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沈复随笔

时间:2022-11-28 08:17: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童趣沈复随笔(共17篇)由网友“BOOM”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童趣沈复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趣沈复随笔

篇1:童趣沈复教案

童趣沈复教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词语积累:

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

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

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为怡然自得

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篇2:童趣沈复阅读答案

童趣沈复阅读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阅读题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强: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___________

(3)捉虾蟆,鞭数十鞭: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答案

1、通“僵”,僵硬被鞭打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3、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小说的技巧

描写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角度。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心理、神态、动作,身份、相貌、体型、穿着。人物描写角度又分为:正面描写:作者描述主角。侧面描写:小说中的角色描述主角。

叙述

⑴时间先后顺序分叙同时发生的事⑵倒叙(回忆)①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回忆的方式讲原因,揭开谜团。②触景生情或触事生情,从而回忆过去。有时因物是人非而伤感。⑶插叙(支线剧情)①插在开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②插在中部:为主线剧情做铺垫的支线剧情。

抒情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间接抒情:话中含话、口是心非、借事喻事。(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作用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篇3: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

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篇4:沈复《童趣》原文及翻译

沈复《童趣》原文及翻译

《童趣》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下面整理了《童趣》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篇5:沈复《童趣》文言现象

沈复《童趣》文言现象

特殊语句翻译

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虾:通“蛤”há虾蟆蛤蟆xiā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察:①明察秋毫〔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7.见藐小之物(的)

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篇6:童趣沈复阅读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

(3)兴正浓 (4)鞭数十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 B、蹲其身(其中的)

C、以丛草为林(把) D、驱之别院(它,代虾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3分)

参考答案:

1、(1)颈,脖颈(2)慢慢地(3)兴致,兴趣(4)鞭打(用鞭子打)

2、B

3、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热爱自然与生活

篇7:沈复《童趣》的文言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五、布置作业

篇8:浮生六记沈复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句“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也足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而200多年前,人世间最美的爱情,发生在江南苏州城里。

那时候,苏州城小桥流水,错落有致,没有那么多的车,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乾隆40年,故事的男主人公沈复第一次与故事女主人公芸娘擦肩而过。

那年,13岁的沈复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在那里,他人生第一次见到了表姐芸娘。

芸娘眉清目秀、娇弱动人。只需初见,便已倾心,沈复发誓此生要与她结为伴侣。

爱情这事,往往就是从冲动开始,到婚姻结束。沈复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的勇气,他向母亲说:

“我此生非芸不娶。”

母亲也喜欢芸娘,脱下金戒指递给芸娘,婚事便就此订下。

过去的人好简单,简单得让人想落泪。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两人再重逢,已是五年之后。乾隆四十五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他们重逢时,也是两人结婚时。这一年,沈复18岁,芸娘也是18岁,沈复比芸娘小10个月。

本是少年夫妻,按理应少不了磕磕碰碰,可他们的婚姻却是“棋逢对手”,定了终生。

他们在处世态度上棋逢对手。

芸娘刚嫁入沈家,拘泥多礼,不爱说话。沈复生性爽直,不拘小节。他常逗芸娘笑,慢慢芸娘性格开朗起来。

少年沈复常与朋友高谈阔论,年少气盛,爱说几句大话,而芸娘坐在旁边,会顾及沈复面子,小心提醒:“三白(沈复的字),又吹。”

他们在审美上棋逢对手,沈复爱收集破画,芸娘爱收集旧书。

收集到破画,沈复会手舞足蹈拿给芸娘欣赏;整理好旧书,芸娘也会喜出望外让沈复翻阅。书和画都是破旧的,上了年代的,可情呢?却是最简单的喜悦。

他们在兴趣上同样棋逢对手。

沈复读诗,喜欢杜甫,芸娘则爱李白。

夫妻俩坐下来谈诗,常滔滔不绝,一室之中,你爱你的杜工部,我爱我的李太白。聊到最后,相视一笑。

世界上,最好的婚姻莫过于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一味的顺从会让人疲惫,一味的泼凉水只会让人心灰意冷。

只有在精神上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生活里,朋友一般平等相处,这样的爱情才最美,才最有趣,也最长久。

爱是一种慈悲,人世间最好的爱,莫过于伟大的成全。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便是这种成全。

有一年元宵节,沈复逛完庙会回家,看到芸娘在轻声叹气。

他转念明白了,芸娘是在叹自己是个女儿身。

300多年前,女子出门被视为破败纲常,而为了成全妻子,沈复不管不顾,他找来自己的衣服给芸娘穿上,带着她溜出了家门,两个人大摇大摆走在苏州城。

那天,街上人来人往,遇到熟人相问,沈复调皮,笑称芸娘是“表弟”,芸娘也调皮,学着男人的样子拱手还礼。

夫妻俩一路看灯闲逛,如兄弟一般,妙极了。

试想,那年的苏州城,满街的男人中,混进一个女扮男装的女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不禁让人感慨:三百多年前,沈复带妻子上街,是一种何等伟大的成全。

我们常说懂是世上最温情的告白,而事实上,成全比懂得更伟大,懂是感情的开始,而成全却是走过此生的勇气。

在爱情里,我害怕无助,你给我一个眼神,是成全;我走路下楼,你递给我一只手,是成全;我渴望爱与自由,你带我去看满天繁星,同样也是成全。

两个人走过此生,日子其实是一瓦一砖,生命却是一梁一柱。

只要有了互相成全的勇气,也便有了一座城。

生活里,常听身边的人说:“我之所以没有把生活过精致,是因为我没钱。”

这句话其实说错了,钱从来不是审美,心才是审美。真正审美的人生,是即便穷顿,也要尽可能保留高贵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活出真趣,活出人的样子。

婚后,沈复和芸娘便是审美地活着。

沈复身无要职,常年给人当幕僚。两人生活捉襟见肘,但他和芸娘在生活里,没有抱怨,没有怒气。有的只是精致地活,用心地活。

在我看来,他们活得真的美极了。

他们是这样活的:

两人爱小酌,虽然没有太多的钱,等到春天,枝头梅子泛青,芸娘就摘下自酿成青梅酒,在小雨淅沥的晚上两人慢慢喝干,红着脸安静地睡过去;

虽然没有达官贵人家里的花圃园林,可芸娘有心,她走在路上见到精巧石子,细心捡回家,一块一块地垒,也能在小院子里垒出一个小假山,这让沈复对妻子称赞不已。

虽然没有上好的花瓶,可他们家每个花瓶都不曾一日空过,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经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2前,他们两个人闲下来时,就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喝自酿的青梅酒,看假山盆栽,等夕阳西下。

想一想,这场景多美!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生活艺术的典范。

两个人一起等待院子里的花绽放,一起在阳光下喝酒,一起体会身边的每一声鸟鸣,每一滴雨落,每一个安静的黄昏。

我们常说把日子过成诗,其实用心了,想把日子过不成诗都难。

生活对每个人都一样,你投入多少心思,它就呈现什么样子回报你。

你眼睛里看到什么,它就是什么样子。

你看到百花盛开,心里就有一座花园;

你看到青石重叠,心里便是亭台楼榭;

你看到梅子挂枝头,自然也会有美酒沁心脾。

篇9:沈复简介

童趣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三  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篇10:沈复的名言摘录

沈复的名言摘录

1、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

2、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3、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5、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6、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7、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8、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9、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10、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11、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篇11: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篇12:沈复的经典语录

沈复的经典语录

1、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

3、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浮生六记》

4、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浮生六记》

5、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浮生六记》

7、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8、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

9、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0、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11、舞衫歌扇,转眼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殆非大勇不能也。

12、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

13、夏月,荷花初开时,时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14、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15、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之三手矣。

16、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17、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浮生六记》

18、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19、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20、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篇13: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篇14:童趣杂文随笔

童趣杂文随笔

老来忆童趣,闲中寻乐趣。只是时光不复返,当年玩伴不再玩。

人生真的如白驹过隙,童稚虽然好,逝去忽匆匆。我看现在的孩子,总是被抚育者们关照,时刻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是无微不至了,然而,却让我觉得好像没有我们儿童时代的活跃与自然。

我的童年时,是没有任何“现代化”玩具的,而有的只是自己随时“拿来”的传统玩法,虽然简陋,老土,却也有“其乐无穷”的趣味。

当时孩子的玩法,如果说有目标的话,就是体能的锻炼与思维的提升。我们孩提时,大型的体能玩法,就是“抢羊羊”。许多孩子你抓着我的后衣摆,我抓着别人的后衣摆,由一个人在前面周旋,目的是要抓到最后的一个。如果被抓到了,那个人就算是被“抢走”,要是被抢得只剩下前面一个人了,那前面的人就算“嬴”了,我们整体就算输了。因此,在“抢”的时候,大家都极力地躲避被抢,一场羊“抢”下来,大家都“疯”得汗流浃背。

还有一种玩法,叫做“我挑来”。众多的孩子分成甲乙两队,每一队的人数相等,都手拉着手。开始时,由一个队里先喊“你家门,朝我开,你家人,我挑来,某某某,你过来。”被喊的人便奋力地冲向另一队,这一队的人都得手拉手拉开距离,迎接被喊来的人。被喊的人冲过来时,看着这一队哪里比较弱一点,便向哪里冲去。如果冲开了拉着的手,就算胜利,马上带回一个人到自己原来的队里。之后,另一队也同样的喊,再冲过来的人要是没有撞开拉着的手,就加入到这个队列里去。这样,直到其中一个队的人输得只剩下一个人了,就得向另一个队里去要人,叫做“讨饭”。一次只能讨得一个人来,有两个人了,再用这样的方法,壮大自己的队伍。如此往复,能玩很长时间。

此外,还有许多玩法,比如“跳地幔子”、“丢草把子”、“套花篮子”等等,不一而足。

最有趣的是“心灵手巧”的玩法,主要是“秉筹码”、“吃石子”,还有“下老牛窝”、“下裤裆棋”等。这些玩法,玩的人必须使足“心灵手巧”的技法,开足脑筋,否则易输难赢。

秉筹码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玩具是用十根比筷子稍微短小的棍棒,三两个人共同玩耍。开始的时候,决定一个秩序,叫做“兴头”,也就是决定谁第一玩,谁接谁的后面。方法是将筹码抓在手里,五指伸直,把筹码抛上去,用手背接着,再抛上去,用手心接着,按照抓到的数量多少决定秩序,抓的多的在前面,抓的少的在后面。

玩的时候,也用同样的抛、接法,叫做“秉”,看一次能抓住多少,根据数量再决定操作方法。抓着一根的最简单,直接拿回来就是。抓到两根,需要将其中一根夹在中指与食指的指缝间,让别的玩伴摸摸下面的手指缝,看是否夹得透出了指缝,只要能摸得着的,就不允许;摸得没有异议了,秉的人将另一根放在竖着的这根前面,用秉的动作,让另一根跳到竖着的里面来。跳过来了,就算赢了,这叫“两根跳缺”。

如果抓到三根,则要将其中的两根像抓筷子一样抓在手中平拿着,将另一根横放在这两根上,口念“挑一挑二,挑三担”,同时,手做前后来回动作,念到三时,放掉抓住的两根,去抓横着的另一根;如果抓住了,就算赢了,把这三根都拿回来。这叫做“三根挑水”。

如果抓住了四根,要将其中的两根如乘号似的“叉”放着,将其中的一根横放在这个叉上,再将另一根从横放的上面插入叉里,用手将整个的四根扳动,口念“扳一扳二扳三,扳四真正开”,念到四时,掀动手中的筹码,如果掀得四根互相不相连接,就算赢了。把这四根都拿回来,这叫“四根扳罾”。

如果抓住了五根,需将这五根各按在五个指头下树起来,并且口念“摇一摇二摇三摇四,摇老五”,念到五时,及时将五指收拢;如果能够将五根都抓在了,再在地上打五下,筹码没有脱落,便是赢了。把五根都拿回来,这叫做“五根摇老五”。

如果一次抓到了六根以上,便是胀死,算是输了;如果完不成最后的操作,也算输了。凡是正在操作的人输了,就轮到下一个人操作。

秉筹码很有趣,要想赢可不容易,不是抓不到理想数量的筹码,就是在抓住后的.操作中,不容易完成规程。一次秉筹码,总能让玩伴们痴迷好几个小时。

玩石子我们这里叫做“吃子”,就是秉石子。玩法与秉筹码类似,只是玩具是比蚕豆大不了多少的小石子。具体玩的时候,有时候是五粒石子,叫“吃五子连”;有时候是七粒石子,叫“七石子”。玩的时候,都有具体规矩,也需要念其中的口诀。

“吃五子连”的玩法是,将五粒石子抓在手里,撒开在地上,拿一粒到手中抓着,将这一粒石子抛向空中,同时抓撒在地上的石子,一次只能抓一粒,抓到后手心朝上,接住抛上去的石子。如果在抓的时候,带动了另外的石子,就算失败。在抛掷、抓石子、接石子时,每捻一粒、接一粒时,口里念三个字,连起来是:“五子连,挑本钱,挑多少?挑一钱。”要是能够将撒下的,按规定都抓了起来,抛上去的都接到了,就可以继续;抓完了四粒后,再撒,进行重复的操作,口诀还是一样,只是挑一钱改成撒的次数,叫做“挑二钱、挑三钱、挑五钱……”如果失败了,就轮给下一个人操作。

“七石子”,就是用七粒石子,玩法比“吃五子连”更多,内容更丰富,算是难度比较高的玩法,是一些少年人才进行的玩法。

还有许多的玩法,都有它的乐趣。我想,现在的孩子是不再玩这些玩艺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详细的一一叙述了。

我们童年的玩法,基本都是传统的“土法上马”,可是也能够玩得“昏头转向,忘乎所以”,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其乐无穷”。

我的童年,是在建国初期,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幸福的童年”。但是与现在的孩子是在沉重的书包压力下的环境比较,好像要轻松得多。看着现在的孩子,我那些永远逝去的童年乐趣,常常萦绕在记忆里。在这“老来寻童趣”的日子里,我写下这些别人可能会觉得“无聊”,而我却认为“有趣”的回忆文字来。

篇15:高中生浮生六记沈复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与妻“芸”和丈夫“三白”的夫妻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女子和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夫妻生活,然而这段世外桃花源般的生活并未持续许久,最终被现实打破,佳人化作一缕青烟,生者从此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过此书,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芸”是最可爱的女子。当时曾经觉得好奇,大概是读书不多,我能想到的书中可爱女子就《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而看完此书的前两章,“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对芸的可爱结论完全赞同,甚至畅想我要是男人也要娶个芸这么可爱的女子。

全书写描写芸可爱的趣事特别多,芸因为想去庙会看花灯,于是女扮男装称是三白的堂弟。正沾沾自喜,游遍庙会竟无人认出,突然偶遇一熟悉的女眷,芸竟直接上去打招呼,身子一侧,依在了夫人的肩膀上。夫人大惊,旁边的丫鬟怒曰“你是什么人,如此轻狂,不知法纪?”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脱掉帽子和鞋子,抬起脚丫给他们看,说:“我是女子啊。”旁人面面相觑,然后哄然大笑~

芸爱吃臭腐乳和卤瓜,三白笑她“狗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芸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三白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芸喜欢在发间别上茉莉花做装饰,即美观又香气袭人,三白笑曰“这茉莉花的香味竟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芸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点谄媚。”三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笑着说“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

芸素来豁达不拘小节,一日与三白一起在桥下与船娘饮酒至深夜,次日朋友之妻告曰“听说你丈夫昨日在桥头与两妓女饮酒到深夜啊。”芸笑曰“确有此事,其中一个就是我。”

芸不仅可爱还是一个聪慧又有情趣的女子,对诗词歌赋也颇有天赋,年少就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三白从湖边拾得假山的石头,她亲自用石墨画上纹理,种上藤萝做成逼真的盆景,与三白一起畅想老来隐居于此山,在山的这头建上小屋,那头引入溪水。在乡下避暑的日子,芸利用豌豆花制成格子花架放在窗前,靓丽可爱,既能遮荫又不会挡住风和光线。因为家境不富裕,芸会裁衣还会刺绣补贴家用。三白爱喝酒,芸制成梅花盒,盒子呈梅花型,每格放一个白色的磁盘,磁盘里放些精致小菜。三白爱花艺盆栽,芸又建议花虽美但少了些灵动,夫妻两人又制作昆虫标本把昆虫固定于花叶上,使盆栽更加生动。芸还会制作莲花香片,把茶叶放入荷花的花苞中待次日荷花盛开取出茶叶,再用荷花上采集的露水烹茶,茶清香扑鼻。

芸素爱美,对美的事物和人都特别痴迷,一日听说三白的堂弟得一美女,芸欣然前往想看,事后摇头“美则美矣,少了些韵味。”堂弟戏谑“难道你打算将来给三白纳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美女吗?”芸竟然之后真致力于给三白纳一真正的美女。后来一次在虎丘偶遇江南名妓“园”,特别高兴地说“终于找到一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女子了。”芸欣然与之结伴为姐妹,并赠送翡翠镯替三白做聘礼。然最终园辜负了芸的好意嫁与富人之家,芸伤心落泪,也竟因此被公婆诟病结交不良女子,为日后最终失去公婆喜爱埋下伏笔。

篇16:高中生浮生六记沈复读书笔记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篇17: 读沈复浮生六记有感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文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

一方面是文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现当代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难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无法与作者沈复的心境相较,无法理解他与芸娘之间的情感。

是故,从网上找了译文对照阅读,却未想到比现代电影、电视剧更为吸引。

《浮生六记》共六篇,前三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感情生活,从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细腻,展示了如何在当世做自己。

后三篇《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缺少了芸娘的内容,也有很多学者疑似后人伪作,故尚未深读。

心无所住,宁静以致远。

文中沈复与妻子陈芸 3岁订婚, 8岁结婚,十余次搬迁的颠沛,也不乏二人游玩的恬乐,虽是六记生活闲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涩与时代禁锢,当时二人不论身在何处,皆能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多像佛家《金刚经》中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多智慧禅师以此句为经书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为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心。

沈复中年凄苦,40岁被贡局裁员,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两地分离到扬州与落魄的沈复团圆,仅过了5个月,陈芸血疾病发,四处借贷救治无果,二人阴阳两隔。

次年,其父亲去世,奔丧后一直住于湖北的废院,靠画艺为生。两年后,年仅 8岁的儿子逢森去世。

三年内,三白先生埋父、丧偶、失孤,影射到现代,也是鲜少有人能够承受如此悲恸。

随时间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记》,一方面回首自己的历历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余生思念芸娘及亲人,“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为结尾,聊以慰藉。

从中考量,若非不纠不固、心自所处,也不会有今日一书,是故,心应无所结,无所钻、无旁骛,不停滞、不顽固、不拘泥,白驹过隙,生然一颗本心,则一生淡然欣乐。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纵观六记中,二人因一碗粥结缘,平淡无奇但情真意切,毫无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但芸娘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会禁锢,三白先生晚年的凄惨,似也不是那么完美,故灵秀冲淡,却读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陈、缺憾吗?实不尽然。

结局的不完美掩盖不了三白夫妇的甜蜜、陈芸的灵慧贤巧、沈复的情真满腹、二人游玩的幸福恬淡还有细微之处的闲适,如繁星般的种种经历过足矣,古来完美只是一种向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过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网络上的一句“老来独爱傻白甜”,也是应了这个期望,年纪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内心对完美的许愿。

越是拒绝的,越是要学会接纳,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为浮生一梦,带着一颗博容的本心,成为一个不完美、无所住的寻梦人。

《童趣》的教学设计

闲情记趣教案设计

初一语文必知文学常识

《童趣》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童趣》说课稿

《幼时记趣》教案3

初中语文童趣教案优秀

童趣 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童趣沈复随笔
《童趣沈复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童趣沈复随笔(共17篇)】相关文章:

童趣教案2023-04-26

初中生作文:幼时记趣2023-02-22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2022-06-25

初中语文童趣说课稿2022-08-31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023-02-15

童趣的译文和原文2023-11-01

文言文童趣翻译2023-08-08

《童趣》说课稿2022-07-29

《童趣》的优质教案设计2023-07-04

浮生若梦书一卷为欢几何散文随笔2023-07-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