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的抒情散文(推荐9篇)由网友“runawa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春的抒情散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望春的抒情散文
望春的抒情散文
窗外又是一年一度的阳春三月天……
望着窗外暖洋洋的春光,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卷宿了一个漫长冬季的心思,终于按捺不住这三月春光的诱惑而悄然走出了窗外的春天里!
其实,对于春天的渴望,我的心早已在这季节来临的时候涌动,于是一次次地在这荒凉的初春时节寻找。尽管我一次次找不到这春天的影子,但是,我的心却一次次感受到和这春天的距离渐渐的向我这边靠近,或许就是这份渴望,才让我寻找春天的心不能止步吧!
北方的三月,没有江南的景色秀美,而春意的孕育在人们的心里得渴望却不会比南方的景色逊色。今年三月的春日,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感觉。但见,光秃秃的山丘,在温和的阳光下,露出的笑脸,而一直展露在人们的心里。南回的燕子,落在乡下院子的电线上,在温暖的阳光下叽叽喳喳的交谈着,打破了这三月春天的沉默;乡下院子里的树丛里再也不只是单调的麻雀声、喜鹊声了,借着春风的脚步,一些不知名的小鸟,也开始光顾。叽叽喳喳的声响将这沉睡的小院子唤醒,特别是啄木鸟,我们称之为树的医生,一个大尖嘴,在干枯的树干上叮叮的啄着,着实会让人感到身为医者职业的神秘,我小时候想学医的念头似乎就是从这啄木鸟身上萌发的。三月的'脚下一样不甘示弱,在阳面的墙角下,远远看去,早已显现出星星点点的绿意,近处再看,确实就是那青青的小草,露出地面,嫩嫩的,正在温和的春风里抖动着,这一刻,我不再想,这三月的春天只是梦里的字样了。
三月春回大地,我们梦中的春天在这三月的时节渐渐的变成现实。这三月的心情,自然是源于这春天的文字了,轻松愉悦,舒坦明朗。
走进三月,最忙碌的应属于我们的农人了,他们的身影在田埂在地头,他们的希望在春天在大地。可能是这个缘故,在这个时节,总会让我想起一些这个时节的记忆。如今已经过去许多年,在春临大地的刹那,一样让我记忆犹新。这记忆或许早已刻在生命深处,和生命一起前行,一起变老,直到永远。
明媚的阳光,本来是一份天赐的温暖,但是忙于耕种的农人来说,似乎无暇顾及,这话的印证,我想一样源于这春天时节在我心里的一些记忆。人勤春早,在我父母看来,一个人的勤快要单单把希望寄托在春上要实用的多,勤劳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人一时的希望,更能成就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三月春回大地,我期待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更不断地在这岁月的奔流中历练着自己勤劳、勤奋,因为我不想只成就着眼前的喜悦,更想让自己的辛勤劳作的汗水在未来收获的季节里得到重生,得到永恒!
三月,是春天最精彩的文字,不只是绿草、鲜花与蜂拥。更多的是新生命在这个季节的孕育,我为这三月高歌,为这三月鼓掌,多半是出于对生命孕育的一份敬畏。一粒种子,在这个时节不仅冲破套在自己身上的壳,而且从大地钻出,嫩嫩的,一副看似弱不禁风,在出土的那一刻,显现出一粒种子生命是怎样的顽强,怎样的勇敢?
我在这一年四季之中,独独偏爱春天,更多的是源于这三月种子生命给予我一份人生信仰而已。一生之中,一个人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的信仰,生命的力量又恐连自己的壳都难以穿透,这人的人生值得人怜悯,而唯独不能去瞻仰。
走进三月,我们会看到种子发芽,我们会看到树儿长绿,我们会看到花儿开花,我们会闻到蝶儿高歌,我们会听到鸟儿独唱,我们会遇到四季最绿的绿意,会遇到四季最精彩的文字,我们还有什么不走进这个季节的理由?答,肯定没有。
北方的三月,绿意尽管还躲在春天的某个角落里,但是,我还是不想错过这三月的思索与询问,我要我在这思索之中,而独独面对这即将繁华的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季节当头,我们谋划好自己一年的追求,让辛勤的汗水在流年深处滋生我们人生的希望,我们的人生将会成为这三月里一只最好的风景。
三月,总有写不完的文字。每一处,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而我在这阳春季节,写下这些文字,则多半是提醒我自己,因为我怕我迷失在这三月的繁华之中。
篇2:望春
北国早春天犹寒,
树木蒙面花藏颜。
小草心急等不得,
头顶冰凌望江南。
篇3:望春
踏轻步,穿田巷,姗姗而至。
拂春风,倚花树,静静观望。
刚刚经历了一场淅沥的春雨,万物都被冲刷了一遍,显出了万分的精神。绿色的树映着绿色的草,绿色的草连着绿色的叶,绿色排成一队,绿色拥成一团,仿佛一切都被绿色的水彩渲了色。晕着晕着,晕绿东边的草,晕绿西边的叶绿色向远方蔓延
就在这无际的绿色之中,我望见不远处一条黑枝上的几星白点。一步,两步,三步看着白点越来越大,我放慢了脚步。
是望春。
望春三四枝,悄然开放在树梢,迎着含有一丝冰冷的春风,面带微笑。初春的田间,也很难寻到这般雅致的花儿了吧。此刻,我只想立在这棵树的身边不为别的,只为这几朵望春,只为嫩瓣上几滴泪珠般晶莹的露水。
望春,田间唯一的几星白点,在暖暖的阳光下,显得更为皎洁,真是玉雪霓裳!忽然,我发觉在望春身边,并没有绿色的踪迹光秃秃的黑枝干,白皎皎的嫩花瓣。一朵绽放所有的瓣儿,好似懵懂无知的孩子,眨巴眨巴眼睛张望这个新鲜的世界;一朵半掩花瓣,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捂着脸欣赏这个焕然一新的世界;一朵含苞待放,正像躲在门后的猫儿,悉心等待着出去的那一天。半晌,我才明白朱廷钟那句缟衣霜袂,赛过紫辛夷的原因。
望春,即使没有绿叶来陪衬,依然是那么袅袅婷婷。它,秀而不媚,雅而不艳。
夜,悄悄织上天空。我走在路灯下沉思。
它向春天致意,我向望春致敬。
篇4: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创作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鉴赏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诗题赏析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艺术表现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总结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篇5:春抒情散文
春抒情散文三篇
春消息一
百度汉语对春的解释是:1.一年的第一季,万物生长的季节。2.两性相求的欲望。3.生机。4.姓。《现代汉语词典》对春的解释多是定位在字面上。比如春潮、春分、春风、春雷、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风得意、春风满面……
自然界的许多植物花草,都会因为人的附会,产生联想、隐喻或象征。说到春,总能想到花。与春匹配的花不计其数,但真能体现春的前奏、对春的期盼与畅想或说报春的话,梅花当拔头筹。当万物还在睡眼惺忪的时候,梅花已悄然探头,迎寒怒放了。梅花就像春的前世,总在春紧赶慢赶的路上,与它不期而遇。也因此,梅花便有着长久的传统记忆。这一纯粹的植物,千百年来,在文人诗词的书画里展现风姿,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成为人们生活图案里的一个符号。
说到梅花,生活中的两个小片段蹦蹦跳跳来到眼前。因为当年一部由刘晓庆、姜文主演的电影《芙蓉镇》,便对这个小镇向往已久。大年初五,在微光初露的早晨,想一睹湘西芙蓉镇的美景。不曾想,在这“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深处,与一株红梅不期而遇。红梅依石而立,在杂草乱石中好生醒目。附近多名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对着这株红梅兴致盎然。湿冷的南方,红得如此浓烈,假花吧?心里这么想着,便不由自主踏着青石,悄然向前。忽然间,远远近近,一阵阵梅香袭来。梅香淡雅从容,不徐不疾,好像可以抓在手中把玩的细丝。一靠近,香气便淡了许多。踮着脚、伸着脖儿,尽力想贴近花瓣,却又贴不着,只怕一个不小心,跌落水中。奇怪,忽然间什么也闻不到了,难不成这暗香浮动是这般模样?色香之后,心灵上留着如此若即若离、如此丰富饱满的记忆,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年,每到大年初九,都会陪母亲回武陟一趟。在舅舅家吃完午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三姨的'院落赏梅。梅有两株,一高一低,一黄一红。梅树姿态佝偻,老干如墨,主干蜿蜒匍匐,贴地而卧。黄河北的风好大呀。在强劲的北风下,新发的细枝腾空升起,抽长数尺。黄色的梅花千蕊万蕊,飘旋聚散,似舞姿婆娑。红色的梅花蕾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望着两株交相辉映的梅树,瞬间有些愁绪:眨眼功夫,都会散了。或许,只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能述说梅花的风骨,或是《南枝春早图》能留住梅花的踪迹吧。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春的使者,一直都是这样很欣慰的、安详的、慢慢的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了!
春说辞二
说到春,就想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文章《春》。铺展在人们面前的这篇早春图,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它是童年的乐园、少年的懵懂、青年的情怀、中年的田园、老年的家园……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意境。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总觉得春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翻看那些唐诗宋词,说春的不计其数。其实,春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名词,如仔细揣摩的话,发现春字呈现出齐整且对称的美,像个美人。
朋友问我,喜欢哪个季节?答曰初春深冬。这一藏一露,一静一动中,令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如今,惊蛰已过,所谓春已过半。人们想象中的山村田野该是山水画般的美丽吧。其实,一天之内,乍寒乍暖经常有的,冷不丁的还会有场冬雪和初春来个约会。“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是想象中的好听。所以说,“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便是如此了。
用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来说春倒更为贴切。春在每个人心里都是模糊不清,都需仔细探寻的。“踏雪寻梅”是寻春,“春在梨花”是赏春……这些景象都是能见到的。见不到的或许才是人们心中的景象,比如春愁、春困、春怨……再过些时日,便是清明时节。想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和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真是相去甚远啊!
实际上,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是从暮春开始的。经过春分、清明,在临近谷雨时节,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一路向暖。有人说,春是不需要寻找的,看山便知。因为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才会全青,才会惹人注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们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而在草。草不择贵贱,随处可见。这种美景,在初春是见不到的。初春的山野、田间枯草连连,满目苍夷,看了令人惆怅。只有到了暮春,枯草尽退,才是真的青山绿野。所以说,一年好景,无非此时。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便以此时最为深厚了。
春寒、春愁、春困、春怨……亦或惜春、伤春、留春、送春,全然说不到乐。人们心里的乐,是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时候产生的。因为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才是精神上最愉快的享受。
春特色三
文化是个大概念,无所不涵盖。比如说,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美食及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当把一个春字与文化相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节。春节这个兼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令人一说到她,就会联想到鞭炮、灯笼、春联、饺子、汤圆,还有红彤彤的颜色……这些吃得到、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背后,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国―团圆―情怀。
说到春节,想到吃喝玩乐;说到立春,想到温暖阳光;说到春季,想到四季轮回;说到春耕,想到播种希望;说到春笋,想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竹林……事实上,在春的礼赞中,是人们骨子里对传统文化厚重积淀的认可及对人生境界的高度向往。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主旋律。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利用,古村院落的发掘与保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与春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年,去过许多古村镇,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节期间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在中国人眼中,春节象征着阖家团圆,而灯笼则代表着红红火火,圆圆满满,光明与幸福,俨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有一朋友,老家在安徽六安。去年谷雨前,和几名友人驱车前往。她家的前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她家的后山,是延绵数里的竹林。直插云霄的竹子,三尺多高的春笋,随处可见的采茶女及烘焙春茶的作坊,乍一看,好像身处世外桃源。朋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回来,不为别的,就为在清明前后的茶园、竹林里徜徉一番,感受一下春的意境。她说,春茶“六安瓜片”成名已久,春竹、春笋、春衣,市面上随处可见,许多外地人在此交易。春茶、春竹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3月21日,就是24节气中的春分了。春分代表着春将过半,所有蛰伏的生命都在沉睡的土地中涌动,准备苏醒复活了。所以说,一个春字,就能这么任性。它被深深植入文化当中,可以和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任何一方结盟,令其开花结果;也可以为天地万物牵线搭桥,引领人们敬畏上苍、敬畏自然、敬畏四季轮回,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篇6:春抒情散文
春三则抒情散文
(一)花开花谢
一树花儿,在它的枝头,在它的位置静悄悄地开!那花儿艳比朝霞,可有多少惜花人驻足观赏?那花儿,是不是有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哀呢?
一树花儿,灿烂地开着!鸟儿唱着歌儿飞来了,在枝头做了短暂的停留。那鸟对花儿来说,无疑是天外飞碟、匆匆过客!
一树花儿,香香地开着!蝶舞花丛,仙姿翩翩!蝶让花更美,花让蝶染香!蝶,算是花儿的知己吧!可蝶的生命中,它的路太遥太远!在这世界,尽管有好多的蝶,尽管有好多的花,可蝶与花的浪漫,却只有朝没有夕!
花儿,开着!鸟来过,鸟又走;花儿,开着!蝶飞过,蝶飘走;花儿,开着!......
花儿,谢了!鸟栖息枝头,偶尔清唱偶尔高歌;花儿,谢了!蝶闻过花香浓,没停留;花儿,谢了!......
花开花香蝶翩跹,花谢花飞惹谁怨?
(二)三月里的雨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带着飘逸,携着迷离,给大地一次次神奇、一个个惊喜!
瞧吧!燕子在雨中唧唧,斜着身子将舞姿倾情演绎!它掠过枝头,让自己头戴珠花,芳香四溢!
三月的雨,让花含笑草含情!她们没有了黄菊的'悲凄,即使花谢,亦还有丰硕的果实。三月的雨,给她们的是欣喜,更有对那晴空下彩蝶翩跹的期冀!
三月的雨,潇潇洒洒!飘飘的,洒在树梢,滴落花心!蒙蒙的,山如画,水如诗!走在雨中,如置仙境,诗情画意,尽在这三月的雨!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和着溪流,和着鸟语,和着清风,合奏和谐的春之曲!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
(三)
今儿,阳光灿烂!这是今年的第一个艳阳天!我赏着露珠儿,走在这无尽的春光里。风谱曲,鸟高歌,让我感觉好久没有的惬意!
今儿,阳光灿烂!路边无名的小草,挺过了严寒,经历了多少风霜,才迎来了这春日里一片艳阳。它露出笑脸,冬天的沧桑已如过眼云烟。哦,那一抹绿,走过春夏,走过秋冬,今儿在阳光灿烂里,生机盎然!那圆圆的露珠儿,在草尖儿,在叶尖儿,演绎着自己短暂的美丽和精彩!
今儿,阳光灿烂!黄艳的油菜花在田野里浅笑,桃花在枝头羞涩点点,春风伴着纤柳荡秋千!燕子飞来飞去,在春风里撒欢!鱼儿探出调皮的脑袋,玩着泡泡,享受着这艳阳天带来的温暖!
今儿,阳光灿烂!风景独好!那青翠的远山,那苍穹的蔚蓝,意幽深远,惹多少诗人写下美丽诗篇!
今儿,阳光灿烂!
篇7:春抒情散文
春抒情散文
春雨
天空似阴非暗,料峭的风轻柔来回,雨飘飘洒洒,长长绵绵地蔓延了一天,在临近黄昏时收紧了飘忽不定的脚步。
趁雨将晴,登上高处,欣赏着细如银丝的雨脚,轻嗅着大地雨后初晴的清新,触摸着略带寒意的微风,然后闭上了双眼。
眼里什么都看不见,只是微仰起头,静静地闻着风。风似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带走了我,然后又去到了一个朦胧渺茫的遥远地方,让我感到离自己很遥远。
缓缓睁开眼睛,望着前方一片青绿的田野,和远方悠浮的墨青色的山丘。连绵起伏的山丘光泽暗淡,却被雨抚摸得异常圆润,在白茫茫的天空衬托下,暗淡像是一幅暗青色的水墨图,又圆润得像是一副细腻的油画。浓厚的白色云雾在山间蒸腾,缭绕不散。云雾往来飘动,遮住一座山丘的一侧,然后飘离遮向这座山丘的另一侧,飘渺不定,时时变换形态和位置,给山丘蒙上了层层叠叠的神秘面纱。远处站在细雨中,透过飘忽不定的细雨,看着墨青色的飘渺幽暗的山丘,忽然觉得山中幽秘,似乎有区别于现世的另一个望不到尽头的遥远幽静的.世界在里面,像是一个美好却神秘的梦境。
某种力量把我的心思拉了过去,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奇妙的想法。曾喜欢看阴天细雨,却未曾想过雨中漫步于山上。这个时候,我多么想瞬间便去到山丘上,窥探一下山丘间有什么神秘隐藏其间。心思飞了过去,到了山丘,心中享受着探究神秘的快乐。
雨停了,雾气弥漫在山丘间,然后渐渐消散,越发轻薄。收住心思,茫然站于天地间,看着山岚消散,微微感觉寒风带来凉意,于是深吸一口气。气息从鼻里出来,却未能看见。
雾气散淡了,山丘间留下一处处袅袅雾气,悠悠漂浮上升,慢慢消失。
万物还沉浸在雨的情调中,这时,夕阳透过云层照亮四周,金色的余晖洒满天地。而那远处的青丘在晶莹剔透的雨滴的拥裹下,披射出熠熠金光。
阳光照在脸上,眼里倒映着山丘的轮廓,心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篇8:唐诗 春望
唐诗 春望
《春望》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
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翻译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翻译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第一声)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讲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这首诗的特点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春望》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而河山依旧。虽江山未改,但景象大异。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写景,情寓景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书”是针对上句的“恨别”,有了离别才有思乡的家书;“烽火”照应前句中的“感时”。感伤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战火。最后两句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把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推向极点。诗人愁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说明头发都快掉光了,诗人的愁苦都缘于“国破”和“恨别”。全诗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
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诗人激越与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现在遣词用语上。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诗的前四句,写春望所见,作者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尽春城败象。后四句主要抒发春望之情,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首联主要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第二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别写国忧、家愁。这两句深层写春日所感。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篇9:唐诗《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 春望初一作文
★ 望春作文
★ 春望阅读的答案
★ 春望的阅读答案
★ 韦应物登楼译文
★ 登楼翻译
【望春的抒情散文(推荐9篇)】相关文章:
春与冬六年级作文2023-06-24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18
高一必背语文知识点2023-09-23
望春思冬作文2023-04-07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2024-02-07
春望阅读答案2023-10-23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2022-04-29
杜甫《登楼》原文赏析2022-10-24
《望春》的练习题2024-02-03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背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