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时间:2022-12-10 08:07: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共11篇)由网友“爱你万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篇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①常常困惑,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为了超越生活,而不是进入生活?当我在生命的谷底接纳写作的治愈时,却一厢情愿地相信,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唯一门票。

②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自欺欺人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力,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深藏不露的黑暗之中。叙述已经成了他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③的确,通过写作,我们得以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与丰富人性输入到另一个人身上,这种输入的量越多,写作的价值便越大,文学便传递出了某种思想。

④文学是生命的容器,尽管这个容器很有限,但是,经由作品储存下来的那部分生命是最生动、最细腻的,是任何DNA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所以,写作之道便是对生命的转移,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时,作家的形象也会随之流传下来。

⑤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创造就是消灭死。”

(摘自20xx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2.根据第②段概括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3分)

13.简要分析文学对生命的影响。(6分)

14.结合文本具体解释划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6分)

篇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草原——是母性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我的家乡八个家,而是指所有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着青草,青草养育着牛羊,牛羊繁衍着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伟大草原母亲的恩赐吗?

山和石头是男人的象征。但当山峰披上了青草绿树的盛装,所有的阳刚就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说被滚滚绿色淹没了,融化了。山上是珍珠一样散落着吃草的牛羊,谷底里流淌着一缕清水,空气凝滞不动,松林静止。这时候,山的冷俊已经被漫天而来的阴柔所替代。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在这里,在起伏不定的高山草原上,任何的雄心最终都将被母性的气氛笼罩和吸纳。

逶迤的祁连山本来就是一匹狂奔的彩虹马,它不需要骑手,更不需要驾驭。它需要的只是跟随。在城市忙碌的人群中,我是行动最慢的那一个。草原母亲早已把她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注入了我的身体里。我常常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流,体会着他们被生活打磨的疼痛。那样的日子里,单身独居的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巴图。

但我的确不知道,巴图是什么时候像一匹小公马一样闯入我心房的。我只记得巴图是扛着一卷青羊皮褥子来到学校的,他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后脑勺上,风一吹就显出乱纷纷的样子,像一匹被山里树枝挂乱了鬃毛的马。巴图的眼睛像两枚贴在胖乎乎圆脸上的柳树叶,细长却有神。小个子的巴图就这样穿着袍子来到了学校,送他来学校的白胡子老人是他的阿瓦。没想到,巴图竟然和我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脸上写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阴郁。他送给我二颗酥油糌粑,虎皮小口袋就挂在他脖子上。后来我才知道,巴图是一个没有阿扎阿妈的孩子,是一只母羊的乳汁喂养了他。在他懂事的时候,阿瓦告诉了他一切。

巴图的眼睛告诉我,他怀念自己没有见过面的母亲。他心里装着沉甸甸的阴愁,所有的语言都乌云一样藏在他幼小的心里。那一天巴图和我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他说,看见小羊羔奔向母羊时他就想哭,看见邻居欧拉在他阿妈怀里睡眠着他就想哭。说完这两句话,我发现巴图眼睛里涌起的潮水已经溢了出来。他用一双迷朦的小眼睛望着我,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等待祈求,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苦盼。我那颗少女的心突然就热了。我敞开胸怀,一把将泪流满面的巴图揽入怀中。巴图的两只小手从背后将我牢牢抱住,头抵在我胸前由啜泣而嚎啕大哭。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巴图揭开了我的袍襟,我惊悚慌乱。就在这时候我听见巴图哽咽着说,我的阿拉旦好姐姐,我求求你做我的小妈妈吧。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房被打开了,我女性的身体里流淌出了母性的光芒。是巴图叩开了我喊醒了我,在我们不长的牧区校园生活中,我暗暗地又认真地做着巴图的小妈妈。

后来,巴图又回到草原母亲的怀抱里去。我小小的怀抱已经不能慰藉一个草原男子汉的身心,我们没有告别,我知道我们都是草原的儿女。

我在心中长久地记住了巴图这个名字,直到现在。

一个女人离开草原的脚步是艰难的。当我从遥远的八个家来到红湾寺这个裕固族唯一的小城的时候,虽然抬头就能看见青山绿草,低头就能捧起清水洗脸,但我却逃避不开对八个家草原的思念和怀想。我总是一个人悄悄离开简陋的校园,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隆畅河边坐在石头上,面向八个家草原的方向张望,眼里充满一个少女莫名的忧伤。

那种时候,我内心的空虚像天空一样巨大。我的目光翻越崇山峻岭看见制褐子的阿扎山坡上放羊的阿姐和卧在坡上的帐篷。黄昏时我似乎看见羊群正在走向羊圈,奶茶和羊肉的香味正飘出帐篷。那是我最最难忘的少女时光。草地牛羊雪山森林这些组合我身体的部位是那么亲切温柔,那么牢靠真实,使我无时不在怀念和梦想。每天夜里草原都走进我梦里来拥抱我睡眠。城里人并不多,但我却感到特别的拥挤和压抑,当每一次孤独向我袭来的时候,我都会更加深切地思念八个家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后来我又离开了红湾寺,到更为遥远的地方去闯荡,草原的母性就装进了我的身体里。我用女性的身体接纳着外界对我的关爱,也用我的身体奉献着我的爱。我在三十年匆匆忙忙的人生旅程中,完成了从一个草原少女向一个属于草原的女人过渡。这个过程艰辛而完满,充满了漫长的忧伤和短暂的快乐。

我的阿妈姐姐、和我从小一起放牧的姐妹,你们这些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我的美丽富饶的八个家草原,你的女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问一声,你们过得还好吗?!我真的希望能听到你们清楚的回答:哑——

【注】阿拉旦·淖尔,女,裕固族,中国作协会员。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得0分)

A.文中“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一句不是说高山草原缺乏阳刚之气,更多的是说草原有一种阴柔之美,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B.“我”与巴图之间发生的故事,既唤起了“我”的母性意识,让作为草原儿女的“我”坚定地认为草原是母性的,也使得“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C.文中的“我”有着草原儿女的博大胸怀,能够用纯洁的心灵去抚慰别人的伤痛;后来离开草原,去远方构筑自己理想的“牧场”,用自己的真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

D.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追求新生活而毅然走出草原,到遥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方面又禁不住时时回忆、思念自己的家乡八个家,这也暗示了作者在外闯荡的艰辛。

E.文章用语言质朴而优美,传达出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比如第三段,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草原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以此表达出浓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0.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4分)

12.作者说“草原是母性的”,请联系全文探究草原“母性”的内涵。(8分)

篇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12.①文学揭示生活的本质;②文学反映生活的方式是艺术的。(答出一点得2分。共3分。第①点若答出“对生活的诗意延伸,尖锐诘问”意思,得1分)

13.①创作是作家的自我救赎(治愈);②作家通过作品来影响别人;③作家通过创作把自己的生命形象长久地留在读者心中。(每点2分。共6分)

14.①作家创作的本质是对生命的转移;②作家终生写作,把作品留给世界;③作家的形象是借助其作品来流传的。(每点2分。共6分)

篇4: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9.DE

10.①结构上:直接点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草原的描写,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2分)②内容上:总领全文,文章始终围绕草原“母性”的特点在写。(2分)

11.文章以对阿妈阿姐、一起放牧的姐妹和草原等的问候结尾,引人遐思,(2分)表达了“我”对草原上至亲至爱的人的思念,更蕴含了对这片母性的草原深深的怀念之情。(2分)

12.①草原是美丽的,具有母性的温柔,像母亲一样具有美丽的容颜、有一种阴柔之美;②草原无私地给予,像母亲一样养育草原上的生命,是草原儿女赖以生存的摇篮;③草原像母亲一样有博大的胸怀,呵护着草原上的儿女,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④草原像母亲一样用高贵的品质培育草原儿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行。(8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5:高中语文阅读巩固题

高中语文阅读巩固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答案:

6.A 【解析】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A项,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所以选A。

7.C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所以选C。

8.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所以选D。

篇6: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红砖,超市,街口随风摇曳的橡皮树。灰街道,树林笼罩,院子深深,流浪猫在屋檐下张望呼叫,再转道。转过几杆雨打的芭蕉,方知什么是真正的宁静,什么是红尘中的素雅。而我要拜访的向居士就在这深院里的二楼居住。

这是我与向居士十年后的第一次会晤。

十年前,想都没有想过她现在能拥有“居士”的身份。那时,她同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人一样,满身挡不住的灿烂千阳,根本不用上班,只在家里给报纸写专栏,给杂志当栏目主持,给各类刊物撰稿,似乎那时她总有写不完的故事。闲暇之余,我们也去KTV,或泡泡吧,手里握一杯咖啡,或加半片柠檬的红茶,谈谈那时的卫慧,讲讲后来的木子美,当然什么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我们骨子里热爱纯文艺的生活从不允许残渣余孽浸入。

只是忽然有一天,她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了。

有人说她跟随一位修行的阿妈去了文殊院,也有人告诉我,她去塔公草原的寺院做了义工,还有人说她与一位出家的台湾少年去了印度。当然,后来媒体证实的消息是她去了澳大利亚。

十年后,我见到的她已经是一位正宗的居士了。开门的瞬间,只见她素面朝天的脸上宛若葵花般绽放,我伸出去的手还未与她相握,她却双手合十,从容地轻盈转身将我迎到客厅。她让我先坐一会儿,便忙着去厨房为我沏茶。我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外文杂志翻阅起来。一页,两页,三页,很多页都被我翻过去了,她的茶还没来。我站起身,张望着落地窗外繁茂的树木,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心想这人怎么沏杯茶需要这么慢的时间?想来想去,实在等不及了,径直朝宽敞明亮的厨窗走去。只见那英国式的小茶壶升腾着白茫茫的雾气,她人却在距厨窗不远的花园里弄着她的花草。

其实,那不单是花草。

几个透明的高脚杯里盛着晶莹剔透的冰糖。每一个瘦长型的高脚杯里都插有一枝粉嘟嘟的康乃馨。它们像是展品整齐划一地被陈列在漂亮的厨窗里。她是在等待客人来光顾这道美食风景?仔细看,那些长有翅膀排成长龙的蚂蚁已经沿着那些高脚杯,穿越围墙这道地理等高线,三三两两地运载着向居士馈赠它们的礼物归家了。

我脱口而出:“这么多蚂蚁啊,赶快让它们离开吧!”

向居士一边熬煮茶水,一边回头轻描谈写地对我说,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我不会伤害它们,也不会赶走它们,就当它们是我养起来的蚂蚁居士吧!

我肃然而立。原来对待如此微不足道的生命,她也竟然如此用心与尊重。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

是的,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换言之,在向居士家里,蚂蚁走了,自然会来。对于向居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常态了。可就是这一小点不易让人察觉的生活常态,却验证了一个人的生命体悟,也验证了太多人沉溺在目眩神迷的五欲六尘,早已失去了关注生命的能力。比起曾经年华似水的葱郁风光,如今的向居士,朴实,却厚重;简单,却自在;安静,却仁爱。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匆匆的脚步,问一问身边的蚂蚁——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茫茫人生路,你究竟又该何去何从?而答案,或许就在一只蚂蚁满足的生活里,缓慢且又独自空旷。

选自(《辽宁青年》20xx年第二期)

注:凌仕江(1975~),中国作协会员,四川荣县人,军旅作家。

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我和向居士当年热爱纯文艺,鄙视市侩文艺。

B.“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向居士冷落自己的不满。

C.我对蚂蚁的厌恶与向居士对蚂蚁的用心与尊重,表面时隔十年之后,我们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向居士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十年之后回来成为一位正宗的居士,说明她这十年当中是潜行念佛去了。

E.这篇文章语言通俗而优美,从我拜访向居士写起,通过等待主人热茶时的偶然发现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结尾蕴含哲理,令人深思。

16.文章开头一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分)

17.文中作者说:“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请问“我”明白了什么?(4分)

18.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篇7: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15.B D B项夸张错,应为拟人;另外这里并未表达我对向居士的不满,而是用秋蝉的嘶鸣衬托我淡淡的疑惑与失落。D项向居士由十年前的作家成为十年后的居士,并不说明她这期间是念佛去了,因为“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16.特点:宁静、素雅。(1分) 作用:用反衬手法(1分),写出向居士居处的宁静、素雅,为后文写蚂蚁居士提供背景、营造氛围,起到铺垫作用。(2分)

17.①朴实却厚重、简单却自在、安静却仁爱的向居士对微不足道的生命的用心与尊重(2分);②太多人沉溺在目眩神迷的五欲六尘,早已失去了关注生命的能力(2分)。

18.合适。这篇文章从访问向居士写起,透过向居士对蚂蚁关爱,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2分)。而向居士将蚂蚁称作蚂蚁居士正是因为向居士对如此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参透,蚂蚁居士的缓慢而旷达的满足生活正是向居士生活的写照(2分)。标题命名为《蚂蚁居士》恰当地概括了文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2分)。

不合适。这篇文章写的是向居士,文章通过对向居士十年前后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变化的描写,表现了向居士对微不足道的生命的用心与尊重,进而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应该将标题改为《向居士》。

篇8: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个季节的风吹刮在高空里,可以看到云堆飘移,却不见树叶摇动。

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

这时一只鸟叫了。

“呱。”

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

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

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

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

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我顺着墙根摸到家,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

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

没有一个人被惊醒。

之后鸟再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

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

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

不知太平渠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

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

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我一声没吭。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

那年秋天,鸟在天空聚会,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只。鸟群的影子遮挡住阳光,整个村子笼罩在阴暗中。鸟粪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打在人的脸上、身上,打在树木和屋顶上。到处是斑斑驳驳的白点。人有些慌了,以为要出啥事。许多人聚到一起,胡乱地猜测着。后来全村人聚到一起,谁也不敢单独呆在家里。鸟在天上乱叫,人在地下胡说。谁也听不懂谁。

这样持续了约摸一小时,鸟群散去,阳光重又照进村子。人抬头看天,一只鸟也没有了。鸟不知散落到了哪里,天空腾空了。人看了半天,看见一只鸟从西边天空孤孤地飞过来,在刚才鸟群盘旋的地方转了几圈,叫了几声,又朝西边飞走了。

可能是只来迟了没赶上聚会的鸟。

还有一次,一群乌鸦聚到村东头开会,至少有几十只,大部分落在路边的老榆树上,树上落不下的,黑黑地站在地上、埂子上和路上。人都知道乌鸦一开会,村里就会死人,但谁都不知道谁家人会死。整个西边的村庄空掉了,人都拥到了村东边,人和乌鸦离得很近,顶多有一条马路宽的距离。那边,乌鸦黑乎乎地站了一树一地;这边,人群黑压压地站了一渠一路。乌鸦呱呱地乱叫,人群一声不吭,像极有教养的旁听者,似乎要从乌鸦聚会中听到有关自家的秘密和内容。

只有王占从人群中走出来,举着个枝条,喊叫着朝乌鸦群走过去。老榆树旁是他家的麦地。他怕乌鸦踩坏麦子。他挥着枝条边走边“啊啊”地喊,听上去像是另一只乌鸦在叫,都快走到跟前了,却没有一只乌鸦飞起来,好像乌鸦没看见似的。五占害怕了,树条举在手里,愣愣地站了半天,掉头跑回到人群里。

正在这时,“咔嚓”一声,老榆树的一个横枝被压断了,几百只乌鸦齐齐摔下来,机灵点的掉到半空飞起来,更多的掉在地上,或在半空乌鸦碰着乌鸦,惹得人群一阵哄笑。还有一保摔断了翅膀,鸦群飞走后那只乌鸦孤零零地站在树下,望望天空,又望望人群。

全村人朝那只乌鸦围了过去。

那年村里没有死人。那棵老榆树死掉了。乌鸦飞走后树上光秃秃的,所有树叶都被乌鸦踏落了。第二年春天,也没再长出叶子。

“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

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

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40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张几下嘴,想叫出那种声音,又觉得那不是鸟叫。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

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略有删改)

11.极普通的几声鸟叫,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忘怀?“鸟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3分)

(2)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3分)

13.文中两次写到群鸟聚会,有人认为这削弱了一只鸟叫的穿透力,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写这两次群鸟聚会,意义重大,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

14.“我”听到了鸟叫,其他人却没听到,这一情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篇9: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开、龙门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在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瞭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

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干上光光洁洁,有的树主干上起了瘿结,附着了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它们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下漫步,有时森林水滴滴了下来,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惊鸿一瞥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然。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表面上看,好似一片宁静的山林,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原因。

⑤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他返身走进林里,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手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⑥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一种复杂感情的涌现,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既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在它的细部方面,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⑦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引起一种绻恋低回的感情,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森林,没有树木,这世界将变得多么的寂寞和悲哀!由于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在国内大量地方是屡见不鲜的。一看到童山濯濯的景象,你就会知道那里的村落沉浸在不幸之中了。这且不去说它,就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不论从世界范围来说,还是从中国范围来说,它们的总面积都存在不断缩减的趋势。中国森林面积在国土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比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它也还在逐渐减少之中,我到有“中国林都”之称的伊春去,到森林覆盖面积雄居中国前列的福建去,当年都听到人们谈论造林速度比不上砍伐速度,森林面积在缩小中的话题,虽然也有造林比较迅速的省区,但是两相抵除之后,全国仍然是一个降低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个隐忧。伐木丁丁的声音,并非是全可赞美的。那里面也有破坏安宁生活的刀斧之声呢!

⑧这样一想,我终于比较能够分析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⑨这样一想,又觉得在快乐中是夹杂着一点忧伤了。就正像在观赏红叶时候那样。

⑩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中国的森林的总面积逐渐上升的喜讯,这在中国是可以称为“特大喜讯”的。那时,我们到森林去徜徉,就会只有欢乐,而不夹杂点忧伤了。就像一片健康的绿叶,只有翡翠的颜色,而没有病斑一样。

⑾人们!但愿对树木,对森林,也都有一份理性的爱,而不是一味只知道胡乱砍伐吧!有没有这点爱,可能也是一个文明人和一个愚昧自私者的分野。

1989.3.北京

(选自《秦牧全集》,本文有删改。)

9.第⑤段写了一则传闻,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析。(4分)

10.作者为什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5分)

11.标题“森林水滴”与本文的主题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述。(6分)

篇10: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9.①表现森林的人和物之丰亩多彩,反映了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之愔。②与作者对森林的亲身观察体验相映衬,使文章内容史摇曳多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①森林中壮观的景色使人银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愔,让人心情愉悦。 ②森林空气新鲜,森林水滴沁人心脾。③森林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④森林中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⑤在森林中,欣赏宁静,赞美雄浑,还有一种漫步在森林中的庆幸。⑥认识到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一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5分。意思对即可。

11.①“森林水滴”是作者在林荫下漫步的真实体验,它反映了作者喜爱森林,享受其中情趣的感情。②引人产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联想,使读者认同作者对于森林和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的思考,认同其回报森林、爱护森林的主张。③作者希望本文像森林中自然产生的水滴,泌入读者心脾,感染读者。(或:作者自谦本文是自己感恩森林厚爱而回报的水滴,希望它也能沁入读者心脾,感染读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考生认为标题和主题没有什么联系,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篇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①最初看到那三个铁栅门时我没有在意。我的目光一晃而过,雅典有太多的景致吸引着我这个新到游客的眼睛。待杨少波先生介绍说“这,就是苏格拉底当年被关押的地方”时,我才吃了一惊,赶紧从近处的橄榄林里收回目光,定睛去看它们。它们立在一道石壁上,都不是很宽,三扇铁栅门后,是三个石室,也就是石洞。

②我惊看着那三个石室。原来,我敬佩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赴死前就被关押在这里。原来,这道石壁和这些石室,目睹过那个伟大哲人的身影,聆听过他的声音,见识过他的智慧,而且看见过他最后赴死的情景。

③这么说,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于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中,关于关押苏格拉底囚室的描画,是不准确的,是过于理想化了。在那幅画中,囚室很大,石块砌成的墙壁很高,向上还有很多阶梯,明显是正规的房间,而囚室是在房子的底层。画面上苏格拉底坐着服毒自杀的那张床很宽大,而这三个石洞中最大的一个也摆不下那样气派的床。看来,雅克·达维特在创作那幅画前没有来过雅典,没有看过真正囚禁苏格拉底的地方。他把事情向好处想了,他不知道真相比他的想象要严酷得多。

④我看着石洞囚室里不大的空间,努力去想象苏格拉底当年被囚时的生活情景:他会坐在囚室的小床上去安慰和宽慰妻子桑蒂比及他们的孩子,会在床前狭小的空地上边踱步边默想希腊城邦的未来,会在柏拉图和克利托等学生们来看望他时向他们谈他关于肉体和灵魂的最新思考成果,会席地而坐吃下狱卒们送来的食物,会在去囚室门外放风时远眺雅典城区并伸手抚摸橄榄树上嫩绿的叶子,会在那个较小些的石室里进行最后一次沐浴……

⑤我猜想,当年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回忆,安尼托、梅勒托和吕贡这三个人为何要以不信本邦神灵、企图另立新神和迷惑、毒害青年两个罪名起诉自己。那明明是莫须有的罪名。他可能最终想起来了,那个控告他的主谋安尼托,他其实是得罪过的。有一次他同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知识的时候,正巧碰见他,于是便拉他过来提问。结果在提问中不仅让安尼托陷入了自相矛盾,还损及了对方崇拜的政治家,致使他失了面子。他拂袖而去时撂下过狠话: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容易说别人坏,我奉劝你慎重些!他可能也想起来了,那个梅勒托是诗人和悲剧作家,而他对诗人没有好印象,曾经讽刺过诗人们,对方参与控告很可能是在为诗人们出气。他也许到最后也想不起怎么得罪了无名演说家吕贡,因为吕贡根本就没进入过他的视野。不过他后来可能想明白了,吕贡会因为参与控告他苏格拉底这件事本身,迅速成为雅典的一位名人,这也是人成名的一个法子。

⑥我猜想,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思考,由500个公民组成的法庭,为什么会判并未犯罪的自己死罪?他对希腊城邦充满感情,没有任何有违城邦法律的举动,他只是喜欢用不断提问和谈话的方式追求真理。他知道把权力交给民众的全部好处,他思考过希腊城邦制度的各个方面,他对人性有过深刻研究。可他就是没有想到,民众在某些时刻对精英人物是存在敌视情绪的——这是人性中极其隐秘的一面。真正的思想者有时会搅乱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真正的思想者不仅可能被执掌权力者视作威胁,也可能被怯懦的民众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祸首。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让民众觉得他太反常、太出格,就是这种反感和敌视情绪促成了错误的判决。这当然是精英人物的悲哀。他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生活得更好,却恰恰又让民众对其生了敌意。人性是一个隐秘的洞穴,所有的精英人物都应该探身这个洞穴,以对其有所了解。

⑦我猜想,苏格拉底在拒绝逃跑决心赴死时,并没有估计到自己被处死这件事的全部影响。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有朋友和学生曾劝他逃跑,而且当时他也确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逃跑。但他决然地拒绝了,理由是,既然身为雅典公民,就理应遵守雅典的法律,雅典的法庭判我死刑,我就应该甘愿受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若越狱逃走,就是以错对错。我估计,他当时只是想用自己赴死的行动,去感动更多的人遵守雅典的法律,他根本没有估计到,他的死,会成就他的不朽声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的他,能获得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从容赴死给他带来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口口相传他被不公正地处死这一事件的同时,开始互相传述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便随着他屈死的故事流传开来。

⑧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了!

⑨苏格拉底,我来向你致敬了!

(选自《北京文学》20xx年第7期)

9.阅读文本,你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的人?(4分)

10.文章第③段详细描述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关于囚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1.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4分)

12.文章结尾说“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锦集

如何解答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高三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技巧有哪些

高中语文散文答题技巧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共11篇)】相关文章: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2022-10-01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4

高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1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04

高中语文记忆学习方法2023-03-08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2-12-06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9-06

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2023-01-0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建议2024-0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