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时间:2022-12-03 07:58: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精选11篇)由网友“和也的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篇1: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课堂点评,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课堂点评作为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非随意而可为之。

一、注重点评的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已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但是,有的学生却不配合,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灌输。有的老师就进行辛辣地讽刺、无情地打击。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国课堂的一个例子让人深思。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点评:“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句话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句话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句话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炼的语言去点评,会如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吹拂温暖学生的心灵,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为此,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舍得让学生说,因为只有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课堂才算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其次,我们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说完,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当然,新课程也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激励,少批评,但教师过度的激励、赏识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工作的困难性产生低估,同时使激励性评价贬值。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但是,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

?

二、注重点评的适应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为了更好地发挥点评的作用,我们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人地评。所谓适时是指课堂点评应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时。如学习《草原人家》时,经过自主学习后,学生问道:“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很发达,羊比人多时,那么人怎样进行管理放牧?”教师首先进行肯定“你真会动脑筋!”,然后及时指出: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很发达。这样的点评,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谓适度就是指教师能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并科学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也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如学习《身边的故事》的“文字的变化”时,让学生看书本上的文字的演变后,分小组探究一下“文字变化的趋势”时,有一小组代表提出:虽然文字看起来却来越简单,然后有些书法家写字时,却用隶书,小篆来表示,而且我们觉得书法家的作品很好看,有的还很值钱,这是为什么?教师不能因为这问题“离题”而不理不睬,给学生一个赞赏:你们组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接着让各小组接着讨论分析: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书法家“写隶书”不是为了传播之用,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书法家的追求。 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优秀的`“强势群体”的学生以指正性点评为主,对一些较差的“弱势群体”的同学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因为这些学生多半是怕羞的,心理退缩的,在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时易于受到挫折。“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你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

三、注重点评的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你答题时总是在带微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你是如此聪明,做的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四、注重点评的多样性。也就是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点评的形式、点评的工具上力求多样化。

从点评的主体看,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传统的课堂点评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点评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学生却始终处于被点评的客体地位,等待着老师的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展现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是具有生命的人;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 “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教师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但老师在赞赏学生时,用得最多的是“好,很好”往往觉得无词可用。在新课程下,我们可采用这样三种常用语:(1)启发性常用语:“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2)赏识性常用语: “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3)激励性用语  如: “不骄不燥,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通过这三种方式的语言,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除传统的教师口述点评以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点评的形式看,我们除了当堂进行课堂点评外,还可以采用问卷式点评,即通过问卷调查或作业后记等形式进行的点评。譬如,考虑到时间关系及个别学生不敢当面表达意见等因素,则可通过问卷调查表或作业后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课堂中的一些感受、意见和建议反馈出来。教师批阅后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一些大型而复杂的课改研究课,要研究的问题较多较复杂,需要具体的个案数据支持研究,也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点评研究。?

从点评的工具看,我们可采用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也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则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一位学生曾在校园网站的BBS论坛中,建议教师要多给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机会;一位学习兴趣不高但酷爱网上冲浪的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向我推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建议我适当利用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分解教学难点。与该生及时充分地交流沟通后,我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位学生也因此而逐渐喜欢上了学习。

篇2: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课堂点评,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课堂点评作为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非随意而可为之。

一、注重点评的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已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但是,有的学生却不配合,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灌输。有的老师就进行辛辣地讽刺、无情地打击。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国课堂的一个例子让人深思。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点评:“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句话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句话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句话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炼的语言去点评,会如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吹拂温暖学生的心灵,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为此,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舍得让学生说,因为只有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课堂才算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其次,我们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说完,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当然,新课程也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激励,少批评,但教师过度的激励、赏识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工作的困难性产生低估,同时使激励性评价贬值。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但是,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

二、注重点评的适应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为了更好地发挥点评的作用,我们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人地评。所谓适时是指课堂点评应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时。如学习《草原人家》时,经过自主学习后,学生问道:“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很发达,羊比人多时,那么人怎样进行管理放牧?”教师首先进行肯定“你真会动脑筋!”,然后及时指出: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很发达。这样的点评,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谓适度就是指教师能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并科学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也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如学习《身边的故事》的“文字的变化”时,让学生看书本上的文字的演变后,分小组探究一下“文字变化的趋势”时,有一小组代表提出:虽然文字看起来却来越简单,然后有些书法家写字时,却用隶书,小篆来表示,而且我们觉得书法家的作品很好看,有的还很值钱,这是为什么?教师不能因为这问题“离题”而不理不睬,给学生一个赞赏:你们组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接着让各小组接着讨论分析: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书法家“写隶书”不是为了传播之用,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书法家的追求。 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优秀的“强势群体”的学生以指正性点评为主,对一些较差的“弱势群体”的同学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因为这些学生多半是怕羞的,心理退缩的,在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时易于受到挫折。“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你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

三、注重点评的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你答题时总是在带微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你是如此聪明,做的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四、注重点评的多样性。也就是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点评的形式、点评的工具上力求多样化。

从点评的主体看,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传统的课堂点评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点评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学生却始终处于被点评的客体地位,等待着老师的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展现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是具有生命的人;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 “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教师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但老师在赞赏学生时,用得最多的是“好,很好”往往觉得无词可用。在新课程下,我们可采用这样三种常用语:(1)启发性常用语:“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2)赏识性常用语: “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3)激励性用语  如: “不骄不燥,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通过这三种方式的语言,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除传统的教师口述点评以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点评的形式看,我们除了当堂进行课堂点评外,还可以采用问卷式点评,即通过问卷调查或作业 后记等形式进行的点评。譬如,考虑到时间关系及个别学生不敢当面表达意见等因素,则可通过问卷调查表或作业 后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课堂中的一些感受、意见和建议反馈出来。教师批阅后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一些大型而复杂的课改研究课,要研究的问题较多较复杂,需要具体的个案数据支持研究,也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点评研究。

从点评的工具看,我们可采用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也不愿在作业 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则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一位学生曾在校园网站的BBS论坛中,建议教师要多给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机会;一位学习兴趣不高但酷爱网上冲浪的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向我推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建议我适当利用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分解教学难点 。与该生及时充分地交流沟通后,我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位学生也因此而逐渐喜欢上了学习。

篇3: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部分地区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铺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但要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老师要把握这样开放的课堂,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我们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学生就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样的

[1] [2]

篇4: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探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探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本文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做出分析,并提出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应与时俱进,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促进教学,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管理  策略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 “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一、新课程下课堂管理存在的两大弊端及其分析

1、弊端一:“带着枷锁跳舞”。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正因为烦琐和严密的课堂管理规范存在,这无形中给学生布下了条条框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课堂目标的落实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

二、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策略

1、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2、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过程管理。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注意的方面:

首先,有效的学法指导。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样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讨论、如何去活动。无论是何种教法和学法都有其内涵。如果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法或学法所知甚少的话,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随意采用,这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的开,收不起”,出现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正确可行的做法是,教师要真正学好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学法的内涵,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学生,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会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三、结语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却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明主编.课堂管理的艺术与技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田晓娜主编.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行为(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篇5: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部分地区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铺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但要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老师要把握这样开放的课堂,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我们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时,学生就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但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就是豁然开朗,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标准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任何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够展开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李江龙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有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生活;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要设置多样化的模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化学课堂,充分彰显化学的'魅力,最终,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化学。

例如,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熟悉的问题:(1)一些地区,经常下酸雨,请问,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我们已经学习了SO2和H2SO4这两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你还知道在自然界中哪些物质中存在硫元素吗?在这些物质中硫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二、借助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以其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既可以突破教材重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本节课的难点是Al2O3的两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Al2O3的酸性和碱性。首先,在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接着在NaAlO2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宽城一中)

篇7:《挑山工》课堂点评

虽然以前没教过《挑山工》一课,但今天通过看武琼老师执教此课,对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体现在导课,由一个“工”字组词,告诉学生组词的方法,可以将“工”字放在前组成“工人”、“工厂”,又有将“工”放在后,组成“矿工”、“民工”,也可以按工种组词,如“纺织工”、“环卫工”最后很巧妙地揭示了课题,理解了课题,做挑东西上山之类工作的人叫挑山工。既提示了课题又教会了组词方法。其次体现在学法指导上,如“折尺型”让学生用笔画,展示比较、图文结合,找出谁画的与原文所写的一致,教会学生将课文的文字读成一幅幅的画面。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绩,读准确便于理解课文意思。再次,教为什么走折尺型线时,教者启发性的设计,使学生明白挑山工很辛苦,我们应学习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应学习他们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做法。这段学习教者还鼓励学生用欣赏的语气读文,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以提示自己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武琼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给我一种感觉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而学。她把学好语文应具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清。可见教者的语文素养极高,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借鉴。二、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贯穿在教学中。如讲挑山工挑什么这个问题时,除了课文交待的挑石板铺路,武老师还告诉大家现在有索道了,虽不用我们游客一步步登台阶爬山,但建索道需要的材料、设备也是挑山工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更突出挑山工的伟大。三、课上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武老师的年龄大约有40多岁,但一点不显得与学生有什么代沟。教者的情感投入必定换来学生的尊重与喜欢,激发了学生兴趣。四、注意培养学生构建网络化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只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课时没能看到,因此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还是很不了解,评价也许有不周全之处,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篇8:课堂管理点评

课堂管理点评

一、权利下放,把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实行校委、年级、学科、班级四级管理体制。校委评价各学科、各年级;年级主任、学科主任、班主任分别是本年级、本学科教学、本班级的第一负责人,负责管理、指导、评价,抓常规落实。

1.班主任的管理。

班主任管理学生纪律、卫生等是最基本的,班主任最大的绩效要体现在对本<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班任课老师的管理上,包括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等等。班主任量化老师,指导老师。这样班主任的职能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学工作的推动就进了一大步。对班主任的考评,是依据这个班老师上课水平的高低和班级管理水平决定的。

2.年级主任的管理。年级主任每天都要坚持听课,依据这一周每个班的上课情况考评班主任、学科教师。第一手材料来自于课堂,来自于一线老师。年级主任对班主任的量化也是考查的老师最后对班主任的积分。

3.学科主任。由教研组长变成了学科主任,淡化教务处的作用。把学科主任当作教学第一责任人,每个学科主任就相当于一个教务处主任,是学校的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科主任要在每周例行三节公开课:优秀教师的观摩课、一般老师的研究课、薄弱老师的整改课。

4.考评组。考评组由业务校长任组长,分文科、理科,每天到课堂听课、验收、指导、反馈。考评组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量化直接对着学科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通过蹲点式的听课,把学科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的名次进行量化评比,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

5.原有的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校委验评组多重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值日校长、值日年级主任、值日班主任制。值日校长从年级主任、学科主任、验评组长中选出,值日年级主任从班主任中选出,值日班主任从科任教师中选出,每天一换,行使相应的职责,并及时撰写工作日记,记录下一天工作中的思考与建议。日常管理以校长室为中心,分常规和教学两条线,实行四级管理。常规工作方面由正副校长和值日校长总负责。每个年级组每天设一名年级主任与年级主任共同管理本年级的教学、班级、学生等常规工作,根据检查结果为年级各班排名,每两个班为一个班组。每天设值日班主任与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形成校长室——年级组——班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教学工作方面,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骨干教师担任文科、理科两个教学验评组,检查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形成校长室——验评组——学科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

课堂应该如何评价

(一)评课的原则

1.人文关怀的原则

作为评课人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授课教师的人格和劳动,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指手画脚,要用博大的胸襟、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既把存在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话语又要说得中肯、亲切、和风细雨,“良言一句三春暖”,这样才有利于授课教师的接受,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切忌“恶语伤人六月寒”,用刻薄的话语讽刺、讥笑、挖苦,切忌“麻辣点评”式。

2.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为了使缺憾更少,课堂更完美,评课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于优点,不言过其实,对于缺点不遮遮掩掩,做老好人。只有这样,才便于授课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课堂,才便于为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更准确无误的信息,才便于授课教师今后对课堂效果的准确定位。

3.详略得当的原则

评课的目的在于让授课教师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以利于其课堂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评课人要对教师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评价,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否则等于面面不到。通过评课,要让授课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其感觉自己所上的课一无是处、一塌糊涂。要让他们充满着自信,走出不足的港湾,走进更科学、更规范、更健康、更愉快的课堂。

(二)评课的方式

1、选出主评人

如果听课人数较多(3人以上)就要选出主评人,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为此,主评人要首先召集听课人,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酝酿、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的认识。要点明:这堂课的优点和缺点各有哪些?有什么建议?主要问题是什么?最需要改进的是哪些?在改进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要求操作性强,有根有据,表达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不选主评人

如果听评课人数较少(1—3人),那么就不必选出主评人,大家都可以与授课教师互动,充分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当然授课教师仍然要注意把握以上事项。

(三)评课的标准——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评价,主要不是看教师教的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生动、快乐、有效,即一堂好课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点:

1、主动

课堂上学生全员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巨大的学习潜能,张扬的个性得以精彩的展现。

2、生动

课堂上,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激情得以燃烧,情感得以流露,才艺得以展示。争奇斗艳,百花竟放。

3、快乐

这样的课堂,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生生间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提高。

4、有效

一堂好课要主动、生动、快乐是必须的,当然也应该是有效的。即通过课堂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很好地实现目标的三维性。

总之,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效果好了起来。主动带动了生动,生动有利于主动,主动、生动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灵魂,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愉快的成长。

当然评课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听课的当天进行评课,评课人员原则上凡听课的人都要参加,评课的地点应该安静等。

(四)评课的注意事项

1、评课前——授课教师的说课

评课前,要认真倾听授课教师的说课,领会、把握授课教师的意图,从而使评课更有效。

2、评课后——跟踪听课、评课

评课后,评课人一定要进行跟踪听课、评课,利用好课堂跟踪记录,直到课堂有较大改进或完善为止,否则效果就不很理想。评课后要认真听课,评课,真心帮助授课人一起分析、一起反思、一起归纳总结、真正提高课堂效果,可采取跟踪—会诊—跟踪—会诊的方式,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直到课堂有起色为止,从而使课堂更加完美,使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总之,评课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做得好、做得扎实有效,才可能进一步地推动课堂教学走向科学、健康、规范的快车道,否则,流于形式,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观念的变化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需有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需有一个孕育的时期。只要教师身体力行,辛勤耕耘,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10: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抓好课堂教学的流程管理,对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主要意义。

一、抓备课流程管理

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条件,备好课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

1、精心制定教学目标

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加强双基为前提,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遵循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学习的状况,制定各学科从单元到课时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深化于教、学、练的全过程,以此形成教师为实现目标而教,学生为形成目标而学,领导为达到目标而管的教、学、管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围绕目标,面向学生实际,面对中等学生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做能使“推中提优补差”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既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对优等生和差生也能通过准确的点拔和适当的指导,满足学生面上的不同要求,从而向全体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学习机会,改变目前大多数学生“陪读”的状况。编写课时教案要求项目齐全,要体现课题、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具。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能激发求知欲和激发兴趣的课堂导言,体现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学法指导,体现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和随堂练习,体现能有助于深化强化记忆,画龙点睛的悬念无穷的课堂总结,以及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板书设计等。

3、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改进教学方法,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作为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思路、认知思路、教学思路的特点,精心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法的选择应以教材思路为指导,认知思路为中心,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思维过程的训练,组织一条清晰的知识“再生”之路,促使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精心组织以说课为主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做到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三保证,形式上主要坚持以说课为主。说课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备课教案的解说,上课过程的反思,是对教师个人备课的一种检查,深化、补充和修改,使备课更理性、更科学、更全面,它具有群体性、交流性、共享性、研究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好的说课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融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设计,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说课”这一重要的教研方式,要求每位老师主动说课,积极参与评课议课,要对说课人的说课提出一个亮点两个不足、三个建议、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抓上课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教案写得再好,若课堂上“表演”不出或“表演”不好,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1、抓学生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教学之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要以自己的激情(生动、风趣、幽默、激昂的神态和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二,精心巧妙地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教师的提问应是有层次的先易后难,步步深入,既要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又要能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研互动。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弱势学生”,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小心地呵护他们。

2、抓课堂结构的严谨有序

课堂结构改革的目标就是增强时间观念,缩短反馈周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上课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在进行必要的`复习辅垫后,立即进入新课,使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振奋精神,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去。课堂结构模式,大致按照启――看――讲――议――练的模式进行。其中启即启发思维、明确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将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看,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或观察;讲,主要是由教师作突出重点的精讲;议,是学生或教师提出议题,组织学生讨论;练,是知识与智能的转化阶段,练的形式可以是口答,动手操作,好的练习既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又可起强化知识和当堂巩固的作用。

3、抓教学过程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这里学生的“三自”“三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的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三、抓听课评课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为了抓实课堂教学流程的管理,制订“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评估意见和执行标准,并配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①学校所有老师每周听课至少2节以上,青年教师必须听3节以上,教务处会同教研组长每月至少检查教学常规一次,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表”,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普及的依据。

②每位老师上一次公开教学,领导教师一起听课,议课和评课。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优质课评比和最佳教案设计评比优秀试卷评比等,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活动。

总之,抓流程管理,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更有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管理要求,办学层次的提高,也需要不断地优化。

篇11: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文/欧燕红

摘 要:“有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毋庸置疑,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才能使短短的40分钟里出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有效课堂”是很多教师努力的方向。“有效课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教师教得有效,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2)学生学得有成效和有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让课堂更具有效性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是课堂的导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自己独立思维和科学思考,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命脉,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度,使课堂更具有效性。

2.课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可能完全得以实施,因为课堂上的很多突发性事情是教师所无法预料的。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闪光点时,教师不能因为没有这样的预设目标而不假思索地给“封杀”了。相反,教师应善于捕捉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当课堂上遇到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并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这样的课堂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

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有效课堂”的教学。

二、让课堂情境更具有效性

1.善设疑问

学习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常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设一个个让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在讲述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把一张普通纸张,厚度约为0.044 mm对折1000次(假设是可能的),纸张的厚度将相当于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可能吗?(教学管理论文 )但一位数学家说过:将一张纸对折38次,你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将一张纸对折会有那么大厚度吗?带着这个疑问展开新课,这节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保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只要有兴趣,学生就能学得深入,并且能自主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抓住问题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思考,并引导他们有效地探究问题。

这样,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善设疑问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三、让课堂学习情感更具有效性

1.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就有“心有灵犀”的效果。因为融洽的环境让人又有一种宽松的感觉,这种感觉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并且对教师有一种信任的心理。情由境生,境从心来。课堂是一种情感场,当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情感荡漾。

2.合理地控制教学难度

课堂教学要有一定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但也要注意难度适当,以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如果教学难度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难度主要体现在思维力度上。从定性角度看,应该使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能力处于“心理不平衡”这样一种不断调节的状态。从定量角度看,学习难度大致高于学生学习能力的15%为宜。太难或者太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恰当安排教学难度尤为重要。

如,在讲述“点、线、面、体”一课时,我筹备了很多东西:祭拜用的香、纱布、CD碟、画笔等很多学生常见的东西。这么多小玩意,学生当然好奇,继而兴趣大增。让学生焚点一支香,并不停挥动着,出现了红色的光线,嘴快的学生大呼“点动成线”;我把折起的窗帘唰一拉开,“线动成面”,机灵的学生脱口而出,另一学生在桌面旋动CD碟,其他同学立即反应了“面动成体”。如此,“点、线、面、体”间抽象的关系在轻松的课堂律动中被学生驾驭了。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让课堂学习情感更和谐,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让思维引导更具有效性

1.巧设开放性题目

开放性题目往往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适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例如,有些题目的答案可以不止一个,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些题目可以不给全条件,由学生去补充;有些题目给一组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编题;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让学生比较哪种最简便……这样,在练习中,就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探究能力。

2.精心组织,变式训练

数学学习讲究顺向思维,但逆向思维和开放式思维也很重要。变式训练既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强化,又能开放学生的思维,使形式的思维呈现多向性。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通过一些变式训练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双向性,培养其可逆性思维,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在教学中坚持类似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学也会更有效。

因此,为了让教堂教学更具有效性,教师除了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课堂上设计开放性题目和变式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课堂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切因素,加以整合,使之形成规律。这样一来,真正的“有效课堂”就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正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反思。数学教育学报,2004.

[2]徐维风。深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3]谢国栋。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中学)

体育教学研修总结

课改三年看成长初中生记叙文

初中体育研修总结

高效课堂模式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案例分析

理综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方案

生态学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论文

二年级数学组教研工作计划

初中数学组教研工作计划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点评(精选11篇)】相关文章:

121课堂模式课成果展示月活动论文2022-09-25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2023-03-06

教研主持词2022-11-28

小学微课制作心得交流发言稿2023-03-03

数学组2教研工作计划2022-09-22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2023-11-20

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个人研修总结2022-09-07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022-12-28

面试时的七种能力2022-04-30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2024-04-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