题研究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2)研究背景介绍。教师向同学们介绍遗传学的历史(孟德尔的研究、肺炎双球菌实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中心法则等),指导同学们浏览网站《解读生命》(hfu.k12.net.cn),使他们对遗传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织一部分同学去大学和教育学院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讲座(《遗传学新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他们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
(3)自主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有些同学选《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有些同学选《孟德尔的`研究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些同学选《长寿能够遗传吗?》,也有的选《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
2.课题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3~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联络指导教师及负责各成员研究的分工。
(2)指导教师的选聘。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尤其是高校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
3.课题研究的实施
这是整个主题研究的重要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已经提出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其资源来源主要有:
a.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学习教师在课前整理好放在局域网上的资料(如:网站《解读生命》),也可以去教师提供的一些链接网站,如:中华基因网(www.chinagenenet.com)、华大基因研究中心(www.genomics.org.cn)、基因岛(www.genedao.com )……还可以自己运用“Excite、Yahoo、Sohu、Sina”等搜索引擎搜集相关资料。
b.传统媒体。最主要的来源是书本。教师向学生推荐部分书目(村上和雄著《生命的暗号》、苏珊・奥尔德里奇著《生命之线》、吉娜・科拉塔著《Clone》、吴柏林著《人体革命》等),学生还可以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录象、电视、广播来获取相关信息。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以先自我研究,也可以同学间协作学习和研究,教师在旁边给出适当的引导,并引出下一步的任务。
(2)学生通过浏览、分析、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网络间的通讯,如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
(3)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实施工作,有的编写调查表并对相关对象的群体进行调查(如《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课题小组),有的对研究对象进行专访(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课题小组),有的对网上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如果遇到极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专家询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并要求学生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4.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我们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和体会用电子投影片或网页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以方便全体同学进行交流。
5.组织研讨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研讨:组织班级内部的交流,让课题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电子投影片或网页,并做主题化的发言;组织所有的同学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通过网络组织一个远程的交流……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讨论中应设法将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发现错误。如《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这个课题,在学生做完发言后,教师针对小组成员数学成绩突出的情况,推荐了一些统计学基础方面的教材,让学生把研究深入一部。
学生认识到研究的不足之后,再作出进一部的探究,在一种螺旋上升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6.答辩与成果展示
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二名学生为陈述人,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向指导教师组(或专家)简要汇报开题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在学校的网站上进行公布,并在学校的橱窗内展示。还将优秀课题小组的答辩录像剪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并组织一些全校性的讨论和交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资源方面
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Internet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但学习资源不能局限于Internet,还应该使用各种传统的学习资源,特别应该利用好图书。如果本校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应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另外,以前学生的研究成果也是现在学生的重要的学习资源,而现在学生的研究也将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参考,整个资源库是由社会、师生所共建的。
2.关于指导教师
不能够局限于同一学科教师,而应该是多学科教师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这个课题,就由政治教师为主,生物学教师为辅来进行指导,而论文的撰写,又需要语文教师的协作指导。我们应该寻求多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
3.对于选题的指导
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所选的题目,我们应该进行鼓励,不能因其“幼稚”而给予否定。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避开那些成人化、功利化的题目,对《长寿能够遗传吗?》、《怎样复制恐龙》这类兴趣性为主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加以鼓励。
4.关于组织形式
一般采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3~6人为一组。合作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组织,但教师应该做一定的调配,尽量让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5.关于评价
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从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但目前,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才刚起步,应该如何为这种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我们将迎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春天。
篇2: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文/黄玮
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基本上是一种接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功能仅仅停留在承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惟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更多地是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追求知识存储的量。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网络化学习环境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便捷的资料,犹如一巨形图书馆,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学生直接通讯(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发布,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读生命》这一课就是我们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探索,下面谈一谈我们具体的做法和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学习的步骤
1.选题
研究性小课题主题活动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小课题研究成功与否。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的选题工作。
(1)课题研究动员。让学生明确《解读生命》这个主题研究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2)研究背景介绍。教师向同学们介绍遗传学的历史(孟德尔的研究、肺炎双球菌实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中心法则等),指导同学们浏览网站《解读生命》(hfu.k12.net.cn),使他们对遗传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织一部分同学去大学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讲座(《遗传学新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他们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
(3)自主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有些同学选《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有些同学选《孟德尔的研究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些同学选《长寿能够遗传吗?》,也有的选《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
2.课题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3~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联络指导教师及负责各成员研究的分工。
(2)指导教师的选聘。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尤其是高校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
[1] [2] [3]
篇3:学习观摩研讨课例:《生命 生命》课堂实录
潍坊市初中语文阅读提升工程展示暨十一届主题学习观摩研讨课例
《生命 生命》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猫》;主题学习丛书5:150页《赠猫》、122页《巩乃斯的马》、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阅读文章。
2.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弱者,爱及生灵。
【双线目标分析】
本单元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七年级的学生充满了喜爱动物的天性,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欣赏。因此,本节整合课的人文目标设计就是让学生从“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去认识生命,关注弱小,尊重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精神和品质,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爱及生灵。《猫》这一课中的写作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和伏笔,因此本节课的素养目标就把对比作为知识训练点进行课本和丛书文章的切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本节课依旧训练学生充分阅读,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摘录和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起对猫的喜爱,古往今来从贩夫走卒到九五之尊的皇帝都难以抵挡它的魅力。因此可爱的猫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被戏谑地称为“千古第一猫奴”的陆游就写了数十首赠猫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丛书150页我们一起来诵读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和猫的相处平等动人。可是也有一个文人,他三次养猫却“永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课《猫》。
二、生命之悲
回顾课文,归纳比较出三只小猫的命运共同点。
猫 | 结局 | 共同点 |
第一只 | 病死 | 悲惨 |
第二只 | 亡失 | |
第三只 | 冤打致死 |
生:第一只猫病死了
生:第二只猫亡失了
生:第三只猫被冤打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生:命运的共同点是悲惨。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只小猫鲜活的生命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生命之省
跳读课文,找出“我”三次失猫“难过”的词句。
养猫经历 | 难过的词句 |
第一次 |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
第二次 |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第三次 |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
师:前两只猫那么可爱,亡失后我及家人很难过。第三只猫那么不讨人喜欢,为什么死后我却更难过?最让我难过的第三只猫的冤死让我对这些小生灵的悲剧命运有了怎样的反省?
生:我打了它导致了它的死亡。
生: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生: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有事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因为我的判断失误和暴行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生: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
生:不能光凭个人好恶、私人的偏见、外貌的美丑去对待(动物)。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尊重一切生命,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
师:作者以前两只猫的描写做铺垫,通过整体对比,突出表现了第三只猫被冤打致死的悲剧启示性。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比。
知识点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师: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通过对比突出,第三只猫就像是一架天平,称量着强者面对弱者时的人性。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关注弱小,尊重一切生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阅读丛书的两篇文章,欣赏生命应该呈现出来的最美状态。
四、生命之美
读丛书文章122页《巩乃斯的马》、13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要求:①仔细读文,抓好文章的对比手法。
②有感情地读好句子,理解作者情怀及对生命的理解。
③做好批注。
1.跳读《巩乃斯的马》,重点读2、3、9段,找一找作者把巩乃斯的马和哪些动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巩乃斯马自由不羁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生:局部对比——与牛的性格对比,否定了牛的安贫知命的生命状态;与骆驼的外形对比,否定了骆驼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的丑陋畸形的生命状态;与毛驴的性格对比,否定了毛驴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成动物界的黑色幽默派小丑的生命状态。
生:结局对比——随着时光的流逝、文明的洗礼,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还有暴风雨中孤鹰被暴雨击落的结局。只有马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
师:原因何在?
生:第二段中关于牛骆驼和毛驴“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只有马,在第三段“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师:写马外貌的段落,请齐读。
师:写马性格的段落,请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对比,突出了表现了巩乃斯马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不受羁绊的勇敢执着不屈的进取精神。这就是作者喜欢的龙马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种族精神。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了中国?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就像巩乃斯马一样,始终在前进中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着我们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文化——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
2. 速读丛书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类鸟?运用哪些对比赞美了第三类鸟的生命精神?
生:整体对比——三种鸟之间的对比:第一种(鸟儿中的现实主义者)接受现实、心安理得;第二种(鸟儿中的古典主义者)面对厄运,悲观绝望;第三种(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敢于抗争,不懈奋斗。
生:局部对比——第二种鸟和第三种鸟都可称得上是理想主义,第二种鸟在困境悲观绝望,为了理想而死。第三种鸟是只要活着就敢于抗争,不懈奋斗地生命态度。
生:前后对比——三只鸟的共性: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有了不同的变化。
生:第一二种鸟和第三种鸟的对比,在对比和映衬中,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褒扬,突出赞美它们那种面对厄运敢于抗争,为理想而勇敢顽强地奋斗的精神。
生:细节的对比——在笼中三只鸟的动作描写。第一种鸟的两个“优雅”词语的讽刺写法,第二种鸟的“冷漠”“只求速死”,第三种鸟“以近乎残酷的方式练飞”的一系列动词描写。
生:我对第三种鸟的两种态度对比,“一直怀有敬意”和“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师:为什么我对它们是惭愧的呢?我惭愧什么?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倒数第二段写了几种鸟儿生存遇到的困境,除了大自然,很多困难是人类强加到它们身上的,正如文中的鸟儿们,是谁造成了鸟的困境,是人!
师:即使这样,面对厄运和困境,文中的第三种鸟是怎样做的,它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生:在厄运和困境中不应当妥协、不应当绝望,要为了飞翔而不断努力着!勇敢顽强地不懈奋斗!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五、生命之得
成长路上,请发现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其生命状态。可参考以下句式表达。
生命是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_,却也能______________。
示例:1.生命是伤心崖边的斑羚,虽然前方是万丈深渊,却依然为了种群的希望无悔起跳。
(提示:仿句要体现出对比手法,如:生命之卑与生命之美的对比。)
要求:
1.小组合作,一同学口头展示,一同学黑板展示仿句。
2.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发现的,也可以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的。如果是本册丛书文章的主角更好。
小组代表展示
生:我读的是张抗抗《鹦鹉流浪汉》,仿句是“生命是一只鹦鹉流浪汉,虽然舍弃了舒适的饲养生活,却收获了回归大自然的自由飞翔。”
生:我读的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奔海赴死的旅鼠,虽然明知大海就是他们的墓地,却依然前仆后继地为种群的延续慷慨赴死。”
生:我读的也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疯狂跳舞的狐狸,虽然不再舞动时便是生命的结束,却依然毫不犹豫地为种群延续慷而死。”
生:我读的是迟子建《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虽然屡次在爬高时重重地摔倒地上,却依然踉踉跄跄地朝着梦想勇往直前。”
生:我读的是郭雪波《海子爷和老雪狼》,仿句是“生命是海子爷和老雪狼,虽然他们曾经是敌人,却依然在生命的危急时刻互相帮助。”
生:我读的是徐国平《白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美丽的白狐,虽然为了生存曾与人类互相争斗,却依然在洪流到来的前夕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
生:我读的是曹文轩《痴鸡》,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想做妈妈的母鸡,虽然屡经醒鸡的各种苦楚,却依然不改想做妈妈吗的痴心。”
展示诵读学生仿句(分角色)
师:生命是什么?我问你答。
女:生命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男: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男:生命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女: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师:生命是一群巩乃斯的马,
女:虽然会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
男:却依然不改自由不羁的进取精神。
师:生命是一只笼中扑翼的鸟,
合:虽然无数次撞笼跌倒,却依然饱涨着飞翔的激情 !
六、小结
进取的生命的多美啊!如果没有人类的摧残!亲爱的同学们,带着爱出发吧!因为无限的远方,无数的生灵都和我们有关!
七、教学反思
选择好讲课的课文之后,我根据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单元整合备课,确定了本节课的语文素养目标定为“对比手法”的学习。基于单元目标探讨的人文目标是人和动物相处的关系以及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我将人文目标从浅论进行了加深,首先从课文中猫们的悲惨命运中进行对比警示呼吁关注一切生命,延伸到丛书文章中去正确认识生命的状态,保留好生命本身自由不羁的原动力及生命进取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整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生命之悲——生命之省——生命之美——生命之得”。
导入环节,为了凸显人与动物相处关系处理的不同,我选择了丛书“经典诵读”中陆游的《赠猫》,将陆游与猫的平等感人与下个环节中郑振铎与猫的冤打致死形成情感对比的铺垫,凸显弱小生灵命运之悲的强烈。
课文作为语文素养目标的训练点,我整合了两个需要对比才能归纳的问题“三只猫的命运共同点”、“我的三次难过的词句”,通过摘录对比归纳,既凸显了本节整合课的人文训练主题,也引出了语文素养知识训练点。
两篇丛书文章的阅读顺序,我进行了认知层次的调整,通过《巩乃斯的马》中的几种动物的对比描写,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命的本真在于原始生命力的保持,对马的赞美即是让学生们反思生命的成长不应失却本真,在前进中要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好特有的精神与文化。《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通过三种鸟之间的对比和我对第三种鸟的敬意惭愧对比,希望学生们明白面对厄运和困境不应当悲观绝望,不应当放弃理想,要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生命价值的可贵。
最后进行的说写小训练是希望学生通过整本丛书的大阅读实现本节整合课两个目标的训练巩固提升。
纵观整堂课,各个环节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通过环节的逐层推进学习,学生能在每个环节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主动探知实现环节的收获。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遗憾在于学情的掌握。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们对于生命这个大课题的认识我始终没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认知。对于第三只鸟的精神,在有个学生的回答中说“它们是英雄”时,我没敢把“英雄主义”的个性解读说出来,这源于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自信。
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愈加地明确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欠缺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唯有此,才能不断地改进提升,实现真正地成长,实现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最完美的追求。
篇4:课例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课例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我原来是很害怕网络学习的,因为自己对电脑操作熟悉,害怕自己学不到。但是,当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去学习时,我才发现,原来网络学习其实是很灵活、方便和快捷的。每个模块,指导老师都会为你说明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便于我们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一般都是晚上看视频,星期六、星期天写作业。既学到东西,也不觉得累。本次培训,让我再一次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现阶段教育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上面,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教学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一、通过学习,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模块一的“茶馆式”教学,让我如梦方醒,以前,我总是不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个性,均采取满堂贯或一切割的教学方法。只按自己的思维去强加给学生,留给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思考和自己寻找答案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但是听话,也爱学习,就是成绩不上来,我为此一直很纳闷,我努力,学生也努力,成绩咋就上不来呢?通过“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学习后,我才知道了我的讲题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如在列式和方程计算时,有的学生喜欢列式计算,有的学生喜欢列方程,如果我强求他们用方程或用列式计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二、通过培训,我的教学视野得到了提高。
一直以来,我主要的教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教科书,均按着教科书的内容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生。通过观看专家的讲解及课例的设计研修后,我明白了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教学资料的来源,只要我们有勇于创新、敢于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就能够找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本,如幻光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等,均能够很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通过培训,我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得到解答。
在教学中,一直有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困绕着我,如在分数的写法上、应用题的解答这一环节,无论我怎样的'努力给学生讲解其方法,学生均不能举一反三,题目变上一变,他们就不会做了,我很受伤。通过观看了专家们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和各位老师的互相讨论后,我才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他们写作,只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解题方法,他们才会有兴趣来解应用题和会解应用题。
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对于新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查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今后一定要改正,争取早日跟上新教材的步伐。
参加这次班主任教训,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在即将退休之年得与大家一道再一次学习,感到十分的荣幸;紧张的是,自己可谓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文盲,“网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儿,更别说亲自“操刀上阵”了。怀着如此复杂的心情,在家人与同事们的鼓励与指导下,开始了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网络培训学习。
通过模块一学习,我紧张的心开始放松了,因为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的友好,全班仿佛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虽然彼此都用虚拟的网络来交流讨论,虽见不着面儿,听不到声音,但这有什么呢?大家都毫不保留地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竹筒倒豆般全盘托出,一同分享,让我感到无尽的活力与动力。在开心中继续学习,七个模块,从师德师风到思想教育及班级集体建设,包含了教育方方面面,虽然时间短暂,但专家的讲解、同学们之间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案例的导读等无一不让我受益,其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尤其让我感触深刻,它不仅有很强的实现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感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严肃性,因为我看到了社会上众多犯罪的青少年,他们小小年纪便走上撬门偷盗、打架斗殴等犯罪之路,让人痛心。然而我们的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教育界,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都不怎么重视,家长对孩子更是宠爱放任,教师也乐得轻闲,学校更乐得多抓一点语、数课。为此,就象专家们所讲的那么,思想道德的教育必须走在教育的前列,因为只有良好的思想,才会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与目标。
此次培训,得到了班主任周老师的耐心讲解与指导,而陈启群、陈丽涛等老师的贴子,尤其是经验之谈,使我十分的受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即将退休,但学习是没有年龄与界限的,无论在哪儿,我都会将此次新班主任的培训内容再一次次地总结与回顾,希望能为我们的孩子们再做点贡献!
为期40天的班主任网络培训即将结束,回首这一月来与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真有些不舍。但离别总是难勉的,在互道珍重之际,让我们大家都将这一月来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实际,为我们的孩子与未来作一点点贡献。
此次培训,每个模块均让我受益,尤其是模块三案例导读中的陆永康老师跪着上课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想想自己,虽然从教二十多年来不曾偷过懒,但每每遇上挫折,总是不停的唉叹“人生三大苦,挖煤教书推豆腐”。甚至有放弃教书这一愚笨的想法。这次学习,充分暴露了自己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不强的弱点,今天一定要加强师德师风这方面的修养。而“木桶的故事”则让我深受启发,对于班上的差生,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一心只想把他们往“好学生”的标准上引,却忽略了“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结果是我越对他们“专治”得凶,他们的反抗性越强,结果是针尖对麦芒,没有好的效果,两方都感到特累特痛苦。“挑水工”给了我启示,让我明白了爱心的魅力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学生没有错,错的是自己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与缺乏耐心。再有,模块中专家的讲解,也让我受益,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更是学到了非常适用和现实的教育方式。
结合所学到的东西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得到了新的知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此次的培训,却如一盏航灯,指引我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航行。
篇5:课例研修学习总结
20xx年1月18日,在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的组织下,我与其他10位同学在公教楼D座进行了全天的课例研修培训。在这期间,我们11位同学与张敬彩老师一起研讨了课例研修的概念、性质、意义、流程、及具体内容,对课例研修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两课两反思”的指导,进行了教学实践。
通过对课例研修资料的学习,我明白了,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事业而非个人事业。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教师们以“课例”为载体,发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
课例研修的一般流程是“三课两反思”模式,即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课例研修不同于常规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有比较系统的研修活动过程。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开展课例研修,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那么如何做好课例研修呢?我认为,要做好课例研修,首先要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才能更好地相互学习和改进。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这也是这次学习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深刻的体会到反思在课例研修中的重要性。不管教学如何,只有积极地去反思,才能在课例研修中不断的取得进步!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一名教师如果能积极投入到研修中,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查阅大量资料扩充自己,及时进行总结,那么在教学中一定会自觉地改进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
这次培训让我对课例研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路也更加清晰,这为将来打下了基础。我非常感谢教师教育中心给我这样的学习机会,也非常感谢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希望在下学期的顶岗过程中能做成功的课例研修。
篇6: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教师中心稿)
浙大附中 施永忠
内容提要:在新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哪些形式?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式、层递式、课程式、课题式、综合式几种,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ぱ习形式
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和课外的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很好的做法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收获,在此,我想介绍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并供大家批评指教。
一、小组合作式
具体实例: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课
中心内容:学会合作,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目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地把知识寓于合作学习之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既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个性,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系列:
1、情感合作,如相互介绍、讨论心得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交谈、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2、智力合作。如背诗、诵词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记忆、联想、训练其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
3、思维合作,如填字、猜迷、对对联、写诗词等,通过合作游戏过程中的想像、联想、训练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创造合作,比如以小组形式表演反映周围生活的各种人、物、事或直接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做一些课题,从而体验他们所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丰富知识。
训练示例:
1、情感类
选题一:我们 是好朋友(空格处数字由各组自己填);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任选一到二课时,地点放在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或自修室,让学生自由组合,团团围住,推选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主讲,然后不拘小节,不拘形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评选最佳小组。
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介绍完整,有真情实感,如生动幽默则更好。
说明:此内容最好安排在高一年开学初或文理分班后的头一个月内完成。
选题二:组建文学社系列应用文写作
方式:自由组合式(至少五人)
操作:设想为了培养全校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交际能力,陶冶文学情操,在征得 校长室的同意后,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故本班学生首倡在全校组织一个文学社,请以筹备小组的身份筹划一下工作安排。
要求:应包括文学社章程、活动计划、海报或启事、成立大会讲话稿、校广播或电视台发布 的新闻消息,聘请文学社指导师的聘请书、写信给兄弟文学社请教……等,注意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说明:此项活动宜安排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后的课外。
2、智力类
选题一:现代文阅读出题训练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以高一册(试验修订本)P54页《托尔斯泰的影响》(法国马了杜伽等)为对象,请四人小组进行阅读、讨论,然后参照199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及其他一些规范的阅读题,进行出题。 要求:明确自己所出阅读题的训练目的、训练时间,并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故可安排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的课外进行,时间适当 放宽。
选题二:古诗文常识竞赛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安排在图书馆阅览室或学生自修室,时间为一至二节课,如课时允许,第一节课,由 各小组出题,第二节课小组间互相出题计分竞赛;没有时间,则出题安排在课外。
要求:题目主要从所学过或读过的课文中出,与之有关的也可以,应是常识性的,不出偏题 怪题;题目可分必答题、抢答题。
说明:此项活动可安排在期末复习课时间内,一般在六月上旬。
3、思维类
选题一:托物言志联想训练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地点可以在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也可安排在校园内(事先在教室集中介绍托物言志 并举例,如竹、松、烛、荷、桥、塔等事物);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寻找、观察实体的花草树木,选其中的一至二种,并思考该事物有何好处(此项活动也可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回教室,分小组讨论统一本组对某一事物好处的看法,并在全班交流。
要求:介绍托物言志手法及举例,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运用多媒体手法加以解说,学 生的另举事物不局限在一种,多多益善,也应在课前完成。
说明:此题宜彻底打开思路,越广越好,时间在秋冬之际为好,可与学校秋游结合。
选题二:成语翻新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要求学生课前先翻阅成语词典,从成语中找出新意来,每人不少于四个;然后进行小 组交流,至少确定较好的四个;再在全班交流。
要求:事先教师先教会学生立新意的方法: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言之成理。 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何时安排,可随意。
4、创造式
选题一:课文改编表演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以中学所学课文为素材,改编成课本剧(也可以以课本中戏剧单元文章为范本);然后 分角色进行排练,准备简单的道具;最后在班级演出--一般利用两节课连排的时间进行,选出最佳的参加学校艺术节演出。
要求:至少要有编剧、导演、角色、道具、服装、灯光的分工及各自的演出设计方案,可以 不化妆。
说明: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听、说、读、写、演等能力。 选题二:期中考试作文命题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先用一课时对以前一些作文命题题目进行分析评议,评出喜欢的题目并说明道理,明 确出题规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题,小组中每人都明确职责:一人出题,写出题说明;一人评题,文字不少于500字;一人写范文;一人评范文(要求有眉批、总评)。最后上交老师。
要求:小组间保密,不要交流。在一节课内完成,或者就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说明:入选期中考试试题的小组,该小组成员以年级最高分计。此项活动在期中考试前一个 月进行为宜。
学习评价:
1、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基础评分大致相同,占60%。
2、自由组合中获得的分数,作为加分,占20%。
3、个人作品在班、校及以上评为最佳或获奖,则另外加分,占20%。お
二、层递式阅读
具体实例:课内主导式阅读能力训练
中心内容:从“知识、能力、审美”三个维度进行阅读训练
目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探求者。
训练流程:
(一)捕获信息
课前选择性浏览→课间针对性阅读→课后兴趣性扩读
(二)把握内容
1、以内容主题画面为背景叠加文字的认读默读(多媒体手段)。
2、课文朗读录音背景下的范读、听读、朗读、默读。
3、背景音乐下自读。
(三)品味语言
1、在多媒体手段逞现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及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视野影像资料环境中,进行两相对照、视听结合的语感训练。
2、对重点文段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形式,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交互性的练习(最好设计相应软件,由计算机给予应答)。
(四)揣摩意蕴
1、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情感氛围,引起阅读的情感。
2、透过作品,走入作者的生活,让作者的情感振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感情和趣味。 (五)反馈质疑
1、测试式,如问答、填充、选择、拖放等。
2、娱乐式:词语游乐园、语法邀请书、成语接龙、诗文常识抢答赛等。
3、即兴式:即兴作文、即兴演讲、口头作文等。
(六)扩展求知
1、联想思维训练:如扩展阅读原文,内容、结构、语言、思考题的扩展训练。
2、发散思维训练:以课文某一点展开想象,进行思维发散。
3、求异思维训练:针对课文原有结论,进行逆向、横向等思维训练。
学习评价:
1、提供或自选一作品,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重现或讲解,80%。
2、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作品评价在各段征文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20%。お
三、课程式
具体实例:拓展式阅读课。
中心内容:走近西湖,走进杭州
目的要求: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阅读材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 筛选、搜集、使用信息,学会学习,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学习流程:
1、温故--复习关于西湖、杭州有关的诗文(相关课文);
2、导入--分几个子课题(或专题)师生一起在图书馆及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可以设这样一些课题 :①故都杭州;②名胜古迹;③艺术瑰室;④园林文化;⑤典故诗文;⑥杭州名人等。
3、交流--交流制作的专题课件,进行合作研究、学习。
4、知新--交流中对杭州及西湖历史文化形象有什么新的了解。
5、感悟--在体验或感悟杭州西湖文化中,升华人文素养。
6、拓展--阅读关于杭州西湖的佳作名篇,并选题立意进行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题材及选题 :①故都新貌-今日杭州一瞥;② 诗韵,可选杭州西湖名胜古迹,如宝石山、雷锋塔、断桥、白堤、苏堤、孤山、三潭印月、岳庙、灵隐、六和塔等为内容填入)。
学习评价:
1、上课情况10%。
2、搜集信息情况10%。
3、交流发言情况10%。
4、课件制作情况20%。
5、研究体验及心得20%。
6、课题论文情况30%。
经费设施:
1、可上网电脑一台(附彩色打印机)。
2、便携式摄像机一台及摄像带二盒。
3、杭州各公园门票费用。
4、杭州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借书证各一张。
形式评价:
这种学习形式以课题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拓展阅读有中心,学习研究有主题;在阅读、研究过程中,师生成为伙伴式互助合作学习关系,学生在交流感悟、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自学能力,学习既有宽度也有深度,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お
四、课题式
具体实例:比较式研究性学习
中心内容:苏轼前后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相应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 从而学会比较,学会利用资料,提高语文自主学习及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
(一)朗诵鉴赏:
1、举行朗诵会,朗诵苏轼前期和后期的诗词作品,特别是《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及《赤壁怀古》。
2、初步讨论、分析、鉴赏苏轼前后期诗词的艺术风格。
3、交流朗诵诗词的体会。
(二)考察研究:
1、到杭州西湖边、苏堤及湖北黄风赤壁(也可借助录像或照片)进行实地考察,体味苏轼即景抒情时的心境及创作意图。
2、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事迹及诗作,了解其艺术思想、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写出研究心得和体会。
(三)讨论交流:
1、比较苏轼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及其生活背景。
2、集体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研究心得。
3、也可进行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立意辩论。
(四)选题研究:
1、根据讨论交流情况,确定自己的选题或研究方向(如:一脉相通的真情、从婉约到豪放, 即景生情的高手等)。
2、搜集材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写出研究论文。
学习评价:
1、诗词朗诵及鉴赏发言情况20%。
2、资料收集情况(文摘卡、照片等)30%。
2、讨论交流情况20%。
4、专题研究论文情况30%。
形式评价:
以课题作为一项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一种点上深入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使学生既深刻地认识某一方面知识,又可以通过辨析,学会辨证思维。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从中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好形式。お
五、综合式
具体实例: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中心内容:自觉维护西湖水体
目的要求:整合课程式与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课上学得的学科知识与课题式实践 活动有机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性的能力。
运作流程:
1、知识准备:学生熟悉了历史学科中关于西湖的有关知识及其历史作用,以及生化学科和地理学科中关于“水体”及其保护的知识。
2、了解情况:
①引导学生采访西湖区政府及杭州市园文局有关人员,了解大运河的历史、现状、规划及改造计划。
②启发学生组织“小小市民西湖巡访团”深入西湖沿岸各地段及社区,特别是环湖相应单位和社区,运用拍照、摄像、检测与采访调查等手段,调查、了解、采集西湖水体的现状,特别是在保护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讨论分析:
①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西湖水体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②分析水体保护存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因素,并根据自己知识,提出保护对策。
③确定具体的“水体保护”行动方案,然后将巡访团分为各种行动小组,明确任务、职责、行动步骤等。
4、实施行动:以“巡访团”形式,走进西湖沿岸社区,从自己和自己家庭做起,并向广大市民进行西湖水体保护的宣传动员,设立水体监测点、保护监督岗及卫生清理等工作。
5、感悟提升:
①对自己的整个行动进行总结、思考、写出具体的心得体会。
②根据自己所参与的专题,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具体的选题,并开展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选题:西湖水体与沿岸居民生活的相关性、西湖水体与杭州旅游的关系、西湖水体保护的可行性、水体保护与学科知识学习、西湖水体的观测与保护等)。
学习鉴定:
1、水体状况及保护情况调查报告10%。
2、水体保护方案制定及交流20%。
2、保护水体行动情况20%。
4、研究心得体会20%。
5、课题论文情况30%。
形式评价:
这是一种学科课、社会课与实践课相整合的交叉综合式课程,把小课题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使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收到了实效。这是大课程、大课堂的产物,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篇7:“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母语教学用了最多的时间,费了最大的精力,但是我们取得的成果却非常令人遗憾,特别让我们语文老师尴尬。这个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
第二,从语文教改开始,我们学习了好多典型经验,包括魏书生老师、窦桂梅老师的许多很好的经验。可是,我们在会场上听时非常激动,回到学校,我们的改革却似乎并没有多大动静。为什么?因为魏老师和窦老师语文教学成果的实现,更多的是靠他们自身的素质,靠的是他们驾驭课堂的水平。我们今天希望探讨的是,有没有一种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师资,在一般的条件下,在一般的生源里,能够实现的语文教改方法。
第三,我们的“语文实验室计划”为什么会成为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的项目?为什么国家每年还要给我们拨付实验经费?因为大家普遍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改确实没有走出困境。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在一个区域甚至在一个学校改革成功的案例。尽管我们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得到了国家园丁工程的承认,但是我们这项改革还是初步的。我们的老师、学校苦于没有同教改项目相配套的阅读材料,许多材料搜集起来对一位老师、对一所学校来说,有时又特别困难。
第四,“新学校行动研究”项目是“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目标是要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老师。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个学科肯定都有一个使老师和学生都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如果找到了这个学科的学习规律,我们就找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愉悦地教、愉悦地学的通道。现在大部分学科还没有找到这个规律,我们的学校离学生向往的学校还有距离,所以我们启动了这样一个国家级课题。创建一个新的学校,构建学生向往的学校,我们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当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找到了一个师生愉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时,学生向往的学校的构建就为期不远了。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总结了各所学校、各位优秀老师的一些实验成果,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这个“语文主题学习”非常简单,我们立足于把这件事情说得简单,也要做得简单。
为什么叫“语文主题学习”,而不叫“语文主题教学”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给老师引导,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本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要仅仅探索一种方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搞好。
需要统一哪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过去,我们有过很多教改,也有很多阅读资料系列的书籍,但大多强调课外阅读。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教学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教学也要靠课外,我们的孩子能有多少个“课外”?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我们多少学生实现了。多少家庭实现了?
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于80%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这样,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如果让老师分析,学生可能会感到,语文背后怎么有这么多深奥的东西,学了几天也不能发现。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得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语文的现状。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学习理科的方式学习语文。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弄明白,语文素养就大大提高。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正好相反,必须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最后有所得。所以,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划分给“语文主题学习”。没有哪一课书必须要用超过1课时的时间学习。
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这句话往往成为语文老师教不好语文的借口:我们怎么能教好语文呢?课内不读书,课外也不去感悟。我感觉,我们不应该把这句话当作借口,而要理解为责任,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
老师给学生创造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所以说,有些老师非常会做事情,一般没有体验就不让学生做。把生活的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怎样使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验的操作模式
教学内容
“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模式是学生自主阅读。那么,到底读什么呢?《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这一理念的落实创造了基本条件,提供了物质保障。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配套。和教材一样,以主题单元作为呈现方式,教材的每一单元都配备15万-18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样,一本教材就要配备六七本近100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时间安排上,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必修教材,剩下的三分之二课时全部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简简单单教语文”,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也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狠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堂阅读的落实上,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而其中的重点又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学生的读书热度,使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被老师的“好心”和“认真”异化为“被”阅读,着力点则在让三维目标在课堂阅读中自然地实现。
教学策略
1.“1+X”模式――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阅读能力。
2.“X+l”模式――“反三归一”。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l篇文章。
3.“X+Y”模式。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几篇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实验效果
在实验跟踪过程中,许多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小学一年级识字1828个,二年级识字1111个,一、二年级共识字近3000个,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小学六年,平均每年课堂阅读大约100多万字,六年学生课堂内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0万字。
实验让阅读超越语文,走进各门学科,数学科的阅读、英语科的阅读、美术科的阅读、音乐科的阅读、科学科的阅读等等,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落实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一切似乎都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却是正在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发生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还不是一两所学校,而是几十所学校。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3000多所学校正在程度不同地发生着这样的奇迹。
篇8:“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
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明了: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黄金一般的阅读年龄段。这项实验与以往所有教改实验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我们认为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凡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都叫做“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
实验从启动,很快席卷全国。迄今为止,从首都北京到边陲吉林抚松,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到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赤峰,从黄土高原上的神木到太湖畔的金坛,从海河之滨天津到改革之窗深圳,从北国沈阳到南疆海口……这一实验得到了一般学校普通老师的认同。它不生存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它不停留在名校名师的课堂里,而是村办小学的老师也能信手拈来,普通大众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得到。从小学到中学,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篇9: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Unit 21 Body Language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例
2001年初,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特别设立的必修课程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英语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堂,以课文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模板。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一、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设计
单元主题研究性活动包括教师的设计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两个方面。其活动过程的各环节见下图:
教师设计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确定主题
选择任务
规划过程
提供资源
评估和结论 审视主题
明确分工
过程设计
实施探究
发表成果
教师的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
1、明确主题。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白将要通过网络学习什么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
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的主题即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主题。然而并非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适合于开展探究活动,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适当开发是必要的。设计的主题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直接使用课文的主题。如Body Language ( U21 SEFC SB1B ), Cultural relics ( U7 SEFC SB1A ), Charlie Chaplin ( U5 SEFC SB2A ), New Zealand ( U18 SEFC SB2B)等。这一类的主题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主题明确、清晰且易于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任务和学生已拥有的知识之间存在信息沟,有较为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等。
2)、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细分,选择某个或某些部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课文的有些主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如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 U2 SEFC SB1A ),The Silver Screen ( U5 SEFC SB1A )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分。笔者在教A World of fun 这一单元时,开发了一个The themes parks的探究主题,并分解出Getting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 Themes Parks和Getting to know some world-famous themes parks两个二级主题,再依据这两个主题来设计任务。细分后的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清晰、难度适中,适合于学生开展探讨。
2、设计任务。任务设计是主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一个必要步骤。
1)、明确完成任务的内容。这需要对主题做进一步的细分,依据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项目。例如本人在开展以主题Body Language( U21 SEFC SB1B )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设计了两个二级主题和八个问题,如下图:
Tasks at the first stage(第一阶段任务):
1. different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3.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这一阶段任务由学生各自分头展开,收集今可能多的相关文章。
Tasks at the second stage(第二阶段任务):
1. hand gestur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in China
3. Other gestures
4. The same gestu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5. Different gestures, the same interpret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6.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第二阶段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分工,组际资源共享。
2)、确定完成任务的学生。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小组的任务,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这是一项容易被轻视却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尽可能将具有各种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如将阅读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可做,有角色可扮演,有存在的意义。二是均衡原则,将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的探究能力大体均衡,势均力敌的小组之间更能激发竞争。
分组活动如下:
groups Members tasks
1 Tracy Dora Steven Andy 杨 Facial expressions
2 Helena Helen Monica Alvin Noithki Hand gestures
3 Daniel Elain Cherry Edward Other gestures
4 Max Micky Fantacy 朱 A drama
5 Jolin Jerry Aeran Field Catherine Body language varies
6 Polarsmj Tom Mark Kitty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3、向学生提供探究路径。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路径可避免学生因缺少指引而浪费时间,降低学生的研究“成本”。
单元主题探究活动是基于网络的,以网络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如用来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用来编辑文档的Microsoft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 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 Microsoft Excel 、制作动画的Flash等;用来传递信息的E-mail、新闻列表等;用来保存信息的光盘、硬盘、软盘等;用于协作学习的工具BBS、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用于激发学生思维、记录思维轨迹的Inspiring,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工具,在设计探究活动中,不必“贪多”,要依据探究活动的需求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特性,适时、适当、适度地选择使用。但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有效利用资源。
如在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中,本人给学生罗列了以下资料来源:
1. 课本unit 21 Body Language(包括WB)
2. 牛津英语 unit 1 Body language
3. 优化设计阅读理解
4. 报纸阅读理解
5. 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共8篇)
4、提供网络资源。提供全面的、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可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网上冲浪。
5、评估和结论。教师应通过对单元主题活动进行评估和测评来考察单元主题探究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效果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
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主题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目标;
2、利用网络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发现能为己所用的资料;
3、利用网络工具,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演绎、归纳、综合、推理、发现、创新等思维过程;
4、对所完成的工作进一步进行分析、处理和重组,评估探究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寻求超越、新思想、新结论;
5、选择媒体和方式,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
选择表达成果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是多媒体式的,如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刻录成光盘等。也可以是网络式的,如制作成主题网站,发布到互联网上。当然,传统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应当重视,如口头表述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在汇报课上,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形式各有特色:
第一小组研究的Hand gestures是以talk show(脱口秀)的形式展示的,小组的四名成员一边说和一边用手势把各种手语表达出来,并配有脚本,脚本恰当地运用了语言的押韵。这一研究成果在展示学习语言才能的同时,也展现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该组成员还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他们的表演,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二小组充分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的优势,用flash 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体态语的研究成果。别具一格的画面展示了拥抱(hug)、双臂交叉(fold one’s arm)等、及背景音乐,配有英文说明,并为他们精选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词做了注释,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阅读资料。让大家有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小组各组成员轮流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进行生动的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课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为了便于用英语讲解,学生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英文的语料库和互联网。可以想见,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二、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教育评价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对于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这样的一种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两栖”教学模式,就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以为,经过一段内时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取考试或考查评价是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每一次探究活动,则宜采用形成性、自主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本人来考查、评价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所扮演的角色。以笔者的Body Language探究活动为例,笔者设计了一种围绕目标、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分的、由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
Learner log (学习日志)
We adopt the new learning method --- Project Learning(研究性学习)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is unit Body Language , 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doing each of the skills below?
Comfort level: 1=Not comfortable 2=Need more practice
3=Comfortable 4=Very comfortable
1.Obtain enough information by various means to fulfill the required tasks
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完成任务 1 2 3 4
2、Brave enough to report your findings before the class
敢于在同学面前介绍你们的发现 1 2 3 4
3. have the ability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findings so as to be shared by all the classmates
有能力将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报告供全班同学分享 1 2 3 4
4. Have you got some knowledge that you can’t get from textbooks or from your teachers
学到了从课本上或从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 1 2 3 4
Reflection(反思):
I lear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 still not su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英语教学内容的单元主题适宜于开展短期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望达成如下目标:
1、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拓宽阅读面、丰富课文背景知识、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内容上以教材为核心向外扩散。这只是本人建议的一个设计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一箭双雕”,既有利于学生课文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当然,跨学科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常见的,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的中学生用英文来撰写论文或者让学生用中文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基于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思想、以单元主题作为研究性活动的主题,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学习方式上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过程,又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这一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样的课还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
当前在批评传统教学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网络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的课堂演变成为学生“自由”的课堂,教学效益很差。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通过精密的设计来实现,而设计的重点投放在“设计问题、安排活动、提供资源和指导探究方法”这四个方面。“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的演员”,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要领。
3、设计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分工、分享和承担责任。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同时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观察与发现、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能力;
5、依据课文主题,提供相关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过程中了解别国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提高学生的跨国文化理解力。
四、对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
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非常相似,都强调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前者的研究主题、任务、路径和资源都由教师提供,而后者课题的选择、研究的设计、参考文献的查找等都由学生自主地完成;前者是围绕着课本内容来开展研究的,而后者则是一种开放式的、主要是从社会实践中来选取研究课题的。总的来说,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管理”程度相对较高的探究性学习,适合于目标较为明确的课堂教学。
笔者在尝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中,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一些突出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课文为主题的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老师的周密设计下,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学生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而且是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比喻为“将羊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靠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而更为重要的是,带着主题和任务的阅读,改变了以前将重点投放在分析语法要点上的“庖丁解牛”式的阅读习惯,学生为完成研究任务而采取了检索式、跳跃式、猜测式、推理式、综合分析式等的阅读策略,这种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益。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们理解到:他们不需要在某一课书或某一节课内死盯住几个词、几个句子或某个语法项目才能学会它们,而是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后,在语言的复现中比较灵活、也比较容易地掌握语言的。同时由于学生读得多、见得多,他们视野较广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正是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改变了以往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课堂上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同时,学生在完成网上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利用能力。
3、由老师提供网络资源、安排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研究,是一种安全且具有建设性的互连网使用方式,无需担心学生慢无目的的网上冲浪以至迷失方向或遭遇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4、不少教师观看了学生汇编的体态语的资料,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感到惊叹之余,深感多媒体技术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工具,不仅需要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人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笔者深信,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可以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拙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Bernie Dodge,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USA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edweb.sdsu.edu/courses/edtec596/about_webquests.html
2. Bernie Dodge. Investigating Archaeotype: A WebQuest
edweb.sdsu.edu/edweb_folder/Courses/EDTEC596/WebQuest1.html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第3期
★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精选9篇)】相关文章:
校本的研修计划学校2024-01-27
初中英语教师研修工作计划2022-06-05
工作总结:王磊教师工作室计划2022-05-24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2023-07-08
小学数学组教研工作计划2023-02-2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2022-12-15
教学课例2022-12-22
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2022-12-26
年春南安市小学教研工作总结2022-04-30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